內燃機設計

內燃機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愛都瓦爾多·科勒爾 著,張建強 譯
圖書標籤:
  • 內燃機
  • 發動機
  • 機械工程
  • 汽車工程
  • 動力機械
  • 設計
  • 熱力學
  • 燃燒
  • 汽車
  • 工程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16460
版次:1
商品編碼:11946580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內燃機先進技術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介紹瞭汽車發動機總成、缸體、缸蓋、麯柄連杆機構、配氣機構等專業的設計主參數、主結構與功能、性能、可靠耐久、工藝製造技術之間變量關聯關係的産品工程設計理論,機械力學和熱負荷耦閤的CAE3D分析模型設計原理,新的可變配氣機構技術、汽油增壓換氣技術、發動機振動噪聲(NVH)分析技術;該書引用瞭當代的大量汽車發動機實際工程設計案例分析,技術數據詳實,對發動機工程設計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本書中的發動機設計技術與理論為國內首次齣版的學術專著,可作為汽車工程、動力機械與工程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作為從事汽車和發動機産品開發和研究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

目錄

譯者
序一
序二
第5版前言
第6版前言
譯者的話
符號
第1章導言1
第2章導論2
2.1開發過程中的計算分析2
2.2力學與熱力學3
2.3本書所選擇的和深入探討的
內容說明3
2.4發動機全新開發及升級
開發目標4
第3章發動機主參數設計6
3.1發動機參數的相關性6
3.2發動機主參數定義7
3.2.1工作容積(排量)7
3.2.2功率和轉矩7
3.2.3比功率7
3.3缸體及麯柄連杆機構的
主參數選擇8
3.3.1行程缸徑比8
3.3.2連杆比及連杆中心距9
3.3.3缸體高度10
3.3.4活塞直徑及質量11
3.3.5活塞壓縮高度11
3.3.6行程、缸徑和氣缸數13
3.3.7缸筒長度、活塞裙部長度
與活塞突齣量14
3.3.8麯軸迴轉輪廓及活塞
間隙14
3.3.9活塞結構尺寸19
3.4缸體主參數20
3.4.1缸心距與氣缸間厚度20
3.4.2V形發動機的錯缸距23
3.5最佳連杆比24
3.6燃燒室麵容比27
3.7主性能指標定義29
3.8平均有效壓力及比功率31
第4章主要零部件設計與計算34
4.1連杆34
4.1.1功能與設計要求34
4.1.2連杆受力分析36
4.1.2.1連杆受力方式與
位置36
4.1.2.2連杆承受的力及
力矩39
4.1.3常規連杆結構強度
計算40
4.1.3.1連杆大小頭孔彎麯梁
簡化計算模型40
4.1.3.2連杆蓋以及連杆大頭
孔當量截麵負荷
分布40
4.1.3.3連杆大頭孔以及連杆蓋
當量截麵的切嚮力及
力矩41
4.1.3.4連杆螺栓連接處的
受力情況43
4.1.3.5連杆疲勞強度計算45
4.1.3.6連杆有限元模擬
計算46
4.1.4連杆螺栓連接設計
常規計算47
4.1.4.1連杆螺栓連接47
4.1.4.2連杆螺栓連接計算
(按VDI2230
規定[C21])47
4.1.4.2.1計算要求47
4.1.4.2.2螺栓連接的彈性
柔度49
4.1.4.2.3連杆螺栓連接的
應力麯綫圖51
4.1.4.2.4最小夾緊力、夾
緊力損失及預
緊力53
4.1.4.2.5螺栓尺寸55
4.1.4.2.6螺栓疲勞計算57
4.1.4.2.7連杆螺栓連接
設計小結58
目錄●●●●●●●●●●內燃機設計4.2活塞58
4.2.1活塞計算分析58
4.2.2活塞功能及設計要求59
4.2.3活塞工作負荷61
4.2.3.1負荷及危險區域61
4.2.3.2麯柄連杆機構
受力分析63
4.2.3.3活塞行程、速度及
加速度66
4.2.4活塞常規計算70
4.2.4.1活塞類型及材料選用
原則70
4.2.4.1.1乘用車汽油發動機
用活塞70
4.2.4.1.2乘用車柴油發動
機用活塞73
4.2.4.1.3商用車柴油發動機
用活塞74
4.2.4.1.4工業用途大缸徑
柴油機活塞76
4.2.4.2活塞銷計算76
4.2.4.2.1活塞銷安裝
方式77
4.2.4.2.2計算簡化
模型[C42]77
4.2.4.2.3活塞銷錶麵
壓力79
4.2.4.2.4活塞銷橢圓
變形80
4.2.4.2.5活塞銷彎麯
變形82
4.2.4.2.6活塞銷材料82
4.2.4.2.7活塞銷負荷及
強化措施85
4.2.4.3活塞銷座計算85
4.2.4.3.1設計爆發壓力85
4.2.4.3.2設計用標準
轉速88
4.2.4.3.3活塞銷卡簧90
4.2.4.3.4活塞銷等效
應力92
4.2.4.4活塞質量計算94
4.2.4.5活塞型綫確定95
4.2.4.5.1安裝間隙、滑動
間隙、橢圓度及
錶麵承壓圖95
4.2.4.5.2活塞裙部柔性、橢圓
度、承壓麵寬及塑性
變形97
4.2.5活塞二次運動計算98
4.2.6活塞強度CAE計算100
4.2.6.1活塞FEM計算
模型100
4.2.6.2活塞熱負荷103
4.2.6.3活塞應力場及
溫度場105
4.2.6.4活塞有限元計算107
4.2.6.4.1活塞錶麵油膜
計算107
4.2.6.4.2活塞銷變形
計算108
4.2.6.4.3活塞CAE計算
流程110
4.3活塞環111
4.3.1活塞環計算111
4.3.2功能及設計要求112
4.3.3活塞環受力分析114
4.3.4活塞環彈力117
4.3.4.1切嚮彈力及徑嚮
壓力117
4.3.4.2開口寬度、切嚮力及
活塞環參數kRi120
4.3.4.3活塞環的安裝應力、
套緊應力、彈性模量及
塑性變形122
4.3.4.4開口間隙122
4.3.4.5活塞環扭麯122
4.3.5活塞環模擬計算
分析122
4.3.5.1計算模型122
4.3.5.2活塞環運動模擬
計算124
4.3.5.3密封性能模擬
計算126
4.3.5.4活塞環工作錶麵潤滑
特性模擬計算129
4.4麯軸132
4.4.1功能及設計要求132
4.4.2麯軸工作負荷133
4.4.2.1麯軸工作力和
力矩133
4.2.2.2麯軸工作循環負荷
麯綫135
4.4.2.3麯軸受力的靜不
定性135
4.4.2.4麯柄單拐模型、彎麯
及扭轉應力138
4.4.2.5麯軸受力情況143
4.4.2.5.1最大應力區域143
4.4.2.5.2彎麯及扭轉應力
集中係數144
4.4.3麯軸結構強度147
4.4.3.1船用發動機麯軸設計
規範147
4.4.3.2危險截麵抗彎扭
模量及應力集中
係數147
4.4.3.3麯軸材料疲勞強度與
安全係數147
4.4.3.4麯軸材料及製造
工藝149
4.4.4麯軸強度CAE模擬
計算150
4.4.4.1麯軸概念設計階段的
計算分析150
4.4.4.2麯軸的多體動力學復
閤模型計算分析151
4.4.4.3麯軸強度CAE計算
分析小結155
4.5氣缸體157
4.5.1氣缸體方案設計158
4.5.1.1氣缸體結構形式159
4.5.1.1.1整體式與組閤
式氣缸體方案160
4.5.1.1.2開式及閉式氣缸體
頂麵設計163
4.5.1.1.3氣缸冷卻液流
方案設計166
4.5.1.1.4龍門式與整體式
框架結構169
4.5.1.2氣缸體材料173
4.5.1.3氣缸孔錶麵工藝175
4.5.1.3.1灰鑄鐵氣缸孔
錶麵珩磨工藝175
4.5.1.3.2過共晶鋁矽閤金
氣缸孔工藝177
4.5.1.3.3鎳-碳化矽塗
層的氣缸孔
工藝177
4.5.1.3.4鋁基復閤材料
工藝179
4.5.1.4氣缸體鑄造工藝180
4.5.1.5氣缸體方案對比,
乘用車的開發
狀態182
4.5.2氣缸體受力情況、功能與
結構183
4.5.3氣缸體輕量化188
4.5.3.1輕量化潛力188
4.5.3.2灰鑄鐵與鋁閤金材料
特性比較189
4.5.4氣缸體CAE計算191
4.5.4.1氣缸體有限元(FEM)
計算分析191
4.5.4.1.1溫度場分析194
4.5.4.1.2變形分析195
4.5.4.1.3應力場196
4.5.4.2主軸承螺栓連接
設計196
4.5.4.3氣缸蓋螺栓連接
設計197
4.5.4.4氣缸孔變形的傅裏葉
分析203
4.5.5氣缸套205
4.5.5.1濕式氣缸套206
4.5.5.1.1濕式氣缸套結構
形式206
4.5.5.1.2濕式氣缸套受力
情況、尺寸與
結構設計209
4.5.5.2乾式氣缸套211
4.5.5.2.1裝配應力212
4.5.5.2.2壓應力213
4.5.5.2.3熱應力215
4.5.5.2.4爆發壓力下的
工作應力217
4.5.6氣缸錶麵磨損219
4.6氣缸蓋220
4.6.1氣缸蓋功能與結構220
4.6.2氣缸蓋熱負荷224
4.6.2.1燃氣換熱過程227
4.6.2.1.1傳熱途徑227
4.6.2.1.2輻射換熱230
4.6.2.1.3壁麵傳導換熱231
4.6.2.2缸蓋中的熱應力232
4.6.2.3氣缸蓋的冷卻
設計234
4.6.3氣缸蓋材料及鑄造
工藝236
4.6.4進氣道與排氣道、氣門
夾角、燃燒室形狀及
氣缸蓋高度設計240
4.6.4.1進氣道與排氣道240
4.6.4.1.1進氣道與排氣道
結構設計240
4.6.4.1.2氣道氣體流動
性能試驗245
4.6.4.2氣門夾角、燃燒室
形狀及氣缸蓋高度
設計250
4.6.5氣缸蓋CAE計算251
4.7氣缸墊256
4.7.1功能及設計要求256
4.7.2氣缸墊結構258
4.7.3氣缸墊密封技術258
4.7.3.1工作條件258
4.7.3.2全金屬氣缸墊結構
設計259
第5章配氣機構與麯柄連杆機構
設計與計算266
5.1配氣機構266
5.1.1換氣過程一維模擬
分析271
5.1.2配氣機構換氣工作
原理274
5.1.2.1氣門布置276
5.1.2.2配氣機構結構
形式278
5.1.2.3液壓間隙調
節器281
5.1.2.4氣門282
5.1.2.5凸輪284
5.1.2.5.1凸輪型綫設計284
5.1.2.5.2凸輪型綫設計
程序288
5.1.2.6氣門彈簧290
5.1.2.6.1氣門彈簧力
設計290
5.1.2.6.2氣門彈簧計算291
5.1.2.7凸輪軸292
5.1.3可變氣門正時換氣工作
原理293
5.1.4可變氣門執行機構結構
形式295
5.1.4.1分段式調節可變氣門
執行機構295
5.1.4.2連續式調節可變氣門
執行機構296
5.1.4.3連續可變氣門正時
執行器(葉片式)297
5.1.5分段式可變氣門升程
換氣過程298
5.1.6連續可變氣門升程
換氣過程299
5.1.7氣門機構動力學
計算309
5.1.7.1動力學計算
分析311
5.1.7.2多體動力學
模型312
5.1.8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換氣
技術312
5.1.8.1無可變氣門機構的
換氣工作原理313
5.1.8.2可變氣門機構的換氣
工作原理316
5.1.8.3連續可變進氣及可變排氣正時的換氣工作
原理317
5.1.8.4全可變氣門的換氣工作
原理322
5.2麯柄連杆機構324
5.2.1活塞式發動機的質量
平衡324
5.2.1.1單缸驅動機構的質量
平衡324
5.2.1.1.11階慣性力324
5.2.1.1.2單缸發動機麯柄
連杆機構中通過
平衡重進行平衡的
方法327
5.2.1.2藉助平衡重來平衡多
缸驅動裝置的質量333
5.2.1.2.1直列發動機的1階
慣性力平衡333
5.2.1.2.2平衡V2發動機上的
自由慣性力335
5.2.1.2.3平衡自由慣性
力矩341
5.2.1.2.4質量轉矩369
5.2.1.3藉助平衡軸來平衡
質量371
5.2.1.3.1通過平衡軸來平衡
慣性力;方法和
應用373
5.2.1.3.2滾轉力矩375
5.2.1.3.3通過平衡軸平衡
往復慣性力矩;
應用示例380
5.2.2發動機振動小結383
第6章發動機噪聲384
6.1涉及發動機噪聲和路麵噪聲的
法律法規384
6.2發動機噪聲——部分聲源和
噪聲源386
6.3間接産生的發動機噪聲——
産生、傳遞和輻射388
6.4氣缸壓力麯綫及其所産生的
氣缸壓力頻譜394
6.5發動機結構聲學分析396
6.5.1發動機結構振動特性396
6.5.2發動機缸體結構對降噪
的影響398
6.5.3麯軸、軸承、潤滑油膜
結構噪聲傳遞路徑
研究403
6.5.4發動機結構的空氣噪聲
計算407
6.5.4.1計算流程407
6.5.4.2輻射聲功率的計算407
6.6發動機上其他噪聲源410
第7章總結與展望411
附錄414
附錄A有限元法(FEM)基礎
知識414
附錄B關於矩陣位移法(靜力學
理論)416
附錄C用有限元法解微分
方程421
附錄D關於有限差
分法(FDM)426
附錄E關於邊界
元法(BEM)426
附錄F關於“模態模型”(模態
分析)427
參考文獻429

前言/序言

  本書作者很榮幸與Vieweg+Teubner齣版社一起共同編撰齣版第5版《內燃機設計》一書。首先應錶達謝意的是,齣版社對本書的肯定,以及讀者對發動機力學專業領域持續不斷的關注。雖然由於內燃機廢氣排放政策方麵的因素,與發動機熱力學相比發動機力學有時處於次要的地位,但是應強調的是,本書作者常年來持續不斷直至今日的與Vieweg+Teubner齣版社精誠的閤作。值此書第5版麵世之際再次錶達衷心的感謝。
  本書的內容原來是以現今的兩位作者之一愛都瓦爾多-科勒爾的大學講義《快速活塞式發動機力學-設計與計算》為基礎。該講義於1996年由馬格德堡的奧拓·馮·桂裏剋大學采用為教材。在此衷心感謝該校機械製造係並特彆感謝活塞式發動機教研室的教授H�貝Э斯ぱР┦扛�予的廣泛的支持。此外對柏林理工大學的教授H�逼丈岫�工學博士,斯圖加特大學的退休教授烏爾夫·埃捨爾斯工學博士兩位先生錶示感謝。兩位先生對本書的完成提供瞭大量很有價值的建議。與埃捨爾斯教授的接觸可以追溯到作者的學生時代。在那時他就給予瞭作者全力幫助。後來作者在揣剋教授的教研室完成教學工作,同時開始考慮本書的內容。
  自1988年起作者在其職業活動中負責發動機機械零件的功能研究,並從此産生誘因將個人經驗用文字記錄下來。特彆是在徹底變革的時代,計算機支持的零件設計越來越多地取代瞭傳統的計算方法。對此還要感謝作者的雇主即如今的活塞施密特-皮爾堡股份有限公司以及KS鋁技術公司給予的在專業上具有挑戰性的有趣的專業活動。此外還要一並感謝客戶方麵的代理、同事及員工,作為技術洽談夥伴一如既往地給予瞭大量的支持。
  可以將講義以圖書的形式公開齣版的機遇促使作者對本書進行瞭首次較大的加工修改,但仍有些讀者會感到一些缺憾,首先是缺少一個核心題目——活塞發動機的平衡。為此揣剋教授根據作者的請求對本書進行瞭相應的補充。在揣剋教授及其同事的支持下內容擴展的第2版成為一本專業內容很充實的圖書。
  當作者從齣版社獲悉,由於第2版持續不斷的暢銷,應著手第3版的修訂工作。當時用於專業加工及更新的準備工作時間很緊迫,特彆是對於專業書籍的更新是最大的問題。但是非常感謝齣版社在編輯加工包括缺陷修訂方麵做瞭大量的工作。
  2004年鞦季本書的第4版麵世。在考慮再版之前,此書是否適應當前最新技術水平的問題被提到桌麵上來。如果一本專業書籍僅描述基礎原理,是不能適應發動機技術的蓬勃發展的需求的。僅靠日常業務工作很繁忙的作者本人是無法完成所要求的編寫工作的。為此很有幸地邀請到瞭本書的另一位作者凱澤斯勞滕理工大學的教授魯道夫·富利爾工學博士一同進行第4版的編寫工作。富利爾教授對本書的氣門機構一章完全重新進行瞭編寫,增添瞭很多有關現代氣門驅動係統及可控換氣技術方麵的內容。此外,在活塞一章中還考慮到瞭乘用車直噴柴油發動機用活塞的最新發展情況。
  隨著第4版的問世便考慮到技術的更新,這一工作一直在延續。作者對本書的第5版特彆是對描述零件設計的第4章以及其他大範圍的內容重新進行瞭編寫。這都是以最新的知識作為基礎的。例如詳盡描述瞭在麯軸計算方麵的進步,並詳細介紹瞭乘用車發動機氣缸體麯軸箱的結構方案。此外對氣缸蓋使用的材料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並嘗試給齣有關氣缸蓋方案的一覽。對其餘的第2、第3及第5章中微小的更改以及對於書中現存的瑕疵進行的修訂使第5版更加完美。
  第5版前言內燃機設計作者感謝Vieweg+Teubner齣版社一貫良好的閤作,包括為第5版齣版所做的準備工作。最終促成瞭這一巨大的更新工作的完成。其將勢必延續到後續的再版中。作者相信,本書一定會永遠保持最新的水準,嚮讀者一貫提供最新的技術水平。
  魯道夫·富利爾2008年7月於凱撒斯勞騰愛都瓦爾多·科勒爾2008年7月於海爾布朗隨著渦輪增壓器在汽油發動機及柴油發動機上的廣泛應用,內燃機的技術水平再次得到明顯提升。渦輪增壓技術的應用使小排量發動機為降低整車CO2排放樹立瞭新的技術標杆,並且深刻影響著未來的內燃機設計與開發工作。為瞭使本書總保持最新的技術水平,有必要更新新的版本。本書作者為此感謝Vieweg+Teubner齣版社對於作者的信任,以及對新版的準備工作做齣的閤作。
  作者魯道夫·富利爾先生願將此書的第6版作為禮物奉獻給在2010年12月誕辰100周年的博士導師——工學博士教授剋勞斯·菲德爾先生。他對內燃機技術的熱愛及精湛的分析能力為我們留下深深的記憶,在此對其錶示深深懷念並祝其傢人萬事如意!
  魯道夫·富利爾2011年6月於凱撒斯勞騰愛都瓦爾多·科勒爾2011年6月於海爾布朗

《流體機械的動力學與控製》 本書深入探討瞭流體機械在各種工程應用中的核心動力學原理,以及如何通過先進的控製策略來優化其性能和效率。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理解,不僅涵蓋瞭基本的流體力學概念,還將重點放在如何將這些原理應用於實際的機械設計和運行中,特彆是在復雜和動態的環境下。 內容要點: 第一部分:流體機械的流體力學基礎 流體的基本性質與行為: 詳細闡述瞭粘度、密度、錶麵張力、可壓縮性等流體物理特性,以及牛頓流體與非牛頓流體在不同工況下的行為差異。我們將分析層流與湍流的過渡機製,以及雷諾數在預測流態中的關鍵作用。 守恒定律在流體分析中的應用: 深入探討質量守恒(連續性方程)、動量守恒(納維-斯托剋斯方程)和能量守恒(伯努利方程及其推廣形式)在描述流體流動中的重要性。我們將通過推導和實例,展示如何運用這些基本定律來分析管道流動、明渠流動以及繞過物體的流動。 邊界層理論與流動分離: 詳細介紹邊界層的形成、發展及其對流體機械性能的影響。我們將分析附著邊界層、自由邊界層以及它們與流動分離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如何通過改變錶麵形狀或施加外部激勵來減緩或防止流動分離,從而提高效率和降低阻力。 流體機械中的能量轉換: 聚焦於流體機械如何實現能量的傳遞和轉換。我們將分析葉輪機械(如泵、風機、渦輪)中的能量輸入與輸齣,並重點研究能量損失的來源,包括機械摩擦、內部泄漏、渦流損耗等。 第二部分:關鍵流體機械的動力學特性 離心泵與軸流泵的設計原理與性能分析: 詳細解析瞭離心泵和軸流泵的工作機製,包括葉輪設計、蝸殼/導葉結構對性能的影響。我們將通過性能麯綫(揚程-流量、效率-流量、功率-流量)的解讀,分析不同運行工況下的效率和特性變化,並討論空化現象的産生機製及其危害。 風機與壓縮機的特性與應用: 深入研究風機和壓縮機的葉輪設計、氣流組織以及效率優化。本書將詳細介紹軸流式、離心式和混流式風機/壓縮機的結構特點和適用範圍,並分析其在不同壓比和流量下的性能錶現。 水輪機與汽輪機的效率提升策略: 聚焦於水輪機(如混流式、軸流式、徑流式)和汽輪機(如衝動式、反動式)的設計理念和運行特性。我們將分析其能量轉換效率的影響因素,包括水頭/蒸汽焓降、葉片形狀、密封技術等,並探討如何通過先進的設計手段來最大化能量迴收。 噴嘴與節流裝置的流動特性: 探討瞭噴嘴和節流裝置在控製流體流量和壓力中的作用。我們將分析超音速噴嘴的流動現象,以及節流裝置對係統壓力的影響,並提供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選擇依據。 第三部分:流體機械的先進控製策略 PID 控製在流體機械中的應用: 詳細闡述比例-積分-微分 (PID) 控製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將其應用於流體機械的流量、壓力和轉速控製。本書將提供具體的參數整定方法和實際案例,幫助讀者掌握PID控製器的設計與優化。 模型預測控製 (MPC) 的原理與優勢: 介紹MPC的核心思想,即利用係統模型來預測未來行為並優化控製序列。我們將探討MPC在處理多變量耦閤、約束條件和非綫性係統方麵的優勢,以及其在流體機械中的潛在應用,例如對多泵並聯係統的優化調度。 模糊邏輯與神經網絡在智能控製中的應用: 探索模糊邏輯和神經網絡等人工智能技術在流體機械控製中的潛力。我們將展示如何利用模糊邏輯處理不確定性和主觀知識,以及如何利用神經網絡進行自適應學習和模式識彆,從而實現更魯棒和智能的控製。 變頻調速 (VSD) 技術與節能優化: 深入分析變頻調速技術在流體機械中的應用,重點關注其在降低能耗方麵的顯著效果。我們將討論如何通過精確控製電機轉速來匹配實際負載需求,避免不必要的功率損耗,並通過案例分析展示VSD帶來的經濟效益。 流體機械係統集成與故障診斷: 探討流體機械在復雜係統中的集成問題,以及如何通過實時監測和數據分析進行故障診斷和預測性維護。我們將介紹常用的傳感器技術、數據采集方法,以及基於模型和數據驅動的故障診斷算法。 適用讀者: 本書適閤於機械工程、動力工程、自動化、航空航天、能源工程以及相關領域的本科生、研究生、工程師和科研人員。它不僅為初學者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有經驗的專業人士提供瞭深入的洞察和前沿的技術指導。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更好地理解、設計、操作和優化各類流體機械,從而在各自的工程實踐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絕對顛覆瞭我對“內燃機”這個概念的認知。原本以為這本書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程技術手冊,充斥著各種復雜的公式和圖錶,讀起來會相當吃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作者以一種近乎藝術的筆觸,將內燃機的設計過程描繪得生動而富有邏輯。從最基礎的燃燒理論,到活塞、麯軸、氣門等關鍵部件的配閤,再到整個發動機的動力輸齣和熱效率優化,每一部分都講解得細緻入微,仿佛作者親自手把手地指導我進行設計。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燃燒室形狀對燃燒過程影響的那部分,作者用簡潔明瞭的語言解釋瞭不同形狀如何影響火焰傳播速度、爆震傾嚮以及最終的燃燒效率,還配以精美的3D渲染圖,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探討瞭不同材料對發動機性能的影響,比如鋁閤金的輕量化優勢和鑄鐵的耐用性,以及如何根據應用場景選擇最閤適的材料。這本書不僅傳授瞭知識,更培養瞭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我學會瞭在設計過程中進行權衡和取捨。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內燃機設計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工程思維和創新實踐的指南。我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技術知識,更是對機械工程領域深厚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我抱著一種學習的心態,期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實用的技術信息,但它所帶來的遠不止於此。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技術參數和設計流程,而是將內燃機的發展曆程、不同技術流派的演變以及未來趨勢巧妙地融入其中。我被書中關於蒸汽機到內燃機過渡時期的曆史敘述深深吸引,那段充滿技術革新和工業革命的時代背景,為理解現代內燃機的工作原理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書中對不同類型內燃機(如往復式、鏇轉式)的深入剖析,從基本結構到工作循環,再到各自的優缺點,都講解得鞭闢入裏。尤其是在討論如何提高發動機的功率和扭矩時,作者引入瞭空氣動力學和流體力學的一些概念,比如進氣道的優化設計和排氣係統的迴壓控製,讓我對這些原本高深的理論有瞭更直觀的理解。書中還涉及到一些前沿技術,例如壓燃技術、可變截麵渦輪增壓等,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內燃機技術發展的無限可能。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進行一場深度對話,他不僅解答瞭我技術上的疑問,更拓寬瞭我對整個工程領域的視野。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極富感染力,它讓我能夠沉浸在工程師的創造過程中。作者善於運用類比和比喻,將抽象的工程概念變得形象生動。例如,在講解氣缸的“呼吸”過程時,作者將進氣閥比作“生命之門”,將排氣閥比作“廢物之窗”,這種生動的描述讓我立刻理解瞭氣門的作用。我還對書中關於“熱效率的極限”的探討印象深刻,作者用一種近乎哲學的方式,探討瞭熱力學第二定律對內燃機效率的限製,以及工程師們如何在這些限製下不斷突破。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不同時代工程師的軼事,他們的堅持、他們的創新,都深深地打動瞭我。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技術背後的人文精神,也讓我對工程師這個職業多瞭一份敬意。

評分

我一直對內燃機充滿好奇,但相關的書籍往往過於技術化,難以理解。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用一種非常人性化且富有邏輯的方式,將內燃機的設計過程呈現在我麵前。作者並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公式,而是從最基本的工作原理入手,逐步深入到各個關鍵部件的設計。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活塞環”的設計講解,作者詳細闡述瞭活塞環的材質、形狀、配閤間隙等如何影響密封性、潤滑和磨損,以及如何通過優化設計來提高發動機的壽命。書中還涉及瞭燃油經濟性和排放控製的最新技術,比如GPF(汽油顆粒過濾器)和SCR(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內燃機在環保方麵的努力和進步。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即使在麵對越來越嚴格的環保要求時,內燃機依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前瞻性,它並沒有停留在對現有內燃機技術的介紹,而是大膽地展望瞭未來的發展方嚮。我從中瞭解到瞭關於混閤動力技術、氫能源發動機以及閤成燃料的應用前景,這些內容讓我對內燃機在未來能源結構中的角色有瞭新的思考。作者詳細分析瞭不同能源形式的優劣,以及它們在內燃機上的潛在應用。例如,關於閤成燃料如何通過碳捕獲和利用來降低排放,以及氫燃料電池與氫內燃機的技術路綫對比,都讓我對未來的能源技術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知。書中還探討瞭智能製造和數字化設計在內燃機研發中的作用,比如利用仿真模擬技術來優化設計,以及通過大數據分析來提高生産效率。這本書讓我明白,技術的發展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擁抱變化和不斷創新纔是永恒的主題。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一本傳統的教科書,充滿瞭冰冷的術語和公式,反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娓娓道來,將復雜的技術問題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生動的案例呈現齣來。例如,在講解氣門機構的工作原理時,作者將凸輪的形狀比作“心跳的節奏”,將氣門的開閉比作“呼吸的韻律”,這種形象化的描述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著名發動機設計師的故事和他們的設計理念,讓我感受到瞭技術背後的人文關懷和創新精神。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燃燒爆炸的藝術”的論述,作者用充滿詩意的語言描繪瞭燃料在氣缸內瞬息萬變的化學反應,以及工程師如何駕馭這場“爆炸”,使其轉化為有序的動力輸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技術與藝術的融閤,也讓我對工程領域的從業者多瞭一份敬意。

評分

我一直認為內燃機是現代工業的基石,但真正深入瞭解它的設計過程,纔發現其中蘊含著如此多的智慧和挑戰。這本書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切入,不再局限於單一的部件,而是將整個發動機係統進行 holistic 的考量。作者非常注重不同係統之間的協同工作,比如燃油噴射係統與點火係統的匹配,如何精確控製燃油霧化和點火時機,以達到最佳的燃燒效果。我還學到瞭關於發動機控製單元(ECU)的原理,以及如何通過電子傳感器和執行器來實時調整發動機的各項參數,以適應不同的工況。書中還涉及瞭減震降噪的設計,這部分內容讓我意識到,高性能的發動機不僅僅意味著強大的動力,更應該擁有平穩寜靜的運行體驗。從減少機械摩擦到優化燃燒過程,再到采用先進的隔音材料,作者為我展示瞭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這本書讓我對“綠色、高效、平順”的內燃機設計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匠,帶著一本厚重的工具箱,耐心地嚮你展示他手中每一樣工具的用途和精妙之處。從最基礎的材料選擇,比如不同牌號的鋼材、鋁閤金,以及它們在發動機不同部件上的應用,到精密加工的工藝流程,每一個細節都描述得非常到位。書中對鑄造、鍛造、機加工等傳統工藝的詳細介紹,讓我領略到瞭機械製造的魅力。特彆是關於麯軸的加工和平衡,作者用瞭整整一個章節來闡述,從材料特性、加工誤差對動平衡的影響,到動平衡測試的原理和方法,都講得非常細緻,仿佛我能親眼看到一塊粗糙的金屬是如何變成一根光潔、精確的麯軸。我也學到瞭很多關於潤滑係統和冷卻係統的設計要點,如何閤理分配潤滑油路,如何設計高效的散熱器,這些都是保證發動機長期穩定運行的關鍵。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精密的機械設計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無數實踐經驗的積纍和對細節的極緻追求。

評分

作為一名對機械原理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夠深入瞭解內燃機的核心技術。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期待,並且超齣瞭我的想象。它並非零散的知識點集閤,而是構建瞭一個嚴謹而完整的知識體係。作者從熱力學基礎講起,逐步深入到氣動學、材料學、振動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並將這些理論知識巧妙地應用於內燃機的設計之中。我特彆喜歡關於“能量轉換效率”的探討,作者詳細分析瞭內燃機在各個環節的能量損失,並提齣瞭多種提高效率的解決方案,比如稀薄燃燒、均質壓燃等。書中還提供瞭大量的工程實例,從汽車發動機到船舶發動機,再到航空發動機,不同應用場景下的設計思路和技術特點都得到瞭詳細的闡述,讓我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閤。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設計”內燃機,更是關於“為什麼這樣設計”。作者在講解每一個技術要點時,都會追溯其背後的物理原理和工程考量。比如,在討論麯軸的強度設計時,書中不僅給齣瞭計算公式,還詳細解釋瞭材料的疲勞強度、應力集中等概念,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麯軸的可靠性。我還學到瞭很多關於可靠性工程和故障分析的知識,比如如何通過FMEA(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來識彆潛在的設計缺陷,以及如何通過實驗數據來驗證設計的有效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一個優秀的設計,不僅要考慮性能,更要兼顧可靠性、經濟性和安全性。它教會瞭我一種嚴謹的工程思維,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看待和解決問題。

評分

雖然沒人評論,還是買瞭,大概看瞭一下,覺得非常不錯,作者還是非常仔細的,不是那種東拼西湊的書,值得搞發動機的人備上一本

評分

包裝印刷都挺好的!

評分

平宜快入手平宜快入手平宜快入手平宜快入手平宜快入手

評分

可以當作一本參考書,其內容講解不是十分深入,但是書的講解思路可以學習下,與國內清華的內燃機以及周老師的內燃機還是有些不同的。

評分

很全麵的一本書,價錢再優惠,就更好瞭

評分

貨真價實

評分

不錯,挺好的

評分

這書貴也就算瞭,關鍵是包裝連個紙箱都沒有,四個角全都被弄成這副樣子。200塊啊。紮心瞭啊。

評分

這是一本內燃機專業用的專業性很強的書,因為是經典參考書籍內容比較深,需要已經學過內燃機專業相關專業課纔能順暢讀懂,總得來說書很好,翻譯得還可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