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出版五年后,新华社记者王军再推出《采访本上的城市》;与《城记》一书着重于宏观层面的叙事不同,此次作者将笔力渗透到中观与微观层面,继续来反思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中国式的造城运动。
《采访本上的城市》这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中国及欧美城市的调查成果,书中直面当今中国的城市问题,对宽马路、拆迁经济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剖;同时直击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中的大事件、大热点,包括中央行政区外迁之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CCTV大楼、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争论。作者均对这些争论作了第一手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筑师,其中包括4位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
全书仍采用了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分为“非常城市”、“非常计划”、“非常规划”、“非常建筑”、“非常拆迁”、“老北京”、“老南京”七章。前五章在“不同往常”的基调上,完成对城市现象的全方位观察与反思,又在最后两章,以北京和南京作为具体案例解剖。其中,《城市规划的圈地玄机》获得温家宝总理批示,并在中国城市规划界引起轩然大波,作者对这场轩然大波又作了持续性调查,使得中国式规划的困境得以充分暴露。
《采访本上的城市》,取这样的书名,是因为它代表了作者王军的一种生存状态——拿着采访本到城市里去。就这样,作者在现实中寻找着历史的答案,手捧采访本,踏访一个又一个城市,写下一篇又一篇报道。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作者完成了对中国城市化浪潮的调查性思考,以及对相关历史问题的回顾。
全书由一个个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与故事之间,情节上的联系或有或无,思路连绵却也独立成章,在激流勇进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这个空间的实体(街道、街区、居民等)的生死毁灭和悲痛哀伤,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王军,新华社主任记者,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在新华社北京分社从事经济报道工作。1993年开始对梁思成学术思想、北京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问题作系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梁陈方案的历史考察》、《1955年:中国传统与现代主义的决裂》,参与《梁思成全集》年谱部分的编写,应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学术演讲,参与策划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北京城记忆数字影像展。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动态,对建筑创作、房地产开发、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著有《城记》。
前言在常与非常之问
1 非常城市
当城市为汽车而造
老城市的瓦解
大马路之痒
街道的异化
波士顿“大开挖”
伟大城市之梦
2 非常计划
故宫改建计划始末
水淹均州
美国文化遗产保护传奇
老巴黎的天翻地覆
北京与巴黎的“城市演绎”
3 非常规划
城市规划的圈地玄机
圈地博弈的政策基因
规划编制“三国演义”
中央行政区迁移悬念
“单中心陷阱”
4 非常建筑
贝聿铭收官
大剧院的“孵化”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之争
奥运巨构的诞生
911后的CCTV
5 非常拆迁
拆迁之惑
“拆迁也有GDP”
住宅双轨制
人民城市喊不出来
6 老北京
老北京的死与生
宣南士乡之殇
从雅典到北京
7 老南京
最后的纠葛
朱偰之死
后记
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越来越渴望能够读到一些能够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的书籍。《采访本上的城市(增订版)》这个书名,恰恰满足了我这种需求。“采访本”三个字,就传递出一种深入、细致、充满人情味的探索方式。它不像是一本冷冰冰的旅游指南,而更像是一本厚实的日记,记录着作者与城市、与城市里的人们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他的视角,捕捉到那些隐藏在繁华都市之下,那些真实而动人的故事。而“增订版”则让我看到了作者的用心和这本书的生命力,它暗示着作者对这些城市有着持续的关注和思考,并且愿意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不同城市的呼吸,听到它们心跳的声音,从而对“城市”这个概念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传递出的“挖掘”和“记录”的姿态。如今的城市,在高速发展和信息洪流中,往往容易让我们忽略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内涵。而“采访本”这个词,恰恰勾勒出了一种深入肌理、贴近生活的探索方式。我设想,作者并非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而是以一种参与者、倾听者的姿态,去走进那些城市的脉搏,去触摸那些鲜活的生命。这本书的“增订版”更是给我一种惊喜的信号,它意味着作者的思考并没有停滞,而是持续地、有生命力地生长着,或许是对原有内容的深化,或许是新增了更多被时间打磨后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一些城市的固有认知,展现出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个体故事,从而让我对“城市”这个概念产生更丰富、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纸张质感。不是那种光滑得有点廉价的道林纸,而是略带肌理的特种纸,触感温润,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指尖的温度。翻开书页,字迹清晰,排版疏朗,没有那种压迫感,读起来非常舒服。我尤其喜欢书中的配图,不一定是大尺寸的精美照片,而是那种恰到好处的插画或者老照片,它们不是单纯的装饰,而是与文字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叙事空间。有时是一张泛黄的街景照,有时是一幅手绘的城市地图,有时又是一幅捕捉到居民生活瞬间的素描。这些视觉元素,就像是作者在采访过程中随手记录下的片段,它们不仅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激活读者的想象力,让我们在脑海中勾勒出更生动的画面。增订版的设计,也让我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可能是增加了新的采访对象,或者是对原有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补充,这种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总是能赢得我的尊重。
评分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所蕴含的“采访”这个行为本身所吸引。采访,意味着倾听,意味着好奇,意味着一种主动的探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习惯于被动接收碎片化的信息,而这本书似乎在邀请我,以一种更加沉浸、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去理解城市。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他的采访,不仅仅是记录下城市的建筑、历史,更重要的是,去捕捉那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失落,他们的坚守与变迁。因为,归根结底,城市是由人构成的,人才是城市最鲜活的灵魂。这本书的“增订版”标签,也让我充满了惊喜的预感。我想象着,在原有的精彩内容之上,又增添了更多被时间淘洗过的、更加深刻的故事,或者作者带着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的城市。这种不断生长和完善的书,本身就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不是那种华丽或者张扬的风格,而是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引人遐思的艺术气息。配色上,主色调使用了偏灰的蓝,像是雨后初霁的天空,又带着一丝复古的质感。书名“采访本上的城市(增订版)”用一种略显手写的字体呈现,笔画的疏密和粗细变化,仿佛是一位旅人在笔记本上匆匆记录下的城市印记。左上角点缀着一幅简笔画,可能是一栋错落有致的老建筑,也可能是一条蜿蜒的小巷,模糊的线条勾勒出一种朦胧的美感,让人忍不住想要推开那扇门,走进书里探寻。增订版这个词,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厚重感,暗示着作者的持续投入和内容的不断丰富,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想知道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哪些令人惊喜的视角和故事。整体而言,这个封面就像是为这本书量身定制的序曲,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构建起一个充满故事的城市轮廓,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城市故事”类的书籍情有独钟,总觉得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生命线,而这条生命线往往体现在居民的生活细节和历史变迁之中。当我在书店看到《采访本上的城市(增订版)》时,立刻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采访本”这三个字,就预示着一种亲历、一种记录,一种从最真实的肌理上去触碰城市的姿态。“城市”这个词,更是让我联想到那些宏大叙事之外,隐藏在街角巷尾,在寻常百姓家中的生活百态。而“增订版”则让我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记录,而是一个持续的、有生命力的创作过程,作者一定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这些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者挖掘了新的故事,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满和立体。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像翻阅一本厚实的采访笔记一样,去感受不同城市的脉搏,去聆听那些在城市里生活过、奋斗过的人们的故事,从细微之处品味出城市的独特韵味。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只是被书名中“采访本”这三个字所吸引。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城市故事很感兴趣,觉得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灵魂,而这些灵魂往往体现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和居民的生活细节里。这本书的副标题“采访本上的城市”恰恰契合了我内心深处的这种好奇。我设想,作者一定是以一种非常贴近地面、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去“采访”这些城市,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数据统计,而是有温度的对话,有情感的记录。这本书的“增订版”也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次性的完成品,而是有生命力的,随着时间推移,作者对这些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者发现了新的维度,并将其融入书中。这种不断打磨和充实的态度,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教科书里找不到的城市,体验那些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受到的风土人情,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中,窥见整个城市的肌理和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静而充满力量的感觉。暗色调的背景,或许是夜晚的城市剪影,又或者是雨水浸润后的石板路,在光影的交错中,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韵味。书名“采访本上的城市(增订版)”以一种略显手写的字体呈现,笔画的力度和墨迹的深浅,都透露出一种真诚与朴实。这种字体,让我联想到一位旅人在旅途中,在简陋的房间里,借着昏黄的灯光,用笔尖记录下那些触动心弦的瞬间。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只追求真实的表达。而“增订版”这个词,则像是一份承诺,承诺着更丰富的内容,更深入的挖掘,以及作者在时间长河中不断积累的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不曾涉足的城市,感受它们独特的节奏和气息,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中,窥见城市背后更宏大的叙事,以及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质感,它不是直接告诉你“这是一本关于XX城市的书”,而是用“采访本上的城市”这样一种略带含蓄和文艺的表达方式,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作者带着采访本,穿梭于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与形形色色的人们交谈,倾听他们的故事。这种“采访”的方式,本身就充满了人情味和温度,与那种冰冷的、纯粹的地理或历史介绍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增订版”更是让我觉得,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最初的发现,而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进一步的探索,对这些城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或者补充了更多精彩的内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城市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和重要的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那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梦想与挣扎,他们的坚守与传承。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勾勒出城市独特气质的书籍有着特别的偏爱。《采访本上的城市(增订版)》这个书名,就准确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采访本”传递出一种深入探访、细致记录的意味,仿佛作者不是以一个宏观的观察者,而是以一个近距离的倾听者,去感受城市的脉搏。而“城市”作为主体,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设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介绍城市的风光名胜,而是会深入到城市的肌理之中,去挖掘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鲜活的个体故事,去感受那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的情感与经历。同时,“增订版”这个标签,也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厚重感和持续性,它暗示着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一定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补充,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满和立体。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对那些我所不熟悉的城市,产生一种亲切感,仿佛我也曾漫步在那些街道,与书中的人物有过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评分王军的书,必买必看必收藏。
评分好评
评分本来不想买,看了就难受,凑单没有办法
评分替朋友买的,是正品
评分看了以后再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包装挺不错的,速度也挺快的
评分王军的书,《城记》缺货了,就买了这本,书很好,还买看,算是专业相关书籍了。
评分书不错不错,物流快,在活动期间购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