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 许晖

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 许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晖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丝绸之路
  • 植物地理
  • 历史
  • 文化
  • 植物传播
  • 生态学
  • 生物多样性
  • 许晖
  • 中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南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34531
商品编码:11968864053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 作者 许晖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 9787555234531 出版日期 2016-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软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文明你来我往,新鲜的血液相互交换,在那条风吹耳闻的古道上生发出无数传奇般的故事。
  本书选取经由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十三种植物,分别是小麦、葡萄、石榴、无花果树、曼陀罗、黄瓜、红蓝花、枣椰树、水仙、甘蔗、淡巴菰、大蒜和芒果,再选取经由中国传入西方的四种植物,分别是桃、杏、芍药和桑,详细为读者朋友们讲述它们的传播路线、功用以及在各自文化谱系中的象征意义。


   作者简介
许晖,1969年出生,自由作家,旅居云南。
  主编:《“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门》等。
  著作:《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二、三、四辑)、《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二、三辑)。
  其语言文字类系列图书曾高踞台湾诚品书店畅销榜40周。


   目录

   编辑推荐
植物在丝绸之路上传播的历史,就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历史。本书融汇历史、地理、博物、语言、神话、文学等门类的知识,文图并茂,纵横恣肆,妙趣横生。
  锁线软精装,追求舒适愉悦的阅读体验:让阅读回到阅读自身。
  本书作者出版的语言文字类系列图书,曾连续占据台湾诚品书店畅销榜40周!


   文摘
曼陀罗:天花竟然被制成了蒙汗药
  佛经《妙法莲华经》卷一中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佛陀释迦牟尼为诸菩萨讲解《大乘经》后的生动场景:“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佛教中,修行者的标准坐姿是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这就叫“结跏趺坐”。“跏”的本义是脚向里弯曲,“趺”的本义是脚背,“跏趺”即指两脚向里弯曲,脚背朝下的坐姿。
  佛陀此经一讲完,天上降下四种奇花,分别为: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曼陀罗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风茄儿、洋金花;曼殊沙花即石蒜花,俗称龙爪花,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摩诃”是梵语译音,意为大、多、胜,可见乃是天上之花。
  不过也有人认为曼殊沙花指红花石蒜,曼陀罗花指白花石蒜,而“曼陀罗”才指茄科的风茄儿。这种区别早已被后人混淆了。
  佛陀讲完经后的这一幕景象,就是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成语“天花乱坠”的原始出处。在佛教中,“天花乱坠”本来是指讲经讲到妙处时感动了上天,因而降下的一种吉祥景象,《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同样记载了这种奇异的天象:“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花)乱坠遍虚空。”包括四种奇花在内的更多的天花“于虚空中缤纷乱坠”,恰是“天花乱坠”这一奇景的形象写照。
  但是因为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外来宗教的缘故,中国人不相信这种奇异的天象,因而后来就把出自佛经的“天花乱坠”一词歪曲成光会说漂亮话,却不切实际的意思。这是汉语中一个褒义词转变成贬义词的有趣案例。
  但是“天花”毕竟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意象,因此红色、黄色、白色的纯洁的佛教之花同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象。宋代诗人杨杰《雨花台》一诗中有四句吟咏“天花”:“贝叶深山译,曼花半夜飞。香清虽透笔,蕊散不沾衣。”“贝叶”指佛经,佛经在深山中传译;“曼花”即曼陀罗花。苏辙也有一首《雨花岩》专咏“天花”:“岩花不可攀,翔蕊久未堕。忽下幽人前,知子观空坐。”其中“翔蕊”描写的就是“天花乱坠”的美丽景象。
  曼陀罗或者曼陀罗花原产何地?什么时候传入中国?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引发了中外学者们的聚讼纷纭。
  南宋末年学者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中有“押不芦”一条,其中写道:“回回国之西数千里地,产一物极毒,全类人形,若人参之状,其酋名之曰‘押不芦’。生土中深数丈,人或误触之,着其毒气必死。取之法,先于四旁开大坎,可容人,然后以皮条络之,皮条之系则系于犬之足。既而用杖击逐犬,犬逸而根拔起,犬感毒气随毙。然后就埋土坎中,经岁,然后取出曝干,别用他药制之。每以少许磨酒饮人,则通身麻痹而死,虽加以刀斧亦不知也。至三日后,别以少药投之即活,盖古华陀能刳肠涤胃以治疾者,必用此药也。”
  这一段文字通俗易懂,不再译为白话文。在周密的笔下,“押不芦”可谓是一种神奇的植物。“押不芦”是阿拉伯语的译音,美国东方学家劳费尔曾写有《押不芦》一文,详细考证这种植物的来龙去脉,并认定押不芦即“曼陀罗果”,即曼陀罗的果实。他还写道:“曼陀罗果……其根形如纺缍,时常分叉。”正和周密“全类人形,若人参之状”的描述相仿。不过也有人认为“押不芦”并非曼陀罗果,而是茄参,又称毒参茄。
  如果“押不芦”就是曼陀罗的果实,那么它的原产地就是阿拉伯地区,经由波斯传入中国,时间在宋代之前。
  有趣的是,周密推断三国名医华佗做手术时用的麻醉剂就由押不芦所制。
  据《列子·汤问》篇记载,鲁公扈和赵齐婴二人生了病,共同请战国名医扁鹊治疗。“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扁鹊的毒酒可以使病人“迷死三日”,从而顺利实施了“剖胸探心”的手术。
  到了三国时期,据《后汉书·方术传·华佗》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描述的乃是名医华佗的神技,“麻沸散”就是华佗实施外科手术时所用的麻醉药。
  那么,扁鹊的毒酒和华佗的麻沸散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史籍并无记载,周密的推断只不过属于他自己的猜测而已。
  直到宋代,曼陀罗的名字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北宋医学家窦材著有《扁鹊心书》,在“神方”一节中录入了“睡圣散”这种麻醉剂,由山茄花和火麻花制成,“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山茄花即曼陀罗花;火麻即大麻、黄麻。
  曼陀罗花为什么可以当作麻醉剂呢?这是因为曼陀罗是一种有毒植物,整株都有毒,尤以种子的毒性大。曼陀罗花的主要成分为莨菪碱、东莨菪碱及少量阿托品,起麻醉作用的主要是东莨菪碱,剧毒,甚至被哥伦比亚毒枭称为“魔鬼的呼吸”,在中国的花语体系中,曼陀罗花则被呼为“恶客”。
  曼陀罗的拉丁学名是Daturastramonium,stramonium的意思是能使人癫狂的麻痹性的毒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曼陀罗”其名来自梵语:“《法华经》言:‘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又道家北斗有陀罗星使者,手执此花。故后人因以名花。曼陀罗,梵言杂色也。”
  由《扁鹊心书》的记载可知,至迟到了宋代,曼陀罗已经作为麻醉剂进入古代中国的医学系统。而曼陀罗花的名字,则早在公元五世纪的后秦时期就由印度传入了汉语的词汇库,因为出现“曼陀罗华”一词的《妙法莲华经》就是由后秦的译经家鸠摩罗什译出的。
  关于曼陀罗花的麻醉性,《扁鹊心书》的记载非常有趣:“收此二花时,必须端庄闭口,齐手足采之。若二人去,或笑,或言语,服后亦即笑,即言语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描述更加生动:“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
  采摘曼陀罗花的时候,如果含着笑意采摘,酿酒饮此花,则会一直傻笑下去;如果手舞足蹈地采摘,酿酒饮此花,则会一直舞蹈下去。李时珍很好奇,向尝百草的神农学习,自己以身试药,得出的结论是:以花下酒,须饮到半酣,派一人或笑或舞,在面前引诱,自己被幻觉所支配,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笑或舞个不停。确知症状之后,李时珍从医学的角度总结说:“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南宋学者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中对曼陀罗花有一段的描述:“广西曼陀罗花,遍生原野,大叶白花,结实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药人草也。盗贼采干而末之,以置人饮食,使之醉闷,则挈箧而趋。”
  盗贼将采来的曼陀罗花阴干后碾成粉末,偷偷地放入人的饮食之中,就会使人“醉闷”,从而可以从容地“挈箧而趋”,提起昏迷之人的箱子就跑。
  周去非这段短短的描述催生了人们对于《水浒传》中屡屡现身的“蒙汗药”的大胆想象。《水浒传》中,凡下蒙汗药者,必下到酒中,比如智取生辰纲,比如十字坡对付武松。让我们联想一下扁鹊的毒酒,华佗的“以酒服麻沸散”,李时珍的“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周去非“使之醉闷”……显然,曼陀罗花末需要以酒调和才能发挥大的药效。
  北宋司马光所著《涑水记闻》卷三记载了一则故事:“杜杞字伟长,为湖南转运副使。五溪蛮反,杞以金帛、官爵诱出之,因为设宴,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凡数十人。”所谓曼陀罗酒,即以曼陀罗花的粉末置入酒中。这一记载与蒙汗药的功效若合符节。
  据现代药理分析,曼陀罗花的主要成分东莨菪碱对汗腺分泌的抑制作用极强,被人体的胃肠道迅速吸收后,在肝内即可完全代谢,根本来不及通过汗腺和尿液排出;而“蒙汗药”之“蒙”,意为遮蔽、覆盖,“蒙汗”即意味着汗腺分泌受到极强的抑制,药性迅速发生作用,使人陷入麻醉状态。这一命名可谓而形象!
  既是毒药,便有解药。《水浒传》十字坡押解武松的两个公差被麻翻后,“孙二娘便去调一碗解药来,张青扯住耳朵,灌将下去。没半个时辰,两个公人如梦中睡觉的一般,爬将起来”。这个解药不是别的,正是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说的“甘草解百药毒”。甘草解毒,更早还能够追溯到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他在《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篇中写道:“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之,令人狂乱,状如中风,或吐血,治之方:甘草煮汁,服之即解。”解蒙汗药的东莨菪碱之毒,必是甘草汁无疑。
  关于蒙汗药的成分,还有一条有趣的佐证,不过这一佐证来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东西方的曼陀罗花都是从西亚分头传入的,欧洲传入的时间要早于中国。在这部的戏剧中,罗马执政三巨头之一的安东尼和埃及艳后克莉奥佩特拉热恋,缠绵之后,安东尼返回罗马,克莉奥佩特拉相思成疾,害上了失眠症,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于是克莉奥佩特拉吩咐太监:“(打呵欠。)呵呵。给我喝一些曼陀罗汁。我的安东尼去了,让我把这一段长长的时间昏睡过去吧。”(朱生豪译)欧洲人和非洲人真是直肠子,曼陀罗花酿成的汁液干脆直接就叫“曼陀罗汁”,而且当作浪漫爱情的添加剂;心有七窍的中国人却把它用于谋财害命的拿手工具,还给它起了一个令人心惊肉跳的艺名“蒙汗药”。安东尼会满怀柔情地说“美人赠我曼陀罗汁”,武松却会咬牙切齿地说“美人赠我蒙汗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真是势如鸿沟。
  足。既而用杖击逐犬,犬逸而根拔起,犬感毒气随毙。然后就埋土坎中,经岁,然后取出曝干,别用他药制之。每以少许磨酒饮人,则通身麻痹而死,虽加以刀斧亦不知也。至三日后,别以少药投之即活,盖古华陀能刳肠涤胃以治疾者,必用此药也。”
  这一段文字通俗易懂,不再译为白话文。在周密的笔下,“押不芦”可谓是一种神奇的植物。“押不芦”是阿拉伯语的译音,美国东方学家劳费尔曾写有《押不芦》一文,详细考证这种植物的来龙去脉,并认定押不芦即“曼陀罗果”,即曼陀罗的果实。他还写道:“曼陀罗果……其根形如纺缍,时常分叉。”正和周密“全类人形,若人参之状”的描述相仿。不过也有人认为“押不芦”并非曼陀罗果,而是茄参,又称毒参茄。
  如果“押不芦”就是曼陀罗的果实,那么它的原产地就是阿拉伯地区,经由波斯传入中国,时间在宋代之前。
  有趣的是,周密推断三国名医华佗做手术时用的麻醉剂就由押不芦所制。
  据《列子·汤问》篇记载,鲁公扈和赵齐婴二人生了病,共同请战国名医扁鹊治疗。“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扁鹊的毒酒可以使病人“迷死三日”,从而顺利实施了“剖胸探心”的手术。
  到了三国时期,据《后汉书·方术传·华佗》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描述的乃是名医华佗的神技,“麻沸散”就是华佗实施外科手术时所用的麻醉药。
  那么,扁鹊的毒酒和华佗的麻沸散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史籍并无记载,周密的推断只不过属于他自己的猜测而已。
  直到宋代,曼陀罗的名字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北宋医学家窦材著有《扁鹊心书》,在“神方”一节中录入了“睡圣散”这种麻醉剂,由山茄花和火麻花制成,“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山茄花即曼陀罗花;火麻即大麻、黄麻。
  曼陀罗花为什么可以当作麻醉剂呢?这是因为曼陀罗是一种有毒植物,整株都有毒,尤以种子的毒性大。曼陀罗花的主要成分为莨菪碱、东莨菪碱及少量阿托品,起麻醉作用的主要是东莨菪碱,剧毒,甚至被哥伦比亚毒枭称为“魔鬼的呼吸”,在中国的花语体系中,曼陀罗花则被呼为“恶客”。
  曼陀罗的拉丁学名是Daturastramonium,stramonium的意思是能使人癫狂的麻痹性的毒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曼陀罗”其名来自梵语:“《法华经》言:‘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又道家北斗有陀罗星使者,手执此花。故后人因以名花。曼陀罗,梵言杂色也。”
  由《扁鹊心书》的记载可知,至迟到了宋代,曼陀罗已经作为麻醉剂进入古代中国的医学系统。而曼陀罗花的名字,则早在公元五世纪的后秦时期就由印度传入了汉语的词汇库,因为出现“曼陀罗华”一词的《妙法莲华经》就是由后秦的译经家鸠摩罗什译出的。
  关于曼陀罗花的麻醉性,《扁鹊心书》的记载非常有趣:“收此二花时,必须端庄闭口,齐手足采之。若二人去,或笑,或言语,服后亦即笑,即言语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描述更加生动:“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
  采摘曼陀罗花的时候,如果含着笑意采摘,酿酒饮此花,则会一直傻笑下去;如果手舞足蹈地采摘,酿酒饮此花,则会一直舞蹈下去。李时珍很好奇,向尝百草的神农学习,自己以身试药,得出的结论是:以花下酒,须饮到半酣,派一人或笑或舞,在面前引诱,自己被幻觉所支配,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笑或舞个不停。确知症状之后,李时珍从医学的角度总结说:“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南宋学者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中对曼陀罗花有一段的描述:“广西曼陀罗花,遍生原野,大叶白花,结实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药人草也。盗贼采干而末之,以置人饮食,使之醉闷,则挈箧而趋。”
  ……

   序言
前言: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
小麦:前丝路时代的汉字密码
葡萄:在夜光杯中变成了透明的液体
石榴:把中国女人的裙子染成了红色
无花果树: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中的神圣之树
曼陀罗:天花竟然被制成了蒙汗药!
黄瓜:大一统的国家命名
红蓝花:胭脂传奇
枣椰树:以凤凰之名复活或永生
水仙:中西神话性别的奇妙转换
甘蔗:从输入到反哺
淡巴菰:从祭神的仙草到娱人的妖草
大蒜:佛、道两教禁止食用的荤菜
芒果:爱神蜜箭上的花朵
桃:“中国果”和“波斯果”的有趣误会
杏:从出墙的喜剧到自阉的迷狂
芍药:无刺的玫瑰
桑:西方离奇的东方想象


《东方绒树:植物在丝绸之路上穿越的史诗》 简介 丝绸之路,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古老动脉,不仅仅是商品、文化和思想交流的通道,更是一条活生生的植物迁徙之路。本书《东方绒树:植物在丝绸之路上穿越的史诗》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非凡的旅程,探寻那些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植物,它们如何搭乘商旅的驼队、随风飘荡的种子、甚至寄生在旅人衣物的细缝中,穿越重重险阻,跨越遥远的距离,将生命的奇迹播撒在东方与西方之间。 本书并非传统的植物学名录,而是以一种充满叙事性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植物史诗画卷。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植物的形态和分类,而是深入挖掘它们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从香料的芬芳到药材的疗愈,从染料的斑斓到纤维的坚韧,植物以它们丰富多样的形态和功能,深刻地塑造了丝绸之路沿线人民的生活方式、经济格局乃至文化基因。 穿越古今的绿色足迹 想象一下,当张骞出使西域,他带回的不仅仅是情报和盟友,也可能悄悄地沾染了异域的花粉;当精美的丝绸穿越万水千山,它也可能承载着来自遥远东方的作物种子。本书将聚焦那些在丝绸之路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代表性植物。 香料与草药的魔力: 我们将追溯胡椒、肉桂、丁香等香料如何从遥远的南方和东方,一路北上,成为罗马贵族餐桌上的珍馐,也改变了中原的烹饪习惯。同时,我们也审视人参、麻黄、藏红花等珍贵药材,如何在丝绸之路的传播中,成为东西方医学交流的桥梁,为无数病患带去希望。读者将了解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植物,在古代经济和文化中占据着何等重要的地位。 纤维与色彩的交响: 丝绸之路的名称本身就暗示了植物的另一种重要作用——提供纤维。除了丝绸,本书还将探讨棉花、麻等植物纤维如何在丝绸之路上传播和发展,它们如何纺织成衣物,又如何被染上绚丽的色彩。我们将深入研究茜草、靛蓝等植物染料的起源和传播,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文明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纺织品,点亮了古老商道的繁华。 粮食与果蔬的馈赠: 丝绸之路也是粮食作物传播的重要通道。本书将展现小麦、大麦等谷物如何在中亚地区与东方作物相互影响,又如何随着商旅的脚步,为沿途地区带来了新的食物来源和耕作技术。读者还将了解到葡萄、石榴、核桃等果蔬,如何在丝绸之路的带动下,从它们的原产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丰富了人类的餐桌。 植物的生存智慧与迁徙策略 《东方绒树》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植物传播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植物生命力的赞歌。本书将从植物自身的角度出发,解析它们如何凭借惊人的生存智慧,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得以繁衍。 适应与演化: 丝绸之路横跨不同的气候带和地理环境,从干旱的沙漠到高寒的山地,植物必须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才能生存。我们将探讨植物如何在漫长的旅途中,通过自然选择和基因变异,演化出适应新环境的特质,例如耐旱、耐寒、抗盐碱等。 传播机制的奥秘: 植物的传播离不开巧妙的策略。本书将深入剖析风力传播、动物传播、水力传播以及最关键的人类辅助传播等多种机制。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种子如何以微小的身躯,蕴藏着巨大的生命能量,搭乘各种“便车”,完成跨越大陆的壮举。 人与植物的共生关系: 人类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植物传播者。本书将深入探讨人与植物之间复杂的共生关系。人们出于对食物、药物、染料、纤维等的需求,主动或被动地将植物带往新的地域。同时,植物的引进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结构。 跨越时空的文化回响 植物的传播不仅仅是生物学现象,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本书将揭示植物在丝绸之路沿线留下的丰富文化印记。 神话、传说与宗教: 许多植物因其独特的形态、功效或传播方式,被赋予了神话色彩,成为宗教和民间信仰的一部分。例如,某些具有神奇疗效的植物,可能被视为神灵的恩赐;而那些能够长途跋涉的植物,则可能在传说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艺术与文学的灵感: 植物的形象频繁出现在丝绸之路沿线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壁画上的花卉图案,还是诗歌中的植物意象,都反映了植物在人类审美和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本书将引导读者从艺术和文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植物的文化价值。 物质文明的塑造: 从建筑材料到生活用品,植物深刻地塑造了丝绸之路沿线各个文明的物质生活。本书将展示,正是那些跨越丝绸之路的植物,为不同地域的人们提供了建造房屋、制作工具、烹饪美食、穿着衣裳等必需的物质基础,从而共同构建了繁荣的古代文明。 《东方绒树:植物在丝绸之路上穿越的史诗》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迁徙、关于文明交融的宏伟叙事。它将带领读者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熟悉的植物,发现它们身上蕴藏的非凡故事,感受它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默默奉献的伟大力量。这本书不仅适合对植物学、历史学、地理学感兴趣的读者,也适合所有热爱探索生命奇迹、热爱阅读史诗般故事的读者。它将启迪我们思考,在这个星球上,所有生命的存在,都以某种方式,与我们身处的文明,紧密相连。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常常觉得,历史的叙述往往聚焦于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而那些更加微小、更加普遍的存在,比如植物,却常常被忽略。当看到《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这个书名时,我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认同感。这不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期望的视角吗?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古老通道,承载了多少人类的迁徙、贸易与文化交流,而在这背后,一定有无数的植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甚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好奇,作者许晖先生是否会去探寻那些看似平凡的植物,比如沿途的小草、野花,它们是如何在这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它们又如何成为了商旅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抑或是,书中是否会着重描写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例如香料、染料、药材,它们是如何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在不同文明之间传播,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我期待的是,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重新认识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更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生态系统,而植物,则是这个系统中最生动、最持久的见证者。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光是“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它内容的好奇。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古老的商队在沙漠中跋涉,骆驼背上驮着的是沉甸甸的丝绸,而在这旅途的间隙,不经意间,一些顽强的植物,或许是耐旱的灌木,或许是沙漠边缘的野花,正以它们独特的方式,在漫漫黄沙中努力生长,它们的存在,是否也见证了那段辉煌的历史?我尤其好奇,作者许晖先生会如何描绘这些植物,是侧重于它们的生物学特性,还是会赋予它们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的通道,更是文明交流的桥梁,植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一定参与了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们是如何随着商队传播的?它们在不同的地域适应了怎样的环境?它们又给沿途的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是食物,是药材,还是仅仅是旅途中的一点绿意,一丝慰藉?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探索这些隐藏在丝绸之路背后的,关于生命与历史的细腻联系,去感受那些无声的植物,如何在人类文明的洪流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地理和植物学都颇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简直像一个金矿,让我难以抗拒。我一直在思考,作者究竟会从哪个角度来切入这个主题?是会详细考证某一种植物,例如葡萄、苜蓿,是如何从西方传播到东方,又或者是什么中草药是如何沿着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亦或是会更宏观地描绘植物在丝绸之路沿线生态环境中的变迁,比如荒漠化与植被恢复的斗争,以及这些植物如何为商旅提供水源和食物?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将植物的生命力与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某一种植物的发现,是否曾为某次重要的贸易奠定基础?或者,某种稀有的植物,是否曾是贵族阶层追逐的珍品?想象一下,在那些浩瀚的沙漠、巍峨的山脉,以及繁华的绿洲之间,植物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默默地记录着人类活动的痕迹,它们不仅仅是背景,更是故事的一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丝绸之路,一个充满植物生命气息的丝绸之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一出现就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与众不同。它点出了一个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角度:植物在丝绸之路这个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我脑海中立刻构思出各种场景:也许是某个古老的商队,在漫长的旅途中,唯一的慰藉就是路旁顽强生长的野草,它们默默地为旅人提供着一丝绿意;又或许书中会探讨,某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比如香料、染料,它们是如何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而播撒到世界各地,从而改变了不同文明的生活方式。我特别好奇,作者许晖先生会如何将植物的生命周期,与丝绸之路上的重大事件或人物联系起来?比如,某种植物的引进,是否曾引发了某地的经济繁荣,或者某种药材的发现,是否曾拯救了无数的生命?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丝绸之路,不再仅仅关注人类的交流与贸易,更能感受到那片土地上,植物以其勃勃生机,默默记录着历史,并参与塑造着文明的进程,展现出一种更加宏大而又细腻的生命史诗。

评分

《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一种独特的叙事张力,让我立刻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在猜测,作者许晖先生会如何解读“穿行”这个词?是植物本身沿着丝绸之路传播、生长的过程,还是指植物在人类的活动中,扮演了某种“行者”的角色?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可能性:比如,书中是否会描绘某些重要的经济作物,如小麦、葡萄,是如何从地中海地区传播到中国,又或者像桃子、杏子,如何从中国走向西方,而这些传播过程,无疑都与丝绸之路上的商旅活动息息相关。此外,我也很好奇,植物在丝绸之路沿线的生态环境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否为商队提供了遮蔽,带来了水源,甚至是重要的药材?抑或是,书中会探讨植物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它们如何被融入当地的艺术、宗教和民间传说?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揭示出植物与人类文明之间,那种深层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展现出一段更加丰富、更加细腻的历史画卷,其中,植物不再是沉默的背景,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参与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