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与自珍:王世襄传

忘我与自珍:王世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建智 著
图书标签:
  • 传记
  • 文化
  • 历史
  • 艺术
  • 建筑
  • 王世襄
  • 学者
  • 民俗
  • 中国传统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180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81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字数:38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忘我与自珍:王世襄传》为文化名人传记,主要包括西清王氏、江南慈母怀、负笈燕京、西行李庄、追寻国宝、献身故宫、盗宝冤案、“五七”生涯、十年浩劫、开明式家具研究之先河、志合俪松居、世人终识等内容。《忘我与自珍:王世襄传》是王世襄亲自授权的一部传记。作者史料充分,晚年和王世襄有广泛的接触。

作者简介

  张建智,传记作家、文化学者,多年来对文史哲、民国历史,《易经》与经营文化,中医学、有长期研究,对红学与中国狱神庙的研究,填补了红学研究的空白,深得_圣工学界人士好评。著有《张静江传》《儒侠金庸传》《王世襄传》《中国神秘的狱神庙》《易经与经营之道》《红楼半亩地》《伤寒论名方解析》《绝版诗话》《嘉业南浔》《诗魂旧梦录》《墨耕雅趣》《乌镇》《一本没有颜色的书》等二十余种,主编策划随笔散文集十余种。

目录

序:我读王世襄 邵燕祥
前言:斯人已去成绝响

第一章 旧时西清王氏家
一、东瀛归来
二、西清王家
三、世风传承

第二章 芳嘉园慈母怀
一、芳嘉园的童年
二、江南金家
三、优游少年

第三章 负笈燕京定风劲
一、初入燕园
二、人生转折
三、画论研究初稿成

第四章 战时李庄缘
一、相遇梁思成
二、李庄岁月
三、重返北平

第五章 追寻国宝志自坚
一、战后的工作
二、东渡追宝

第六章 誓为故宫献终身
一、回到故宫
二、出国考察

第七章 盗宝冤案莫须有
一、只叹梦想太匆匆
二、无端系牢狱
三、故宫退食

第八章 “五七”生涯事如烟
一、初人“音研所”
二、整风为引出洞蛇
三、心存自珍难磨灭

第九章 十年“文革”,磨难岁月
一、“文革”磨难
二、咸宁岁月

第十章 生存与创新——《髹饰录解说》
一、结缘《髹饰录》
二、倾力《解说》稿终成
三、文章千古为求索

第十一章 生存与创新——中国明式家具研究
一、抢救和保护
二、开研究之先河
三、从传承走向世界

第十二章 生存与创新——中国竹刻艺术
一、缘结“此君”
二、编撰《刻竹小言》
三、复兴中国竹刻艺术

第十三章 中国葫芦与鸣虫
一、话说葫芦文化
二、火绘葫芦情意深
三、鸣虫之缅怀

第十四章 书画、雕塑、诗词情
一、难舍书画情
二、雕塑研究与集藏
三、诗词常为伴

第十五章 中华观赏鸽文化
一、髫龄之好
二、中华观赏鸽文化
三、抢救和传承

第十六章 个中无不有荃荃
一、燕园初识,志同道合
二、磨难岁月,相濡自珍
三、老树新花,扶携互助

第十七章 世人终渐识真吾
一、昂首犹作花
二、几度春秋一盏灯
三、自珍自爱是真路

王世襄生平、学术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王世襄20世纪40年代部分日记(赵庆伟供稿)
袁荃猷1947-1949年部分日记手迹(赵庆伟供稿)
王世襄致作者信函二通
一个英国人眼中的王世襄[英]柯律格
《庞虚斋藏画集胜》序王世襄
后记

精彩书摘

  《忘我与自珍:王世襄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初春,空气中仍泛着清冷的寒气。一艘邮轮从日本横滨港缓缓启航,船在太平洋海面上行驶着,载着各色人等,推开碧波万顷的水域,向一海之隔的上海港驶去。甲板上,一位体魄强健的中国年轻人,正凭栏远眺,他方脸阔额、浓眉大眼,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透着斯文和睿智。他,便是中国战时文物损失清理委员会,派往日本的特派专员王世襄。
  他在船舱把自己行李中的书箱、衣物等安放妥帖后,便来到甲板上。时正红日西沉,那日气候温和,风平浪静。但有一方蓝色雾霭,正停留在稍远的海域的上空,空气中有时弥漫着一种海域上特有清香,而他也正是来呼吸这些新鲜空气的。那宽大的甲板上挺热闹的,熙熙攘攘的各国的商旅,均在吹着海风;同时也有许多人,正在议论着当时中国的时局,他只是在一旁不经意地听着。此时,重洋外他的祖国,正值内战全面爆发之际。
  1945年的中国,在经历了生死攸关、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之后,这时才开始有了点扬眉吐气,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可就是这一年,恰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不寻常的转折点。世界各国,无论是亚洲、东欧或美洲似乎都在关注着这个东方的大国,这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地大物博的古老国家。因为,斯年斯月同仇敌忾、一致抗日而取得胜利的国共两党,倏忽之间却又马上转而进入一场敌我双方互相决战的时刻。
  1946年1月10日,中国共产党代表与国民党政府代表,于重庆开幕的政治协商会议上,签署了停战协定,双方颁发了1月13日午夜生效的停战令。这次会议,好不容易通过了政府改组案、和平建国纲领案、军事问题案、国民大会案、宪法草案等。这五项协议之通过,实际上是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制度独裁和内战政策。然而,同年的6月26日,国民党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开始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向各个解放区全面进攻。于此,一场苍生俱忧、涂炭民生的全国性大内战,终于爆发。
  王世襄一边瞧着头顶上的海鸥们,正向东面飞翔着,一边沉浸于回想中:记得去年隆冬之时,自己正从上海登上飞往日本的飞机。当时,他受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的委托,专去日本追寻一批在抗战中流落异乡的文物国宝。在这样的局势下,接受此任后,他意气风发,准备全心全力投入到国宝的追寻中去。
  谁知到了东京,他发现隋况不是他想象的那样;联合国的战后追偿条款,似完全偏袒日方。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还是“弱国无外交”,常处于一个弱势地位,追偿工作无不受到处处的阻碍。在日本的那些个日日夜夜,尽管他竭尽所能向日本政府要求归还中国的文物,同时呼吁中国政府,应向联合国提出合理追偿条款。岂料,他奔走四方,仍是一再碰壁。也许,在当时国际环境下,国与国之间,因牵涉各种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利益,于当权者心中,国家的文物,也仅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已。
  海风里含着雾气,王世襄此时在甲板上,真的是无心看景,只是踱来转去地思忖在那短暂的时间里,他在日本所经历的种种不愉快的事情。突然,他想起在美国设在日本的文物调查机构的一些遭遇。总感有些颓丧,尽管年轻的王世襄,满怀一腔报国热情,但他在日本碰到的许多现实情况,无不使他明白,仅凭他一介书生之力,根本无力继续留在日本追缴中国文物,由此,他还不如早日回国,另觅他路为好。
  踏上归国的路途,对他来说虽是明智,但也是无奈的选择。当王世襄想起抗战后的中国世事繁复,尽管他已费尽心力,终于将一百零七箱中国古籍善本,运回国内。为了能安全把这批国宝善本运回,由于责任重大,焦急心忧,身子也消瘦二十多斤,最后终于完成此任务。想起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物史,又想起还有大批流失海外的珍贵国宝,作为一介中国青年为国家保存文物的使命感,此时此刻的他,不禁为战后的中国,而纠心不安。
  今天,他有幸亲自把稀见珍贵的古籍善本,运回祖国,令他心中激昂、欣慰!由于他受家庭影响,自幼就酷爱古籍,此时,他又想起中国近代珍贵古籍,那几多漂泊海外的不幸命运:“自中日甲午战争后至二战结束的五十年间,中国典籍纷纷东流,作为文化交流之意义已日渐暗淡,更多的是显示出日本作为军国主义,依其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强权,对中国文化财产的巧取豪夺。如果说,湖州酾宋楼藏书的东流,还多少带有江户时代商业流通的遗迹;而当时中国一些珍稀藏书的流徙,则是日人凭借中国的‘庚子赔款’而巧取;到抗战时期中国典籍的大规模东流,已成为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掠夺的屈辱象征……这种掠夺的规模和手段,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同时也是中国近代藏书史上最为严重的书厄。”
  ……
尘封的清影:民国旧事与士人风骨 作者: [请自行想象一位资深文化学者或家族史研究者的名字] 出版社: [请自行想象一家专注于人文社科、历史研究的出版社名称] 字数: 约 1500 字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某一特定人物的传记,而是以二十世纪上半叶风云变幻的中国为宏大背景,通过对一系列鲜为人知或被主流史学叙事所忽略的知识分子群体、文化遗存的细致梳理与深度挖掘,试图重构一幅充满复杂张力与独特韵味的民国“士人图景”。全书摒弃了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模式,转而采用碎片化、多侧面的“切片”手法,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知识、生活与精神之间的微妙互动关系。 第一部分:旧京风物与士人雅集 开篇聚焦于战前北平(北京)这座文化熔炉的社会生态。我们并非描绘宏大的政治事件,而是潜入那些隐秘的胡同深处、文人雅集、清赏会所之中。本书详细考证了数个京城顶尖的“圈子”——无论是痴迷于古籍善本的收藏家群体,还是专注于明清家具与工艺美术的鉴赏家圈子。通过对他们往来的书信、日记残片以及晚年口述资料的交叉比对,我们得以窥见在时代剧变前夕,士人们如何用对“物”的虔诚与对“雅”的坚守来对抗外界的喧嚣与动荡。 重点章节深入剖析了“鉴藏”背后的哲学:它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构建与精神寄托。例如,书中细致描摹了某位著名学者在“文革”前夕,如何冒着巨大风险,将一批珍贵的手稿转交给当时尚属默默无闻的年轻学徒,这种“薪火相传”的谨慎与深沉,远比任何公开的表态更具力量。我们探讨了这一群体中,个体品味与集体风骨是如何相互塑造的。 第二部分:流散与重构:知识的漂泊轨迹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大量知识分子被迫离开熟悉的环境,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流散”生涯。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战时上海租界、西南联大的艰难岁月,以及更晚期,一部分人南下香港、远赴海外后的文化适应与身份重塑过程。 此部分力图展现“知识”在转移过程中所经历的损耗与变异。我们选取了数位在学术领域具有开创性,但在政治风暴中不得不“转行”的人物作为案例。例如,一位原本深耕于宋史研究的专家,如何在异乡的简陋环境中,转而投入到工艺美术的修复工作,并借此维持生计与精神的平衡。这种从“高阁”到“尘土”的转变,暴露了彼时知识精英阶层的脆弱性与惊人的韧性。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他们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用手抄、口述等方式记录下口述历史或整理旧学研究的珍贵记录,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不可中断”的执念。 第三部分:物语与时代精神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从“人”转移到“物”——那些伴随着他们一生、承载着记忆与品位的器物。我们深入考察了传统工艺(如竹木雕刻、金石拓片、老式文房用品)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命运。我们拒绝将这些物品简单地浪漫化,而是探讨它们是如何成为特定人群在特定历史时期,进行自我界定和情感锚定的工具。 书中对某一特定收藏门类的演变进行了长篇论述,追溯了从清末的“玩物丧志”污名,到民国时期被赋予“国粹”光环,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所经历的复杂政治定性,最后在当代被重新发掘和商业化的全过程。通过对这些“物”的生命周期的追踪,我们得以折射出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剧烈摇摆。 结语:未竟的对话 全书最终回归到对“士人精神”的辨析。这种精神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在极度受限的环境中,对个体尊严、学术纯粹性和文化传承责任感的持续坚守。它是一种内敛的、非公开的、高度个人化的生存策略。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沉静、内敛,避免煽情和过度拔高,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梳理历史留下的斑驳印记,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场对逝去时代风骨的沉思与对话之中。 本书适合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知识分子群体研究、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与工艺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扇侧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在宏大叙事之外,那些复杂、微妙且充满人性光辉的微观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收藏家的传记,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王世襄先生那种“为自己做主”的独立人格,在那个集体主义至上的年代尤为难能可贵。他将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在许多情况下,甘愿为保护文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忘我”并非是放弃自我,而是在极致的投入中,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王先生一些生活细节的刻画,比如他对美食的讲究,对宠物的喜爱,对朋友的热情。这些平凡的瞬间,却勾勒出一个立体而真实的人物形象。他并非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一位有温度、有情感的智者。书中对他如何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人脉,在困境中保护珍贵文物,那种化解危机的方式,既展现了他的能力,也体现了他的担当。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珍”,是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热爱,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动摇,并且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读《忘我与自珍:王世襄传》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惊讶于王世襄先生那近乎虔诚的“忘我”精神。他对待每一件藏品,都仿佛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精力。那种不辞辛苦地奔波于各地,只为寻访一件心仪的器物;那种在战乱年代,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这些珍贵文物的决心,都让我深深动容。书中对他如何从“玩物”到“赏物”,再到“悟物”的心路历程的刻画,非常细腻。这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及王先生对于“自珍”的理解。这不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傲慢,而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对艺术品价值的坚守。在那个常常伴随着曲解和误解的年代,他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不随波逐流,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他对明清家具的细致研究,对古籍善本的考证,他对民间工艺的尊重,都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收藏,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自己热爱事物的执着坚守。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并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忘我与自珍:王世襄传》的魅力在于,它用一种非常生动、充满人情味的方式,让我走近了中国古典艺术的世界。我一直以为收藏是一件非常高高在上的事情,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在那些精美的器物背后,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有着他的喜怒哀乐,有着他的坚持与妥协。书中关于王先生在特殊时期的经历,那些令人唏嘘的遭遇,却丝毫没有磨灭他对艺术的热情,反而让他更加懂得珍惜。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平衡感。一方面,它详实地记录了王先生在家具、书画、古籍等领域的成就,让我得以窥见那些珍贵藏品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它又深入挖掘了王先生的个人生活,包括他的家庭、友情、爱情,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这种将宏大历史与个体命运相结合的写法,让整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合上书本,我不仅对王世襄先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评分

读完《忘我与自珍:王世襄传》,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种温暖而坚韧的力量。王先生的一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真挚的守护,也是对个人理想最执着的追求。书中所描写的他如何从收藏中获得乐趣,如何将对文物的热爱融入生活,这些都让我对“热爱”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并非沉溺于物质的占有,而是通过与器物的对话,与历史的沟通,完成了精神的富足。 让我颇为感慨的是,书中对王先生晚年的描写,他依然保持着谦逊和蔼的态度,对年轻一代的学者不吝赐教。那种不求名利的豁达,以及对艺术永不疲倦的好奇心,都令人由衷钦佩。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关于古董的信息,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人生态度: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宁静,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物,并从中汲取力量。它告诉我,真正的“自珍”,是懂得爱惜自己的羽毛,坚持自己的操守,并且不懈地追求内心的丰盈。

评分

《忘我与自珍:王世襄传》这本书,读完之后,我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的是一种深深的敬意,以及对那个时代文人风骨的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怀。王世襄先生的名字,对于喜爱古典家具、明清器物的朋友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他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传奇。这本书之所以让我如此着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器物收藏的罗列和介绍,而是将王世襄先生的人生轨迹,他对于艺术品的热爱,以及他如何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坚守自己的理想与品味,娓娓道来。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王先生童年和少年时期生活细节的描绘。那种大家庭的熏陶,早期接受的良好教育,以及对身边一切细微美好的感知能力,都为他日后成为一位卓越的收藏家和鉴赏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那些关于他如何第一次接触到一件精美的古董,如何在一件旧物中发现其背后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如何被一件家具的榫卯结构、木材纹理所打动,这些片段都让我感同身受。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年轻的王世襄,眼睛里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热爱,对美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收藏,更是关于如何培养一种发现美的眼睛,如何让生活充满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