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号称“大清相国”,更被一代圣君康熙帝称为“几近完人”。
他屹立政坛58年,28次升迁,辅佐康熙半个多世纪,成为康熙倚重的大臣。
他深谙处世之道,立身为本,为学从政,无可指摘。
他就是陈廷敬。
学习陈廷敬,学会做人之道,处世之法。
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十五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
他被康熙称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能够在一代圣君心目中有如此之高的评价,陈廷敬一定有其过人之处。本书将向读者展现陈廷敬的一生,以及他屹立官场、人生成功的秘诀所在。
陈雪,吉林长春人,毕业于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常年从事经管类、生活类及传记类图书编写,已出版作品《FBI逻辑推理学》《淡然的智者——蒋梦麟》《治学的霸主——傅斯年》等。
《清史稿》中载,陈廷敬去世时,康熙皇帝“深惜之”,亲笔为他写下了挽诗:“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不过,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更广为人知的评价是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第一章刚正耿直,不忘初心
1.宣正义不畏权势
2.在优越中保持节俭
3.不枉所读圣贤书
4.时光流逝脾气不改
5.心中无鬼坦荡荡
6.交友最重志同道合
第二章心思缜密,察情入微
1.少年老成善于洞察
2.除了冲动还要有慎重
3.深思熟虑后再行动
4.发现事情背后的真相
5.讲话时注意用词
第三章满腹才情,从不张扬
1.才华源自用心积累
2.用平常心对待称赞
3.低调做人不张扬
4.是金子总会发光
5.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
第四章一心为国,兢兢业业
1.谨记圣恩尽心回报
2.平心静气戒浮躁
3.谨言慎行不冒进
4.有理的事据理力争
5.沟通时讲究方法
6.消除党争维护朝野
第五章清廉为官,两袖清风
1.对得起天地良心
2.拒不接收贿赂之银
3.不为私欲耍手段
4.公平公正不偏私
5.以民为本体恤百姓
6.以为生民立命为责
第五章清廉为官,两袖清风
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陈廷敬
若说在清朝,十官九贪,陈廷敬便是不贪的那一个。自上任以来,陈廷敬从未收授过他人贿赂,这一切都由于他的心中没有贪念。在陈廷敬看来,做人不能贪,为官就更不能贪。为官之人只有杜绝了贪念,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公正廉明,真正为百姓谋求幸福。
第2节拒不接收贿赂之银
问:有人赠我贵重礼物,求我帮忙,我是否应该答应他呢?
答: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在清朝,很多读书人以做官为最终目的,为的就是能够有朝一日飞黄腾达,财源滚滚。在许多人心目当中,当官远比做生意要容易发财,因为一旦身居官职,有了权势,自然就会有许多富贵之人主动上门攀附,各种贵重的礼物也就会自动送上门来了。
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清朝官场越发污浊,有些人大贪,有些人小贪,并视这种现象为理所应当。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认为,腐败的人越多,腐败的面越广,腐败者就越“安全”。所以,对于接受贿赂之事,有的人一开始是拒绝的,然而随着为官时间的增加,看惯了身边的种种“潜规则”,他们便也渐渐开始放纵自己,给自己的后门开了一条缝,允许那些存心讨好他们的人出入其中。
与这些人不同,陈廷敬却一直保持着节俭的美德,不追求物质享受,“贪”这个字自然也就与他沾不上边。既然没有贪念,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贪官。虽然入朝为官后,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变化,但对陈廷敬而言,这并不是提升物质享受的理由。他在生活上和普通百姓没有任何差别,他的门人送给他一个别号,叫“半饱居士”,意思是他生活清俭,从不贪心。
有人认为,陈廷敬之所以不贪,是因为自小衣食无忧,不曾因贫困而饥不裹腹,所以才不明白富贵生活的重要,才会对富贵之物没有奢望。非也。事实上,一个人是否贪婪,与他的家庭环境并无绝对联系。
在历史上,卖官鬻爵的现象时有发生,有许多富贵人家为了让孩子能够中举入仕,向考官或朝中官员行贿,正如在书中一开始提到的那样。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靠着家里贿赂才考中举人,当上官,就认为钱是万能的,为官之后自然不放过任何一次敛财的机会。他们贪起来,往往比那些穷怕了的人贪得更甚。
陈廷敬虽然家境富裕,但他却是靠着真才实学得到赏识的。他本就知道,一个人若是贪得无厌,必然会多行不义,自取灭亡。何况当初,他因不肯贿赂考官,又无意得知贿赂之事而差点丢了性命,这种种加在一起,更令他痛恨贿赂之事,所以旁人想通过向他送礼而得到好处,是万万不可能的。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中国千百年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国人自古便讲究礼尚往来,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亲朋好友之间,逢年过节,家中添丁,红白喜事等,人们总会用送礼来表达心意。直到现在,这种方式仍然为人们所延续。
这种千百年来留下的习俗传到别有用心的人那里,便成为了他们“公关”官员的利器。每逢节庆,他们便会提上礼物,去官员家中做客。美其名曰“尽礼数”“表心意”,实则想要以此来收买官员,以便自己有事时对方可以帮自己一把。
身为父母官,就应体察民情,为民请命,为民作主;身为朝中要员,就应进献良策,辅佐皇帝,治理国家;身为战将,就应固国保家,不惧安危。但只要一受贿赂,所有这一切便付之东流。
俗话说,拿人手软,吃人嘴短。拿了别人的好处,这关系就自然不一样了。官员收了礼,心中便会有所思量,当送礼之人表示遇到了困难,需要他帮一下时,他就没有拒绝的理由了。因为拿了好处而帮人办事,替人说好话,甚至因此无视公正,只凭私心,官员就成了不法之徒的帮凶。
作为刑事案件的主审官,若是只有一方送了礼,另一方全然没有表示,官员心里的天秤就会自然向送礼的那一方倾斜,在断案时就难免会不公。如果两方都送了礼,那么礼物更加贵重的一方就会受到更多的优待。最后就会造成富人为所欲为,穷人无处申冤。
身为手握兵权,镇守边疆的将士,如果为了一己私欲,收取外敌贿赂,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哪怕只是在守备时有所放松,都可能造成亡国。
陈廷敬很清楚收贿赂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所以对于有求于他而上门送礼的人,他一概拒之门外。无论对方在门外等候多久,有什么样的理由,他都不会开门让对方进府。
还有些人认为,只要不收金银玉器,珠宝之类的贵重物品,偶尔收些礼物算不上什么严重的事,可他们忽略了一件事,积少成多。况且,人的欲望是会膨胀的,收礼这种事与吸食鸦片性质相同,一旦有了开始,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日益严重。
贪官不是一日养成的,小恩小惠收得多了,也会欠下大人情。史上不知有多少官员,只因一步迈错,便越错越远,最后无法回头。
后汉,有一位以清廉而著名的官员羊续,他刚任南阳郡太守时,一位府丞听说他爱吃鱼,便给他送去了一条白河鲤鱼。这种鱼是南阳郡的特产,味道鲜美,口碑极佳。这位府丞心想,羊续为官清廉,贵重的礼物不肯收,自己只送条鱼给他,他又那么喜欢吃鱼,应该会收下。
《对话陈廷敬》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我一直以为,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无非就是翻阅史书,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然后形成一个固定的印象。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似乎拥有与陈廷敬先生直接对话的能力,将他从历史的尘埃中“唤醒”,让他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他的故事,阐述他的思想。这种“对话”的形式,让阅读变得异常生动和引人入胜。我仿佛能够听到陈廷敬先生在低语,在感慨,在争辩。书中的内容,不仅仅是对他政治生涯的回顾,更是对他人生哲学、价值观念的深入探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他如何处理与皇帝的关系的部分,那是一种何等精妙的平衡,何等深远的智慧,才能在皇权之下,既能施展抱负,又能保全自身。作者对于这种微妙关系的刻画,简直是炉火纯青。他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有能力的臣子,并非是愚忠,而是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百姓福祉为念,去辅佐君王,去治理国家。这本书让我对“君臣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陈廷敬先生这个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一位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的智者。
评分初次翻开《对话陈廷敬》,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史料堆砌,或者是一篇空洞的理论阐述。然而,它带给我的,却是一次次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我穿越了时空,亲身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陈廷敬先生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书的开篇,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陈廷敬先生少年时代的抱负与困惑,那些青春的迷茫,那些对未来的憧憬,仿佛就在昨日。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如此精准地捕捉人物内心的细微之处,用文字将那些抽象的情感具象化。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陈廷敬先生在仕途上的起伏跌宕所深深吸引。他并非一帆风顺,也曾经历过挫折与磨难,但每一次的跌倒,都让他更加坚韧,每一次的沉寂,都孕育着更强大的爆发。书中对于他如何在高压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做出影响国家命运的决策,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成熟的政治家是如何炼成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却闪耀着历史的光辉,勾勒出陈廷敬先生的政治智慧与人格魅力。他不仅仅是一个官员,更是一位智者,一位担当者,一位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伟大人物。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冰冷的名号,而是鲜活的生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
评分拿到《对话陈廷敬》这本书,纯粹是因为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对话”,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它预示着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灵魂的交流。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它远超我的想象。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陈廷敬先生的功过是非,而是通过一种更具文学性和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去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书中有大量关于陈廷敬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内心独白,这些独白并非是作者的虚构,而是基于大量的史料和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洞察。我被他对于国家民族的深沉忧虑所打动,被他面对 corrupt 官僚时的无奈与抗争所感染,更被他在权力漩涡中心保持的清醒与自律所折服。书中对于他与同时代其他重要人物的互动,以及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看法,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这些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的陈廷敬,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理想有追求的真实个体。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十分了得,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呈现出来,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丝毫不会感到枯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伟人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牺牲,也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评分初读《对话陈廷敬》,我怀揣着一份好奇,期待着能从书中窥见这位历史名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侧面。而这本书,的确没有让我失望,甚至给我带来了诸多惊喜。它并非是一部传统的正史,也非浅尝辄止的野史,而是一种融合了文学想象与历史考据的独特创作。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将陈廷敬先生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让他与那个时代的人物、事件进行“对话”,从而展现出他思想的深度与人格的光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陈廷敬先生在面对重大政治事件时的内心挣扎与抉择的描绘。那些看似简单的决定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次的权衡、思索以及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内心的搏斗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同时,书中也穿插了陈廷敬先生对人生、对社会、对民族的思考,这些思考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至今读来依然发人深省。他对于“士”的担当,对于“仁”的追求,对于“智”的运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陈廷敬,一个不只存在于史书中的伟人,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时代先贤。
评分《对话陈廷敬》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传记,不如说是一次关于智慧与品格的深刻探索。我从未想过,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书,可以如此贴近现代读者的内心。作者在描绘陈廷敬先生的生平事迹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对话”,将陈廷敬先生的内心世界、他的处世哲学、他的政治抱负,一点点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手法极具匠心,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私密的访谈现场,直接聆听陈廷敬先生的心声。书中最令我震撼的,是他面对艰难抉择时的沉思与权衡。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朝代,无数的诱惑与陷阱,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然而,陈廷敬先生却总能凭借其过人的智慧和坚定的原则,化险为夷,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遇。作者对这些决策过程的还原,堪称精彩绝伦。他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细致地展现了陈廷敬先生的思考路径,包括他考虑的各方因素,他权衡的利弊得失,以及最终做出选择时的那种深沉与担当。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为人处世的教科书。读罢此书,我深感,陈廷敬先生的智慧,并非只属于那个时代,他的那些关于正直、担当、审慎的品格,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