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清,下过乡,扛过枪,留过洋。浙江临安人。1977年初就学于解放军洛阳外语学院法语专业。1985年考上浙江美术学院西方美术史研究生。1987年留学法国巴黎索邦大学,1992年获艺术史博士学位,旅居巴黎10年。
    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双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兼课教授。
    主要著作:
   《现代与后现代一西方艺术文化小史》(香港三联书店,1994;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哀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破解进步论——为中国文化正名》(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西方民主的乌托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主要译著:
    [法]皮埃尔·布迪厄:《遏制野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法]让·克莱尔:《论美术的现状——现代性之批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法]巴斯卡尔·博尼法斯:《造假的知识分子》(商务印书馆,2013)
    [法]斯特法纳·黑塞尔:《请愤怒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新版序 “当代艺术”是骗术
再版序 文化战争,艺术作先锋
引子
总序 “国际当代艺术”是一种“美国式艺术”
第一章 何谓“当代艺术”
1.“当代艺术”并不当代
2.换了个叫法的“先锋派”
3.绘画雕塑靠边站,装置概念站前台
4.“当代艺术”,原产美国
5.一切为了切除历史
第二章 “美国绘画”的横空出世(1945-1960)
1.文化冷战——“一块红布前的公牛”
2.中央情报局——美国的“文化部”
3.艺术博物馆的政治背景——“民主和自由的堡垒”
4.“非政治”的政治画
5.绘画最后一曲挽歌
第三章 “美国艺术”国际地位的确立(1964)
1.黑山学院——“美国艺术”的黄埔军校
2.激浪派——美国“艺术国际”的雏形
3.卡塞尔文献展——美国搭台的国际大展
4.“农村包围城市”——打败艺术之都巴黎
5.“另立中央”——纽约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威尼斯的背叛”……)
第四章 欧洲的“美国式艺术”(1960年代)
1.三位美国制造的明星——克莱恩、曼佐尼和博伊斯
2.法国“新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的欧洲变种”)
3.德国“激浪派”——美国派到欧洲的造反派
4.维也纳“行动派”
5.意大利“贫穷艺术”
第五章 “国际当代艺术”——顺美者昌,逆美者亡(1970至今)
1.以“国际”(世界主义)和“当代”(时代精神)的名义
2.美、德“轴心”
3.英、瑞、荷中坚
4.法、意、西臣服
5.苏、东欧归降,亚非拉“国际”(“当代艺术”日不落)
第六章 “三M党”——“当代艺术”的体制
1.“当代艺术”市场
2.“当代艺术”博览会
3.“当代艺术”双年展和博物馆
4.“当代艺术”理论家和策展人
5.“当代艺术”媒体宣传
第七章 “当代艺术”之情状
1.日常性:生活即艺术(“日常的神话”)
大便小便皆艺术,指鹿为马铁成金
种菜烹饭也艺术,展厅成了养猪场
木匠花匠出大名,猩猩稚童大画家
工人保安无师通,自学成才当明星
2.杂耍性:混淆各艺术门类(“总体艺术”)
杂耍乎?戏剧乎?
摄影拿了雕塑大奖
音响的雕塑
耳听的绘画
3.受操控性——说你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是也不是
4.股市投机性——艺术品=投机股票
5.文化性(政治性,挑衅性,宗教性,幼儿性……)
第八章 西方艺术,中国制造
1.“当代性”遮盖“地域性”
2.表面多元,其实一元
3.中国性告缺
4.为谁而艺术
5.美术学院,解散?
结论
附·新论 “当代艺术”不是艺术
1.奇奇怪怪的“当代艺术”不是艺术
2.官方不应资助和宣传“当代艺术”
3.请尊重中华民族的文化古迹
4.前苏联“当代艺术”的政治颠覆意义
5.《最后的晚餐》为什么拍出天价?
6.大黄鸭放得再大,也不是艺术
附录
1.抵制洋垃圾建筑引入中国
2.灾难性的普利兹克奖(应当以得西方文艺奖项为耻)
3.中国“当代艺术”侮辱了人生
4.危险的中国当代美术——韩国艺评家金兑庭访谈节选
5.“文化霸权”与“文化侵略”——塞尼叶女士访谈
后记
参考书目
    《“当代艺术”:世纪骗术 <艺术的阴谋>更新版》:
    近日又据2004年7月7日杭州《都市快报》,闻悉“当代艺术”大闹“西部开发”:西安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什么艺术展”(抄搬美国当代建筑师爱森曼“随便什么”的说法)。这个名称匪夷所思的展览,热烈烈,闹哄哄,来了南北官办美术学院教师的影像装置作品,更来了一大群国内国际自由“艺术家”实施“什么艺术”:有用塔吊倒悬着身子搬水泥的,有用消防车水枪向人群喷水的,有花钱雇来十位民工搞“突发行为艺术”,让他们充任“评委”给展品评分的;还有两人各准备了一大桌食物和一堆糖果让大家“吃艺术”……报纸图片上,但见一些雇来的老农民表情漠然地在敲鼓击钹,还有几位“没有经过任何培训”、“打扮很经典的”陕北老农胸佩“讲解员”小牌……此情此景令人愀然:“艺术家”们有愚弄这些老农民的味道。
    面对这些莫名其妙的展品和“艺术”,不少观众半途退场,有些观众直接批评展览“很傻”。西安几家主要媒体也共同表示:“看不懂展览到底在展什么。”然而,展览的主旨却据说是:“希望通过‘什么艺术’、‘艺术了什么’的质问,对当代艺术脱离群众、套路化、圈子化的情况进行反思。”这种贼喊捉贼玩玄弄虚,本也是国际国内“当代艺术”的套路。
    事实上,这样的展览大抵本不是给西安市民看的,而是为了给“艺术家”们录成录像拍成照,增加些个人履历,日后可拿到“国际”上去兜售。因此可以说,这只是一个面向“国际”的展览,不仅“脱离群众”,而且“脱离中国”。
    一个有辉煌五千年文化艺术历史的民族,本以现实理性、老成世故而著称于世,怎么忽然显得如小儿般幼稚?对这些装疯卖傻、耍颠弄狂之事,何以政府以至民间都诚惶诚恐,目为“艺术”?对这些本不是玩艺的玩艺儿,吾人竞没有底气站出来说“这不是玩艺儿”?
    这里面最根本的原因,是百年中国深受西方“进步论”(社会进化论)的蛊惑,以物质性标准(生产力水平)来判定一个社会的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水平高,那么其“上层建筑”的文化也先进;反之,物质生产力水平低,其文化也落后。这是当今众多国人的思维定式,并积淀为一种深深的文化自卑感。
    进步论假设西方社会的“进步”历程普世皆准,是全人类都要经历的,由此表现为一种“西方中心的世界主义”。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现象,是全人类都要这样“进步”的。于是,西方等同于“现代”(“当代”),西方等同于“世界”。西方“当代艺术”,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方向。不绝于耳的“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全球化”口号,都是这种“西方中心的世界主义”情结的表现。
    尤其,进步论压在中国人心头的文化自卑感,使中国人先验地否定中国自己的文化,丧失了用自己的文化艺术价值标准去评判事物的能力。中国人失去了说这个东西好、那个东西不好的底气。或者是有理说不清。人家的艺术先验就是“国际”“先进”水平,你的观念先验就“落后”,甚至“前现代”“农业社会”。所以才有了这样的怪诞现象:众多国人对一些国内外“当代艺术”看不下去接受不了,却又觉得理不在自己一边,欲说还休,没法说。当你原来用了几千年的理被国人普遍认为“落后”时,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你只能睁眼看着这些“国际”“当代”“艺术”在中国成为朝野时尚。
    ……
    十年前,拙著《艺术的阴谋》出版,曾在国内艺术圈引起一些议论。官方也有一些注意,但依然不改支持“当代艺术”。一些官方机构,还开设了“当代艺术”的委员会或中心。拙著有过一些影响,但很快归于沉寂,不为大部分艺术界人士所知。
最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有泛滥之势,日益祸国殃民,不得不再次出来发一点自己的声音。
十年前我用三十万言告诉国人:“当代艺术”是一种“美国式艺术”,也许太过学术。有人会说,“美国式艺术”也是一种艺术呀。
如果当年点到为止还不够彻底,那么这次新版我痛感有必要彻底挑明,把话说透白:奇奇怪怪的“当代艺术”不是艺术,官方不应该再资助和宣传“当代艺术”。
    忽然闪出一念:“当代艺术”不是艺术,是骗术,是巫术,是传销(洗脑)!
    当杜尚指着小便池,曼佐尼指着自己的大便,博伊斯指着一堆油脂和毡布,克莱恩售卖看不见的“无形画”,沃霍尔指着西红柿汤料,莱诺指着花盆,霍夫曼指着大黄鸭,孔斯、村上隆等人指着幼儿玩具……说:这就是“艺术”,这难道不是骗术?难道不是公然的洗脑?高价天价倒卖这些“艺术品”,难道不是金融骗局?
    这些指粪土为黄金的“当代艺术家”难道不都是骗子?是江湖术士和现代巫师?
    那些云雾缭绕、不知所云、仿佛让人吸食鸦片头晕目眩的“当代艺术”理论,难道不是骗子作法时口中咕噜吧唧的念念有词?
    毫不犹豫,就此把新版书名改作:“当代艺术”是骗术。
    所谓骗术,就是以无作有,以假充真,把不是说成是。古今中外,行骗最典型的方术,都是洗脑,忽悠,巫术式的蛊惑,灌输宗教式信仰或迷信。
西方“当代艺术”的传布,完全就是靠洗脑和欺骗。其最大的骗局或骗术,就是把杜尚的小便池奉为“艺术品”。其实当初杜尚只是一次并未实现的恶搞,留下一张小便池的照片,并无更多想法。但二战以后美国为了夺取西方乃至世界的艺术主导权,硬是把杜尚的恶作剧说成是正剧——小便池就是“艺术品”!
    可以说,西方“当代艺术”的整个逻辑,都是基于小便池是“艺术品”。由此,小便池式的日常俗物,都可以被指认为“艺术品”。日常俗人,都可以被命名为“艺术家”。
    因此,杜尚被所有西方现当代艺术史,被所有“当代艺术家”和理论家尊为大神,奉为“当代艺术之父”。研究杜尚的著作,汗牛充栋。成千上万的著述,都在赞美杜尚。“2000年时,关于杜尚研究的书单已达十七页之多,”甚至还有所谓“杜尚学”!(王瑞芸语)为什么杜尚会成为神?因为所有“当代艺术家”点化日常俗物为“艺术”,都要追到杜尚的小便池。(图000插入)
    事实上,1960年代美国夺得西方艺术霸权之后,对全世界实施了大规模、长时期的理论洗脑,让人们相信小便池就是“艺术品”。一个法国混混(1),被神化为“当代艺术教”教主,成为美国制造的“当代艺术骗局”最大的骗子宗师。
    安徒生笔下,两个骗子面对赤身裸体的皇帝,指着空气说:“新衣裁得多么好看啊!”不愿自认愚蠢的众人也齐声赞美:“多么美的纹样,多么美的色彩!”中外“众人”被洗脑后,也不愿自认愚蠢不懂艺术,发出阵阵赞叹:杜尚真了不起啊!他怎么想到把小便池端到艺术展厅呢,这样小便池就成了艺术品,简直神了……杜尚改写了艺术史,扩大了艺术的范畴,太了不起了!
    尤其杜尚代言的这个“艺术”,还挂着“当代”的神圣牌子,谁敢质疑?
    其实,这不过是骗术导致的迷信而已。皇帝依然赤身裸体,小便池依然是小便池。
    既然是骗术,总有人出来戳穿。法国艺评家让·克莱尔二十多年前就揭露:“X君压扁的汽车、Y君的油脂堆、或Z君的书写,我们的眼睛穷于在那里寻找艺术性,因为事实上正如皇帝的新衣,那里没有任何艺术性可看。”(2)克莱尔也比喻“当代艺术”是皇帝的新衣,没有艺术性。
    Y君就是德国“当代艺术”教父博伊斯。克莱尔批评他的“艺术”是“一种祛除古魔鬼的驱魔法,艺术家的萨满教”。(第92页)的确,博伊斯就是一个萨满,曾宣称他的“艺术”可以对现场的信徒弟子产生“治疗作用”。这其实可以与李师傅的轮子功相提并论了。骗术很轻易就导向一种宗教或邪教。
    2014年,英国学界名人罗杰·斯克鲁顿,在BBC新闻杂志也明确指控“当代艺术”是“撒谎和欺骗”(lying and faking),“虚假不真”(untruth)。(3)“fake”本义是赝品、假货的意思。用谎言来推销假货,正是典型的骗术。他憎恨艺术界混有多不胜数的伪君子和骗子。
    “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是靠“观念”、说法和诡辩,美其名曰“观念艺术”。作品无足轻重,甚至无需作品。任意指认一个日常俗物或一个日常行为,给出一个“说法”,就可以将其点化为“艺术”,真个就是现代巫术。可以说,整个“当代艺术”都是建立在“理论说法”之上。这就给骗子和江湖术士们的招摇撞骗,提供了广阔天地。
    制造赝品的行骗,比如造假画,你还得需要手艺。而搞“当代艺术”,则根本无需上美院,不需要美术技艺。真如博伊斯宣称“人人都是艺术家”,凡夫俗子,摆弄一个俗物,编一通鬼话,都可以摇身一变成为艺术明星。
    正因为“当代艺术”无需技艺,只需“观念”,于是出现了“当代艺术”女性“艺术家”占极高比例,实为人类艺术史所罕见。女性在产生灵感或古怪念头方面,一点不比男性差,甚至有优势。所以很自然,女骗子混“当代艺术”特别容易,也特别多。
    法国著名女“当代艺术家”索菲·加尔(S. Calle),只是展示一些个人日记,叙述一些个人日常感受,于是就可以在蓬皮杜中心办大展,个人照片的广告挂得半天高。英国女“艺术家”翠西·艾敏(T. Emin),只是展示她睡觉的那张脏兮兮的床,和一个缀满跟她上过床的男人姓名的帐篷,差点得了英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大奖——透纳大奖。
    为了让这场人类文化史上空前的骗局得以持续,除了洗脑蛊惑之外,美国人一手拿着大棒,一手拿着胡萝卜。
    所谓大棒,就是美国人动用政治和体制的力量,在全世界强力推行这种美国式骗术的同时,全力在舆论上打压、抑制那些质疑“当代艺术”的声音。
    大棒也就是赵高的指鹿为马:美国人说小便池是“艺术品”,就不许有人出来说不是,否则后果很严重。在西方,批评“当代艺术”是要冒风险的。都说西方言论自由,其实并不然。许多学者都指出西方存在一种“言论管制”(censure)。法国艺评家让-菲利普·多梅克,指控“当代艺术”是一种“极权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人类压迫史上一种新种类的精神压轧”,一种“恐怖理论”(théoriste,与恐怖主义terroriste谐音)(4),压制对“当代艺术”的批评。克莱尔正因为批评“当代艺术”,在法国被骂成“反动派”、“法西斯”。
    法国女艺评家欧德·德·凯洛丝,2016年新出《当代艺术之伪》一书,明确宣告:“艺术(A)与当代艺术(AC)是两个不同的实体”,“当代艺术可以是一切,除了艺术。”(5)同时她也揭露:“当代艺术是一种极权主义本质的乌托邦……关于(当代艺术)主题的公共讨论是被禁止的。”(第18页)
    事实上,“当代艺术”在法国已成为一种官方艺术。民众上街游行抗议没有用,官方照样到处展示低俗恶俗的“当代艺术”。可见,“当代艺术”的骗术带有强制性。你不信也得信,不接受也得接受,涉嫌“恐怖主义”与“极权主义”。
    所谓胡萝卜,就是通过金融手段捧炒“当代艺术”,用金融骗局诱惑大众崇尚、购买“当代艺术”。在这里,“当代艺术”的骗术展现为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利诱。日常俗物被说成“艺术品”,爆炒到高价天价。从事这种营生的骗子,一个个暴得大名,大发横财。
    曼佐尼的大便,号称《艺术家之屎》,分装90罐头,每罐30克,当年以黄金价格拍卖,全部售罄一罐难求,近年已拍卖到每罐100多万人民币。(其中有一罐收藏于巴黎蓬皮杜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艾敏的那张床从十四年前的15万英镑,2015年被拍卖到254万英镑。英国“当代艺术”巨星达米安·赫斯特的一个药柜子,就是一个普通书架模样,上面放了一些药瓶子,从十几万英镑,十多年间在大西洋两岸来回倒卖,很快被炒到1000多万美元。
    仅2014年一年,那位声称“随便什么东西都可以是艺术品”的美国“波普”教主安迪·沃霍尔,其作品拍卖成交额竟达5.69亿美元!
    凯洛丝直指“当代艺术”是一种“金融衍生品”,一个“金融和体制的乌托邦,魅惑而时髦的极权主义,庞氏骗局”(une utopie financière et institutionnelle, un totalitarisme glamour et cool, une pyramide de Ponzi)
    说“当代艺术”是庞氏骗局,可谓入木三分!
    “当代艺术”的金融投机或金融骗术,不能不令人想起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投机:一个像洋葱头似的郁金香球茎,竟然炒到6700荷兰盾,可以买下一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豪宅。但无论把洋葱头炒作得如何名贵,如何有价值,投机泡沫终究还是破灭,洋葱头终究还是洋葱头。
    “当代艺术”的骗局也呈现为三足之鼎:体制—金融—理论。体制主导,理论洗脑,金融爆炒,三者紧密配合,实施骗术。这三足,某种程度上也正好对应后文提到操控“当代艺术”的那个黑手党式“三M党”:市场—博物馆—媒体(market, museum,media)。
    凯洛丝的《当代艺术之伪》这本新书,许多内容与我十年前《艺术的阴谋》中描述的内容完全一样,也提到了美国实施文化冷战,中央情报局,提到美国借用“当代艺术”消解欧洲真正的艺术……
    国人一定要看清,美国主导的“当代艺术”不仅仅是阴谋,更是骗术。
    众友皆知,我在体制内外,两边都不受待见。面对中国“当代艺术”,我像是一个堂吉诃德。天地间,我当然也有众多支持者。但在明处,除了林木先生的声援,几乎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
    但,虽千万人吾独往矣,将“一个人的战争”进行到底。
拿到《当代艺术:世纪骗术《艺术的阴谋》更新版》这本书,我怀着一种既好奇又忐忑的心情开始阅读。好奇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骗术”能够持续一个世纪,并占据艺术史的重要位置;忐忑的是,会不会颠覆我心中对艺术的美好想象。然而,这本书的阅读过程,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当代艺术的发展演变,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他不仅仅是在批评艺术本身,更是在批判一种文化现象,一种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书中对“拍卖行”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的作用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资本如何影响艺术价值的鲜活案例。那些看似随机的拍卖价格,背后却可能隐藏着精心策划的“拍而不买”、“抬高拍价”等游戏。这种对市场运作的深刻揭示,让我对许多所谓的“天价艺术品”产生了新的看法。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将复杂的理论和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思考。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这种互动式的写作方式,是我非常喜欢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艺术的“洗礼”,而是开始主动地参与到这场关于艺术的讨论中来。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追求的艺术,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它的价值,又应该由谁来定义?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让我对艺术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更深邃的境界。
评分《当代艺术:世纪骗术《艺术的阴谋》更新版》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当代艺术复杂世界的一扇门。我曾几何时,对那些摆放在美术馆里、价格不菲的“艺术品”感到困惑,总觉得它们与我所理解的美学标准格格不入。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框架。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家的深度和评论家的犀利,探讨了当代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内在的逻辑。他将艺术从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展览”在当代艺术中的作用的论述。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能够赋予一件作品完全不同的意义和价值,甚至能够将一件原本平庸的作品,包装成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这种“策展的魔力”,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运作”,都让作者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并没有简单地否定策展的作用,而是强调了其双刃剑的特性。这种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让我对当代艺术的评价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一场思想的对话,我被他的观点所吸引,被他的论证所折服,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自己固有认知的挑战。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深刻而又富有启迪性的作品,它让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艺术的旁观者,而是开始具备了主动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评分《当代艺术:世纪骗术《艺术的阴谋》更新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艺术批评,不如说是一场关于艺术真相的深度挖掘。我被作者那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和犀利所折服。他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隐藏着“猫腻”的角落,从早期观念艺术的兴起,到后来的装置、行为艺术的繁荣,再到如今各种跨界、科技艺术的层出不穷,作者都用一种极为冷静的笔触,剖析了其背后驱动的力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市场”在当代艺术中扮演角色的描述。它不再仅仅是艺术品的交易场所,而是深刻地影响了艺术的生产、传播和接受。那些能够吸引资本目光的艺术家和作品,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展览机会,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这种“资本决定论”的观点,或许会让一些纯粹的艺术爱好者感到不安,但作者却以大量事实为依据,证明了这种逻辑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普遍性。他引用的那些数据、案例,以及采访到的业界人士的观点,都让他的论证显得更加扎实可信。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所崇拜的“大师”,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并非完全因为其艺术上的独创性或深刻性,而是在于他们恰好抓住了时代变革的某个契机,并与当时的权力、资本、话语体系达成了某种默契。这种认知,虽然有些残酷,但却极具启发性。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看到的艺术,有多少是真正源于艺术家内心的表达,又有多少是迎合市场、迎合评论、迎合精英阶层审美的产物。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解毒剂”,能够帮助我们摆脱被过度包装的艺术信息所迷惑。
评分读完《当代艺术:世纪骗术《艺术的阴谋》更新版》,我的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作者深刻见解的钦佩,也有对自己过往认知被颠覆的震撼。这本书如同一场洗礼,将我从对当代艺术的模糊认知中拉扯出来,让我看到其背后隐藏的种种复杂机制。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和审视,挖掘了当代艺术史上的那些关键时刻和重要人物,并对他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我被书中对“艺术家”角色演变的分析所吸引,从一个技艺的传承者,到一个思想的表达者,再到一个市场运作的玩家,艺术家在当代艺术史中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又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影响?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引导读者去思考。他引用的那些具有争议性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都成为了他论证的有力支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媒体”在塑造当代艺术形象中所扮演角色的描述。媒体的聚焦和传播,往往能够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一夜之间推向艺术舞台的中心,同时也能够将一件原本默默无闻的作品,打造成一件具有轰动效应的艺术品。这种“媒体魔术”的揭示,让我对我们所接触到的艺术信息,产生了更多的警惕。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具有极高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作品,它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加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当代艺术,也让我对艺术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当代艺术:世纪骗术《艺术的阴谋》更新版》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颠覆性的阅读体验。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艺术界光怪陆离却又充满算计的一面。我曾以为,艺术是纯粹的、是自由的,是独立于世俗喧嚣的。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冷酷的逻辑,揭示了艺术如何被市场、资本、话语权所裹挟和塑造。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他不仅仅是在批评艺术本身,更是在批判一种文化现象,一种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书中对“画廊”在当代艺术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品如何从创作者手中,经过画廊的包装和推广,最终成为市场追逐的焦点。这种“商业逻辑”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驱动”,都让作者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并没有简单地指责画廊,而是强调了在商业化浪潮中,艺术家如何保持独立性和批判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剧场,而当代艺术就是这场演出中最受关注的剧目。作者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演,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更让我们看到了幕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深度和启示性的作品,它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加清醒和审慎的态度去面对当代艺术,也让我对艺术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场穿越当代艺术迷宫的向导,带领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华丽展厅和光鲜评论背后的真实面貌。我之前对当代艺术抱有的那种“看不懂”和“高深莫测”的感觉,在这本书的解读下,似乎找到了某种合理的解释。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他不像某些艺术评论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清晰、直观,甚至带有几分戏剧性的语言,讲述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史,以及其中不为人知的“潜规则”。他将那些抽象的艺术观念、复杂的市场运作,化解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节。特别让我触动的是,书中对“价值”的探讨。在传统艺术领域,价值往往与技艺、材料、历史传承等因素紧密相关,但在当代艺术中,观念、创意、甚至争议本身,都可以成为构成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价值的非物质化,以及其可塑性,正是被一些人所利用,从而制造出“虚假繁荣”的土壤。作者并没有全盘否定这种价值的转换,但他强调了其中存在的“操控”和“欺骗”的可能性。他通过分析一些艺术家如何巧妙地利用社会议题、政治事件来吸引关注,如何通过制造轰动效应来提升作品的市场价值,让我看到了当代艺术背后深刻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意义。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赌场,而当代艺术就是这场游戏中最重要的筹码,而那些操控者,则在幕后操纵着一切。这并非是简单的煽动,而是作者基于对艺术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世界的敏锐洞察,所呈现出的一个令人警醒的图景。
评分《当代艺术:世纪骗术《艺术的阴谋》更新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颠覆了我以往对艺术的认知,让我开始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艺术品”。作者的笔触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艺术产业的肌理。我曾以为,艺术是纯粹的、是精神的,是独立于世俗之外的。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艺术如何与金钱、权力、名利紧密地纠缠在一起,甚至是如何被这些世俗的力量所裹挟和塑造。书中对“观念艺术”的讨论尤为精彩,它揭示了如何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想法,经过包装和推广,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不得不令人惊叹,但同时也引人深思,这种神奇究竟是艺术本身的魅力,还是人为的营销手段?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所有观念艺术归为“骗局”,但他深刻地探讨了其中存在的“过度解读”和“价值泡沫”。他通过引用大量艺术史上的争议性事件和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这些“骗术”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并最终被主流艺术界所接受的。这种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让我如同置身于一场大型的剧院,看着各种角色在舞台上上演着各自的戏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艺术信息,而是开始具备了一种主动的、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我开始学会去辨别,去质疑,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艺术品背后的真实意图。这本书,无疑是开启我艺术认知新篇章的重要催化剂。
评分《当代艺术:世纪骗术《艺术的阴谋》更新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至今仍未平息。它如同一次对当代艺术的“解剖”,将那些看似神秘而高雅的事物,还原到了其最本质的层面。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审视了当代艺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演变成了一种“价值生产”的机制。我之前一直困惑于,为什么一些看似简单的作品,能够卖出天价?这本书,为我揭示了其中的逻辑。它不仅仅是艺术品的交易,更是关于话语权、资本运作、身份建构的多重博弈。书中对“评论家”角色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通过文字的力量,为艺术品赋予意义,从而影响市场的走向。这种“话语的权力”,以及其背后的可能存在的利益链条,都让作者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并没有简单地指责评论家,而是强调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实验室,而作者则是一位资深的科学家,正在用他的知识和智慧,为我们揭示着当代艺术的奥秘。他所提出的观点,虽然有些颠覆性,但却发人深省。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所追求的艺术,究竟是为了什么?它的价值,又应该如何衡量?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作品,它让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艺术的观众,而是开始具备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评分《当代艺术:世纪骗术《艺术的阴谋》更新版》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关于艺术界“潜规则”的百科全书。我怀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翻开了它,却被作者的深刻见解和犀利笔触所深深吸引。他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敏锐,揭示了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之前对一些“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感到费解,觉得它们与我心中对艺术的定义相去甚远。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作者阐释了这些艺术形式如何通过颠覆传统、挑战观众的感知,来获得关注和讨论,从而在艺术界占据一席之地。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艺术形式视为“哗众取宠”,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观念和价值。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艺术市场”与“艺术评价”之间复杂关系的描述。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形成了一个封闭而又自洽的体系。这种“精英主义”的运作模式,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价值泡沫”,都让作者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革命”。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艺术信息的人,而是开始具备了一种主动的、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我开始学会去辨别,去质疑,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艺术品背后的真实意图。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价值的作品,它让我对当代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艺术的本质有了更深邃的思考。
评分读完《当代艺术:世纪骗术《艺术的阴谋》更新版》,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现代艺术光怪陆离却又令人深思的诸多面向。作者以一种近乎审判者的姿态,抽丝剥茧地揭示了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那些潜藏的逻辑、被制造的价值以及被操控的市场。初读之时,我曾抱持着一种略带审视的期待,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骗术”能够登上艺术史的殿堂,又是什么样的“阴谋”能够让大众为之倾倒,甚至为之疯狂。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远不止是一场简单的揭秘,更是一次对我们认知边界的挑战,一次对艺术本质的重新拷问。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艺术品,背后却有着一套复杂的运作机制,从策展人的妙笔生花,到评论家的价值背书,再到收藏家的资本游戏,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体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所有当代艺术,而是深刻地探讨了在后现代语境下,艺术如何从传统的技艺表达转向观念的传递,如何从审美的享受沦为思想的博弈。他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艺术作品,在脱离了光环和商业推手的包装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究竟几何?这种剥离式的审视,无疑是对我们长期以来被灌输的艺术观念的一次巨大冲击,也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于“美”和“艺术”的定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清醒和批判性的态度去面对当代艺术,而不是盲目地接受那些被权威机构和市场所定义的“经典”。它提醒我们,艺术的价值并非天然生成,而是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被建构出来的。
评分正版图书,随便看看,好评!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还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还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还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还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不错的好书,以后还会关注的
评分正版图书,随便看看,好评!
评分京东有书还是不错的,这本事当代艺术的经典之作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还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还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还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还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不错的好书,以后还会关注的
评分正版图书,随便看看,好评!
评分书很好,很前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