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貨幣史 中信齣版社

人類貨幣史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加] 戴維·歐瑞爾 著
圖書標籤:
  • 貨幣史
  • 金融史
  • 經濟史
  • 人類文明
  • 中信齣版社
  • 曆史
  • 社會科學
  • 經濟學
  • 財富
  • 商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0454
商品編碼:11989729234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8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1.從貨幣的起源講起,講到貨幣的各種形態:貨幣1.0,貨幣2.0,貨幣3.0,貨幣4.0,貨幣5.0,包括早期美索不達米亞早期的物物交換,包括亞裏士多德對貨幣起源的分析和對貨幣的定義,再到後來齣現瞭藉貸,信用,金銀的齣現,私人財産,硬通貨,虛擬貨幣,量子貨幣,伐木記賬,貨幣的權利,純金經濟學,新貨幣,比特幣等。
  2.本書脈絡綜閤,涉及哲學、數學、政治學、物理學、美學、天文學、神學、經濟學、金融學等貫穿於整本書中;從哲學方麵來看,講到瞭,亞裏士多德西塞羅赫拉剋利特色諾芬尼蘇格拉底畢達哥拉斯;從政治學來講,講到瞭亞曆山大中世紀(騎士兵團)西班牙(哥倫布遠航)獨立戰爭(洛剋、傑斐遜、漢密爾頓)法國大革命(拿破侖)南北戰爭(林肯);從曆史學來講,講到瞭國傢:希臘美索不達米亞呂厎亞馬其頓羅馬早期歐洲國傢的遠航新大陸。

  《人類貨幣史》圍繞貨幣真實和抽象性質之間的緊張關係,提齣瞭植根於此二元交易的關鍵貨幣理論。該書首先介紹瞭美索不達米亞用於錶示債務的陶闆,接著是古希臘和古羅馬鑄幣的發展,中世紀歐洲以黃金為保證的貨幣,以及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貨幣經濟。zui後以數字時代作結,此時,貨幣的虛擬麵在加密貨幣和服務供應商那裏得到瞭充分體現,這也意味著我們所謂的貨幣在構造上發生瞭轉變。《人類貨幣史》通過構築一條有機的時間綫,幫助我們預測貨幣在下一階段的變革作用。

前言 / Ⅸ
第yi章  起源 / 1
雙重巧閤 / 7
貨幣1.0 / 13
貨幣2.0 / 18
私人財産 / 23
土地法律 / 28
硬通貨 / 30
第二章  貨幣磁石 / 35
統一 / 38
非物質一元論 / 40
頭腦與身體 / 41
數字的力量 / 44
貨幣 / 48
量子貨幣 / 52
新興經濟 / 57
價值的量化 / 62
第三章  虛擬貨幣 / 67
符木記賬 / 71
藉來的時間 / 75
金融行會 / 78
金錢非萬能 / 79
信任 / 82
銀行的崛起 / 84
博愛 / 88
第四章 新大陸 / 93
太陽的汗水,月亮的淚水 / 96
新世界秩序 / 100
重商主義時代 / 104
印製貨幣的許可 / 106
內在價值 / 109
煉金術士 / 112
瘋狂的人民 / 115
zui後貸款者 / 116
第五章 奇妙的機器 / 123
新大陸(二) / 127
什麼是鑄幣 / 131
尼剋鬆衝擊 / 134
貨幣5.0 / 137
餘震 / 143
交易金額 / 146
第六章 貨幣的權力 / 151
穩定貨幣 / 153
大貨幣的大政治 / 158
美元帝國沉浮記 / 162
人民幣:內部力量,外部力量 / 165
歐元黃金 / 169
較量:我們和他們,我們的貨幣和他們的貨幣 / 172
內部貨幣,外部貨幣 / 175
第七章 純金經濟學 / 179
貨幣幻覺 / 185
動物精神 / 191
理論武裝化 / 194
超理性 / 196
固有價值(二) / 198
模型風險 / 200
它是活的 / 203
測不準原則 / 208
貨幣時刻 / 212
還幸福嗎 / 214
牛仔資本主義 / 218
虛擬經濟 / 220
量子經濟 / 222
第八章  新貨幣 / 229
人民的QE / 231
國傢的QE / 233
為何隻有一個貨幣 / 236
企業貨幣101:我們信仰1和0 / 238
逆利率 / 240
滿足本土需求的(超)本土貨幣 / 242
企業貨幣201:我們信任品牌(忠誠度) / 247
成也多樣性,敗也多樣性 / 252
第九章 比特幣正在改變現有貨幣格局 / 255
比特幣 / 258
西部荒野 / 262
秘而不宣 / 265
數字黃金 / 267
貨幣5.n / 271
比特幣:內部人士的審計 / 274
我來(完成),我見(完成),我徵服(亟待完成)/  278
第十章 烏托邦 / 287
抹開麵包 / 292
錯誤數字 / 295
付齣 / 298
共享 / 302
迴到中世紀 / 305
貨幣即信息 / 307

  戴維·歐瑞爾,作傢、應用數學傢,著有《真或美:科學和對秩序的追尋》(2012年齣版),《經濟學神話:復雜係統科學如何轉變著經濟思想》(2010年齣版)和《萬物的未來:預測學》(2007年齣版)。
  羅曼 剋魯帕提,記者、講師、全球經濟、政治及政經領域的谘詢師。與戴維·歐瑞爾閤著《革命性經濟:係統與人》(2013年)和《經濟人的暮光》(2012年)。著有《我們的地球:關於正在改變我們世界的事物的14個訪談》(2010年)。

  第三章
  虛擬貨幣
  人們往往會因為渴望金錢或者對金錢的熱愛勝過任何其他事物而受到譴責。然而,人對金錢的熱愛是再自然不過的,而且是無法避免的。金錢就像不知疲倦的海神普羅休斯(Proteus)一樣,隨時準備將自己變作能夠滿足我們變化無常的欲望和各色各樣需求的東西……貨幣本身絕對是一個好東西,因為它不僅滿足我們具體的需求,還能滿足我們觀念上的需求。
  ——阿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生活的智慧》
  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如何管理貨幣供應。羅馬帝國分崩離析之後,金銀瞬間供應緊張。但是貨幣仍然可以充當記賬工具,數字的一個優勢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本章將探究貨幣作為抽象債務標記和稀缺的獨立實物對象的雙重作用,也將展現在中世紀貨幣兩方麵之間的平衡是如何在數學傢的幫助之下轉換的。其實,早在我們之前,人們就試圖弄清楚虛擬貨幣的概念。
  我們在第二章討論過,貨幣同時代錶債務和財富。債務以負數錶示,財富以正數錶示。將政府債務貨幣化就創造瞭現代鈔票,所以現代鈔票類似政府給其他人打的欠條(或許鈔票上應當印上負號)。同時,雖然紙本身沒有價值,紙鈔仍然是一個可以占有的實物,一個具有價值的貨幣對象,因為紙鈔可以用來購買其他任何事物。擁有鈔票無疑是一種優勢,這也適用於任何其他形式的貨幣。但是在軸心時代,貨幣的雙重屬性不是那麼明顯,原因有二。其一,因為鑄幣的原材料是開采得到的貴金屬,所以鑄幣當然代錶財富(盡管國傢負責分發鑄幣,並以稅收的形式收迴鑄幣,其中暗含著債務的概念)。其二,當時負數還沒有發明齣來。但是到瞭中世紀,這兩個因素都發生瞭變化,因為貨幣虛擬屬性的根源被重新發現。羅馬帝國的瓦解結束瞭對金銀礦的瘋狂開采,在此之前,羅馬軍隊往往駐紮在礦區和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通道沿途。城市的規模縮小。公元2世紀,羅馬的人口約100萬,達到峰值,而到瞭公元550年,羅馬人口僅有30000左右。羅馬的市場也難逃萎縮的命運。1與此同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宗教的實力和影響力不斷加強,早期用於支付軍餉的貴金屬如今被教堂、修道院或其他宗教機構收入囊中。大量貴金屬在熔化之後被囤積起來,或被製成宗教標誌。宗教權wei還對經濟加強瞭管製。類似的趨勢還齣現在印度和中國,時間甚至更早。2這一轉變的一個結果就是貨幣越來越虛擬化,貨幣成瞭一種抽象的記賬工具,而非先前可以在手中掂量的金屬。貨幣zui主要的用途是記賬。貸款的形式往往不是暫時轉移實物,而是在賬簿上作為符號。這一做法zui早齣現在伊斯蘭國傢,主要集中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如今,伊斯蘭國傢的金融禁止高利貸,但是允許各種收費,所以放債者還可以賺錢。市場因此而繁榮起來,但不是基於現金交易,而是信貸工具,包括一種稱作sakk(即支票)的本票。由於交易僅有簽字作為後盾,不屬於政府背書的貨幣,所以一個人的名聲,即其信譽,在生意當中和他的財富一樣重要。在古希臘,這些金融發展和數學的進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zui重要的數學進步莫過於負數的發明瞭。當畢達哥拉斯學派進行數字思考時,會把石子擺成不同的形狀來錶達他們的觀點。例如,數字“4”“9”和“16”被稱作“平方數”,因為這些數字可以用邊長分彆為“2”“3”和“4”的石子錶示。由於不存在負石子,所以沒有負數。幾世紀之後,即便人們用負數解方程,仍然覺得負數非常古怪。
  如何處理負數的規則,數字“0”zui先齣現在印度數學傢婆羅摩笈多(Brahmagupta)的著作《婆羅摩修正體係》(《宇宙的起源》,公元628年)當中。類似4x+ 20 = 4這樣的方程曾經睏擾著希臘人,方程的解是x =4。婆羅摩笈多從貨幣的角度思考,得齣瞭看似無意義的解。婆羅摩笈多稱正數為“財富”,負數為“債務”。婆羅摩笈多還是描寫數字“0”的第yi人,“0”是唯yi一個與自身互為相反數的數字。這些概念通過翻譯婆羅摩笈多的著作迅速傳入瞭伊斯蘭世界,但是繼續遭到大多數歐洲數學傢的抵製。zui先接受這些概念以及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實際上源於印度)的是意大利數學傢列昂納多·斐波那契(LeonardoFibonacci)。斐波那契因發現斐波那契數列(Fibonaccisequence)而聞名,小到嚮日葵的花瓣,大到股市的趨勢(不夠可靠)都可以用該數列進行描述。3斐波那契是意大利商人的兒子,長在貝賈亞(Bugia,Béjaa)(今阿爾及利亞境內),斐波那契在此地zui早接觸瞭阿拉伯數字係統。在此之前,歐洲數學傢一直用羅馬數字係統進行運算。如果沒有大量的訓練,運用羅馬數字進行乘除運算幾乎是不可能的。斐波那契在其著作《算經》(Liber abaci,成書於公元1202年)中展示瞭阿拉伯數字係統在計算上對數學傢和商人起到的巨大幫助作用,從而推廣瞭阿拉伯數字係統。4書中有很多涉及貨幣兌換、利率計算、記賬等活動的例子。人們曾普遍認為阿拉伯係統不如羅馬係統權wei,這一偏見竟延續瞭數個世紀,直到17世紀末,情形纔有瞭變化,此前大學都是教授後者的。然而即便在現在,重要建築上的日期都還是用羅馬數字錶示的。
  會計領域此類進步隨著復式簿記(doubleentrybookkeeping)的發展達到頂feng。復式簿記法由數學傢、方濟各會修士(Franciscanfriar)、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拍檔、兼職魔術師盧卡·巴其阿勒(LucaPacioli)編纂成冊,記錄在其著作算術書(Summa dearithmetica,成書於1494年)當中。但是當時,復式簿記法已經使用一百多年瞭。5之所以稱之為復式簿記法是因為每筆交易都計入兩個不同的賬戶,一為藉記,一為貸記。因此,一個賬戶的資産在另一個賬戶是負債。這一方法有助於查找錯誤,因為所有賬戶的貸記之和應當和藉記之和相等,正數和負數之和為零。復式簿記下的盈利能力一目瞭然,這對我們的世界觀也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的小說《大衛·科波菲爾》 (1849年)中的人物密考伯先生(Mr.Micawber)說道:“如果一個人每年有二十英鎊的進款,而花去十九英鎊十九先令半,他會是快樂的,可是如果花瞭二十英鎊六便士,他就要苦惱瞭。”
  符木記賬
  在中世紀早期,信仰基督教的歐洲遵循一種靜止、僵化的等級製度,即封建主義。在封建主義製度下,貨幣不甚打緊,重要的是土地和權力,而二者的zui終來源是上帝在人間的代錶——王權。6國王將土地分給貴族,貴族將小塊土地分封給諸侯,而諸侯則為貴族效忠,為其提供軍事服務,在貴族的領地上工作,並把土地上的一部分農作物上交給貴族。大麵積的土地作為集體管理的公地而保留,用於放牧牲畜、采集柴火等。權力zui大的地主是教會,主導瞭大部分有關貨幣和經濟學的思想。高利貸被嚴格禁止(雖然存在種種漏洞),對財富本身的追求被認為是一種首要的原罪。這些限製進一步抑製瞭鑄幣的傳播。封建地産因此相對封閉,貨幣在獨立社區之中發揮的作用有限,貨幣隻是作為記賬工具,租金和稅收通常以實物或勞動的形式支付,而不是現金。7把社會凝聚在一起的是人們與土地之間的聯係,而非貨幣。
  中世紀的鑄幣是雜亂無章的:各個國王和貴族都想製作他們自己的鑄幣,這樣一來就可以收“鑄幣稅”(seigniorage)(源自古法語seigneur一詞,意為貴族)。鑄幣稅是指鑄幣麵值和生産成本之間的差,也就是鑄幣的數字價值(頭)和實體價值(尾)之間的差彆。不同於羅馬時代,中世紀沒有中央權wei,一些領土隻包括一個城市及其周圍地區(英國是一個特例。在英國,國王有絕對的權wei)。貨幣傳播和統一的趨勢因而受到瞭阻撓,其磁力綫既分散又虛弱。太陽和月亮a中世紀的歐洲,低價值的鑄幣被稱作“黑錢”(blackmoney),通常由銅製成,用於小型交易。更加寶貴而且也常見的鑄幣是德尼厄爾(denier)銀幣,以字母“d”為標誌,其命名源於羅馬時期的迪納厄斯銀幣。12德尼厄爾為1蘇(sou),20蘇為1裏弗(livre)。蘇和裏弗均為記賬單位(沒有鑄造實際的裏弗鑄幣),裏弗[在意大利為裏拉(lira)]名義上相當於1磅白銀。事實上,由於通貨膨脹,記賬單位的價值變少瞭。裏弗體係zui初是由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在位期間(公元800~814年)建立的,德尼厄爾在中世紀由法國和意大利鑄造。後來,該體係被數種歐洲貨幣競相模仿。比如,便士就是英國版本的德尼厄爾,也是用字母“d”錶示。12便士為1先令,20先令為1英鎊。該體係一直沿用到1971年纔改為十進製。
  國際貿易、戰爭籌資或戰敗賠款等大型交易更加青睞銀錠或金幣[比如弗羅林(florin)和達剋特(ducat)]。佛羅倫薩的弗羅林zui初於1252年鑄造,含3.5剋黃金(以現在的金價計算,價值約150美元),其價值相當於1裏拉。威尼斯的達剋特(意為公爵的鑄幣)zui先於1284年鑄造。在其頂feng時期,佛羅倫薩的鑄幣廠每年能夠生産400000金弗羅林,而大部分黃金自非洲進口。b上述兩種鑄幣都印有本土語言的數字,達剋特直到20世紀初期纔退齣使用。法國版本的達剋特是金埃居(écu),於路易九世在位時zui先鑄造[金埃居和歐洲貨幣單位(EuropeanCurrency Unit或ECU)沒有關係,後者是在歐元誕生之前使用的記賬單位]。為瞭防止金幣遭到損毀,金幣通常裝在皮質小口袋中,加蓋鑄幣廠的印章。這一做法又一次讓人們不禁要問,貨幣的價值究竟是在於黃金還是印章本身?如果不拆開封口,你就不能確定黃金的價值。
  金幣、銀幣的相對價值需要保持平衡,反映齣兩種金屬的價格。而在歐洲,金、銀的價格比例一直保持在1∶13左右,自古如此。原因可能是人們長久以來一直把黃金和太陽聯係起來,而把白銀和月亮聯係在一起。傑弗裏·喬叟(GeoffreyChaucer)寫道,“Sol gold is and Luna silver we threpe”(黃金是太陽,白銀是月亮)。13還對應陽曆一年當中陰曆時段的個數。並且大緻對應地殼當中兩種金屬的相對含量。不過,金、銀的價格因地域而不同。比方說,在亞洲,銀的價格比金更高,創造瞭誘人的套利機會,推動瞭東西貿易。ca雅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貨幣和中世紀》(牛津:政治,2012),86。b 安德魯·華生(Andrew Watson),《迴歸金銀》,《經濟史評論》,第二冊,20 (1967)。c喬爾·莫剋(Joel Mokyr),《牛津經濟史百科全書》,捲二(牛津:牛津大學齣版社,2003),134。大約在公元1100年,英王亨利一世(King HenryI)建立瞭一種基於木棍的支付體係。這些木棍稱作“符木”(tallies),約10英寸長。這些木棍用打磨過的榛木或柳木製成,上有標誌其價值的精細刻痕,縱嚮劈開,藉貸雙方各執一半為憑。貸方所執的一半稱作“股”(stock)[股市(stockmarket)便是源於此],藉方所執的另一半稱作“存根”(stub)。12世紀著述《有關國庫的對話》(The DialogueConcerning theExchequer)中對切割符木的方式有如下描述:“符木的zui頂端代錶1000英鎊,刻痕的厚度相當於一個手掌,100英鎊的厚度相當於一根拇指,20英鎊的厚度相當於一隻耳朵,1英鎊相當於1顆飽滿的大麥粒,1先令的刻痕更窄一些。上述全部都要切去一塊木頭,留下一個淺淺的凹槽。但1便士的標記方法僅是劃一道刻痕,而不需要切去一塊木頭。”8償還債務的時候,股和存根會匹配在一起,核實債務數量以防篡改,zui後符木會被銷毀掉。因此,符木體係和古代楔文體係有些相似,隻不過楔文體係用陶土信封保證安全罷瞭。曆史學傢邁剋爾·剋蘭西(MichaelClanchy)指齣,符木是“一種復雜、實用的數字記錄。符木比羊皮紙更加容易保存,製作更加簡單,更不容易僞造”。9符木zui初是作為稅收的收據,後來很快變成瞭債務的普遍形式,並在流通當中充當貨幣對象。例如,國傢可以用一半的符木支付供應商,供應商也可以用從債務人那裏獲得的符木繳納稅款或摺價賣給金匠或討債的掮客。在中國,在相應朝代時期的大部分賬目也是用類似的技巧處理的,隻不過中國的符木是用竹子製成的。10
  符木在英國的使用於17世紀下半葉達到頂feng,彼時符木不僅是稅收憑證,還是貸款憑證,儼然成為籌集資金的主要手段,直到1826年纔停止使用。11然而,在貨幣史上,符木似乎注定隻能待在陰影裏。陳舊的符木不如貴重的鑄幣有光彩,而且容易毀壞。1834年,剩餘的符木在英國上議院集中焚毀。但是,笑到zui後的是貨幣之神。大火蔓延,火勢無法控製,於是就有瞭史上著名的“1834年大火”(TheGreat Fire of 1834)。現存的威斯敏斯特宮(Westminster Palace)是依照維多利亞哥特式風格重建的。藉來的時間在12~13世紀,歐洲的統一不是通過單一貨幣,而是通過從穆斯林手中奪取耶路撒冷而凝聚在一起的。基督教騎士加入十字軍(theCrusades)的補償之一就是有機會劫掠一些難得一見的鑄幣。雖然鑄幣是一種便攜的財富形式,但同時也容易被偷走,所以長途運輸鑄幣就成瞭一個麻煩。有關國傢和組織還必須自掏腰包給十字軍東徵提供資金,因此十字軍東徵顯然是一項代價高昂的事業。負責保衛的是一支由苦行僧組成的秘密武裝——聖殿騎士團(theKnights Templar)。聖殿騎士團從伊斯蘭敵人那裏偷師學藝,建立瞭zui早的旅行支票(travelerschecks)。啓程的朝聖者或戰士可以把貴重物品存放在某個城堡,攜帶一張信用證,在沿途的另一個分支取得資金。雖然教會禁止高利貸,但聖殿騎士團還是有辦法通過其他途徑賺錢。比如,貴族可以嚮聖殿騎士團抵押其地産的租用權。城堡zui終變成瞭貴族的銀行。處於巔峰時期的聖殿騎士團開設瞭870個“分支”,雇用瞭約7000人。12但是,聖殿騎士團的成功讓它成為國傢的眼中釘。法王菲利普四世(KingPhilip IV)的財政危機嚴重到將貨幣貶值75%都無法解決,他選擇鎮壓聖殿騎士團,處死瞭騎士團頭目並沒收其巨額財富。
  除瞭十字軍東徵,讓教會財政緊張的另外一項花費是修建極其昂貴的大教堂。修建巴黎聖母院(NotreDame)資金的來源為教會撥款、富裕的主教和市民捐款和一種稱為“租稅”(taille)的人頭稅。亞眠(Amiens)等許多城鎮通過大量舉債進行建設。建造往往持續數個世紀,部分原因是籌資總是斷斷續續的,但是這也讓我們瞭解到中世紀人們對待貨幣的態度。大多數現代政府財政緊張,如果傾舉數代人之力大興土木,哪怕這些工程的長期收益再大,也一定會被韆夫所指。時至今日,大教堂成瞭遊覽勝地,前來朝聖的遊客絡繹不絕,即便在今天,大教堂仍然能起到振興當地經濟的作用。高利貸在中世紀被認為是一種原罪,所以至少在原則上人們不必急著償債,對償債時間的要求也不那麼苛刻。反對高利貸的原因在於其將人性的貪婪展現得淋灕盡緻,而貪婪是一種大罪。高利貸同時也被當作是一種偷竊時間的行為。高利貸用償還債務的時間賺錢,就連舉債修建大教堂的時間也不例外,但時間是屬於上帝的。很有意思的是,有一個相似的說法是反對通過教書賺錢的學者和教師的。聖伯納德(SaintBernard)說道,這些人是“兜售、販賣語言文字”。而知識和時間一樣,都是上帝的財産。13作為迴應,學者自發組織起來,建立瞭一種叫作大學的新機構。大學給學者提供瞭一種閤理的生活水準,同時學者又不用自己收取費用。zui早的大學在博洛尼亞(Bologna)(1088年)、巴黎(約1150年)和牛津(1167年)建立起來。大學課程以教授亞裏士多德的著作為主。巴黎的一個經濟學派,也就是如今被稱作經院經濟學的學派,曾力圖將亞裏士多德的貨幣和財産理念與基督教神學結閤在一起。在亞裏士多德看來,貨幣不過是一種社會習俗,這一說法在不需要攜帶鑄幣就能進行大部分交易的時代不無道理。14亞裏士多德稱,任何形式的貨幣收益都相當於偷竊,“其中zui惡名昭彰的,就是高利貸。這一點也不讓人奇怪。高利貸用錢生錢,這不是貨幣的天生的目標。因為貨幣是用於交換的,而不是用來生利息的。利息這一術語,意味著錢生錢,代錶貨幣的繁殖,因為後代和父母是相似的。在所有産生財富的方式當中,高利貸是zui違反自然的一種”。15
  托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讓亞裏士多德的學說和基督教教條的結閤達到瞭頂點,托馬斯·阿奎那在巴黎和科隆任教。阿奎那認為,貨幣是“衡量萬物的標尺”。16人們認為貨幣本身不是目的,追求財富的行為是非基督徒的,而“貨幣的發明主要是為瞭交換”。博愛(caritas)是zui重要的德行、社會的黏閤劑,也是愛的錶達。阿奎那著重強調希臘哲學的理性,贊同古希臘人是“理性的動物”的觀點。阿奎那“公正價格”(justprice)的觀點和不強買強賣、習慣上為人所接受的價格不謀而閤。阿奎那允許買賣雙方通過議價確定商品價格,但也認為是一方欺負另一方的行為是不公正的,比如在飢荒時期嚮一個挨餓的人要高價。經濟學(當時經濟學這個名詞還沒有發明齣來)因而屬於一個基於倫理和理性的更大框架。“理性”一詞的詞根源於拉丁詞語ratio,意為推理和計算。阿奎那和經院哲學傢強調前者,但是貨幣是關於後者的。曆史學傢雅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指齣,“貨幣是一種理性的工具”,貨幣的普及對中世紀的思維方式産生瞭深遠的影響。17
  金融行會
  新礦的發現、鑄幣技術的進步讓金屬貨幣在13世紀得到普及。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貨幣供應的增加竟然讓社會各個階層的負債驟增,尤其是農民階層。一個原因是,一些機構,包括教會和新建立的國傢等,對稅收的需求增加,開始要求用鑄幣支付,不再接受農作物或者一定天數的勞動。18社會又一次站在瞭貨幣這邊。債務纍積讓放債變得利潤豐厚,雖然來生未可知,至少在現世如此。基督徒將放債獲利視為禁忌,意大利詩人但丁·阿利吉耶裏(DanteAlighieri)在《地獄篇》(Inferno)寫道,高利貸者被睏在十七層地獄。但是這一限製並不適用於猶太人,所以猶太社區成瞭當時的金融服務中心。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貨幣發揮的作用更大瞭,於是大學等地展開瞭廣泛的辯論,討論究竟該不該限製高利貸。支持高利貸的觀點認為貸款利息是對違約風險的補償。另一派的觀點是利息支付的是一種機會成本,因為貸款可以作他用。zui後,還有公正的理念:貨幣和其他事物一樣,必然也有一個公平價格(當時的普遍利率為20%左右,依現今標準屬於高利率)。19因此,雖然神學傢不斷譴責高利貸,但是高利貸逐漸成為一種被認可的收取藉貸利息的方式。在意大利,基督徒放債者貸款不收利息,但是要求債務人必須繳納違約保險,有點像現代的信貸違約掉期(creditdefaultswap)。時間和貨幣之間越發緊密的聯係反映在機械鍾的發展上。機械鍾zui初是為瞭提醒修道院和大教堂的敲鍾人,後來很快被用於規範工作日。
  製造工藝被拆分成專門的行業和協會。許多行業演變為姓氏,例如英國的史密斯(Smith)和德國的施密特(Schmitt)。商人自發組織各色協會,之後發展成瞭公司。經濟也變得越發復雜。為瞭滿足日益增長的融資需求,放債者和貨幣兌換者發展成瞭現代保險公司和銀行的先驅。20
  新建立的金融行業以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等意大利北部的主要貿易城市為中心。這些城市早已通過和亞洲通商而富庶一方,貿易的商品以絲綢和香料為主,經由著名的長達4000英裏的絲綢之路抵達意大利。不同於早已湮滅的聖殿騎士團,新建立的銀行不光接待貴族和教會,還滿足地主、商販和普通商人的需求[例如莎翁戲劇《威尼斯商人》當中的人物安東尼奧(Antonio)]。貨幣開始在伊麗莎白時期的戲劇作品當中齣現。貿易擴張意味著商人必須藉更多的錢纔能為他們的遠行籌集到足夠的資金。貨幣兌換商的行業協會稱為金融行會(Artede Cambio)。鑄幣兌換的生意方興未艾。金錢非萬能威尼斯探險傢馬可·波羅(MarcoPolo)於1295年途經絲綢之路從中國返迴時,他描述瞭眾多傳奇故事,其中之一便是忽必烈汗(KublaiKhan)強迫國民接受加蓋皇室印章和簽字的紙鈔,放棄金屬鑄幣(忽必烈汗的手段之一就是處死僞造紙鈔者)。馬可·波羅說道:“發行的所有紙鈔好像都具有像純金或純銀一樣莊嚴的權wei……所有人都樂意接受。紙鈔在大可汗的境內通用,不管是誰都可以用紙鈔進行貨物的買賣交易,就好像紙鈔和純金的鑄幣沒有什麼兩樣。”這一計劃非常成功,中國經濟在當時極度繁榮,當然,這也意味著政府可以繼續囤積金銀,不必將它們用作流通中的貨幣。破損的紙幣可以退迴鑄幣廠,繳納3%的費用就可以換成新的(可以看作一種負利率)。21
  歐洲銀行傢和金匠(金匠需要一定量的黃金作為周轉)受到啓發,開始發行可以兌換儲蓄的紙質本票,本票可以支付給任何擁有它們的人。本票可以交易,和今天的鈔票類似(“鈔票”一詞源於14世紀詞語“notadibanco”)。真正顛覆現存貨幣體係的發明是匯票。匯票zui初是要求彆國銀行或代理人代錶寫信人付款的信件。假設威尼斯的一個商人想要從法國的供應商那裏進口一些貨物。他可以用鑄幣(或信用)購買一張匯票,這樣他就可以以固定匯率在法國的銀行或代理人那裏提取等量的貨幣。
  銀行收取約10%的手續費,包含在匯率當中。事實上,匯票的麵值以蘇(su)或埃居(閏u demarc)等虛擬記賬單位標定。匯票對於所有不同種類的貨幣來說都是一種單一、統一的貨幣,因此每張匯票都對應兩套匯率(對應兩種貨幣)。不同於14世紀末齣現的支票,匯票必須親自儲蓄或提現。由於匯票代錶某一時間段的貸款,銀行或代理人的傭金當中還包括利息費用。
  匯票的主要優勢是可以不必攜帶大量鑄幣就可以進行國際貿易。鑄幣具有不易攜帶(要把一堆鑄幣搬運幾百英裏得花費一個月的時間),沿途容易失竊,兌換費用高等缺點。鑄幣的質量往往良莠不齊,極易損壞和貶值。1529年,法王法蘭西斯一世為贖迴兩個在他被捕之後替他充當人質的兒子,支付瞭1200萬埃斯庫多(escudo),西班牙人花瞭四個月的時間纔數清並檢驗完這些鑄幣。其中40000個鑄幣因不閤格被拒絕。22我們之後會談到,類似的論據還用來支持當今的網絡貨幣(如比特幣),網絡貨幣是我們時代的埃居(écu demarc)。網絡貨幣越過瞭政府貨幣,極大地減少瞭貨幣跨國轉移的成本。匯票很快成瞭歐洲新興商人階層喜愛的支付體係,被用於跨國交易。參加大型貿易展銷會,如每季度在裏昂舉行的貿易展銷會,幾乎不需要攜帶主權鑄幣。23一旦完成交易,銀行會聚集在一起核對賬簿,約定一套匯率,結算未清餘額。銀行之間也會進行匯票交易,以不同的貨幣結清彼此之間的債務。現金不足者可以通過齣售匯票藉用現金,在下次展銷會上還清。實際上,這一做法相當於有效利率為每季度2%~3%的貸款。24貨幣兌換提供瞭很多投機的機會,尤其是在戰時貨幣幣值不穩定的情況下。
  銀行因此成為買賣雙方、貨幣創造和傳輸的中間點。商人在當地銀行的信用轉變成代錶短期貸款的匯票。由於可以在銀行之間交易,因此匯票是獨立的貨幣對象,雖然交易範圍僅是私營體係。和許多其他金融創新的形式一樣,使用匯票的一個副作用是貨幣供應增加。匯票用信件替代瞭鑄幣,創造瞭使用貨幣的新方法,因此讓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增加瞭。1317年,教皇下令將從英國天主教教堂籌集的資金存在佛羅倫薩的佩魯濟(Peruzzi)和巴爾迪(Bardi)銀行在倫敦的代錶處。代錶處將匯票寄給意大利的銀行,由意大利的銀行支付教皇現金。在倫敦的儲蓄被用來購買毛呢服裝,然後寄給歐洲的商人。貨幣以此方式在倫敦和歐洲大陸之間有效地流通,而現金實際上並未穿過英吉利海峽。


紙幣的興衰:一場跨越韆年的金融冒險 這不是一本關於“人類貨幣史 中信齣版社”的書,而是一部關於紙幣——這種現代經濟的基石,從其誕生之初的便利與革新,到如今麵臨的挑戰與未來猜想的宏大敘事。 想象一下,在那個金銀充斥的時代,一次遠行需要背負沉重的金庫,一次貿易往來可能耗費數月的時間去驗證金屬的純度與分量。然而,一種革命性的概念悄然萌芽,它試圖用一張張看似普通的紙張,承載起價值的承諾,革新著人們的交換方式。本書將帶您穿越曆史的長河,深入探尋紙幣的起源、發展及其深刻演變。 第一章:紙上韆金——紙幣的曙光 故事始於遙遠的東方,在宋朝繁榮的商業土壤中,一種名為“交子”的紙幣應運而生。它並非憑空齣現,而是基於商人們在實踐中積纍的信任與便利需求。我們將詳細剖析交子齣現的曆史背景,從銅錢的笨重與地域限製,到民間信用體係的初步建立。探索早期紙幣的設計、發行與流通,以及它如何成為當時最先進的支付工具。我們將看到,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信譽”如何打破瞭地域的藩籬,促進瞭商業的繁榮,為後世的紙幣發展奠定瞭基礎。 第二章:西風東漸——紙幣的全球化浪潮 當紙幣的概念跨越山海,抵達歐洲大陸時,它又經曆瞭怎樣的變形與融閤?我們將目光投嚮十七世紀的歐洲,探究早期銀行券的齣現,以及它們與國傢權力的早期互動。從瑞典的斯德哥爾摩銀行,到英格蘭銀行的誕生,我們見證瞭紙幣從民間創新嚮國傢主權工具的轉變。本書將深入分析早期紙幣發行中的風險與機遇,以及各國政府如何嘗試通過發行紙幣來解決財政問題,有時卻陷入瞭通貨膨脹的泥潭。我們將瞭解,早期的紙幣並非一帆風順,每一次的濫發與危機,都為後來的金融製度改革提供瞭深刻的教訓。 第三章:信用為錨——金本位與紙幣的輝煌時代 十九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紙幣與金本位的緊密結閤,開啓瞭紙幣的黃金時代。我們將詳細闡述金本位製度的運作原理,以及它如何為紙幣提供瞭堅實的信用背書。探討在金本位下,紙幣如何成為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動的重要媒介,其穩定性和可靠性極大地促進瞭全球經濟一體化。本書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現紙幣在推動殖民擴張、工業發展和國際金融體係建設中的關鍵作用,並分析這種製度的優勢與內在的局限性。 第四章:時代洪流——戰爭、危機與紙幣的重塑 然而,和平與繁榮並非永恒。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大蕭條,對紙幣的信用體係發起瞭前所未有的衝擊。我們將深入分析戰爭時期,各國政府如何為瞭籌集軍費而大量發行紙幣,導緻惡性通貨膨脹的災難。探討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與解體,標誌著金本位時代的終結,以及新的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係的形成。本書將聚焦於紙幣在這些重大曆史事件中的角色,以及危機如何驅動著金融製度的不斷調整與創新。 第五章:數字浪潮——電子支付與虛擬貨幣的挑戰 步入二十世紀末,電子支付的興起,如信用卡、藉記卡,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再次深刻地改變瞭紙幣的形態。我們親曆瞭從實體錢包到虛擬賬戶的轉變,現金的使用頻率日益降低。本書將探討電子支付的便利性與安全性,以及它如何重塑瞭我們的消費習慣和金融生活。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深入分析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齣現,它們對傳統紙幣和中央銀行體係構成的顛覆性挑戰。數字貨幣是否會取代紙幣?它們將如何改變未來的金融格局?這些問題將引發我們對貨幣本質的深刻思考。 第六章:未來猜想——中央銀行數字貨幣與去中心化的未來 站在當下,放眼未來,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的探索與發展,預示著紙幣的又一次進化。本書將探討CBDC的可能形態、運作模式及其對現有金融體係的影響。我們是否會迎來一個完全數字化的貨幣時代?去中心化的金融體係是否會成為主流?我們將綜閤分析各種可能性,從技術、經濟、社會和倫理等多個維度,描繪未來貨幣發展可能的圖景。 這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金融史詩。它用生動的語言,講述瞭紙幣如何從一種簡單的支付工具,演變成影響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通過閱讀本書,您將不僅瞭解紙幣的過去,更能洞察其現在,並對它的未來産生更深遠的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人類貨幣史》這本書讓我對“錢”這個概念有瞭顛覆性的認識。在此之前,我總覺得錢就是一張紙或者一個數字,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背後深厚的曆史積澱和復雜的社會功能。書中對不同時期貨幣形態的演變,例如從貴金屬的天然價值到人為賦予的象徵價值,再到如今數字化的抽象價值,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作者獨到的見解。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信任”在貨幣流通中的重要性的論述,無論是早期國王在鑄幣上的肖像,還是現代央行發行貨幣的信用擔保,信任始終是貨幣得以流通的基石。作者並沒有迴避貨幣發展過程中的麯摺和危機,比如惡性通貨膨脹、貨幣的濫發導緻的社會動蕩,這些案例的分析讓我對貨幣政策的審慎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書中還探討瞭貨幣與權力的關係,以及貨幣如何被用作統治者鞏固統治、發動戰爭的工具,這部分內容讓我看到瞭貨幣背後隱藏的政治博弈。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曆史長河中,看著人類如何一步步地創造、使用、並且不斷地改造著這種影響我們生活方方麵麵的東西。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流暢,即使涉及復雜的經濟理論,作者也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解釋清楚,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

評分

《人類貨幣史》這本書,讓我對“錢”的認識從單一的物質屬性,躍升到瞭社會、曆史、政治、文化的復閤體。作者的敘述非常有層次感,從最原始的交換品,如貝殼、牲畜,到後來齣現的金銀銅等金屬貨幣,再到紙幣的誕生及其背後的信用體係,直至我們現在所處的數字貨幣時代,每一個階段的演變都充滿瞭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紙幣的起源和發展所吸引,它從最初的“信物”逐漸演變為可以獨立流通的貨幣,這個過程是如何建立起人們對發行方的信任,以及這種信任又是如何被維護或被打破的,這些都讓我對貨幣的內在價值有瞭更深的思考。作者還深入探討瞭貨幣與權力的關係,貨幣如何成為統治者鞏固統治、發動戰爭的重要工具,以及貨幣政策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影響。這本書讓我看到,貨幣不僅僅是一種交換媒介,它更是社會契約、國傢信用和文明進步的縮影。

評分

拿到《人類貨幣史》這本書,我一開始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但沒想到讀起來卻異常引人入勝。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將人類貨幣的發展史置於整個人類文明的演變大背景下進行解讀。我從中看到瞭貨幣如何從最初簡單的價值尺度和交換媒介,逐漸演變成如今集價值貯藏、記賬單位、支付手段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復雜係統。書中對不同文明的貨幣創新和演變的對比分析,是我特彆喜歡的部分。例如,作者將西方以金銀本位為主導的貨幣體係,與東方以銅錢、紙幣為主導的貨幣體係進行瞭詳細的比較,揭示瞭不同文化背景下貨幣發展路徑的差異。我甚至從中看到瞭貨幣如何成為國傢權力的象徵,以及貨幣政策如何影響著國傢的興衰。書中對一些重要曆史事件,比如大航海時代貴金屬的湧入對歐洲經濟的影響,或者工業革命後紙幣的廣泛使用,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分析。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貨幣,就是理解人類社會的運行邏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金錢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類智慧、社會組織、以及文明進步的書。

評分

《人類貨幣史》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刻的認知升級。我一直以為貨幣的曆史就是個簡單的變遷過程,但這本書讓我看到,貨幣的演變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和精妙。作者從人類最早期樸素的交換方式講起,比如用貝殼、羽毛、牲畜等作為等價物,然後循序漸進地講述瞭金屬貨幣、紙幣、再到如今我們所熟知的數字貨幣的誕生和發展。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文明在貨幣創新上的獨特性描繪。比如,古希臘城邦對於鑄幣的精細程度和藝術性追求,以及古代中國在紙幣發行上的超前思維,都讓我大開眼界。書中對“信用”在貨幣流通中扮演角色的探討,更是讓我茅塞頓開。我纔意識到,金銀本身或許有其內在價值,但紙幣和數字貨幣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發行者(國傢或機構)的信用基礎之上的。作者還深入分析瞭貨幣與國傢、經濟危機、社會公平等議題的關聯。我從中看到瞭貨幣如何被用來支持戰爭、殖民擴張,也看到瞭它如何成為貧富差距加劇的催化劑。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梳理,更是對人類經濟活動本質的深刻洞察。

評分

《人類貨幣史》這本書,就像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貨幣所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作者的敘述非常引人入勝,我仿佛能夠親身經曆從原始的以物易物,到使用貝殼、羽毛等自然物作為交換媒介,再到金屬貨幣的齣現,以及紙幣的革命性誕生。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金屬貨幣的鑄造、流通和價值穩定的機製的探討,印象深刻。作者不僅講述瞭金銀在貨幣史上的輝煌,也指齣瞭其局限性。而紙幣的齣現,則徹底改變瞭貨幣的麵貌,它擺脫瞭物質本身的限製,但卻帶來瞭對發行者信用的更高要求。我之前一直認為紙幣就是國傢的信用,但這本書讓我瞭解到,紙幣的信用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和維係的,以及它可能麵臨的風險。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貨幣政策的比較分析,讓我對貨幣的國際化、匯率波動等問題有瞭更深的理解。總而言之,這本書拓展瞭我的視野,讓我對“錢”這個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有瞭更加全麵和深刻的認識。

評分

我必須說,《人類貨幣史》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錢”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宏大敘事。作者以極其淵博的學識和流暢的筆觸,帶領我穿越瞭數韆年的曆史長河,去探究貨幣形態的演變,以及它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經濟、政治和科技的變遷。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早期貨幣的描寫,那些形形色色的物品,如何從最初的商品本身,演變成被普遍接受的交換媒介,這個過程充滿瞭人類的智慧和適應性。我甚至能想象齣,在沒有統一貨幣的時代,人們為瞭完成一次跨區域的貿易,需要付齣多少努力去協調不同物品的價值。書中對貴金屬貨幣的詳細分析,從挖掘、提煉到鑄造、流通,都讓我對金銀作為貨幣的長期主導地位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甚至開始思考,為什麼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金銀能夠如此持久地扮演重要的貨幣角色。這本書讓我明白,貨幣不僅僅是價值的載體,它更是人類社會協作和信任的基石。

評分

自從讀完《人類貨幣史》這本書,我感覺我對“錢”這個概念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這本書的敘述邏輯非常清晰,從最原始的物物交換,到貝殼、牲畜等早期貨幣,再到金屬貨幣、紙幣,以及最後到如今我們正在經曆的數字貨幣時代,每一個階段的演變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並沒有將貨幣的演變視為一條綫性的直綫,而是深刻地揭示瞭不同文明在貨幣創新上的獨特性和曆史偶然性。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中國古代貨幣,比如交子、會子的齣現和發展過程的詳細闡述,這些是中國對世界貨幣史的巨大貢獻,但卻常常被我們忽視。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黑暗麵,比如貨幣的濫發導緻的通貨膨脹,以及貨幣如何被統治者用來剝削人民。這些內容讓我意識到,貨幣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它也充滿瞭鬥爭和博弈。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驚嘆,它不僅僅是貨幣史,更是一部社會史、經濟史、政治史的濃縮。

評分

這本《人類貨幣史》真是讓我大開眼界!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穿越瞭幾個世紀,親身經曆瞭人類文明如何一步步從物物交換走嚮金錢交易的漫長而迷人的曆程。作者的敘事就像一部宏大的史詩,從最原始的貝殼、牲畜作為貨幣的形態,到銅錢、銀幣、紙幣,再到如今數字貨幣的崛起,每一種貨幣的齣現都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格局、科技水平息息相關。我特彆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早期金屬貨幣的鑄造和流通的描述,那些笨拙但卻承載著巨大信任的金屬塊,如何剋服地域的限製,成為貿易的橋梁。還有關於信用貨幣的齣現,紙幣從最初的“兌換券”演變為可以獨立流通的價值符號,這個過程充滿瞭智慧和博弈。我甚至能想象齣當時人們對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貨幣産生的疑慮和最終的接受。書中對不同文明貨幣體係的比較也極其精彩,古羅馬的銀幣如何影響瞭整個歐洲,中國的銅錢又如何輻射瞭東亞,這些都在書中得到瞭深入的剖析。我甚至聯想到瞭現代社會,加密貨幣的齣現是不是也像是幾韆年前人們第一次接觸紙幣一樣,在經曆質疑、接受、最終成為主流的過程中?這本書不僅僅是貨幣的史,更是人類社會演變的一部濃縮史。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曆史、經濟、社會學感興趣的朋友們,它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評分

《人類貨幣史》這本書的內容簡直是太豐富瞭,我感覺就像是參加瞭一場跨越時空的貨幣學盛宴。作者從人類文明的黎明時期開始,詳細描繪瞭各種原始的交換媒介,比如貝殼、羽毛、寶石,甚至還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物品,都曾扮演過貨幣的角色。我一直以為貨幣的齣現必然是基於某種稀有且有價值的物質,但書中的內容顛覆瞭我的認知,原來很多時候,貨幣的價值更多來自於人們的共識和約定。書中對金屬貨幣的詳細介紹,從金銀的提煉、鑄造,到各個帝國不同時期貨幣的設計和流通規則,都展現瞭作者紮實的功底。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古代中國貨幣,比如秦半兩、唐開元通寶以及宋代的交子等,進行的深入分析印象深刻。這些中國古代的創新,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們不僅促進瞭國內貿易,也影響瞭周邊國傢的經濟發展。作者在講述這些曆史時,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重要的是分析瞭這些貨幣形態齣現的原因、它們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它們最終被取代的邏輯。這本書讓我明白瞭,貨幣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社會生産力、技術發展、政治體製、文化觀念等方方麵麵都緊密相連。

評分

讀完《人類貨幣史》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貨幣”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賬麵上的數字或手中的紙幣,而是承載著人類文明發展軌跡的實體。作者從人類早期社會形態齣發,詳細描繪瞭從物物交換到各種原始交換媒介的演變,例如貝殼、獸皮、榖物等,這些內容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然後,書中深入淺齣地介紹瞭金屬貨幣的興起,從早期未經加工的貴金屬塊,到後來規範化的鑄幣,這個過程體現瞭人類對價值標準和標準化交易的追求。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文明在貨幣創新上的對比分析,例如古希臘城邦的精美錢幣,以及中國古代銅錢和紙幣的創新,這些都讓我看到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類的智慧火花。我甚至在想,如果沒有這些貨幣的創新,人類社會的貿易和文明發展速度會有多慢。這本書讓我明白,貨幣的每一次演變,都與當時的社會生産力、技術進步、政治格局以及人們的信任程度息息相關。

評分

雖然結構很散,文字很跳,但是在批判主流經濟學、分析貨幣本質、解釋比特幣方麵給齣瞭不少有效信息,學到瞭。

評分

雖然結構很散,文字很跳,但是在批判主流經濟學、分析貨幣本質、解釋比特幣方麵給齣瞭不少有效信息,學到瞭。

評分

書是正版,很好

評分

雖然結構很散,文字很跳,但是在批判主流經濟學、分析貨幣本質、解釋比特幣方麵給齣瞭不少有效信息,學到瞭。

評分

雖然結構很散,文字很跳,但是在批判主流經濟學、分析貨幣本質、解釋比特幣方麵給齣瞭不少有效信息,學到瞭。

評分

雖然結構很散,文字很跳,但是在批判主流經濟學、分析貨幣本質、解釋比特幣方麵給齣瞭不少有效信息,學到瞭。

評分

書是正版,很好

評分

雖然結構很散,文字很跳,但是在批判主流經濟學、分析貨幣本質、解釋比特幣方麵給齣瞭不少有效信息,學到瞭。

評分

書是正版,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