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理性模型 [Models of Strategic Rationality]

策略理性模型 [Models of Strategic Rationali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莱茵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 著,左勇华 译
图书标签:
  • 博弈论
  • 理性选择
  • 决策分析
  • 战略行为
  • 模型构建
  • 经济学
  • 政治学
  • 行为经济学
  • 社会科学
  • 理性模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70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484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
外文名称:Models of Strategic Rationalit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字数:2346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博弈论研究的重要文献
  华章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厉以宁、何帆专文推荐
  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经济学领域必备必读之书!

内容简介

  《策略理性模型》辑入了作者关于博弈论的经典论文12篇。共分四个部分。部分为关于博弈论自身建设的三篇论文,著名的“颤抖手完美均衡点”概念即在篇论文中提出,它是对纳什均衡的深化与改进。第二部分为关于博弈理论应用的四篇论文,充分显示了博弈论强大的分析能力和广泛的运用性。第三部分的两篇论文,着重考察了合作博弈。第四部分“实验经济学”,是作者关于博弈实验的研究成果的三篇论文。《策略理性模型》是博弈论研究的重要文献,体现了作者对非合作博弈的杰出贡献及博弈论的发展历程,也预示着博弈论今后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莱茵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1930)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创立者
  泽尔腾1930年10月10日出生于德国,1957年获数学硕士学位,而后从事着博弈论及其应用、实验经济学等博弈论的学术研究。1961年,泽尔腾获得法兰克福大学数学博士学位;60年代早期,泽尔腾就做了寡头博弈的实验,1984年至今一直在波恩大学工作。1991年,泽尔腾和夫人伊丽莎白都患上严重的糖尿病。伊丽莎白因此而下肢瘫痪,并且视力也接近于失明。但泽尔腾夫妇仍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和快乐。1994年泽尔腾教授因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开创性的均衡分析"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精彩书评

  怎样才能在经济学这样莫测高深的海洋中摆对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应当从何处入门,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的这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等于提供了一个台阶。
  ——厉以宁
  北京大学教授

  这将是国内齐全的一套诺贝尔奖得主系列丛书,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的经济学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
  ——何 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

目录

丛书序一(厉以宁)
丛书序二(何帆)
译者序
导言
致谢
第一部分
ModelsofStrategicRationality
策略均衡
第1章//
扩展式博弈中均衡点的完美性概念的再考察
11引言//
12具有完美记忆的扩展式博弈//
13策略、期望支付和标准形式//
14库恩定理//
15子博弈完美均衡点//
16一个数值例子//
17微小错误模型//
18完美均衡点//
19用数值示例的第二次检视//
110完美均衡点的分散化特性//
111代理人标准式和完美均衡点的存在性//
112完美均衡点作为对替代序列的最优反应的特征//
113两个反例//
参考文献//
第2章//
连锁店悖论
21连锁店博弈//
22关于悖论的第1个检视//
23连锁店博弈的第2个版本//
24对囚徒困境博弈的有限超博弈的考察//
25三层次决策理论概要//
26三层次决策理论下的归纳问题//
27完美均衡点//
28归纳理论的精确陈述//
注释//
参考文献//
第3章//
论不对称动物争斗中的演进稳定策略
31引言//
32种群博弈//
33演进稳定策略//
34不对称动物争斗模型//
3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odelsofStrategicRationality
应用博弈理论
第4章//
绑架的简单博弈模型
41规则//
42解概念//
43e的最优选择//
44C的最优选择//
45D的最优选择//
46b的最优选择//
47结论//
48政策结论//
49博弈者F支付能力限制的引入//
410模型的扩展//
411政策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简单的不完全竞争模型,其中4个则少,6个则多
51模型//
52完美均衡集//
53解概念//
54模型的解//
55结果的解释//
参考文献//
第6章//
垄断规模结构和营利性模型
61规模结构//
62集中度和盈利能力//
63模型的初步描述//
64模型的博弈结构//
65均衡解//
66相对规模和利润率//
67模型中的集中程度和营利性//
参考文献//
第7章//
卡特尔法律是否对实业不利
71引言//
72模型表述//
73解概念//
74博弈模型的解//
75平均联合利润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odelsofStrategicRationality
合作
第8章//
不完全信息谈判:数值实例
81一种简单的双人垄断局势//
82谈判模型//
83解概念//
84谈判博弈的差异均衡点和无差异均衡点//
85无差异均衡点和差异均衡点的严格性//
86为什么恰好是75-ε//
87对差异均衡点结构的一些评论//
88主表示//
89主表示代表了一种近似一般纳什解的证明准备//
810一般纳什积在替代均衡集上的最大化//
811对主表示代表近似一般纳什解的证明//
812对近似解与精确解关系的评论//
参考文献//
第9章//
特征函数型非合作博弈模型
91特征函数型博弈//
92稳定需求向量//
93递归博弈//
94特征函数型非合作博弈模型//
95谈判博弈//
96谈判博弈的静态均衡点//
97附加性质//
98附加性质的结果//
99简单实例//
910先行优势//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ModelsofStrategicRationality
实验经济学
第10章//
经济行为中的公平原则
注释//
参考文献//
第11章//
3人配额博弈谈判的非合作模型中的联盟概率
1113人配额博弈//
112谈判模型//
113建议解的本质//
114解//
115与实验结果做比较//
参考文献//
第12章//
3人特征函数实验的等量分配支付限额
121标准化3人博弈//
122等量分配支付限额//
123预测成功率比较//
124比较的结果//
参考文献//
出版说明//

前言/序言

  导言本书收集的论文与博弈理论相关,这些论文旨在细化和讨论基础概念,分析特定应用模型,评估实验结果。
  一个博弈是一种具有不同目的的若干个参与者在策略上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博弈中理性行为的特征与后果也是通过博弈论考察的。
  以本书的几篇文章为例,说明相关内容的后续发展是有必要的。一些重要参考文献也在导言最后给出了,文章中已附的参考文献就不再赘录。
  笔者的同事们有时在闲谈中观察到笔者一方面对贝叶斯理性后果进行非常细致的讨论,另一方面非常强调实际决策行为的有限理性。在文中也表现出这种矛盾。笔者认为应该明确区分标准博弈理论和描述性博弈理论。在对奥曼(Aumann)的论文“博弈论试图做些什么?”的评论中(Aumann,1985,Selten,1985)也表达了这种“方法论上的二重性”的立场。
  标准博弈理论有着探究策略相互作用中理想化完全理性的特征及后果的重要任务。这需要全面讨论首要原则,经验证据与此不相关。
  解释和预测所观测行为是描述博弈理论的目的,同经验证据的比较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应用实践研究混淆了标准博弈理论和描述性博弈理论的差别。因为描述性博弈理论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应用模型分析中使用了标准理论中的方法,以期获得相关经验数据。本书中谈及的微观经济学部分内容应用了这种研究方法。
  标准博弈理论的推断不一定会与被观测行为有严重的偏离,在足够简单的情境中,学习过程可能会收敛于均衡。生物博弈理论假设自然选择决定了动物的基因重组,因此在标准的社会交互中有最优行为。
  合作博弈理论和非合作博弈理论的传统划分已经没有意义。如今合作问题上也常应用非合作博弈理论,甚至合作理论都需要使用非合作理论。在合作博弈理论中合作被当作一种前提假设而非被解释对象。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博弈形式在不同的详细程度上描述一个博弈情境。为了满足非合作博弈理论,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数学结构,明确建立博弈者的策略选择可能性的模型。满足这一要求的只有扩展式和标准式博弈。扩展式提供了更多详细的描述。本书中的第一、二、三部分大多基于扩展式对非合作博弈理论进行讨论。
  基于这些一般性讨论,之后将评论本书所收录的文章。纳什引入的均衡点概念是非合作博弈理论的中心概念。第一部分是对这一概念的细述和讨论。在“扩展式博弈中均衡点的完美性概念的再考察”一文中介绍了完美均衡点的概念。完美性问题涉及博弈中未达到均衡部分的理性问题,一些相关概念在这篇论文发表后在研究文献中被提出来。序贯均衡是一个稍微更弱的概念,经证明其在应用中具有实用性(Kreps和Wilson,1982)。恰当均衡(Myerson,1978)和策略稳定性(Kohlberg和Mertens,1986)概念都是基于标准式。在笔者看来,一种隐含的意愿表示被引入基于标准式的定义,所以并不适合处理扩展式博弈中未达到均衡部分的理性问题。
  在“连锁店悖论”中,讨论了一个完美信息博弈的案例,其中作为一种描述性概念的唯一完美均衡点是不可信的。该文假设决策者并不一定以他对局势的理性分析而行动,并以该假设来解释该现象。一种由米尔格罗姆(Milgrom)和罗伯茨(Roberts)提出的替代性解释假设在一个涉及不完全信息的不同的博弈中有着完全理性行为;相关研究工作(Milgrom和Roberts,1982;Kreps和Wilson,1982)由克瑞普斯(Kreps)和威尔逊(Wilson)完成。在有限重复囚徒困境博弈(Kreps,Milgrom,Roberts和Wilson,1982)中也应用了同样的推理方法。实验证据表明包含有限理性的解释更为可信(Selten和Stoecker,1986)。
  在“论不对称动物争斗中的演进稳定策略”一文中讨论了生物博弈理论的一个问题,其展示了在不对称不完全信息的博弈中,演进稳定策略必定是纯策略。这一研究在另一篇关于演进稳定性的文章中得到了深入。虽然它在子博弈和剪枝博弈分解的充分条件上存在一个严重缺陷,但读者仍可能对它存在兴趣。
  第二部分包括在微观经济学中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应用。“绑架的简单博弈模型”是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倾听了预防犯罪工作者的阐述以后得出来的。该模型是一种完美信息博弈,其包括有限理性因素。
  卖方垄断中的串通同竞争者数目少之间是相联系的,“简单的不完全竞争模型,其中4个则少,6个则多”尝试为这个论断提供一种博弈理论解释。这篇论文基于一种在支付相同的一系列子博弈完美均衡点中选择的标准解理论。
  “垄断规模结构和营利性模型”一文给出了对经验文献归纳的四类典型事实的综合解释。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其对垄断理论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在“卡特尔法律是否对实业不利”中得出了结论:在可信条件下,所有企业的总利润会通过禁止卡特尔有所增加。这一效应是由于串通市场上的过度进入。
  第三部分呈现了关于合作的两种非合作模型。在“不完全信息谈判:数值实例”中,约翰·海萨尼和笔者将提出的一种标准理论应用于一种特殊的谈判。实质上,后续一篇论文(Hoggatt,Selten,Crockett,Gill和Moore,1978)实证研究了相同的情形。虽然实际谈判行为不符合该理论,但是类型组合的冲突频率显示出同标准分析结果的相似性。
  “特征函数型非合作博弈模型”一文中分析了联合谈判的无限完美信息博弈。利用可信的选择标准,静态子博弈中确定完美均衡点为解。该解和阿尔伯斯(Albers)所提出的稳定需求向量这一合作解概念有关。电脑上模拟对合作理论的检验往往同扩展式博弈中的主题相矛盾,这是该工作的动力来源。至少对于其中隐含的特征函数,分析扩展式博弈更为合适。卡汉(Kahan)和拉泼波特(Rapoport)的实验过程非常复杂,所以笔者在该论文中设计了更为简单的过程。
  在波恩大学计算实验经济学实验室中实施了这一过程,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结果和规范分析并不相同。受验主体似乎通过本文最后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等量分配支付限额合作理论的方式分析博弈,他们并没有尝试去解扩展式博弈。
  更多更新的非合作谈判模型(Roth,1985)在罗斯(Roth)编辑的一部论文集中有所涉及。
  第四部分包含了对描述性博弈理论的贡献。关于分配公正的实验文献在“经济行为中的公平原则”中进行了讨论,且试图从中得出关于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必要结论。“3人配额博弈谈判的非合作模型中的联盟概率”中的目标是对实验所观察到的联盟概率进行解释。
  一种描述性合作理论在“3人特征函数实验的等量分配支付限额”中得到了建立。合作理论通常始于结果的稳定性条件,因此找出何种结果满足这些条件是数学分析的任务。等量分配支付限额理论的方法则大为不同,这一理论假定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推理过程,且仅涉及一些简单的计算,其计算出了博弈者对支付的期望水平的下限。等量分配支付限额预测的成功率比替代性的合作理论更高。
  莱茵哈德·泽尔滕参考文献Aumann,R�盝��,Whatisgametheorytryingtoaccomplish?in:K�盝�盇rrowandS�盚onkapohja(eds��),FrontiersofEconomics,BasilBlackwell,Oxford,1985,28-76�盚oggatt,A��,Selten,R��,CrockettD��,GillS��,andMoore,J��,Bargainingexperimentswithincompleteinformation,in:H�盨auermann(ed��),BargainingBehavior,J�盋�盉�盡ohr(PaulSiebeck),Tübingen1978�盞ohlberg,E�盿ndJ�盕�盡ertens,Onthestrategicstabilityofequilibria,Econometrica54,(1986),1003��1038�盞repsD��,andWilsonR��,SequentialequilibriaEconometrica50(1982),863��894�盞reps,D��,andWilson,R��,Reputationandimperfectinformation,JournalofEconomicTheory,27,(1982),253��279�盞reps,D��,Milgrom,P��,Roberts,J��,andWilson,R��,1982RationalcooperationinthefinitelyrepeatedPrisoner�餾Dilemmasupergame,JournalofEconomicTheory,27(1982),245��252�盡ilgrom,P��,andRoberts,J��,Predation,reputationandentrydeterrence,JournalofEconomicTheory27(1982),280��312�盡yerson,R��,RefinementoftheNashequilibriumconceptInternationalJournalofGameTheory,7(1978),73��80�盧oth,A�盓��(ed��),Game�瞭heoreticmodelsofbargaining,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Mass��,1985�盨elten,R��,Comment(toAumann�餾paper“Whatisgametheorytryingtoaccomplish?”)inK�盝�盇rrowandS�盚onkapohja(eds��),FrontiersofEconomics,BasilBlackwell,Oxford1985,77��87�盨elten,R��,Evolutionarystabilityinextensivetwo�瞤ersongames,MathematicalSocialSciences5(1983),269��363�盨elten,R��,andStoecker,R��,EndbehaviorinsequencesoffinitePrisoner�餾Dilemmasupergames,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andOrganization7(1986),47-70�敝滦怀霭嫔绾妥髡叨砸韵鲁霭嬲弑泶镄灰猓�他们同意在本书中对其有关论文进行转载PhysicaVerlag(InternationalJournalofGameTheory).AcademicPress(JournalTheoreticalBiology).SpringerVerlag(MathematicalEconomicsandGameTheory,OperationsResearchandEconomicTheoryandAspirationLevelsinBargainingandEconomicDecisionMaking).ElsevierSciencePublishers(North�睭olland)(EuropeanEconomicReview).J�盋�盉Mohr(PaulSiebeck)(DynamischeWirtschaftsanalyse).BibliographischesInstitut&F;�盇�盉rockhaus(ModelsofStrategicRationality)�盫erlagAntonHain(MathematicalSystemsinEconomics).D�盧eidelPublishingCompany(TheoryandDecisionandDecisionTheoryandSocialEthics,IssuesinSocialChoice).除非本书另做说明,否则以上所列论文的版权由以上引述的相应出版社所有。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图书《策略理性模型 [Models of Strategic Rationality]》撰写的图书简介。 --- 图书简介 《策略理性模型 [Models of Strategic Rationality]》 探寻决策的内在逻辑与外在约束 在充满不确定性和相互依赖性的世界中,我们的每一次行动都不仅仅关乎自身,更与他人的选择息息相关。从经济市场上的竞争者博弈,到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权衡,再到复杂的政治决策与军事部署,理解“策略性互动”——即个体选择如何相互影响并塑造最终结果——是洞察现实运作的关键。本书《策略理性模型》深入剖析了人类在进行策略性决策时所遵循的思维框架、内在假设以及外在环境的制约。 超越简单的理性假设:模型化的复杂世界 传统上,对决策的研究往往聚焦于个体在信息完备或风险明确条件下的最优选择。然而,真实世界的策略互动往往更为微妙和复杂。本书旨在构建一系列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模型,用以揭示在存在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共同知识限制以及时间动态变化等约束条件下,决策主体如何形成其策略。我们不将“理性”视为一种静态的、完美无瑕的属性,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构建和不断适应的过程。 核心内容聚焦: 第一部分:策略理性的基础构建 本部分为理解策略互动奠定理论基石。我们从博弈论的经典框架出发,但迅速引入更贴近现实的修正与扩展。 有限知识与共同知识的界限: 传统的博弈论假设参与者了解彼此的偏好和理性,但“共同知识”的建立是极具挑战性的。本章详细探讨了在缺乏完全信任或信息传递受阻的环境下,策略行动是如何被塑造和调整的。我们将引入知识结构模型,分析有限理性主体如何在不完全信息下推断他人的意图与信念。 信念的形成与修正: 决策者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的信念是根据历史观察和对他人行为的预期不断更新的。我们考察贝叶斯学习模型在策略互动中的应用,重点分析当一个行为主体故意误导他人时,信息流和信念修正的非线性路径。 偏好的结构与演变: 策略选择不仅依赖于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还依赖于个体自身的价值排序。本章深入研究了偏好在策略互动中的稳定性与变化性,特别是在涉及声誉、信任和长期关系的场景中,偏好如何被策略性地管理和展示。 第二部分:动态策略与时间维度 策略互动往往在时间序列上展开,先前的行动会影响后续的可能性空间。本部分专注于处理时间动态、重复博弈和承诺机制。 重复博弈与“讨价还价的权力”: 在一次性交易中,个体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而在重复互动中,合作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我们分析了重复博弈中的“触发策略”——例如“针锋相对”策略——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策略来维持长期的合作均衡,并探讨了有限的记忆和信息衰减对这种合作的影响。 承诺、信号与可信度: 在许多关键策略场景中,预先做出承诺或发出信号的能力是获得优势的关键。本章深入探讨了信号博弈(Signaling Games)的结构,分析了何种信号是“分离均衡”的,以及为何某些看似高昂的“沉没成本”实际上是建立可信度的有效工具。我们特别关注了在制度或法律框架之外,个体如何利用非正式机制来约束自身的未来行动。 学习与演化博弈论: 并非所有参与者都是完全理性的“经典人”。本部分引入演化视角,考察策略在群体中如何通过模仿、学习和自然选择而扩散。当理性策略与适应性策略共存时,系统将如何收敛或保持在非均衡状态?我们探讨了策略的“适应性学习”过程与传统理性预期之间的张力。 第三部分:策略互动中的约束与外部性 现实世界的策略互动总是嵌入在某种制度、规范或信息基础设施之中。本部分关注这些外部结构如何重塑策略选择。 制度设计与策略性均衡: 规则制定者(如政府、监管机构或组织管理者)如何通过设计机制来引导参与者的策略选择,使其趋向于更理想的社会结果?本章分析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重点关注在存在策略性参与者时,如何设计激励相容且个体理性可行的规则。 信息稀缺与市场失效: 当信息本身成为稀缺资源时,策略互动将产生独特的后果。我们将探讨在信息过滤、信息垄断和“羊群效应”下的市场行为,分析策略理性如何导致整体社会福利的损失,以及应对这些失效的策略性工具。 心理学因素与行为策略: 尽管模型追求形式的严谨性,但我们不能完全忽视认知偏差和情绪对策略选择的影响。本章桥接了策略模型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探讨了“锚定效应”、“损失厌恶”等心理倾向如何系统性地偏离经典理性预测,并提出了将这些因素纳入更精细策略模型的方法。 结语:从模型到实践 《策略理性模型》的目的不仅在于提供抽象的理论工具,更在于培养读者在复杂决策环境中的结构化思维能力。通过对这些模型的深入理解,读者将能够更精准地预测对手的行动、设计更有效的谈判策略、评估制度改革的潜在影响,并在不确定的未来中,做出更具策略深度的选择。本书适合于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国际关系以及任何需要处理复杂人际互动问题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策略理性模型》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套精心设计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能够帮助我们应对复杂局面、做出更优选择的“理性”框架和“策略”工具。我一直对人类如何在不确定性中进行决策感到好奇,而“策略理性”这个词,似乎就点明了书中要探讨的核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条通往成功和效率的路径。我猜测,本书可能会深入解析一些经典的理性决策理论,比如决策树、概率论的应用,但更重要的是,它会把这些理论与实际的“策略”制定联系起来,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方法论。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探讨不同类型的策略,例如进攻型策略、防御型策略、合作型策略等等,并分析在何种情况下,哪种策略最能体现“理性”的优势。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给出一些实用的技巧,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个人发展方面,都能够更有效地运用策略思维。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某些策略会成功,“为什么”另一些会失败,并且教会我如何构建自己的“理性策略”,那它无疑将是一本改变我思维方式的书。

评分

拿到《策略理性模型》这本书,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渴望深入了解“策略理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策略”本身就带有主动性和目的性,而“理性”则指向了逻辑、分析和最优解的追求。这本书的名字,就仿佛是一把钥匙,预示着它将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刻的决策理解之门。我猜测,作者可能不仅仅是在罗列各种策略,而是会深入到策略形成的根源,探讨是什么样的理性思维模式在驱动着人们制定和执行这些策略。也许书中会涉及一些认知心理学的内容,解释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评估风险、并最终做出“理性”判断的。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书中对“理性”本身的界定和层次划分,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完全纯粹的理性几乎是不存在的,更多的是在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有界理性”。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方法论,教导读者如何识别自己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偏见,并加以规避,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我设想,这本书应该能提供一套系统的框架,让我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能够更加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从而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策略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策略理性模型》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似乎承诺了一种深度解析,能够揭示出我们在复杂决策中如何运用理性来制定策略。我一直对人类决策的微妙之处以及其中蕴含的逻辑模式感到着迷,而“策略理性”这个概念,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可能性。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剖析经典的博弈论,比如囚徒困境,但更进一步,它可能还会探讨如何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以及情感因素交织的环境下,理性依然能够发挥作用,甚至成为一种优势。我期待着作者能够构建起一套清晰的模型,让我们理解那些看似直观的策略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思维框架。我甚至希望书中能够穿插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比如商业谈判、国际关系中的策略博弈,甚至是个人生活中如何做出重大选择的例子,这样能让抽象的模型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对我而言,一本好的策略类书籍,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思维的启发,它能帮助读者在面对挑战时,拥有更清晰的认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关于“策略”,更是关于“理性”如何在策略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评分

《策略理性模型》这个书名,让我对书中可能涵盖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一直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特别是那些涉及到长期目标和复杂互动时,都离不开策略性的考量。而“理性”,则是支撑这些策略得以有效运作的基石。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本指南,它承诺要教会我们如何运用理性来设计和评估我们的策略。我设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推导,更可能包含了丰富的案例研究,从历史上的战争策略到当代的商业竞争,甚至是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艺术,都可能被纳入分析的范畴。我特别希望看到书中能够讨论不同情境下的策略适用性,以及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和优化策略。一个好的策略理性模型,我认为应该能够帮助读者培养一种系统性的思考能力,让我们能够预见到不同行动可能带来的后果,并从中选择最优的路径。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策略的“局限性”和“弹性”,毕竟现实世界是动态变化的,完全僵化的策略往往难以奏效。这本书,如果能让我对“如何做出更聪明的选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那它就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策略理性模型》这个书名,像是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让我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我深信,在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拥有卓越的策略思维能力,是个人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关键。而“理性”,则是这种策略思维的灵魂所在。这本书,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出制定和执行高效策略的深层逻辑。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深入剖析“理性”在不同决策场景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在面临风险时如何进行最优的风险评估,在信息不完整时如何做出最有利的判断,以及在多方博弈中如何预测对手的意图并制定反制策略。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帮助我理解那些成功策略的底层逻辑,并且能够指导我如何构建自己的“策略理性”体系。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能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审视和规划自己的行动。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并最终达成目标”有一个深刻的洞察,那它绝对是值得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读的。

评分

促销买还行

评分

洗洁精登军登军时间想念想念靠地产你才能次登军大男大女想念想念那些内心

评分

博弈论博弈论

评分

博弈论博弈论

评分

好,工作人员服务也很好

评分

挺好的书,一直在学习,不过:不知道要什么时候看我

评分

是正版。

评分

挺好的书,一直在学习,不过:不知道要什么时候看我

评分

一套印装非常精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丛书中与博弈论有关的其中一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