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阐述了工业文化的基础理论,提出了体系架构,梳理了演进脉络,挖掘了功能价值,并对工业软实力、工业精神、国家工业文化资源、国家工业形象、工业文化产业、工业领域文化和工业行业文化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工业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内在规律,为工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展现出一个新的理念和视野,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路径。 全书分为概念篇、演进篇、价值篇、产业篇、实践篇五大部分。
王新哲,管理学博士,工业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之一,在国内外重点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出版著作5部。
孙星,管理学博士,工业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之一,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发改委信息安全专项、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工信部电子发展基金等国家部委及省市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重点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3部。
罗民,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工业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之一。
《工业文化》一书,从概念、演进、价值、产业、实践等方面,对工业文化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是工业文化领域的一次理论创新与实践总结,对于弘扬优秀工业文化、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期待《工业文化》的出版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启发和参考,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研究、推动工业文化建设。
——苗圩,工业和信息化部 部长
第一章 国家工业体系 17
第一节 工业体系 17
1.工业社会 17
2.工业体系 18
第二节 工业管理 20
1.管理体制 20
2.工业政策 21
第三节 工业分类 22
1.三次产业分类法 22
2.国际标准行业分类 23
3.轻重工业分类 23
4.其它分类 24
第四节 工业结构 25
1.工业结构组成 25
2.工业结构改变 27
第二章 工业文化释义 29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对象 29
1.研究目的 29
2.研究对象 30
第二节 文化与文明 32
1.文化的概念 32
2.文化和文明的关系 35
第三节 工业文化与工业文明 36
1.工业文明 36
2.工业文化与工业文明的关系 37
第四节 工业文化的界定 38
1.学术界的理解 38
2.工业文化的定义 39
第五节 工业文化的位置 40
1.工业文化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位置 40
2.原始文化 41
3.农业文化 43
4.工业文化 44
第三章 工业文化内涵 46
第一节 工业文化本质 46
第二节 工业文化属性 48
1.继承性和变异性 48
2.普同性与多样性 49
3.时间性与空间性 51
4.功能性与劣根性 52
5.人为性与群体性 53
第三节 工业文化特征 54
1.工业文化具有完整体系 54
2.工业文化呈现典型地域特征 55
3.工业文化体现时代特色 56
4.工业文化由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 57
5.工业文化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57
6.工业文化逐步成为普适文化 59
第四节 工业文化系统 60
1.系统结构 60
2.三层结构体系 61
3.结构特性 62
第四章 工业文化体系范畴 64
第一节 工业文化载体 64
1.物质环境载体 64
2.精神产品载体 64
3.活动载体 65
4.政府载体 65
5.企业载体 66
第二节 工业文化分类 66
1.文化的多重结构 66
2.工业文化的分类 67
第三节 工业文化类型 68
1.工业物质文化 69
2.工业制度文化 70
3.工业精神文化 71
第四节 工业文化两种体系架构 72
1.按性质分类 72
2.按层面分类 72
第五章 工业文化研究方法 74
第一节 文化研究的方法 74
第二节 辨证的方法 77
1.比较分析法应用 78
2.逻辑思维方法 78
第三节 历史的方法 79
1.文献研究法 79
2.历史方法 80
第四节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80
第五节 量化的方法 81
1.统计法 82
2.层次分析法 83
演进篇 85
第六章 工业文化起源 86
第一节 工业文化的萌芽 86
1.文化的起源 86
2.手工业的繁荣 88
3.前工业化时期 90
4.产生萌芽的因素 92
第二节 工业文化的兴起 94
1.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94
2.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95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96
4.李约瑟难题 97
第三节 工业文化发展动力 100
1.工业制造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 100
2.工业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102
3.社会发展与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102
4.不同的工业文化系统之间的矛盾 103
第七章 工业文化传播与发展 106
第一节 工业文化的传播 106
1.工业文化传播的条件和途径 106
2.殖民扩张传播工业文化 108
3.全球化的影响 112
第二节 工业强国崛起与工业文化传播 114
1.世界文化格局 114
2.德国战车的兴起 115
3.美国工业文明的崛起 118
4.日本的快速赶超 124
第三节 工业文化糟粕 128
1.殖民掠夺 128
2.物质至上主义 130
3.丛林法则 130
4.垄断 131
5.失信与欺诈 134
6.过度索取与环境破坏 136
8.小农意识与精神丧失 139
9.文化入侵 141
第四节 工业文化传播和发展规律 143
1.传播基础取决于价值特性 144
2.传播走势是先进文化侵蚀落后文化 144
3.工业文化载体影响传播范围 145
4.工业强国文化被更多地关注与接受 146
5.物质文化比精神文化更易传播与接受 147
6.文化风格决定传播程度 147
第八章 工业文化变迁 149
第一节 主流与支流 150
1.主流文化 150
2.支流文化 152
第二节 中心与边缘 154
1.工业文化中心 154
2.工业文化边缘 156
第三节 工业文化的冲突 157
1.工业文化冲突的涵义 157
2.冲突的来源和结果 158
3.全球化引发的工业文化冲突 162
第四节 工业文化的调适 163
1.调适的界定 163
2.国家间工业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164
第五节 工业文化涵化 166
1.涵化的界定 166
2.涵化的方式 167
第六节 工业文化丧失 170
1.丧失的界定 170
2.工业遗产的丧失 170
3.工业精神文化的丧失 172
第九章 工业文化整合与创新 174
第一节 工业文化自觉 174
1.量变到质变――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 174
2.自发到自觉――以伦敦1952年烟雾事件为例 176
第二节 工业文化整合 179
1.各国的工业文化整合 179
2.工业革命下的工业文化整合 182
第三节 工业文化的传承 185
1.传承概念 185
2.进化与退化 186
第四节 工业文化的创新 187
1.工业文化创新 187
2.创新条件与途径 189
价值篇 190
第十章 工业文化核心价值 191
第一节 工业文化功能 191
1.传播的功能 192
2.认知的功能 192
3.规范的功能 193
4.凝聚的功能 194
5.调控的功能 195
6.创新的功能 196
第二节 工业文化作用 197
1.工业文化与生产力 198
2.工业文化与生产关系 201
3.工业文化与制度规范 202
4.工业文化与思想观念 203
第三节 工业文化意义 204
1.保障工业社会协调发展 204
2.工业发展的倍增剂和灵魂 205
3.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增强工业软实力 205
6.推动着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206
7.促进产品质量品牌建设,提升品质和附加值 206
第四节 工业文化价值层次 207
1.精神价值 207
2.制度价值 208
3.经济价值 209
第十一章 工业文化价值形态 210
第一节 核心价值基本特性 210
1.客观性 210
2.整体性 211
3.普遍性 211
4.超前性 212
第二节 客观形态 214
1.物化类型 214
2.观念类型 214
3.关系类型 215
第三节 主观形态 215
1.价值观念 215
2.价值理想 217
第十二章 工业软实力 218
第一节 软实力 218
第二节 工业软实力的内容结构维度分析 220
1.工业文化 221
2.工业价值观 221
3.工业制度 222
第三节 工业价值观 225
第十三章 工业精神 226
第一节 工业精神的内涵 226
1.工业精神的界定 226
2.工业精神的分类 226
3.工业精神的传承 228
第二节 创业精神 228
第三节 创新精神 230
第四节 契约精神 232
1.契约精神的界定 232
2.契约精神的具体表现 233
第五节 工匠精神 235
第六节 担当精神 238
第七节 劳模精神 240
1.革命战争时期的劳模精神 240
2.建国初期的劳模精神 240
3.改革开放至今的劳模精神 241
第八节 协作精神 241
第八节 效率观念 243
第九节 企业家精神 246
第十四章 工业文化与工业科技 250
第一节 工业科技决定工业文化发展基础 250
第二节 工业文化反哺工业科技 250
第三节 工业文化对工业科技发挥作用的方式 251
1.观念文化对工业科技的选择与导向作用 251
2.制度文化对工业科技的保证与规范作用 252
第四节 工业文化对工业科技实践的作用机理 253
产业篇 254
第十五章 国家工业文化 255
第一节 国家工业文化资源 255
1.国家文化类型 255
2.国家工业文化形态 258
3.国家工业文化产业资源 258
4.国家工业精神资源 260
第二节 工业强国崛起的文化根基 261
1.工业革命将英国推上世界霸主地位 262
2.工匠精神使德国制造走向世界 263
3.美国的强大创新力带动经济发展 265
4.敬业与进取精神助日本崛起 267
第三节 国家工业形象 269
1.内涵外延 269
3.形象特性 273
4.形象塑造 276
5.功能作用 278
第十六章 工业文化产业 280
第一节 工艺美术 280
1.起源与概念 280
2.产业发展 281
3.产业分类 284
4.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主要品种类别 285
第二节 工业设计 287
1.起源与概念 287
2.特点 289
3.分类 290
4.作用 291
第三节 工业遗产 295
1.起源与概念 295
2.全球工业遗产体系 296
3.各国工业遗产保护体系 299
4.工业遗产价值 302
第四节 工业旅游 305
1.概念和起源 305
2.现有经营模式 305
第十七章 工业领域文化 309
第一节 创新文化 309
1.概念 309
2.特征 310
3.功能 310
4.内涵 311
第二节 质量文化 315
1.起源 315
2.概念 316
3.功能 317
第三节 品牌文化 319
1.概念 319
2.特性 321
3.功能 322
第四节 知识产权文化 323
第五节 安全文化 324
第六节 绿色生态文化 325
1.起源 325
2.概念 326
第十八章 工业行业文化 328
第一节 汽车文化 328
1.汽车文化内涵 328
2.汽车改变世界 330
3.汽车品牌――体现个性的张扬 332
4.汽车运动――竞争本能的展现 333
5.汽车消费――轮子上的消费时代 334
6.汽车设计――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体 335
第二节 航空文化 336
1.文化内涵 336
2.精神特征 337
3.重要形态 339
第三节 影视文化 340
第四节 网络文化 340
1.网络文化概念 340
2.网络文化构成 342
3.网络文化特征 343
4.涵化与反哺作用 345
第十九章 企业文化 348
第一节 企业文化的概念 348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功能 350
第三节 企业文化的内容 352
第四节 世界工业强国企业文化 356
1.美国企业文化 356
2.日本企业文化 357
3.德国企业文化 358
第五节 企业社会责任 360
1.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源 360
2.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362
3.社会责任是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 363
实践篇 366
第二十章 中国三线建设 367
第一节 战略背景 367
1.国防安全的战略需要 369
2.均衡工业生产布局 370
第二节 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工业遗产 370
1.数量庞大的产业建设 371
2.特色鲜明的工业遗址 371
第三节 规模空前的国家工业体系再布局 373
1.工业布局不尽合理的局面初步改变 373
2.顶层设计和精心组织 374
3.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 374
第四节 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75
1.艰苦创业的精神 375
2.勇于创新的精神 376
3.团结协作的精神 377
4.无私奉献的精神 378
第二十一章 英国工业遗产保护 379
第一节 首例以工业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379
第二节 铁桥峡谷价值连城 381
1.历史价值――工业革命发源地 382
2.文化价值――区域名片 382
3.社会价值――恋恋乡愁 383
4.科技价值――科技的力量 383
5.经济价值――持续发展的引擎 384
6.美学价值――工业之美 384
第三节 博物馆群的保护模式 385
1.机构完善的博物馆群落 385
2.主题鲜明、形式各异的博物馆 386
3.规范灵活的保护管理模式 389
第四节 工业旅游圣地 391
1.从旧工业区到工业景点 391
2.铁桥工业游盛况 392
第二十二章 法国巴黎航展 394
第一节 全球最大的航空盛会 394
第二节 航空技术的展示与交流 396
1.展现最先进的航空技术和创新文化 396
2.体现全球化时代的分工协作精神 397
第三节 航空知识的普及与娱乐 398
1.科普教育 398
2.大众娱乐 399
第四节 国家形象与企业品牌的展示 399
1.国家航空实力的体现 399
2.媒体的宣传 400
3.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 401
第二十三章 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 403
第一节 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奖 403
1.历史沿革 403
2.奖项设置 404
第二节 运营选评及推广模式 404
1.运营选评 404
2.推广模式 406
第三节 红点奖的影响力 406
1.德国工业品质的体现 406
2.全球综合性品牌 408
第二十四章 美国硅谷创新文化 409
第一节 硅谷为什么成为全球创新中心 409
第二节 硅谷创新文化内涵 411
第二十五章 日本匠人精神 413
第一节 秋山学校“匠人须知30条” 413
第二节 匠人精神已融入日本人的职业操守中 416
1.冈野工业的“无痛注射针头” 416
2.Hard Lock工业的“防松螺帽” 418
3.小林研业的“iPod镜面加工” 420
第三节 匠人精神对日本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421
序
大力弘扬工业文化 支撑制造强国建设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世界工业化三百多年的历史证明,文化元素对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变革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决定性的影响,工业文化在工业化进程中衍生、积淀和升华,也必将在未来现代化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推进工业化的探索实践中,我国工业孕育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辉映时代的工业文化典型,涌现了一大批彰显工业文化力量的优秀企业,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工业发展起到了春风化雨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是,我国工业大而不强问题仍然突出,在产业结构水平、自主创新能力、质量品牌建设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这与工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有密切关系,集中表现为创新不足、专注不深、诚信不够、实业精神弱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不仅需要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更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培育和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工业文化。《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我们要推动全社会提高对工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提升中国工业的软实力。一是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二是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精益求精、追求质量的技能人才,引导企业“十年磨一剑”,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三是要大力弘扬诚信精神,鼓励企业诚信担当、守法经营,为老百姓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四是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的企业家队伍,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五是要抢救和保护濒危工业文化资源,挖掘和萃取我国优秀传统工业文化的精华,并不断创新载体,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工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工业企业、行业协会和学术界的共同参与。《工业文化》一书,从概念、演进、价值、产业、实践等方面,对工业文化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是工业文化领域的一次理论创新与实践总结,对于弘扬优秀工业文化、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期待《工业文化》的出版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启发和参考,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研究、推动工业文化建设。
苗 圩
二〇一六年六月十五
《工业文化》这本书,在我手中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我虽然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但一直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充满探究的欲望。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会深入探讨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在物质生产力飞跃的同时,精神世界和社会交往方式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它或许会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工厂的崛起、城市的扩张、新阶层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与冲突。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走进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去感受人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奋斗与追求。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文化”这个词在“工业文化”的语境下,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包含了人们对新技术的态度、对生产方式的认同、对未来社会的想象?这本书,我期待它能用一种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揭示出工业时代如何孕育出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艺术表达,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文化环境的根源。
评分拿到《工业文化》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感受到它所蕴含的知识分量。我一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非常好奇,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它或许会是一本关于技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生活方式之间相互作用的百科全书。我期待它能够详细地讲述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从早期手工工场到后来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再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后工业时代。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在这些历史性的转变中,人们是如何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居住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这本书会不会包含对不同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比如,它是否会探讨东西方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文化差异以及相互影响?我特别想知道,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教育、艺术、宗教、家庭等社会结构是如何发生演变的,以及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对工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这本书,我感觉它将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梳理,让我能够更系统地理解“工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评分刚拿到《工业文化》这本书,我就被它强烈的学术气息和深邃的内涵所吸引。我不是历史学专业人士,但对人类文明的演进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直觉这本书会是一次关于人类社会如何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深度探索。它可能不仅仅是罗列事件和人物,而是会去解析工业化浪潮背后的驱动力,探讨技术革新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复杂关系。我猜想,书中会分析诸如工厂制度、城市化进程、阶级结构变化等关键性的社会议题。同时,“文化”二字也让我充满期待,它或许会深入探讨工业化如何重塑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乃至思维模式。我希望它能带我理解,在工业化的巨轮滚滚向前时,有哪些传统文化元素被保留、被改造,又有哪些新的文化形态应运而生。这本书,我预感它会是一次对人类集体意识和文明形态的深刻剖析,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根源性追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工业文化”这个概念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名为《工业文化》的书,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初步印象。这本书给我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力量感,仿佛一本精心打磨的史书,又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我猜想,它一定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而是会深入到工业发展的每一个肌理之中。我期待它能够揭示工业化背后隐藏的深层逻辑,不仅仅是机械的生产线和冰冷的机器,更是那些支撑起庞大工业体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观念。这本书或许会分析不同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异同,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文化形态。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大的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呈现出来的?它是否会涉及工业发展对环境、资源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我希望它能引发我对于“进步”和“发展”的重新思考,让我们站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审视工业文明的双刃剑效应。这本书,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过程,更是在探讨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一种塑造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力量。
评分一本新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书名是《工业文化》。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学者,只是一个对历史和社会发展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吸引了。虽然我还不了解具体内容,但“工业文化”这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我想象着,这本书或许会带我穿越到工业革命的时代,去感受蒸汽机的轰鸣,去目睹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它可能会讲述那些改变世界的发明家和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又或许,它会深入探讨工业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甚至人们精神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会好奇,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他们的家庭生活、社交方式、娱乐休闲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本书是否会描绘出那个时代的艺术、文学和思想的图景?我期待它能用生动的笔触,让我身临其境地体会那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了解“工业文化”这个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并演变的,以及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在。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不同于教科书的视角,让我在轻松阅读中,收获知识和感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