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指南,西西的私人阅读笔记——在本书中,“世界华文文学奖”得主西西介绍了她所钟爱的西方经典作家和作品,依据西西开具的这一份书单,可以对西方现当代文学有一个系统而深入的了解,是非常难得又有价值的阅读线索。书中介绍的一些作家后来成为国内备受推崇的大师,可见西西的视野和品位;而书中提及的另一些作家的作品,至今还没有被翻译成中文,则更是西西提供的珍贵而独特的经验,值得进一步发掘探索。
★比译文更美丽,比原作更中国,经典作家以汉语重述西方经典——西西在本书中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讲述了西方特别是拉美优秀作家的杰出作品,这种重述既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内涵和风格趣味,又完美地融入了西西的理解和再创作,通过这样的重述,读者可以寻找到“迷失在翻译中”的趣味和情感,接触到更为亲切的马尔克斯、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略萨、格拉斯、杜拉斯……
打开这本无限之书,你可以停留在任何一页上。这是一册很个人的阅读笔记,如同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描述自己游历过的奇异城市一样,西西用比译文更流畅的语言重述了当代外国文学中打动人心的故事,向我们介绍她喜欢的略萨、卡尔维诺、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格拉斯、杜拉斯、卡彭铁尔、阿斯图里亚斯、鲁尔福、冯内古特……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马可波罗对忽必烈描述自己游历过的奇异城市,就像这一个读者向另一个读者讲他喜欢的一本本书。一次,说到一座桥,这位旅行者不厌其详,反复叙说一块块石头。大汗显然有些不耐烦了,于是问:究竟哪一块才是支撑桥梁的石头?他答:桥梁并非由石块支撑,乃由桥拱。大汗又问:然则,为什么只讲述石头呢?马可波罗说:有石头就沒有桥拱了。
读者,也未必都是忽必烈,但这书陈述的,的确只是一块块石头;石头上面的什么,固然合该由其他读者自己去摸索,而更主要的,或许是我这个读者,根本就不能也不想去胡乱认定。本书的编排,就按石头小大为序,最后的一块*大(何况我本来就是巴尔加斯·略萨迷),不过,如今只呈露一小部分,更多的——就看像你们这样的一个个读者是否有兴趣再说。
——西西
西西,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1938年生于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毕业于葛量洪教育学院,曾任教职,又专事文学创作与研究,为香港《素叶文学》同人。著作极丰,出版有诗集、散文、长短篇小说等近三十种。1983年,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获联合报第八届小说奖之联副短篇小说推荐奖。1992年,她的长篇小说《哀悼乳房》名列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1999年,长篇小说《我城》被《亚洲周刊》评入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2005年,继王安忆、陈映真之后获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品是长篇小说《飞毡》。2009年,《我的乔治亚》、《看房子》入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2014年获得台湾“全球华文文学奖星云奖之贡献奖”。
对西西是香港*有代表性,也*重要的作家。
——梁文道
有人问我,在世的中国作家,谁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说:香港女作家西西。
——艾晓明
谢谢她无穷的好奇与热情,谢谢她渊博的才气,谢谢她的良善与天真,让我,还有千千万万读者,见证了文学确实可以让人世更美好。
——马世芳
序
二十一则故事
把钢琴送给大西洋
和浪一起生活
漂浮在河之第三岸
消失在远方翠绿的土地 .
你遇到了什么麻烦?
大多数的人不喜欢蚊子
怎么只得七十个披索
给补鞋匠的一封信
呈给总统先生的报告
小镇上的理发师
独霸河谷的芭芭拉
回返根源之旅
手中的冰钥匙
我来做裁判好了
鳄鱼战事
女孩和牛
工兵克里
纸牌游戏
杜拉现象
水 域
乡间房子
格拉斯之页
锡 鼓
鲽 鱼
头 生
博赫斯之页
博赫斯之页
忧郁的热带
忧郁的热带
加西亚·马尔克斯之页
阿拉卡达卡
最初的马孔多
没有人写信给上校
巴达沙奇妙的下午
邪恶时刻
纯真的艾兰迪拉
族长的秋天
卡尔维诺之页
读一些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柏洛玛先生
巴尔加斯·略萨之页
关于秘鲁
胡利亚姨母与剧作家
大多数的人不喜欢蚊子
阿历斯爱上了莉蒙妮亚,他不相信她会不知道他对她的感情,他说:如果我知道了,她一定也会知道的。
“即使你不告诉她,她也会知道吗?”村子里的一个小孩子问阿历斯。
“是的,即使我不告诉她,她也会知道的。”阿历斯说。
“怎么会知道呢?”小孩问。
“蚊子咬。”阿历斯说。
“什么?”小孩子莫名其妙。
“一切都由蚊子咬开始,但必须是两次的蚊子咬。”
“嗯,是怎么的一回事呢?”
“起先,蚊子去咬了女孩子一口,然后这蚊子又去咬男孩子一口。”阿历斯说。
“那么两人都要染上疟疾了呀。”小孩说。
“有可能的,但我要说的是另一回事。只要蚊子咬了女孩子一口,又去咬男孩子一口,这两个人就会恋爱了。”阿历斯说。
“是吗?不过,要是许多蚊子去咬了许多人怎么办呢?又为什么大多数的人不喜欢蚊子而要扑灭它们呢?”
“让我先答你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喜欢蚊子而要扑灭它们,那是因为人们不可能一天到晚老是恋爱。恋爱,像疟疾一样,是一件危险得要命的事。”
“是吗?不过,如果一只蚊子先去咬了一个男子一口,继续又去咬另外一个男子一口,又怎样呢?或者,蚊子去咬了一个男子一口,又去咬了一个丑八怪女子呢?又或者,蚊子去咬了这个人一口之后,却飞去咬了他的亲人一口,怎么办?”小孩问。
“我怎么知道呀,对于这样的事,人们哪里有办法呀,024 025
他们只好照样恋爱就是了。” 阿历斯只希望蚊子去咬莉蒙妮亚一口,然后再咬他自己一口。不过,他说,即使成了事实,其中还有不少的忧愁的。
《蚊子咬》,希腊作家夏维亚拉斯 (Stratis Haviaras) 长篇小说《树木歌唱的时候》中的一节。
这是一册很个人的阅读笔记。
许多年来,一直断断续续,每日在报纸上写个“阅读笔记”的方块,完全因为自己是一个书呆子,读了喜爱的书,就急不及待要告诉别人,希望大家也成为这些书的读者。
我是教育学院的出身,五段教学法指导我们该以引起动机、发展、深究、复问及总结五个阶段去传播知识,不过,在课室里讲授课文与在报刊上传递讯息毕竟是两码子事。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执起笔来,用意不外只为引起动机、诱发兴味,至于发展、深究等等,还得留待他人各自去探索。有时,或不能免会流露一点点职业病,把别的读者当学生,其实不是的。本书所选,以当代外国文学为主,因属方块文字,形式上呈现框架面目,有点像连环图。
记得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作品《柏洛玛先生》[《帕洛马尔》]中,有一节写柏洛玛到墨西哥参观古迹遗址,由一位前哥伦比亚文化的专家作向导,为他解说神庙羽蛇的历史和象征。刚好一名教师也带了学童前来上课,这教师说的只是:它们的意义,我们其实并不知道。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马可波罗[马可·波罗(Marco Polo)]对忽必烈描述自己游历过的奇异城市,就像这一个读者向另一个读者讲他喜欢的一本本书。一次,说到一座桥,这位旅行者不厌其详,反复叙说一块块石头。大汗显然有些不耐烦了,于是问:究竟哪一块才是支撑桥梁的石头?他答:桥梁并非由石块支撑,乃由桥拱。大汗又问:然则,为什么只讲述石头呢?马可波罗说:没有石头就没有桥拱了。
读者,也未必都是忽必烈,但这书陈述的,的确只是一块块石头;石头上面的什么,固然合该由其他读者自己去摸索,而更主要的,或许是我这个读者,根本就不能也不想去胡乱认定。本书的编排,就按石头小大为序,最后的一块最大(何况我本来就是巴尔加斯·略萨迷),不过,如今只呈露一小部分,更多的——就看像你们这样的一个个读者是否有兴趣再说。
最近读完《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温暖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读者与书之间不可分割的情感纽带。我被他对于阅读的虔诚所打动,那种将阅读视为一种神圣体验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书中关于阅读带来的“意外收获”的描述,那些偶然间遇到的绝妙句子,那些在不经意间点醒自己的观点,都像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我内心的天空。我常常会想象,他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去阅读的?是抱着探索未知的好奇,还是寻求心灵慰藉的渴望?他对不同书籍的“选择困难症”,以及在书中“迷失”又“找回”自己的过程,都让我觉得既真实又有趣。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什么“速成”的阅读技巧,而是强调了阅读的内在动力和情感共鸣。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书单”的看法,那种不拘泥于形式,只遵循内心召唤的自由,让我感到无比的释然。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又一次被唤醒了内心深处的阅读热情,也更加珍视每一个与书相遇的时刻。
评分《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它以一种极其个人的视角,展现了一个读者在文字海洋中航行的轨迹。我被书中对阅读细节的描绘所深深吸引,那些关于选书的犹豫,关于阅读环境的选择,关于沉浸其中的忘我状态,都让我感同身受。他描述的与书中人物的“对话”,那种跨越时空的交流,那种在字句中寻找慰藉与启迪的过程,都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常常会想,我自己的阅读经历,是否也像他一样,充满了惊喜与挑战?我是否也曾因为读到一本“对的书”而彻夜难眠,或者因为一本“错的书”而倍感失落?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任何“标准”的阅读方法,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阅读哲学。他对于“碎片化阅读”的看法,对于“深度阅读”的追求,都引发了我强烈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知识”与“智慧”的区分,以及阅读在两者之间扮演的角色。这本书就像一个知心的朋友,在静静地聆听我的阅读故事,并用它自身的经历来回应我的困惑。
评分《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我关于阅读的认知。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著作,而是一本饱含深情的生活随笔。我被书中对于阅读细节的捕捉所折服,那些关于书签的用途,关于阅读时的肢体语言,关于对不同出版社和装帧风格的偏爱,都展现出作者对阅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他描述的“读后感”的形成过程,那种从模糊到清晰,从个人体验上升到普遍意义的蜕变,让我对“写读后感”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我常常会思考,他是否也像我一样,有过无数次想要记录下阅读心得,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的经历?他对“书籍的生命周期”的理解,从新书的耀眼光芒,到旧书的温润光泽,再到最终成为回忆的一部分,都让我感到一种生命的轮回。这本书并没有强加任何阅读的“标准”,而是鼓励读者去拥抱阅读的多样性,去发现属于自己的阅读乐趣。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阅读带来的改变”的探讨,那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力量,让我看到了阅读的真正价值。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叫做《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的书,虽然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有点泛泛,好像说的是一个很普遍的读者群体的故事,但它实际给我的感受却是非常个人化和细腻的。书中的叙事者,我姑且称之为“他”吧,他对于阅读的迷恋,那种沉浸在文字世界里的姿态,让我觉得无比熟悉。我常常会想象,在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会坐在哪里?是某个洒满阳光的窗边,还是某个灯光昏黄的角落?他阅读时会有什么小习惯?比如,他会不会在读到精彩之处忍不住做笔记,或者在某个句子旁画下记号?书中描绘的那些读者内心深处的小确幸,那些因为一部好书带来的短暂逃离,那种对纸张和墨香的依恋,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己的影子。有时候,我觉得阅读就像一种秘密的仪式,只有读者自己能体会其中的奥妙。他描述的对不同类型书籍的偏爱,对某些作者的执着,那种在书海中寻觅知音的孤独与欣喜,都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读者,更是关于所有热爱阅读的人的共同体。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书评”这件事的态度,不落俗套,不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真实的感受,这种真诚的表达,让我觉得非常难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又一次被阅读的力量所触动,也更坚定了自己作为一个读者的身份认同。
评分读罢《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关于阅读的画面。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刻意去描绘一个宏大叙事,而是将笔触深入到每一个微小的阅读瞬间。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文字的敬畏,以及与书籍建立起来的深厚情感。他笔下的阅读体验,充满了生活化的细节。比如,在疲惫的一天结束时,如何用一本书来慰藉心灵;或者在某个突如其来的灵感迸发时,如何急切地想要找到与之共鸣的书籍。这些场景,仿佛就在我身边发生,让我忍不住跟着他的思绪一同沉醉。书中对阅读方式的探讨也十分有趣,从电子阅读器到纸质书籍,从快速浏览到细细品味,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他对于“浪费”一本书的惋惜,对于“读不下去”的无奈,以及对于“遇到一本好书”的狂喜,都让我觉得既真实又动人。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书的关系,它不只是一件物品,更是一个伴侣,一个导师,一个可以随时倾诉的对象。我甚至开始反思,我自己的阅读习惯是否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是否也曾因为某本书而改变了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速度快,书的质量好,就是还没开始看~
评分在豆瓣上看到不错,买回来慢慢看
评分还可以,介绍了西西自己的阅读的一些书籍,算是比较新鲜的推荐类书了
评分非常快的速度就到了,快递员也热情,用心
评分还没看
评分西西的书一向是我很喜欢的
评分一次性又购入物本好书!
评分不错哦,包装还可以,速度也很快,是一个个故事的阅读笔记,看了几篇倒是没看懂,还需要继续提高。
评分记得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作品《柏洛玛先生》[《帕洛马尔》]中,有一节写柏洛玛到墨西哥参观古迹遗址,由一位前哥伦比亚文化的专家作向导,为他解说神庙羽蛇的历史和象征。刚好一名教师也带了学童前来上课,这教师说的只是:它们的意义,我们其实并不知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