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与生活简史

日本建筑与生活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西和夫,[日] 穗积和夫 著,李建华 译
图书标签:
  • 日本建筑
  • 日本文化
  • 建筑史
  • 生活史
  • 居住文化
  • 传统建筑
  • 现代建筑
  • 设计史
  • 文化史
  • 日本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404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04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字数: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书中绘图以线条画为主体,精准地展示了建筑本身,成为本书特有的魅力。原著成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至今仍会被其中的文字和图片震撼。

内容简介

  本书用细腻的插图讲述了日本建筑的历史,将经过长期、多样发展的日本建筑,别出心裁地分为祭祀、居住、战争和游艺四大主题。四者看似不同,且各自推演出多变的发展,但这却又是同出一源的。它们也在互相影响之下,激荡出更新的创意与构思。

作者简介

  西和夫,1938年生,日本建筑史家
  1962年,早稻田大学理工系建筑专业毕业
  1967年,东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课程结业
  现为神奈川大学工学系教授,工学博士
  著作有《近世日本建筑积算技术研究》《江户建筑和和纳租账》《江户时代的木匠们》《工匠们的智慧和努力》《姬路城和二条城》《江户城》《我喜欢的桂离宫》《破解建筑技术史之谜》《立体绘图的建筑》《图解古建筑入门》《节日的临时舞台》《日本建筑的历史和魅力》《建筑史的旋转舞台》等。

  穗积和夫,1930年生,日本插图画家
  东北工业大学工学系建筑专业毕业
  经松田平田设计事务所成为自由执业插图画家
  主要绘制男性服饰和汽车插图
  自出版系列图书《日本人是如何建造建筑物的》后,开辟了描绘历史性建筑和都市的新境地
  作品有《汽车的插图》《描绘日本的建筑和街区》(专著)、《男人的服饰》(译著)、《法隆寺》《奈良的大佛》《江户之街道(上、下)》(合著)等。

  李建华,国际关系学院日语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日语词汇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日文论文写作》(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现代日语基础语法》(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等。译著有《供应链管理》(中信出版社,2001)、《买不得——日用商品的健康杀手大曝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图说日本服饰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能为建筑史做些什么:街区的调查与营造》(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能从建筑史中发现什么:日本文化的美与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内页插图

目录

祭祀——佛与神的建筑/ 001
塔——寺庙的象征/ 003
古代的大伽蓝/ 007
净土的建筑/ 010
中世的新样式——大佛样式/ 014
中世的新样式——禅宗样式/ 017
大佛样式建筑的细部/ 020
禅宗样式建筑的细部/ 022
中世的和式建筑/ 024
金阁与银阁/ 028
中世的营造技术/ 031
近世的寺院建筑/ 034
寺院建筑的构造和细部/ 037
神宿之地/ 040
神社建筑的各种形式/ 044
美丽之门——阳明门/ 047
日本的巴洛克式建筑/ 047
镇守的森林/ 052
工匠的世界/ 054
近世的工具制作技术/ 056
居住——住宅和城市/ 059
绳文、弥生时代的住所/ 061
弥生、古坟时代的住所复原资料/ 062
宁乐之都/ 065
古代的都城/ 068
平城京和平安京/ 070
奈良时代的住宅/ 072
京都城/ 075
寝殿造/ 078
平安贵族的居住空间/ 081
中世都市的百姓住宅/ 084
武士的宅邸——从中世到近世/ 087
武家的仪式空间/ 089
书院造和客厅装饰/ 092
书院造及其木割/ 095
公家的别墅建筑——茶屋/ 098
茶屋的工艺/ 101
民宅的造型/ 105
民宅的形态/ 108
城市街区/ 111
日本的都市/ 114
江户的城市/ 118
教育设施——藩校、圣庙/ 123
战争——城堡与城下町/ 125
雄伟的白垩天守/ 127
城堡的发展/ 130
战争与城堡/ 133
防御设施/ 135
天守的现状/ 137
城堡和城下町/ 140
城堡和贵族宅邸/ 144
游乐——风雅空间/ 147
极小空间的设计/ 149
茶室的内部/ 154
草庵茶室/ 158
小路的构成/ 159
能乐/ 161
能乐舞台/ 164
歌舞伎/ 167
歌舞伎剧场/ 170
岛原的角屋/ 174
游兴空间的设计/ 177
风雅空间/ 181
风雅的游乐世界/ 184
参考文献/ 189

前言/序言

  鲜花盛开的春天、艳阳照耀的盛夏、明月清秋、瑞雪寒冬,我们就是在四季这一自然的馈赠中生存繁衍。
  白浪汹涌的大海、悬崖峭壁的山峰、一望无际的平原,我们就是居住在这一虽不宽广却被各种地势包围的国度。
  富硕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木头这一建筑材料。桧木、杉木、榉木、松木……树木造就了日本的建筑。
  在四季的恩惠中,面对多样的气候风土和生活,我们的祖先们创造出了形色各异的建筑,寺庙、神社、居所、城堡、茶室。热爱树木,与树木抗争,让树木代我们创造空间。当然不仅仅是树木,还有泥土、石头、钢铁、纸张、玻璃……
  创造者就是匠人们,木匠、锯木匠、泥瓦匠以及铁匠。他们用各自的双手创造了日本建筑。
  建筑的历史极其漫长,伴随着人类的步伐,建筑无处不在。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在观赏图画的同时,回顾漫长的历史中祖先们创造的多姿多彩的建筑历史。
  在此,我们大胆地将漫长而丰富的日本建筑历史划分为四个主题,祭祀(神与佛的空间)、居住(住宅和城市)、战争(城和城邑)、游玩(风雅空间)。这四种建筑形式并非各自走过了独自的发展道路,它们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将它们在不同的主题下区分开来,可以进一步看清新的潮流。
  书中绘图以线条画为主体,或许与稳重的风情并不相吻合,但为了精准地展示建筑本身,我们统一了表现方式。
  本书在成书过程中参考了学术界众多前辈的研究成果,由于未能逐一标示,故在文末部分我们尽可能地将所有文献收录其中。
  本书由穗积和夫负责绘图,西和夫负责文章构成和说明。
  西和夫穗积和夫
  1983年3月

《日本建筑与生活简史》 探寻日本传统住宅的空间叙事与文化肌理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建筑史论,而是聚焦于日本传统建筑,特别是居住空间,与其背后所蕴含的生活方式、哲学理念以及社会变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试图通过对一扇门、一扇窗、一块榻榻米、一处庭院的细致观察,来理解构成日本人民日常生活肌理的物质与精神世界。 第一章:天时地利——自然环境与居住之初 日本列岛,一个狭长的岛国,以其多样的地形、丰富的降水和频繁的地震,塑造了独特的建筑语言。从早期绳纹时代的穴居和竖穴住居,到弥生时代的地面建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如何因应自然条件,探索最适宜的栖居方式。 地形的挑战与机遇: 山地占比高,意味着可开发平地有限,促使日本人发展出精巧的土地利用方式。沿海地区则带来了海洋文化的影响,从渔业村落的形态到木材的广泛应用,都烙印着海洋的印记。 气候的印记: 湿润多雨的气候,使得屋顶成为建筑的首要保护层。坡度陡峭的屋顶,便于雨水迅速排出;而潮湿的环境,也让木材的防腐和通风成为设计的重要考量。夏季的炎热和冬季的寒冷,则催生了室内外空间的灵活过渡,以及对自然通风和隔热的精细设计。 地震的警示: 频繁的地震,虽然带来了破坏,但也促使日本建筑师在结构上不断创新。轻质材料、灵活的连接方式、以及对“柔性”结构的探索,成为日本传统建筑抵抗地震的重要手段。这种对“不动”的理解,并非一味地追求坚固,而是通过适应和转移来消解力量,这与日本人对待人生无常的态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木材的恩赐: 丰富的水源和森林资源,使得木材成为日本传统建筑最主要的建材。从基础的梁柱,到精美的雕饰,木材的温润质感、可塑性以及其随着时间沉淀出的光泽,共同构成了日本建筑独特的审美情趣。我们将在后续章节深入探讨木材在不同建筑类型中的运用,以及其所承载的工艺与文化。 第二章:形而上——空间哲学与居住伦理 日本传统居住空间并非冰冷的建筑实体,而是承载着一套深刻的空间哲学与居住伦理。这种哲学渗透在对“间”(ma)的理解,对“内”与“外”的界定,以及对“留白”的珍视之中。 “间”的奥秘: “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空间,更是时间、关系和潜在可能性的容器。一扇推拉门,可以瞬间改变空间的属性;一块榻榻米,定义了一个活动的区域;而庭院的引入,则将自然引入室内,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我们将在本章探索“间”是如何通过滑动门、障子、襖等构件来实现的,以及这些构件如何赋予空间多变的可能性。 “内”与“外”的流动: 日本传统住宅很少有封闭的围墙,取而代之的是由建筑、廊道、庭院构成的层层递进的空间序列。这种设计模糊了“内”与“外”的界限,创造了一种开放而又私密的居住体验。濡(en-gawa),那连接室内与室外的缘侧,便是这种“内”与“外”流动性的最佳体现,它既是居住空间的延伸,也是与自然对话的场所。 “留白”的智慧: 与西方建筑追求的充实感不同,日本传统建筑推崇“留白”。无论是庭院中未经修饰的石头,还是室内简洁的墙面,这种“留白”并非空无,而是为了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导其主动参与到空间的感知之中。这种“留白”的美学,与日本禅宗的“空”的理念息息相关,提醒我们物质之外的精神意境。 “侘寂”(Wabi-sabi)的渗透: “侘寂”是一种审美意识,强调对不完美、无常和简朴之美的欣赏。它在日本传统建筑中随处可见:老旧木材上自然的纹理,未经打磨的石块,以及随着时间留下的痕迹。这种对“无常”的接受,以及在平凡中发现美的能力,是理解日本居住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章:工艺的传承——材料、结构与技术 精湛的工艺是日本传统建筑能够屹立不倒、历久弥新的关键。从对木材的精挑细选,到严谨的榫卯结构,再到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都展现了日本匠人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技艺。 木材的生命: 日本建筑对木材的选择极为讲究,不同的树种被用于不同的部位,以发挥其最佳的物理性能和审美价值。桧木的温润、杉木的质朴、松木的坚韧,都被巧妙地运用。我们还将探讨木材的干燥、防腐处理,以及其在建筑中的“呼吸”过程,这些都是延长建筑寿命并赋予其生命力的重要环节。 榫卯的精巧: 日本传统木构架建筑,几乎完全依靠榫卯结构来连接各个构件,无需一颗钉子。这种连接方式不仅使得建筑在地震中能够更加灵活地摇摆,从而分散能量,更是一种高度精密的工艺展现。本章将通过图解和实例,展示不同类型的榫卯节点,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力学原理和美学价值。 瓦与茅的庇护: 屋顶作为建筑的保护层,其材料的选择与铺设也至关重要。传统的瓦片,其形状、颜色和铺设方式,不仅影响着建筑的美观,也决定着防水和隔热的效果。而茅草屋顶,虽然逐渐式微,但其在早期建筑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所代表的朴素生活,仍值得我们回味。 细节的极致: 日本传统建筑的魅力,往往体现在那些不经意间的细节之中。一处精心打磨的门槛,一块嵌入墙体的石片,甚至是窗棂的雕刻,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对居住者体验的关怀,以及对材料本身特性的尊重。 第四章:生活的容器——不同时代的居住形态 随着历史的演进,日本的居住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从贵族的庄园到武士的宅邸,再到普通百姓的町屋,每一种形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审美倾向。 公家(贵族)的宫殿与寝殿造: 早期贵族的居住建筑,如寝殿造,以其开放的空间、精致的庭院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极致追求,展现了当时雅致的生活方式。本章将分析其空间布局、装饰风格以及与自然融合的设计理念。 武士的城郭与宅邸: 武士阶层的兴起,带来了更为坚固、防御性强的建筑风格。城郭的宏伟与宅邸的规制,反映了其军事化的生活与等级森严的社会。我们还将探讨武士宅邸中对“间”的划分,以及其所体现的礼仪与秩序。 町屋(町家)的智慧: 在城市商业活动日益繁荣的江户时代,町屋成为普通市民的主要居住与经营场所。这种长条形的店铺住宅,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将居住与商业功能巧妙结合。我们将深入剖析町屋的结构特点,如“虫笼窗”、“通り庭”等,以及其所反映的市井生活。 寺院与神社的庄严: 除了民居,日本的寺院和神社也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建筑风格,从宏伟的木结构到宁静的庭院,都体现了宗教的仪式感与精神追求。本章将简要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宗派的寺庙建筑特点,以及神社的朴素与自然之美。 第五章:现代的回响——传统与创新的对话 尽管现代建筑风格早已席卷日本,但传统建筑的理念和元素,仍然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回响。从对自然光的运用,到对材料肌理的关注,再到对居住者体验的重视,传统正以新的方式焕发活力。 当代建筑师的致敬: 许多当代日本建筑师,如安藤忠雄、隈研吾等,都在作品中融入了传统建筑的精髓。他们如何运用混凝土来模拟木材的质感?如何通过开放的空间来延续“间”的意境?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展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材料与技术的革新: 传统建材如木材,在现代工艺的加持下,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新型的复合材料、先进的结构技术,与传统建造方法的结合,创造出既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又保留传统韵味的建筑。 对居住空间的再思考: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居住空间的关注点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间”的灵活性,对自然光的引入,以及对私密与开放平衡的追求,为当代居住空间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结语: 《日本建筑与生活简史》并非旨在提供一个详尽的建筑目录,而是希望通过对日本传统居住空间及其背后文化肌理的细致描绘,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从一块木头,一个庭院,到一个“间”,我们试图揭示日本人民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无限的生活诗意,以及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不断寻求着属于自己的居住之道。这本书,是关于空间的故事,更是关于人与生活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直白,但内容想必是极其丰富的,这让我联想到一个很有趣的角度:日本建筑与季节的互动。我总觉得,日本的美学根植于对季节更迭的敏感捕捉,从樱花盛开时的临时搭建,到冬季对室内温暖和光照的极致追求,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时间的容器。我希望作者能细致描绘出这种“时间感”是如何渗透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中的,比如障子纸的透光性、地面的榻榻米带来的触感,以及那种将室内视为“半室外”的空间哲学。如果书中能配上大量高质量的室内光影照片,那就太棒了,因为只有光线,才能真正体现出日本建筑中那种“留白”的意境。对比西方建筑的厚重和封闭,日本建筑似乎更像是一种与环境共呼吸的存在,我想了解这种“呼吸感”背后的构造原理和哲学支撑。

评分

坦白说,我对“简史”这个词有点警惕,生怕它流于表面,泛泛而谈。但如果这本书能以一种非常克制、但又极其精准的方式,勾勒出日本建筑史上几个关键的转折点,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比如,佛教传入如何影响了寺庙的布局和材料选择?明治维新时期,西方建筑思潮的冲击下,日本建筑界是如何进行自我辩护与融合的?我尤其感兴趣的是那些被历史“遗忘”的民间建筑,比如农舍或手工艺人的工作室,这些才是真正承载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活化石。如果作者能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述出特定时期普通家庭的居住空间,而不是仅仅聚焦于宏伟的国宝级建筑,那这本书的视角就会非常独特且接地气。我期待的是一种能让人感受到历史重量,但又轻盈易读的叙事方式。

评分

作为一个对生活细节有较高要求的人,我对“生活”二字更感兴趣。建筑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是生活方式的容器。我非常好奇,在书中描绘的那些不同历史时期的日本住宅里,人们是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社会礼仪和个人隐私的?例如,在强调集体和谐的文化背景下,私密空间是如何被界定和保护的?榻榻米空间在一天之中扮演了多少种角色——从起居到睡眠,再到宴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视角,去解读建筑的布局如何无声地塑造了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和情感表达。如果能看到一张清晰的传统日式住宅平面图,并附带详细的功能注释,解释每一个移门、每一个壁龛的用途,那对于理解其生活美学将是极大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一种极端的秩序感和功能性,这在很多层面上与我所理解的东方哲学相悖,因此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日本建筑中的模块化、标准化,似乎是效率至上的体现,但他们又是如何在这种严苛的规范下,依然能创造出极富诗意的空间体验的?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解析一下“间”(Ma)的概念在建筑中的具体应用,它不仅仅是空间上的间隔,更是一种时间上的留白和精神上的蓄力。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大量关于材料特性的讨论,比如木材的纹理、石材的粗粝感,以及这些自然材料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侘寂”的美感。如果能将这种对材料的敬畏,与战后快速重建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实践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张力,这本书的深度就会被极大地提升。

评分

看到这本《日本建筑与生活简史》的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幅古典日式庭院和现代都市高楼的画面,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入胜了。我一直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空间构建充满好奇,尤其日本那种将自然与建筑完美融合的哲学,总能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我期待书中能有深入的探讨,比如传统木结构建筑如何适应地震多发的环境,以及现代日本设计师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美学的同时,融入极简主义和功能至上的设计理念的。这本书的视角如果能涵盖从古代宫殿到普通民居的演变,那就更好了,毕竟生活方式的变迁才是建筑最真实的载体。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而是一部能让人理解日本民族精神如何被刻印在砖瓦和木材之上的深度解读。我尤其想知道,那些被誉为“盒子”的现代住宅,是如何平衡居住舒适度和对光线、空气的追求的。

评分

书名太有欺骗性!以为是讲日本的建筑与生活的,结果都是古建专业知识!

评分

内容实而不华,好书

评分

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大致可以了解下日本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不错。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图画得挺好看的

评分

很好,非常不错的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籍印刷很好,纸张厚实,字迹清晰。

评分

书挺好的,就是没空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