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傳燈:陳大中金石拓片題跋集

薪火傳燈:陳大中金石拓片題跋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大中 著
圖書標籤:
  • 金石學
  • 拓片
  • 題跋
  • 陳大中
  • 書法
  • 傳統文化
  • 藝術史
  • 收藏
  • 古籍
  • 篆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泠印社齣版社
ISBN:9787550818064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254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7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薪火傳燈——陳大中金石拓片題跋集》由【閬風齋】編,西泠印社齣版社齣版發行,杭州聿書堂設計,本書共收錄瞭陳大中教授百餘件題跋書法作品,形式和內容豐富,精品匯集。

作者簡介

陳大中,本名陳建中。1962年5月28日生於江蘇省無锡市,1989年浙江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本科畢業並獲學士學位,1992年浙江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並獲碩士學位,1992年留校任教,2004年中國美術學院書法係博士研究生畢業,2005年獲博士學位。

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令印社理事,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日本國岐阜女子大學客座教授,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展覽評委。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其內容完全不涉及“薪火傳燈:陳大中金石拓片題跋集”: 書名:《江海潮聲:近現代中國海事史論稿》 作者:林遠舟 齣版社:瀛洲文史齣版社 定價:RMB 168.00 開本:16開 頁碼:約 520 頁 ISBN:978-7-5699-XXXX-X --- 內容簡介: 《江海潮聲:近現代中國海事史論稿》 是一部深度聚焦於清末至民國時期(約1840年至1949年)中國在海洋領域所經曆的轉型、掙紮與探索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傳統的軍事史或外交史敘事,而是試圖從社會經濟、技術引進、法律構建以及民間實踐等多個維度,勾勒齣近代中國如何從一個內嚮型的“陸權”國傢,艱難邁嚮承認並參與“海權”世界的復雜曆程。作者林遠舟教授窮盡數十年心血,利用分散於國內外檔案、地方誌、商業文書乃至私人信函中的零散資料,構建瞭一幅宏大而細膩的近代中國海事圖景。 全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展現瞭近代中國海洋認知的演變。 第一部分:覺醒與創傷:海防思維的轉型 (1840s–1890s) 本部分首先迴溯瞭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傳統“天朝上國”的海洋觀。作者認為,早期的“夷務”處理模式,實際上是陸權思維對海洋事變的被動應對。重點考察瞭洋務運動初期,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等現代海軍與造船工業的建立,並著重分析瞭這些機構在體製設計上對傳統官僚體係的“異化”與衝突。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深入剖析瞭“海防塞防之爭”背後深層次的資源分配與戰略哲學差異。作者通過對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往來文書進行文本分析,揭示瞭清廷在有限的財政能力下,如何權衡內陸穩定與海洋防禦的優先次序。本部分著重論證瞭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潰敗,更是近代國傢海洋戰略尚未定型所緻的係統性危機。 第二部分:商埠的崛起與海洋經濟的萌芽 (1870s–1910s) 拋開官方海軍不談,本書將大量筆墨投嚮瞭近代中國海洋經濟的“自下而上”的發展。作者詳細考察瞭輪船招商局的運營睏境、買辦階層在洋行與本土航運之間的斡鏇,以及上海、天津、廣州等通商口岸的社會結構變遷。 本書引入瞭“海洋基礎設施的非對稱發展”概念,論述瞭海關的建立與運作(特彆是赫德時期的海關獨立性)如何意外地為近代中國提供瞭一個相對高效、脫離地方藩鎮乾預的專業管理體係。此外,對漁業現代化、鹽稅改革中涉及的沿海走私活動與官方禁榷製度的博弈,也進行瞭詳盡的田野式敘述,展現瞭普通民眾在海洋資源利用上的適應性與創造力。 第三部分:法律空間的拉鋸:治權與領海意識的構建 (1890s–1920s) 近代中國麵臨的核心挑戰之一是如何在國際海洋法框架下確立自身的“主權”。本部分是本書最具原創性的貢獻之一。林教授首次係統梳理瞭清末民初各國在華所享有的治外法權,特彆是針對沿海捕撈權、燈塔管理權以及領水爭議(如澎湖列島、東沙群島的主權模糊期)。 書中詳盡分析瞭清政府在《威斯汀格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對海洋權益的讓渡,以及民國政府試圖通過修約、製定《水法》等國內法規,來逐步收迴或規範這些權益的努力。這部分論述揭示瞭近代中國海權意識的形成,是一個在不斷被侵犯與主動學習(模仿西方海洋國傢法律體係)的交織過程中完成的艱巨過程。 第四部分:內陸精英與海洋視野的對接:教育與人纔流動 本書關注瞭知識精英群體如何從傳統儒傢“重農抑商”的觀念中抽離,開始重視海洋科學與航海技術。考察瞭早期海軍軍官的培養路徑——從福州船政學堂到德國、英國的留學經曆。 更具啓發性的是,作者分析瞭魏源、徐繼畬等早期思想傢,其“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思想在海洋應用上的具體錶現,以及他們如何首次將“全局觀”引入中國戰略考量。通過對一批在民國時期擔任海軍部要職的知識分子(如薩鎮冰、陳紹寬等)的履曆分析,本書探討瞭個人命運與國傢海洋戰略的沉浮之間的緊密關聯。 第五部分:漂泊者與岸邊的故事:海峽兩岸的社會網絡 為瞭避免將近現代史寫成純粹的政治精英史,作者轉嚮瞭社會層麵。本部分細緻描繪瞭近代中國沿海地區的移民、海盜(如“水匪”與地方武裝的界限)、以及依靠海外貿易生存的傢庭。 重點案例分析瞭福建、廣東兩省的海外移民網絡(“下南洋”現象)如何反哺瞭國內的經濟發展,以及這些海外社群對中國海洋信息獲取所起到的非官方作用。書中通過對幾份私人航海日誌的解讀,展現瞭普通船員在技術落後與外輪競爭下的生存狀態,揭示瞭近代中國海洋文明的“韌性”。 結語:海洋遺産與未來的鏡像 在總結部分,林遠舟教授迴顧瞭1949年前中國海洋事業所取得的有限成就與巨大遺憾。他認為,近一個世紀的探索,完成瞭從“對海的恐懼”到“對海的認知”的初步轉變,但未能完成“製度化”和“全民化”的飛躍。本書的意義在於,它通過對曆史細節的打撈與重構,為理解當代中國海洋戰略的形成提供瞭深厚的曆史語境,是一部洞察近代中國如何在世界海洋體係中定位自身的關鍵性著作。 --- 讀者對象: 曆史學、國際關係學、海洋經濟史、社會史研究者,以及對近代中國轉型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本書資料翔實,論證嚴謹,兼具學術深度與可讀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印刷質量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特彆是對拓片細節的呈現,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我以前接觸過一些拓片影印本,常常因為墨色的處理不當,使得綫條變得模糊或者過於闆滯,失去瞭原件的韻味。但這本書中的圖像處理非常到位,那種層層疊疊的層次感、墨色的濃淡變化,以及紙張的縴維紋理都被細緻地保留瞭下來。這對於研究者來說是極大的便利,因為很多細微的筆畫特徵和刀法痕跡,往往就隱藏在這些難以復刻的細節之中。可以說,這本書在圖像技術應用上,為金石文獻的齣版樹立瞭一個新的標杆。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部分,那些題跋的語言風格真是豐富多彩,簡直是一場書法與文學的盛宴。陳大中先生的筆觸時而蒼勁有力,時而清雅內斂,不同的心境和感觸在方寸之間得以淋灕盡緻地展現。有些題跋的敘事性很強,讀起來就像是聽一位老者娓娓道來他與某件青銅器或碑刻的故事;而另一些則充滿瞭對金石文字的精妙解讀,字裏行間流露齣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洞察力。不同時期、不同場閤的文字,展現瞭先生多維度的精神側麵,這比單純欣賞那些冰冷的石刻拓片要生動得多,讓人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尤其欣賞這本書在史料梳理上的嚴謹態度。從那些題跋的選取和編排方式,可以看齣編纂者對陳大中先生學術脈絡的深刻理解。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拓片和題跋,更是在其中構建瞭一種內在的敘事邏輯,引導讀者去追溯不同曆史時期金石學研究的演變軌跡。這種編排方式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通過這些看似零散的文字,構建起對那個時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認知框架。對每一件拓片的背景介紹和題跋的齣處考證,都詳略得當,既保證瞭學術的深度,又兼顧瞭閱讀的趣味性,讓人讀來欲罷不能。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著一股典雅的書捲氣。紙張的質感非常考究,摸上去溫潤細膩,這對於欣賞拓片這種需要細緻觸感的藝術形式來說至關重要。特彆是那些高清彩印的拓片圖片,色彩還原度極高,連那些細微的刀痕和銹蝕的痕跡都清晰可見,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溫度。裝幀的工藝也十分紮實,書脊處的綫裝或者鎖綫方式都很到位,讓人感覺這是一本可以長久珍藏的佳作,而不是那種翻幾次就會鬆散的普通印刷品。整體來看,齣版方在製作這本書時投入瞭極大的心力,使得這本書本身就成為瞭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評分

從整體的學術價值和收藏意義來看,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摩挲和研究的重磅著作。它不僅僅是收錄瞭一批珍貴的曆史資料,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個理解特定學者研究路徑和文化關懷的絕佳窗口。每當翻閱至一處,總能被其中蘊含的匠人精神和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所打動。它促使讀者不僅僅停留在“看”拓片,而是去深入“讀”題跋,進而思考這些文物在曆史長河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後世的審美和思想。這本書的價值是復閤型的,兼具瞭藝術鑒賞、學術研究和人文素養提升的多重維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