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更多産品請點擊:
編輯推薦
路過民國,拜會經典
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拓荒者!
傳記大師硃東潤的不朽經典,講述張居正不平凡的一生!
看明代政治傢、改革傢張居正如何以鐵腕力行改革,在險惡官場實現其個人抱負!
內容簡介
硃東潤是中國著名的傳記文學傢。他善於將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曆史結閤起來研究,注重史料的收集和史實的分析考辨。他不僅通過作品描述瞭一位位曆史人物的一生,也通過這些人物故事展現齣一段段曆史,呈現齣一個個時代的變遷。硃東潤推動瞭我國傳記文學的發展,是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拓荒者。《張居正大傳》是其裏程碑式的傳記文學創作,記述瞭明代政治傢、改革傢張居正波瀾壯闊的一生,再現瞭其麯摺起伏的政治生涯和驚心動魄的官場鬥爭。
作者簡介
硃東潤(1896-1988),江蘇泰興人,著名學者、傳記作傢。曾留學英國倫敦西南學院,對西方傳記文學有深入研究。先後在武漢大學、中央大學、齊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任教。其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曆史,尤其專長曆史人物傳記文字的創作。著有《張居正大傳》《杜甫敘論》《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陸遊傳》《文好問傳》等作品。
目錄
序言
第一章“荊州張秀纔”
第二章政治生活的開始
第三章休假三年
第四章再投入政治漩渦
第五章內閣中的混鬥(上)
第六章內閣中的混鬥(下)
第七章大政變
第八章初步的建設(上)
第九章初步的建設(下)
第十章第一次打擊以後
第十一章從奪情到歸葬
第十二章元老的成功
第十三章鞠躬盡瘁
第十四章尾聲
精彩書摘
第一章“荊州張秀纔”
宋恭帝德祐二年,臨安陷落,皇帝成為俘虜。宋代遺臣立益王昰為帝,改元景炎,繼續鬥爭。景炎三年帝昰死瞭,他們再立衛王昺為帝,改元隆興。整個的鬥爭,開始嚮南轉進,南宋王朝的根據地,剩得海南島的一角。是年,文天祥的孤軍失敗,天祥也成為俘虜。隆興二年,崖山的鬥爭又失敗瞭,陸秀夫抱帝昺投海。張世傑還想再立皇帝,重新燃起鬥爭的火焰,但是驚天動地的風浪沉滅瞭這一個民族英雄。南宋王朝的抗元鬥爭就這樣慘痛地結束瞭,從此整個的中國第一次開始受韃靼族的統治。這一年是元世祖至元十六年。
宋王朝倒下去瞭,元王朝興起來瞭。但被壓在底層的廣大貧苦人民地位並沒有改善,他們過的仍然是被奴役的生活。在中國境內,仍然是隻見到荒淫、暴虐、屠殺和滅亡。部分的統治階級沒落瞭;曾經統治中國三百二十年的宋室,再不能産生一個雄纔大略的君主;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的死亡,在士大夫的中間也喊不齣一個百摺不迴的誌士。剩餘的隻是月泉吟社這一流的詩人,藉著“春日田園雜興”的詩題,流露一點改朝換代的嘆息。
整個的中國,便隨著上層階級的沒落而沒落,四韆年的曆史,從此便成為統治者腳下的灰塵嗎?不會的。和西方傳說中的長命鳥一樣,中國人民正從毀滅裏得到再生。人民的力量是不能摧毀的。統治者的昏庸腐朽,替他們自己挖掘墳墓,但是人民大眾不會隨著垂死的統治者走嚮滅亡,他們要用自己的力量掙斷身上的枷鎖,爭取生存的權利。他們正準備力量給騎在頭上的統治者以狠狠的打擊,而他們中間,也正在産生領導人物,領導全人民作鬥爭。這便是元順帝以後中國的情態。順帝至正十一年販布的徐壽輝起兵,十二年蔔士的兒子郭子興起兵,十三年販鹽的張士誠起兵,十五年白蓮會的韓林兒稱帝。在這一大群人中,最特齣的,一個是皇覺寺的和尚硃元璋,一個是沔陽的漁夫陳友諒。硃元璋把握著最後的勝利,成為明朝的太祖高皇帝。
明太祖起兵,定遠人李善長到瞭軍門,隻是說,“從此有天有日瞭”。濠人陸仲亨纔十七歲,父母兄弟都死瞭,他懷著最後的一升麥,躲在草中,唯恐被亂兵搜到,把他送上死亡的境地,恰恰被太祖看見瞭,太祖喊一聲“來呀”,仲亨從此投軍。這裏看到當時的慘狀,和一般人對於這一番動亂的期待。以後善長直做到左丞相,仲亨也成為開國功臣,封吉安侯。有名的功臣裏,徐達、湯和是濠人,李文忠是盱眙人,李善長、馮國用、馮勝是定遠人,鄧愈、鬍大海是虹縣人,常遇春是懷遠人,廖永安是巢縣人,他們以外還有許多齣身濠州附近的功臣。在明太祖的領導下,淮水流域齣瞭許多英雄。到瞭明室中衰的時期,也幸虧淮水流域一個無名英雄的後裔,再從人民中間齣來,重新領導國傢的事業,為明王朝的統治,延長瞭七十二年的存在。[自穆宗隆慶六年張居正為首輔起,至思宗崇禎十七年為止。]這是明代的大學士張居正。
居正齣生的時候,明室已經中衰瞭:太祖、成祖的武功沒有瞭,仁宗、宣宗的文治也沒有瞭,接後便是正統十四年英宗齣徵,不幸恰被韃靼人包圍,大軍數十萬遇到殲滅的命運,連皇帝也成瞭俘虜。在這個睏難的階段,幸虧於謙齣來,擁立景帝,支持瞭當日的天下。以後是英宗復闢,於謙被殺,再下便是憲宗即位,全國的政治,更看不到清明的時代。憲宗的兒子孝宗,總算是一個賢君,但是孝宗下麵,便是荒唐的武宗:北京古老瞭,宣府是他的“傢裏”;皇宮住膩瞭,他住在“豹房”;皇帝做厭瞭,他自稱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鎮國公硃壽”;太子沒有,東宮也不要瞭,他有無數的義子,把積慶坊、鳴玉坊毀去,改建他的義子府。正德五年安化王寘*造反,十四年寜王宸濠造反,總算沒有成為大亂,但是明室的元氣,已經衰耗瞭。武宗歿後,他的從弟世宗即位。世宗是一個有名的乾纔,但是聰明當中帶著癡呆的氣息,盡管一麵製禮作樂,處處錶現太平盛世的現象,可是建齋興醮,也處處流露荒誕無稽的思想。整個政治的提示是偏執和專製;大臣常有的機遇是廷杖和殺戮。因此到處都是諂諛逢迎的風氣。政治的措施隻能加速全社會的腐化和動搖。這是張居正齣生的時代。
居正的先代,一直推到元末的張關保,鳳陽定遠人。[文集十《先考觀瀾公行略》。其子敬修作《文忠公行實》,則稱始祖福,廬州閤肥人。]關保是太祖初起時的一個兵士,以後渡江,破采石磯,從大將軍徐達平定江南,立功浙江、福建、廣東,最後授歸州長寜所世襲韆戶。居正的祖先,隻是定遠一個無名的英雄,以後入瞭湖廣的軍籍。軍籍是明代的一種製度,天下初定,各府設所,諸府要害之地設衛,大緻五韆六百人為衛,一韆一百二十人為韆戶所,一百一十二人為百戶所,兵士和官長都有世籍,所謂軍籍。居正的祖先,是太祖的功臣,以後又世隸軍籍,這便造成瞭他一生以身許國的夙願。
關保在史冊上沒有留下怎樣的功績,死後葬在宜都。居正答宜都知縣許印峰說:“遠祖孤塋,辱垂青掃拂[書牘十。]”,大緻即指此。關保的子孫,在居正《先考觀瀾公行略》裏,僅僅傳下兩個名字,但是到瞭關保的曾孫,便有事跡可考。他名誠,字懷葛,是居正的曾祖。
張誠隻是次子,世襲韆戶的尊榮,當然與他無關,因此從歸州遷到江陵,入江陵籍。張誠到瞭江陵以後,不得不靠自己謀生,有餘的時候,他便施捨窮人,齋供和尚,因此自己永遠處在睏頓的中間。張誠有點口吃,江陵人給他起一個外號“張謇子[《方言》*,吃也,謇子二字齣此。]”謇子盡管謇子,但是他的話特彆多,江陵人常常引“張謇子”的話,教訓子弟。居正自己也引過這樣幾句:
昔念先曾祖,平生急難振乏,嘗願以其身為蓐薦,而使人寢處其上。使其有知,決不忍睏吾鄉中父老,以自炫其間裏。[書牘三《答楚按院陳燕野辭錶閭》。]
二十年前曾有一宏願,願以其身為蓐薦,使人寢處其上,溲溺之,垢穢之,吾無間焉。此亦吳子所知。有欲割取吾耳鼻,我亦歡喜施與,況詆毀而已乎?[書牘三《答吳堯山言宏願濟世》。]
答吳堯山書作於萬曆元年,上溯二十年為嘉靖三十二年,是年居正二十九歲,正在居正為翰林院編修,大學士徐階深相期許之後,也正在他以相業自期的時代。宰相的抱負,直溯到一個“謇子”的教訓,似是不易理解而其實是最易理解的事。居正把曾祖的宏願,作為自己的宏願,這不是蹈襲而是心理的契閤。
“謇子”三個兒子:鉞、鎮、*。鎮字東湖,是居正的祖父。鉞長於治産,傢道日漸殷實;*讀書,補縣學生;偏偏張鎮既不讀書,又不治産,隻是一味放浪,最後在江陵遼王府充當護衛。[見王世貞《首輔傳》。周聖楷《楚寶·張居正傳》《觀瀾公行略》《文忠公行實》皆諱其事。]從張關保從軍到張鎮當護衛,總算是一綫相傳,剋紹箕裘。但是中間已隔四代,一切的觀念都改變瞭,這裏沒有慷慨從軍的氣概,沒有英雄事業的聲譽,所剩的隻是豪爽的氣魄,放浪的生活。偏偏“謇子”喜歡他。這不是因為張鎮的可喜,而是因為父母對於不成材的子女,常有特彆愛護的意趣。居正稱“謇祖顧獨愛之,逾於伯季遠甚”[《觀瀾公行略》。],其因在此。張鎮的豪爽放浪,在居正的生活裏,留下一些痕跡:專權、自恣,正是豪爽放浪的人走上政治生活以後的形態。
盡管“謇子”對於張鎮特彆愛護,但是始終感到一點失望。第二個兒子既不如他的哥哥和弟弟,隻有希望他生一個好孩子。所以張鎮生子文明的時候,“謇子”說:“我這一生,幫人的忙多瞭,應當齣一個好子孫,也許就是這個孩子吧!”文明字治卿,彆號觀瀾,二十歲上,補上府學生,在科舉的時代,總算是一種發展,但是考過七次鄉試,始終沒有錄取。一直到居正點瞭翰林,三年秩滿以後,文明纔擲下考籃,嘆道:“我從小讀書,到今四十年,自己看看,沒有什麼不如人,但是一直睏頓到現在,這是命呀!”其實這不是命,隻是文明的“學問”不夠。居正說:
先君幼警敏,為文下筆立就,不復改竄,口占為詩,往往有奇句,然不能俯首就繩墨,循矩矱,以是見詘於有司。[文集十《先考觀瀾公行略》。]
四十年的讀書,畢竟不能使文明認識自己的不就繩墨,這正是他的倔強。居正又說他“性任真坦率,與人處,無貴賤賢不肖,鹹平心無競,不宿仇怨,人亦無怨恨之者。……喜飲酒,善談謔,裏中燕會,得先君即終席歡飲。自薦紳大夫以至齊民,莫不愛敬,有佳酒,必延緻之,或載至就飲”。這裏寫的當然是文明父以子貴以後的形態,但是也看齣他那種放浪不羈的意境。他畢竟是張鎮的兒子,也正是張居正的父親。
“謇子”對於文明的期望,顯然還是一個泡影,但是最後他看見居正的齣生。居正的成就,是“謇子”存心濟世的“報應”嗎?未見得,但是他有那種發心濟世的宏願,當然他的子孫會有一天實現他的誌願。居正齣生在嘉靖四年五月初三日,他的曾祖父張誠,祖父張鎮,父張文明都在。文明是年二十二歲,母趙氏,比文明小兩歲。
大人物的懷孕和齣生,照例有許多傳說。據說居正的母親,夜中看到房間裏突然發亮,一陣火光,一直連到天上,接後一個青衣童子,大約五六歲的樣子,從天上慢慢地下來,在房間裏繞床盡轉,於是趙氏懷妊瞭。這個大約是居正大貴以後,他的母親編齣來的,以後透過自我催眠的作用,本人竟信以為真瞭。這正是知識不健全的鄉間婦女常有的事。敬修《文忠公行實》還指齣趙氏懷孕十有二月纔生居正,好像也認為貴徵。這大緻不會假的。本來在妊十月,雖然是人道之常,但是一個強壯的少婦,第一次懷妊期常會加長,這是每個醫生知道的事實。
敬修還指齣兩個夢。就在居正齣生的前夕,張鎮夢到遍地大水,一直流滿屋子。張鎮驚惶的瞭不得,問奴輩道:“哪兒來這許多水?”奴輩說:“水是從張少保的地裏流齣的呀。”同夜張誠也夢到月亮落在水甕裏,照得滿甕發亮,隨後一個白龜跟著水光浮上來。
居正字叔大,彆號太嶽,但是小的時候,名為白圭,這是“謇子”因為他的幻夢,給他起名的結果。白圭隻是白龜的諧音。嘉靖十五年,居正考生員的時候,荊州府知府李士翱看見居正,認為白圭兩字不妥,替他改名居正。
居正的傢庭,隻是一個寒傖的傢庭。嘉靖三十三年居正請假自京迴籍,上徐階書說起:“竊念正起自寒士,非閥閱衣冠之族,乏金張左右之容”[書牘十五《謝病彆徐存齋相公》。];萬曆中與王世貞書也說:“僕先世單寒,非閥閱衣冠之舊”[書牘十五《答廉憲王鳳洲八》。];都顯齣他對於這個傢庭環境的認識。但是他存心要掙脫這個環境的約束。本來明太祖是從下層階級齣身的人物,這便給他一種啓示。居正《西陵何氏族譜序》說:“至我國傢立賢無方,唯纔是用,采靈菌於糞壤,拔姬薑於憔恢;王謝子弟,或雜在庸流,而韋布閻巷之士,化為望族。”[文集八。]這篇文章,大約作於嘉靖三十七年,其時居正是翰林院編修,正在準備國傢的重用。
不過即在居正小時,張傢經濟狀況方麵,已經改進瞭,有奴,有乳媼,總是綽有餘裕的形態。居正二歲的時候,大傢都看齣他是一個聰明孩子。一天他的同堂叔父龍湫[張鎮一子文明,即觀瀾公。《行實》稱世父龍湫公,似非文明兄弟。]正在讀孟子,居正在旁,龍湫和他開頑笑道:“孩子,不要誇聰明瞭,要認識‘王曰’二字纔算本領。”又過瞭幾天,龍湫讀書的時候,乳母和居正又來瞭。龍湫把居正抱在膝上,要他認“王曰”二字,居正居然認識。因此得到神童的名稱。五歲居正入學讀書,十歲通六經大義,在荊州府很有一些聲名。
嘉靖十五年,居正十二歲,在荊州府投考。據說荊州府知府李士翱前一晚做一個夢,夢見上帝給他一個玉印,吩咐轉給一個孩子。第二天荊州府點名的時候,第一個恰恰是張白圭,一個十二歲的孩於。李士翱把他喊近,仔細一看,正是夢中所見,因此替他改名居正,還囑咐許多自愛的話。荊州府考過以後,湖廣學政田頊來瞭。李士翱見到田頊,告訴他荊州府有這樣一個聰明的孩子。田學政把張居正招來麵試。試題是“南郡奇童賦”,居正很快地交瞭捲。學政和荊州府都驚異的瞭不得。這年居正補府學生。[《明史·張居正傳》稱十五為諸生與《首輔傳》同,當係嘉靖十五年之誤。]
……
前言/序言
史海鈎沉:晚明風雲與製度變遷的深度考察 【本書聚焦:一部關於晚明社會結構、權力運作及思想脈絡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僅僅是帝王將相的生平記錄,而是一部深入剖析晚明時代復雜性與內在矛盾的學術力作。它將目光投嚮瞭那個風雲激蕩、充滿張力的曆史階段,通過細緻入微的史料梳理與大膽的結構性分析,力圖還原一個立體、多維的晚明社會圖景。全書分為上下兩捲,旨在從宏觀的製度層麵和微觀的社會肌理兩個維度,揭示晚明社會從繁榮走嚮衰落的深層邏輯。 上捲:權力格局的重塑與士紳階層的崛起 上捲聚焦於晚明時期中央權力機構的變遷、地方勢力的膨脹,以及支撐起整個社會運行的士紳階層的角色演變。 第一章:內閣體製的異化與皇權的新常態 本章探討瞭自嘉靖以來,內閣製度在權力分配上的微妙變化。它不再是單純的皇帝秘書團,而是逐漸演變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然而,這種權力的集中並非穩固,而是充滿瞭黨爭與傾軋。我們詳細分析瞭不同時期的票擬、批紅的權力邊界,以及宦官集團在權力鏈條中的關鍵性角色。重點考察瞭“內閣首輔”這一職位的彈性,分析瞭如徐階、高拱、張居正(僅作為背景時代的參照,不涉及其個人傳記)等人在權力分配中的策略性運用,揭示瞭皇權下放與再集中的復雜循環。 第二章:文官集團的內部生態與“清議”的邊界 晚明的文官係統充滿瞭活力,但也飽受黨派之爭的睏擾。本章細緻描繪瞭以東林黨為代錶的士大夫群體如何通過道德譴責和輿論動員(即“清議”)來影響甚至乾預政治決策。我們考察瞭這些士人精英的知識結構、社交網絡以及他們對“天下興亡”的責任感。通過對大量奏疏、書信的解讀,分析瞭清議如何從一種理想化的政治監督機製,逐漸淪為打擊政敵、維護小圈子利益的工具。本章還探討瞭在壓力之下,地方官僚在執行中央政策時的“彈性”與“策略性不服從”。 第三章:地方藩王與勛戚的經濟特權與政治阻力 晚明時期,藩王和勛戚階層並未完全退齣曆史舞颱,反而成為中央財政和行政效率的一大負擔。本章著重分析瞭他們如何在地方形成事實上的“國中之國”,尤其是在土地兼並、稅收豁免和司法特權方麵,對地方政府構成瞭巨大的製度性挑戰。通過對特定省份的賦稅記錄和土地清冊的交叉比對,本書量化瞭這些特權階層對國傢財政的侵蝕程度,並論述瞭曆屆政府在觸及這些“硬骨頭”問題時所錶現齣的政策無力感。 第四章:士紳階層的經濟基礎與社會控製力 士紳不再是純粹的文化符號,他們是掌握地方經濟命脈的階層。本章深入探討瞭士紳階層如何通過宗族網絡、公益事業(如修水利、辦義學)以及對儒傢意識形態的壟斷,構建起一套強大的地方社會控製體係。我們分析瞭他們參與的商業活動(如鹽業、礦業的間接投資),以及在災荒年間,他們如何成為民間救濟的主導者,同時也成為社會矛盾的蓄水池。 --- 下捲:社會矛盾的激化與製度供給的失衡 下捲將視角轉嚮社會經濟層麵,分析瞭財政體係的崩潰、新的社會階層的湧現,以及思想文化領域的深刻變動如何共同導緻瞭晚明政治體製的失衡。 第五章:白銀貨幣化與財政體係的結構性危機 明朝中後期,全球貿易帶來的白銀大量湧入,徹底改變瞭中國的賦稅結構,即“一條鞭法”的實施背景。本章詳細闡述瞭白銀貨幣化對不同社會階層的影響:它減輕瞭農民的實物負擔,卻加劇瞭貨幣兌換的風險;它使擁有白銀的士紳階層獲利,卻使以固定俸祿和實物收入為主的政府官員承受瞭實際購買力的下降。本書重點分析瞭國傢財政對白銀波動的極度脆弱性,以及地方官員在徵收白銀過程中的層層盤剝,最終導緻中央財政的“黑洞”。 第六章:災荒、流民與邊患的聯動效應 晚明時期,自然災害頻發,氣候變化被認為對社會動蕩起到瞭催化作用。本章將氣候史與社會史相結閤,研究瞭災荒如何迅速轉化為大規模的流民問題,以及流民如何被地方的軍事力量(如鄉勇、衛所殘部)吸納或鎮壓。我們特彆關注瞭在遼東邊防壓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如何在應對內部流民與外部軍事威脅之間進行資源分配的艱難抉擇。 第七章:新興商業階層與傳統體製的張力 隨著商業的繁榮,齣現瞭富裕的商人、手工業者和城市工匠階層。本章探討瞭這些“新貴”階層如何試圖通過捐納、聯姻等方式滲透到士紳階層的權力結構中。這種跨越階層的結閤,一方麵為腐朽的官僚體係注入瞭新的經濟活力,另一方麵,也極大地衝擊瞭傳統的“士農工商”等級觀念,為晚明的社會思潮帶來瞭不安定的因素。 第八章:思想的多元化與知識分子的精神睏境 晚明是哲學思想和學術探索異常活躍的時期。本章並非討論具體的哲學流派,而是關注知識分子的“精神場域”。在外部的政治腐敗和內部的社會危機麵前,傳統儒學麵臨著解釋力的下降。本書考察瞭不同知識群體如何應對這種睏境——有的選擇退隱山林,有的轉嚮對個體生命和情欲的探索,有的則試圖通過對曆史的深刻反思來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這種思想上的多元化和精神上的彷徨,深刻地反映瞭整個社會在麵對巨大曆史轉摺時的集體焦慮。 結論:製度慣性與變革的失敗 全書最後總結指齣,晚明並非沒有改革的嘗試,但改革的努力往往受製於根深蒂固的製度慣性、特權階層的強大阻力以及國傢財政的無力供給。曆史的悲劇在於,當結構性矛盾達到臨界點時,任何局部的修補都難以避免整體的崩塌。本書緻力於提供一個審慎的、避免過度簡化論的晚明社會病理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