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主业非常单一与保守:每天工作超过八小时的城市与建筑设计者,有时兼职做建筑教育者。他可以自定义为“知识分子型的建筑师”,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直对知识有莫名的好奇与渴求,在专业领域,对哥特建筑和早期现代建筑有所钻研与心得;在非专业领域,对哲学、古典音乐等一直迷恋。另一方面,是借助知识与经验的武器,对所从事的工作一直有种批判性的怀疑与冲动。《十谈十写》揭示了王辉在建筑上的关注点,尤其是所选的写作文本,集中体现了他对库哈斯式的建筑操作的理解与批判,这也是构成他前十年设计观的一个源泉。
范凌,《十谈十写》记录的是范凌在2008年至2012年间的言论和文章,在表达观点的同时,隐约表达了对建筑和城市设计、理论、研究的一些焦虑。正是这些焦虑,让范凌在2012年后的观念逐渐转向:先是研究互联网和数字科技建构的虚拟环境而不仅是物理环境所带来的社会、人文结果,随后在2015年初开始互联网创业,期望通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切实地带来可持续的社会改良。但本质上,范凌还是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知识分子”。
王辉擅回顾,范凌喜瞻望。问答之间,呈现出两位建筑人激烈的思考状态。
——城市笔记人
这本书揭示了一个时代命题:对于当下中国建筑,是谈有意义,还是写更有意义?换句话说,是表达观点重要,还是研究问题重要?我想,王辉、范凌两位作者分别给予了我们具有说服力的答案。
——胡恒
如今,文字廉价,评论之言也多受轻视。每当我们试图用新思想填补已有的差异时,新的差异也随之产生。范凌与王辉的对话虽是以代沟为线索,但他们实际上是从意识的角度去填补所有廉价并受到轻视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削弱了我们作为建筑创造者的敏感触觉。黑格尔说“每一种意识都在寻求另一种意识的灭亡”,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如此的灭亡势必带来复兴,而如此的复兴则将重振我们对建筑这一艺术实践的信念。
——胡如珊
结构对称、横竖排版、代沟对话:迟到的形式主义。
——李振宇
直指建筑核心的恳切对谈及书写。
——阮庆岳
思想的呈现不仅是关于内容的,呈现的形式也至关重要。寻求思想内容和呈现形式的双重突破正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
——王骏阳
有一个古老的阿拉伯寓言:一匹飞驰的骏马,左耳和右耳上各立着一只跳蚤在相互争论。一只跳蚤说这匹马要向左跑,另一只跳蚤说要向右跑,就在它们喋喋不休的争论中,骏马已经跑得不知去向。
在时代这匹狂奔的野马上,左耳和右耳之间看似代沟深壑,但无论是从左耳还是右耳的视角向马头望去,前进的方向都殊无大异。智慧的阿拉伯人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左耳和右耳间的差距,重要的是站稳马耳别掉下来——随马一路狂奔比探讨马的行迹更为关键。十谈,十写,读者不妨当作从左右耳分别传来的两路声道,而左右合鸣的立体声,或许可以参差记录马蹄踢踏的来路行状。
——周榕
《十谈》部分
01 建筑作为开放的作品 Architecture as Open Work
02 空间的质量 The Quality of Space
03 物质性和图像性 Materiality and Imageability
04 边缘到中心,前建筑到建筑 From Edge to the Center, From Pre-Architecture to Architecture
05 新 Novelty
06 社会性 Sociality
07 教育和批判 Pedagogy and Criticism
08 世界和本土 Local and Global
09 可以预见的未来 Now Future
10 可能的十年 What These Ten Years has Made Possible
《十写》部分
01_迷狂的北京(王辉)
02_误读《大跃进》(王辉)
03_解读OMA西雅图图书馆和波尔图音乐厅的原型(王辉)
04_挑战密斯——库哈斯的伊利诺理工学院校园中心(王辉)
05_失重的实验建筑(王辉)
06_解图伊利诺理工学院麦考密克论坛学生活动中心(范凌)
07_阅读物质性的三个当代切面(范凌)
08_展示还是显现?——阅读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当代美术馆(范凌)
09_实践者的思想性实践:超越“数字”或“建构”(范凌)
10_过去的未来:富勒、亚历山大、尼葛洛庞帝(范凌)
摘自《对话06:社会性》
范凌_我关心社会性,并不是说一个建筑一定要长得像社会性建筑。对我来说,盖里的毕尔巴鄂美术馆的社会性是非常积极的。建筑不可能和形式无关,它毕竟是个实体的建构,但正是因为建筑过多和形式有关,使得建筑和形式之间、形式和工具之间、工具和工作方法之间,似乎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介入。我们不能把终极的产品和形式直接划上等号,中间过程中的思想介入是很重要的驱动力,或许是建筑师可以“暗箱操作”的一个设计点。我的同事林达采访斯蒂芬·霍尔,问了一个关于北京MoMA项目的问题。在这个项目里霍尔一直强调自己的社会立场,但是他不会不知道这个项目恰恰是北京所有楼盘里卖得最贵的,而且业主也不希望这项目过多地暴露在社会面前。所以当我的朋友把这个问题抛给他,并且告诉他MoMA这个项目和CCTV、国家大剧院一样成了北京新的标志性建筑的时候,霍尔变得非常愤怒。我相信他本身的立场是社会的,但他没有把他设计的“社会性”放到恰当的语境当中:他忽略了这是在北京,在中国,而他的雇佣者是甲方。所以他的操作可能还停留在“社会形”的层面,没有滑到“社会性”层面上。反之,库哈斯曾经为自己辩解道:不能因为我为CCTV这样的垄断企业做设计就说我没有社会性,而我一做历史保护项目和社会住宅项目就又说我关心社会问题。
当然建筑最后和形式有关,但社会性不一定与形式有关。我觉得这就和中国足球一样,不是请个洋教练就能解决问题的,媒体也很重要,青年训练营也很重要。所以在这一系列因素组成的社会大环境中,建筑师要考虑的有很多。我试着在Google上搜“Social Design”,出来的第一个网页是美国的一个产品公司,叫IDEO,它给很多品牌做工业设计,是个500人的设计公司,工作成果是很广泛的消费品。举个例子,他们会在设计了产品本身之后,还设计人机界面以及整个的室内布置。所以对我来说社会性的设计是有自己的生物链的,并不一定要用谢英俊的方式去做,虽然我很敬佩谢先生的工作。
王辉_对。我们一提到社会性,多指弱势群体的社会性,但富人以及中产阶级也是有社会性的。实际上,人机界面的设计本身就是个很“社会性”的东西。因为社会总是有低、中、高的阶级,不管偏重哪一面都有社会性,所以如果这么说这个话题就又被推到漫无边际的地方了。相对而言,社会上强势的群体是不用刻意去照顾的,弱势的群体才需要被照顾,所以就有针对不同人群需要的不同策略的问题。中国社会现在确实对弱势群体照顾得不够。从功利的角度说,有很大的社会危险性在里面,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弱势群体的比例会减少,但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如果这部分的利益照顾不到,带来的社会危害性是非常大的。但建筑师可以为弱势群体做多少事情,是个很大的疑问。最近中国的保障房建设非常猛,是件好事。但保障房有没有特殊的指导性原则?假如在这些原则的层面上,保障房和一般商品房没有区别,那社会住宅能不能解决社会性问题,就很值得怀疑了。
咱们可以借鉴清华美院柳冠中教授的例子。我有一次和他交流过,觉得他的做法是建筑师应该学的。他推敲的是一个系统设计,产品的造型和形式只是系统中很小的一部分,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把产品带到社会界面上去,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会做一些调研,让设计师在一开始就有使用者意识,而不是只关心造型的问题。所以他是能发明U盘的人,而不是把U盘设计成打火机的人。我上大学时听过他的讲座,那时候他刚从包豪斯学习回来,听他的课都感觉热血沸腾。
范凌_由于国家创意产业这块发展力度很大,现在工业设计一方面和人的对话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和政策的对话也越来越多。
王辉_工业设计有很多方法恰恰是建筑师缺失的。首先工业设计必须面对一个广大的市场,而建筑师太容易只面对一个甲方,一个具体的人,甲方同意了,这件事就成了,其他都好办。所以建筑师缺少一个抽象的市场,一个更广大的社会群体。你现在开始做社会性的研究,虽然不知道具体是哪方面的,但我觉得假如有一个更系统化的设计思维被提出来,是很有意义的。但我觉得这个思路不是西方治学的思路,更像是马列主义那种特别宏观的系统。
社会性也是我们事务所的立身之本。在真正的项目操作和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更深刻的洞察力,如何有更深的远见去引申这个话题,是需要很多努力的。
……
这本《十谈十写》是我与都市实践的王辉老师在2009年至2012年之间对谈交流的记录与后续,由十个话题、十篇文章以及十册荐书组织而成。话题谈录多有所针对,围绕特定的文本、案例或场景展开;文章为讨论前的引发或讨论后的反思;荐书则选择了对完善自己建筑观有帮助的书籍进行分享。时隔六七年,重读书稿激动却又有些陌生。在最近做了一些扎实的建设性的工作后,反觉当时文中的批判现已语境缺失。但这种记录确也给年轻朋友或同样困惑的同行们坦诚展现了我在寻找答案过程中自己的“天真”。希望借此与各位共寻建筑学(或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的建筑学)能给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可能。
我承认,起初我抱着一种略带怀疑的心态去翻阅《十谈十写》。毕竟,如今的书籍市场充斥着各种“速成”的技巧和“励志”的口号,我担心这本书也会落入俗套。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成功学”的鸡汤,也没有试图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生导师”形象。作者以一种极其谦逊和真诚的姿态,与读者分享他的人生感悟,那些感悟来自于深刻的思考,来自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我惊叹于他能够将复杂的道理,用如此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像是将一道道精美的菜肴,用最简单的食材烹饪出最动人的味道。我尤其欣赏他在“沟通”与“倾听”上的独到见解。他告诉我,真正的理解,并非在于你说了多少,而在于你是否真正听懂了对方的心声。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过往的人际交往中,有多少次因为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错失了与他人建立深刻连接的机会。《十谈十写》就像一位睿智的老者,用他的经验和智慧,为我指点迷津,让我明白,生活的真谛,不在于追逐外在的物质,而在于内在的精神丰盈。它让我学会了珍惜当下,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与世界和平相处。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某种特定主题的探讨,或许是历史,或许是艺术,又或许是哲学。然而,当指尖拂过书页,我才意识到,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活画卷,色彩斑斓,却又内敛含蓄。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描绘波澜壮阔的史诗,也没有去构建玄奥莫测的理论体系。相反,他选择了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那些寻常巷陌的景象,那些人与人之间细微的互动,都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观察”的论述,那种不带评判,却又洞察一切的眼光,让我重新学会了如何去“看”这个世界。我发现,我们常常因为匆忙而忽略了身边最美的风景,因为固化而错过了理解他人的机会。《十谈十写》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盲点,也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我开始放慢脚步,去感受风的轻抚,去聆听鸟的歌唱,去体味一杯清茶的甘醇。我甚至开始尝试用作者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人和事,那些曾经让我耿耿于怀的误解,也渐渐烟消云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遥远的星空,而是藏匿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思考的乐趣。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缺乏深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十谈十写》就像一股清流,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加宁静、更加专注的思考世界。作者并没有给我任何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提出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我去主动探索,去主动思考。我被他对于“选择”的论述所打动。他告诉我,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去做出最好的选择,然后去接受结果。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过往的经历中,有多少次因为害怕失败,而错失了尝试的机会。《十谈十写》就像一位睿智的伙伴,与我一同探讨生命的奥秘,让我看到了思考的价值,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并非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我们如何去思考和体验。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書。起初,我只是被它简洁的书名所吸引,以为它会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适合在午后阳光下随意翻阅。然而,当我真正投入阅读时,我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制造什么“爆点”或“金句”,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他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融入到每一个章节之中。我尤其被他在“坚持”与“放弃”之间的权衡所打动。他没有简单地宣扬“永不放弃”的口号,而是告诉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放手,也是一种智慧。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过往的经历中,有多少次因为固执而错失了更好的选择。《十谈十写》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用他的人生经验,为我拨开了层层迷雾,让我看到了更清晰的道路。它让我明白,生活的智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在经历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认为,阅读的意义,在于拓展生命的宽度和深度。而《十谈十写》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描绘什么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去构建什么复杂的理论体系。相反,他选择了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那些寻常巷陌的景象,都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我被他对于“感恩”的论述所深深触动。他告诉我,我们常常因为习惯了拥有,而忽略了去感恩。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有多少次因为理所当然,而错失了对身边人的感谢。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向导,带领我重新审视我所熟悉的世界,让我看到了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它让我明白,生活的幸福,并非来自于追逐远方的星辰,而是来自于珍惜眼前的点滴。
评分一本偶然翻开的书,却意外地占据了我最近所有的思考空间。起初,我只是被它朴实无华的书名所吸引——《十谈十写》。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悬念迭起的情节暗示,仿佛一位老友,平静地邀请你坐下,分享一些陈年往事,或是对某个寻常事物的独特见解。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作者灵魂的深度对话。我总能在某个字句的触动下,回溯到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些曾经被遗忘的细节,那些被时间冲淡的情感,都随着文字的流淌而重新鲜活起来。我惊叹于作者捕捉细微之处的敏锐,也感动于他笔下流露出的真挚。那些“谈”的部分,不似枯燥的说教,更像是智慧的碎片,在不经意间点亮了我对生活的理解。那些“写”的部分,则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文字本身就带着温度和力量,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释怀。它没有试图用宏大的叙事来震撼我,也没有用复杂的理论来压倒我,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地改变着我对周遭世界的看法。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感悟,就如同在同一片海面上航行,却能捕捉到每日不同的潮汐和光影。我开始审视自己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开始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开始重新思考“意义”这个词的重量。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内心的风景,也更加坚定地走向我所追求的远方。
评分坦白说,《十谈十写》并非那种一眼就能抓住你眼球的书。它没有吸睛的封面,也没有华丽的标题。然而,正是这种朴实无华,反而让我更加愿意去探索它内在的宝藏。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老友的絮语,真挚而动人。他没有试图用什么高深的理论来“教育”我,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我分享他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我尤其被他在“理解”与“包容”上的独到见解所吸引。他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之间的矛盾,并非源于恶意,而是源于缺乏理解。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过往的人际关系中,有多少次因为固执己见而错失了与他人建立更深层连接的机会。《十谈十写》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盲点,也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它让我明白,生活的智慧,并非在于争辩输赢,而在于寻求理解和包容。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读《十谈十写》之前,我对“写作”这个概念,有着一种模糊而遥远的认知。我总觉得,那是一件属于少数天才的事情,与我这样平凡的人无关。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观念。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教授什么高深的写作技巧,而是从更根本的角度,探讨了“表达”与“沟通”的意义。他告诉我,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思想的沉淀,情感的抒发,以及与世界建立连接的桥梁。我被他对于“倾听”的重视所深深触动。他认为,一个好的写作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倾听者,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细微的声音,那些被忽略的情感。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日常交流中,有多少次只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十谈十写》就像一扇窗户,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视野,让我看到了写作背后蕴含的无限可能。它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而“写”,正是将这一切变为现实的奇妙旅程。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感。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喧嚣所裹挟,心也变得越来越浮躁。而《十谈十写》,就像一首悠扬的古典乐,在不经意间,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加平和、更加深刻的境界。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制造什么“人生哲理”,而是以一种极其自然的方式,将他对生活的感悟,如涓涓细流般,缓缓地注入读者的心田。我被他对于“耐心”的论述所打动。他告诉我,很多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时间的沉淀,都需要耐心的等待。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追求目标时,有多少次因为急于求成而半途而废。《十谈十写》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他的人生智慧,为我指引方向,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于物质的堆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丰盈。它让我学会了珍惜当下,学会了感恩,也让我看到了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我早已干涸的心田。我并非一个热衷于阅读的“书虫”,但《十谈十谈》却以一种独特的魅力,将我深深地吸引。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甚至可以说,它所探讨的主题,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正是这种“随处可见”,却被作者挖掘出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我从中看到了对“时间”的独到解读,它不仅仅是衡量生命的尺度,更是一种可以被感知、被塑造的力量。我还看到了作者对于“情感”的细腻描绘,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忧伤、喜悦、失落和希望,都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亲身经历了一般。我尤其喜欢他关于“自我认知”的论述。他没有给我任何关于“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指示,而是引导我去看清自己,去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去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十谈十写》就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抚平了我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并非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与自己的对话。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