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植物在絲綢的路上穿行 | 作者 | 許暉 |
| 定價 | 48.00元 | 齣版社 | 青島齣版社 |
| ISBN | 9787555234531 | 齣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軟精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文明你來我往,新鮮的血液相互交換,在那條風吹耳聞的古道上生發齣無數傳奇般的故事。 本書選取經由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十三種植物,分彆是小麥、葡萄、石榴、無花果樹、曼陀羅、黃瓜、紅藍花、棗椰樹、水仙、甘蔗、淡巴菰、大蒜和芒果,再選取經由中國傳入西方的四種植物,分彆是桃、杏、芍藥和桑,詳細為讀者朋友們講述它們的傳播路綫、功用以及在各自文化譜係中的象徵意義。 |
| 作者簡介 | |
| 許暉,1969年齣生,自由作傢,旅居雲南。 主編:《“六十年代”氣質》、《中國曆史的後門》等。 著作:《身體的媚術:中國曆史上的身體政治學》、《亂世的標本:中國曆史上的亂世人格癥》、《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一、二、三、四輯)、《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一、二、三輯)。 其語言文字類係列圖書曾高踞颱灣誠品書店暢銷榜40周。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植物在絲綢之路上傳播的曆史,就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曆史。本書融匯曆史、地理、博物、語言、神話、文學等門類的知識,文圖並茂,縱橫恣肆,妙趣橫生。 鎖綫軟精裝,追求舒適愉悅的閱讀體驗:讓閱讀迴到閱讀自身。 本書作者齣版的語言文字類係列圖書,曾連續占據颱灣誠品書店暢銷榜40周! |
| 文摘 | |
| 曼陀羅:天花竟然被製成瞭濛汗藥 佛經《妙法蓮華經》捲一中栩栩如生地描繪瞭佛陀釋迦牟尼為諸菩薩講解《大乘經》後的生動場景:“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佛教中,修行者的標準坐姿是兩足交叉置於左右股上,這就叫“結跏趺坐”。“跏”的本義是腳嚮裏彎麯,“趺”的本義是腳背,“跏趺”即指兩腳嚮裏彎麯,腳背朝下的坐姿。 佛陀此經一講完,天上降下四種奇花,分彆為: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曼陀羅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彆名風茄兒、洋金花;曼殊沙花即石蒜花,俗稱龍爪花,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摩訶”是梵語譯音,意為大、多、勝,可見乃是天上之花。 不過也有人認為曼殊沙花指紅花石蒜,曼陀羅花指白花石蒜,而“曼陀羅”纔指茄科的風茄兒。這種區彆早已被後人混淆瞭。 佛陀講完經後的這一幕景象,就是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成語“天花亂墜”的原始齣處。在佛教中,“天花亂墜”本來是指講經講到妙處時感動瞭上天,因而降下的一種吉祥景象,《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同樣記載瞭這種奇異的天象:“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花)亂墜遍虛空。”包括四種奇花在內的更多的天花“於虛空中繽紛亂墜”,恰是“天花亂墜”這一奇景的形象寫照。 但是因為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外來宗教的緣故,中國人不相信這種奇異的天象,因而後來就把齣自佛經的“天花亂墜”一詞歪麯成光會說漂亮話,卻不切實際的意思。這是漢語中一個褒義詞轉變成貶義詞的有趣案例。 但是“天花”畢竟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意象,因此紅色、黃色、白色的純潔的佛教之花同樣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意象。宋代詩人楊傑《雨花颱》一詩中有四句吟詠“天花”:“貝葉深山譯,曼花半夜飛。香清雖透筆,蕊散不沾衣。”“貝葉”指佛經,佛經在深山中傳譯;“曼花”即曼陀羅花。蘇轍也有一首《雨花岩》專詠“天花”:“岩花不可攀,翔蕊久未墮。忽下幽人前,知子觀空坐。”其中“翔蕊”描寫的就是“天花亂墜”的美麗景象。 曼陀羅或者曼陀羅花原産何地?什麼時候傳入中國?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引發瞭中外學者們的聚訟紛紜。 南宋末年學者周密在《癸辛雜識續集》中有“押不蘆”一條,其中寫道:“迴迴國之西數韆裏地,産一物極毒,全類人形,若人參之狀,其酋名之曰‘押不蘆’。生土中深數丈,人或誤觸之,著其毒氣必死。取之法,先於四旁開大坎,可容人,然後以皮條絡之,皮條之係則係於犬之足。既而用杖擊逐犬,犬逸而根拔起,犬感毒氣隨斃。然後就埋土坎中,經歲,然後取齣曝乾,彆用他藥製之。每以少許磨酒飲人,則通身麻痹而死,雖加以刀斧亦不知也。至三日後,彆以少藥投之即活,蓋古華陀能刳腸滌胃以治疾者,必用此藥也。” 這一段文字通俗易懂,不再譯為白話文。在周密的筆下,“押不蘆”可謂是一種神奇的植物。“押不蘆”是阿拉伯語的譯音,美國東方學傢勞費爾曾寫有《押不蘆》一文,詳細考證這種植物的來龍去脈,並認定押不蘆即“曼陀羅果”,即曼陀羅的果實。他還寫道:“曼陀羅果……其根形如紡綞,時常分叉。”正和周密“全類人形,若人參之狀”的描述相仿。不過也有人認為“押不蘆”並非曼陀羅果,而是茄參,又稱毒參茄。 如果“押不蘆”就是曼陀羅的果實,那麼它的原産地就是阿拉伯地區,經由波斯傳入中國,時間在宋代之前。 有趣的是,周密推斷三國名醫華佗做手術時用的麻醉劑就由押不蘆所製。 據《列子·湯問》篇記載,魯公扈和趙齊嬰二人生瞭病,共同請戰國名醫扁鵲治療。“扁鵲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既悟如初。”扁鵲的毒酒可以使病人“迷死三日”,從而順利實施瞭“剖胸探心”的手術。 到瞭三國時期,據《後漢書·方術傳·華佗》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閤,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描述的乃是名醫華佗的神技,“麻沸散”就是華佗實施外科手術時所用的麻醉藥。 那麼,扁鵲的毒酒和華佗的麻沸散的主要成分是什麼呢?史籍並無記載,周密的推斷隻不過屬於他自己的猜測而已。 直到宋代,曼陀羅的名字纔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北宋醫學傢竇材著有《扁鵲心書》,在“神方”一節中錄入瞭“睡聖散”這種麻醉劑,由山茄花和火麻花製成,“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傷人”。山茄花即曼陀羅花;火麻即大麻、黃麻。 曼陀羅花為什麼可以當作麻醉劑呢?這是因為曼陀羅是一種有毒植物,整株都有毒,尤以種子的毒性大。曼陀羅花的主要成分為莨菪堿、東莨菪堿及少量阿托品,起麻醉作用的主要是東莨菪堿,劇毒,甚至被哥倫比亞毒梟稱為“魔鬼的呼吸”,在中國的花語體係中,曼陀羅花則被呼為“惡客”。 曼陀羅的拉丁學名是Daturastramonium,stramonium的意思是能使人癲狂的麻痹性的毒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曼陀羅”其名來自梵語:“《法華經》言:‘佛說法時,天雨曼陀羅花。’又道傢北鬥有陀羅星使者,手執此花。故後人因以名花。曼陀羅,梵言雜色也。” 由《扁鵲心書》的記載可知,至遲到瞭宋代,曼陀羅已經作為麻醉劑進入古代中國的醫學係統。而曼陀羅花的名字,則早在公元五世紀的後秦時期就由印度傳入瞭漢語的詞匯庫,因為齣現“曼陀羅華”一詞的《妙法蓮華經》就是由後秦的譯經傢鳩摩羅什譯齣的。 關於曼陀羅花的麻醉性,《扁鵲心書》的記載非常有趣:“收此二花時,必須端莊閉口,齊手足采之。若二人去,或笑,或言語,服後亦即笑,即言語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描述更加生動:“相傳此花笑采釀酒飲,令人笑;舞采釀酒飲,令人舞。予嘗試之,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 采摘曼陀羅花的時候,如果含著笑意采摘,釀酒飲此花,則會一直傻笑下去;如果手舞足蹈地采摘,釀酒飲此花,則會一直舞蹈下去。李時珍很好奇,嚮嘗百草的神農學習,自己以身試藥,得齣的結論是:以花下酒,須飲到半酣,派一人或笑或舞,在麵前引誘,自己被幻覺所支配,就會不由自主地跟著笑或舞個不停。確知癥狀之後,李時珍從醫學的角度總結說:“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陰乾,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 南宋學者周去非所著《嶺外代答》中對曼陀羅花有一段的描述:“廣西曼陀羅花,遍生原野,大葉白花,結實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藥人草也。盜賊采乾而末之,以置人飲食,使之醉悶,則挈篋而趨。” 盜賊將采來的曼陀羅花陰乾後碾成粉末,偷偷地放入人的飲食之中,就會使人“醉悶”,從而可以從容地“挈篋而趨”,提起昏迷之人的箱子就跑。 周去非這段短短的描述催生瞭人們對於《水滸傳》中屢屢現身的“濛汗藥”的大膽想象。《水滸傳》中,凡下濛汗藥者,必下到酒中,比如智取生辰綱,比如十字坡對付武鬆。讓我們聯想一下扁鵲的毒酒,華佗的“以酒服麻沸散”,李時珍的“笑采釀酒飲,令人笑;舞采釀酒飲,令人舞”,周去非“使之醉悶”……顯然,曼陀羅花末需要以酒調和纔能發揮大的藥效。 北宋司馬光所著《涑水記聞》捲三記載瞭一則故事:“杜杞字偉長,為湖南轉運副使。五溪蠻反,杞以金帛、官爵誘齣之,因為設宴,飲以曼陀羅酒,昏醉,盡殺之,凡數十人。”所謂曼陀羅酒,即以曼陀羅花的粉末置入酒中。這一記載與濛汗藥的功效若閤符節。 據現代藥理分析,曼陀羅花的主要成分東莨菪堿對汗腺分泌的抑製作用極強,被人體的胃腸道迅速吸收後,在肝內即可完全代謝,根本來不及通過汗腺和尿液排齣;而“濛汗藥”之“濛”,意為遮蔽、覆蓋,“濛汗”即意味著汗腺分泌受到極強的抑製,藥性迅速發生作用,使人陷入麻醉狀態。這一命名可謂而形象! 既是毒藥,便有解藥。《水滸傳》十字坡押解武鬆的兩個公差被麻翻後,“孫二娘便去調一碗解藥來,張青扯住耳朵,灌將下去。沒半個時辰,兩個公人如夢中睡覺的一般,爬將起來”。這個解藥不是彆的,正是唐代藥王孫思邈在《韆金要方》中所說的“甘草解百藥毒”。甘草解毒,更早還能夠追溯到東漢名醫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他在《果實菜榖禁忌並治》篇中寫道:“菜中有水莨菪,葉圓而光,有毒,誤食之,令人狂亂,狀如中風,或吐血,治之方:甘草煮汁,服之即解。”解濛汗藥的東莨菪堿之毒,必是甘草汁無疑。 關於濛汗藥的成分,還有一條有趣的佐證,不過這一佐證來自莎士比亞的戲劇《安東尼與剋莉奧佩特拉》。 東西方的曼陀羅花都是從西亞分頭傳入的,歐洲傳入的時間要早於中國。在這部的戲劇中,羅馬執政三巨頭之一的安東尼和埃及艷後剋莉奧佩特拉熱戀,纏綿之後,安東尼返迴羅馬,剋莉奧佩特拉相思成疾,害上瞭失眠癥,輾轉反側,無法入睡。於是剋莉奧佩特拉吩咐太監:“(打嗬欠。)嗬嗬。給我喝一些曼陀羅汁。我的安東尼去瞭,讓我把這一段長長的時間昏睡過去吧。”(硃生豪譯)歐洲人和非洲人真是直腸子,曼陀羅花釀成的汁液乾脆直接就叫“曼陀羅汁”,而且當作浪漫愛情的添加劑;心有七竅的中國人卻把它用於謀財害命的拿手工具,還給它起瞭一個令人心驚肉跳的藝名“濛汗藥”。安東尼會滿懷柔情地說“美人贈我曼陀羅汁”,武鬆卻會咬牙切齒地說“美人贈我濛汗藥”。東西方文化的差距真是勢如鴻溝。 足。既而用杖擊逐犬,犬逸而根拔起,犬感毒氣隨斃。然後就埋土坎中,經歲,然後取齣曝乾,彆用他藥製之。每以少許磨酒飲人,則通身麻痹而死,雖加以刀斧亦不知也。至三日後,彆以少藥投之即活,蓋古華陀能刳腸滌胃以治疾者,必用此藥也。” 這一段文字通俗易懂,不再譯為白話文。在周密的筆下,“押不蘆”可謂是一種神奇的植物。“押不蘆”是阿拉伯語的譯音,美國東方學傢勞費爾曾寫有《押不蘆》一文,詳細考證這種植物的來龍去脈,並認定押不蘆即“曼陀羅果”,即曼陀羅的果實。他還寫道:“曼陀羅果……其根形如紡綞,時常分叉。”正和周密“全類人形,若人參之狀”的描述相仿。不過也有人認為“押不蘆”並非曼陀羅果,而是茄參,又稱毒參茄。 如果“押不蘆”就是曼陀羅的果實,那麼它的原産地就是阿拉伯地區,經由波斯傳入中國,時間在宋代之前。 有趣的是,周密推斷三國名醫華佗做手術時用的麻醉劑就由押不蘆所製。 據《列子·湯問》篇記載,魯公扈和趙齊嬰二人生瞭病,共同請戰國名醫扁鵲治療。“扁鵲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既悟如初。”扁鵲的毒酒可以使病人“迷死三日”,從而順利實施瞭“剖胸探心”的手術。 到瞭三國時期,據《後漢書·方術傳·華佗》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閤,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描述的乃是名醫華佗的神技,“麻沸散”就是華佗實施外科手術時所用的麻醉藥。 那麼,扁鵲的毒酒和華佗的麻沸散的主要成分是什麼呢?史籍並無記載,周密的推斷隻不過屬於他自己的猜測而已。 直到宋代,曼陀羅的名字纔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北宋醫學傢竇材著有《扁鵲心書》,在“神方”一節中錄入瞭“睡聖散”這種麻醉劑,由山茄花和火麻花製成,“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傷人”。山茄花即曼陀羅花;火麻即大麻、黃麻。 曼陀羅花為什麼可以當作麻醉劑呢?這是因為曼陀羅是一種有毒植物,整株都有毒,尤以種子的毒性大。曼陀羅花的主要成分為莨菪堿、東莨菪堿及少量阿托品,起麻醉作用的主要是東莨菪堿,劇毒,甚至被哥倫比亞毒梟稱為“魔鬼的呼吸”,在中國的花語體係中,曼陀羅花則被呼為“惡客”。 曼陀羅的拉丁學名是Daturastramonium,stramonium的意思是能使人癲狂的麻痹性的毒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曼陀羅”其名來自梵語:“《法華經》言:‘佛說法時,天雨曼陀羅花。’又道傢北鬥有陀羅星使者,手執此花。故後人因以名花。曼陀羅,梵言雜色也。” 由《扁鵲心書》的記載可知,至遲到瞭宋代,曼陀羅已經作為麻醉劑進入古代中國的醫學係統。而曼陀羅花的名字,則早在公元五世紀的後秦時期就由印度傳入瞭漢語的詞匯庫,因為齣現“曼陀羅華”一詞的《妙法蓮華經》就是由後秦的譯經傢鳩摩羅什譯齣的。 關於曼陀羅花的麻醉性,《扁鵲心書》的記載非常有趣:“收此二花時,必須端莊閉口,齊手足采之。若二人去,或笑,或言語,服後亦即笑,即言語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描述更加生動:“相傳此花笑采釀酒飲,令人笑;舞采釀酒飲,令人舞。予嘗試之,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 采摘曼陀羅花的時候,如果含著笑意采摘,釀酒飲此花,則會一直傻笑下去;如果手舞足蹈地采摘,釀酒飲此花,則會一直舞蹈下去。李時珍很好奇,嚮嘗百草的神農學習,自己以身試藥,得齣的結論是:以花下酒,須飲到半酣,派一人或笑或舞,在麵前引誘,自己被幻覺所支配,就會不由自主地跟著笑或舞個不停。確知癥狀之後,李時珍從醫學的角度總結說:“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陰乾,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 南宋學者周去非所著《嶺外代答》中對曼陀羅花有一段的描述:“廣西曼陀羅花,遍生原野,大葉白花,結實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藥人草也。盜賊采乾而末之,以置人飲食,使之醉悶,則挈篋而趨。” …… |
| 序言 | |
| 前言:植物在絲綢的路上穿行 小麥:前絲路時代的漢字密碼 葡萄:在夜光杯中變成瞭透明的液體 石榴:把中國女人的裙子染成瞭紅色 無花果樹: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中的神聖之樹 曼陀羅:天花竟然被製成瞭濛汗藥! 黃瓜:大一統的國傢命名 紅藍花:胭脂傳奇 棗椰樹:以鳳凰之名復活或永生 水仙:中西神話性彆的奇妙轉換 甘蔗:從輸入到反哺 淡巴菰:從祭神的仙草到娛人的妖草 大蒜:佛、道兩教禁止食用的葷菜 芒果:愛神蜜箭上的花朵 桃:“中國果”和“波斯果”的有趣誤會 杏:從齣牆的喜劇到自閹的迷狂 芍藥:無刺的玫瑰 桑:西方離奇的東方想象 |
這本書的書名《植物在絲綢的路上穿行》,一齣現就讓我覺得耳目一新,與眾不同。它點齣瞭一個我之前從未深入思考過的角度:植物在絲綢之路這個宏大曆史進程中的作用。我腦海中立刻構思齣各種場景:也許是某個古老的商隊,在漫長的旅途中,唯一的慰藉就是路旁頑強生長的野草,它們默默地為旅人提供著一絲綠意;又或許書中會探討,某些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植物,比如香料、染料,它們是如何隨著絲綢之路的貿易,而播撒到世界各地,從而改變瞭不同文明的生活方式。我特彆好奇,作者許暉先生會如何將植物的生命周期,與絲綢之路上的重大事件或人物聯係起來?比如,某種植物的引進,是否曾引發瞭某地的經濟繁榮,或者某種藥材的發現,是否曾拯救瞭無數的生命?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絲綢之路,不再僅僅關注人類的交流與貿易,更能感受到那片土地上,植物以其勃勃生機,默默記錄著曆史,並參與塑造著文明的進程,展現齣一種更加宏大而又細膩的生命史詩。
評分《植物在絲綢的路上穿行》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和一種獨特的敘事張力,讓我立刻對這本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在猜測,作者許暉先生會如何解讀“穿行”這個詞?是植物本身沿著絲綢之路傳播、生長的過程,還是指植物在人類的活動中,扮演瞭某種“行者”的角色?我腦海中浮現齣一些可能性:比如,書中是否會描繪某些重要的經濟作物,如小麥、葡萄,是如何從地中海地區傳播到中國,又或者像桃子、杏子,如何從中國走嚮西方,而這些傳播過程,無疑都與絲綢之路上的商旅活動息息相關。此外,我也很好奇,植物在絲綢之路沿綫的生態環境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們是否為商隊提供瞭遮蔽,帶來瞭水源,甚至是重要的藥材?抑或是,書中會探討植物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象徵意義,它們如何被融入當地的藝術、宗教和民間傳說?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揭示齣植物與人類文明之間,那種深層而又相互依存的關係,展現齣一段更加豐富、更加細膩的曆史畫捲,其中,植物不再是沉默的背景,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參與者。
評分我常常覺得,曆史的敘述往往聚焦於帝王將相、英雄豪傑,而那些更加微小、更加普遍的存在,比如植物,卻常常被忽略。當看到《植物在絲綢的路上穿行》這個書名時,我內心湧起一股強烈的認同感。這不正是我一直以來所期望的視角嗎?絲綢之路,這條連接東西方的古老通道,承載瞭多少人類的遷徙、貿易與文化交流,而在這背後,一定有無數的植物,它們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其中,甚至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好奇,作者許暉先生是否會去探尋那些看似平凡的植物,比如沿途的小草、野花,它們是如何在這嚴酷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它們又如何成為瞭商旅們賴以生存的資源?抑或是,書中是否會著重描寫一些具有經濟價值的植物,例如香料、染料、藥材,它們是如何隨著絲綢之路的貿易網絡,在不同文明之間傳播,並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我期待的是,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重新認識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人類活動的舞颱,更是一個充滿勃勃生機的生態係統,而植物,則是這個係統中最生動、最持久的見證者。
評分作為一個對曆史地理和植物學都頗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書名《植物在絲綢的路上穿行》簡直像一個金礦,讓我難以抗拒。我一直在思考,作者究竟會從哪個角度來切入這個主題?是會詳細考證某一種植物,例如葡萄、苜蓿,是如何從西方傳播到東方,又或者是什麼中草藥是如何沿著絲綢之路走嚮世界?亦或是會更宏觀地描繪植物在絲綢之路沿綫生態環境中的變遷,比如荒漠化與植被恢復的鬥爭,以及這些植物如何為商旅提供水源和食物?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將植物的生命力與絲綢之路上的傳奇故事巧妙地結閤起來,比如,某一種植物的發現,是否曾為某次重要的貿易奠定基礎?或者,某種稀有的植物,是否曾是貴族階層追逐的珍品?想象一下,在那些浩瀚的沙漠、巍峨的山脈,以及繁華的綠洲之間,植物以其頑強的生命力,默默地記錄著人類活動的痕跡,它們不僅僅是背景,更是故事的一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的絲綢之路,一個充滿植物生命氣息的絲綢之路。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想象力,光是“植物在絲綢的路上穿行”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它內容的好奇。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畫麵:古老的商隊在沙漠中跋涉,駱駝背上馱著的是沉甸甸的絲綢,而在這旅途的間隙,不經意間,一些頑強的植物,或許是耐旱的灌木,或許是沙漠邊緣的野花,正以它們獨特的方式,在漫漫黃沙中努力生長,它們的存在,是否也見證瞭那段輝煌的曆史?我尤其好奇,作者許暉先生會如何描繪這些植物,是側重於它們的生物學特性,還是會賦予它們更深厚的文化內涵?絲綢之路不僅僅是貿易的通道,更是文明交流的橋梁,植物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一定參與瞭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它們是如何隨著商隊傳播的?它們在不同的地域適應瞭怎樣的環境?它們又給沿途的人們帶來瞭怎樣的影響?是食物,是藥材,還是僅僅是旅途中的一點綠意,一絲慰藉?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這本書,去探索這些隱藏在絲綢之路背後的,關於生命與曆史的細膩聯係,去感受那些無聲的植物,如何在人類文明的洪流中,留下瞭屬於自己的印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