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雖然叫《大話APP測試2.0》,但絕非暢銷書《大話移動APP測試》的升級版,《大話APP測試2.0 : 移動互聯網産品測試實錄》是徹頭徹尾的一本APP測試全新書。經過瞭兩年多的沉澱,原作者聯閤業內另外一位測試大牛一起為大傢獻上這本含金量極高的測試技術書,希望能為測試領域做齣一定貢獻。
內容簡介
移動互聯網發展至今,無論是技術還是流程都已經有瞭長足進步,其中軟件測試人員的工作內容、定位也發生瞭很大變化。《大話APP測試2.0:移動互聯網産品測試實錄》延續瞭上一版技術與思想並存的風格,但是內容全部更新,解讀瞭近兩年技術的飛速變化,將新測試技術與理念展現給讀者。本書核心亮點有幾個:關於移動應用專項測試的落地實踐和技術細節,經過實踐和解讀之後的Appium測試內容,集中介紹行業中常用的工具平颱,縱深剖析UI自動化……全書自始至終都貫徹瞭一個理念——高度,讓測試人員深刻理解自己在IT鏈條中所處的位置,並引以為豪。
《大話APP測試2.0:移動互聯網産品測試實錄》兩位作者都是多年戰鬥在行業一綫的工程師,也是App測試領域公認的專傢。
《大話APP測試2.0:移動互聯網産品測試實錄》適閤於擁有一定技術基礎和自學能力的測試人員和團隊,同時也能夠幫助讀者真正跳齣“測試”,站在“質量”這個高度上來看待和分析問題。
精彩書評
Monkey感覺注定就是測試領域中的人,因為正跟Monkey測試軟件完美重閤瞭,正如其名,Monkey也是我認識的少數一直專注在測試領域的好同學。通過這本書,能看到Monkey這一段時間在自動化測試和專項測試的優秀實踐,其中包括比較前沿的React native測試實踐。另外,能看到通過工作沉澱齣來的對測試技術的價值認識,例如UI自動化測試的價值,這些都很值得負責UI自動化測試建設的測試人員好好思考。
——黃聞欣,騰訊高級測試工程師
Monkey用幽默的語言犀利地闡述瞭移動測試中的一些問題並且輕鬆詼諧地講解著移動測試的知識點,非常易讀並且有趣。特彆推薦專項測試和Appium自動化測試的章節,用全新的切入點闡述瞭問題,有理論、有實踐,內容殷實。
——羋峮,iOS測試指南 作者
Monkey在我印象中是一個性情中人,這本書也是凸顯他性格的一本書。本書匯聚瞭作者對移動測試行業的思考和實踐經驗,讓門外漢能夠瞭解移動測試這個行業並且上手,讓從業者能夠從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職業發展。除此之外,它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移動測試工具書,對當前主流的測試方法和工具給齣瞭深入淺齣的教程和實戰案例,相信無論你是對移動測試感興趣的同學還是從業者,都能從書中有所收獲。
——infoQ移動主編 徐川
目錄
第1章 移動無綫專項測試
1.1 認識專項測試 / 2
1.2 僅僅會工具和技術是沒有用的 / 3
1.3 實際項目中的專項實踐流程 / 4
1.4 專項基綫和規範/ 7
1.5 正嚮耗電測試 / 8
1.6 逆嚮耗電測試 / 9
1.7 內存測試 / 13
1.8 應用響應時間 / 28
1.9 初探ReactNative性能/ 42
1.10 應用響應時間測試實踐 / 43
1.11 弱網測試 / 45
1.12 Android神器——Systrace / 56
1.13 Android神器——TraceView / 61
1.14 界麵流暢度 / 65
1.15 iOS神器——Core Animation / 66
1.16 靈活使用慢速攝像機 / 74
1.17 Python自動化采集性能數據實踐方案 / 75
1.18 Java自動化采集性能數據實踐方案 / 79
1.19 總結 / 84
第2章 移動測試的僞銀彈——UI自動化
2.1 為什麼測試熱衷於UI自動化 / 86
2.2 我們為什麼不做UI自動化 / 88
2.3 我們為什麼要做UI自動化 / 91
2.4 你做的是僞UI自動化嗎/ 93
2.5 UI自動化框架/ 94
第3章 大話移動APP測試1.0補完篇
3.1 移動無綫應用測試麵試解析/ 114
3.2 測試團隊的變化/ 121
3.3 測試與質量的關係/ 122
3.4 測試與開發的關係/ 123
3.5 螺鏇上升的測試行業/ 124
3.6 最後的幾年/ 125
3.7 兩年以後/ 126
第4章 其他測試技術案例
4.1 郵箱大師 apk 引發的“血案”/ 128
4.2 iOS 之 AOP 庫—— Aspects/ 131
4.3 iOS 熱加載之 JSPatch/ 134
4.4 Python 之圖片對比/ 140
4.5 總結/ 143
第5章 Appium
5.1 Appium是什麼/ 146
5.2 Appium Client的配置/ 149
5.3 Appium的原理/ 154
5.4 iOS in Appium / 164
5.5 Appium GUI / 183
5.6 Appium Tips / 185
5.7 PageObject / 188
5.8 並行執行/ 189
5.9 Appium展望/ 196
第6章 行業知名平颱與工具匯總
6.1 騰訊Bugly——崩潰監控分析服務/ 198
6.2 百度MTC——Android測試腳本錄製原理/ 202
6.3 工信部——網絡友好與資源使用效率/ 205
6.4 南京大學——Kikbug測試係統/ 209
6.5 TestBird——近兩年遊戲行業變化趨勢白皮書/ 215
6.6 Fir.im——iOS快速搭建一個持續集成環境/ 225
6.7 OneAPM——用NSURProtocol注入測試數據/ 230
6.8 Testin——講述現在雲測的覆蓋點/ 237
6.9 MQC(阿裏)——iOS Crash分析/ 248
附錄A 測試火花集
1. 移動互聯網測試麵試之我的要求真的不高/ 254
2. 如何做好移動互聯網應用測試/ 255
3. 我的東西是我的。我給你,你可以拿著。我不給,你不
該怨我/ 257
4. 測試無用因為有你,感謝有你(地圖炮)/ 258
5. 移動測試人員的未來:測試開發技術的融閤/ 260
6. 緻那些情商不高的測試/ 264
7. 移動無綫測試工程師必備技能/ 265
8. 再論移動無綫應用專項/ / 272
9. 移動無綫測試技能樹 (原創)/ 274
10. 大多數人理解的移動無綫APP測試最多隻能活兩年/ 277
附錄B 普通的故事
1. 校園生活/ 282
2. 正式開始工作/ 284
3. 突破/ 285
4. 未來/ 287
後記(Monkey版)/ 289
後記(恒溫版)/ 291
前言/序言
距《大話移動APP測試》齣版已經過去兩年瞭,我也收到瞭很多朋友的支持和吐槽,無論好壞你們都是我最大的動力,在這裏要給所有人說聲謝謝。在這一年多的時間內實在發生瞭太多的事情,可以說轟轟烈烈,也許什麼時候能夠將這些作為一個一個的故事說給大傢聽,相信每個人都能夠看到很多,想到很多,體會到很多。在這一年多內,也有很多朋友知道瞭我,但卻不瞭解我,其實不瞭解我沒有關係,我這裏引用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麯》中我很喜歡的一句話來說明。“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測試行業也發生瞭很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移動互聯網,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也許測試已經不是當初想的那麼容易的一份工作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副業或轉行。當然,無論你屬於哪一種,生活和工作都要繼續,我們都要麵對這一切的變化。我可以得齣這樣一個結論:測試行業並沒有在進步,而是在進化,但僅僅是屬於符閤中國國情的進化。這一年多相信大傢感觸都很深,我在前言裏幫大傢總結下。
1)測試一定要會代碼。前幾年討論的問題終於不用再花費口舌去討論瞭,事實印證瞭測試要寫代碼這個事實。所以現在對在“知乎”上問我問題的人,我也終於可以很有底氣地說:“先學會代碼,再來學做測試。”
2)行業要求越來越高。當然,我不想聽到“我的圈子不是這樣的,我看到的不是這樣的”這種話,我不關心,因為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我接觸的圈子肯定比你們大,那麼,我看到的肯定是所謂的大方嚮和趨勢,所以請各位讀者靜下心來看下去。進入這個行業的門檻依然沒有變高,但要往上爬以及進入一傢不錯的公司中擁有不錯業務的部門,在這一年多裏變得異常睏難。(再三強調下,看到BAT就覺得是好公司的人不在我討論範圍內,哦對瞭,我在BAT裏做著日活不過萬的項目,你覺得是不是不錯呢?)是的,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行業,討論要會什麼已經不再那麼重要瞭,重要的是多久能夠學會一項新技術並落地,這纔是我們關心的。
3)技術棧太多,眼花繚亂。很多測試人員看到移動APP的UI自動化框架就已經傻眼瞭,更不要談接口、單元、專項、安全、大數據等。測試所接觸到的技術棧、工具棧的擴展如火山爆發一樣一發不可收拾。很多測試會混亂,到底學什麼呢?答案上麵已給齣。很多測試覺得這隻不過是一種過渡階段,不久的將來肯定會齣現一種穩定的兼容性很高的工具,比如以前的QTP和LR,首先我不說有多少人真正用過正版軟件瞭,從短期來講,將來測試行業肯定會越來越成熟,肯定會統一很多技術和工具。但長期來講,現在這種變化、這種痛以後會越來越頻繁,因為這是宇宙規律,這是發展和進步的需要。所以從長遠來看僅僅追求工具永遠都是遠遠落後於行業的,同時被替代性也是最高的。
4)從測試到質量的變化。這點在正文中會有詳細的說明。這幾年的大會,與大傢交流的確發現如今很多測試已經開始跳齣測試,真正開始關注質量。(當然,如果看到這本書的你覺得沒有進入狀態,請多多看TesterHome或者加我微信進行交流,你就明白瞭)當測試隻關注測試時,大傢的關注點在於以下幾點:
(1)測試是不是比開發輕鬆。
(2)測試能賺多少錢。
(3)測試到底用什麼工具。
(4)測試到底用什麼框架。
(5)測試都看什麼書。
(6)其他公司裏測試都怎麼做的。
(7)UI自動化到底做得怎麼樣。
……
放眼整個項目,如果隻關注測試,關注點真的實在太窄,同時也會阻礙我們進入更高的高度。所以大傢更多地開始關注質量,質量在項目中無處不在,可以說貫穿瞭整個項目,相比於測試,質量的關注點會很不同,比如:
(1)工程效率,項目流程。
(2)代碼規範,文檔傳承。
(3)應用架構,耦閤性怎麼樣。
(4)各種綫上綫下,實時或者T+1的監控機製。
(5)Hotfix機製。
(6)打包、持續集成、匯報bug等工具平颱。
……
其實這樣一來就能一目瞭然地明白測試其實在質量麵前是一個很小很小的點。為什麼要說那麼多呢,因為幾乎每天都會有人來問我“××公司測試怎麼做的?”“××公司持續集成怎麼做的?”“××公司測試開發比多少?”“××公司用什麼工具?”,其實我每次麵臨這些問題都很尷尬。先不討論這些人員會不會問問題吧,就算知道瞭用什麼工具,什麼框架,測試開發比多少就能夠做齣好測試瞭嗎?就能提升産品質量瞭嗎?明顯不可能。在一個企業中要提升産品質量絕對是一件大傢共同努力的事情,而不是一個測試人員或者一個測試團隊就能夠搞定的,如果不明白這點,即使你操著賣白粉的心,結果你賣的還是白菜啊。再來說《大話APP測試2.0》這本書,這本書並非是第一本書的加強版或者擴展版,可以說是一本全新的書。我對第一本書的定義和感覺可能和所有人都不同。現在迴過頭去看當初的自己,我覺得自己的確夠狂,夠年輕氣盛,竟然在當初那種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有勇氣齣書。但我依然認同我當初的一個觀點——《大話APP測試2.0》這本書可能因為我當初纔疏學淺導緻技術層麵的高度不高,但對於測試的理解,對於行業的認識,對於測試的態度這點上我是永遠不變的,所以我認為隻有當整個國內的測試行業真正步入正軌,大傢真正都願意去好好學習測試,好好重視測試的時候,本書纔會真正發揮它的價值,一種精神上的價值。我並不是什麼聖人,但是我認為人活著就應該有價值,這種價值自我認可就可以瞭。人一生就那麼多的時間,每個人都很公平,那為什麼我們不用這些時間盡可能地去挑戰自己的極限呢?去發揮更大的光熱呢?去影響更多的人呢?否則多沒有意思啊。之前看過一部電影《絕命海拔》,這是由真實的故事改編而來,很推薦大傢去看,無論生死如果都是為瞭去追求自己所愛、自己的極限,那麼這一切就是值得的。我在第一本書中也說過,書這種形態的東西,尤其是技術書,讓你看到它的時候,其中內容肯定已經落後1~2年瞭,希望大傢明白這個道理。寫書是一個非常纍的活兒,是一件挑戰自己毅力的事情,需要去記錄很多的案例以及當時的感受。所以希望大傢不要太過苛刻,抱著空杯心態來看書最好。行業中無一本技術書的寫作風格與我的相似,也沒有任何一本測試書比我所記載的更“落地”。這並不是驕傲,而是自信和自豪,我願意100%地分享。通過這本書大傢可以明顯感覺從《大話移動APP測試》齣版至今這一年多的時間內我到底成長瞭多少,我到底進步瞭多少,我又到底改變瞭多少。毫不誇張地說,這本書將會讓整個行業上升一個層麵。那些抱怨《大話移動APP測試1.0》對自己技術沒有幫助的讀者,我在這裏也嚮你們緻歉,這本書算是對你們的彌補。同時也希望不要抱有太大的期望,畢竟書這個東西落後很多,不過你們可以隨時微信和我交流。那讓我們一起進入一場有技術、有故事、有吐槽的測試之旅吧。
前 言(恒溫版)
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偶爾振動翅膀,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2012年,Dan Cuellar編寫瞭Appium,他沒有想過2016年的今天,Appium已經成為移動測試領域的一方霸主。這是軟件測試技術的蝴蝶效應。
在2014年,我還在寫WebDriver自動化,而今天我在寫Appium自動化。在UI自動化這個領域,我跨瞭整整一個年代,成瞭傳統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見證者,相信所有身在其中的人都深有體會。Appium作為WebDriver的繼承者和開拓者,目前看來是非常閤格和稱職的。
我接觸Appium比較早,TesterHome上綫不久,我們就引入瞭這個框架,進行布道並堅持到現在。可以自豪地說,目前來看,TesterHome是最專業的民間Appium論壇。當然民間還有很多高手,尤其是這兩年,各種解決方案、衍生框架百花齊放,TesterHome作為這些內容的載體,也受益匪淺。
我一直想寫一本有關Appium的書,其實也在TesterHome發起過眾寫項目,可惜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成品。如今市場上已經有幾本關於Appium的書,質量……,所以這裏不推薦任何書籍,學習Appium還是需要熟讀官方文檔和深讀源碼。
受Monkey邀請,我有幸在本書中寫一章Appium,我沒有想翻譯文檔,我隻是把自己的理解寫齣來,和大傢分享,希望大傢喜歡。
《精益研發:構建高效敏捷的軟件開發流程》 前言 在瞬息萬變的數字時代,軟件的開發速度與質量已成為企業能否在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然而,傳統冗長、脫節的開發模式往往難以跟上用戶需求的變化和市場競爭的步伐。麵對這一挑戰,《精益研發:構建高效敏捷的軟件開發流程》應運而生。本書並非聚焦於某個具體的産品或技術,而是深入探討一套貫穿軟件生命全周期的、係統性的方法論,旨在幫助團隊擺脫低效睏境,擁抱敏捷,實現從概念構思到産品發布的全麵優化。 本書的核心在於“精益”與“敏捷”的融閤。精益思想起源於製造業,強調消除浪費,持續改進,以最小的投入創造最大的價值。敏捷開發則提倡響應變化,迭代交付,關注客戶價值。將二者相結閤,我們得以構建一套靈活、高效、以客戶為中心的軟件開發體係。這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精益研發的內在邏輯,理解其核心原則,並將其落地到實踐中,從而提升團隊協作效率,縮短産品上市時間,最終打造齣更具市場競爭力的高質量軟件。 第一部分:精益研發的基石 第一章:顛覆傳統:為何需要精益與敏捷?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軟件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載體。然而,許多組織在軟件開發過程中卻麵臨著種種痛點:産品上綫周期漫長,需求變更導緻返工頻繁,團隊溝通協作不暢,最終産品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期望。 傳統的“瀑布式”開發模式,雖然在早期具有一定的結構化優勢,但在麵對快速變化的市場和用戶需求時,顯得尤為笨拙和低效。需求在項目早期被凍結,一旦後期發現問題或市場齣現新的機遇,大規模的修改將耗費巨大的時間和資源,甚至可能導緻項目夭摺。這種模式如同造一艘大船,在陸地上規劃好一切細節,一旦下水纔發現方嚮錯誤,調整起來異常艱難。 此外,信息孤島、部門壁壘、缺乏有效反饋機製等問題,也使得開發過程充滿瞭不確定性和風險。開發團隊埋頭苦乾,但其成果卻可能與市場需求脫節;測試團隊在項目後期纔介入,麵對堆積如山的問題,疲於奔命。這種“接力棒式”的開發流程,不僅效率低下,更無法激發團隊的創造力和協作精神。 精益與敏捷的理念,正是為瞭解決這些深層次的問題而提齣的。精益思想倡導“少即是多”,通過識彆和消除開發過程中的一切非增值活動(即“浪費”),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價值的最大化。這些浪費可能體現在等待、過度生産、不必要的流程、缺陷、不必要的運輸、庫存、過多的功能以及未被充分利用的人纔等方麵。通過精益化,我們可以讓開發流程更加順暢,資源投入更加精準。 敏捷開發則強調“擁抱變化”,將大型項目分解為小、可管理的迭代周期,快速響應用戶反饋,並持續交付可工作的軟件。這使得團隊能夠更靈活地適應市場變化,更早地驗證産品概念,並與用戶建立緊密的反饋循環。敏捷的核心在於人、協作、響應變化和可工作的軟件,而不是僵化的流程和文檔。 將精益的“消除浪費”與敏捷的“擁抱變化”相結閤,就形成瞭本書所探討的“精益研發”體係。它不僅僅是一種開發方法,更是一種文化和思維模式的轉變,旨在構建一個持續學習、持續改進、以價值為導嚮的軟件開發生態係統。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一體係如何構建,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切實可見的生産力提升。 第二章:精益研發的核心價值與原則 精益研發並非一套生搬硬套的規則,而是基於一係列深刻的哲學思想和實踐原則。理解並內化這些原則,是成功推行精益研發的前提。 核心價值: 客戶價值至上: 軟件的最終目的在於為客戶創造價值。精益研發將客戶需求置於一切流程的核心,確保每一項開發活動都直接或間接為客戶帶來益處。這意味著要深入理解客戶的痛點、需求和期望,並將這些洞察轉化為可執行的産品特性。 持續改進: “止步不前就是退步”。精益研發鼓勵團隊在每一次迭代、每一個項目周期中,都進行反思和學習,識彆流程中的瓶頸和不足,並不斷優化。這種持續改進的文化,使得團隊能夠不斷提升效率和質量。 消除浪費: 如前所述,精益思想的核心在於識彆並消除一切非增值活動。在軟件開發中,浪費可能體現在過度設計、不必要的會議、低效的溝通、無效的測試、等待時間過長、産品功能冗餘等方麵。通過消除這些浪費,可以顯著提升開發效率和資源利用率。 速度與質量並重: 精益研發並非片麵追求速度而犧牲質量,也不是一味追求完美而拖慢進度。它追求的是一種平衡,通過精簡流程、自動化測試、早期反饋等方式,在保證産品質量的前提下,實現快速迭代和交付。 賦能團隊: 精益研發強調團隊成員的自主性和創造力。通過建立開放、信任的溝通環境,賦予團隊成員決策權,能夠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從而提升整體效能。 核心原則: 構建質量(Build Quality In): 質量不應是項目後期纔被“加進去”的,而應貫穿於整個開發過程。這包括代碼編寫的規範性、單元測試的覆蓋率、持續集成/持續交付(CI/CD)流程的建立,以及早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機製。 推遲承諾(Delay Commitment): 在對需求、設計或技術方案有充分的理解和驗證之前,避免過早地做齣重大的承諾。這意味著要采用迭代的方式,逐步明確需求,從小處著手,不斷驗證。 快速反饋(Fast Feedback): 建立有效的反饋機製,能夠快速地收集來自用戶、客戶、市場以及團隊內部的信息。這包括用戶測試、A/B測試、生産環境監控、代碼評審、結對編程等。快速反饋能夠幫助團隊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方嚮,避免走彎路。 交付價值(Deliver Value): 始終關注交付對客戶有實際價值的産品。這意味著要優先開發高價值的功能,並盡可能頻繁地將可工作的軟件交付給客戶,以便他們能夠盡早使用並提供反饋。 以人為本(Respect for People): 視團隊成員為組織最寶貴的財富。營造一個尊重、信任、協作的環境,鼓勵知識共享,支持團隊成員的成長和發展。 係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將軟件開發視為一個整體的係統,理解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通過優化整個係統的流程,而不是孤立地改進某個環節,來達到整體效率的最大化。 可視化管理(Visualize Work): 將工作流程、任務狀態、瓶頸等可視化,例如使用看闆(Kanban)等工具。這有助於團隊成員清晰地瞭解當前的工作情況,及時發現問題,並促進協作。 掌握這些核心價值和原則,是理解和踐行精益研發的基礎。本書後續章節將圍繞這些原則,展開具體的實踐方法和工具。 第二部分:精益研發的實踐落地 第三章:敏捷的思維與方法論 精益研發的實踐離不開敏捷開發方法論的支撐。本章將深入探討幾種主流的敏捷方法論,以及如何在精益的框架下靈活運用它們。 3.1 敏捷宣言及其十二條原則 敏捷宣言是所有敏捷實踐的基石。它提倡: 個體和互動 高於 流程和工具 工作的軟件 高於 詳盡的文檔 客戶閤作 高於 閤同談判 響應變化 高於 遵循計劃 而其十二條原則則進一步闡述瞭如何實現這些價值觀: “我們最高的目標是,通過盡早並持續交付有價值的軟件,來使客戶滿意的。 “歡迎任何能增強客戶競爭力的變化,即使在開發過程的後期。 “要用可工作的軟件,傳達瀑布周期要多久。 “業務人員與開發人員必須全天在項目的一生中一起工作。 “圍繞項目組成員,激勵他們。提供他們所需的と,並且信賴他們能完成工作。 “在團隊內部,最有效和最高效的溝通方式是麵對麵的交談。 “可工作的軟件是衡量進展的主要標誌。 “敏捷過程促進可持續的開發。贊助商、開發人員和用戶能夠保持恒定的步調。 “對技術卓越和良好設計的持續關注,增強敏捷能力。 “簡潔——即將到來的工作量減到最少的藝術——是至關重要的。 “最好的架構、需求和設計,源於自組織的團隊。 “在固定的時間間隔內,團隊會反思如何能更有效,然後會據此調整自己的行為。 理解這些原則,有助於團隊建立正確的敏捷心態,避免陷入形式主義。 3.2 Scrum 框架 Scrum 是目前最流行的敏捷開發框架之一。它提供瞭一套輕量級的流程,用於管理復雜産品。Scrum 的核心要素包括: 角色: 産品負責人 (Product Owner): 負責最大化産品價值,管理産品待辦事項列錶(Product Backlog)。 開發團隊 (Development Team): 自組織、跨職能的團隊,負責構建可工作的軟件。 Scrum Master: 負責確保 Scrum 過程被理解和遵循,並幫助團隊移除障礙。 工件: 産品待辦事項列錶 (Product Backlog): 包含産品所有已知需求和功能的動態列錶。 衝刺待辦事項列錶 (Sprint Backlog): 在一個衝刺(Sprint)期間,開發團隊承諾完成的産品待辦事項列錶項。 增量 (Increment): 每個衝刺結束時産生一個可工作的、潛在發布的産品部分。 事件: 衝刺 (Sprint): 一個固定的時間周期(通常為1-4周),用於交付增量。 衝刺計劃會議 (Sprint Planning): 確定本衝刺要完成的工作。 每日站會 (Daily Scrum): 開發團隊每日同步進展,計劃當天工作,發現障礙。 衝刺評審會議 (Sprint Review): 嚮利益相關者展示本衝刺的增量,並收集反饋。 衝刺迴顧會議 (Sprint Retrospective): 團隊反思本衝刺的錶現,識彆改進點。 3.3 Kanban 方法 Kanban 是一種可視化工作流程管理方法,起源於豐田生産係統。它強調: 可視化工作流程: 使用看闆(Kanban Board)將工作流程的各個階段可視化,讓團隊成員清晰地看到任務的流動。 限製在製品 (Work in Progress - WIP): 為每個工作流程階段設定 WIP 上限,以避免瓶頸,促進任務的快速流動。 管理流動: 持續監控和優化工作項在流程中的流動速度。 明確流程規則: 定義清晰的流程規則,確保工作項能夠順暢地流轉。 實施變更控製: 逐步引入新的流程或策略。 持續改進: 通過可視化數據和反饋,持續識彆和解決問題。 Kanban 尤其適用於需要處理多任務、持續交付和對變更響應要求較高的場景。 3.4 精益與敏捷的融閤 在精益研發的框架下,Scrum 和 Kanban 並非互斥,而是可以相互補充的。例如,可以在 Scrum 框架中使用 Kanban 看闆來管理衝刺待辦事項列錶,可視化工作流並限製 WIP。同時,Scrum 的迭代迴顧會議與 Kanban 的持續改進原則相呼應。 重要的是,無論采用何種敏捷方法論,都要迴歸到精益研發的核心價值和原則。敏捷工具和流程的目的是為瞭更好地實現客戶價值、消除浪費、快速反饋和持續改進。 第四章:價值流圖與瓶頸識彆 在精益研發中,識彆並消除價值流中的瓶頸是提升效率的關鍵。價值流圖(Value Stream Mapping - VSM)是一種強大的可視化工具,可以幫助團隊理解産品從概念到交付的整個流程,並從中找齣浪費和瓶頸。 4.1 什麼是價值流圖? 價值流圖描繪瞭為客戶交付産品或服務所必需的所有活動,包括增值活動和非增值活動。它從客戶的需求開始,追蹤産品或信息在各個環節的流動,直到最終交付到客戶手中。 4.2 如何繪製價值流圖? 繪製價值流圖通常遵循以下步驟: 1. 確定價值流的範圍: 明確要繪製的價值流是整個産品開發流程,還是某個特定的功能模塊或用戶故事。 2. 識彆關鍵過程步驟: 列齣完成該價值流所需的所有主要過程步驟,例如需求收集、設計、開發、測試、部署等。 3. 收集數據: 對於每個過程步驟,收集以下關鍵數據: 處理時間 (Process Time - PT): 完成該步驟實際所需的時間。 等待時間 (Wait Time - WT): 該步驟完成前,任務處於等待狀態的時間。 周期時間 (Cycle Time - CT): 完成該步驟的總時間(PT + WT)。 缺陷率 (Defect Rate): 該步驟産生的缺陷數量。 資源 (Resources): 完成該步驟所需的資源(人員、工具等)。 4. 繪製流程圖: 將這些過程步驟和數據以圖形化的方式繪製齣來,形成價值流圖。通常會用不同的符號錶示不同的活動,並用箭頭錶示信息的流動。 5. 識彆增值與非增值活動: 分析圖中每個環節,區分哪些活動為客戶帶來瞭真正的價值(增值活動),哪些活動隻是消耗時間和資源但並未帶來價值(非增值活動,即浪費)。 6. 識彆瓶頸: 價值流圖可以清晰地展示齣等待時間最長、處理時間最長、缺陷率最高的環節,這些通常是流程的瓶頸。 4.3 價值流圖的應用 識彆浪費: 幫助團隊發現流程中的等待、過度生産、不必要的移動、不必要的處理、缺陷、庫存、未被利用的纔能等浪費。 優化流程: 通過消除或減少非增值活動,簡化流程,縮短周期時間。 提升效率: 聚焦於改進瓶頸環節,從而提升整個價值流的效率。 促進團隊協作: 價值流圖是一個跨部門的工具,能夠幫助不同團隊理解彼此的工作,從而更好地協作。 設定改進目標: 為改進提供量化指標,例如將總周期時間減少 X%。 繪製價值流圖是一個迭代的過程,繪製完成後,團隊需要基於圖中的信息,製定改進計劃,並持續跟蹤改進效果。 第五章:持續集成與持續交付 (CI/CD) 持續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 - CI)和持續交付(Continuous Delivery - CD)是精益研發中實現自動化、快速交付和高質量軟件的關鍵實踐。 5.1 持續集成 (CI) 持續集成是一種軟件開發實踐,開發人員頻繁地(通常每天多次)將代碼集成到共享存儲庫中。每次集成都會通過自動化構建(包括編譯、測試)進行驗證,以盡早發現和解決集成問題。 核心原則: 頻繁集成: 開發人員每天至少集成一次代碼。 自動化構建: 每次集成都會觸發一個自動化構建過程。 自動化測試: 構建過程包含自動運行的單元測試和其他關鍵測試。 快速反饋: 一旦構建或測試失敗,立即通知團隊。 主綫開發: 鼓勵團隊在單一的主分支上工作。 CI 的優勢: 減少集成衝突: 頻繁的小規模集成,使得集成錯誤更容易被發現和修復。 提高代碼質量: 自動化的測試確保瞭代碼的質量,降低瞭引入缺陷的風險。 加快開發速度: 減少瞭手動集成和調試的時間。 增強團隊信心: 團隊能夠對代碼的穩定性有更高的信心。 5.2 持續交付 (CD) 持續交付是在持續集成的基礎上,進一步將軟件自動部署到預生産環境,確保軟件始終處於可發布狀態。這並不意味著每次提交的代碼都會立即發布到生産環境,而是說,在任何時候,當業務決定發布時,都能夠快速、可靠地完成發布。 核心原則: 自動化部署: 能夠自動將軟件部署到各種環境中。 自動化測試: 在部署過程中執行更全麵的自動化測試(如集成測試、係統測試、用戶驗收測試)。 隨時可發布: 確保軟件始終處於可發布狀態。 版本控製: 對所有部署過程和環境配置進行版本控製。 CD 的優勢: 縮短發布周期: 能夠快速、頻繁地將新功能和修復發布給用戶。 降低發布風險: 自動化和頻繁的部署,使得發布過程更加穩定和可預測。 提高用戶滿意度: 用戶能夠更早地獲得新功能和改進。 實現快速反饋: 通過頻繁的發布,可以更快地獲得用戶的實際使用反饋。 5.3 CI/CD 的工具與實踐 實現 CI/CD 需要一套完整的工具鏈和良好的工程實踐,例如: 版本控製係統: Git CI/CD 服務器: Jenkins, GitLab CI, GitHub Actions, CircleCI 等。 構建工具: Maven, Gradle, npm, yarn 等。 自動化測試框架: JUnit, NUnit, Pytest, Selenium, Cypress 等。 容器化技術: Docker, Kubernetes 基礎設施即代碼 (Infrastructure as Code - IaC): Terraform, Ansible CI/CD 是精益研發實現敏捷開發、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持續交付高質量軟件的基石。 第六章:自動化測試與質量保障 在精益研發中,質量不是事後檢查,而是貫穿於整個開發過程。自動化測試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手段。 6.1 自動化測試的層次 有效的自動化測試策略應該覆蓋多個層麵,形成一個堅實的質量保障體係: 單元測試 (Unit Testing): 目的: 測試代碼中最小的可測試單元(函數、方法、類)。 特點: 速度快,隔離性好,由開發人員編寫。 價值: 盡早發現代碼邏輯錯誤,為重構提供安全網。 集成測試 (Integration Testing): 目的: 測試不同模塊或服務之間的交互和集成。 特點: 關注模塊間的接口和數據流。 價值: 發現模塊間集成問題,確保係統整體協同工作。 端到端測試 (End-to-End Testing - E2E): 目的: 模擬真實用戶在應用程序中的操作流程,從用戶界麵到後端係統。 特點: 覆蓋整個應用流程,最接近用戶實際使用場景。 價值: 驗證用戶場景的完整性,發現跨層級的集成問題。 性能測試 (Performance Testing): 目的: 評估係統在不同負載下的響應速度、吞吐量和穩定性。 特點: 模擬高並發用戶訪問,檢測係統瓶頸。 價值: 確保係統在高負載下仍能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 安全測試 (Security Testing): 目的: 發現應用程序中的安全漏洞,防止惡意攻擊。 特點: 包括滲透測試、漏洞掃描等。 價值: 保護用戶數據和係統安全。 6.2 自動化測試的策略與原則 測試金字塔: 提倡在單元測試層麵投入最多的精力,其次是集成測試,最少的是端到端測試。因為單元測試運行速度最快,成本最低,易於維護。 測試驅動開發 (Test-Driven Development - TDD): 在編寫功能代碼之前,先編寫測試用例。這種方式能夠幫助開發人員更清晰地理解需求,編寫更簡潔、可測試的代碼。 行為驅動開發 (Behavior-Driven Development - BDD): BDD 是一種敏捷軟件開發的技術,它通過描述軟件應該如何錶現來驅動開發。其核心在於使用一種易於理解的語言(如 Gherkin)來定義用戶故事和驗收標準,進而轉化為自動化測試。 缺陷預防而非檢測: 自動化測試的最終目標是預防缺陷的産生,而不僅僅是檢測已有的缺陷。通過 TDD 和 BDD,可以在早期就避免很多潛在的問題。 高覆蓋率與高價值: 追求測試覆蓋率,但更重要的是確保測試用例能夠覆蓋關鍵的用戶場景和業務邏輯,從而産生最大的價值。 6.3 質量保障文化的建立 自動化測試是技術手段,而質量保障則是一種文化。在精益研發中,質量保障是整個團隊的共同責任,而不是某個特定團隊的職責。 全員參與: 開發人員、測試人員、産品經理等所有團隊成員都應積極參與到質量保障活動中。 早期介入: 測試人員應在需求分析階段就介入,參與評審,盡早發現需求和設計上的問題。 持續反饋: 自動化測試結果應及時反饋給開發團隊,以便快速修復。 擁抱失敗: 將測試失敗視為學習和改進的機會,而不是懲罰。 通過建立強大的自動化測試體係和質量保障文化,精益研發團隊能夠自信地進行頻繁的代碼提交和發布,確保交付高質量的産品。 第七章:度量與反饋循環 精益研發的持續改進離不開對流程和産齣進行有效的度量,並建立積極的反饋循環。 7.1 關鍵度量指標 選擇閤適的度量指標,能夠幫助團隊瞭解當前的效率、質量和價值交付情況。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度量指標: 周期時間 (Cycle Time): 從任務開始到完成所需的時間。這是衡量流程效率的關鍵指標。 吞吐量 (Throughput): 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的任務數量。反映瞭團隊的生産力。 變更前置時間 (Lead Time for Changes): 從代碼提交到成功部署到生産環境所需的時間。這是衡量 CI/CD 管道效率的重要指標。 變更失敗率 (Change Failure Rate): 部署到生産環境後導緻服務降級或需要迴滾的變更比例。反映瞭部署的穩定性。 平均恢復時間 (Mean Time to Recover - MTTR): 服務中斷後,恢復到正常運行狀態所需的平均時間。反映瞭團隊對生産環境故障的響應和修復能力。 缺陷密度 (Defect Density): 單位代碼量或功能點中發現的缺陷數量。 客戶滿意度: 通過用戶調研、NPS (Net Promoter Score) 等方式衡量。 7.2 構建反饋循環 有效的反饋循環能夠幫助團隊快速識彆問題,並做齣及時的調整。 內部反饋循環: 代碼評審: 同行評審代碼,發現潛在問題。 結對編程: 實時協作,即時反饋。 敏捷會議: 每日站會、衝刺迴顧會議等,提供持續的溝通和反思機會。 自動化測試結果: 快速反饋代碼質量。 外部反饋循環: 用戶測試: 在開發過程中邀請用戶試用産品,收集反饋。 A/B 測試: 對不同的産品設計或功能進行 A/B 測試,收集用戶行為數據。 生産環境監控: 實時監控生産環境的運行狀況,收集用戶使用數據和錯誤報告。 客戶支持反饋: 收集來自客戶支持渠道的反饋。 市場反饋: 關注市場趨勢和競品動態。 7.3 利用度量進行持續改進 可視化數據: 將度量指標可視化,例如使用儀錶盤,讓團隊成員和管理者一目瞭然。 定期迴顧: 在衝刺迴顧會議或其他周期性會議中,迴顧度量數據,討論改進的機會。 數據驅動決策: 基於數據分析結果,做齣關於流程優化、技術選型、資源分配等方麵的決策。 實驗與驗證: 針對識彆齣的改進點,進行小規模實驗,並用數據驗證改進效果。 精益研發強調“度量是為瞭改進”,而不是“為瞭度量而度量”。關鍵在於利用收集到的數據和反饋,驅動團隊不斷地學習和成長,持續提升産品的價值和開發效率。 第八章:團隊協作與文化建設 再先進的技術和流程,也需要優秀的人纔和良好的協作文化來支撐。本章將探討如何在精益研發中構建高效協作的團隊。 8.1 構建自組織、跨職能團隊 自組織 (Self-Organizing): 團隊擁有自主權,能夠自行決定如何最好地完成工作,而無需微觀管理。這能夠激發團隊成員的責任感和創造力。 跨職能 (Cross-Functional): 團隊包含完成工作所需的所有技能,例如開發、測試、設計、運維等。這能夠減少對外部依賴,提高效率。 小而精: 保持團隊規模適中(通常不超過10人),以促進高效溝通和協作。 8.2 賦能與信任 授權: 賦予團隊成員必要的決策權和資源,讓他們能夠自主地解決問題。 信任: 建立一個相互信任的環境,相信團隊成員會盡力而為,並願意支持彼此。 心理安全感: 創造一個讓團隊成員敢於提問、敢於犯錯、敢於錶達不同意見的環境,這是創新的基礎。 8.3 有效溝通與協作 透明化: 保持信息的公開透明,讓所有團隊成員都能瞭解項目進展、挑戰和決策。 清晰的角色與職責: 明確團隊成員的角色和職責,避免混淆和推諉。 促進知識共享: 鼓勵團隊成員分享知識和經驗,例如通過技術分享會、代碼評審、結對編程等。 解決衝突: 建立健康的衝突解決機製,將衝突視為改進的機會,而不是破壞性的力量。 8.4 持續學習與成長 擁抱變化: 鼓勵團隊成員持續學習新技術、新方法,並適應變化。 復盤與反思: 通過定期的迴顧會議,總結經驗教訓,識彆改進點。 個人發展: 支持團隊成員的個人職業發展,為他們提供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精益研發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協作能力和持續學習的精神。建立以人為本、信任協作的文化,是實現精益研發目標的根本保障。 第九章:精益研發在不同場景的應用 精益研發並非一套僵化的模式,而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和應用的。本章將探討精益研發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 初創企業: 精益研發幫助初創企業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驗證産品概念,快速迭代,搶占市場先機。 大型企業: 在大型企業中推行精益研發,可以打破部門壁壘,提升跨部門協作效率,加速創新步伐。 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 精益研發提供瞭一種務實的路徑,幫助傳統行業利用軟件技術實現業務的創新和升級。 微服務架構: 精益研發的理念與微服務架構高度契閤,能夠支持團隊更快速、更獨立地開發和部署服務。 DevOps 文化: 精益研發是 DevOps 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自動化、協作和反饋,打通開發與運維的壁壘。 結論 《精益研發:構建高效敏捷的軟件開發流程》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性的框架,指導如何在軟件開發過程中運用精益與敏捷的理念,從而提升效率、保障質量、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最終交付更有價值的産品。本書提齣的價值流圖、CI/CD、自動化測試、度量與反饋循環等實踐方法,以及對團隊協作與文化建設的強調,共同構成瞭一個完整的精益研發體係。 精益研發是一段持續的旅程,而非終點。成功推行精益研發需要領導層的支持、團隊的承諾以及持續的學習和改進。希望本書能夠激發讀者對精益研發的深入思考,並將其成功地應用於自身的實踐中,共同打造更卓越的軟件産品和更高效的開發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