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SS完好性监测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 [GNSS Integrity Montoring and Assisted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Technology]

GNSS完好性监测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 [GNSS Integrity Montoring and Assisted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Techn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战兴群,苏先礼 著
图书标签:
  • GNSS
  • 完好性
  • 监测
  • 性能增强
  • 导航
  • 定位
  • 可靠性
  • 卫星导航
  • 辅助系统
  • 算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830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72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空间技术与应用学术著作丛书
外文名称:GNSS Integrity Montoring and Assisted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Techn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GNSS完好性监测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系统、深入地阐述了GNSS完好性监测的各项相关内容,包括其产生根源、评估指标、实现方法、辅助性能增强技术,提出GNSS完好性监测三级理论体系,构建其综合评估系统架构,研究在其他异质和同质导航信息辅助下其性能增强方法。《GNSS完好性监测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研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结构严谨、论述清楚、材料充实。
  《GNSS完好性监测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适用于从事卫星导航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使用、操作、维护等方面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供有关院校师生和科技工作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卫星导航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GNSS的源起和格局
1.1.2 GNSS优势及应用
1.1.3 GNSS不足及发展趋势
1.2 GNSS完好性监测及其研究现状
1.2.1 GNSS完好性概念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的弱点和盲点
1.3 本书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1.3.1 本书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2章 GNSS故障及完好性监测
2.1 GNSS量测与PVTA解算
2.1.1 三类GNSS量测
2.1.2 GNSS观测方程
2.1.3 PVTA解算
2.1.4 几何精度因子
2.2 GNSS故障分析
2.2.1 GNSS导航链
2.2.2 GNSS故障
2.3 GNSS完好性性能及统计意义
2.3.1 GNSS导航服务性能
2.3.2 GNSS完好性统计意义
2.3.3 GNSS完好性监测
2.4 GNSS完好性需求
2.4.1 航空应用
2.4.2 其他民用行业应用
2.5 三级GNSS完好性监测体系
2.5.1 全球系统级星座完好性监测
2.5.2 区域增强级信息完好性监测
2.5.3 终端应用级用户完好性监测
2.5.4 GNSS完好性监测综合评估系统架构
2.6 GNSS完好性监测指标
2.6.1 完好性监测输入指标
2.6.2 用户完好性监测指标
2.6.3 完好性监测输出指标

第3章 全球系统级星座完好性监测
3.1 质量控制理论
3.2 全球系统级星座完好性监测评测指标
3.2.1 完好性最小可用性
3.2.2 最小检测效果黑洞比
3.3 基于质量控制的GNSS星座完好性综合评估方法
3.3.1 星座完好评估方法
3.3.2 星座完好评测区分
3.3.3 输入条件的阈值
3.4 单星座完好性评估
3.4.1 评估参数设置
3.4.2 单星座全球范围完好性评估
3.4.3 单星座亚太区域完好性评估
3.4.4 单星座连续时间完好性评估
3.4.5 单星座完好性评估总结
3.5 混合星座完好性评估
3.5.1 不同场景下各种混合星座完好性评测
3.5.2 亚太区域各种混合星座完好性评测
3.6 城市峡谷条件下混合星座完好性评估
3.6.1 评估参数设置
3.6.2 亚太区域各种掩蔽角下混合星座完好性
3.6.3 四个城市各种掩蔽角下混合星座连续时间完好性
3.6.4 城市峡谷条件下混合星座完好性总结”

第4章 区域增强级信息完好性监测
4.1 信号分析理论
4.1.1 信息、信号和数据
4.1.2 信号完好性
4.1.3 数据完好性
4.2 区域增强级信息完好性监测评测方案
4.2.1 GNSS高增益抛物面伺服跟踪天线系统作用
4.2.2 区域增强级信息完好性监测方案
4.3 GPTA-soMS设计与实现
4.3.1 国际GNSS监测抛物面天线简介
4.3.2 GPTA-SQMS系统介绍
4.3.3 GNSS卫星抛物面伺服跟踪天线系统设计
4.3.4 GNSS卫星抛物面伺服跟踪天线系统安装与测试
4.4 真实GNSS信号监测分析
4.4.1 GPS信号频谱监测分析
4.4.2 GLONASS信号频谱监测分析
4.4.3 BDS信号频谱监测分析
4.4.4 Galileo信号频谱监测分析
4.4.5 QZSS信号频谱监测分析

第5章 终端应用级用户完好性监测
5.1 终端应用级用户完好性监测展开位置及途径
5.1.1 射频环境完好性监测
5.1.2 基带处理完好性监测
5.1.3 量测解算完好性监测
5.1.4 小结
5.2 终端应用级用户完好性监测分类
5.2.1 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
5.2.2 用户辅助完好性监测
5.3 一致性检测理论
5.3.1 一致性及一致性检测
5.3.2 解的最大距离法
5.3.3 残差矢量法
5.3.4 随机抽样一致性检测
5.4 随机抽样一致完好性监测
5.4.1 RANSAC-RAIM方法
5.4.2 RANSAC-RAIM参数选择
5.4.3 RANSAC-RAIM算法运算量评估
5.5 快速随机抽样一致完好性监测
5.5.1 FRANSAC-RAIM方法
5.5.2 子集预检验筛选
5.5.3 FRANSAC-RAIM算法运算量比较
5.6 随机抽样一致完好性监测仿真验证
5.6.1 航空场景及仿真条件
5.6.2 差错仿真
5.6.3 结果比较
5.6.4 RANSAC完好性监测方法总结

第6章 惯导辅助GNSS完好性监测
6.1 信息融合技术
6.1.1 信息融合技术的概念及发展
6.1.2 信息融合原理
6.1.3 信息融合的方法
6.2 惯性导航系统
6.2.1 惯导系统的组成
6.2.2 惯导系统优缺点
6.2.3 惯导系统误差
6.3 GNSS/INS组合导航系统
6.3.1 松组合
6.3.2 紧组合
6.3.3 超紧组合
6.4 惯导辅助GNSS完好性监测
6.4.1 IAIM研究现状
6.4.2 IAIM三层结构
6.4.3 数据层增量比较法完好性监测
6.4.4 特征层连贯法完好性监测
6.4.5 决策层快照法完好性监测
6.4.6 惯导辅助GNSS完好性监测方案设计

第7章 差分辅助GNSS完好性监测
7.1 GNSS姿态测量的完好性研究
7.1.1 GNSS姿态测量性能介绍
7.1.2 GNSS姿态测量中的完好性问题
7.2 姿态精度因子
7.2.1 几何精度因子
7.2.2 姿态精度因子
7.2.3 基于ADOP的姿态测量基线确定与选星算法
7.3 GNSS-AD完好性监测的姿态角告警限值
7.4 差分辅助GNSS完好性监测算法
7.4.1 四类单差
7.4.2 差分辅助GNSS完好性监测

参考文献
缩略语

附录A 卫星导航系统概况
A.1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A.1.1 全球定位系统
A.1.2 格洛纳斯系统
A.1.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A.1.4 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A.1.5 法国朵丽丝定轨和定位系统
A.2 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A.2.1 日本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A.2.2 印度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A.3 卫星导航增强系统
A.3.1 GNSS星基增强系统
A.3.2 GNSS地基增强系统
附录B 随机抽样一致性
B.1 RANSAC优缺点
B.2 RANSAC基本假设
B.3 RANSAC算法
B.4 RANSAC参数选择
后记
彩图

前言/序言


《智能导航与定位系统》 内容简介 在当今高度互联和信息化的时代,精确可靠的导航与定位能力已成为支撑现代社会运行的关键基础设施。从个人出行、交通管理,到航空航天、军事行动,再到地理测绘、精准农业,精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无处不在,驱动着各个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本书《智能导航与定位系统》深入探讨了现代导航与定位技术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本书聚焦于多源融合导航、高精度定位技术、动态环境下导航算法以及新型导航传感技术四大核心模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且深入的认知框架。 第一篇:多源融合导航 本篇内容将系统性地阐述如何有效地融合来自不同导航传感器的信息,以克服单一传感器性能的局限,提升导航系统的鲁棒性、精度和可用性。我们将从理论基础出发,详细介绍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及其变种(如扩展卡尔曼滤波 EKF、无迹卡尔曼滤波 UKF)在状态估计中的应用,分析不同滤波器的收敛性、计算复杂度及适用条件。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深入剖析惯性导航系统(INS)的原理,包括其传感器(加速度计、陀螺仪)的工作机制、误差模型以及常用的解算方法(如中位值法、高精度解算)。我们将详细讨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工作原理,包括卫星星座组成、信号结构、伪距测量、载波相位测量等,并分析其在开放天空和城市峡谷等不同环境下的性能特点。 本书还将重点介绍磁力计、气压计、轮速计、里程计等辅助导航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在融合导航中的作用。通过对这些传感器的深入分析,读者将理解如何利用它们来提高导航系统的长时间精度和低成本解决方案。 最后,本篇将详细阐述多源信息融合算法,包括基于滤波的方法、基于优化的方法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我们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传感器特性,设计并实现高效可靠的多源融合导航系统,例如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等。 第二篇:高精度定位技术 高精度定位是当前导航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能够满足许多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应用需求。本篇内容将深入探讨实现厘米级乃至毫米级定位的关键技术。 我们将首先介绍差分GNSS(DGNSS)的工作原理,包括地面参考站、差分改正信号的生成与传输,以及单频和双频差分GNSS在提高定位精度方面的优势。 随后,我们将详细讲解实时动态差分(RTK)技术,从基站端到用户端的整个数据链条,包括载波相位测量、模糊度固定技术(如LAMBDA方法)、以及不同RTK模式(单基站、多基站)的优劣势。我们将分析影响RTK性能的关键因素,如卫星可见性、大气延迟、多路径效应等。 此外,本书还将介绍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包括其利用精确轨道和钟差信息进行单点定位的原理,以及PPP-RTK(精密单点定位结合实时动态差分)这一融合技术,分析其在克服基站限制方面的潜力。 对于室内和GPS信号受限区域,本书将介绍视觉定位(Visual Odometry/SLAM)技术,包括基于特征点、直接法、半直接法的视觉里程计原理,以及构建全局地图和进行定位的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技术。我们将分析视觉定位在光照变化、纹理缺失等环境下的挑战,并探讨如何与惯性导航等技术进行融合。 最后,本篇将探讨基于射频技术的定位技术,如Wi-Fi指纹、蓝牙信标(beacons)以及未来的5G/6G定位技术,分析它们在室内外混合定位场景下的应用前景。 第三篇:动态环境下导航算法 在复杂的动态环境下,导航系统的实时性和适应性面临严峻挑战。本篇内容将重点关注如何设计和优化算法,以应对车辆、无人机、机器人等运动平台在不同速度、加速度和姿态变化下的导航需求。 我们将首先回顾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在导航算法中的作用,分析不同模型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路径跟踪与平滑算法,包括PID控制、模型预测控制(MPC)以及基于优化的路径规划方法,旨在实现对预定轨迹的高精度跟踪。 在处理传感器数据时,数据预处理与滤波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本篇将详细介绍如何对加速度计、陀螺仪、GNSS等传感器数据进行降噪、校准和离群值剔除。我们将重点讲解互补滤波(Complementary Filter)在姿态解算中的应用,以及如何结合不同传感器的优点来提高姿态估计的精度和鲁棒性。 针对高动态环境,我们将介绍惯性导航系统的高动态性能提升技术,包括高精度IMU的选型、误差补偿方法、以及在线标定技术。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基于视觉或激光雷达的动态目标跟踪与导航,分析如何从连续的传感器数据中提取目标信息,并将其用于自主导航。 第四篇:新型导航传感技术与未来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导航传感技术层出不穷,为导航定位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篇内容将展望未来,介绍一些前沿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我们将介绍低功耗、高精度MEMS传感器的最新进展,分析其在小型化、集成化导航设备中的应用前景。 量子导航技术是未来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本书将初步介绍原子钟、原子干涉仪、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等量子传感器在惯性导航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及其在实现绝对导航、不受外部信号干扰方面的优势。 星载传感器融合技术将是未来高精度导航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讨论如何融合星载相机、雷达、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数据,实现对地面的高精度观测和定位。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在物联网(IoT)设备定位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导航算法优化、数据融合、异常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分析AI如何赋能下一代智能导航系统。 最后,我们将对未来导航与定位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自主导航、高可靠性导航、普适性导航等,以及相关的挑战和机遇。 本书适合于从事导航、定位、测绘、航空航天、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入理解智能导航与定位系统的核心原理,掌握先进的技术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还没有来得及翻开《GNSS完好性监测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的扉页,但仅凭书名,就足以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认为,GNSS技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它所提供的精准定位能力,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然而,任何技术都面临着挑战,GNSS也不例外。信号的衰减、干扰、以及多路径效应等问题,都可能影响其服务的可靠性。“完好性监测”这几个字,在我看来,正是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所在。它意味着我们需要有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来实时地评估和判断GNSS信号的可用性和准确性,从而确保用户能够获得最可靠的定位数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剖析完好性监测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比如如何建立有效的误差模型,如何进行故障的识别与诊断,以及如何保障关键应用场景下的完好性。而“辅助性能增强”,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想象。这是否意味着除了保障信号的可靠性,作者还会分享一些能够进一步提升GNSS系统性能的方法?比如,如何通过与其他导航系统的融合,或者采用一些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来达到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可用性?这本书,我预感它将是一本能够带我深入了解GNSS技术“心脏”的杰作。

评分

我还没来得及细看《GNSS完好性监测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的内页,但仅仅是从书名来看,就足以勾起我对GNSS技术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我之前接触到的GNSS知识,更多地停留在如何使用,如何进行基本的定位原理理解。但“完好性监测”这四个字,立刻将我的思绪带到了一个更严谨、更专业的领域。它意味着,不仅仅是知道信号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确保这个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我想象中,这本书可能会详细讲解,哪些因素会影响GNSS信号的完好性,比如电离层延迟、对流层延迟、多路径效应、接收机硬件故障等等,并且会探讨如何通过各种先进的算法和模型,来实时地评估和监测这些潜在的风险。这就像为GNSS系统建立了一道“安全屏障”。而“辅助性能增强”则让我联想到,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提升GNSS系统的精度、可用性和连续性。这或许涉及到引入其他的增强系统,比如SBAS (卫星增强系统) 或者 GBAS (地面增强系统),也可能是在接收机端进行更精密的信号处理,甚至是与惯性导航系统等其他传感器进行融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技术概念娓娓道来,让我能够对GNSS技术的“幕后英雄”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GNSS完好性监测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我第一反应是它看上去确实是一本非常专业且硬核的书籍。书名本身的学术性就很强,这让我预感到,它不会是那种轻松读物,更不是用来消遣的。我猜想,作者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一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钻研和梳理相关的技术细节。我尤其对“完好性监测”这个概念感到好奇,我们知道,任何导航系统都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大气层干扰、多路径效应、信号遮挡,甚至恶意干扰,这些都会导致定位误差的产生,甚至严重影响系统的可用性。那么,如何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这些潜在的“不完好”信号,并对其进行预警或隔离,保证用户获取的是真正可靠的定位信息,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挑战。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详细阐述完好性监测的理论基础,例如哪些是关键的性能指标,如何量化这些指标,以及目前有哪些成熟的监测方法和算法。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理论推导到模型建立,再到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一步步地带领读者进入这个复杂而精密的监测体系。而“辅助性能增强”的部分,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这意味着它不仅关注“安全”,更在追求“卓越”。我会好奇,除了保障信号的可靠性,这本书还会分享哪些能够让GNSS性能更上一层楼的“秘籍”。

评分

这本书,《GNSS完好性监测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光是名字就透出一股浓浓的科技感和专业性。我并非GNSS领域的专家,但对于能够影响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技术,我总是充满好奇。GNS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GPS、北斗这些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手机导航到精准农业,再到航空航天。然而,我们享受到的便利,往往忽略了其背后付出的努力。“完好性监测”这个词,在我看来,是保障GNSS系统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它意味着需要一套机制来实时评估和监控GNSS信号的质量,确保用户获得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我想象中,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各种可能影响GNSS信号完好性的因素,并介绍相应的监测技术和算法。而“辅助性能增强”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更加期待,这是否意味着在GNSS本身的基础上,还会引入其他技术来进一步提升其精度、可用性和连续性?例如,是否会介绍一些差分技术、多系统融合,或者是其他创新性的方法?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GNSS技术“幕后”的窗户,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加深入的视角去理解这项伟大的技术。

评分

拿到《GNSS完好性监测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这本书,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其中的内容,但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GNSS技术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我一直觉得,GNSS系统,无论是我们熟悉的GPS还是本土的北斗,都是现代科技的一大奇迹,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正如任何复杂系统一样,GNSS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可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信号的干扰、大气层的影响,甚至是人为的破坏。“完好性监测”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正是解决这些问题、保障GNSS服务可靠性的关键。它不仅仅是关于定位的准确性,更是关于定位的“可信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解,究竟是如何实现对GNSS信号的完好性进行监测,是基于哪些理论模型,运用了哪些先进的算法。而“辅助性能增强”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好奇,这是否意味着在GNSS本身的基础上,还会有其他技术手段来进一步提升它的性能?例如,是否会介绍如何通过与其他导航系统的融合,或者利用地面差分技术等方式,来弥补GNSS的不足,使其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提供更优异的表现?这本书,我坚信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深入理解GNSS技术“内在机制”的窗口。

评分

这本书,《GNSS完好性监测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光是书名就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技术。我虽然不是GNSS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但对现代科技的发展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而GNSS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每天依赖的手机导航,飞机起降的精确引导,甚至是自动驾驶汽车的行驶,背后都离不开GNSS技术的支撑。然而,我深知,任何技术都不是万无一失的。信号的衰减、干扰、甚至人为的恶意攻击,都可能影响GNSS的正常工作。因此,“完好性监测”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就如同给GNSS系统装上了一个“免疫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风险,确保用户能够获得可靠的定位信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解,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这种监测,是基于统计学模型,还是利用了某种先进的算法?而“辅助性能增强”,更是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这是否意味着在GNSS本身的基础上,还会引入其他技术手段,例如与其他导航系统(如惯性导航)的融合,或者利用地面增强系统来提升精度和可靠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为我揭示GNSS技术是如何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不断突破自身限制,实现更卓越的性能。

评分

拿到《GNSS完好性监测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所涵盖的领域非常前沿和关键。我个人对GNSS技术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也知道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日常生活中的地图导航,到航空航天领域的精密测量,都离不开GNSS提供的服务。但是,我也清楚,GNSS的信号并非总是完美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大气层变化、多路径效应,甚至恶意的干扰,这些都会影响到定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完好性监测”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正是GNSS技术走向实用化和专业化的重要保障。它意味着我们需要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评估和确保GNSS信号的可用性和准确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地阐述完好性监测的原理和技术,比如如何识别和量化误差,如何建立有效的监测模型,以及如何处理异常情况。而“辅助性能增强”部分,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这是否意味着在GNSS信号本身的基础上,还会引入其他技术来进一步提升其性能?比如,通过多系统融合,或者利用地面差分系统等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更多关于GNSS技术如何变得更加强大和可靠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翻开细读,光是瞥了一眼封面的标题——《GNSS完好性监测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就有一种莫名的期待感涌上心头。说实话,对于“GNSS”这个缩略语,我虽然接触过一些,但对其内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恐怕还停留在非常表面的认知。我印象中,GPS、北斗之类的卫星导航系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导航地图到精准农业,再到航空航天,它的应用场景之广泛,早已超出了“指路”那么简单。然而,我们平常享受到的便捷,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技术支撑?特别是“完好性监测”和“性能增强”这两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高精尖的科技范儿,让我忍不住去思考,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技术,能够确保我们依赖的导航信号是可靠的,并且还能进一步提升它的表现?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把钥匙,似乎预示着它将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由卫星导航技术构建起来的精确世界。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一幅画面,作者可能会循序渐进地介绍GNSS的基本原理,然后逐步深入到完好性监测的关键技术,比如误差源的识别、监测算法的设计,以及故障的检测与隔离等等。至于“辅助性能增强”,我更是充满了好奇,它会涉及到哪些方面呢?是通过改进接收机算法?还是引入外部信息源?抑或是某种新的信号处理技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技术原理,转化为我能够理解的概念,从而让我能够跳出“使用者”的身份,成为一个“洞察者”,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和评价GNSS技术的发展。

评分

在尚未深入研读《GNSS完好性监测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之前,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它可能涵盖的宏大图景。我个人对于导航技术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保障系统可靠性和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技术。完好性监测,在我看来,是GNSS系统安全运行的生命线。想象一下,在极端天气下,在城市峡谷中,甚至在关键任务场景下,我们对导航精度的要求会达到何种程度?这本书,我期望它能够深入剖析完好性监测的底层逻辑,比如各种误差模型的建立,异常信号的检测机制,以及故障预测与诊断的策略。它会不会探讨如何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来提高监测的鲁棒性?会不会介绍一些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或者机器学习技术在完好性监测中的应用?而“辅助性能增强”更是给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是否意味着在GNSS信号本身的基础上,还会引入其他辅助手段,例如差分技术、区域增强系统,甚至是低轨卫星导航技术?它是否会阐述如何通过优化接收机端的算法,来补偿信号的不足,或者提升信号的处理效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思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GNSS技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并为未来的应用场景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GNSS完好性监测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这本书,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书名就足以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厚技术功底。我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GNSS技术的发展,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无论是交通、通信还是国防,都离不开它提供的精准定位服务。然而,我们也知道,GNSS信号并非总是完美的,各种干扰和误差源时刻威胁着它的可靠性。“完好性监测”这几个字,在我看来,正是 GNSS 技术走向成熟和可靠的关键环节。它应该涉及到如何识别、评估和规避可能导致定位错误的因素,从而确保用户所接收到的定位信息是可信的。这本书,我期待它能详细阐述完好性监测的科学原理,比如误差的来源、影响机制,以及各种监测技术和算法的实现。至于“辅助性能增强”,这更让我充满了好奇。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分享一些能够突破GNSS固有局限性的方法,比如通过多系统融合、差分技术、甚至是一些新兴的信号处理策略来提升GNSS的精度、可用性和连续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GNSS技术是如何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不断追求更高性能的。

评分

正品书 还行 总体还是可以的

评分

书是正版的,送货快,买书很方便!

评分

书是正版的,送货快,买书很方便!

评分

正版的

评分

正品书 还行 总体还是可以的

评分

正品书 还行 总体还是可以的

评分

书是正版的,送货快,买书很方便!

评分

正品书 还行 总体还是可以的

评分

书是正版的,送货快,买书很方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