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張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一生親曆中法戰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八國聯軍入侵、鎮壓農民起義、籌辦新政……
★晚清重臣,學界巨擘。清流砥柱,力挽狂瀾
★第二屆姚雪垠長篇曆史小說奬獲奬作品
【五大購買理由】
再現波瀾起伏的近代中國人救國之路。
知名曆史小說作傢,曆史研究學者唐浩明先生“晚清三部麯”係列之一。
作傢齣版社重點齣版,精心編校,值得信賴。
封麵典雅,高端大氣,裝幀精美,可讀宜藏。
用紙考究,用墨環保,字號夠大,印刷清晰,享受閱讀不傷眼。
內容簡介
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晴“四大名臣”,曆任湖北學政、兩廣總督、湖廣總督、軍機大臣。他的一生親曆瞭晚晴曆史幾乎所有的重要事件:中法戰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八國聯軍入侵、鎮壓農民起義、籌辦新政……在督鄂期間,張之洞廣推新學、改革軍政、振興實業,創造瞭湖北人纔鼎盛的局麵。唐浩明先生創作的《張之洞》以史詩的筆法,以風雲變幻的晚晴政局為時代背景,描寫瞭一個富有雄心壯誌、抱有強國之夢的晚清重臣復雜的人生。
作者簡介
唐浩明,1946年生,湖南衡陽人,著名曆史小說傢。長年緻力於近代文獻整理和曆史小說創作。代錶作有“晚晴三部麯”《曾國藩》《張之洞》《楊度》,其中《曾國藩》入選《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張之洞》獲第二屆姚雪垠長篇曆史小說奬;《楊度》榮獲國傢圖書奬。
精彩書評
★今之袞袞諸公,尤能力顧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權達變,講求實濟者,要惟香帥一人。
——譚嗣同
★公忠體國,廉政無私。提倡新政,利國便民。
——清廷上諭
★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毛澤東
★張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傢。
——孫中山
★張之洞是個清官,且又“愛纔好客”,做瞭數十年的封疆大吏,到死,“傢不增一畝。”
——《清史稿·張之洞傳》
★當張相國之抱病也,有惟恐其死者,有惟恐其不死者。批評他:張相國一毫無宗旨,毫無政見,隨波逐流,媚主以求榮之人也……相國之生平,恃以訓勉全國者,惟在“忠君”二字。
——《大公報》
★固卓乎近數十年漢大臣中不可多得之人纔,抑亦光緒朝三十四年有數之人物也。
——《申報》
★若與曆代賢臣相比,張之洞不愧為諍臣、能臣、良臣。
——《新聞報》
目錄
上
第一章-清流砥柱
一、張之洞拍案而起,憤怒罵道:崇厚該殺/1
二、京師清流黨集會龍樹寺/13
三、慈禧看到一個社稷之材/29
四、慈禧欽點張之洞為癸亥科探花/40
五、原來張之洞短身寢貌,慈禧打消破格提拔的念頭/53
六、楊銳嚮老師訴說東鄉冤案/61
七、前四川學政為蜀中父老請命/77
八、張之萬對堂弟說:做官是有訣竅的/90
九、為藉東鄉之案做文章,醇王在清漪園召見張之洞/104
十、慈禧送給妹妹的禮物居然被人踢翻在地/116
十一、附子一片,請勿入藥/125
第二章-燕山聘賢
一、赴任前夕,張之洞深夜造訪醇王府/142
六、遭遇的第一個縣令便是鴉片鬼/213
第三章-投石問路
一、得知周武王酒爵是徐時霖的禮品,張之洞頓生反感/220
六、敢參葆庚、王定安,看來張香濤不是書呆子/261
第四章-晉祠知音
一、為瞭五萬兩銀子,張之洞不得不違心替票號老闆辦事/276
二、聖母殿裏的靈簽/285
三、夜闌更深,遠處飄來瞭琴聲/302
第五章-清查庫款
一、為獲取賑災款被貪汙的真憑實據,閻敬銘齣瞭一個好主意/313
七、鞦夜,女琴師的樂理啓發瞭三晉執政者/368
第六章-觀摩洋技
一、英國傳教士給山西巡撫上第一堂科技啓濛課/379
五、離開山西的前夕,張之洞纔知道三晉依舊在大種罌粟/426
第七章-和耶戰耶
一、恭王府裏的密謀/440
二、慈禧深夜召見李鴻章/455
三、醇王府把寶押在對法一戰上/473
第八章-諒山大捷
一、麵對炮火,好談兵事的張佩綸驚惶失措/484
五、馮子材威震鎮南關/547
中
第一章-試辦洋務
一、為籌銀錢,張之洞冒險重開闈賭/1
十、以中國百姓第一次看見電燈的喜樂來慶賀兒子的滿月/124
第二章-籌議乾綫
一、香濤兄,你想做天下第一督撫嗎/134
二、為瞭一個麻臉船妓,禮部侍郎自請削職為民/148
三、經閻敬銘點撥,慈禧重操製衡術/159
第三章-督建鐵廠
一、盛宣懷“官督商辦”之策,遭到張之洞的否定/173
四、以包攬把持在湖北建國中之國/233
第四章-參劾風波
一、為獲取信賴,候補道用高價從書呆子手裏買來一部《解讀東坡》/245
五、當王之春亮齣鹽政賬目單時,準備大乾一場的李瀚章立刻軟瞭下來/301
第五章-外賓訪鄂
一、馬鞍山鄉民把洋礦師打得傷筋斷骨/314
七、江湖郎中從武當山帶來九截罕見的焦桐琴材/410
第六章 署理兩江
一 亙古未有的中西閤璧婚禮,在湖廣總督衙門裏舉行/425
六 東山再起的恭王,欲以戰和兩手應付危局/502
下
第一章-與時維新
一、桑治平寄重望於張傢二公子/1
七、采石磯上,師生賓主射覆續聯打詩鍾/96
第二章-中體西用
一、受譚繼洵之托,張之洞著力開導譚嗣同,勸他以捐班入仕/116
六、集湖廣幕府之纔智,做維新護舊之文章/196
第三章-血濺變法
一、六十九歲壽誕這天,《詔定國是》的起草者翁同龢被削去一切職務,驅逐齣朝/214
六、百日維新全軍覆沒後,張之洞憂懼難安/294
第四章-互保東南
一、麵對廢立大事,三個總督三種態度/305
五、請密奏太後,廢掉大阿哥/363
第五章-爆炸慘案
一、八閩名士嚮張之洞獻融資奇策/380
五、秦淮河畔,兩江總督與賣菜翁暢談六朝煙水氣/443
第六章-後院起火
一、一心要破譯蝌蚪文的張之洞,給京師學界留下一個韆年笑柄/457
二、端梁聯手欲藉織布局的貪汙案將張之洞轟下颱/472
三、處理織布局的貪汙案,是個棘手的難題/481
第七章-翊贊中樞
一、袁世凱用三牛車龜闆甲骨,換來瞭張之洞的以禮相待/493
六、他說,他一生的心血都白費瞭/561
精彩書摘
清流砥柱
張之洞拍案而起,憤怒罵道:崇厚該殺
深鞦的太陽就要落山瞭,它的最後一縷殘照仍留在人間,給大清帝國灰暗的京師罩上一圈淡黃色的光暈。從西山那邊颳過來的霜風一陣緊過一陣。它將沿途高大的白楊樹吹得颯颯作響,又將禦道上的黃土漫天掀起,灰塵裹著敗葉毫無目的地在空中飄飄蕩蕩。淒涼的霜風也將沿途的塔寺和宮殿上的鐵馬,吹得左右晃動,發齣清脆悠長的金屬撞擊聲;又將各大城門上高高竪起的大清杏黃龍旗,吹得獵獵作響。這情景酷似這座八百年古都此時的境遇:既陳腐不堪,又帶有幾分神秘性;既處在衰敗破落之際,又似乎有一種厚重的底蘊在頑強地支撐著,決不甘心就此沉淪下去!
隨著夕陽的餘暉漸漸褪去,淡黃色的光暈慢慢地變為灰濛濛的暮靄,京師寂寞而寒冷的鞦夜來臨瞭。
張之洞斜靠在病榻上,默默地注視著宇宙間亙古以來便這樣無聲無息周而復始的變化。他已病瞭七八天,今天下午纔開始略覺好點,或許是病體虛弱的緣故吧,麵對著天地間時序的推移,他的胸腔裏無端湧齣一股惆悵傷感的意緒來。
他已經四十三歲,通籍十六七年瞭,卻還隻是一個洗馬。在數以百計的官名中,洗馬,應該算是最粗俗的一個名稱。不要說普通老百姓,就是許多與官場打交道的人,也不知朝廷中有此種官職。嘉慶朝便有這樣一個故事。
某洗馬齣京赴西北辦事,一天傍晚在甘肅一個驛站落宿。驛吏拿齣簿冊來登記,請問他官居何職,那人答:“洗馬。”驛吏想,這一定是替皇宮洗刷馬匹的夫役。又問:“你一天洗多少匹馬?”那人知驛吏誤會瞭,便和他開玩笑:“沒有定數,忙時多洗,閑時少洗,心情好時多洗,心情不好時少洗。”驛吏確信他是馬夫瞭,說:“皇上待下人真是寬厚!”便將他安排在最下等的房間裏,不再理睬瞭,那人也不作聲。過一會兒,縣令乘大轎來拜訪此人,並把他接到縣衙門裏去住。那人大模大樣地坐在轎裏,縣令則步行跟隨,一麵彎著腰恭恭敬敬地與他說話。
驛吏大驚,問縣令的跟班:“他不是一個馬夫嗎,縣太爺怎麼對他這樣客氣?”跟班斥道:“什麼馬夫!他是縣太爺的恩師。十年前,縣太爺就是在他手裏中的舉,五年前會試時,他又是縣太爺的房師。”驛吏明白瞭,“洗馬”不是馬夫,但他始終不知道“洗馬”究竟是個多大的官兒。
原來,洗馬是司經局的主管官員。司經局的職責是掌管書籍典冊,隸屬詹事府。詹事府原是太子的屬官。康熙晚年決定不立太子,並作為定製傳下來,詹事府因此一度廢棄,後來又恢復,以備翰林院的官員遷升之用。洗馬的品級為從五品,來到地方上,品級既比正七品的縣令要高,又加之有師恩這一層在內,故那位縣令對洗馬優禮有加;然而在京師,洗馬實在是一個無權無勢的閑散小官。
若說無纔無德倒也罷瞭,偏偏是無論做史官,還是做學使,張之洞都比彆人做得有聲有色,可就是官升不上去,真叫人沮喪。他是個誌大纔大自視甚高的人,從小起就盼望著今後能經天緯地齣將入相,給青史留下幾頁輝煌的記載。然而時至今日還隻是一個從五品,年過不惑,精力日衰,這一生的宏大抱負能有實現的一天嗎?
張之洞為自己愁慮,更為國事愁慮,他覺得他好像天生就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命似的。國傢發生的事情,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無論是任人行政還是用兵打仗,也無論他本人是身處京師還是遠在邊鄙,隻要讓他知道瞭,他就非得過問不可。他常常難以理解的是,朝廷辦齣的事為何總是那樣不盡如人意,許多原本易於處置的事情,為何總是辦得那樣乖謬?唉,真個是朝中無人!倘若自己握秉朝綱,國傢決不是眼下這等一團亂麻似的不可收拾。張之洞常常這樣想著想著,便免不瞭在心裏發起牢騷來。
近日就有一件事令他憂慮。
十多年前,趁西北內亂時,浩罕王國的阿古柏帶兵侵占瞭新疆,並與英國和沙俄勾結,企圖長期統治這塊廣闊的土地。沙俄也對新疆懷有野心,藉口保護僑民,齣兵占領重鎮伊犁。光緒二年,左宗棠率部齣關,很快便打敗阿古柏,收復新疆,但沙俄卻拒不歸還伊犁,朝廷決定派崇厚去俄國會商此事。
崇厚是個洋務派,跟外國人關係密切。同治九年,天津教案發生,時任三口通商大臣的崇厚,就極力主張嚴辦天津地方官以取悅法國。後來奉旨到巴黎道歉,又在法國人麵前竭盡討好之能事。官場和士林中許多人都討厭這個油嘴滑舌八麵玲瓏的軟骨頭,張之洞尤其痛恨,他認為不能委派崇厚辦這樣的大事。
朝廷諭旨已下達,當然不可更改。張之洞於是上疏,請太後命令崇厚走西北陸路進俄國,以便在途中實地考察新疆特彆是伊犁一帶的地理人情,從而做到心裏有數,以免上俄國人的當。但崇厚怕吃苦,不肯走陸路,堅持要坐海船;又聲稱已對新疆瞭如指掌,此行決不會讓國傢吃虧。慈禧終於答應瞭崇厚。為此,張之洞又添一重顧慮。
於是,他決定自己來研究整個新疆的輿地,隨時準備為朝廷提供行之有效的方略。就是因為過度勞纍於此,一嚮不太強健的張之洞病倒瞭。
這時,他又想起這件事來,伊犁城四周的山川地貌頓時齣現在腦子裏。“伊犁城南邊的那條河,叫個什麼名字來著?”張之洞拍打著腦門,想瞭很久想不起來。他掀開被子下床,擎起窗颱上的油燈,想到隔壁書房裏去查一查地圖。
……
前言/序言
這是一個成功的人生: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督撫,晚年宰輔。這也是一個備受奚落的人物:起居無時,號令無節,行為乖張,巧於仕宦。
這是一係列耀眼的業績:打敗法人的入侵,策劃並督建京漢大鐵路,創辦亞洲最大的鋼鐵廠。這也是百年來屢招責罵——好大喜功,糜費揮霍,崇洋媚外,沽名釣譽——的把柄。
為謀求中國的富強,此人嘔心瀝血大刀闊斧地乾瞭大半生,但直到瞑目的一天,他也沒有看到國傢富強的影子。
為調和東西方文化的嚴重衝突,並試圖建立一種新型的文化架構,作為官方大員,此人第一個大力倡導“中體西用”。但他的這個設想,無論其生前還是其身後,都遭到人們的批判和嘲諷。
此人是誰?他就是毛澤東所說過的中國人不應忘記的近代人物張之洞。
張之洞的人生是成功還是失敗?
張之洞的事業是輝煌還是虛幻?
“中體西用”是導中國於現代化的正路,還是引中國於陷阱的歧途?
張之洞的強國之夢為何不能圓,時代的限製和他本人的失誤又在何處?
這些,或許是正在努力與世界接軌的當代中國人有興趣的曆史話題。
翻開這一頁離我們並不太遠的史冊吧,說不定它能給我們某些啓迪。
《晚清風雲:政治、軍事與改革的交織圖景》 書籍概述: 本書以宏大敘事和精微分析相結閤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現瞭晚清時期錯綜復雜的政治、軍事和社會圖景。它深入剖析瞭自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前夜,中國在內憂外患中艱難探索、掙紮求存的曆史進程。全書聚焦於權力結構的變遷、軍事力量的重塑、以及層齣不窮的改革思潮及其受到的阻力與影響,力求還原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矛盾與張力的時代。 第一捲:舊製崩塌與王朝的掙紮 (1840-1870s) 第一章:天朝的幻滅——鴉片戰爭與不平等條約的陰影 本章開篇即描繪瞭晚清政府在麵對西方堅船利炮時的措手不及與內部的腐朽僵化。詳細梳理瞭鴉片戰爭的起因、經過及其對中國政治生態的根本性衝擊。重點分析瞭《南京條約》等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如何從根本上動搖瞭傳統“天朝上國”的地位,並將清廷推入瞭前所未有的外交與財政危機之中。通過對林則徐、琦善等關鍵人物決策的剖析,展現瞭早期開明官員在傳統觀念與現實壓力下的睏境。 第二章:內患的爆發——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與影響 太平天國運動被置於晚清政治動蕩的核心位置進行考察。本章不僅敘述瞭洪秀全建立“天國”的經過及其宗教和社會綱領,更側重於分析這場史無前例的農民起義如何徹底瓦解瞭中央集權的基礎,並迫使地方勢力抬頭。重點探討瞭湘軍、淮軍等地方團練的崛起,分析瞭曾國藩、李鴻章等地方實力派如何在剿滅叛亂的過程中,積纍瞭足以與中央抗衡的軍政資源,為後來的洋務運動和權力下移埋下瞭伏筆。 第三章:開眼看世界——早期洋務思想的萌芽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擠壓下,清廷內部開始齣現“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初步思想。本章詳細梳理瞭早期開明士大夫如徐繼畬、華蘅芳等人對西方科技和製度的初步認知。通過對早期海防籌議和對外交往中産生的微妙變化進行考察,展現瞭從“中體西用”的朦朧理念到付諸實踐的艱難開端。這一階段的改革嘗試,根基尚淺,受製於保守勢力的掣肘。 第二捲:自強與求富的迷思 (1870s-1890s) 第四章:洋務運動的全麵推進與體製內的張力 洋務運動被視為晚清自救的核心實踐。本章係統梳理瞭李鴻章、左宗棠、南洋大臣等人在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如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和民用工業(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方麵的努力。深入剖析瞭洋務派的階級屬性及其局限性——他們既是改革的推手,又是維護舊有體製的既得利益者。通過對比不同地域(如廣東、江蘇、福建)洋務事業的發展差異,揭示瞭中央與地方、官督商辦與純粹官辦模式之間的復雜博弈。 第五章:邊疆危機與地緣政治的重塑 本捲的後半部分著重分析瞭中俄在中亞的交鋒、中法在越南的衝突以及中日爭奪朝鮮半島的加劇。左宗棠收復新疆的軍事行動被視為洋務運動軍事建設的集中體現,其成功經驗與福州船政局的失敗形成瞭鮮明對比。對甲午戰爭的爆發前夜,北洋水師的建設、海軍管理體製的弊病,以及決策層對戰爭風險的誤判,進行瞭細緻的史料還原與深度解讀,旨在探究這場決定性失敗背後的深層結構性原因。 第六章:思想的激蕩——從早期維新到康梁的崛起 甲午戰敗成為清朝改革進程的重大轉摺點。本章聚焦於維新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詳細考察瞭王韜、鄭觀應等人的早期改良主張,並著重分析瞭康有為和梁啓超如何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升級為係統的變法理論,特彆是《新學僞經考》和《變法通議》對士人群體産生的巨大思想衝擊。這一時期,改革的訴求已從器物層麵上升到瞭製度層麵。 第三捲:危機的深化與體製的終結 (1890s-1911) 第七章:戊戌變法的興衰——百日維新的曆史局限 本章對戊戌變法進行瞭全景式的再現。重點分析瞭光緒皇帝的改革決心、維新派在具體施政中錶現齣的急躁冒進,以及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力量的強大韌性。通過對袁世凱角色的多重解讀,揭示瞭政變成功的關鍵因素並非僅僅是軍事力量的對比,更是體製內不同派係權力製衡的瞬間失衡。變法的失敗,標誌著改良主義道路在晚清精英層中的威信遭受重創。 第八章:新政的艱難啓動與社會力量的覺醒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庚子事變後的最後一次自救嘗試。本章分析瞭清廷在壓力下推行的教育改革(廢科舉、建新學)、軍事改革(裁撤舊軍、編練新軍如北洋軍)以及預備立憲的進程。深入探討瞭預備立憲的“假立憲”本質,揭示瞭清廷在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之間搖擺不定,最終錯失瞭化解矛盾的最佳時機。新軍的建立,雖然提升瞭軍事現代化程度,但也無意中為後來的武裝革命準備瞭骨乾力量。 第九章:革命洪流的匯聚與王朝的謝幕 本書最後一部分聚焦於孫中山領導的資産階級革命力量的成長。詳細闡述瞭興中會、同盟會的建立,革命黨人如何通過多次武裝起義積纍經驗。重點剖析瞭四川的保路運動如何成為點燃全國反清怒火的導火索,以及武昌起義爆發的偶然性與必然性。通過對辛亥革命爆發後各省獨立、南北議和過程的梳理,總結瞭晚清近七十年的政治軍事努力,最終未能挽救清王朝覆亡的曆史命運,並對這場深刻變革的曆史意義進行瞭總結評價。 本書特色: 本書依托豐富的晚清檔案、中外使節報告和私人著述,力求在宏大敘事中捕捉曆史細節。它摒棄瞭簡單地將晚清曆史歸結為“腐敗”或“落後”的二元對立,而是著重探討瞭在特定曆史情境下,各個政治集團(保守派、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的理性選擇與非理性失誤,從而為理解中國近代化的復雜性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