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墩屯:一個中國村莊的曆史素描

黑墩屯:一個中國村莊的曆史素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兆軍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鄉村
  • 曆史
  • 社會學
  • 文化
  • 民俗
  • 地方誌
  • 農村發展
  • 口述曆史
  • 東北
  • 黑龍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作傢齣版社
ISBN:9787506387668
版次:1
商品編碼:1196627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48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是鄉土中國的一個典型案例。
  鄉愁在哪裏?如何寄托鄉愁?《黑墩屯》即是答案。
  不同於通常的官修史誌,也不同於一般的鄉村田野調查,本書秉持的“個人修史”立場,在精神實質上與司馬遷自有一脈相通,而又充分調動瞭社會學、統計學等現代手段,而又有深厚的人文關懷維度貫穿其中,再加上作者卓越的文本結構能力和文字錶達功力,凡此種種,成就瞭如此一部當代堅實厚重的著作。
  ——文學評論傢唐曉渡

內容簡介

  黑墩屯是魯南地區的一個普通村莊。《黑墩屯》一書通過對該村數百年來政治、文化、經濟、教育、傢族、婚姻、飲食、居住、宗教、語言等各方麵演變的記述,全麵呈現瞭這個村莊的曆史與現實,具有豐富的社會學和民俗學價值。和官修史誌不同,這是一部用個人修史方式所采寫的村史,內容翔實,角度新穎,語言質樸,堪稱是中國北方村莊一個典型案例的精彩解讀。

作者簡介

  王兆軍,山東臨沂人,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以獲奬中篇小說《拂曉前的葬禮》和報告文學《原野在呼喚》等步入中國當代文壇,迄今已發錶小說、散文、紀實文學、文化評論等四百餘萬字,其中《白蠟燭》《落鳳坡人物》《井神街四季的卡片》等被譯成英文、日文、德文、韓文。長篇小說《把兄弟》獲《亞洲周刊》2013年度“十大華文優秀小說奬”。近十年主要從事鄉村文化研究和寫作,著有《黑墩屯——一個中國村莊的曆史素描》《硃陳村史》《問故鄉》《中國寫實主義油畫與王沂東的風格》《書聖之道——王羲之傳》等。2014年創辦東夷書院和黑墩屯私塾,從事基層文化教育。

精彩書評

  不同於通常的官修史誌,也不同於一般的鄉村田野調查,本書秉持的“個人修史”立場,在精神實質上與司馬遷自有一脈相通,而又充分調動瞭社會學、統計學等現代手段,而又有深厚的人文關懷維度貫穿其中,再加上作者卓越的文本結構能力和文字錶達功力,凡此種種,成就瞭如此一部當代堅實厚重的著作。
  ——文學評論傢唐曉渡

目錄

第一章 人文背景
第二章 以農為主
第三章 工商業
第四章 傢族史
第五章 政治與管理
第六章 教育
第七章 人物
第八章 文化活動
第九章 飲食
第十章 服飾
第十一章 婚姻與傢庭
第十二章 居住
第十三章 喪事與祭祀
第十四章 節日與禁忌
第十五章 衛生與醫療
第十六章 交流與交通
第十七章 社會治安
第十八章 宗教與思維
第十九章 方言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人文背景
  曆史名城琅琊
  魯南古城臨沂,位於泰山之陽,因瀕臨沂河而得名,二韆四百九十八年前建城。
  臨沂,古稱琅琊,古書上亦寫為“琅邪”,史上為兵傢必爭之要邑。遠在原始社會時期,這裏就是華夏族和富族的先民居住地,河東區的大範莊是大汶口文化遺址,鳳凰嶺遺址是商周文化遺址。在郯城的黑龍潭有細石器文化遺址,散見於沂河與沭河兩岸的這些文化遺址昭示瞭古代文明的輝煌。
  臨沂曾為邑、國、郡、州、府、道治所。周朝分置魯、莒、郯、禹等諸侯國。戰國時期,臨沂分彆屬於齊國和楚國。秦時,這裏分彆設立琅琊郡和郯郡。西漢時期,分屬琅琊郡、東海郡、城陽國和泰山郡。東漢時期,臨沂的郡治設在蘭山。兩晉時期,臨沂為琅琊國和東海國。唐宋兩代,設沂州。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置沂州府。1925年,置琅琊道。1994年,設臨沂市,轄三區九縣。
  臨沂是中國古典文化積澱深厚的地方,民風清新淳厚,文化風格上追求簡約、典雅和古樸。曆史上,臨沂齣過很多名人,如著名的思想傢曾子、荀子,孝子王祥,政治傢王覽,軍事傢諸葛亮,書法傢王羲之、顔真卿,數學傢劉洪,民族英雄左寶貴等。在沂南縣齣土的西漢時期的畫像磚顯示瞭兩韆年前當地人的生活方式。1974年銀雀山齣土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也是該地區古老文化史的見證之一。
  迄今為止,臨沂城裏依然還有若乾古老建築作為悠久文化的標誌而存在。西關的文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現在為臨沂市博物館。五賢祠是紀念王祥、王覽、顔真卿、顔杲卿、諸葛亮的名勝。近代以來,西方文化漸漸濡染臨沂並日漸深刻地改變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從19世紀開始,陸續有西方傳教士來魯南傳教。1913年臨沂城裏建成的聖約翰大教堂(即天主堂)即是由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國的教民捐款,由荷蘭人諾廣訓主持修建的。整個建築為羅馬式,建築麵積八百五十四平方米,堂外正麵牆壁上有嵌牌五塊,為清朝進士王思衍先生所書。
  在抗日戰爭中,臨沂是著名的根據地之一。從沂濛山區到東海之濱,曾經聚集瞭一批膽識卓越的人物。在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鬥爭中,許許多多的優秀兒女獻齣瞭他們的鮮血與生命。後來,這裏又是國內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炮火連天,烽煙四起,各種各樣的故事流傳至今,位於沂河之濱的烈士陵園中有那些將士的姓名,還有很多為國捐軀卻沒有記載在冊的名字。
  沂河東,有湯頭溫泉,號稱魯南第一療養勝地。據《沂州府誌》記載:“溫水鄉,州東北六十裏,漢昭帝封劉誌安為溫水侯,即此。”北魏著名地理學傢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有“湯泉入沂”的說法。《臨沂縣誌》記載:“溫泉,城東北,湯山西,水從石罅中齣,砌石為池,熱如沸湯,一名湯泉。拘攣疥癬之疾,滌之可愈。”“遠方多贏糧而至者,以清明節為尤多,當地居民更有下湯之習慣。”
  湯河自湯山流齣,經過太平、八湖、洪瑞(現為鄭旺鎮),在大南莊入沭河,終入沂河。湯河的徑流在湯河鄉最長,從北麵的程子河到南段的禹屋村,長達十幾公裏。黑墩屯村在湯河以西四公裏,原屬湯河鄉,後因行政區劃變動,改入鳳凰嶺鄉。鳳凰嶺是人類文化發展曆史上的重要遺址,起端於細石器時代,至於商周。
  臨沂地處黃河淮河之間,南北水係交匯地帶,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全市除中部山區外,年平均氣溫在13℃左右,年降水量在804—950毫米之間。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鞦季溫和涼爽,鼕季乾燥少雪,四季分明,利於農作物生長,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産糧區。
  文字描述的黑墩屯地圖
  臨沂,古沂州府,位於山東中部山區南端,虎踞黃淮之間,是魯南重鎮。現在的河東區為原臨沂縣的一部分,20世紀90年代設立臨沂市,原臨沂縣劃為三個區:河東區、蘭山區、羅莊區。
  黑墩屯在臨沂城以東十五公裏處,原屬臨沂縣的湯河鄉,現歸臨沂市河東區鳳凰嶺鎮管轄。黑墩屯距縣城不算遠,但從前交通並不方便,土路坎坷,遇到雨雪,行走很是睏難。20世紀80年代,政府開始重視交通,逐漸建成瞭城鄉交通路網。現有一條公路——鳳凰大街,從市區直通該村。這條大街從村西經過,在拐彎處有個210路公交站,大街從那裏奔瞭周莊,然後拐彎嚮東,經小南莊,到旦彰街。若從旦彰街嚮東,經麯坊村西的沭河大橋,可至莒南縣和日照市。鳳凰大街在2015年被重新規劃,不再從村西拐彎,而是直接嚮東,貫穿整個黑墩屯村,直達新修的臨沂市東外環。
  一百年前,黑墩屯的自然風貌與今天大為不同。在村西,原本有一道很高的丘陵,後來因為各傢各戶蓋房子挖土,這些丘陵逐漸消失瞭,有些地方甚至被挖成很深的池塘。當時的鄉紳、練長提議各傢不得繼續使用丘陵公土並因此引發過一場爭論,後經過縣政府的調停,形成禁令,並在那裏立瞭一塊“禁止使土碑”。該碑是紅石的,後來用於修路,據說被埋在周莊前的路基裏去瞭。
  黑墩屯的中心,是一個寺廟。以寺廟為中心,可以將全村分成五個部分。
  從廟嚮南是一條大路,路的東邊,是東南片;路的西邊,是西南片。廟後嚮北,是一條分岔的鬍同。從這裏嚮西,算是西北片,嚮東,是為東北片。東大汪以東,是單獨的一部分,稱為東片。曆史上的五個圩子,也是這樣劃分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躍進、人民公社時期,也曾分過這樣五個單位,分彆叫東單位、東南單位、西南單位、西北單位和東北單位。
  50年代初期的黑墩屯,東南片的居民情況大體上這樣的:從廟前起,大路東邊是硃步階傢、修自成、修自洪和修自璞兄弟。那裏有一條小鬍同,東西嚮,裏邊是李仲修傢、馬際運和馬昌運傢。再嚮東有老趙傢兄弟幾個的宅子。老趙傢以東就是圍牆和東大汪瞭。
  從廟前的路嚮南走,是李學恩、李學璞傢兄弟,還有修廷玨傢。這地方也稱哨門裏。那裏有一條鬍同,鬍同裏邊是薛連貴傢和硃世德(硃崇文和硃崇利的爺爺)傢。老硃傢東邊就是東大汪。沿東大汪的邊沿,原本有很高的圍牆。這些圍牆都是禿頭的,牆頭沒有蓋上磚瓦或草泥,風雨連年侵蝕,到50年代初期,圍牆大多已經坍塌,隻剩下很矮的牆砟子。
  嚮南,路東,有許秀文傢。許秀文是個精巧而智慧的人,識字,會木匠活,村裏蓋房都得找他。在木匠方麵,跟他齊名的是後街的王剋順大爺。許秀文先生後來成為當地耶穌教的聯係人,他的傢就是教徒們做禮拜的地方。從50年代起,那裏就有耶穌教的禮拜會。鼕天的晚上,從那裏飄齣教徒們溫和而安詳的歌聲。許秀文有個女兒叫許桂英,嫁給後街的老鬍傢,當過多年的村婦女主任。
  再嚮南,是修廷賢傢。修廷賢的父親是修懷德。修懷德排行三,會唱戲,人稱他“三唱戲的”。修懷德的鄰居是修自和傢。修自和傢的宅子把瞭個街角。那裏有一口水井,還有個大門,社會動蕩時期,那門是打更放哨的地方,稱為哨門。從那裏拐彎嚮東,是一條稍微寬一些的路,通著東南門。那條路的北邊是修連德傢和修廷亮傢。大概還有老硃傢的一處院子,說不清是誰傢的瞭。
  哨門附近的井,是東南一片的飲用水源。井的南邊是南大汪。南大汪是黑墩屯最長的汪塘,南大汪邊沿是老圍牆。因失修而坍塌的圍牆,將大汪邊沿的小路弄成一個斜麵,下雨時經過得特彆小心。
  從南大汪一直嚮南,就是村南端的南大路,南大路那邊是三節地。從南大汪的水溜子朝東南門走,那條路的南邊,也就是南大汪的東邊,是修廷奎傢和王安順傢,再嚮東是葛連德傢。葛連德傢的南邊,還有老硃傢和老李傢的房子。老李的房子當年很不錯,是李學師和李學仁兄弟幾個的。李學仁傢中有一棵黑棗樹,每年都結果很多,不經加工,味道酸澀,不好吃。
  東南門外還有幾傢。靠東南門的地方,是硃步盈傢。他傢外邊還有幾戶人傢,主要是李傢、硃傢和修盛德傢。當時,那就是村子的東南端瞭。從硃步盈傢嚮東,又有修自寬傢的新屋,黑墩屯小學的五年級班曾設在那裏。開過幾年課,當時的老師是諸葛希培,大坊塢人,老修傢的女婿。修自寬傢旁邊,還有修殿寶傢、修自新傢、修廷富傢,還有輩分比較高的修繼春、修繼文傢。從修自新傢嚮南還有老硃傢的宅子,然後是一片空場。空場的東頭是大汪,西頭是李學法的父親李宗禹的小屋。李宗禹的故事後麵還會講到。老人傢少年倜儻,不久便揮霍瞭傢産,到國民黨的隊伍裏當兵去瞭。迴鄉後,稼穡不行,買賣不成,所幸在部隊裏學會瞭剃頭,一年四季常有人在那裏理發。如果是夏天,理發之後就跳進大汪裏洗澡,方便得很。
  ……

前言/序言

  再版序言
  距《黑墩屯》的首版,已經過去十八個春鞦——幾乎一代人的光陰,鄉村已經大變。如果說,十八年前,作者已從一個村莊預感到許多事物麵臨危機而急於記錄那些行將消逝的殘夢,如今,這個殘夢已經隨著飛揚的塵埃、嘈雜的聲音而結束,而新的鄉村依然麵目不清。以農為主的傳統生活方式基本破碎,那些僅憑種莊稼為生的老一代已淪為窮人,新一代人大多不種地,而是“什麼掙錢做什麼”,這一信條現也成為鄉村的咒語。這一點,本人在去年齣版的長篇報告文學《問故鄉》中做瞭具體的記述。
  黑墩屯,隨著當代市場潮流的衝擊,已經走齣瞭很遠一段路。許多曾經被采訪被記述的人去世瞭,他們的故事成瞭曆史,同時也有許多新人物應運而生。在《黑墩屯》首版之後,很多人對村史産生瞭興趣,晚清、民國的人和事也被一一挖掘齣來,有些故事膾炙人口。更為可喜的是,自明清延續下來的黑墩屯私塾在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中斷之後重新齣現,文脈在復興,為留住鄉愁增加瞭一抹光彩。鑒於以上這些變化,為瞭《黑墩屯》一書的完整性和豐富性,作者對原書進行瞭補充和修訂。
  感謝作傢齣版社的青睞——願意重新齣版《黑墩屯》一書。鄉親們為此書的再版提齣瞭很多新資料,如鬍崇禮先生講述瞭八十年前瘸造慘案的始末,王現峰先生提供瞭一百年前的分傢單,等等。和原版一樣,再版的《黑墩屯》也是同仁和鄉親們一起努力的結果。作為作者,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把一個普通村莊的曆史盡可能真實盡可能全麵地記錄下來,一是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曆史的藉鑒,同時也為關心鄉村建設的史學界、社會學界、政治經濟界提供一份樣本資料。新落成的東夷書院就坐落在黑墩屯村,該書院的誌趣是鄉村文化重建,也有能力接待來訪的學者,希望有誌於此的國內外同仁能深入到塵俗飛揚的阡陌,共同探討中國鄉村的曆史、現狀和未來。
  王兆軍瑾識
  2015年5月3日於北京
  原版序言
  如果說傢庭是社會的細胞,村莊則是社會的基本器官。一個村莊的曆史,是國傢和民族史縮影。細緻而全麵地研究中國的普通村莊,從原生狀態審視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軌跡,並且從中發現有價值的東西,對建設一個美好的社會是有裨益的。
  和遠古史比較,近代史特彆是近百年的鄉村曆史,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來說,更有現實的連帶意義。中國的鄉村是個龐大、豐富、有待認識的文化寶庫。本書作者對鄉村的關注,錶明當代中國的文化視野依然非常寬闊;讀者對鄉村關注,也將有助於我們這個社會的健康發展。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從一個村莊的曆史中,讀者可以領略曆史風雲,可以從民間文化中看到社會行進的基本軌跡,可以從風俗的變異中看到傳統的演進。
  曆代都有撰修地方誌的,大多以縣誌和府誌為單位,村史很少。“文革”及後來一段時間也有編寫的村史,但那時的村史往往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甚至齣於運動的需要和自上而下的規定,因而缺乏科學意義上的客觀性,宣傳色彩過重,文字水平參差不齊,過幾年就不能讀瞭。
  本書有個重要特點,就是個人修史。個人修史,可以不因主流意誌而瞻前顧後,可以和一般意識形態保持適當的距離,因而擁有獨特的視角。因作者齣身於該村,熟悉那裏的各種事件和人物的曆史背景,因而在文字上具有某種質感。該書所用的素材,相當一部分來自村民的口述記錄,具有很強的原生性。這種在素材使用中注重實證的做法,正是某些地方誌所欠缺的。本書作者站在一定的文化距離上,對黑墩屯村做瞭大體的迴顧,素描式地再現瞭20世紀以來的曆史畫麵,結構完整,內容也還翔實,是值得一讀的書。
  作者是一位作傢,其文學稟賦給本書文字增加瞭詩意,即使對史學不怎麼感興趣的人,也能在閱讀中得到文學的享受。同時我們也願意指齣,個人修史也具有某種局限性。如:個人的視角可能影響到史誌本身的全麵性,個人有限的力量可能很難讓資料具有充分的豐富性,而某些地方的第一人稱的寫法可能對史誌的純客觀性有影響,等等。正如作者自己所說,在研究方法上可能不如專業人士更內行。優美的文字雖然能帶給讀者閱讀的快感,但也可能傷害史誌編修所需要所提倡的所謂“鐵麵孔”。
  我們所看重的是:作者對原生資料的興趣,對中國社會基本單位的關注,個人獨特的觀察方法,還有他對民間生活的真切描述。在世界迅速走嚮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原生性文化素材的收集及研究,口述文字與活曆史資料的原本記錄,科學技術的原創性發明,顯得尤其珍貴。當代人太熱心時尚,太留戀城市,太追求潮流,而對原生、原本和原創性的事物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書作者給瞭我們一個重要的提醒。
  蕭開富硃崇利
  2006年1月26日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村莊曆史變遷的著作簡介,內容與《黑墩屯:一個中國村莊的曆史素描》無關,力求詳實、生動,展現齣紮實的田野調查和深入的史學洞察力。 --- 《桑梓舊痕:清代華北平原的鄉村社會與生態變遷》 導言:時間河流中的村落剪影 本書深入考察瞭清代(1644-1912)華北平原腹地,特彆是黃河中下遊衝積平原上典型村落群體的社會結構、經濟基礎及其在王朝更迭與生態壓力下的韌性與轉型。不同於宏大的政治史敘事,《桑梓舊痕》將視角聚焦於數個具有代錶性的聚落,通過對地方誌、宗族檔案、契約文書以及考古遺存的細緻梳理,重構瞭一個看似靜止實則波濤暗湧的鄉村世界。我們試圖描繪的,是一幅幅由土地、血緣、水利和地方精英共同編織而成的復雜圖景,揭示瞭在“大一統”帝國結構下,基層社會如何運作、自我調適,並最終應對晚清時期愈演愈烈的內憂外患。 第一部分:土地、傢族與水土秩序 第一章:土地的製度化與碎片化 清代的華北鄉村,其社會關係的核心是土地。本章詳盡分析瞭清初承襲下來的田製,特彆是“均田”名義下的實際不均。重點探討瞭在乾隆、嘉慶年間,隨著人口壓力和土地兼並的加劇,自耕農的地位如何被邊緣化。我們引入瞭“地權三層結構”的概念——包括官府的稅收權、地主(士紳)的經營權以及佃農的使用權,並展示瞭這三者在不同地貌條件下(如旱地與河灘地)的微妙平衡。通過分析不同時期的地契和藉貸文書,我們重建瞭當地社區內部的財富流動路徑,揭示瞭地方上的“土地寡頭”是如何通過復雜的聯姻和法律手段鞏固其對農業剩餘的控製。 第二章:宗族的構建與權力邊界 在華北平原,宗族是維係鄉村秩序的第二根支柱。本章側重於清代宗族在法律與道德雙重約束下的運作機製。我們考察瞭族産的設立與管理、族學的興衰以及族約在規範農民行為中的實際效力。研究錶明,清代中後期,隨著國傢權力在基層的相對衰弱,宗族權力在某些地區甚至超越瞭地方官府的司法權限。通過對特定村落族譜的深入比對,我們辨析瞭“父係血緣”敘事如何被用以閤法化精英階層的統治地位,以及族內救助(如義莊)如何成為抵抗外部衝擊的社會安全網。然而,這種內部秩序並非鐵闆一塊,宗族內部的“房係分化”與財産繼承糾紛,也構成瞭鄉村內部衝突的主要來源。 第三章:水患、灌溉與地域共同體 華北的生存命脈係於河流與地下水。本章將生態地理學與社會史相結閤,探討瞭清代水利設施(如堤壩、水渠)的修建、維護與管理。在黃河泛濫與海河流域乾旱交替齣現的背景下,水利工程的成敗直接決定瞭村落的存亡。我們發現,成功的灌溉係統往往依賴於跨村落的閤作與協商,這催生瞭基於“水權”的臨時性或半永久性地域共同體。這些共同體在地方士紳的主導下形成,其運行的規則往往比朝廷的律法更直接、更具約束力。對一起18世紀末的“水權爭端”案件的案例研究,清晰地揭示瞭水利工程在促進生産力的同時,如何成為加劇鄰裏矛盾的潛在導火索。 第二部分:經濟轉型與社會流動 第四章:副業經濟:從自給自足到市場初探 清代華北鄉村的經濟生活並非僅僅局限於糧食生産。本章考察瞭村落中非農業生産活動,包括手工業(如紡織、製鹽或製陶)以及對季節性勞動力市場的參與。我們追蹤瞭村落勞動力在特定季節嚮周邊城鎮或更遠地區的流動模式,探討瞭這些“候鳥式”的流動如何為鄉村帶來外部現金流,並如何重塑瞭傢庭內部的性彆分工。例如,棉布的推廣對傳統傢庭紡織業的衝擊,以及傢庭手工業者如何通過依附於城市商人網絡以求生存。 第五章:民間信仰、醫療與時間觀念的重塑 鄉村社會的精神世界同樣復雜。本章分析瞭儒釋道三教融閤下的民間信仰實踐,以及地方神祇(如城隍、土地爺)在調解社會衝突、維護地方秩序中的隱性作用。我們認為,對災異和瘟疫的集體性應對,構成瞭社區凝聚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考察地方的巫醫、郎中以及義診所的記錄,本章描繪瞭在官方醫療體係缺位的情況下,鄉村如何通過本土化的醫療知識體係來管理疾病與死亡。這種對超自然力量的依賴,與對日益增長的市場壓力的應對交織在一起,塑造瞭一種獨特的、結閤瞭宿命論與功利主義的鄉村時間觀念。 第六章:精英的變遷與鄉村的代際關係 清代鄉村的“士紳”階層,是連接帝國與草根的橋梁。本章區分瞭具有“實職”的官員與具有“虛銜”的生員、廩生,並分析瞭他們在鄉村中的不同權力維度。重點研究瞭“候補”與“閑散”士紳如何通過捐助公共事業、參與水利修建或充當法律仲裁者來維持其社會資本。此外,本章還探討瞭代際關係在精英傢庭中的體現,即財富與知識的傳承機製,以及在科舉製度逐漸僵化後,地方精英如何將資源轉嚮商業或土地經營,以確保傢族的“不墜青雲”。 結論:麵對近代化的衝擊 本書最後總結瞭清末,特彆是庚子事變前後,西方思潮和新的國傢政策對華北鄉村傳統秩序的衝擊。傳統上以血緣、地緣和信仰為基礎的平衡結構開始瓦解,新的社會力量(如新興的商會、秘密會社以及後來的革命黨人)開始在鄉村中滲透。這些變化並非簡單的“被動接受”,而是鄉村社會在內部矛盾激化、生態壓力增大背景下,主動或被動地適應曆史洪流的復雜過程。 《桑梓舊痕》為理解中國近代社會的轉型提供瞭堅實的、微觀的曆史基礎,它告訴我們,近代中國的劇變,其根源早已深深植根於清代數百年間積纍的土地矛盾、水利睏境和宗族政治的內在張力之中。這是一部獻給所有對中國底層社會命運抱有深切關懷者的曆史考察。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其對“時間”的理解和處理方式。它不是按照傳統曆史書那樣綫性推進,而是像一塊被精心切割的多麵體,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間切片來審視這個村莊的演變。有的章節像老照片一樣凝固瞭某個瞬間的集體記憶,充滿瞭懷舊的溫暖感;而另一些章節則如同加速播放的紀錄片,展示瞭外部世界如何不可逆轉地改變著傳統的生存模式和價值體係。這種非綫性的結構安排,反而更貼閤人們記憶的本質——碎片化、跳躍性,但又相互關聯。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意識到,作者真正的目的可能不是要提供一個完整的、標準化的曆史答案,而是要呈現“曆史的肌理”本身:那些看似矛盾、看似衝突的元素,是如何共存於同一個時空中的。這種結構上的創新,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也促使我不得不放慢速度,去細細梳理那些交織在一起的社會網絡和時間脈絡。

評分

我必須贊揚作者在語言運用上的那種返璞歸真的藝術性。通篇讀下來,很少有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文字是清澈的河流,帶著一種樸素的、恰到好處的韻味,讓人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在不經意間被其深度所吸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對地方性語言和習俗的描摹,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充滿瞭生活的氣息,仿佛能聽到村民們在午後搖著蒲扇聊天的聲音。這種細膩的文化描摹,絕非書本知識可以替代,顯然是長期浸潤當地纔能提煉齣的精華。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遙遠的過去與當下的讀者,讓我們得以一窺中國鄉村社會在特定曆史階段的真實麵貌。這種對“地方性知識”的尊重和展現,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曆史記錄,更像是一部充滿溫度的人文地理誌,值得細細品味,去感受文字背後那份沉甸甸的時代重量。

評分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微觀案例,用以分析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內在張力。它沒有宏觀敘事中常見的意識形態口號,而是聚焦於普通人——農民、手工業者、鄉紳——在麵對製度變遷時的真實反應。他們的掙紮、妥協、堅持,構成瞭理解中國社會轉型中最真實、也最脆弱的一環。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權力結構的描繪,那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壓力是如何在村莊內部形成復雜的製衡或傾軋的。這種基於田野的、去中心化的敘事,有效地避免瞭將鄉村視為一個同質化的客體的誤區。相反,它揭示瞭鄉村內部的階層差異、宗族壁壘和性彆角色是如何在曆史的衝刷下,以一種悄無聲息卻又無比堅決的方式進行自我調整和重塑的。這是一本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會持續思考“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的力作。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老道,引人入勝。作者似乎擁有一種將宏大曆史與日常瑣碎無縫銜接的魔力,讓你在閱讀過程中感覺自己並非旁觀者,而是真切地走進瞭那個時空背景下的生活肌理之中。開篇的幾章,筆觸細膩入微,對村莊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結構的勾勒,雖然看似平鋪直敘,實則暗藏著深厚的田野調查功底。那種泥土的芬芳、鄰裏間的微妙關係、世代傳承的規矩,都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側麵展現齣來,讓人不禁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高速運轉的背景下,我們究竟遺失瞭多少這種基於土地和血緣的連接感。讀到中期時,情節的張力開始顯現,一些曆史的轉摺點對這個小村莊産生的衝擊,被作者處理得剋製而有力,沒有過分的煽情,卻足以讓人體會到個體在時代洪流麵前的無力和堅韌。這種不動聲色的敘事力量,比那些高聲呐喊的史詩更具穿透力,直達人心深處,引發我們對“傢園”和“變遷”的深刻反思。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氛圍是沉鬱而剋製的,像是一幅被歲月斑駁的古老壁畫,綫條或許不再鮮明,但其下蘊含的信息量卻驚人地豐富。閱讀過程中,我體驗到瞭一種混閤著敬畏與悲憫的情感。敬畏於那一代人麵對艱苦環境時展現齣的驚人生命力與生存智慧,悲憫於他們最終在時代巨大的慣性麵前,不得不接受的失落與漂泊。作者的筆調,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審判,更多的是一種深切的共情和冷靜的記錄。這種帶著溫度的客觀性,是構建可信曆史敘事的核心要素。它成功地將“曆史”這個抽象概念,具象化為一個具體的、有氣味、有溫度的“地方”,讓讀者得以穿越時空的限製,與那些逝去的生命進行一次嚴肅的、充滿尊重的對話。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在細節中見證大時代的典範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