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VI设计
原价:88元
作者:胡柳主编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
出版日期:2014-4-1
ISBN:9787517018704
字数:601000
页码:3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1]
编辑推荐
胡柳主编的《新VI设计/中外设计史与艺术设计思路解读丛书》作为设计思路解读系列丛书之一,通过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的结合达到应用性和示范性的统一。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共九个章节。其中第一章到第四章为理论部分;第五章到第八章为实践应用部分;第九章为赏析部分。本书面向广大的VI设计爱好者以及专业院校学生,适应当代设计教育的需求。同时为说明问题,本书引用了社会上的若干实际品牌的VI设计作为范例。
内容提要
胡柳主编的《新VI设计/中外设计史与艺术设计 思路解读丛书》针对VI设计这门专业设计课程进行编 写,内容广泛、专业,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指导性。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共九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理论 篇,主要讲述了中西方VI设计的起源与发展,以时间 脉络为线,从原始符号的起源一直到近现代中西方VI 理论的发展进程,作了系统的探索和总结。第二部分 是实践篇,主要是从VI设计的实际操作和推广应用层 面对VI设计进行深层次的解析和鉴赏。其中包括VI设 计的前期准备工作、沟通与策略的规划;对VI设计的 基础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包括标识、标准字、标准色 、核心图形等的理念及设计规范;VI设计中应用部分 的主要内容有办公用品类、产品包装类、环境与导示 系统类、交通工具类、服装服饰类、网页设计类等; 以及VI手册的设计与制作。第三大部分则是赏析篇。
通过直观的案例帮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理解VI。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材,也可作 为平面设计人员和设计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中国VI设计的起源与发展1.1原始的符号1.2铜器的纹样和铭文1.3商标的初步的繁荣1.4旧商标法建立以后1.5新中国成立以来商标的发展第二章西方VI设计的起源与发展2.1西方远古时期标志的起源2.2西方上古时期标志的出现2.3西方中世纪时期标志的发展2.4西方近代标志的成熟与拓展第三章VI视觉识别系统的形成3.1VI系统形成的历史背景3.2VI系统在美国的兴起3.3VI设计在日本的成熟3.4CI设计在中国的发展第四章VI系统概述4.1CI的含义及构成4.2VI系统的具体内容4.3VI系统的功能4.4VI设计的经典案例4.5现代vI设计的发展趋势第五章VI设计的前期沟通5.1和客户打交道5.2设计策略第六章VI基础系统的设计6.1VI设计中的重头戏——标志6.2VI设计中的基本元素——标准字6.3VI设计中的基本元素——标准色与辅助色6.4VI设计中的基本元素——核心图形与吉祥物第七章VI设计中的应用系统7.1办公用品设计7.2包装设计7.3指示系统设计7.4展示设计7.5服装设计7.6交通工具设计7.7网页设计7.8整体设计中版面的应用第八章VI手册的制作8.1概述8.2VI手册编制形式8.3VI手册——基础部分8.4VI手册——应用部分8.5VI手册案例展示第九章VI案例赏析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暂无
媒体推荐
暂无
第五段: 这本书的篇幅虽然厚重,但其文字驾驭能力令人称赞。作者的文笔老辣,学术性极强,但又处处流露出对所研究对象的深沉热爱。它成功地避免了将中国建筑“符号化”或“浪漫化”的陷阱。相反,它提供了一种近乎冷静、科学的分析框架,去解构那些被神化的部分。例如,在讨论园林艺术时,它并没有沉溺于“诗情画意”的描述,而是侧重于“借景”的几何原理和“空间序列”的心理学效应。这种将感性美学还原为理性结构的努力,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学术品味。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批判性地了解中国建筑为何“值得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座,让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思考未来的建筑方向。读完之后,我感觉我的知识结构被重新搭建了一遍,对“中国性”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评分第三段: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历史教科书那样线性推进,反而更像是一系列专题论文的汇编,每一章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研究命题。比如关于“礼制”与建筑形制关系的那一部分,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形式、开间数量乃至色彩使用上的严格规定。这让我意识到,在中国古代,建筑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庇护所,它是一种社会阶层的“代码”。理解了这些代码,才能真正“读懂”一座古建筑的语言。我花了好大力气去理解那些关于“台基”、“鸱吻”的象征意义,这部分内容极其烧脑,需要反复对照图例和注释。虽然过程略显艰涩,但一旦领悟,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你进行主动的思考和解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它要求读者拿出笔和纸,去梳理那些复杂的等级关系和审美取向,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边喝咖啡边随便翻阅”的读物。
评分第二段: 坦率地说,初次翻阅这本精装本时,我有些担心其“限量珍藏版”的名头是否徒有虚名。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尤其是当触及到跨文化比较的章节时,我彻底打消了疑虑。作者并没有将中国建筑置于一个真空或孤立的环境中进行阐述,而是巧妙地引入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对比视角。这种英汉对照的编排,对于希望进行学术研究或者跨界交流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对比之下,中国建筑中那种强调流动性、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侧重于实体、强调永恒性的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张力。这种并置,使得中国建筑的独特性被更清晰地凸显出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风水”与“场所精神”的探讨,它将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落地到具体的建筑选址和空间序列设计上,这种思辨的深度,远超一般导览性质的读物。装帧本身的质感也令人愉悦,拿在手里便有一种庄重感,与内容的厚重感相得益彰。
评分第四段: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发展变迁的观察者,我对书中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建筑遭遇的挑战和转型有极大的兴趣。作者没有回避“西学东渐”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断裂与身份认同的危机。书中对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特别是对本土现代主义探索的梳理,非常精辟。它没有简单地贴上“中西合璧”的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建筑师们在继承传统语汇和引入现代功能需求之间挣扎的复杂心路历程。这种对历史语境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剖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我发现,很多我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现代建筑形态,背后都有着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历史根源。这本书不仅回望了过去,更像是提供了一把尺子,让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衡量当下的建筑实践,提醒我们如何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灵魂。
评分第一段: 这本书的书名乍一看似乎有些直白,但深入阅读后,我才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独到的见解。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即“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关注和研究中国古代的建筑体系?” 这种提问方式,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书中对传统木构架体系的结构逻辑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剖析,我尤其欣赏它对于“模数制”的论述。这种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工程技术,更是一种社会组织和文化理念的体现。通过对斗拱、榫卯等关键构件的图解和文字说明,我仿佛能触摸到古匠人对空间、尺度和材料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在讲解“如何建造”,更是在阐释“为何如此建造”。书中的图示精良,排版清晰,即使是初次接触中国建筑史的读者,也能很快把握住其核心脉络。对于我这种对传统工艺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让我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如何被塑造成今日的样貌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梳理,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建筑”二字的理解范围。
评分书很棒 前面的插图尤其好
评分大师所做,毕竟不同凡响。美中不足,运输的时候伤了封面硬皮。瑕不掩瑜吧。
评分比较好滴版本
评分比较好滴版本
评分书籍装帧确实很棒,但是注释的部分放到最后简直反体验。其实注释放在一起,也可以设计的很棒
评分比较好滴版本
评分书籍装帧确实很棒,但是注释的部分放到最后简直反体验。其实注释放在一起,也可以设计的很棒
评分书很棒 前面的插图尤其好
评分书籍装帧确实很棒,但是注释的部分放到最后简直反体验。其实注释放在一起,也可以设计的很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