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布斯》推薦75本經商必讀書之一
2. 1996年,《流行的國際主義》大膽預言瞭亞洲金融危機,短短兩年內重印瞭8次,總印數達120萬。本書是諾貝爾奬得主保羅·剋魯格曼經典著作《流行的國際主義》全新修訂本。
3. 《經濟學人》 剋魯格曼可能是他所在年代有創造力的經濟學傢。
4. 《金融時報》“口號和辯論”“數據和模型”的大師。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深,各國在全球市場上展開激烈角逐。以增強“競爭力”為幌子施行貿易保護主義的理論學碩甚囂塵上,被剋魯格曼謔稱為“流行的國際主義”。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機期間,流行的國際主義再度主導瞭發達國傢的輿論,其政府也齣於政治需要,紛紛齣颱貿易保護政策。
剋魯格曼以縝密的經濟學理論為基礎,趣味橫生地批駁瞭“流行的國際主義”。他認為,在世界經濟這個復雜網絡中,國與國之間貿易的目的在於從需求上補弱增強,而非弱肉強食。每個國傢都能找到符閤齣口條件的産品,一國貿易的興盛與他國生活水平的降低並沒有直接關係。因此,歐美等發達國傢以此為藉口打壓第三世界國傢的貿易興起毫無道理可言。而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後發達國際的各種貿易保護政策,更是無稽之談。
保羅·剋魯格曼,一個天纔式的人物,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暢銷書作者、專欄作傢。
剋魯格曼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代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與匯率理論。1991年,他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係獲得剋拉剋經濟學奬的第五人。1994年他成功預言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獨享諾貝爾經濟學奬。
剋魯格曼的文筆清晰流暢,作品深入淺齣,不僅是專業研究人員的必讀之作,更是普通大眾的良師益友。在公眾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眾經濟學傢,被譽為“自凱恩斯以降,文章寫得zui好的經濟學傢”。
主要作品有《現在終結蕭條!》《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蕭條經濟學的迴歸》《兜售繁榮》。
序言
第一篇零和世界
第一章競爭力:危險的偏執
第二章證明我的觀點
第三章貿易、工作和工資(與羅伯特·勞倫斯閤寫)
第四章第三世界的增長損害瞭第一世界的繁榮嗎?
第五章國際貿易衝突的幻象
第二篇好的和壞的經濟理論
第六章美國競爭力的神話和現實
第七章經濟外交往來
——評勞拉·泰森的《鹿死誰手?》
第八章大學生應該懂得哪些貿易知識
第三篇新興世界
第九章挑戰傳統認識
第十章關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令人不安的真相
第十一章亞洲奇跡的神話
第四篇技術和社會
第十二章技術的報復
第十三章世界經濟的本地化
注釋
12月的某一天,當我在小石城聽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演講的時候,我頓悟瞭。我的頓悟和演講者所希望的根本不是一迴事。斯卡利當時是蘋果計算機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以談論數字化未來時旁徵博引的演講而聞名,這些演講不僅使他獲得瞭“技術幻想主義者”的稱號,而且使他有望成為新當選總統剋林頓最受歡迎的商界領導人。因此,在剋林頓的領導班子即將上任前,他們在小石城舉行瞭一次經濟峰會。會上,首先由麻省理工學院的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緻開幕詞,然後由斯卡利介紹全球經濟的新情況。他將世界描述成這樣一種情形:同企業一樣,各個國傢也在激烈地爭奪全球市場。他的演講博得瞭雷鳴般的掌聲,甚至連剋林頓也頷首贊同。
但我不這麼認為,我自認為對國際貿易有所研究。我覺得斯卡利的話有點不知所雲史蒂文·列維(Steven Levy)在關於Macintosh計算機的《瘋狂的偉大》一書中也暗示,計算機界的許多人士贊同這種技術前景,雖然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然而,最讓人擔憂的是,並非隻有斯卡利存在這種誤解。雖然在那次會議上一些瞭解情況、學識淵博的經濟學傢也做瞭演講,但大部分演講,尤其是最能迎閤聽眾和政府的演講,不是他們做的。也就是說,小石城的說教是拙劣地模仿國際經濟學,它雖然聽起來引人入勝,而且似乎精闢,卻遠遠脫離瞭事實。事情顯得有點奇怪。這裏仿佛召開瞭一次高層會議,宣稱會議聚集瞭世界聞名的人類心理學權威,站在講颱上做重要發言的是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ow),他正在告訴我如何與我的內心世界溝通。當我思索這種現象時纔發現,僞經濟學在小石城流行絕非偶然。假設你是一個聰明的美國人,沒有學過經濟學,想瞭解時事,亦即你是那類收看《麥剋尼爾-萊勒新聞時間》(McNeil�睱ehrer Newshour),閱讀《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或《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的人,你想專門研究國際上發生的經濟事件。你會讀哪些書呢?本書第五章列齣瞭最近齣版的7本書,第一本是萊斯特·瑟羅(Lester Thurow)影響深遠的《世紀之爭》(Head to Head)。這些書有兩個共同特點:第一,它們對世界的看法大緻與斯卡利一樣,把國際貿易看成國傢間“非贏即輸”(瑟羅語)的競爭;第二,書中很少或沒有經濟學中關於國際貿易最基本的內容(例如,瑟羅的書在索引中根本沒有“比較優勢”這個詞條)。
換言之,在公共演講中,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對國際經濟苦思冥想、孜孜以求、曆盡韆辛萬苦——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貿易平衡論”——纔學到的所有知識竟被斥之門外,代之以圓滑的、華而不實的說法。它們迎閤瞭那些不做艱苦、細緻的思考,又想錶現得深思熟慮的人。這種華而不實的說法在公開的討論中逐漸占瞭上風,一
個不讀教科書而想瞭解世界貿易的人,可能從來不會意識到還有比這更好的觀點。
在討論世界貿易時,嚴肅的討論被我所說的“流行的國際主義”所取代是誰的錯呢?當然,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人類的本能所緻:懶得動腦筋,即使那些明智、深刻的人也在所難免。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經濟學傢的影響總體來說在下降:一代人之前,這個職業獲得瞭很高的聲譽,這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人們推測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政策是有效的。隨著宏觀經濟學分崩離析成爭吵不休的許多流派,經濟學傢的聲譽受到瞭極大損害。另外,我們不應該忽視編輯的作用,他們通常唯流行國際主義者馬首是瞻,而對那些能看懂國民賬戶、知道貿易收支也是儲蓄和投資之差的人的深奧思想不屑一顧。事實上,很多著名的編輯自己就是流行國際主義者,例如《大西洋月刊》的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和《美國展望》(The American Prospect)的羅伯特·庫特納(Robert Kuttner)。他們有意以自己的刊物為講颱,進行討伐知識分子的活動。
對於流行國際主義的興起,國際經濟學傢應承擔主要責任,他們沒有盡最大努力與廣大公眾溝通。對於那些想瞭解世界經濟的聰明的美國人,你會告訴他們讀哪些書呢?雖然有幾本不錯的教材,但趣味性不強。也有些一流的經濟學傢,如哥倫比亞的賈格迪什·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寫專欄文章,在《新共和》(New Republic)上發錶文章,在電視上露麵。然而,專欄文章或者短文——且不說在電視上露麵3分鍾——並不適於闡述國際經濟深奧的思想,因為國際經濟中的任何一件事,都至少以兩種方式影響其他事物。不管怎麼說,在小石城過完主顯節後,我終於明白,大多數撰寫普及讀物的經濟學傢都高估瞭公眾的理解力。例如,他們設想讀者肯定理解:第三世界國傢在吸引大量資本流入的同時還擁有大量貿易盈餘,在會計上是不可能的,因而未能與那些容易被貌似權威的人說服並且被他們牽著鼻子走的人保持聯係。(據可靠消息,一位著名的流行國際主義者在談及自己的職業時稱:“幸好經濟學傢不會寫作。”)
因此,當我離開小石城時,我有瞭一個新的認識:就連國際貿易最簡單、最基本的真理也已被逐齣公開討論。在此後幾星期美國經濟學會舉行的會議上,我提到瞭這個新的認識,那次演講收入瞭本書第八章。可惜我選錯瞭聽眾,事實上,一名記者甚至將那次演講獲得的
好評視為經濟學傢愚蠢和心胸狹窄的錶現。在接受《紐約書評》的邀請,評論勞拉·丹德烈亞·泰森(Laura D�餉ndrea Tyson)的《鹿死誰手?》一書時,我又一次試圖錶示我的擔憂。在該評論中,除瞭溢美之詞,我也提齣要警惕把對國際貿易理論進行復雜的修訂,與無知地摒棄任何係統的分析混為一談的危險。然而,編輯拒絕發錶這篇評論,告訴我:“你是在批評某位非常著名的人士。”(本書第七章是那篇未發錶的評論,未予改動。)
後來我纔意識到,隻有采用一種新的寫作形式,纔能有效地反駁流行國際主義。我必須為非經濟學傢寫一些清晰、有力甚至妙趣橫生的文章,否則就無人肯讀。這些文章不能有一點點經濟學專業術語,因為它的讀者是那些可能認為自己對經濟學非常瞭解而對實際情況一
無所知的人。這些文章要完全自成體係,我必須從最基本的知識齣發進行論證,不奢望讀者掌握任何基礎知識,也不迎閤我這一行的權威。最後,文章的觀點必須正確,不能在學術上嘩眾取寵,因為這些文章的宗旨是讓世人看看什麼是真正的經濟學分析。假如我能寫齣這些文章,又該在哪裏發錶呢?1993年下半年,機會終於來瞭。《外交》雜誌的執行編輯邀請我對當時爭論激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寫篇文章(見本書第十章)。我建議寫兩篇:一篇關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另一篇關於競爭力。大約與此同時,《科學美國人》《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為《環球科學》。——譯者注請我就國際貿易寫篇文章。不久,《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也嚮我約稿。從那以後,好事接踵而至。可見,針對大眾的嚴肅的國際經濟學讀物還是有讀者的。
這本《流行的國際主義》給我帶來的感受,與其說是一種知識上的學習,不如說是一種視角上的啓迪。我原本對“國際主義”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政治和經濟層麵,比如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等。然而,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意識到“流行”本身也可以成為連接世界的強大力量。作者在書中對諸如網絡文化、全球化消費趨勢等現象的剖析,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他似乎在用一種非常敏銳的眼光,捕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覺的、連接著不同國傢和地區人們的情感和認同的細微之處。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一些具體案例的分析,比如某個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的社交媒體挑戰,或者一款在全球年輕人中迅速普及的手機遊戲。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現象視為孤立事件,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國際背景下,去探究其背後的文化動因和社會影響。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流行”的背後,究竟承載瞭多少超越國界的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引人注目,采用瞭一種大膽的、具有視覺衝擊力的拼貼風格,仿佛將來自世界各地的碎片信息雜糅在一起,直觀地傳達瞭“國際主義”這一主題。書名“流行的國際主義”本身就帶著一種矛盾感,既有“流行”的易逝和商業化,又有“國際主義”的宏大和理想主義,讓人忍不住想探究作者是如何將這兩者聯係起來的。我翻閱瞭幾頁,就被其開篇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作者似乎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宏大的理論框架,而是從一些非常接地氣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入手,比如某一個風靡全球的流行音樂組閤,或者一個在不同國傢都擁有大量粉絲的電影明星。通過對這些“流行”事物的細緻描繪,作者巧妙地引齣瞭更深層次的討論,讓人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中,逐漸意識到這些看似偶然的流行背後,其實隱藏著更復雜的社會、文化和經濟驅動力。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剖析這些“流行”元素是如何跨越國界,又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被解讀和接受的,以及這種跨越和解讀過程中所産生的碰撞與融閤。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道有趣的光,照亮瞭我之前從未真正關注過的角落。我一直以為“國際主義”是一個與我個人生活距離很遙遠的詞匯,更多地與曆史教科書或者新聞報道中的宏大敘事相關。然而,“流行的國際主義”這個說法,卻讓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瞭它的痕跡。我翻閱的章節,似乎都在講述著一些我們司空見慣的事情:為什麼某一首歌麯能在全球排行榜上居高不下?為什麼某一部電影能在世界各地引起相同的觀影熱潮?作者似乎通過對這些“流行”現象的深入剖析,揭示瞭它們背後所蘊含的,一種跨越國界的連接和共鳴。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更深入地探討,在這些“流行”的背後,究竟有哪些看不見的力量在推動著它們,又是在何種程度上改變著我們對世界、對彼此的認知。這種從微觀入手,洞察宏觀趨勢的方式,讓我覺得十分新穎。
評分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以為“國際主義”是一個相對嚴肅、抽象的學術概念,常常與政治宣言、經濟條約之類的詞匯聯係在一起。但“流行的國際主義”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它預示著一種更為生動、更貼近日常生活的視角。我所接觸到的部分章節,確實證實瞭我的猜測。作者沒有迴避對當下流行文化的審視,無論是音樂、電影、時尚,還是網絡上的各種熱點話題,都成為瞭他分析的素材。令人驚喜的是,作者在處理這些素材時,並沒有流露齣對“流行”本身的輕視,反而對其錶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和傳播力給予瞭足夠的重視。他似乎在試圖揭示,正是這些看似膚淺的流行元素,在不經意間打破瞭地域的界限,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人們的價值觀和身份認同。我尤其對作者如何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同一流行事物的反應差異感到好奇,這其中一定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解讀和社會心理洞察。
評分乍一看《流行的國際主義》這個書名,我以為會是一本探討嚴肅的國際政治或經濟理論的書籍。但真正閱讀之後,我發現作者的筆觸更加靈活和貼近生活。他並沒有直接拋齣令人望而生畏的學術概念,而是從我們身邊最熟悉的“流行”事物入手,比如風靡全球的音樂、電影、時尚潮流,甚至是網絡上的熱門話題。我被作者的觀察力所摺服,他能夠從這些看似短暫易逝的文化現象中,挖掘齣深刻的“國際主義”的內涵。這讓我開始意識到,原來“國際主義”並不僅僅是政治傢們口中的口號,它也可以體現在我們日常的消費選擇、娛樂偏好,以及無意中産生的跨文化交流中。我尤其好奇作者將如何解釋,這些“流行”元素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接受、解讀,甚至被改造的,以及這種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所産生的微妙影響。
評分沒有網上品論的好!一般般
評分很好很喜歡
評分物流配送快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值得購買,值得收藏,剋魯格曼的獨特個性和在國際貿易領域足夠自信的解讀,值得看下
評分在京東購物很方便,送貨很快!
評分很好很喜歡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