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與生活簡史

日本建築與生活簡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西和夫,[日] 穗積和夫 著,李建華 譯
圖書標籤:
  • 日本建築
  • 日本文化
  • 建築史
  • 生活史
  • 居住文化
  • 傳統建築
  • 現代建築
  • 設計史
  • 文化史
  • 日本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40499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043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2
字數:24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書中繪圖以綫條畫為主體,精準地展示瞭建築本身,成為本書特有的魅力。原著成書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至今仍會被其中的文字和圖片震撼。

內容簡介

  本書用細膩的插圖講述瞭日本建築的曆史,將經過長期、多樣發展的日本建築,彆齣心裁地分為祭祀、居住、戰爭和遊藝四大主題。四者看似不同,且各自推演齣多變的發展,但這卻又是同齣一源的。它們也在互相影響之下,激蕩齣更新的創意與構思。

作者簡介

  西和夫,1938年生,日本建築史傢
  1962年,早稻田大學理工係建築專業畢業
  1967年,東京工業大學研究生院博士課程結業
  現為神奈川大學工學係教授,工學博士
  著作有《近世日本建築積算技術研究》《江戶建築和和納租賬》《江戶時代的木匠們》《工匠們的智慧和努力》《姬路城和二條城》《江戶城》《我喜歡的桂離宮》《破解建築技術史之謎》《立體繪圖的建築》《圖解古建築入門》《節日的臨時舞颱》《日本建築的曆史和魅力》《建築史的鏇轉舞颱》等。

  穗積和夫,1930年生,日本插圖畫傢
  東北工業大學工學係建築專業畢業
  經鬆田平田設計事務所成為自由執業插圖畫傢
  主要繪製男性服飾和汽車插圖
  自齣版係列圖書《日本人是如何建造建築物的》後,開闢瞭描繪曆史性建築和都市的新境地
  作品有《汽車的插圖》《描繪日本的建築和街區》(專著)、《男人的服飾》(譯著)、《法隆寺》《奈良的大佛》《江戶之街道(上、下)》(閤著)等。

  李建華,國際關係學院日語專業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著有《日語詞匯學》(知識産權齣版社,2012)、《日文論文寫作》(知識産權齣版社,2013)、《現代日語基礎語法》(閤著)(北京大學齣版社,2004)等。譯著有《供應鏈管理》(中信齣版社,2001)、《買不得——日用商品的健康殺手大曝光》(世界知識齣版社,2005)、《圖說日本服飾史》(清華大學齣版社,2016)、《能為建築史做些什麼:街區的調查與營造》(清華大學齣版社,2016)、《能從建築史中發現什麼:日本文化的美與心》(清華大學齣版社,2016)。

內頁插圖

目錄

祭祀——佛與神的建築/ 001
塔——寺廟的象徵/ 003
古代的大伽藍/ 007
淨土的建築/ 010
中世的新樣式——大佛樣式/ 014
中世的新樣式——禪宗樣式/ 017
大佛樣式建築的細部/ 020
禪宗樣式建築的細部/ 022
中世的和式建築/ 024
金閣與銀閣/ 028
中世的營造技術/ 031
近世的寺院建築/ 034
寺院建築的構造和細部/ 037
神宿之地/ 040
神社建築的各種形式/ 044
美麗之門——陽明門/ 047
日本的巴洛剋式建築/ 047
鎮守的森林/ 052
工匠的世界/ 054
近世的工具製作技術/ 056
居住——住宅和城市/ 059
繩文、彌生時代的住所/ 061
彌生、古墳時代的住所復原資料/ 062
寜樂之都/ 065
古代的都城/ 068
平城京和平安京/ 070
奈良時代的住宅/ 072
京都城/ 075
寢殿造/ 078
平安貴族的居住空間/ 081
中世都市的百姓住宅/ 084
武士的宅邸——從中世到近世/ 087
武傢的儀式空間/ 089
書院造和客廳裝飾/ 092
書院造及其木割/ 095
公傢的彆墅建築——茶屋/ 098
茶屋的工藝/ 101
民宅的造型/ 105
民宅的形態/ 108
城市街區/ 111
日本的都市/ 114
江戶的城市/ 118
教育設施——藩校、聖廟/ 123
戰爭——城堡與城下町/ 125
雄偉的白堊天守/ 127
城堡的發展/ 130
戰爭與城堡/ 133
防禦設施/ 135
天守的現狀/ 137
城堡和城下町/ 140
城堡和貴族宅邸/ 144
遊樂——風雅空間/ 147
極小空間的設計/ 149
茶室的內部/ 154
草庵茶室/ 158
小路的構成/ 159
能樂/ 161
能樂舞颱/ 164
歌舞伎/ 167
歌舞伎劇場/ 170
島原的角屋/ 174
遊興空間的設計/ 177
風雅空間/ 181
風雅的遊樂世界/ 184
參考文獻/ 189

前言/序言

  鮮花盛開的春天、艷陽照耀的盛夏、明月清鞦、瑞雪寒鼕,我們就是在四季這一自然的饋贈中生存繁衍。
  白浪洶湧的大海、懸崖峭壁的山峰、一望無際的平原,我們就是居住在這一雖不寬廣卻被各種地勢包圍的國度。
  富碩的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瞭木頭這一建築材料。檜木、杉木、櫸木、鬆木……樹木造就瞭日本的建築。
  在四季的恩惠中,麵對多樣的氣候風土和生活,我們的祖先們創造齣瞭形色各異的建築,寺廟、神社、居所、城堡、茶室。熱愛樹木,與樹木抗爭,讓樹木代我們創造空間。當然不僅僅是樹木,還有泥土、石頭、鋼鐵、紙張、玻璃……
  創造者就是匠人們,木匠、鋸木匠、泥瓦匠以及鐵匠。他們用各自的雙手創造瞭日本建築。
  建築的曆史極其漫長,伴隨著人類的步伐,建築無處不在。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在觀賞圖畫的同時,迴顧漫長的曆史中祖先們創造的多姿多彩的建築曆史。
  在此,我們大膽地將漫長而豐富的日本建築曆史劃分為四個主題,祭祀(神與佛的空間)、居住(住宅和城市)、戰爭(城和城邑)、遊玩(風雅空間)。這四種建築形式並非各自走過瞭獨自的發展道路,它們相互交融,共同發展。將它們在不同的主題下區分開來,可以進一步看清新的潮流。
  書中繪圖以綫條畫為主體,或許與穩重的風情並不相吻閤,但為瞭精準地展示建築本身,我們統一瞭錶現方式。
  本書在成書過程中參考瞭學術界眾多前輩的研究成果,由於未能逐一標示,故在文末部分我們盡可能地將所有文獻收錄其中。
  本書由穗積和夫負責繪圖,西和夫負責文章構成和說明。
  西和夫穗積和夫
  1983年3月

《日本建築與生活簡史》 探尋日本傳統住宅的空間敘事與文化肌理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建築史論,而是聚焦於日本傳統建築,特彆是居住空間,與其背後所蘊含的生活方式、哲學理念以及社會變遷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們試圖通過對一扇門、一扇窗、一塊榻榻米、一處庭院的細緻觀察,來理解構成日本人民日常生活肌理的物質與精神世界。 第一章:天時地利——自然環境與居住之初 日本列島,一個狹長的島國,以其多樣的地形、豐富的降水和頻繁的地震,塑造瞭獨特的建築語言。從早期繩紋時代的穴居和竪穴住居,到彌生時代的地麵建築,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類如何因應自然條件,探索最適宜的棲居方式。 地形的挑戰與機遇: 山地占比高,意味著可開發平地有限,促使日本人發展齣精巧的土地利用方式。沿海地區則帶來瞭海洋文化的影響,從漁業村落的形態到木材的廣泛應用,都烙印著海洋的印記。 氣候的印記: 濕潤多雨的氣候,使得屋頂成為建築的首要保護層。坡度陡峭的屋頂,便於雨水迅速排齣;而潮濕的環境,也讓木材的防腐和通風成為設計的重要考量。夏季的炎熱和鼕季的寒冷,則催生瞭室內外空間的靈活過渡,以及對自然通風和隔熱的精細設計。 地震的警示: 頻繁的地震,雖然帶來瞭破壞,但也促使日本建築師在結構上不斷創新。輕質材料、靈活的連接方式、以及對“柔性”結構的探索,成為日本傳統建築抵抗地震的重要手段。這種對“不動”的理解,並非一味地追求堅固,而是通過適應和轉移來消解力量,這與日本人對待人生無常的態度有著異麯同工之妙。 木材的恩賜: 豐富的水源和森林資源,使得木材成為日本傳統建築最主要的建材。從基礎的梁柱,到精美的雕飾,木材的溫潤質感、可塑性以及其隨著時間沉澱齣的光澤,共同構成瞭日本建築獨特的審美情趣。我們將在後續章節深入探討木材在不同建築類型中的運用,以及其所承載的工藝與文化。 第二章:形而上——空間哲學與居住倫理 日本傳統居住空間並非冰冷的建築實體,而是承載著一套深刻的空間哲學與居住倫理。這種哲學滲透在對“間”(ma)的理解,對“內”與“外”的界定,以及對“留白”的珍視之中。 “間”的奧秘: “間”不僅僅是物理上的空間,更是時間、關係和潛在可能性的容器。一扇推拉門,可以瞬間改變空間的屬性;一塊榻榻米,定義瞭一個活動的區域;而庭院的引入,則將自然引入室內,模糊瞭室內外的界限。我們將在本章探索“間”是如何通過滑動門、障子、襖等構件來實現的,以及這些構件如何賦予空間多變的可能性。 “內”與“外”的流動: 日本傳統住宅很少有封閉的圍牆,取而代之的是由建築、廊道、庭院構成的層層遞進的空間序列。這種設計模糊瞭“內”與“外”的界限,創造瞭一種開放而又私密的居住體驗。濡(en-gawa),那連接室內與室外的緣側,便是這種“內”與“外”流動性的最佳體現,它既是居住空間的延伸,也是與自然對話的場所。 “留白”的智慧: 與西方建築追求的充實感不同,日本傳統建築推崇“留白”。無論是庭院中未經修飾的石頭,還是室內簡潔的牆麵,這種“留白”並非空無,而是為瞭給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引導其主動參與到空間的感知之中。這種“留白”的美學,與日本禪宗的“空”的理念息息相關,提醒我們物質之外的精神意境。 “侘寂”(Wabi-sabi)的滲透: “侘寂”是一種審美意識,強調對不完美、無常和簡樸之美的欣賞。它在日本傳統建築中隨處可見:老舊木材上自然的紋理,未經打磨的石塊,以及隨著時間留下的痕跡。這種對“無常”的接受,以及在平凡中發現美的能力,是理解日本居住美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章:工藝的傳承——材料、結構與技術 精湛的工藝是日本傳統建築能夠屹立不倒、曆久彌新的關鍵。從對木材的精挑細選,到嚴謹的榫卯結構,再到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都展現瞭日本匠人世代相傳的智慧與技藝。 木材的生命: 日本建築對木材的選擇極為講究,不同的樹種被用於不同的部位,以發揮其最佳的物理性能和審美價值。檜木的溫潤、杉木的質樸、鬆木的堅韌,都被巧妙地運用。我們還將探討木材的乾燥、防腐處理,以及其在建築中的“呼吸”過程,這些都是延長建築壽命並賦予其生命力的重要環節。 榫卯的精巧: 日本傳統木構架建築,幾乎完全依靠榫卯結構來連接各個構件,無需一顆釘子。這種連接方式不僅使得建築在地震中能夠更加靈活地搖擺,從而分散能量,更是一種高度精密的工藝展現。本章將通過圖解和實例,展示不同類型的榫卯節點,以及它們所蘊含的力學原理和美學價值。 瓦與茅的庇護: 屋頂作為建築的保護層,其材料的選擇與鋪設也至關重要。傳統的瓦片,其形狀、顔色和鋪設方式,不僅影響著建築的美觀,也決定著防水和隔熱的效果。而茅草屋頂,雖然逐漸式微,但其在早期建築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所代錶的樸素生活,仍值得我們迴味。 細節的極緻: 日本傳統建築的魅力,往往體現在那些不經意間的細節之中。一處精心打磨的門檻,一塊嵌入牆體的石片,甚至是窗欞的雕刻,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對居住者體驗的關懷,以及對材料本身特性的尊重。 第四章:生活的容器——不同時代的居住形態 隨著曆史的演進,日本的居住形態也在不斷變化,從貴族的莊園到武士的宅邸,再到普通百姓的町屋,每一種形態都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和審美傾嚮。 公傢(貴族)的宮殿與寢殿造: 早期貴族的居住建築,如寢殿造,以其開放的空間、精緻的庭院以及對自然美景的極緻追求,展現瞭當時雅緻的生活方式。本章將分析其空間布局、裝飾風格以及與自然融閤的設計理念。 武士的城郭與宅邸: 武士階層的興起,帶來瞭更為堅固、防禦性強的建築風格。城郭的宏偉與宅邸的規製,反映瞭其軍事化的生活與等級森嚴的社會。我們還將探討武士宅邸中對“間”的劃分,以及其所體現的禮儀與秩序。 町屋(町傢)的智慧: 在城市商業活動日益繁榮的江戶時代,町屋成為普通市民的主要居住與經營場所。這種長條形的店鋪住宅,充分利用瞭有限的土地,將居住與商業功能巧妙結閤。我們將深入剖析町屋的結構特點,如“蟲籠窗”、“通り庭”等,以及其所反映的市井生活。 寺院與神社的莊嚴: 除瞭民居,日本的寺院和神社也是傳統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建築風格,從宏偉的木結構到寜靜的庭院,都體現瞭宗教的儀式感與精神追求。本章將簡要介紹不同時期、不同宗派的寺廟建築特點,以及神社的樸素與自然之美。 第五章:現代的迴響——傳統與創新的對話 盡管現代建築風格早已席捲日本,但傳統建築的理念和元素,仍然在當代建築設計中迴響。從對自然光的運用,到對材料肌理的關注,再到對居住者體驗的重視,傳統正以新的方式煥發活力。 當代建築師的緻敬: 許多當代日本建築師,如安藤忠雄、隈研吾等,都在作品中融入瞭傳統建築的精髓。他們如何運用混凝土來模擬木材的質感?如何通過開放的空間來延續“間”的意境?我們將通過具體的案例,來展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材料與技術的革新: 傳統建材如木材,在現代工藝的加持下,展現齣新的生命力。新型的復閤材料、先進的結構技術,與傳統建造方法的結閤,創造齣既符閤現代生活需求,又保留傳統韻味的建築。 對居住空間的再思考: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對居住空間的關注點也在發生變化。傳統的“間”的靈活性,對自然光的引入,以及對私密與開放平衡的追求,為當代居住空間的設計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結語: 《日本建築與生活簡史》並非旨在提供一個詳盡的建築目錄,而是希望通過對日本傳統居住空間及其背後文化肌理的細緻描繪,帶領讀者走進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從一塊木頭,一個庭院,到一個“間”,我們試圖揭示日本人民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創造無限的生活詩意,以及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不斷尋求著屬於自己的居住之道。這本書,是關於空間的故事,更是關於人與生活的故事。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對“簡史”這個詞有點警惕,生怕它流於錶麵,泛泛而談。但如果這本書能以一種非常剋製、但又極其精準的方式,勾勒齣日本建築史上幾個關鍵的轉摺點,那將是極具價值的。比如,佛教傳入如何影響瞭寺廟的布局和材料選擇?明治維新時期,西方建築思潮的衝擊下,日本建築界是如何進行自我辯護與融閤的?我尤其感興趣的是那些被曆史“遺忘”的民間建築,比如農捨或手工藝人的工作室,這些纔是真正承載瞭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活化石。如果作者能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述齣特定時期普通傢庭的居住空間,而不是僅僅聚焦於宏偉的國寶級建築,那這本書的視角就會非常獨特且接地氣。我期待的是一種能讓人感受到曆史重量,但又輕盈易讀的敘事方式。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很直白,但內容想必是極其豐富的,這讓我聯想到一個很有趣的角度:日本建築與季節的互動。我總覺得,日本的美學根植於對季節更迭的敏感捕捉,從櫻花盛開時的臨時搭建,到鼕季對室內溫暖和光照的極緻追求,建築本身就是一種時間的容器。我希望作者能細緻描繪齣這種“時間感”是如何滲透到建築的每一個細節中的,比如障子紙的透光性、地麵的榻榻米帶來的觸感,以及那種將室內視為“半室外”的空間哲學。如果書中能配上大量高質量的室內光影照片,那就太棒瞭,因為隻有光綫,纔能真正體現齣日本建築中那種“留白”的意境。對比西方建築的厚重和封閉,日本建築似乎更像是一種與環境共呼吸的存在,我想瞭解這種“呼吸感”背後的構造原理和哲學支撐。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讓我聯想到一種極端的秩序感和功能性,這在很多層麵上與我所理解的東方哲學相悖,因此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日本建築中的模塊化、標準化,似乎是效率至上的體現,但他們又是如何在這種嚴苛的規範下,依然能創造齣極富詩意的空間體驗的?我希望書中能詳細解析一下“間”(Ma)的概念在建築中的具體應用,它不僅僅是空間上的間隔,更是一種時間上的留白和精神上的蓄力。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涉及大量關於材料特性的討論,比如木材的紋理、石材的粗糲感,以及這些自然材料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産生“侘寂”的美感。如果能將這種對材料的敬畏,與戰後快速重建和城市化進程中的建築實踐聯係起來,形成一種張力,這本書的深度就會被極大地提升。

評分

作為一個對生活細節有較高要求的人,我對“生活”二字更感興趣。建築從來不是孤立的,它是生活方式的容器。我非常好奇,在書中描繪的那些不同曆史時期的日本住宅裏,人們是如何處理傢庭關係、社會禮儀和個人隱私的?例如,在強調集體和諧的文化背景下,私密空間是如何被界定和保護的?榻榻米空間在一天之中扮演瞭多少種角色——從起居到睡眠,再到宴客?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人類學或社會學的視角,去解讀建築的布局如何無聲地塑造瞭日本人的行為模式和情感錶達。如果能看到一張清晰的傳統日式住宅平麵圖,並附帶詳細的功能注釋,解釋每一個移門、每一個壁龕的用途,那對於理解其生活美學將是極大的幫助。

評分

看到這本《日本建築與生活簡史》的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幅幅古典日式庭院和現代都市高樓的畫麵,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書名就足夠引人入勝瞭。我一直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空間構建充滿好奇,尤其日本那種將自然與建築完美融閤的哲學,總能讓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一絲寜靜。我期待書中能有深入的探討,比如傳統木結構建築如何適應地震多發的環境,以及現代日本設計師是如何在繼承傳統美學的同時,融入極簡主義和功能至上的設計理念的。這本書的視角如果能涵蓋從古代宮殿到普通民居的演變,那就更好瞭,畢竟生活方式的變遷纔是建築最真實的載體。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圖冊,而是一部能讓人理解日本民族精神如何被刻印在磚瓦和木材之上的深度解讀。我尤其想知道,那些被譽為“盒子”的現代住宅,是如何平衡居住舒適度和對光綫、空氣的追求的。

評分

好評~!!!!!

評分

運輸造成封麵有點磨損運輸造成封麵有點磨損

評分

生活與建築,文化與生活

評分

挺好看的,有利於提高審美

評分

正品有發票送貨快很喜歡耶耶耶

評分

不錯,這本書還是講的挺好的,價格也很實惠。

評分

好評~!!!!!

評分

1962年,早稻田大學理工係建築專業畢業

評分

書名太有欺騙性!以為是講日本的建築與生活的,結果都是古建專業知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