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布斯》推荐75本经商必读书之一
2. 1996年,《流行的国际主义》大胆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短短两年内重印了8次,总印数达120万。本书是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经典著作《流行的国际主义》全新修订本。
3. 《经济学人》 克鲁格曼可能是他所在年代有创造力的经济学家。
4. 《金融时报》“口号和辩论”“数据和模型”的大师。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各国在全球市场上展开激烈角逐。以增强“竞争力”为幌子施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学硕甚嚣尘上,被克鲁格曼谑称为“流行的国际主义”。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机期间,流行的国际主义再度主导了发达国家的舆论,其政府也出于政治需要,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政策。
克鲁格曼以缜密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趣味横生地批驳了“流行的国际主义”。他认为,在世界经济这个复杂网络中,国与国之间贸易的目的在于从需求上补弱增强,而非弱肉强食。每个国家都能找到符合出口条件的产品,一国贸易的兴盛与他国生活水平的降低并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打压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兴起毫无道理可言。而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际的各种贸易保护政策,更是无稽之谈。
保罗·克鲁格曼,一个天才式的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畅销书作者、专栏作家。
克鲁格曼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代表,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理论。1991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的第五人。1994年他成功预言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独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克鲁格曼的文笔清晰流畅,作品深入浅出,不仅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必读之作,更是普通大众的良师益友。在公众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众经济学家,被誉为“自凯恩斯以降,文章写得zui好的经济学家”。
主要作品有《现在终结萧条!》《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兜售繁荣》。
序言
第一篇零和世界
第一章竞争力:危险的偏执
第二章证明我的观点
第三章贸易、工作和工资(与罗伯特·劳伦斯合写)
第四章第三世界的增长损害了第一世界的繁荣吗?
第五章国际贸易冲突的幻象
第二篇好的和坏的经济理论
第六章美国竞争力的神话和现实
第七章经济外交往来
——评劳拉·泰森的《鹿死谁手?》
第八章大学生应该懂得哪些贸易知识
第三篇新兴世界
第九章挑战传统认识
第十章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令人不安的真相
第十一章亚洲奇迹的神话
第四篇技术和社会
第十二章技术的报复
第十三章世界经济的本地化
注释
12月的某一天,当我在小石城听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演讲的时候,我顿悟了。我的顿悟和演讲者所希望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斯卡利当时是苹果计算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以谈论数字化未来时旁征博引的演讲而闻名,这些演讲不仅使他获得了“技术幻想主义者”的称号,而且使他有望成为新当选总统克林顿最受欢迎的商界领导人。因此,在克林顿的领导班子即将上任前,他们在小石城举行了一次经济峰会。会上,首先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致开幕词,然后由斯卡利介绍全球经济的新情况。他将世界描述成这样一种情形:同企业一样,各个国家也在激烈地争夺全球市场。他的演讲博得了雷鸣般的掌声,甚至连克林顿也颔首赞同。
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自认为对国际贸易有所研究。我觉得斯卡利的话有点不知所云史蒂文·列维(Steven Levy)在关于Macintosh计算机的《疯狂的伟大》一书中也暗示,计算机界的许多人士赞同这种技术前景,虽然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然而,最让人担忧的是,并非只有斯卡利存在这种误解。虽然在那次会议上一些了解情况、学识渊博的经济学家也做了演讲,但大部分演讲,尤其是最能迎合听众和政府的演讲,不是他们做的。也就是说,小石城的说教是拙劣地模仿国际经济学,它虽然听起来引人入胜,而且似乎精辟,却远远脱离了事实。事情显得有点奇怪。这里仿佛召开了一次高层会议,宣称会议聚集了世界闻名的人类心理学权威,站在讲台上做重要发言的是约翰·布雷萧(John Bradshow),他正在告诉我如何与我的内心世界沟通。当我思索这种现象时才发现,伪经济学在小石城流行绝非偶然。假设你是一个聪明的美国人,没有学过经济学,想了解时事,亦即你是那类收看《麦克尼尔-莱勒新闻时间》(McNeil�睱ehrer Newshour),阅读《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或《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的人,你想专门研究国际上发生的经济事件。你会读哪些书呢?本书第五章列出了最近出版的7本书,第一本是莱斯特·瑟罗(Lester Thurow)影响深远的《世纪之争》(Head to Head)。这些书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它们对世界的看法大致与斯卡利一样,把国际贸易看成国家间“非赢即输”(瑟罗语)的竞争;第二,书中很少或没有经济学中关于国际贸易最基本的内容(例如,瑟罗的书在索引中根本没有“比较优势”这个词条)。
换言之,在公共演讲中,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国际经济苦思冥想、孜孜以求、历尽千辛万苦——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贸易平衡论”——才学到的所有知识竟被斥之门外,代之以圆滑的、华而不实的说法。它们迎合了那些不做艰苦、细致的思考,又想表现得深思熟虑的人。这种华而不实的说法在公开的讨论中逐渐占了上风,一
个不读教科书而想了解世界贸易的人,可能从来不会意识到还有比这更好的观点。
在讨论世界贸易时,严肃的讨论被我所说的“流行的国际主义”所取代是谁的错呢?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人类的本能所致:懒得动脑筋,即使那些明智、深刻的人也在所难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学家的影响总体来说在下降:一代人之前,这个职业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人们推测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随着宏观经济学分崩离析成争吵不休的许多流派,经济学家的声誉受到了极大损害。另外,我们不应该忽视编辑的作用,他们通常唯流行国际主义者马首是瞻,而对那些能看懂国民账户、知道贸易收支也是储蓄和投资之差的人的深奥思想不屑一顾。事实上,很多著名的编辑自己就是流行国际主义者,例如《大西洋月刊》的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和《美国展望》(The American Prospect)的罗伯特·库特纳(Robert Kuttner)。他们有意以自己的刊物为讲台,进行讨伐知识分子的活动。
对于流行国际主义的兴起,国际经济学家应承担主要责任,他们没有尽最大努力与广大公众沟通。对于那些想了解世界经济的聪明的美国人,你会告诉他们读哪些书呢?虽然有几本不错的教材,但趣味性不强。也有些一流的经济学家,如哥伦比亚的贾格迪什·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写专栏文章,在《新共和》(New Republic)上发表文章,在电视上露面。然而,专栏文章或者短文——且不说在电视上露面3分钟——并不适于阐述国际经济深奥的思想,因为国际经济中的任何一件事,都至少以两种方式影响其他事物。不管怎么说,在小石城过完主显节后,我终于明白,大多数撰写普及读物的经济学家都高估了公众的理解力。例如,他们设想读者肯定理解:第三世界国家在吸引大量资本流入的同时还拥有大量贸易盈余,在会计上是不可能的,因而未能与那些容易被貌似权威的人说服并且被他们牵着鼻子走的人保持联系。(据可靠消息,一位著名的流行国际主义者在谈及自己的职业时称:“幸好经济学家不会写作。”)
因此,当我离开小石城时,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就连国际贸易最简单、最基本的真理也已被逐出公开讨论。在此后几星期美国经济学会举行的会议上,我提到了这个新的认识,那次演讲收入了本书第八章。可惜我选错了听众,事实上,一名记者甚至将那次演讲获得的
好评视为经济学家愚蠢和心胸狭窄的表现。在接受《纽约书评》的邀请,评论劳拉·丹德烈亚·泰森(Laura D�餉ndrea Tyson)的《鹿死谁手?》一书时,我又一次试图表示我的担忧。在该评论中,除了溢美之词,我也提出要警惕把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复杂的修订,与无知地摒弃任何系统的分析混为一谈的危险。然而,编辑拒绝发表这篇评论,告诉我:“你是在批评某位非常著名的人士。”(本书第七章是那篇未发表的评论,未予改动。)
后来我才意识到,只有采用一种新的写作形式,才能有效地反驳流行国际主义。我必须为非经济学家写一些清晰、有力甚至妙趣横生的文章,否则就无人肯读。这些文章不能有一点点经济学专业术语,因为它的读者是那些可能认为自己对经济学非常了解而对实际情况一
无所知的人。这些文章要完全自成体系,我必须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进行论证,不奢望读者掌握任何基础知识,也不迎合我这一行的权威。最后,文章的观点必须正确,不能在学术上哗众取宠,因为这些文章的宗旨是让世人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学分析。假如我能写出这些文章,又该在哪里发表呢?1993年下半年,机会终于来了。《外交》杂志的执行编辑邀请我对当时争论激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写篇文章(见本书第十章)。我建议写两篇:一篇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另一篇关于竞争力。大约与此同时,《科学美国人》《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为《环球科学》。——译者注请我就国际贸易写篇文章。不久,《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也向我约稿。从那以后,好事接踵而至。可见,针对大众的严肃的国际经济学读物还是有读者的。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引人注目,采用了一种大胆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拼贴风格,仿佛将来自世界各地的碎片信息杂糅在一起,直观地传达了“国际主义”这一主题。书名“流行的国际主义”本身就带着一种矛盾感,既有“流行”的易逝和商业化,又有“国际主义”的宏大和理想主义,让人忍不住想探究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我翻阅了几页,就被其开篇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作者似乎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从一些非常接地气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入手,比如某一个风靡全球的流行音乐组合,或者一个在不同国家都拥有大量粉丝的电影明星。通过对这些“流行”事物的细致描绘,作者巧妙地引出了更深层次的讨论,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逐渐意识到这些看似偶然的流行背后,其实隐藏着更复杂的社会、文化和经济驱动力。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流行”元素是如何跨越国界,又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被解读和接受的,以及这种跨越和解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碰撞与融合。
评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国际主义”是一个相对严肃、抽象的学术概念,常常与政治宣言、经济条约之类的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流行的国际主义”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预示着一种更为生动、更贴近日常生活的视角。我所接触到的部分章节,确实证实了我的猜测。作者没有回避对当下流行文化的审视,无论是音乐、电影、时尚,还是网络上的各种热点话题,都成为了他分析的素材。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素材时,并没有流露出对“流行”本身的轻视,反而对其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传播力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似乎在试图揭示,正是这些看似肤浅的流行元素,在不经意间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我尤其对作者如何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流行事物的反应差异感到好奇,这其中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解读和社会心理洞察。
评分这本《流行的国际主义》给我带来的感受,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上的学习,不如说是一种视角上的启迪。我原本对“国际主义”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比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等。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流行”本身也可以成为连接世界的强大力量。作者在书中对诸如网络文化、全球化消费趋势等现象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他似乎在用一种非常敏锐的眼光,捕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连接着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情感和认同的细微之处。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比如某个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的社交媒体挑战,或者一款在全球年轻人中迅速普及的手机游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现象视为孤立事件,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下,去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动因和社会影响。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流行”的背后,究竟承载了多少超越国界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道有趣的光,照亮了我之前从未真正关注过的角落。我一直以为“国际主义”是一个与我个人生活距离很遥远的词汇,更多地与历史教科书或者新闻报道中的宏大叙事相关。然而,“流行的国际主义”这个说法,却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它的痕迹。我翻阅的章节,似乎都在讲述着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为什么某一首歌曲能在全球排行榜上居高不下?为什么某一部电影能在世界各地引起相同的观影热潮?作者似乎通过对这些“流行”现象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一种跨越国界的连接和共鸣。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在这些“流行”的背后,究竟有哪些看不见的力量在推动着它们,又是在何种程度上改变着我们对世界、对彼此的认知。这种从微观入手,洞察宏观趋势的方式,让我觉得十分新颖。
评分乍一看《流行的国际主义》这个书名,我以为会是一本探讨严肃的国际政治或经济理论的书籍。但真正阅读之后,我发现作者的笔触更加灵活和贴近生活。他并没有直接抛出令人望而生畏的学术概念,而是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流行”事物入手,比如风靡全球的音乐、电影、时尚潮流,甚至是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我被作者的观察力所折服,他能够从这些看似短暂易逝的文化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国际主义”的内涵。这让我开始意识到,原来“国际主义”并不仅仅是政治家们口中的口号,它也可以体现在我们日常的消费选择、娱乐偏好,以及无意中产生的跨文化交流中。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解释,这些“流行”元素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接受、解读,甚至被改造的,以及这种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微妙影响。
评分没有网上品论的好!一般般
评分值得购买,值得收藏,克鲁格曼的独特个性和在国际贸易领域足够自信的解读,值得看下
评分在京东买书很方便,正版图书,性价比高!以后还会再买的~
评分很好的书,很满意哦。。。。。。。。
评分物流配送快
评分在京东购物很方便,送货很快!
评分书好旧,都封尘了,怎么还拿出来卖!
评分没什么好说的了,没什么好说的了
评分卖家服务好, 书是好书, 值得作为政治学研究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