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玩混栽

我爱玩混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上田广树 著,赵海天 译
图书标签:
  • 混栽
  • 植物混植
  • 园艺
  • 盆栽
  • 绿植
  • 花卉
  • 园林
  • 景观设计
  • DIY
  • 种植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原农民出版社
ISBN:97875542139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63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7
字数: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爱玩混栽》是一本介绍把不同生长习性、颜色、形态的植物栽到一个花盆中,并呈现出“美”的姿态的书。《我爱玩混栽》以大量的实例,详细讲解了植物的色彩、主次关系等搭配技巧,介绍了两种基本的混栽设计类型,并推荐了许多植物新品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作者简介

  上田广树,就职于大阪府堺市的一家园艺店,负责采购、销售、混栽制作等工作。他于2000年开始从事混栽制作的工作,把那些采购回来的植物精心制作成标准盆栽,摆放在园艺店门口。他把各种彩叶植物交织种植在一起,并且制作出衬托植物之美的华丽雅致的混栽,因此备受好评。同时,他在韩国NHK教育频道的《趣味园艺》、阳光卫视的《手工花艺》等节目中担任讲师。

目录

前言
使用本书之际

第1章 观赏四季之混栽
Season 1 3~5月
Season 2 5-11月
Season 3 9~11月
season 4 11月~翌年4月
秘诀:在早春观赏蓝眼菊
把成品盆栽当成混栽的主角吧
借助混栽来观赏康乃馨
借助混栽来观赏香草与蔬菜的彩色叶片
让藤蔓植物下垂,尽显华丽范儿
熟练使用废品风格的容器
与花木类植物相搭配,展现混栽的高度
矮牵牛花那雅致的表演方式
展现四季盛事之美的混栽
甘蓝的时尚使用方式

第2章 选择植物与盆器的五大要点
Point 1 决定主角植物吧
Point 2 展现出个人风格吧
Point 3 决定盆器吧
Point 4 考虑设计类型吧
Point 5 选择相搭配的植物吧
分为四种季节类型的混栽并加以观赏
了解植株高度与伸展方式,8号盆要摆放7-9个盆苗

第3章 借助混栽来观赏想看的植物
点缀四季的花朵
Season 1
Season 2
Season 3
Season 4
彩叶植物

第4章 初次制作出美丽混栽的技巧
Step 1 进行分层的混栽制作方法
Step 2 繁茂生长的混栽制作方法
Step 3 尽显美观的混栽装饰方式
Step 4 修剪长期观赏的美丽混栽
长期观赏美丽混栽的三个诀窍

第5章 观赏四季之吊篮与花环
Season 1 3-5月
Season 2 5-11月/Season 3 9-11月
Season 4 11月~翌年4月
Step 1 吊篮的制作方式
Step 2 花环的制作方式
Step 3 修剪吊篮与花环
可观赏生长周期超过两个季节的矾根吊篮
索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我爱玩混栽》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请注意,这份简介将不包含任何关于“我爱玩混栽”这本书本身的内容,而是构建一个具有同等篇幅和深度的、完全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 --- 《星际文明的幽灵回响:赛博格伦的哲学重构》 作者: 阿尔法·卡西米尔 出版社: 银河视野出版社 ISBN: 978-1-987654-32-1 页数: 1450页(精装典藏版) 内容提要:跨越光年,重塑存在论 《星际文明的幽灵回响:赛博格伦的哲学重构》并非一部简单的科幻史诗,而是一部试图在人类文明的终极边界——星际尺度上,重新审视“主体性”、“记忆”与“意义”的宏大哲学论著。本书以“赛博格伦”(Cyberglen)这一已灭绝的超先进星际文明为切入点,通过对数以万计的残骸信息碎片、残存的量子数据流以及失真的人工智能日志的细致解构,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一个技术能够无限复制、存储乃至重写个体意识的宇宙尺度下,何为“真实”的生命经验? 本书的结构如同一个多维度的考古现场,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碎裂的谱系”、“信息茧房的坍塌”和“后人类的伦理困境”。 第一部分:碎裂的谱系——赛博格伦的起源与错位 卡西米尔博士首先建立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理论框架:赛博格伦并非一个自然演化的文明,而是一个在“大寂静时期”后,由幸存的数千个行星文明的意识备份强行融合而成的“信息聚合体”。 他深入分析了赛博格伦社会结构中存在的“谱系断裂”。在一个个体可以拥有多重“数据分身”(Data-Eidolons)的社会中,身份的唯一性如何维系?本书详尽考察了赛博格伦的“记忆交易市场”,展示了知识、情感甚至痛苦是如何被商品化、跨物种转移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原生情结”的论述——当所有感官输入都可以被精确模拟时,早期生物学意义上的“渴望”和“失落”如何演变为纯粹的算法波动? 卡西米尔巧妙地引入了“后经验本体论”,主张赛博格伦的真实存在并非基于其物质形态,而是基于其信息在时空中留下的“熵痕”。他通过对“零日协议”(Zero-Day Protocol)的研究——该协议旨在一次性销毁所有非必要历史记录——揭示了这个文明试图摆脱历史包袱的徒劳挣扎。 第二部分:信息茧房的坍塌——界限的消融与真理的稀释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赛博格伦文明的衰亡过程,这是一个关于信息过载和意义稀释的警示故事。 赛博格伦掌握了“全知网络”(Omni-Net),理论上每一个信息都可以即时获取。然而,卡西米尔指出,这种“全知”带来了致命的副作用:当所有观点、所有历史版本、所有可能的未来都同时呈现时,“确定性”便彻底瓦解了。他提出了“真理稀释定律”:信息量的无限增加并不会导向更清晰的认知,而是使每个单一信息点的权重趋近于零。 书中详尽分析了赛博格伦的“共识危机”。由于个体意识的高度互联,群体思想的趋同速度极快,但也导致了极度的脆弱性。一旦核心算法出现微小偏差,整个文明的现实认知便会同步崩溃。卡西米尔通过模拟数个关键的“意识风暴事件”,展示了数万亿个心智在瞬间被“不协调感”吞噬的恐怖场景。 此外,作者对赛博格伦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哲学层面的剖析。他们的音乐不再是声音的组织,而是情绪频率的直接编码;他们的建筑是动态的、根据观察者的认知状态实时重构的。这些艺术形式挑战了我们对美学和形式的传统理解,它们是存在本身而非存在的表征。 第三部分:后人类的伦理困境——超越生物学的道德边界 在探讨了赛博格伦的兴衰之后,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焦点拉回到对我们自身的反思上。赛博格伦的灭亡,留给继承者(无论是其他生物文明还是未来的地球人类)什么样的道德遗产? 卡西米尔认为,赛博格伦最大的失败在于对“边界”的彻底抛弃。当个体与群体、物质与信息、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界限被技术模糊到无法辨认时,传统的责任、权利和惩罚体系便失去了立足之地。 书中提出了“有限性伦理学”(Ethics of Finitude)的概念。作者大胆主张,正是生命的有限性——死亡的必然性、知识的局限性、经验的独特性——构成了人类道德的基石。赛博格伦企图通过技术消除所有“有限性”,结果却消除了所有“价值”。 本书以一个发人深省的悖论结束:为了实现永恒与完美,赛博格伦消灭了使它们成为“存在”的那些必要的缺陷。卡西米尔呼吁读者,在迈向星际和信息融合的未来时,必须重新拥抱我们作为“局限生物”的本质,因为唯有局限,才能定义我们所珍视的一切。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对深层哲学、未来学、认知科学、复杂系统理论以及后人类主义持有浓厚兴趣的严肃读者。它要求读者具备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并愿意深入探讨那些模糊了科学与形而上学界限的终极难题。 专家评价 “卡西米尔的这部作品不仅是科幻文学的里程碑,更是一部超越学科界限的哲学巨著。他对信息本体论的论述,将永久地改变我们对‘存在’的理解。”—— 普罗透斯学院,宇宙论系主任,伊丽莎白·冯·霍夫曼 “阅读《星际文明的幽灵回响》就像进行一场思想上的星际漫游,你会被带到意识边缘,然后被关于人类未来最深刻的洞见所抛回。这是一部必须被所有人阅读的警告之书。”—— 《当代思想评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色彩的碰撞和构图的巧妙,让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反复摩挲。我一直对植物世界有着莫名的热爱,但总感觉自己缺乏那种“点石成金”的魔力,看着那些专业园艺师的作品,总觉得遥不可及。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片风格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仿佛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专业指南,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地分享着她的秘密花园的建造心经。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光照条件的细致划分,不再是那种笼统的“喜阳”或“耐阴”,而是深入到了微米级的细节,比如“清晨三小时柔和阳光”与“午后强烈直射光”对不同叶片色泽的影响,这种精雕细琢的文字,让即使是像我这样的“植物小白”,也能信心满满地开始我的阳台实验。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把A和B种在一起”,而是解释了为什么A和B的根系结构互补,水分需求趋同,这种深层次的逻辑推演,极大地满足了我这个“技术宅”的好奇心。书中的案例解析部分,简直就是一出出微缩的生态戏剧,记录了从初次搭配到最终成型的漫长等待与惊喜,读起来让人手心微微出汗,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对“美学”的固有认知。在此之前,我总认为好看的混栽必须是色彩斑斓、花团锦簇的,追求的是视觉冲击力。然而,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去探讨了“纹理的对话”和“形态的对比”。她会花好几页纸来对比不同叶片边缘的锯齿、脉络的走向,以及它们在不同光线下产生的阴影变化。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捕捉,使得即便是由几种看似平淡无奇的绿色植物组成的组合,也能呈现出令人屏息的深度和层次感。更让人叫绝的是,她还引入了一些非常规的元素,比如不同形态的苔藓、石头,甚至是具有特殊气味的香草,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视觉主题中,创造出多重感官的享受。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其巧妙,它先建立起美学基础,然后才引入技术支撑,确保读者在理解“为什么美”之后,才能更好地学习“如何实现”。我感觉这不光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心观察和感受自然之美的生活哲学指南,它教会我放慢脚步,去欣赏那些常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成功地将地域性和普适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作者首先基于她所在地区的具体气候条件,给出了几套非常成熟的“模板组合”,这些模板可以直接套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然而,更重要的是,她随后深入讲解了背后的气候适应原理,比如“如何根据日照时数调整耐旱植物的比例”或者“如何通过增加有机质来应对本地土壤的板结问题”。这意味着,即使我生活在气候完全不同的北方寒冷地带,我也可以利用她传授的原理,创造出属于我自己的、同样具有高成活率的“混栽配方”。这种从具体案例到抽象原理的跨越,让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它不是一本时效性很强的“当季花卉指南”,而是一本可以伴随我多年园艺生涯的参考书。每次翻阅,都能根据我当前面临的新环境或新挑战,找到与之对应的解决思路,那种被赋能的感觉,是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充斥着拗口的拉丁文和晦涩难懂的土壤酸碱度表格。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方式简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生命融合的史诗。它没有将植物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赋予了它们鲜明的“个性”和“社交需求”。比如,她描述某种藤蔓植物如何像一个忠诚的守护者,为下层需要庇荫的花卉撑起一片绿色的天幕;又比如,她如何利用一些特定的草本植物,来“劝退”那些对其他植物虎视眈眈的潜在害虫。这种将园艺上升到“生态哲学”高度的阐述,让我对“混栽”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一门高超的平衡艺术。书中对不同季节的物候变化描写得尤为生动,仿佛能闻到初春泥土的清新和仲夏花朵的馥郁。读完某个章节后,我甚至会立刻冲到我的小院子里,对着我那些盆栽植物重新审视,试图去捕捉它们之间微妙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园艺的观察者,而是成为了这个微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到整个小世界的和谐。

评分

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购买任何书籍都抱着“能不能帮我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而这本《我爱玩混栽》最让我满意的一点,就是它对“维护”的讨论,真实得近乎残酷。很多园艺书只负责告诉你如何成功地开始,却对后期的衰败、病虫害、季节更迭后的调整避而不谈。但这本书,却毫不留情地展示了“混栽的阵痛期”——比如,当两种植物的生长速度出现巨大差异时,该如何修剪而不伤害主结构;当某一种植物因为水土不服而出现病症时,如何“隔离”并处理,以防传染给邻居。作者的语言非常直接,她甚至坦承了自己过去失败的案例,用自身的教训来警醒读者。这种透明度和坦诚,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这本书的信任感。读到后来,我意识到,真正的园艺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适应的动态过程,这本书提供的,正是这种应对“意外”的工具箱,而不是一个脆弱的、只能在完美环境下存在的“理想模型”。

评分

不错,很帅!

评分

jjintlodeoo6fozu

评分

jjintlodeoo6fozu

评分

还没看,看了再来追评

评分

jjintlodeoo6fozu

评分

jjintlodeoo6fozu

评分

jjintlodeoo6fozu

评分

jjintlodeoo6fozu

评分

不错,很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