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行漫记: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

东行漫记: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纳维.库马尔.巴克什(Navneet,Kumar,Bakshi) 著
图书标签:
  • 印度
  • 中国
  • 文化交流
  • 旅行见闻
  • 异国观察
  • 社会观察
  • 纪实文学
  • 个人经历
  • 当代中国
  • 东行漫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07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0421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印度人看中国,独特的视角,别样的感受

内容简介

纳维是一名印度工程师,加入商船历经30年海上生涯,得以广泛游历世界。2009年起他在中国辗转多个城市,秀山岛——定海——上海——普陀山——武汉——泰州,这是纳维在中国走过的城市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国的崛起和百姓的生活令纳维吃惊和羡慕,纳维用自己的笔记录了这一切。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信仰,还是道路建设、城市风光,纳维在写作中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祖国印度,从而让读者也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和印度不同的文化。

作者简介

1952年出生的印度人纳维?库马尔?巴克什,六年级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长大却成为一名工程师,再后来加入商船,在30年的海上生涯中,得以广泛游历世界,阅读和写作也充实了船上的生活。自2009年起至今,先后在中国的数家船厂工作,辗转多个城市,坚持记录在中国的所见所感,文章在印度和中国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目录

序言我敬畏中国的变化1

第一章生活从秀山岛开始

中国我来了

我该吃什么?

定海的商店里没有我想要的东西

我有了自己的公寓

第二章独自去定海

节俭的人们爱吃肉

印度的神灵与众生

中国会堵住西方人的嘴

定海的聚会和药店

腐败与物质的幸福观

印度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第三章游上海

中国在修高速公路,印度还在救济穷人

酒店之夜和早餐

上海就像科幻大片

又一次聚会

第四章普陀山的寺庙

印度选票政治制造着社会分化

在普陀岛吃晚餐

佛教在中国

普济寺

中文和印地语的不同待遇

第五章在秀山的最后时光

中国比印度更团结

西方人才是真正的外国人

中国人不喜欢吃什么?

我吃虾的经历

去上海工作

第六章在上海开始新生活

酒店里没有早茶

长兴岛就像柠檬园

公司在陆家嘴聚餐

听巴基斯坦长官赞美中国

打车去世纪大道

印度需要上海这样的城市

第七章上海无闲人

移民局的效率

上海的豫园和印度的石园

糟糕的世博会印度馆

处世之道

第八章和妻子一起探索上海

上海到处是花园

我妻子来中国

穿着古怪的现代女人

步行街和购物中心

朝拜上海的寺庙

第九章两次武汉之行

高速公路和朱家角古镇

古老的印度村庄

出差去武汉

与妻子再游武汉

第十章告别上海

离开上海去泰州

职业问题

船厂的安全防护

第十一章在泰州

印度同胞曼诺伊也在高港

高港人的生活

当代中国根植于古老文明

印度官员“藏富有方”

印度教对于社会是乐观的

结语中国的崛起承载着我的希冀

后记

前言/序言


《东行漫记: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 序章:旅者的初心与宿命 当季风拂过德干高原,带来远方故土的气息,我心中那份沉淀已久的渴望,终于化作了启程的决心。数载对遥远东方国度的神思冥想,无数次在古老文本与现代报道间穿梭,都未能抵挡住那股愈发强烈的召唤。我要亲自去丈量那片孕育了璀璨文明的土地,去聆听那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的古老呐喊,去感受那股正在崛起的时代洪流。我的名字,是阿米特·辛格,一位来自印度,对中国怀有复杂情愫的旅者。此行,并非简单的观光,而是我个体生命旅程中一次深刻的探索,一次试图在文化隔阂与历史传承中寻找连接的尝试。我带着一颗好奇、敬畏、也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期待的心,踏上了这趟名为“东行漫记”的旅程。 第一章:初见,巨龙之首的脉搏 北京,这座承载了千年帝国荣光的古都,以其磅礴的气势迎接了我。初抵这座城市,扑面而来的并非我想象中的喧嚣与拥挤,而是一种更加宏大、更加有序的生命力。我行走在故宫的红墙黄瓦之间,触摸那冰冷的石砖,想象着昔日帝王将相的威严与沧桑。每一处飞檐斗拱,每一件陈列的文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民族跌宕起伏的故事。夜晚,长安街上流光溢彩,车水马龙,与白天故宫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同时感受到了古老中国的底蕴与现代中国的活力。 我曾尝试用印度人固有的思维去理解这里的建筑风格,但很快便发现,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秩序、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融合的追求。它不像我们印度的神庙那般色彩斑斓、充满宗教狂热,而是更加内敛、更加注重比例与平衡。在天坛,我被那精巧的设计所折服,仿佛整个宇宙的秩序都被凝聚在这三层穹顶之中。我开始思考,是什么样的哲学思想,能够孕育出如此宏伟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建筑? 当然,我的初次接触也并非全是惊叹。在市场里,我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勤劳而精明的商业头脑。我也尝试着用蹩脚的中文与小贩交流,虽然常常鸡同鸭讲,但他们脸上友善的笑容,以及愿意耐心尝试理解我的态度,让我倍感温暖。这种直观的接触,比任何书籍都更能打动我,让我开始打破对“中国”这个概念的刻板印象。 第二章:寻踪,历史的回响与变迁 离开了帝都的宏伟,我踏上了前往古都西安的旅程。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感。兵马俑的壮观,让我再一次震惊于古代中国在军事组织与工艺技术上的成就。那数千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陶俑,仿佛一支等待了千年的军队,安静地守护着他们的主人。我站在队列之中,试图想象当年的宏大场景,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震撼。 然而,西安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秦汉唐的辉煌。我漫步在回民街,品尝着地道的牛羊肉泡馍,感受着不同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的痕迹。我在大雁塔下驻足,思考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艰辛与伟大,那份对知识的执着与对真理的追求,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禁让我将自己的这次“东行”,与玄奘法师的求法之路进行某种隐秘的对比。我是在寻找什么?是知识?是理解?还是某种心灵的慰藉? 在与当地人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对于历史的尊重,以及对于国家变化的自豪。他们会谈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进步,也会回忆起过去的一些艰难岁月。这种坦诚与自信,让我觉得眼前的中国,不再是新闻报道中那个遥远而模糊的形象,而是一个真实、有血有肉、并且正在不断发展的国家。我开始意识到,历史的厚重感,也正是中国人民今天自信的根基。 第三章:印象,江南水乡的诗意与现代 从古老的北方,我来到了温婉的南方。乌镇,这个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的古镇,用它独有的韵味俘获了我的心。小桥流水,白墙黛瓦,摇橹船悠悠地划过,一切都仿佛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在这里,我放慢了脚步,静静地感受着生活的气息。我看到当地的居民,依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他们的眼神里,却有着一种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的淡然。 我曾在一家茶馆里,与一位老者攀谈。他告诉我,尽管时代在变,古镇也在发展,但他们依然珍视这份宁静与传统。他说,年轻人也许更向往大城市的繁华,但总有人会记得家乡的根。这句话触动了我。它让我明白,中国并非只有一面,它既有高速发展的现代都市,也有保留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角落。这种多样性,正是中国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在西塘,我看到了更具商业气息的一面。年轻的游客穿梭于狭窄的巷道,拍照留念。一些老宅被改造成了客栈或商店,虽然有些商业化的痕迹,但依然保留着原有的风貌。我曾在一个夜晚,坐在河边,看着灯光映照在水面上,听着远处传来的欢声笑语,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这是一种古老与现代的交织,是一种传统与商业的融合,而这一切,都在这个国家的不同角落以不同的方式上演着。 第四章:碰撞,城市肌理与生活哲学 上海,这座东方明珠,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向我展示了中国最现代、最国际化的一面。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直插云霄,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我乘坐着黄浦江上的游船,一边是历史的沉淀,一边是未来的憧憬,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对这座城市的生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走进了上海的弄堂,感受那种独特的市井生活。虽然高楼林立,但隐藏在其中的小巷,依然保留着老上海的风情。在这里,我看到不同年龄层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生活着,但都努力适应着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也尝试着去理解上海人“精明”的生活哲学,他们注重细节,追求效率,但也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乐趣。 与印度人热情奔放的交流方式不同,我发现中国人,尤其是在大城市里,有时显得更为内敛和含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友善,而是他们的善意,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一次,我在地铁里迷路了,一位年轻的女士主动上前询问,并耐心地给我指路,还帮我查看了路线。这种主动的帮助,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温情。 我也观察到了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挑战,例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但我同时也看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以及普通民众对于改善这些问题的决心。这种直面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态度,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第五章:反思,文化基因与文明的对话 随着旅程的深入,我对中国的理解也日益深刻。我开始意识到,印度与中国,尽管在历史、文化、宗教上有着诸多差异,但我们都拥有悠久的历史,都经历过外来文化的影响,都承载着数亿人民的希望。 我曾在中国的一些寺庙里,看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而佛教正是从印度传播到中国的。这种文化上的渊源,让我觉得与中国人民的距离又近了一层。我也观察到,中国人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他们对家庭、对长辈的尊重。这些价值观,与印度的一些传统观念有着相似之处,也同样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演变。 “中国制造”这个词,在我的旅程中反复出现。从北京的电子产品,到上海的汽车,再到江南的丝绸,我亲眼见证了这个国家强大的制造能力。但我也注意到,中国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正在成为新的亮点。这种产业升级的速度和决心,令人惊叹。 我深信,这次“东行漫记”,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一段经历,更是我与中华文明的一次深度对话。我看到了它的辉煌,它的变迁,它的挑战,也看到了它的希望。我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这个国家,因为它太丰富,太复杂,太充满可能性。 尾声:旅途的延续与心灵的共鸣 当我的脚步即将踏上归途,回望这片土地,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复杂而又充实的情感。我曾带着对一个遥远国度的想象而来,如今,我带着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中国离开。那些行走过的街道,品尝过的美食,遇到过的人们,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我开始明白,真正的理解,并非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源于亲身的体验和心灵的感悟。我不再将中国视为一个单一的符号,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不断发展的有机体。我看到了它过去的光辉,感受到了它现在的脉搏,也对它未来的走向充满了期待。 我的“东行漫记”,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我知道,我所看到的,只是中国万千面孔中的一小部分。但正是这部分经历,让我对这个伟大的国家,对这个勤劳而智慧的民族,有了更深的敬意和更真挚的连接。我将把这份感受带回我的故土,与更多人分享,也期待着,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继续我的探索与发现。因为我知道,在东方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还有太多的故事,等待着被倾听,被理解,被铭记。

用户评价

评分

《东行漫记: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这个名字,一下子就激起了我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浓厚兴趣。我常常觉得,从外部视角审视一个国家,更能发现其内在的独特性和深层矛盾。所以,我特别期待这位来自印度的作者,能够以他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为我们打开一扇观察中国的新窗口。我猜想,他或许会在书中分享一些令他感到新奇或难以理解的中国习俗,比如某些独特的社交礼仪,或是中国人对某些事物的独特情感表达方式。我也在想,他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某些复杂议题,比如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或是不同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去理解中国。我希望他能够写出那些真正触动心灵、引发共鸣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中国,而不是那些标签化的、刻板的印象。

评分

《东行漫记: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这个书名,让我眼前浮现出一条蜿蜒的长路,以及在这条路上,一位来自印度的朋友,用他充满好奇和智慧的眼睛,细致地观察着他眼中的中国。我设想,他或许会从中国人民的生活细节入手,比如早市上的喧嚣,夜晚巷子里的灯火,或是家庭聚会时的欢声笑语,来折射出这个民族的独特气质。我也在思考,他是否会对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感到震撼,并从中解读出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对未来的憧憬?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形象,一种更加多元、更加立体的展现。或许,他会在书中探讨中印两国在文化传承上的异同,这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比较,往往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文化的特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启迪,让我们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东行漫记: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光是这个标题,就让我联想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位来自遥远国度的旅人,带着他独特的视角和文化背景,漫步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用他的笔触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我很好奇,一个印度人会如何解读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以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被忽视的细节。他会如何看待我们的人民,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他们与西方或印度社会之间的异同?这本书是否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带着审视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一切?我期待着他能够描绘出那些超越了媒体报道和官方宣传的真实中国,那些更具人情味、更贴近生活的故事。或许,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者”的视角,从而拓展自己理解世界的维度。我尤其好奇,这本书是否会触及中国与印度两国之间在历史、文化、宗教上的某些微妙联系或差异,这种跨文化的对比和碰撞,往往能激发出最深刻的思考。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旅行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记录风景,更是记录人心。而《东行漫记: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光听名字就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体验他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思所感。他会不会在旅途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并与他们进行深刻的交流?他会如何描绘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或是他们的勤劳智慧?我特别好奇,当他置身于中国的历史古迹中时,是否会感受到时空的穿梭,并从中引发对人类文明的思考?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知心的老友,娓娓道来他在中国的种种经历,分享那些令他难忘的瞬间。或许,他会对比印度和中国在某些社会议题上的相似之处,又或是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这种对比本身就极具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真诚和温度,而不是冷冰冰的观察和叙述。

评分

拿到《东行漫记: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这本书,我便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国度的灵魂的。我设想,他或许会像一位耐心的考古学家,深入挖掘中国深层的文化基因,从古老的哲学思想、艺术瑰宝中寻觅线索,然后将其与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脉络巧妙地连接起来。他会否提及那些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伟大发明,或是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传统节日?我又在想,他会不会在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意外地发现那些仍然坚守着古老生活方式的社区,或者在宁静的乡村里,捕捉到淳朴的民风与人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在陌生中发现熟悉,在熟悉中感受陌生”的阅读体验。比如,他会不会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感到惊叹,并从中解读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或者,他对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是否有着独特的观察和评价?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

评分

...............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 希望京东能够多送点京豆 多搞些图书优惠活动

评分

!!!!!!!!!!!!!!!!!

评分

因为买书喜欢上京东。

评分

印度人眼中的中国,值得读

评分

不错,快递也很快,隔天就到了,内容简单的,没事消遣看看不错

评分

印度人眼中的中国,值得读

评分

一个印度人,不太痛通中文,观察中国不够深入,不过有印度相关对比情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