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艾略特传

T.S.艾略特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约翰·沃森 著
图书标签:
  • T
  • S
  • 艾略特
  • 传记
  • 文学
  • 诗歌
  • 现代主义
  • 美国文学
  • 英国文学
  • 批评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000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49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98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的主要作家中,艾略特的传记写作zui棘手,zui富争议。部分因为他的代表作《荒原》挑战人们对诗歌的理解,部分是因为他的人生曲折跌宕,饱含争议和谜团。本书恰恰对两者都有惊人的挖掘和发现,从而极大改变了公众对艾略特诗歌阅读的认知,也更能准确地了解这位大师的一生。
  本传记以详实的资料和合理的推论,将艾略特从种种歪曲中解放出来,尤其是从同性恋和性无能的猜测中解放出来。基于艾略特的童年经历,基于他的婚姻圆缺,基于他的诗歌狂飙,基于他的人生苦难,基于他和另一个伟大诗人庞德的友谊,基于那一时期云集欧洲的诗歌群星的璀璨,作者将诗歌中释放的艾略特人格和现实中压抑的艾略特人格统一起来,将这部传记成功地变成伟大诗人穷其一生求得自我解放的历程。

作者简介

  约翰·沃森(John Worthen)(1943— ),诺丁汉大学D.H.劳伦斯研究中心教授,名誉退休教授,曾在北美和威尔士等地大学任教,在D.H.劳伦斯研究和传记写作中颇有建树。沃森教授的著作有:《D.H.劳伦斯的早年时代:1885—1912》《文学帮派:1802年的柯尔律治、哈钦森家族以及华兹华斯家族》《D.H.劳伦斯:一个局外人的生平》《罗伯特?舒曼:音乐家的生死人生》等。

精彩书评

  “一本富有才情的传记……鼎力推荐!”
  ——美国图书馆协会《选萃》杂志

  “可读性强,引人入胜,深入浅出,于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皆有裨益。”
  ——美国《图书馆学刊》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诗星诞生1

第二章 姿态与诗15

第三章 天作之合31

第四章 文学生涯:斯威尼及其他“自我”51

第五章《荒原》73

第六章 广角下的斯威尼93

第七章 改宗:新生活?111

第八章 缘尽《灰星期三》127

第九章 煎熬与《四个四重奏》145

第十章 角儿与戏剧163

第十一章 我的女儿179

后记192

精彩书摘


霍普·莫里斯说,到30年代早期,维芬已经彻底精疲力竭了。有一位女主人写道:她“这样折腾,那样折腾,直到她折腾不动了,我们开心地看他们离开。”她的精神经常处在完全错乱状态。1930年11月,奥托琳·莫瑞尔在艾略特府上做客,看到维芬对他说话“就像是对狗说话”,杰弗里·格里格森(Geoffrey Grigson)杰弗里·格里格森(1905—1985),英国诗人、作家,著名杂志《新诗》 主编。——译者注回忆当艾略特“严肃又礼貌”地回答他的问题时,维芬不断地问艾略特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罗伯特·森考特描写道:“有位朋友看到她把项链上的石头拽下来,扔到地板上,假称它们是一群动物,让汤姆把它们赶到畜栏里去。”据伊迪丝·希特维尔讲,她在伦敦遇到维芬、向维芬打招呼,只听到维芬说:“不,不,你不认识我。你又把我当成那个特别像我的可怕的女人了……那个女人老给我找麻烦。”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维芬的描述精准可怕:“精神失常,但对失常的尺度,又把握得非常精准。”深受抑郁症困扰和精神失常的人往往会轻易地伤害他人,更有甚者,伤害自己,维芬的这种倾向同样不可原谅。总之,如近期以来试图总结的,说她“毫无疑问……不易相处,考验着每个人的耐心”是远远不够的。

如此,到30年代早期,艾略特的社交存在就降低到礼节性拜访和居家生活。礼貌性拜访常常被维芬混乱的情绪爆发所打断,而他的居家生活,我们知之甚少,估计不是可怕的沉默,就是响亮的暴力,至少是语言暴力。1928年,维芬告诉一名友人,说艾略特“寡言,古怪,干脆不说话”。也有传闻,说艾略特酗酒严重:奥托琳·莫瑞尔滴酒不沾,她回忆自己“常常无法忍受靠近他”;弗吉尼亚· 伍尔夫写道,当维芬指责他的各种罪状时,“汤姆就是喝酒”。艾略特白天在费伯出版社工作,晚上还要编辑《标准》,这就意味着,除了繁重地照顾维芬的任务,他还要在家无比辛劳地工作。一位偶尔去拜访他们的朋友让我们对他的居家生活有所了解。伊丽莎白·鲍恩回忆起1932年时的观感:“两个高度神经的人关在一起,近距离相互折磨。”

结果,他俩最后一次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时候,是1932年9月2日去伍尔夫夫妇的罗德梅尔家中。那一次拍的一张照片中,维芬身形干瘪得像个幽灵,完全印证了霍普·莫里斯对她的印象的描述:

非常吓人,看上去很恐怖,像个鬼一样,还一直看着自己前方会不会出现鬼。她的面容憔悴苍白,眼神狂暴、受惊,充满愤怒。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描述就不那么充满同情了:“糟糕的雨天,她穿着白色缎裙,一条脏手帕上渗出了乙醚。她还一直充满各种怪念头和突发奇想,多是些色情的想法。” 弗吉尼亚·伍尔夫感觉自己“突然被色情包围了”。同时,“汤姆,可怜的人,同往常一样,像被板条固定了似的,拘谨不安,乏味无趣”,和维芬说着“客气的玩笑”。但是,“随着下午的时光慢慢过去”,她变得“越来越心烦意乱,随时改变想法,从一个极端飞往另一个极端”。她“慢吞吞地在花园里逛着——从来不安坐下来——紧紧抓着他们的汽车轮子——突然告诉汤姆开车——从头至尾,他耐心忍受。”弗吉尼亚记录了艾略特温和却有失身份地想象说,他一定期盼着 “他那七个月的自由”——他准备前往美国,于1932年冬天至1933年春季在那里做讲座、教书。这将是他自1915年以来第一次回国。有趣的是,1932年春天,他给维芬起草了一份文件,严肃承诺他会回到她身边。她一定非常害怕失去他。

1932年9月17日,正是他四十四岁生日前夕,艾略特同维芬和她的兄长莫里斯一同前往南安普顿,他将在那里乘船。他和维芬沿着甲板走了一会儿,然后,她回到站在岸边的莫里斯身边。艾略特乘船远航。余生中,他只再见到过她两次。


《诗歌的火焰与沉寂:二十世纪文学的宏大肖像》 (这是一部聚焦于二十世纪文学图景的深度研究,避开了对任何特定传记的直接叙述,而是侧重于文学思潮、美学变革与时代精神的交织。) 导言:现代性的回响与裂变 二十世纪,一个被战争、技术飞跃与深刻的哲学反思所定义的时代,在文学领域投下了前所未有的阴影与光芒。本书并非一部线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场穿越世纪文化版图的漫游,探讨那些共同塑造了“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核心精神的动力、焦虑与突破。我们试图揭示,在技术理性主义的巨大惯性与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精神崩塌之间,文学如何挣扎着,寻找一种新的、能够承载破碎现实的语言结构。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究文学的“形态危机”——传统叙事模式的瓦解,以及诗人与小说家们为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所采取的激进美学策略。我们审视那些被时代洪流推向边缘的经验,以及艺术家们如何通过对形式的颠覆,试图重建意义的碎片。 第一部:现代主义的黎明与语言的实验 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初,欧洲知识分子如何从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桎梏和浪漫主义的泛滥中挣脱出来。我们不关注某位作家的个人生平,而是聚焦于一场集体性的“去中心化”运动。 1. 语词的考古学:意象派的静默与精确 现代诗歌的起点往往被描绘为对感官体验的极端聚焦。我们分析了“意象派”运动如何主张用最简洁、最清晰的语言来呈现“事物本身”。这种对“凝练”的追求,不仅是对浮华文风的反叛,更是一种对工业化时代信息过载的抵抗。这一节将探讨如何通过对句法和韵律的刻意打破,来模拟现代城市生活的碎片化感知。我们考察了这种美学如何与新传入的东方哲学(如禅宗的空寂概念)产生了微妙的共振。 2. 意识流的深潜:时间的非线性书写 小说领域最显著的革命是叙事视角的彻底内化。本书详细考察了“意识流”技术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因果逻辑和外部时间框架。我们分析了文学如何开始模仿人脑的运作方式——跳跃、联想、潜意识的闪回。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的创新,它反映了心理学(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发现)对人文科学的颠覆性影响。作品不再是关于“发生了什么”,而是关于“在发生时,人物如何体验到它”。 3. 典故的迷宫:神话与历史的重构 面对现代社会的失序,许多作家转向了古代的神话框架和历史的宏大叙事,试图在其中寻找普世的秩序感。我们探讨了“神话原型”在现代文学中的复杂功能:它们既是稳定性的锚点,又是对当前文明衰败的讽刺性参照。这种对典故的密集运用,使得文本变得晦涩而富有层次,要求读者成为积极的“解码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第二部:大萧条、战争与异乡人的困境 二十世纪中叶的灾难性事件,迫使文学作品将关注点从纯粹的形式探索转向对人类境遇的残酷审视。 1. 语言的流亡:在异邦寻找新的母语 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大规模的知识分子迁徙。这种地理上的流亡,往往伴随着一种“语言的流亡”。本书分析了那些在异国他乡写作的作家们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如何用非母语来表达最深刻的个人体验?这种“异化”的视角,反而催生了对语言本质的更深层次的剖析,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了一种超越地域的普遍性。 2. 荒谬的剧场:对既有意义体系的质疑 在目睹了系统性的暴行后,传统的宗教、道德和政治承诺彻底破产。荒诞派(Theatre of the Absurd)的兴起,集中体现了这种精神上的无根状态。我们分析了戏剧语言如何退化为无意义的重复和无效的交流,以此来模仿一个失去核心价值的世界。这里的关注点在于,当语言无法传达真理时,它还能做什么?——或许只是暴露自身的无能。 3. 政治的边缘: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本书探讨了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冲突中的矛盾角色。一方面,他们渴望纯粹的艺术独立;另一方面,他们又被时代强迫做出道德选择。我们考察了文学作品中对极权主义的隐晦批判,以及对“沉默的必要性”与“发声的责任”之间永恒张力的探讨。 第三部:后现代的解构与游戏 随着战后繁荣和媒介技术的爆炸,文学进入了一个自我反思、甚至自我消解的阶段。 1. 元小说(Metafiction)的诞生:文本对自身的审视 后现代文学开始热衷于揭示文学本身的建构性。我们分析了“元小说”如何通过提醒读者“你正在阅读一个虚构的故事”来打破“第四面墙”。这种手法挑战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探讨了叙事在构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所扮演的角色。这里的重点是“叙述者的不可靠性”被提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 2. 拼贴与混杂:文化碎片的再编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的作品不再试图创造“原创性”,而是专注于对已存在文化符号的挪用、戏仿和重组。本书考察了“拼贴艺术”在文字中的体现,即如何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元素并置,以此质疑文化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这种手法揭示了文化意义的流动性与易变性。 3. 诗歌的回调:回到具象与日常的张力 在小说转向宏大解构的同时,一些诗歌运动开始回归对具体事物的细致观察,但这种“回归”并非怀旧,而是带着现代性的自觉。他们试图在日常的、平凡的事物中,重新发现一种近乎宗教性的庄严感,对抗纯粹的智性游戏。 结语:未完成的景观 二十世纪的文学是一面多棱镜,反射出人类在面对自身创造的巨大力量与随之而来的虚无感时的复杂心绪。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坚实的框架,用以理解这些文学巨匠和先锋斗士们,是如何通过对语言的极限测试,共同构建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文学世界。他们的作品,如同火焰熄灭后的灰烬,虽然失去了燃烧的激情,却留下了深刻的形态与重量,值得我们反复审视与回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终于有机会捧读这本《T.S.艾略特传》,我对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的生平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他的诗歌,尤其是《荒原》和《四个四重奏》有着深深的着迷,它们所描绘的现代文明的疏离感、时间的流逝以及精神的追寻,总是能引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然而,对于这位诗人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他如何吸收哲学、宗教、神话等养分,又如何将其熔铸成自己独特的诗歌语言,我却知之甚少。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探寻那迷人诗篇背后更为广阔的画布。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更清晰地看到他如何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在两个大洲之间,在商业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之间,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并最终塑造出影响深远的精神遗产。我想要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那些塑造了他思想的重大事件,那些在他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朋友、敌人、爱人,以及他对现代社会和文化所持有的复杂态度。我相信,通过了解他的生活,我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诗歌,更能体会他诗歌中那些看似晦涩却又直击人心的力量。

评分

对于T.S.艾略特,我一直抱持着一种“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的心情。他的诗歌,像是古老而又现代的智慧,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总能在我反复品读后,带来新的启示。然而,关于他本人,我所知甚少。这本书《T.S.艾略特传》,让我有机会更全面地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我迫切地想了解,是什么样的童年环境,什么样的教育背景,塑造了艾略特早期对古典文学和哲学的热爱?他与埃兹拉·庞德的友谊,对他的诗歌创作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我对他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以及他如何在这种巨大的历史动荡中,保持他对文学和文化价值的追求,尤其感到好奇。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他诗歌中那些隐晦的象征和典故,是否都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我渴望借此书,触及到这位诗人心灵深处最真实的脉搏,感受他作为一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与坚守。

评分

翻开《T.S.艾略特传》,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一直对艾略特的诗歌的深邃和晦涩感到好奇,但总觉得隔着一层迷雾。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这位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之路。我渴望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那个犹豫不决、充满自我怀疑的灵魂?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催生了《荒原》中那种支离破碎、却又无比真实的现代人精神图景?我尤其感兴趣的是,艾略特这位出生于美国的诗人,为何选择在英国安家落户,并在此创作出他最辉煌的作品?他在英国的文化土壤中,又汲取了哪些养分,又对英国的文学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承诺将带领我走进艾略特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作为一个思想家、评论家和诗人的挣扎与探索。我期盼着能在字里行间,发现那些被诗歌隐藏起来的,关于成长、关于信仰、关于艺术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剖析T.S.艾略特其人其事的书籍,而《T.S.艾略特传》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一直对《空心人》中那种无处不在的疏离感和精神危机深感着迷,也对《四个四重奏》中对时间、记忆和信仰的哲学思考感到震撼。但要真正理解这些作品,绕不开对诗人本人生活的探究。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是什么样的生命体验,塑造了艾略特如此独特的诗歌风格?他早年在美国的成长经历,以及后来迁居英国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尤其关注他在成为著名诗人之前,在银行工作的经历,以及他在文学评论领域的活跃表现。这些经历是否如他诗歌中所描绘的,充满了现代社会的某种疏离和焦虑?我对他的宗教信仰的转变,以及这对他的后期创作,尤其是《四方诗》系列的影响,也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本书,是我深入理解艾略特这位文学巨匠的钥匙。

评分

作为一名对现代文学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T.S.艾略特的名字对我而言,几乎是现代诗歌的代名词。然而,我总觉得对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他的作品层面,而对其生平的了解,却显得格外肤浅。我希望能通过这本《T.S.艾略特传》,填补这一块空白。我对他早期在哈佛大学的学习经历,他对哲学和文学的早期探索,以及他早年的一些重要作品的创作背景,都充满了好奇。此外,他与一些重要文学人物,如庞德、惠特曼等人的交往,以及他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贡献,也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艾略特作为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人物形象,他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如何在个人生活与文学创作之间寻求平衡。我对他的个人情感生活,他的婚姻,以及他如何从一个外来者,逐渐成为英国文学界的重要人物,都怀有极大的探究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