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第一章 诗星诞生1
第二章 姿态与诗15
第三章 天作之合31
第四章 文学生涯:斯威尼及其他“自我”51
第五章《荒原》73
第六章 广角下的斯威尼93
第七章 改宗:新生活?111
第八章 缘尽《灰星期三》127
第九章 煎熬与《四个四重奏》145
第十章 角儿与戏剧163
第十一章 我的女儿179
后记192
霍普·莫里斯说,到30年代早期,维芬已经彻底精疲力竭了。有一位女主人写道:她“这样折腾,那样折腾,直到她折腾不动了,我们开心地看他们离开。”她的精神经常处在完全错乱状态。1930年11月,奥托琳·莫瑞尔在艾略特府上做客,看到维芬对他说话“就像是对狗说话”,杰弗里·格里格森(Geoffrey Grigson)杰弗里·格里格森(1905—1985),英国诗人、作家,著名杂志《新诗》 主编。——译者注回忆当艾略特“严肃又礼貌”地回答他的问题时,维芬不断地问艾略特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罗伯特·森考特描写道:“有位朋友看到她把项链上的石头拽下来,扔到地板上,假称它们是一群动物,让汤姆把它们赶到畜栏里去。”据伊迪丝·希特维尔讲,她在伦敦遇到维芬、向维芬打招呼,只听到维芬说:“不,不,你不认识我。你又把我当成那个特别像我的可怕的女人了……那个女人老给我找麻烦。”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维芬的描述精准可怕:“精神失常,但对失常的尺度,又把握得非常精准。”深受抑郁症困扰和精神失常的人往往会轻易地伤害他人,更有甚者,伤害自己,维芬的这种倾向同样不可原谅。总之,如近期以来试图总结的,说她“毫无疑问……不易相处,考验着每个人的耐心”是远远不够的。
如此,到30年代早期,艾略特的社交存在就降低到礼节性拜访和居家生活。礼貌性拜访常常被维芬混乱的情绪爆发所打断,而他的居家生活,我们知之甚少,估计不是可怕的沉默,就是响亮的暴力,至少是语言暴力。1928年,维芬告诉一名友人,说艾略特“寡言,古怪,干脆不说话”。也有传闻,说艾略特酗酒严重:奥托琳·莫瑞尔滴酒不沾,她回忆自己“常常无法忍受靠近他”;弗吉尼亚· 伍尔夫写道,当维芬指责他的各种罪状时,“汤姆就是喝酒”。艾略特白天在费伯出版社工作,晚上还要编辑《标准》,这就意味着,除了繁重地照顾维芬的任务,他还要在家无比辛劳地工作。一位偶尔去拜访他们的朋友让我们对他的居家生活有所了解。伊丽莎白·鲍恩回忆起1932年时的观感:“两个高度神经的人关在一起,近距离相互折磨。”
结果,他俩最后一次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时候,是1932年9月2日去伍尔夫夫妇的罗德梅尔家中。那一次拍的一张照片中,维芬身形干瘪得像个幽灵,完全印证了霍普·莫里斯对她的印象的描述:
非常吓人,看上去很恐怖,像个鬼一样,还一直看着自己前方会不会出现鬼。她的面容憔悴苍白,眼神狂暴、受惊,充满愤怒。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描述就不那么充满同情了:“糟糕的雨天,她穿着白色缎裙,一条脏手帕上渗出了乙醚。她还一直充满各种怪念头和突发奇想,多是些色情的想法。” 弗吉尼亚·伍尔夫感觉自己“突然被色情包围了”。同时,“汤姆,可怜的人,同往常一样,像被板条固定了似的,拘谨不安,乏味无趣”,和维芬说着“客气的玩笑”。但是,“随着下午的时光慢慢过去”,她变得“越来越心烦意乱,随时改变想法,从一个极端飞往另一个极端”。她“慢吞吞地在花园里逛着——从来不安坐下来——紧紧抓着他们的汽车轮子——突然告诉汤姆开车——从头至尾,他耐心忍受。”弗吉尼亚记录了艾略特温和却有失身份地想象说,他一定期盼着 “他那七个月的自由”——他准备前往美国,于1932年冬天至1933年春季在那里做讲座、教书。这将是他自1915年以来第一次回国。有趣的是,1932年春天,他给维芬起草了一份文件,严肃承诺他会回到她身边。她一定非常害怕失去他。
1932年9月17日,正是他四十四岁生日前夕,艾略特同维芬和她的兄长莫里斯一同前往南安普顿,他将在那里乘船。他和维芬沿着甲板走了一会儿,然后,她回到站在岸边的莫里斯身边。艾略特乘船远航。余生中,他只再见到过她两次。
这次终于有机会捧读这本《T.S.艾略特传》,我对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的生平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他的诗歌,尤其是《荒原》和《四个四重奏》有着深深的着迷,它们所描绘的现代文明的疏离感、时间的流逝以及精神的追寻,总是能引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然而,对于这位诗人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他如何吸收哲学、宗教、神话等养分,又如何将其熔铸成自己独特的诗歌语言,我却知之甚少。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探寻那迷人诗篇背后更为广阔的画布。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更清晰地看到他如何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在两个大洲之间,在商业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之间,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并最终塑造出影响深远的精神遗产。我想要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那些塑造了他思想的重大事件,那些在他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朋友、敌人、爱人,以及他对现代社会和文化所持有的复杂态度。我相信,通过了解他的生活,我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诗歌,更能体会他诗歌中那些看似晦涩却又直击人心的力量。
评分对于T.S.艾略特,我一直抱持着一种“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的心情。他的诗歌,像是古老而又现代的智慧,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总能在我反复品读后,带来新的启示。然而,关于他本人,我所知甚少。这本书《T.S.艾略特传》,让我有机会更全面地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我迫切地想了解,是什么样的童年环境,什么样的教育背景,塑造了艾略特早期对古典文学和哲学的热爱?他与埃兹拉·庞德的友谊,对他的诗歌创作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我对他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以及他如何在这种巨大的历史动荡中,保持他对文学和文化价值的追求,尤其感到好奇。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他诗歌中那些隐晦的象征和典故,是否都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我渴望借此书,触及到这位诗人心灵深处最真实的脉搏,感受他作为一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与坚守。
评分翻开《T.S.艾略特传》,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一直对艾略特的诗歌的深邃和晦涩感到好奇,但总觉得隔着一层迷雾。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这位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之路。我渴望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那个犹豫不决、充满自我怀疑的灵魂?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催生了《荒原》中那种支离破碎、却又无比真实的现代人精神图景?我尤其感兴趣的是,艾略特这位出生于美国的诗人,为何选择在英国安家落户,并在此创作出他最辉煌的作品?他在英国的文化土壤中,又汲取了哪些养分,又对英国的文学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承诺将带领我走进艾略特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作为一个思想家、评论家和诗人的挣扎与探索。我期盼着能在字里行间,发现那些被诗歌隐藏起来的,关于成长、关于信仰、关于艺术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剖析T.S.艾略特其人其事的书籍,而《T.S.艾略特传》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一直对《空心人》中那种无处不在的疏离感和精神危机深感着迷,也对《四个四重奏》中对时间、记忆和信仰的哲学思考感到震撼。但要真正理解这些作品,绕不开对诗人本人生活的探究。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是什么样的生命体验,塑造了艾略特如此独特的诗歌风格?他早年在美国的成长经历,以及后来迁居英国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尤其关注他在成为著名诗人之前,在银行工作的经历,以及他在文学评论领域的活跃表现。这些经历是否如他诗歌中所描绘的,充满了现代社会的某种疏离和焦虑?我对他的宗教信仰的转变,以及这对他的后期创作,尤其是《四方诗》系列的影响,也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本书,是我深入理解艾略特这位文学巨匠的钥匙。
评分作为一名对现代文学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T.S.艾略特的名字对我而言,几乎是现代诗歌的代名词。然而,我总觉得对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他的作品层面,而对其生平的了解,却显得格外肤浅。我希望能通过这本《T.S.艾略特传》,填补这一块空白。我对他早期在哈佛大学的学习经历,他对哲学和文学的早期探索,以及他早年的一些重要作品的创作背景,都充满了好奇。此外,他与一些重要文学人物,如庞德、惠特曼等人的交往,以及他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贡献,也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艾略特作为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人物形象,他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如何在个人生活与文学创作之间寻求平衡。我对他的个人情感生活,他的婚姻,以及他如何从一个外来者,逐渐成为英国文学界的重要人物,都怀有极大的探究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