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學堂.禮堂:20世紀中國鄉土社會公共空間變遷

祠堂.學堂.禮堂:20世紀中國鄉土社會公共空間變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丁賢勇 著
圖書標籤:
  • 祠堂
  • 學堂
  • 禮堂
  • 鄉土社會
  • 公共空間
  • 中國近代史
  • 社會變遷
  • 文化人類學
  • 建築史
  • 民俗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8522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402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祠堂學堂禮堂(20世紀中國鄉土社會公共空間 變遷)》是作者丁賢勇繼《三代人·六十年:中國鄉 土社會的40個故事》《傾聽·記錄·傳承:飄散而去 的中國鄉土世界》後關於“20世紀中國鄉土社會口述 曆史”係列著作之一。
  祠堂·學堂·禮堂是20世紀鄉土中國尤為重要的 公共空間與精神載體。本利用現代史學中口述曆史 的理論與方法,對上述有機相連的空間場域進行口述 訪談與田野調查,以鄉村社會中的公共空間作為基點 ,記錄鄉土中國從傳統“傢族社會”嚮現代“人民社 會”轉變的過程,審視傳統血緣社會嚮現代地域社會 轉變的曆程,見證20世紀中國鄉土社會公共空間的嬗 變與成長,揭示普通民眾的公共生活及其精神世界中 的國傢命運、傢族事務和日常生活,反映近百年間中 國鄉土社會從傳統直至當代的急驟變遷進程,力圖尋 找在現代化浪潮麵前鄉土重建過程中傳統文化的血脈 傳承與澎湃力量。

目錄

序言
第一編 薪火相傳
1 東湖後堡:越地鄉間的傢族村社
2 高湖佛壇:內馮祠堂的族姓印跡
3 筱溪潺潺:鄭氏宗祠和村子禮堂
4 三豐滄海:西蓍草庵與新民學堂
5 四明蘆田:王氏傢廟的綿延歲月
6 藥山簷下:惠澤猶記,颱門依稀
7 翰阪八都:項傢祠堂,滄桑有跡
8 桐城暮雪:尤氏趙氏程氏三祠堂
第二編 雲程發軔
9 山陰安昌:繁盛水鄉的婁氏宗祠
10 赤川溪口:餘氏傢廳的古聞昔顔
11 泗門塘河:文風善行,亙古不變
12 女埠渡瀆:章氏門簷的明清傢廟
13 太平溫嶠:戴氏祠堂的新舊繁華
14 田市李宅:耕讀傳傢的山溪村落
15 騰橋黃堂:臨川鄉村的祠廟崇拜
16 桑莊魯營:魯氏祠堂與人民會堂
第三編 春祈鞦報
17 彩煙山中:樟花梁氏的新老祠堂
18 鳳山龍湖:趙氏祠堂的文化映象
19 臨浦柏山:樹德堂陳的百年昌盛
20 漁山葛村:葛氏祠堂的風雨曆程
21 魯山趙樓:娓娓道來的楊程故事
22 桂川櫸溪:大山深處的孔氏傢廟
23 龍川巧塘:盧氏長老述歲月遠歌
24 青水坡兜:黃氏祠堂的默默守望
第四編 風雨懷人
25 五龍黃沙:海島漁村的豐收禮堂.
26 雙崗頭上:翁傢祠堂及其小古順
27 臨浦大莊:花甲書記的一二三事
28 木香石井:記憶深處的樟木禮堂
29 東洲上沙:餘氏祠堂的新舊起落
30 楓涇鹹水:楊氏宗祠與海瑞祠堂
31 塘棲硃角:大運河畔的人民會堂
32 黃岩坦前:王氏孤兒的滄桑歲月
第五編 隆替興古
33 天颱妙山:陳氏名門之詩書禮武
34 大慈獅山:溪東童氏及其餘慶堂
35 畈田喬山:蔣氏宗祠與名人學堂
36 瓜瀝航塢:百年樹孝,北施流芳
37 義亭尚湖:金桂樹下話鬍氏往昔
38 銀湖白沙:銀杏樹下的華封堂事
39 梅川孫境:孫氏古脈,慈孝綿長
40 普門拜聖:張璁祖祠傳先賢遺風
後記

祠堂.學堂.禮堂:20世紀中國鄉土社會公共空間變遷 內容梗概 本書深入探究瞭20世紀中國鄉土社會中,祠堂、學堂、禮堂這三種典型公共空間的演變軌跡及其對農村社會結構、文化傳承、權力關係和日常生活産生的深刻影響。作者通過對大量曆史文獻、地方誌、口述史料以及田野調查資料的梳理與分析,揭示瞭這些空間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載的多元功能與意義的變遷,以及它們如何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從傳統社會的重要支柱逐漸走嚮轉型與重塑。 第一部分:祠堂:傢族紐帶與宗法秩序的載體 祠堂,作為供奉祖先、維係血緣宗親的場所,在20世紀初的中國鄉土社會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本書首先聚焦於祠堂在傳統社會中的功能,分析其如何成為傢族認同的核心、祭祀活動的中心,以及處理傢族內部糾紛、傳承傢族規範的重要機構。作者詳細闡述瞭祠堂在維係宗法等級製度、強化族權統治方麵的作用,以及其作為傢族經濟活動(如族田管理、慈善救濟)平颱的職能。 然而,隨著20世紀政治、經濟、文化的劇烈變革,祠堂的地位與功能也隨之發生顯著變化。本書深入剖析瞭土地改革、集體化運動等曆史事件對祠堂産權、使用權以及宗族組織帶來的衝擊。在新的社會製度下,祠堂的祭祀功能被削弱,其原有的宗法秩序受到挑戰。作者通過具體案例,展現瞭農民在集體生活中如何重新解讀和利用祠堂空間,或是將其改作他用,或是嘗試在新的政治語境下賦予其新的象徵意義。晚近以來,隨著鄉土社會的發展和文化自覺的興起,一些地區又齣現瞭祠堂的復興現象,本書也探討瞭這種復興背後的復雜動因,以及它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第二部分:學堂:知識傳播與社會啓濛的搖籃 學堂,從傳統的私塾到新式學堂的興起,是20世紀中國鄉土社會教育變革的縮影。本書追溯瞭私塾在傳統社會中作為兒童啓濛教育場所的角色,分析其教學內容、師生關係以及對鄉土文化傳承的貢獻。私塾在某種程度上也承擔瞭部分社會教化功能,傳遞著基本的道德倫理與社會規範。 20世紀初,隨著“興學救國”思潮的興起,新式學堂在中國鄉村迅速發展。本書詳細探討瞭新式學堂的齣現如何改變瞭傳統的教育模式,引入瞭新的課程體係、教學方法和辦學理念。這些新式學堂不僅是知識傳播的場所,更是現代思想、科學精神和民主觀念傳入鄉村的重要渠道。作者分析瞭新式學堂對鄉土社會觀念的衝擊,例如它如何挑戰傳統的宗法權威,推動男女平等,以及培養新一代的社會精英。 本書也揭示瞭學堂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睏境。在戰亂頻仍、經濟落後的年代,學堂的生存與發展往往舉步維艱。在推行普及教育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資源分配不均、教育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作者通過對學堂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辦學實踐的考察,展現瞭中國農民對教育的渴望與追求,以及他們為瞭子女受教育所付齣的努力。本書還關注瞭學堂與鄉土社會之間的互動,例如學堂如何與地方精英閤作,如何影響農村的社會流動,以及它在培養鄉村建設人纔方麵的作用。 第三部分:禮堂:集會、宣傳與集體生活的中心 禮堂,作為20世紀中國鄉土社會中新興的公共空間,其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變。本書首先考察瞭早期村級集會場所的功能,如宗族議事廳、鄉約組織等,這些場所雖非現代意義上的禮堂,卻承擔著部分公共事務管理與社會動員的職能。 隨著政治運動的深入和基層政權的建立,專門的禮堂開始在中國鄉村大量湧現。本書重點分析瞭在不同政治時期,禮堂所承擔的政治宣傳、思想教育、群眾集會等核心功能。例如,在革命時期,禮堂是傳達革命精神、組織群眾運動的重要陣地;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禮堂則成為普及政策、開展文化活動、進行思想改造的場所。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展現瞭禮堂如何成為動員農民參與集體生産、政治活動、文化娛樂的中心,以及它在塑造農民集體意識、強化國傢動員能力方麵的作用。 本書也關注瞭禮堂在滿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方麵的功能,例如作為村莊的集會場所、婚喪嫁娶的臨時場所、以及進行文化娛樂活動(如放電影、辦戲班)的平颱。這些功能使得禮堂不僅是政治的、更是生活的空間,它見證瞭鄉村社會的集體生活與日常互動。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和農村社會的轉型,禮堂的功能也麵臨著挑戰。一些禮堂因年久失修而衰敗,一些則因政治宣傳功能的減弱而變得冷清。本書探討瞭在新的社會經濟環境下,如何對這些公共空間進行再利用與再激活,以及它們在現代鄉村社會中可能扮演的新角色。 結論:公共空間的變遷與鄉土中國的未來 《祠堂.學堂.禮堂:20世紀中國鄉土社會公共空間變遷》一書並非簡單羅列曆史事實,而是通過對這三種典型公共空間的細緻考察,勾勒齣20世紀中國鄉土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復雜轉型。這些空間的興衰更替,不僅僅是建築物的物理變遷,更是鄉土社會權力結構、文化觀念、社會組織乃至個體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映。 本書強調,祠堂、學堂、禮堂這三個空間並非孤立存在,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共同塑造瞭中國鄉村的公共生活圖景。祠堂維係的傢族倫理,學堂傳播的現代知識,禮堂承載的政治動員,三者共同作用,使得中國鄉土社會在傳統的根基上,經曆瞭劇烈的衝擊與重塑。 作者認為,對這些公共空間變遷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中國農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選擇與行動,理解中國農村社會結構演變的內在邏輯,以及理解現代性在中國鄉村落地生根所經曆的麯摺過程。在當下中國鄉村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重新審視這些曆史悠久的公共空間,對於思考鄉村治理、文化傳承、社區建設以及如何構建更具活力的現代鄉村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國鄉土社會變遷的獨特視角,引發對鄉村公共空間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入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學術角度來看,以“祠堂、學堂、禮堂”為綱絡,構建一個研究二十世紀中國鄉土社會的公共空間史,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具創見性的分析框架。它避開瞭宏大敘事中常見的單一焦點,而是通過三種具有明確社會功能和意識形態指嚮的空間類型,巧妙地編織瞭一張展示社會權力結構變動的細密網絡。這種通過“場所研究”來反觀“社會變遷”的方法論,本身就值得稱道。我期待這本書能展現齣紮實的田野調查功底,不僅僅是建築學的考量,更是社會學、人類學的洞察力,讓那些曾經沉默的鄉土日常,在曆史的塵埃中重新煥發齣清晰的光芒。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聚焦在“變遷”上,這意味著它必然要處理“消失”與“存續”的辯證關係。當古老的祠堂功能弱化,它的空間價值是徹底消亡瞭,還是以某種新的、可能被扭麯的形式被保留瞭下來?比如,它是否被改造成瞭會議室,抑或是被新的官方建築所遮蔽和邊緣化?這種空間意義的“換裝”,往往是文化衝突最直觀的體現。我特彆希望看到作者能夠捕捉到那些處於變遷邊緣的聲音——那些試圖維護舊有空間秩序的鄉村精英,以及那些積極擁抱新空間帶來的新機會的年輕一代。空間作為一種曆史的容器,如何記載瞭這些不同群體在麵對時代洪流時的掙紮與適應,這纔是最耐人尋味的。

評分

讀完(或者說,光是想象這本書的內容)就讓人忍不住要去探究,在那個鄉村社會內部,空間是如何被“編碼”的。祠堂,無疑是宗族權力和祖先崇拜的物理載體,它的布局、朝嚮、使用的儀式,無不彰顯著森嚴的等級和不可侵犯的倫理。而學堂的齣現,是否意味著一種新的、更具流動性的知識權力開始介入?知識的傳播是否打破瞭血緣的壟斷?再說到禮堂,它似乎代錶瞭一種更宏大敘事——國傢的、集體的、現代的意識形態的滲透。這種空間上的三級跳,簡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社會現代化史。我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這種跨越時空的敘事張力的,是把它當作一個綫性的、進步的演變,還是看到瞭其中充滿斷裂、抵抗與融閤的復雜性?如果能深入挖掘不同階層的人在這些空間中的切身體驗,那就太棒瞭。

評分

我總覺得,研究公共空間,就是在研究社會記憶的物質化形態。對於鄉土社會而言,公共空間絕不是空曠的背景闆,而是行動、規訓和認同構建的劇場。這本書如果能細緻描摹齣在祠堂裏發生的祭祀儀式與在禮堂裏舉行的政治學習之間,那些無形的規訓力量是如何流轉和轉換的,那將是一次極具啓發性的觀察。尤其是在二十世紀這個劇烈變革的時期,傳統的禮儀規範與新興的政治話語必然要在這些實體空間中進行激烈的碰撞與磨閤。想象一下,一位老人可能一生中經曆瞭在這三種截然不同的“公共”場景中的角色轉變,他的身份認同將如何被這些空間塑形或撕裂?這種對“人居經驗”的關照,往往比抽象的理論分析來得更加震撼人心。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真是吸引人,它一下子就把我拉迴到瞭那個遙遠的、充滿曆史厚重感的過去。我總是在想,我們現在生活的這些城市空間,它們是如何演變到今天的模樣的?尤其是那些根植於鄉土社會的公共空間,它們承載瞭多少傳統倫理、傢族情感和日常生活的細碎記憶?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的正是這種深刻的變遷——從祠堂到學堂再到禮堂,這不僅僅是建築形式的更迭,更是社會結構、權力關係乃至思想觀念的迭代。我特彆期待能從中看到,在那個動蕩的二十世紀,鄉村的“場域”是如何被重新定義和塑造的。那些曾經是傢族祭祀和血緣維係的中心,是如何逐漸讓位於教育和教化(學堂),最終又被更現代、更具國傢意誌的公共機構(禮堂)所取代或吸收的?這種空間敘事背後隱藏的,必然是關於“人”與“群”關係的復雜張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