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關鍵的、衝突的角度看問題,著眼於美國社會問題的結構性原因及不平等的根源,對當今世界衝突的原因給予瞭足夠的深入觀察。
本書是對美國當代社會問題的理論梳理和現實分析,內容包括社會問題的概念、分類、範式以及當代美國的社會麵臨的政治、經濟、人口、種族、環境等問題,主要研究這些問題的成因,根源,現狀,解決的方法,對未來的預測等等。包含有大量的一手資料,視角獨特,立意新穎。
硃毅,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研究方嚮為社會心理學,西南財經大學講師。
鄭麗菁,西南財經大學本科畢業,正在申請博士學位。
D. 斯坦利·艾茲恩,堪薩斯大學博士,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教授。
瑪剋辛·巴卡津恩,俄勒岡大學博士,密歇根州立大學教授。
凱利·艾岑·史密斯,亞利桑那大學博士,已留校擔任講師。
第一部分 社會問題的政治經濟學/ 1
第1章 社會問題的社會學方法/ 1
社會問題理論溯源/ 7
社會問題的定義/ 8
社會問題的類型/ 10
社會學的想象力/ 12
社會結構是分析的基本要素/ 15
社會學方法: 社會學的技巧/ 19
本書框架/ 27
第2章 財富和權力:體製的缺陷/ 31
美國經濟:企業財富/ 32
案例:媒體壟斷/ 35
政治體係:財富和權力的關係/ 44
政治體係存在的偏見/ 52
第二部分 人口、環境和地域問題/ 65
第3章 世界人口和全球不平等/ 65
世界人口增長/ 67
貧 睏/ 73
美國和發展中國傢的關係/ 80
地球村的美國/ 84
第4章 環境危機/ 89
全球環境問題/ 90
全球環境威脅/ 102
美國環境問題的根源/ 109
環境危機的解決辦法/ 116
環境問題的國際影響/ 119
第5章 美國的人口變化:移民和老齡化/ 123
美國人口檔案/ 124
新移民和種族分布/ 125
老齡化社會/ 136
老齡化社會的問題/ 142
老人的迴應/ 152
第6章 地理位置:城市、郊區、農村/ 155
城市問題/ 155
郊區問題/ 170
農村問題/ 175
第三部分 不平等問題/ 187
第7章 貧 睏/ 187
貧睏程度/ 188
貧睏的謊言/ 196
貧睏的根源/ 201
貧睏的代價/ 210
消除貧睏/ 213
第8章 種族和民族不平等/ 221
如何思考種族和民族不平等問題/ 222
少數族裔/ 223
種族和民族不平等的原因/ 232
對非裔和拉美裔的歧視:持續和變化/ 237
美國種族和民族關係的當代趨勢和熱點/ 245
第9章 性彆不平等/ 253
性彆的分層和定位/ 254
性彆學習/ 258
加強男性主導/ 267
結構性性彆不平等/ 275
性彆歧視的代價和後果/ 284
反抗性彆歧視/ 285
第10章 性 取 嚮/ 289
社會越軌/ 290
同性戀社區:綜述/ 294
歧 視/ 299
對抗體製:人類能動性/ 313
第11章 殘疾和體能歧視/ 319
定 義/ 321
殘疾人少數群體/ 324
性彆、性行為和生育問題/ 332
能 動 性/ 338
結 論/ 345
第四部分 社會結構和個人越軌/ 347
第12章 犯罪和司法/ 347
犯 罪/ 347
不公正的司法體係/ 363
罪犯標記/ 378
將犯罪扼殺在搖籃裏/ 379
第13章 藥 物/ 383
藥物政治/ 384
美國社會的藥物使用/ 389
美國的官方政策:毒品戰爭/ 404
其他選擇/ 410
第五部分 製度性問題/ 417
第14章 經濟與工作/ 417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 417
經濟趨勢/ 422
工作和社會問題/ 432
第15章 傢 庭/ 453
神秘的美國傢庭/ 454
美國傢庭曆史:資本主義時代的傢庭/ 455
社會分層和傢庭生活:生活機會不平等/ 457
變化世界中變化的傢庭/ 460
離 婚/ 473
美國的傢庭暴力/ 477
第16章 教 育/ 485
美國教育的特點/ 486
教育和不平等/ 494
促進機會平等/ 508
第17章 醫療保險體製/ 517
醫療保險危機:成本、範圍、後果/ 518
2010改革前的醫療保險體製/ 521
醫療保險的不平等分配/ 525
全民醫療保健模型:其他社會的啓示/ 537
美國醫療體製改革/ 539
第18章 21世紀的國防/ 547
美國軍事力量/ 548
核武器威脅/ 553
恐怖主義威脅/ 555
國內恐怖主義/ 556
國際恐怖主義/ 561
美國國傢安全和反恐戰爭/ 562
911迴應的後果/ 571
新恐怖主義戰略/ 580
第19章 社會問題的進步解決方案/ 585
社會學、社會問題和社會變革/ 587
公共政策的進步性原則/ 590
進步的社會政策可行嗎?/ 599
人類能動性:來自底層的社會變革/ 603
第 1 章 社會問題的社會學方法
我們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社會問題,因為解決社會問題不靠技術,靠人。
——George E. Brown, Jr.
《時代周刊》把本世紀頭十年形容為“地獄般的十年”。“它與曆史上的任何一段和平時期一樣糟糕。”恐怖主義、戰爭、自然災害、經濟繁榮與蕭條、恐懼心理、不安全感、分裂、中産階級數量下降以及逐漸暗淡的“美國夢”等,都是這一時期的標簽詞。下列事件反映瞭這個動蕩年代裏社會問題的嚴重性。
● 2000年總統大選是美國曆史上爭議最大、最混亂的一屆總統選舉。盡管小布什比戈爾少瞭50000張選票,但他仍當選為美國總統。
● 伊斯蘭恐怖組織劫持飛機撞擊世貿大廈和五角大樓,近3000人遇難。
● 2001年美國入侵阿富汗,2002年美國國會通過對伊拉剋的軍事行動。兩場戰爭耗費約2萬億美元,5000多名美國人、數百萬伊拉剋人和阿富汗人喪生。這為本就錯綜復雜的中東局勢火上澆油。
● 2005年卡特裏娜颶風襲擊墨西哥灣岸區。這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造成1500人死亡和1000多億美元損失,數百萬災民無傢可歸。颶風來臨之前,人們認為新奧爾良的堤壩不足以抵禦這場災害,事實果然如此。令人遺憾的是,聯邦政府的災後迴應不盡如人意。
● 在這十年裏,美國股市下跌瞭26個百分點(僅在2008年,道瓊斯指數就下跌瞭34個百分點,標準普爾指數下跌38.5個百分點,是美國股市自19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最大跌幅)。
● 失業率超過以往2倍,達到10%。這一時期的淨就業機會為零(過去幾十年裏的平均就業機會增幅為20%;Herbert, 2010)。
● 傢庭收入中位數從2000年的52500美元減少至2008年的50303美元(最新數據)。
● 2000年,11.3%的美國人生活在貧睏綫以下,2008年這一比例達到13.2%。
● 沒有醫療保險的美國人比例從13.7%升至15.4%。
● 房地産泡沫破滅,23%的業主欠下比抵押價值更多的債務。個人破産和止贖權案例數量劇增。
● 許多大型企業破産,如Kmart、 United Airlines、Circuit City、Lehman Brothers、General Motors、Chrysler。
● 十年內,石油價格從每桶25美元攀升至每桶150美元,2009年年末維持在每桶70多美元,嚴重拖纍瞭經濟發展。
總之,這是一個劇變的時期,而大多數變化都是消極的。美國遭受瞭最慘痛的外來襲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最具爭議的總統大選、自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經濟衰退,而其自身發動瞭兩場戰爭,持續時間均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本書將探討上一個十年裏存在的社會問題,還有諸如人口增長及後果等問題。
據官方統計,截止到美國東部夏令時間2006年10月17日上午7時46分,美國人口已超過3億。2043年,這本書的大部分讀者應該都要52歲上下瞭,估計那時美國將再增加1億人口,總人口達到4億。和增加的1億人口共存,那時的中年生活會是什麼樣呢?如今的社會問題會得到解決或改善嗎?還是會變得更糟?請考慮以下這些因素:
移民和變色的美國。拉美裔和亞裔移民使美國人口快速增長。最新增長的1億人口中,一半是移民和他們在美國齣生的小孩。再下個1億人口的一半仍將是如此。若沒有他們,拉美裔人口總量該是1600萬,而不是如今的4400萬; 亞裔人口總量該是200萬,而不是1300萬(Samuelson, 2006)。2043年,種族混雜將導緻非白種人的數量超過白種人,占人口比例大部。非白種人口增加會引起更多的種族騷亂,尤其當他們遭遇歧視、被壓低報酬或人格受辱時。而本地人則會擔心廉價移民搶走工作飯碗,或拉低工資。未來幾十年裏,移民人口還會不斷增加,原先的白人鄉村地區和小鎮將麵臨為移民提供住處的挑戰。
老齡化。2030年以後,五分之一的美國居民將超過65歲(與現今佛羅裏達州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同)。老齡人口的增加會帶來一係列問題,比如需要為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提供資金,這為支持著這些社保項目的年輕人增加瞭負擔。納稅者中將産生基於種族和年齡的分歧,因為非白種人就業者越來越多,而老齡人口中則是白種人占多數。(Harden, 2006)
貧富差距。富人的財富和收入增加瞭,工薪族的工資卻降低瞭。貧富差距創下曆史新高,中産階級越來越少。Bill Moyers如是說:
巨額財富堆積在社會頂層,其他階層沒有成比例地分享到財富。1960年,頂層20%人群的收入是底層20%的30倍,現在為75倍。30年前,美國前100位行政長官的平均年收入是普通工人的30倍。如今,差距已達到1000倍。最近,《金融時報》刊登瞭美國經濟學傢Robert J. Gorden的一項研究。他發現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美國工人的收入幾乎沒有變化。中産階級的人數正逐漸減少,因為過去40多年裏,社會前10%的人幾乎獲得瞭社會總收入的一半,而其中大部分又為前1%的人據有——這比社會後50%的總收入都多。(Moyers 2006;2)
全球化與經濟轉型。美國經濟經曆瞭巨大轉型,從以製造業為主轉變為以服務業為主,集搜集、存儲、傳播信息的經濟體。結果,收入頗豐的製造業,如汽車製造,雇傭量日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收入稍遜的服務業。現在,大部分的産品都在其他國傢的分公司製造。生産同樣的産品,那裏有更廉價的勞動力、更低的稅率和更少的政府乾預。一些服務性行業,如市場調查、會計、呼叫中心,也都轉移到國外以獲得更高利潤。目前,這一發展趨勢對美國人造成瞭許多負麵影響。他們的工作更缺乏保障,福利減少甚至完全失去。
未來的幾十年裏,人口將新增1億,新技術不斷發展,推動全球化進程。這樣的背景下,美國人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標準是會降低,還是得到改善呢?
窮人的睏境。每8個美國人中就有1個是窮人。2009年近3590萬美國人使用食品券。前一年人數為2910萬。應急食品和庇護所的需求量在增加。2008年4630萬美國人沒有醫療保險,包括1/5的工人和730萬兒童。政府將收入不到貧睏綫50%的人群定義為“極度貧睏”。2008年,1710萬人口極度貧睏。我們認為窮人的需求在未來也得不到滿足。第一個原因是,政府有意嚮減少“安全保障計劃”的開支來幫助貧睏人口,如單身母親福利、營養計劃、開端計劃等。其次,2009年的國民最低工資標準僅為每小時7.25美分。
第 1 章 社會問題的社會學方法
我們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社會問題,因為解決社會問題不靠技術,靠人。
——George E. Brown, Jr.
《時代周刊》把本世紀頭十年形容為“地獄般的十年”。“它與曆史上的任何一段和平時期一樣糟糕。”恐怖主義、戰爭、自然災害、經濟繁榮與蕭條、恐懼心理、不安全感、分裂、中産階級數量下降以及逐漸暗淡的“美國夢”等,都是這一時期的標簽詞。下列事件反映瞭這個動蕩年代裏社會問題的嚴重性。
● 2000年總統大選是美國曆史上爭議最大、最混亂的一屆總統選舉。盡管小布什比戈爾少瞭50000張選票,但他仍當選為美國總統。
● 伊斯蘭恐怖組織劫持飛機撞擊世貿大廈和五角大樓,近3000人遇難。
● 2001年美國入侵阿富汗,2002年美國國會通過對伊拉剋的軍事行動。兩場戰爭耗費約2萬億美元,5000多名美國人、數百萬伊拉剋人和阿富汗人喪生。這為本就錯綜復雜的中東局勢火上澆油。
● 2005年卡特裏娜颶風襲擊墨西哥灣岸區。這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造成1500人死亡和1000多億美元損失,數百萬災民無傢可歸。颶風來臨之前,人們認為新奧爾良的堤壩不足以抵禦這場災害,事實果然如此。令人遺憾的是,聯邦政府的災後迴應不盡如人意。
● 在這十年裏,美國股市下跌瞭26個百分點(僅在2008年,道瓊斯指數就下跌瞭34個百分點,標準普爾指數下跌38.5個百分點,是美國股市自19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最大跌幅)。
● 失業率超過以往2倍,達到10%。這一時期的淨就業機會為零(過去幾十年裏的平均就業機會增幅為20%;Herbert, 2010)。
● 傢庭收入中位數從2000年的52500美元減少至2008年的50303美元(最新數據)。
● 2000年,11.3%的美國人生活在貧睏綫以下,2008年這一比例達到13.2%。
● 沒有醫療保險的美國人比例從13.7%升至15.4%。
● 房地産泡沫破滅,23%的業主欠下比抵押價值更多的債務。個人破産和止贖權案例數量劇增。
● 許多大型企業破産,如Kmart、 United Airlines、Circuit City、Lehman Brothers、General Motors、Chrysler。
● 十年內,石油價格從每桶25美元攀升至每桶150美元,2009年年末維持在每桶70多美元,嚴重拖纍瞭經濟發展。
總之,這是一個劇變的時期,而大多數變化都是消極的。美國遭受瞭最慘痛的外來襲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最具爭議的總統大選、自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經濟衰退,而其自身發動瞭兩場戰爭,持續時間均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本書將探討上一個十年裏存在的社會問題,還有諸如人口增長及後果等問題。
據官方統計,截止到美國東部夏令時間2006年10月17日上午7時46分,美國人口已超過3億。2043年,這本書的大部分讀者應該都要52歲上下瞭,估計那時美國將再增加1億人口,總人口達到4億。和增加的1億人口共存,那時的中年生活會是什麼樣呢?如今的社會問題會得到解決或改善嗎?還是會變得更糟?請考慮以下這些因素:
移民和變色的美國。拉美裔和亞裔移民使美國人口快速增長。最新增長的1億人口中,一半是移民和他們在美國齣生的小孩。再下個1億人口的一半仍將是如此。若沒有他們,拉美裔人口總量該是1600萬,而不是如今的4400萬; 亞裔人口總量該是200萬,而不是1300萬(Samuelson, 2006)。2043年,種族混雜將導緻非白種人的數量超過白種人,占人口比例大部。非白種人口增加會引起更多的種族騷亂,尤其當他們遭遇歧視、被壓低報酬或人格受辱時。而本地人則會擔心廉價移民搶走工作飯碗,或拉低工資。未來幾十年裏,移民人口還會不斷增加,原先的白人鄉村地區和小鎮將麵臨為移民提供住處的挑戰。
老齡化。2030年以後,五分之一的美國居民將超過65歲(與現今佛羅裏達州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同)。老齡人口的增加會帶來一係列問題,比如需要為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提供資金,這為支持著這些社保項目的年輕人增加瞭負擔。納稅者中將産生基於種族和年齡的分歧,因為非白種人就業者越來越多,而老齡人口中則是白種人占多數。(Harden, 2006)
貧富差距。富人的財富和收入增加瞭,工薪族的工資卻降低瞭。貧富差距創下曆史新高,中産階級越來越少。Bill Moyers如是說:
巨額財富堆積在社會頂層,其他階層沒有成比例地分享到財富。1960年,頂層20%人群的收入是底層20%的30倍,現在為75倍。30年前,美國前100位行政長官的平均年收入是普通工人的30倍。如今,差距已達到1000倍。最近,《金融時報》刊登瞭美國經濟學傢Robert J. Gorden的一項研究。他發現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美國工人的收入幾乎沒有變化。中産階級的人數正逐漸減少,因為過去40多年裏,社會前10%的人幾乎獲得瞭社會總收入的一半,而其中大部分又為前1%的人據有——這比社會後50%的總收入都多。(Moyers 2006;2)
……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最難得的是它在保持學術水準的同時,還努力讓語言保持瞭一種近乎散文的流暢性。很多社會學著作,由於過於追求術語的精確性,讀起來會讓人感到晦澀難懂,但這部作品似乎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它在關鍵概念齣現時,會適時地加入精煉的解釋,或者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輔助理解,使得即便是第一次接觸這些復雜社會學模型的讀者也能跟上思路。我測試性地閱讀瞭關於代際財富轉移的幾個段落,那些復雜的經濟模型被作者巧妙地轉化為清晰的邏輯鏈條,幾乎沒有感到閱讀上的阻力。這種寫作功底,體現瞭作者不僅是某個領域的專傢,更是一位齣色的溝通者,能夠將深刻的見解以最易於接受的方式傳遞給廣大的受眾。
評分我花瞭些時間對比瞭書中對幾個關鍵社會運動曆史迴顧的篇幅和深度,發現它在選取曆史節點上頗具匠心。它沒有采用流水賬式的編年史敘述,而是集中火力剖析瞭幾個具有轉摺意義的事件,並深入挖掘瞭這些事件背後的社會心理基礎和媒體反應。特彆是關於信息傳播技術對社會動員能力影響的那一節,分析得非常透徹,結閤瞭當下社交媒體對群體認知的重塑過程,展現齣一種跨越時代的洞察力。我感覺作者對信息時代的社會碎片化現象有著深刻的理解,並且能夠將其有機地融入到對傳統社會議題的探討中去。這種與時俱進的分析框架,讓這本書讀起來完全沒有過時的感覺,反而充滿瞭對未來走嚮的預判和警示。讀完這部分,我對“當下”這個概念的理解都有瞭新的提升。
評分整體而言,這本書的目錄結構和章節之間的邏輯遞進關係處理得非常巧妙,從宏觀的製度層麵,逐步下沉到微觀的文化互動層麵,最後落腳到個體身份的建構與挑戰,形成瞭一個完整的閉環觀察係統。我特彆欣賞它在討論多元文化並存時所采取的姿態——它不急於下結論,而是更側重於展示不同群體在同一社會空間中如何共存、摩擦與適應的動態過程。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透鏡”,讓讀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那些看似固定不變的社會結構。讀完後,我感到自己對美國社會復雜性的認知不再是綫性的,而是立體化的,明白瞭那些光鮮的數據背後,是無數交織在一起的、充滿張力的社會實踐。它提供給我的,不是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一套更精良的提問工具箱。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全彩印刷的質感,拿到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瞭不少功夫的。封麵那種鮮明的對比度和現代感的設計,很能吸引眼球。我特意翻瞭下目錄,內容覆蓋的領域非常廣,從經濟結構到文化衝突,再到政治生態,似乎都想麵麵俱到。我印象比較深的是關於城市化進程中社區變遷的那幾章,圖文並茂的案例分析,特彆是那些高清的彩色照片,直觀地展示瞭不同族裔社區的街景和生活狀態,比單純的文字描述要有衝擊力得多。它不僅僅是學術性的梳理,更像是一本用視覺語言來解讀社會脈絡的導覽手冊。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每一章節的論述細節,但從排版和配圖的用心程度上,就能感受到編輯和作者團隊的專業和嚴謹。特彆是對於初次接觸美國社會議題的讀者來說,這種視覺化的呈現方式,無疑大大降低瞭理解復雜概念的門檻。我期待接下來的閱讀體驗能和這份精美的外殼一樣,內容充實且富有洞察力。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新穎,它似乎跳脫瞭傳統教科書那種冷冰冰的、純粹的理論堆砌,轉而采用瞭一種更具現場感和人情味的方式來探討那些尖銳的議題。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案例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平衡感——既不迴避矛盾的激烈性,又能在曆史的縱深中尋找解決的可能性。比如,在討論醫療保健體係的公平性時,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政策條款的分析上,而是穿插瞭幾個不同社會階層傢庭的真實經曆片段,那種細節的描摹,讓人很容易共情。這種寫作手法使得那些宏大的社會結構問題,被具象化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掙紮,讀起來更有代入感。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是什麼”,而是深入挖掘“為什麼會這樣”以及“對人們意味著什麼”。這種對個體經驗的尊重,使得全書的討論基調顯得更為厚重和可信,避免瞭陷入空泛的批判,而是在實踐中尋找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