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地理(高等職業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

中國旅遊地理(高等職業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程遠麯 著
圖書標籤:
  • 旅遊地理
  • 中國旅遊
  • 高等職業教育
  • 教材
  • 地理學
  • 旅遊規劃
  • 地理
  • 十三五規劃
  • 職業教育
  • 中國地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840927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416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高等職業學校旅遊類專業教材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教材改變瞭傳統教材的編寫結構,利用項目教學的模式進行編寫,由項目、任務、活動、項目考核框架組成,在簡明扼要地介紹旅遊地理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突齣對中國各個旅遊區旅遊環境和各旅遊亞區的相關遊覽區(點)的介紹,並引入大量的“知識鏈接”等課外知識,便於學生全麵學習,把握重點。

本教材既適閤高職高專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使用,也可作為旅行社、旅遊景點(區)人員的培訓教材,旅遊愛好者也可通過此書獲取相關的旅遊地理知識,同時也是旅遊管理工作者理想的自學讀物。


作者簡介

程遠麯,山西晉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目錄

項目一 旅遊地理學及其基本理論…………………… 1

任務1 旅遊地理學概述 ……………………………………………………… 3

任務2 中國旅遊地理學概述 ………………………………………………… 5

項目二 中國旅遊資源概述………………………… 10

任務1 中國自然旅遊資源 …………………………………………………… 12

活動1 地貌景觀旅遊資源 ………………………………………………… 12

活動2 水域風光旅遊資源 ………………………………………………… 17

活動3 氣候氣象旅遊資源 ………………………………………………… 21

活動4 生物景觀旅遊資源 ………………………………………………… 25

活動5 自然保護區旅遊資源 ……………………………………………… 27

任務2 中國人文旅遊資源 …………………………………………………… 28

活動1 城市、建築與工程類旅遊資源 …………………………………… 29

活動2 古典園林旅遊資源 ………………………………………………… 33

活動3 宗教與古代陵墓類旅遊資源 ……………………………………… 37

活動4 民俗風情旅遊資源 ………………………………………………… 42

活動5 文學藝術旅遊資源 ………………………………………………… 48

活動6 紅色旅遊資源 ……………………………………………………… 52

活動7 工農業旅遊資源 …………………………………………………… 54

活動8 其他人文旅遊資源 ………………………………………………… 58

任務3 世界遺産、風景名勝區與非物質文化遺産 ………………………… 62

項目三 中國旅遊地理區劃………………………… 66

任務1 旅遊區劃概述 ………………………………………………………… 68

任務2 中國旅遊地理區劃簡介 ……………………………………………… 70

項目四 京都名勝古今風貌中央旅遊區…………… 73

任務1 區域旅遊特色 ………………………………………………………… 76

任務2 旅遊亞區及主要旅遊區點 …………………………………………… 78

活動1 北京旅遊亞區 ……………………………………………………… 78

活動2 天津旅遊亞區 ……………………………………………………… 87

活動3 河北旅遊亞區 ……………………………………………………… 90

項目五 林海雪原關東文化東北旅遊區…………… 97

任務1 區域旅遊特色 ………………………………………………………… 99

任務2 旅遊亞區及主要旅遊區點 ………………………………………… 100

活動1 黑龍江旅遊亞區 …………………………………………………… 100

活動2 吉林旅遊亞區 ……………………………………………………… 105

活動3 遼寜旅遊亞區 ……………………………………………………… 110

項目六 絲綢古跡邊塞風情西北旅遊區…………… 117

任務1 區域旅遊特色 ……………………………………………………… 119

任務2 旅遊亞區及主要旅遊區點 ………………………………………… 120

活動1 甘肅旅遊亞區 ……………………………………………………… 120

活動2 寜夏旅遊亞區 ……………………………………………………… 126

活動3 新疆旅遊亞區 ……………………………………………………… 131

活動4 內濛古旅遊亞區 …………………………………………………… 137

項目七 民族搖籃黃河風情黃河中下遊旅遊區…… 141

任務1 區域旅遊特色 ……………………………………………………… 143

任務2 旅遊亞區及主要旅遊區點 ………………………………………… 145

活動1 陝西旅遊亞區 ……………………………………………………… 145

活動2 山西旅遊亞區 ……………………………………………………… 152

活動3 河南旅遊亞區 ……………………………………………………… 165

活動4 山東旅遊亞區 ……………………………………………………… 173

項目八 岩溶山水民族風情西南旅遊區…………… 181

任務1 區域旅遊特色 ……………………………………………………… 183


2 旅遊亞區及主要旅遊區點 ………………………………………… 185

活動1 雲南旅遊亞區 ……………………………………………………… 185

活動2 廣西旅遊亞區 ……………………………………………………… 190

活動3 貴州旅遊亞區 ……………………………………………………… 195

項目九 大浪淘沙巴楚文化長江中上遊旅遊區…… 201

任務1 區域旅遊特色 ……………………………………………………… 203

任務2 旅遊亞區及主要旅遊區點 ………………………………………… 204

活動1 四川旅遊亞區 ……………………………………………………… 204

活動2 重慶旅遊亞區 ……………………………………………………… 211

活動3 湖北旅遊亞區 ……………………………………………………… 216

活動4 湖南旅遊亞區 ……………………………………………………… 223

項目十 江南水鄉吳越文化長江下遊旅遊區……… 230

任務1 區域旅遊特色 ……………………………………………………… 232

任務2 旅遊亞區及主要旅遊區點 ………………………………………… 233

活動1 江西旅遊亞區 ……………………………………………………… 233

活動2 安徽旅遊亞區 ……………………………………………………… 238

活動3 江蘇旅遊亞區 ……………………………………………………… 244

活動4 上海旅遊亞區 ……………………………………………………… 252

活動5 浙江旅遊亞區 ……………………………………………………… 257

項目十一 南國風物閩粵文化嶺南旅遊區………… 268

任務1 區域旅遊特色 ……………………………………………………… 270

任務2 旅遊亞區及主要旅遊區點 ………………………………………… 271

活動1 福建旅遊亞區 ……………………………………………………… 271

活動2 廣東旅遊亞區 ……………………………………………………… 278

活動3 海南旅遊亞區 ……………………………………………………… 284

中國旅遊地理

項目十二 世界屋脊雪域藏鄉青藏旅遊區………… 291

任務1 區域旅遊特色 ……………………………………………………… 293

任務2 旅遊亞區及主要旅遊區點 ………………………………………… 295

活動1 青海旅遊亞區 ……………………………………………………… 295

活動2 西藏旅遊亞區 ……………………………………………………… 300

項目十三 現代都市中西文化港澳颱旅遊區……… 308

任務1 區域旅遊特色 ……………………………………………………… 310

活動1 香港旅遊亞區 ……………………………………………………… 310

活動2 澳門旅遊亞區 ……………………………………………………… 315

活動3 颱灣旅遊亞區 ……………………………………………………… 318

附錄…………………………………………………… 326

附錄一 中國世界遺産名錄………………………………………………… 326

附錄二 首批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名單(306個)……………………… 328

附錄三 中國5A級景區景點名錄 ………………………………………… 332

參考文獻……………………………………………… 335


精彩書摘

一、旅遊地理學的曆史

雖然人類的旅遊活動由來已久,地理學的曆史也極其悠久,但作為一門學科,旅遊地理學的曆史卻非常短暫,它是順應現代旅遊專業的需要形成並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現代旅遊地理學誕生於20世紀30年代。1930年美國學者麥剋默裏在《地理評論》上發錶《娛樂活動與土地利用關係》一文,被認為是旅遊地理學的開山之作,標誌著現代旅遊地理學的誕生。1976年在第23屆國際地理大會上成立瞭旅遊地理專業組,旅遊地理學正式成為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現代旅遊地理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20年代,旅遊地理學在中國的發展經曆瞭初創、發展和深化三個階段。中國旅遊地理進入係統研究的標誌是1979年中國科學院成立瞭旅遊地理學科研究組,對促進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起瞭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旅遊地理學的概念

旅遊地理學(geography of tourism)是運用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人類的旅行遊覽、療養娛樂活動與地理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相關規律的科學,是將旅遊學和地理學有機結閤在一起的綜閤性學科。國際上又稱為休閑和旅遊地理學、遊憩地理學、閑暇地理學、觀光地理學等,屬於人文地理學的範疇,是介於地理學與旅遊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同時旅遊地理學是一門綜閤性很強的學科,與社會、經濟、曆史、地理、宗教、建築、園林、環境、生態、民俗和美學等都有密切的聯係。所以,它又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學科。研究旅遊地理學的目的是促進旅遊業與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為人們能夠閤理地利用和保護旅遊資源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


前言/序言

本教材是以教育部《關於全麵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乾意見》(教高〔2006〕16號)為指導精神,針對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結閤編者多年的教學經驗,並藉鑒同類優秀教材,為高職高專旅遊類相關專業學生編寫的。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將重點放在中國這個特定區域的旅遊地理研究對象上,從高職高專教學的特點齣發,特彆注重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並力圖在以下幾個方麵有所突破。

(1)改變傳統教材的編寫結構,利用項目教學的模式進行編寫 由項目、任務、活動、項目考核框架組成,在簡明扼要地介紹旅遊地理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突齣對中國各個旅遊區旅遊環境和各旅遊亞區的相關遊覽區(點)的介紹;並引入大量的“知識鏈接”等課外知識,便於學生全麵學習,把握重點。

(2)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 以實用性知識為主,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度,力求深淺適度、通俗易懂。精選大量圖片,並用錶格的形式加以展現,內容翔實,力求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直觀的認知環境,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討論設計貼近實際,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針對學生從業特點,書中的生僻字都標注瞭拼音,力圖夯實未來從事旅遊工作的學生的業務能力。

(3)時代性強 書中包括中國各旅遊地區的旅遊發展概況,各省(市、自治區)旅遊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和各地區政府官方網站的內容,同時加入瞭大量紅色旅遊資源、工農業旅遊資源、現代都市風貌、博物館、紀念地、主題公園等現代旅遊流行元素,采用最新的數據資料,突齣現代旅遊的特點,時代性強。本教材旨在使學生掌握旅遊從業者必備的中國旅遊地理基礎知識、技能,樹立空間地域意識,形成旅遊的綜閤動態思維,從而全麵認識中國旅遊的國情,為今後從事旅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教材既可作為高職高專旅遊管理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旅行社、旅遊景點(區)人員的培訓教材,旅遊愛好者也可通過此書獲取相關的旅遊知識,同時也是旅遊管理工作者理想的自學讀物。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從以下網站引用瞭大量相關數據和資料,有百度百科、互動百科、欣欣旅遊網、米胖旅遊網、酷訊旅遊網、新華網、中國網等,在此嚮這些網站錶示衷心的感謝。另外,在編寫過程中,有很多同仁如葉誌良、李曉宏、劉平、張沁、韓建榮等提供瞭大量的攝影圖片,同時編者還藉鑒和采納瞭許多專傢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嚮他們錶示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由於編者水平和經驗所限,書中難免存有疏漏和不足之處,懇請專傢和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2016年5月



中國旅遊地理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係統闡述中國旅遊地理概貌的學術專著,旨在為旅遊管理、地理學、城鄉規劃等相關專業的高等職業教育提供一本全麵、深入的教材。全書以地理學原理為指導,結閤旅遊發展的現實需求,從宏觀到微觀,從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從區域特色到發展策略,全麵展現瞭中國作為一個旅遊大國的地理格局及其旅遊資源的獨特性和多樣性。 第一部分:中國旅遊地理學基礎 本部分奠定瞭全書的理論基礎,為理解後續的中國旅遊地理內容提供瞭必要的知識框架。 第一章 旅遊地理學導論 1.1 旅遊地理學的概念與研究對象 深入解析旅遊地理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的性質,界定其研究範疇,包括旅遊活動的空間分布、空間聯係、空間結構及其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闡述旅遊地理學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於認識和解釋旅遊現象的空間規律,為旅遊資源的閤理開發、旅遊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和區域旅遊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1.2 旅遊地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介紹旅遊地理學發展的經典理論,如區位論、中心地理論、空間相互作用理論、旅遊吸引力與可達性理論等,並分析這些理論在中國旅遊地理研究中的應用價值。 探討旅遊地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實地調查法、統計分析法、GIS空間分析法、遙感技術應用、問捲調查法、訪談法、案例研究法等,強調其在數據采集、信息處理和結論得齣中的重要作用。 1.3 中國旅遊地理學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梳理中國旅遊地理學研究的曆程,迴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對旅遊地理學研究提齣的新課題和新挑戰。 分析當前中國旅遊地理學研究的熱點領域,如旅遊空間結構演變、旅遊目的地空間行為、旅遊與城鄉互動、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文化旅遊空間研究等。 展望中國旅遊地理學未來的發展方嚮,包括與其他學科的融閤(如旅遊經濟學、社會學、環境學)、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進行旅遊空間分析、關注旅遊發展中的新業態(如智慧旅遊、鄉村旅遊、康養旅遊)及其空間特徵等。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與旅遊資源 2.1 中國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徵及其旅遊意義 係統描述中國宏觀地貌格局,如“三級階梯”的形成與分布,分析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等不同地貌單元的地質構造、形成過程及其獨特的地貌景觀。 重點闡述各類地貌單元所孕育的旅遊資源,例如,高原的雄渾壯闊(青藏高原)、山地的秀麗多姿(黃山、張傢界)、喀斯特地貌的奇幻瑰麗(桂林、雲南)、海岸地貌的迷人風光(海南、山東半島)等,分析其作為旅遊吸引物的基礎。 2.2 中國氣候要素及其對旅遊活動的影響 分析中國季風氣候的特點,闡述氣溫、降水、光照、風等主要氣候要素在不同地區、不同季節的分布規律及其與旅遊活動的關係。 探討氣候對旅遊活動季節性、旅遊産品開發(如滑雪、避暑、溫泉)、旅遊舒適度以及旅遊安全等方麵的影響,提齣氣候資源最優利用的建議。 分析氣候變化對中國旅遊業可能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如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旅遊季節的變化等。 2.3 中國水文特徵及其旅遊資源價值 介紹中國主要河流(長江、黃河、珠江等)的分布、水係特徵、水文規律及其在旅遊中的作用,如水上遊覽、濱水景觀、水力發電景觀等。 分析湖泊、水庫、濕地等水體在旅遊資源開發中的潛力,例如,淡水湖泊的觀光休閑(太湖、西湖)、內陸鹹水湖的特色景觀(青海湖、納木錯)、濕地的生態旅遊價值(鄱陽湖、洞庭湖)。 探討海洋水文特徵(洋流、潮汐、海岸帶)及其對濱海旅遊、海島旅遊、海洋旅遊開發的影響。 2.4 中國土壤與植被分布及其旅遊吸引力 分析中國土壤類型、分布及其與農業景觀、鄉村旅遊的關係。 係統介紹中國森林、草原、荒漠等主要植被帶的分布特徵、優勢物種及其生態旅遊價值,如原始森林的探險旅遊、草原的牧業風情、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觀賞。 探討珍稀植物、特色植物景觀(如花卉、楓葉)作為旅遊吸引物的潛力。 2.5 中國生物多樣性與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旅遊開發 概述中國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重點介紹具有代錶性的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分布區域(如大熊貓、東北虎、金絲猴等)。 分析野生動植物資源在生態旅遊、科普旅遊、觀鳥、攝影等旅遊産品開發中的應用,強調保護與利用並重。 探討國傢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區域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並開展可持續旅遊方麵的作用。 第二部分:中國區域旅遊地理 本部分將中國劃分為若乾個具有代錶性的旅遊地理區域,詳細分析各區域的自然與人文旅遊資源稟賦、旅遊開發現狀、空間結構特點及發展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第三章 華北旅遊地理 3.1 區域概況與旅遊資源特色 界定華北旅遊地理區域範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濛古(部分)等省區。 分析區域內地形地貌(燕山、太行山、黃土高原)、氣候(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水文(海河水係)等自然地理要素對旅遊資源形成的貢獻。 重點介紹華北地區的曆史文化遺産(如長城、故宮、明十三陵、平遙古城、殷墟、避暑山莊),古代軍事防禦體係的地理空間分布,以及工業遺存、草原風光、冰雪資源等特色旅遊資源。 3.2 主要旅遊目的地與空間結構 分析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旅遊城市的集聚效應與旅遊吸引力。 探討天津的港口城市特色、近代曆史建築、海濱旅遊資源。 分析河北省豐富的長城遺跡、皇傢園林、佛教名山(五颱山)及其旅遊開發模式。 梳理山西省晉商文化、古建築群、黃土高原地貌景觀的旅遊開發現狀。 研究內濛古草原旅遊、民族風情旅遊、荒漠旅遊的空間分布與産品組閤。 分析華北地區旅遊發展的空間聯係,如京津冀旅遊一體化、旅遊綫路的構建與優化。 3.3 旅遊發展麵臨的挑戰與對策 分析華北地區旅遊發展中存在的環境汙染、曆史文化遺産保護壓力、旅遊産品同質化、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提齣發展生態旅遊、文化體驗旅遊、鼕季旅遊、研學旅遊等方嚮,優化旅遊空間布局,提升旅遊服務質量,推動區域旅遊協調發展。 第四章 東北旅遊地理 4.1 區域概況與旅遊資源特色 界定東北旅遊地理區域範圍,包括遼寜、吉林、黑龍江等省份。 分析區域內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徵(鼕季漫長嚴寒)、地形地貌(長白山、小興安嶺、鬆嫩平原)、水文(黑龍江、鬆花江)等自然條件。 重點介紹東北地區的冰雪資源(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長白山滑雪)、森林生態旅遊資源(長白山國傢公園、大小興安嶺)、關東文化(曆史遺跡、民俗風情)、紅色旅遊資源(抗日戰爭遺址)、地質遺跡(火山湖)等。 4.2 主要旅遊目的地與空間結構 分析哈爾濱作為冰雪旅遊目的地的品牌影響力與産品創新。 探討長白山地區作為國傢級旅遊度假區的自然觀光、生態探險、養生度假旅遊開發。 梳理吉林省其他旅遊資源的開發,如霧凇、溫泉、朝鮮族民俗。 分析遼寜省的濱海旅遊(大連)、曆史文化旅遊(瀋陽故宮)、工業旅遊。 研究東北地區旅遊綫路的組閤,如冰雪穿越綫、生態環綫、曆史文化尋蹤綫。 4.3 旅遊發展麵臨的挑戰與對策 分析東北地區旅遊發展中存在的鼕季旅遊依賴性強、夏季旅遊産品相對單一、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旅遊營銷推廣不足等問題。 提齣發展四季旅遊,拓展夏季旅遊産品,提升旅遊品質,加強旅遊品牌建設,推動旅遊與文化、體育、農業深度融閤的對策。 第五章 華東旅遊地理 5.1 區域概況與旅遊資源特色 界定華東旅遊地理區域範圍,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部分)等省市。 分析區域內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東南丘陵、沿海平原、黃山、武夷山)、濕潤的季風氣候、密集的江河湖海(長江、錢塘江、太湖、西湖、東海、黃海)等自然地理條件。 重點介紹華東地區豐富的曆史文化旅遊資源(江南水鄉古鎮、徽州古村落、福建土樓、孔廟、名人故居)、自然風光(黃山、武夷山、泰山)、海濱度假資源(青島、廈門、舟山)、宗教文化(普陀山、九華山)、以及現代都市旅遊(上海、南京)。 5.2 主要旅遊目的地與空間結構 分析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時尚、商業、文化旅遊吸引力。 探討江蘇省“水鄉古鎮+現代都市”的旅遊模式,如蘇州、無锡、南京。 研究浙江省的“山水人文+海島度假”旅遊特色,如杭州、西湖、韆島湖、普陀山、舟山。 梳理安徽省的黃山、九華山、宏村、西遞等世界遺産地及周邊鄉村旅遊。 分析福建省的武夷山、土樓、廈門鼓浪嶼、泉州海上絲綢之路遺跡等旅遊資源。 探討江西省的廬山、井岡山、景德鎮、三清山等旅遊目的地。 分析山東省的泰山、青島、麯阜等旅遊資源。 研究華東地區旅遊流的空間走嚮、旅遊綫路的連接與整閤,如長三角旅遊圈。 5.3 旅遊發展麵臨的挑戰與對策 分析華東地區旅遊發展中存在的旅遊産品結構性過剩、高端旅遊産品供給不足、旅遊交通便利性需進一步提升、區域間旅遊産品差異化有待加強等問題。 提齣發展文化創意旅遊、康養旅遊、夜間旅遊、會展旅遊,推動旅遊産業數字化轉型,優化旅遊空間布局,實現旅遊産品的高端化、品牌化發展。 第六章 中南旅遊地理 6.1 區域概況與旅遊資源特色 界定中南旅遊地理區域範圍,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 分析區域內多樣的地形地貌(秦嶺、大彆山、南嶺、武陵山、雲貴高原邊緣、海南島)、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水文(長江中下遊、珠江水係)等自然條件。 重點介紹中南地區豐富的曆史文化旅遊資源(如河南的古都文化、湖北的荊楚文化、湖南的湘楚文化、廣東的嶺南文化、廣西的少數民族文化)、自然風光(如張傢界、桂林山水、三峽、海南熱帶風光、海南黎苗風情)、宗教文化(如五颱山、九華山)、紅色旅遊資源、以及現代都市旅遊(如廣州、深圳)。 6.2 主要旅遊目的地與空間結構 分析河南的“曆史文化+中原文化”旅遊模式,如鄭州、洛陽、開封。 探討湖北的“山水人文+長江三峽”旅遊特色,如武漢、宜昌、恩施。 梳理湖南的“自然風光+湖湘文化”旅遊開發,如長沙、張傢界、湘西。 研究廣東的“現代都市+嶺南文化+濱海度假”旅遊優勢,如廣州、深圳、珠海、汕頭。 分析廣西的“山水喀斯特+民族風情”旅遊亮點,如桂林、南寜、北海。 探討海南島作為國際旅遊島的熱帶風情、濱海度假、康養旅遊開發。 研究中南地區旅遊流的空間聯係,如“黃金旅遊綫”的構建。 6.3 旅遊發展麵臨的挑戰與對策 分析中南地區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旅遊産品同質化、生態環境保護壓力、部分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 提齣發展生態旅遊、鄉村旅遊、研學旅遊、康養旅遊,推動區域旅遊閤作,提升旅遊服務水平,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遊目的地。 第七章 西南旅遊地理 7.1 區域概況與旅遊資源特色 界定西南旅遊地理區域範圍,包括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 分析區域內獨特的地形地貌(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雲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多樣的氣候類型(高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水文(長江、瀾滄江、怒江源頭)等自然地理條件。 重點介紹西南地區極其豐富的旅遊資源,包括世界自然遺産(如九寨溝、黃龍、三江並流、喀斯特地貌、雅魯藏布大峽榖)、世界文化遺産(如麗江古城、平遙古城、拉薩)、民族風情(如藏族、納西族、白族、苗族、彝族等)、宗教文化(如藏傳佛教、佛教寺廟)、以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7.2 主要旅遊目的地與空間結構 分析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國”文化旅遊吸引力,如成都、都江堰、樂山大佛、峨眉山。 探討九寨溝、黃龍、稻城亞丁等自然風光旅遊目的地。 研究雲南省“彩雲之南”的多樣化旅遊産品,如麗江、大理、西雙版納、香格裏拉。 分析貴州省喀斯特地貌奇觀、民族文化、紅色旅遊資源,如黃果樹瀑布、荔波、梵淨山。 探討西藏作為世界屋脊的獨特宗教文化、自然風光、高原探險旅遊,如拉薩、珠峰。 研究重慶的“山城+江城”都市旅遊,如長江三峽、洪崖洞。 分析西南地區旅遊流的復雜性與多嚮性,以及區域旅遊閤作的潛力。 7.3 旅遊發展麵臨的挑戰與對策 分析西南地區旅遊發展中存在的交通基礎設施相對落後、旅遊産品同質化、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大、部分地區旅遊開發過度、文化傳承與保護挑戰等問題。 提齣發展高端生態旅遊、文化深度體驗旅遊、民族特色旅遊、康養旅遊、邊境旅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遊服務質量,保護珍貴的自然與文化遺産,推動旅遊可持續發展。 第八章 西北旅遊地理 8.1 區域概況與旅遊資源特色 界定西北旅遊地理區域範圍,包括陝西、甘肅、寜夏、青海、新疆等省區。 分析區域內乾旱、半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廣闊的沙漠、戈壁、草原、高原、山地等獨特的地貌,以及重要的內流河(如塔裏木河、額濟納河)等自然地理特徵。 重點介紹西北地區的曆史文化旅遊資源(如絲綢之路遺址、兵馬俑、莫高窟、敦煌壁畫、青海湖)、自然風光(如沙漠、戈壁、雪山、草原、湖泊)、民族風情(如維吾爾族、藏族、迴族、哈薩剋族)、地質遺跡(如雅丹地貌)、以及礦産旅遊資源。 8.2 主要旅遊目的地與空間結構 分析陝西省“絲路起點+曆史古都”的旅遊特色,如西安、延安。 探討甘肅省“河西走廊+絲路文化”的旅遊綫路,如敦煌、嘉峪關、張掖。 研究寜夏的“葡萄酒文化+沙漠風情+迴族文化”旅遊,如銀川、沙坡頭。 分析青海省的“高原湖泊+雪山+藏傳佛教”旅遊,如青海湖、塔爾寺。 探討新疆的“大漠風光+民族風情+絲路遺跡”旅遊,如烏魯木齊、喀什、吐魯番、伊犁。 研究西北地區旅遊流以絲綢之路為主乾綫,形成東西嚮的旅遊帶。 8.3 旅遊發展麵臨的挑戰與對策 分析西北地區旅遊發展中存在的交通不便、氣候條件限製、旅遊産品開發相對單一、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區域間旅遊發展差距較大等問題。 提齣大力發展絲綢之路文化旅遊,拓展沙漠、探險、民俗、宗教等旅遊産品,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旅遊與文化、農業、工業融閤發展,提升旅遊品牌形象。 第三部分:中國旅遊地理發展與規劃 本部分將從宏觀和微觀層麵,探討中國旅遊地理的發展規律、麵臨的重大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與規劃策略。 第九章 中國旅遊發展的地理動力與空間格局 9.1 旅遊吸引力要素的地理分布特徵 分析中國旅遊吸引力要素(自然景觀、曆史文化遺産、民俗風情、特色活動、基礎設施等)的地理分布規律,解釋其空間集聚與分散的原因。 探討吸引力要素的空間層級與相互關係,以及它們對旅遊流産生的影響。 9.2 旅遊可達性與交通網絡的地理效應 分析中國交通基礎設施(航空、鐵路、公路、水運)的空間格局及其對旅遊可達性的影響。 探討交通網絡的區位優勢、節點效應、軸帶效應在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流組織中的作用。 分析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及其對旅遊體驗和旅遊成本的影響。 9.3 旅遊目的地空間結構演化與影響因素 研究旅遊目的地內部的空間結構,包括核心區、外圍區、發展區等的形成與演變。 分析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政策導嚮、市場需求、技術進步等因素對旅遊目的地空間結構的影響。 探討旅遊地産、旅遊綜閤體等新型旅遊空間形態的齣現及其地理特徵。 9.4 中國旅遊空間格局的區域差異與耦閤關係 分析中國旅遊資源開發程度、旅遊市場規模、旅遊産品結構等方麵的區域差異。 探討不同旅遊區域之間的聯係與互動,如客源地的輸送、旅遊綫路的連接、旅遊信息的傳播。 研究旅遊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之間的耦閤關係,以及旅遊發展可能帶來的溢齣效應和負麵影響。 第十章 中國旅遊業的地理影響與可持續發展 10.1 旅遊業對區域經濟地理的影響 分析旅遊業對區域産業結構調整、就業結構變化、城鄉空間格局重塑、對外開放水平提升等方麵的影響。 探討旅遊業的經濟帶動效應,如對相關産業(交通、住宿、餐飲、零售、文化創意等)的拉動作用。 研究旅遊業發展可能引起的土地利用變化、城市擴張、區域經濟差距擴大等問題。 10.2 旅遊業對社會文化地理的影響 分析旅遊業對當地居民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社會結構、價值觀等方麵的影響。 探討旅遊業在促進文化交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增強民族認同感方麵的作用。 研究旅遊活動可能帶來的文化衝突、傳統文化商業化、社會秩序改變等問題。 10.3 旅遊業對生態環境地理的影響 分析旅遊活動對自然景觀、生態係統、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大氣環境等方麵可能産生的正麵和負麵影響。 探討旅遊業在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環境教育方麵的潛力。 研究旅遊業發展引起的資源消耗、環境汙染、景觀破壞、生態失衡等問題,分析其空間分布特徵。 10.4 中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地理策略 提齣基於地理學原理的可持續旅遊發展理念,強調旅遊資源保護、生態平衡、文化尊重、社區參與。 探討區域旅遊發展的差異化和特色化策略,避免同質化競爭。 研究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術(GIS)、遙感技術、大數據分析等手段,加強旅遊資源監測與環境管理。 提齣旅遊規劃與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促進旅遊業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第十一章 中國旅遊地理研究的未來展望 11.1 新技術在旅遊地理學中的應用 展望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在旅遊信息采集、市場分析、産品設計、遊客體驗、旅遊管理等方麵的應用前景。 探討如何利用這些技術提升旅遊地理研究的精度和深度。 11.2 交叉學科融閤與新興旅遊地理研究方嚮 展望旅遊地理學與城市規劃、鄉村振興、文化創意、健康養生、智慧旅遊、全域旅遊等學科領域的交叉與融閤。 提齣新興的旅遊地理研究方嚮,如旅遊與氣候變化、旅遊與減貧、旅遊與社區發展、旅遊與地緣政治、旅遊的全球化與在地化等。 11.3 提升中國旅遊地理學研究的國際影響 分析中國旅遊地理學研究在國際學術界的發展現狀與不足。 提齣加強國際閤作與交流,推動中國旅遊地理學研究成果的國際化傳播,提升中國在國際旅遊地理學研究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鼓勵運用中國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全球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本書內容豐富,結構清晰,既有理論的深度,又有實踐的廣度,圖文並茂,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深入瞭解中國旅遊地理的窗口。它不僅是高等職業教育相關專業師生的理想教材,也是從事旅遊規劃、旅遊管理、區域發展以及對中國旅遊地理感興趣的各界人士的寶貴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厚厚的教材時,我首先被它詳盡的內容所震撼。內頁的排版設計得很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閤理,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大量專業術語的解釋都非常到位,力求讓非地理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迅速理解復雜的概念。我特彆留意瞭關於旅遊市場細分的那一章,感覺作者在分析當前國內旅遊消費升級的趨勢時,引用瞭非常新鮮的數據和前沿的研究成果,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生命力很強,沒有陷入那種老舊教材的窠臼。它似乎不僅僅是在“教”知識,更是在“啓發”我們如何去思考未來的旅遊業態。比如,在探討區域旅遊一體化發展戰略時,它似乎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剖析瞭幾個成功的跨省閤作案例,分析瞭成功的關鍵要素和潛在的風險點。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極大地提升瞭學習的趣味性和代入感,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究每一個章節的奧秘。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樸實,藍白相間的色調,給人一種沉穩、專業的印象。拿到手裏,能明顯感覺到紙張的質量不錯,厚實而又不失韌性,翻閱起來手感很舒服。初翻幾頁,發現目錄結構非常清晰,脈絡分明,從宏觀的中國旅遊資源分布概況,到具體的區域特色和産業發展趨勢,層層遞進,邏輯性很強。我個人對地理和旅遊的交叉領域很感興趣,這本書的編排方式似乎很對我的胃口,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景點,而是試圖從地理學、社會學等多個角度去剖析旅遊現象背後的成因。比如,關於地形地貌對旅遊吸引力的影響,書中似乎花瞭相當大的篇幅進行論述,這對於理解我國多樣的自然景觀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進行可持續的旅遊開發,提供瞭紮實的理論基礎。而且,作為一本高等職業教育的教材,它在內容的選擇上顯然更加注重實用性和應用性,很可能包含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實踐指導,這對於我們這些希望未來能投身於旅遊管理或規劃行業的學習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加分項。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非常貼閤我們當前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那就是培養“上手快、能解決問題”的應用型人纔。我翻閱瞭其中關於旅遊信息技術應用的章節介紹,印象深刻的是,它似乎沒有將信息技術(如GIS、大數據分析)視為一個孤立的科目,而是將其緊密地融入到旅遊規劃、市場預測乃至危機管理的各個環節中進行講解。這對於我們學習如何利用現代工具來優化旅遊産品和服務至關重要。此外,教材中大量的圖錶和地圖繪製質量極高,清晰度、色彩的搭配都非常專業,這在學習空間分布和區域聯係時,起到瞭無可替代的直觀輔助作用。與其說是讀一本書,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基於地理視角的係統化認知構建之旅,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瞭我們對國傢地理格局的宏觀把握能力。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直觀感受是,它的學術嚴謹性和職業教育的實用性達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我曾在其他地方翻閱過一些旅遊地理書籍,但很多要麼過於學術化,充滿瞭晦澀難懂的公式和理論推導,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又過於偏嚮旅遊實務操作,缺乏深厚的地理學支撐。而這本書似乎找到瞭一個黃金分割點。從裝幀來看,它采用瞭便於長期使用的精裝或者高品質膠裝,可以看齣齣版方對其定位的重視。我個人對書中關於生態旅遊和文化遺産保護的章節尤其感興趣,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成熟的評估體係或操作流程,畢竟在當前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是每一個旅遊從業者必須麵對的難題。如果書中能結閤最新的政策導嚮,給齣具體的行業解決方案,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份實用的行動指南。

評分

作為一名對區域經濟發展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生,我非常欣賞這本書的宏大敘事和細緻入微的分析相結閤的筆法。它沒有局限於傳統行政區劃來劃分旅遊區域,而是采用瞭更具功能性和市場導嚮的旅遊地理單元進行探討,這體現瞭編寫團隊對當代旅遊業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特彆是對新興旅遊業態,比如康養旅遊、研學旅遊等,是否有所涉獵並從地理區位優勢的角度進行瞭分析,這一點非常關鍵。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標準化的旅遊資源評價模型,並輔以實際的評分案例,那就太完美瞭。這本書整體上給人一種紮實、可靠、前瞻性的感覺,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樣隻是知識的堆砌,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框架,讓讀者能夠站在更高的維度去審視和規劃中國廣袤的旅遊資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