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之道(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

廉政之道(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舒绍福,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 著
图书标签:
  • 廉政文化
  • 国学经典
  • 领导干部
  • 党风廉政
  • 道德修养
  • 国学教育
  • 反腐倡廉
  • 为政之道
  • 传统文化
  • 警示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289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98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领导干部国学培训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页数:28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廉政思想资源,“廉”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思想。从夏商周的尧虞舜到春秋诸子百家,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为政以德、以廉为本、关心民瘼、爱护民众、崇德尚能、崇尚节俭、清心养廉、遏制贪欲等廉政思想举不胜举。廉洁为本的为政之道、仁爱民众的为官之道、戒奢从俭的为官之德、礼法为要的治国之道,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之道。廉政之道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可资利用传统资源,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舒绍福,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兼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廉政建设、政治文化、执行力与领导力、政治文化与政治沟通。

目录

第一章 励精为政,廉洁为本5
一、正己化人6
二、至廉而威13
三、居之无倦,行之以忠23
四、为政莫若至公29
五、兼听则明,偏听则暗47
六、清介自守,知止可以不殆51
第二章 为官之道,仁爱民众…62
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63
二、治理之要,在于安民71
三、善藏者,藏富于民…78
四、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88
五、利民养民,知与之为取98
六、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108
七、国保于民,民保于信119
第三章 俭以养廉,戒奢尚俭132
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133
二、俭以养廉,俭以助廉139
三、俭者自俭,谨身节用151
四、大道至简,举实事,去无用159
第四章 为政尚学,气正风清164
一、政教之道,共在书内165
二、养心寡欲,养浩然之气170
三、慎微防萌,以断其邪175
第五章 重德尚能,选贤与能182
一、兴贤育才,官人惟贤183
二、识才任贤,知人善任191
三、选贤任能,俊杰在位199
四、任人为公,不避亲仇204
五、察能授官,量材授任212
第六章 治国之道,礼法为要219
一、隆礼重法 220
二、至廉而威230
三、以法治吏234
四、重典治吏 238
第七章 为政之要,守责担当247
一、在其位,谋其政248
二、任人宜责实效 257
三、按名督实,按实而定名261
参考文献270

精彩书摘

廉政之道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廉政思想资源,“廉”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思想。廉政这个话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从夏商周的尧虞舜到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为政以德、以廉为本、关心民瘼、爱护民众、崇德尚能、提倡节俭、清心养廉、遏制贪欲等廉政思想举不胜举。廉洁为本的为政之道、礼法为要的治国之道、仁爱民众的为官之道、戒奢从俭的为官之德、选贤与能的用人之道,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之道。
廉政,顾名思义,就是清廉并且克尽职守、勤于政事。廉政既要做到廉洁,不以权谋私,还要实现勤政,两者缺一不可。光廉洁不勤政,或只勤政不廉洁,都不是真正的廉政。古人甚至用六个维度来评判是非做到廉政:一是廉善,是指能够做到廉洁并且善于办事;二是廉能,是指能够做到廉洁并且推行政令;三是廉敬,是指能够廉洁并且谨慎勤劳;四是廉正,是指能够做到廉洁正直、清廉公正;五是廉法,是指能够做到廉洁并且守法;六是廉辨,是指能够做到廉洁并且能够明辨是非。
时至今日,重读古代经典,可见古人的“廉政之道”依然是可资利用的资源,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第一,讲廉政、守清廉先要做到厘清公私、关心民瘼、执政为民。公生明,廉生威,秉公用权,廉洁执政,可以赢得威望,获得爱戴;关心民瘼,服务行政,可以赢得追随。第二,讲廉政、守清廉要做到廉洁正直、以德促廉。廉洁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自律与自守。清正廉洁是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对自身品德修养的自觉追求。廉洁行政,俭以养德,以德执政,才能德行惠民,使众人行。第三,德法相济、共促廉政。廉政既要注重隆礼,靠软约束,又要依靠重法,靠硬约束。既要以礼化吏,又要用法治吏,唯其如此,才可廉政。当然,传统的支离破碎并非皆是精华,又非彻底无望,古代的经典就摆在那里,需要我们拨云见日,加以明辨。

前言/序言


《廉政之道》并非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聚焦于一个核心主题: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构建和践行一种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和行为准则。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条规或批判腐败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思想的智慧宝藏,探寻那些历经千年而不衰的道德准则和精神力量,并将其转化为指导当代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生动实践。 一、 溯源而上:以古圣先贤的智慧照亮廉政之路 本书的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宏大的历史回廊。它并非碎片式地摘引古籍,而是精心选取了那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思想流派和人物,来阐释廉政的深刻内涵。 儒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廉政建设提供了思想根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最高要求,更是对治理者政治操守的根本指引。书中会详细解读“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如何与为官之道相契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如何在公共事务中体现为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廉者,民之本也”,孔子、孟子等先贤关于“廉”的论述,将被深入剖析,揭示其超越时代的价值。我们还会探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格局差异,以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道德坚守,这些都为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财富观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道家思想的启示: 相较于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思想以其“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的理念,为廉政提供了另一种审视角度。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不争”、“知足”、“少私寡欲”等思想,对于领导干部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水至柔,而能克至刚”,道家提倡的柔韧、谦逊,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能够帮助领导干部培养一种平和的心态,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摇。庄子“齐物论”中对名利的超脱,以及“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的境界,也为领导干部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提供了智慧。 法家思想的警醒: 尽管法家思想常被视为严苛与功利,但其对“法不阿贵”、“赏罚分明”的强调,对于构建廉洁高效的治理体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书中将分析法家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约束公权力,防止滥用。《韩非子》中的“君失其所,国必倾危”,以及对官员“循吏”、“贪吏”的区分,都为我们理解权力运行的规律和监督机制提供了历史的借鉴。法家对“公器私用”的严厉批判,也为当代反腐败斗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其他思想流派的补充: 除了儒、道、法,本书还会适时引入兵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的智慧。例如,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可以转化为对自身权力边界的认知和对风险的防范;墨家的“兼爱”、“非攻”,可以理解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些多元化的思想资源,共同构成了《廉政之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底蕴。 二、 剖析当下:将传统智慧融入现代廉政建设 《廉政之道》并非沉溺于古代的故纸堆,而是致力于将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与当代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相结合,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权力观的重塑: 权力是柄双刃剑。书中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德配其位”、“权为民所用”的观念。如何理解“公权”的本质,如何避免“权为私用”,如何从“利”的诱惑中解脱出来,保持“洁身自好”,这些都是本书着力分析的重点。通过对古代“贤臣”、“名吏”的榜样力量的挖掘,引导领导干部建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将权力视为服务人民、造福社会的工具,而非谋取私利的资本。 利益观的校正: 物质利益是腐败的重要诱因。本书将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义利观”的辩证思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何理解“道”,如何区分“正当利益”与“不正当利益”,如何做到“见利思义”,书中将提供深刻的洞察。通过对历史上因贪婪而败坏的官员案例的反思,以及对那些“清贫一生,廉名永传”的先贤的追溯,来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做到“知足常乐”,不为物欲所迷。 责任观的强化: 廉政不仅仅是个人品德问题,更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官者,当思民之所忧,虑民之所难”,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将是本书着力阐释的重点。领导干部如何才能真正担当起肩上的责任,如何才能将“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如何才能在面对复杂局面时,做出最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这些都将通过对传统责任伦理的解读,得到深入的解答。 监督观的更新: 传统的“民之所欲,常在君侧”以及“谏官”制度,为我们提供了监督权力的历史思路。本书将探讨如何将这些传统智慧与现代的制度监督相结合,构建更加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如何理解“防微杜渐”,如何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都将在本书中得到深入的探讨。 三、 实践导向:将理论转化为行动指南 《廉政之道》的最终目的,是为全国领导干部的国学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学习方法与路径: 书中将提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引导领导干部如何有效地学习国学经典,如何从经典中汲取智慧。例如,如何通过“读史明鉴”,如何通过“以古鉴今”,如何通过“学用结合”,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 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 为了增强教材的实践性,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剖析古代的廉政故事,以及当代的一些反腐案例,从中提炼出经验教训。通过情景模拟,引导领导干部思考在特定情境下,如何运用传统智慧做出廉洁公正的决策。 个人修养与行为规范: 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会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从“慎独”、“慎微”的功夫,到“寡言”、“守口”的戒律,再到“待人接物”的礼仪,都将涵盖在内,旨在帮助领导干部将廉政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系统性与传承性: 作为“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之一,《廉政之道》与其他系列教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将与其他教材共同构筑起一个全面、系统的国学教育平台,为培养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提供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廉政之道》是一本致力于挖掘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廉政的智慧,并将其转化为指导当代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行动指南。它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一次对个人品格和政治操守的深刻反思,一次对国家治理和民族未来的郑重承诺。通过阅读本书,领导干部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廉政的时代意义,更坚定地践行廉政的职业操守,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最初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的定位。我期望从中获得一套系统的、权威的理论框架。然而,阅读的深入,让我发现了它更内在的魅力。书中并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尊重。作者在引述古代典籍时,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将其精神内核提炼出来,并与当代社会现实进行有机结合。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知足常乐”的论述,它在书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与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紧密相连。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知足”,并非是安于现状,而是对物质的淡泊,对精神的追求,以及对责任的担当。当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不贪不占”,他的内心是宁静而强大的。书中对“正心”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内心正直,才能做出公正的决策,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对于“廉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成为一名有担当、有智慧的领导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点燃思维的火花。《廉政之道》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像传统的教材那样,上来就讲授各种条目和规定,而是从更宏观、更具人文关怀的角度切入。书中对“道”的阐释,让我耳目一新。它将“道”与“廉政”相结合,赋予了廉政更深层次的哲学内涵。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无为而治”的解读,它并非不作为,而是顺应规律,以更智慧的方式去管理。这种智慧,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自身修养的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现实场景,并尝试运用书中提出的理念去分析和理解。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引导我跳出日常的琐碎,从更广阔的历史和哲学视野来审视当前的挑战。那些古老的智慧,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我看到了廉政建设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践行这种“道”的智慧。

评分

在阅读《廉政之道》之前,我对“国学”与“廉政”的关联,一直停留在比较表面的理解上。以为不过是引用一些古训,进行一些道德说教。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更加系统、更加深刻的理论体系。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入挖掘,揭示了廉政并非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或法律规范,而是一种深植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价值追求。书中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阐释,在与廉政主题结合时,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论述,它将廉洁的内在价值与人的精神境界紧密联系起来。一个廉洁奉公的领导干部,必然拥有更加开阔的心胸和更加坚定的意志。书中对“公”与“私”的辩证分析,也让我茅塞顿开。它让我认识到,权力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去驾驭。当一个人能够将“公”置于“私”之上,他才能真正做到廉洁自律,才能赢得人民的信赖。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哲学启迪,让我对廉政建设有了更宏观、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廉政之道》,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说教汇编,充斥着各种条条框框和官方术语。然而,它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书中的论述并非板上钉钉、不容置疑的教条,而是如同一面精心打磨的古镜,映照出历史的深邃与人性的复杂。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如何做”,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何如此”。通过对古代贤哲们在治国理政、修身养性方面的深刻见解进行梳理和阐发,作者巧妙地将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智慧,与当下反腐倡廉的时代命题紧密连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德”的探讨,它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遵守,更是一种内在的自觉和担当。当读到诸如“苟富贵,勿相忘”这类质朴的格言,在与书中对权力制约、公私分明的论述结合时,那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感油然而生。它让我意识到,廉政并非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路径,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与古圣先贤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智慧之光,在字里行间闪烁,启迪着我对于“何为真正的领导者”这一问题的更深层思考。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与其说是知识的增益,不如说是认知的重塑。它以一种出人意料的视角,解构了我们对于“权力”和“欲望”的惯常理解。书中并非简单地批判贪腐,而是深入挖掘其根源,探讨在权力场域中,人性的脆弱如何被放大,欲望如何滋生。读到关于“德不配位”的论述时,我深感触动。它揭示了当一个人缺乏足够的道德修养去驾驭手中的权力时,所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书中引用的许多历史案例,虽然年代久远,却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极强的警示意义。我惊讶地发现,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故事,与当下发生的许多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历史的镜像效应,让人不得不审视自身,反思我们是如何被欲望所驱动,又该如何去驾驭这股强大的力量。它并没有提供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提供了一套深刻的洞察工具,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权力的本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责任和挑战。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辟的论述,试图将它们内化为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