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裂变:大历史转折点上的总统大选

美国裂变:大历史转折点上的总统大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湘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政治
  • 总统选举
  • 美国历史
  • 政治分析
  • 社会分裂
  • 文化冲突
  • 民意调查
  • 选举政治
  • 两党对立
  • 大历史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75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1051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美国裂变》以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为切入点,系统解析了当今美国的多重矛盾冲突,展示了一部中文世界从未讲述过的近六十年美国史。书中对英文文献的广泛征引和细致梳理,得以让读者超yue碎片化认知,真正读懂美国。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评论本书“提供了或许只有作者才能完成的美国政治状况深层解读,第yi、二章尤为精彩,值得国内每一位‘中产阶级’成员反复研读”。


内容简介

  美国政治波谲云诡表象的背后,是多种社会力量犹如地壳运动般的消长演化,终于以一场史无前li的总统大选而彻底引爆。无论是特朗普对共和党主流的成功造反,还是桑德斯对民主党精英的强势逼宫,都宣告了美国社会前所未有的裂变。而特朗普和希拉里的巅峰对决,更是美国有史以来关键的“决断时刻”之一。《美国裂变》梳理历史脉络,洞察政经玄机,道破总统大选,读懂美国。


作者简介

  黄湘,独立学者,曾供职财新传媒,现旅居美国。


精彩书评

  本书避臆测,弃虚妄,从多方面剖析了美国的大历史,堪称“全息切片”。

  ——胡舒立(财新传媒总编辑)


目录

引言:“白人垃圾”幽灵游荡

第一章:“右派国家”兴衰与平民主义崛起

“新政自由主义”回顾

“新政”政治基础的瓦解

家庭价值观的兴起与福利制度转型

金融化

“右派国家”盛极而衰

茶党运动vs正在兴起的民主党多数

阶级政治vs民族主义

政治衰败vs 新一轮左转

第二章:投票权与金权政治

“一人一票等值”原则的确立

《投票权法案》之争

竞选资金何以开闸

辩驳金权政治

成也金主,败也金主

第三章:美元·贸易·移民

美联储为何“鸽派”

共和党vs美联储

贸易保护主义从量变到质变

美国移民问题的三个层面

第四章:奥巴马医改

凯迪拉克税

公共医保选择

强制投保

医疗补助计划与倾斜的政治天平

第五章:种族歧视阴影

“黑人命也是命”运动的冲击

“用重典”之争

最高法院与刑事司法歧视

“差别对待”、“差别影响”与“扶持行动”


精彩书摘

  2016年7月,正值本次总统大选进入两党对垒的白热化阶段之际,美国接连发生了两起黑人枪手袭警案。7月7日,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在一场抗议警察滥杀无辜黑人的和平示威结束之后,退伍军人约翰逊(Micah Xavier Johnson)埋伏狙击维持秩序的警察,导致五名警察遇害。7月17日,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巴吞鲁日,退伍军人朗(Gavin Long)枪杀三名警察。这两起袭警事件都是对7月初警察杀害黑人的报复。7月5日和7月6日,两名黑人斯特灵(Alton Sterling)和卡斯蒂利亚(Philando Castile)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分别在路易斯安那的巴吞鲁日和明尼苏达的圣保罗被当地警察杀害,引发了遍及全美国的抗议示威。两起旨在“以暴制暴”的袭警案更加强了美国社会的紧张气氛。虽然黑人总统奥巴马已经执政八年,但种族歧视和种族冲突仍然深深困扰着美国社会。

  “黑人命也是命”运动的冲击

  2012年2月26日,在佛罗里达州的桑福德,17岁的黑人少年马丁(Trayvon Martin)在白人社区内被白人和拉丁混血的齐默曼(George Zimmerman)枪杀,原因仅仅是后者认为马丁行踪可疑。齐默曼被检方控以二级谋杀罪,但最终被法院宣判无罪。这一不公正的结果导致三位黑人社会工作者加尔扎(Alicia Garza)、寇乐斯(Patrisse Cullors)和特麦提(Opal Tometi)创办了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团体“黑人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旨在反抗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2014年7月17日,在纽约市,43岁的黑人小贩加纳(Eric Garner)因为非法售卖没有上税的散装香烟遭到多名白人警察抓捕,一名白人警察采用违反纽约市警察系统章程的“锁喉”(chokehold)手段将其压制在地,在其连声呼喊“我不能呼吸”的情况下仍不松手,导致加纳因胸部受压迫而死。12月3日,纽约市大陪审团作出裁定,涉事警察潘塔莱奥(Daniel Pantaleo)被免于起诉。

  2014年8月9日,在密苏里州的弗格森,18岁的黑人青年布朗(Michael Brown)在未携带武器,且和警察接触不超过三分钟的情况下,被白人警察枪杀。11月24日,密苏里州大陪审团作出裁定,涉事警察威尔逊(Darren Wilson)被免于起诉。

  这两起事件都引发了遍及全美国的示威活动 。舆论普遍认为,涉事警察理应受到刑事起诉,而且两位死者如果是白人就不会遭遇警察暴力执法。在弗格森,伴随示威而来的骚乱导致密苏里州州长出动国民警卫队维持秩序,现场宛如战场。在一系列示威活动中,“黑人命也是命”成为曝光率最高的抗议团体之一,迅速脱颖而出。这和它“去中心”的网络化组织属性有关,任何地方的黑人只要认同其主张,都可以在当地成立其分支机构。

  2015年4月12日,在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26岁的黑人格雷(Freddie Gray)因私藏弹簧刀被警察拘留,在押送期间因脊髓和喉头受伤陷入昏迷,一周以后不治身亡。此事再度引发了大规模的示威和骚乱。“黑人命也是命”在这一轮示威活动中继续发展壮大,在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都成立了分支机构,成为一场国际性的社会运动。有论者将其与2010年至2012年的“阿拉伯之春”运动相比较,称其为“黑人之春”运动。

  在2016年总统大选中,“黑人命也是命”扮演了相当显眼的角色。从2015年8月开始,他们频频冲击两党主要参选人的集会,制造可以吸引媒体头条关注的新闻,目的在于让参选人关注针对黑人的不公正执法。到了2016年2月,“黑人命也是命”的领导人宣布,该组织不支持任何一位总统参选人。虽然作为一个松散的组织,这一声明并不会阻止其成员以个人身份支持某一位总统参选人,但是确实有不少“黑人命也是命”的成员表示不会在本次总统大选中投票。

  美国社会对于“黑人命也是命”运动的看法是高度分化的。“皮尤调查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16年2月至5月的一份调查显示,它在美国有投票权的成年公众中有43%的支持率和22%的反对率,具体而言,有40%的白人和65%的黑人支持这一运动,同时有28%的白人和12%的黑人反对它,该运动在拉丁裔中的支持率和反对率分别为33%和11%。

  2016年总统大选中惟一的黑人参选人,共和党人卡森(Ben Carson)就是身为黑人却反对“黑人命也是命”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在2015年8月直斥该运动“愚蠢”,认为它应当关注所有黑人的生活,而不是为少数黑人请命。卡森在从政之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医生,他的态度体现了相当一部分上层黑人的看法,即维持“法律与秩序”比保护底层黑人——其中很多都有犯罪前科——的人权更重要。

  前述“皮尤调查中心”的调查还显示,“黑人命也是命”运动在白人民主党成员中间的支持率和反对率分别是64%和8%,在白人共和党成员中间的支持率和反对率分别是20%和52%,而在不属于两党的白人独立人士中间的支持率和反对率分别是42%和25%。由此可见,党派立场是影响对于该运动看法的重要因素。

  因此,特朗普反对“黑人命也是命”运动,而希拉里对其表示支持,都是势所必至。不过,特朗普的态度比共和党的平均立场要极端很多,他声称“黑人命也是命”运动具有“黑人至上”的种族主义倾向,其所设置的议题是在故意引发社会分裂,其对警察的诋毁是令人骇然的。

  “黑人命也是命”运动和特朗普的支持者之间屡次爆发正面冲突。最严重的一次是在2016年3月12日,特朗普在芝加哥的一场集会由于抗议活动而被迫取消,而前一天他在圣路易斯的一场集会也被抗议者围攻,32人被捕。这些抗议活动都有“黑人命也是命”运动的策划和参与。

  另一方面,2015年7月,希拉里尚在竞选序幕阶段,就对“黑人命也是命”运动表示支持。 在民主党的党内初选中,面对桑德斯的强烈攻势,希拉里的底牌就是南方各州黑人对她的超高支持率,这是因为比尔·克林顿执政期间曾经给黑人提供过不少政策实惠。

  然而,“黑人命也是命”运动对希拉里并不支持。究其原因,“黑人命也是命”运动所致力于解决的针对黑人的暴力执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希拉里和她丈夫,前任总统比尔·克林顿所造成的。2016年4月7日,当比尔·克林顿在费城的一场集会上为希拉里造势时,遭到了“黑人命也是命”运动成员的当面抗议,他们指责他在担任总统期间于1994年推出的《暴力犯罪控制与执行法案》(Violent Crime Control and Law Enforcement Act,以下简称《1994年犯罪控制法案》)严重恶化了美国黑人的处境。

  “用重典”之争

  《1994年犯罪控制法案》是在美国暴力犯罪率连年飙升的大背景下出台的。从1987年开始,美国的凶杀率以每年5%的速率递增,到1991年达到峰值,平均每10万人中有9.8人死于凶杀,多数死者是黑人。抢劫、袭击和毒品犯罪也极为猖獗。

  针对这种状况,比尔·克林顿政府推出了得到两党一致支持的《1994年犯罪控制法案》。该法案包含了大量“乱世用重典”的内容,诸如“三振出局”(three strikes) 的强制性量刑准则,为期十年的对攻击性枪支的联邦禁令(2004年到期后由于未获小布什政府重续而失效),扩大死刑适用范围等等。法案配备了规模空前的300亿美元财政预算,其用途包括雇佣10万名新警察, 用97亿美元兴建监狱,用61亿美元兴办预防犯罪的项目(其中大部分项目实际上都仅仅是惩戒而非改造罪犯)等等。

  在《1994年犯罪控制法案》出台之前,美国已经存在类似的“用重典”治理犯罪的法案。约翰逊政府在“向贫困宣战”(War on Poverty)的同时,也发起了“向犯罪宣战”(War on Crime),在1965年制定了《执法援助法案》(Law Enforcement Assistance Act),授权联邦政府拨款资助地方警察系统的装备军事化。

  美剧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一队警察身穿防弹衣,佩戴夜视镜,手持重型武器破门而入。这种特殊装备的警察队伍号称“特种武器与战术部队”(Special Weapons And Tactics,简称SWAT)。SWAT最早组建于1967年的洛杉矶,初衷是为了对付“黑豹党”等武装造反的激进组织,后来在美国各地普遍推广,其任务包括执行高度危险的拘捕令、营救人质、阻止恐怖攻击、处理重型武装危机等等。每当美剧里出现SWAT的镜头,结果几乎必然是凶犯最终被擒获或击毙,正义得以伸张,一度扰乱的社会秩序也重归安宁。

  但是在现实中,SWAT却导致了严重的警权滥用问题。调查记者鲍克(Radley Balko)2013年出版的《武装警察的兴起:美国警察部门的军事化》(Rise of the Warrior Cop:The Militarization of America’s Police Forces )指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美国每年SWAT出警三千次左右,到了1995年,美国SWAT出警次数接近三万次,2005年的出警次数则超过了五万次。有些地方的SWAT在2005年出警高达700余次,相当于平均每天两次。原因是SWAT被广泛用于处理各种普通违法事件,即使是违法情节很轻微的嫌犯也常常会被警察用重型武器围捕,稍有过激反应则容易招致开枪。

  鲍克指出,尼克松迈出了美国警权滥用的关键步骤。尼克松在1968年首次当选总统之时,正值黑人民权运动和反对越战的示威活动导致美国社会碎片化。为了赢得保守的白人中产阶级的支持,他发起了“反毒品战争”(Drug War),把SWAT的主要任务从处理重型武装危机变成了缉捕毒贩。

  里根政府比尼克松走得更远。其首任司法部长史密斯(William French Smith)宣称:“司法部不是一个处理国内事务的机构,它是在国内保护国家安全的铁臂。”里根政府虽然提倡“小政府”,削减大量公共开支,但是对于扩充警力毫不含糊。1988年,美国开始实施“伯恩正义援助补助计划”(The Edward Byrne Memorial Justice Assistance Grant Program),根据地方警察系统的需要,向其发放联邦补助经费,结果促使地方警察系统大量购置军事化重型装备,而如果是由各州或者地方自己出钱的话,本来不会购置此类装备。

  更糟糕的是,所谓“地方警察部门的需要”是以犯罪率为参照标准,犯罪率越高,能拿到的联邦补助就越多。在这样的诱因之下,地方警察系统遂以提高抓捕率为能事,抓捕毒贩是最快捷的办法。更有甚者,联邦政府还允许地方警察系统在抓捕毒贩嫌疑人的时候没收其财产,即使后来该嫌疑人并未被判有罪,这些财产依然可以被警察系统吞并。换言之,“反毒品战争”已经成为美国警察部门的摇钱树,这也要求警察部门进一步扩充装备,让自己更像一支从事“战争”的军队。虽然大多数美国民众永远也不会同意使用军队来打击普通犯罪,但是他们却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警察部门的军事化。而美国最高法院通过一系列判例,赋予了军事化的SWAT极大的行动自由。

  比尔·克林顿政府推出的《1994年犯罪控制法案》更是强化了“用重典”治理犯罪的理念。1994年联邦监狱中的囚犯数量约10万人,2008年以后这一数字超过了20万。 而联邦监狱的囚犯仅占美国全部囚犯的约十分之一,2013年,全美国的囚犯数量约为220万。如果再加上假释和缓刑的人数,2013年全美国的犯人数量约为475万,平均每51个成年人就有一个是犯人。 记者科茨(Ta-nehisi Coates)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2015年10月号发表的文章《大众监禁时代的黑人家庭》(The Black Family in the Age of Mass Incarceration)指出,1972年,美国平均每10万人中有148名囚犯,今天的美国如果要回到1972年的水平,需要减少80%的囚犯人数。黑人则是当今美国“大众监禁”的最大受害者。在所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出生进过监狱底层黑人正常人生经历的一个标志,很多人坐牢并非因为暴力犯罪,而是由于涉及毒品的轻罪重判。美国很多雇主不愿意雇佣有犯罪记录的人,因此黑人的就业前景很受影响,即使是那些没有犯过罪的黑人也难以免于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歧视,常常被迫接受低于同类岗位的白人雇员的薪资。

  《1994年犯罪控制法案》实施二十多年来,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率确实大幅减少,但是这部法案究竟对此起了多少作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不少人认为美国经济与社会的结构转型才是更重要的原因。而这部法案在具体实施中不成比例地集中于逮捕、监禁黑人,严重激化了美国社会的种族矛盾,成为导致当今美国社会分裂的关键因素之一。

  奥巴马政府对“用重典”的模式有所纠正,限制了对地方警察系统购买军事化装备的资助, 在2015年批准了对六千多名涉毒犯人的提前假释。 但是警察针对黑人的不公正执法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愈演愈烈。2015年,美国有1134名黑人被警察杀死,达到了历史峰值,平均一个美国黑人被警察杀死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种的美国人的九倍。在被警察杀死的黑人中间,有五分之四在被杀死之前没有向警察开火,有五分之一并未携带武器。

  在《1994年犯罪控制法案》的出台过程中,时为第一夫人的希拉里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如今希拉里的定位是继承奥巴马政府对“用重典”的纠正,而不是背负比尔·克林顿时代遗留的政治包袱。2015年8月,在民主党党内初选的第一场辩论会上,主持人库珀(Anderson Cooper)问希拉里想要为美国黑人做哪些奥巴马没能做成的事情,希拉里表示自己将会继承奥巴马在改革刑事司法体制和制止“大众监禁”方面的未竟之业。

  另一方面,特朗普则主张加强“用重典”的力度。2016年7月21日,他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时发表演讲,宣称自己是一个旨在维护“法律与秩序”的候选人。1968年,尼克松曾经以“法律与秩序”作为竞选口号,争取被他称为“沉默的大多数”的白人中产阶层的支持,当时黑人民权运动和反对越战的示威活动一度走向暴力失控,导致美国社会碎片化。但是,今日美国的暴力犯罪率处在历史最低点,盖洛普(Gallup)调查显示只有不到3%的美国人认为暴力犯罪是首要问题。 特朗普把打击暴力犯罪作为施政核心目标之一,其实是借题发挥,将自己的政治诉求合法化。首先是移民被描述成极具犯罪倾向,因此必须予以限制和监控;然后是“黑人命也是命”运动被说成是为暴力犯罪张目,以此回避对警察不公正执法和“大众监禁”的追责。2016年7月发生在达拉斯和巴吞鲁日的两起黑人枪手“以暴制暴”的袭警案,也被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拿来大做文章,证明美国存在一场针对警察的战争(War on Cops),事实上,数据表明,奥巴马时代警察的处境比以前安全。

  ……


前言/序言

  “白人垃圾”幽灵游荡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2016年,全世界都见证了:一个幽灵,贫穷绝望的“白人垃圾”(white trash)的幽灵,在美国游荡。

  “白人垃圾”是美国社会对贫穷白人的蔑称。十九世纪早期,美国南方还处在奴隶制状态,绝大多数黑人都是奴隶,但是这些身为奴隶的黑人也有他们的歧视对象,那就是处在社会底层、一文不名的穷白人,这些人被黑人称为“白人垃圾”。

  众所周知,奴役黑人是美国的原罪。但是在主流叙事中,美国对于白人来说一向是充满机遇的应许之地。历史学家伊森伯格(Nancy Isenberg)2016年出版的《白人垃圾:未曾讲述的美国四百年阶级史》(White Trash: The 400-Year Untold History of Class in America)打破了这种神话,书中以翔实的资料表明,自从殖民地时期以来,美国就一直存在着一个世代贫困、缺少上升通道且受尽歧视的“白人垃圾”阶层。在美国英语中有很多俚语意指这一阶层:waste people,offscourings,lubbers,bogtrotters,rascals,rubbish, squatters,crackers,clay-eaters,tackies,mudsills,scalawags,briar hoppers,hillbillies, low-downers,white n—–s,degenerates,white trash,rednecks,trailer trash,swamp people。他们的处境——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甚至还不如奴隶制下的黑人。

  不过,长期以来,除了少数例外时期,“白人垃圾”一直在美国社会底层自生自灭,他们几乎从不投票,因此很少有机会能够在政治上形成力量。直到2016年总统大选拉开帷幕,才仿佛突然开启了所罗门的封条,把“白人垃圾”的幽灵释放到了美国选举政治版图的中央。

  这一幽灵的源头,是近数十年来生计日渐窘迫、上升通道日渐封闭的白人蓝领阶层,虽然远远没有真正沦落到“白人垃圾”的程度,但是那种类似的焦虑、耻辱和绝望却早已沦肌浃髓。

  白人蓝领阶层是指没有上过大学、终身从事蓝领工作的白人及其家庭成员,其人数约占美国选民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一阶层内部存在巨大的地域和文化差异,很难一概而论。但是在2016年总统大选中,却有一个几乎被所有人接受的说法——正是这个阶层的政治选择,导致了特朗普的崛起。

  保守派评论家威廉姆森(Kevin D. Williamson)在2016年3月下旬的《国民评论》(National Review)杂志撰文痛批这一阶层:“如果你花时间去一趟贫穷的、白人聚居的纽约州北部地区,或是东肯塔基,或是我的老家西德克萨斯,亲眼看看那些依靠社会福利生活的人们,那些沉迷于毒品和酒精的人们,那些毫无秩序的家庭——那些像流浪狗下崽子一样生养孩子的家庭,你会获得一种可怕的领悟。……他们并没有摊上什么大事,没有什么可怕的灾难,没有战争,没有饥荒,没有瘟疫,没有被外国占领。即使是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变迁也很难解释美国贫穷白人的失调、懒散和无可理喻的怨毒。……事实上,这些失调的下层社区活该去死,它们在经济上是负资产,在道德上无法辩护。忘掉你们那些廉价的戏剧化的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 的摇滚垃圾吧;忘掉你们那些艰苦奋斗的铁锈地带(Rust Belt) 工业小镇的伪圣洁,以及那套关于狡猾的东方人偷走工作机会的阴谋论;……美国的下层白人被束缚在一种邪恶、自私的文化中,这种文化的主要产品就是郁闷和毒瘾。特朗普的演讲让他们很爽,就像服用奥施康定(OxyContin) 一样。他们需要的不是止痛药、文字或政治,而是需要真正的机会,换言之,他们需要真正的变化。”

  《国民评论》是一份坚持保守主义政治立场,为共和党建制派发声的刊物。威廉姆森之所以如此痛批乃至诅咒白人蓝领阶层,是因为他不能容忍这一阶层在2016年总统大选中背叛了共和党建制派,让一个造反派小丑特朗普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

  自从尼克松时代以来,白人蓝领阶层就是共和党建制派的重要票仓。此前他们长期支持民主党,但是民主党的约翰逊政府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大力推动赋予黑人等少数群体平等权利的民权运动,在为民主党赢得来自黑人广泛支持的同时,也在白人蓝领阶层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弹。尼克松通过标举“沉默的大多数”的概念,实现了保守派中上阶层白人和白人蓝领阶层的政治联合,构成了此后近半个世纪共和党建制派的选民基础。

  但是,在2016年总统大选的党内初选中,白人蓝领阶层却抛弃了共和党建制派,让特朗普成为共和党的新领袖。对此可以有很多社会、经济、文化角度的解释。不过,通过前文引述的威廉姆森的那段文章,也足以洞察其原因。在共和党建制派的精英人士眼里,当今美国的白人蓝领阶层无异于一堆垃圾——既然你都已经这样鄙视我了,我为什么还要拥戴你?

  事实上,特朗普在共和党党内初选中的支持者有一大半是来自中上阶层,白人蓝领阶层并不占多数。然而,正是这个阶层构成了使得特朗普在党内初选中所向披靡的“关键少数”。特朗普本人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这一点,他是一个天才的、甚至可以说伟大的演员,在整个选战过程中的言行举止都是在模仿这个阶层,模仿得如此逼真,以至于似乎他这个亿万富翁真的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特朗普打破了尼克松建立的政治联合,但他又是尼克松政治战略的继承者。尼克松的“沉默的大多数”战略的实质,是建立白人的身份认同。在尼克松之后,里根领导的保守主义运动淡化了共和党的身份政治色彩,转而在新自由主义理念和保守的基督教伦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吸引选民。但是,这种观念基础实际上是和身份政治相通的——黑人缺少伦理观念,自暴自弃,所以需要“大政府”救济;而白人具有道德优势,自立自强,所以崇尚“小政府”。当然,这只是一种神话,领取政府救济的白人在数量上一直远远多于黑人。但是白人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一度使他们普遍相信这一神话。

  然而,如今白人蓝领阶层的优越感和自信心都已经消逝。他们不再相信“小政府”,而是亟需负责任的“大政府”为他们排忧解难;他们在缅怀逝去的好时光的同时,也郁积了强烈的排外情绪。特朗普正是迎合他们的需求,从威权主义和民族主义两个方向进行政治动员,一方面承诺建立雷厉风行的威权政府,打击腐败的利益集团;一方面高举“让美国再度伟大”的旗帜,反对全球化、移民和自由贸易,把穷人、中产和一部分与华尔街金融精英争夺话语权的富人都集结在自己麾下。虽然这种威权主义和民族主义不乏来自非白人的少数族群的支持者,但是它在骨子里建立在白人的身份认同之上,即使是那些来自其他族群的支持者也都高度认同白人。

  借助“白人垃圾”的幽灵,特朗普摧毁了共和党建制派,也逼退了与共和党建制派“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茶党,从而改造了共和党。而民主党内部原本争斗不休的桑德斯和希拉里两派,也正是因为要共同对付特朗普这个五十年一遇的大敌,所以才最终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因为特朗普所动员的那种白人身份政治,辅以强烈的排外情绪和“猎巫”(witch trials)情结,必将导向对民权运动的全盘否定,远比尼克松时代的保守派回潮要猛烈得多。而民权运动是近五十年来民主党的合法性基石,必须捍卫。

  多起民调显示,信奉“社会主义”的桑德斯是最有希望在总统大选中击败特朗普的人,而丑闻缠身的希拉里对特朗普未必能有招架之功。不过,民主党的团结拯救了希拉里,她可以向选民显示,自己的党远远胜过特朗普的党。当然,这一团结的前提是桑德斯一派在党内获得了符合其实力的话语权,极大地增加了民主党的左翼色彩。由此也孕育出了一种可能性,即在民主党的旗帜下,通过左翼阶级政治的路径,动员和重塑“白人垃圾”的幽灵。


《美国裂变:大历史转折点上的总统大选》 序言 我们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过往的潮流涌动,未来的形态尚未清晰。在这变幻莫测的时代,一场总统大选,绝非仅仅是权力交接的仪式,它更如同一面映照社会深层矛盾与期盼的哈哈镜,折射出我们时代的集体困境与抉择。当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社会的分歧日益加剧,当民众的信任面临考验,每一场大选都成为了塑造国家航向的关键节点。本书正是聚焦于这样一个时刻,深入剖析一场可能决定美国未来走向的总统大选,探寻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力量博弈,解读它如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大历史转折点”的生动注脚。 第一章:时代洪流中的回响——背景与症候 任何一场关乎国运的选举,都非凭空而起,而是根植于时代土壤,回应着历史的召唤。本书的第一章,将为读者勾勒出这场大选所处的宏大历史图景。我们将回溯过去几十年来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考察全球化浪潮、技术革命、以及经济周期如何重塑了美国的产业布局、就业市场以及阶层结构。收入差距的扩大、中产阶级的焦虑、以及传统工业区的衰落,这些触及无数普通美国人生活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在政治层面引发共鸣,并最终转化为选票上的诉求? 同时,我们也将审视美国社会文化层面的深刻变迁。种族、宗教、性别、地域等身份认同的重新排序,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战争,如何在政治话语中占据重要位置?传统价值观与新兴思潮的碰撞,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的角力,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社交媒体的崛起及其对舆论生态的影响),这些都为理解当下的政治气候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我们将探讨这些深层裂痕是如何累积,并最终成为塑造此次大选议程的关键因素。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分析当前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挑战。地缘政治的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以及美国自身在世界秩序中的角色定位的争议,这些外部因素如何渗透到国内政治,影响着选民的判断和政策取向?那些看似遥远的国际事件,又是如何与国内经济、国家安全、以及美国价值观的维护紧密相连,最终成为大选辩论中的焦点? 第二章:两位巨头的角力——候选人与竞选策略 在一场承载着时代期望的选举中,候选人及其竞选团队的策略往往是决定性的。本章将聚焦于两位(或多位)主要候选人,深入剖析他们的政治背景、个人特质、意识形态光谱以及核心政治主张。我们不仅仅是列举他们的履历,更要探究他们的成长经历、政治理念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在竞选中转化为他们吸引选民的独特魅力或潜在弱点。 我们将详细分析他们的竞选团队如何构建竞选信息,如何定位目标选民群体,以及如何利用各种传播渠道(电视广告、社交媒体、竞选集会、民意调查等)来动员支持、争取摇摆选民。是否存在着某些关键时刻的转折点?竞选团队是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对手的攻击的?他们的竞选广告和公开演讲中,又隐藏着怎样的修辞技巧和心理策略? 此外,我们也将审视候选人之间在关键议题上的立场分歧。从经济政策(税收、贸易、就业)、社会议题(医疗保健、教育、移民)、外交政策(盟友关系、国际冲突、国家安全),到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等,每一项议题都牵动着不同选民群体的利益和情感。我们将解析这些分歧如何被放大,又如何在竞选中被巧妙地转化为选票的争夺点。 第三章:沉默的大多数与活跃的少数——选民心理与投票行为 一场选举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数千万选民的共同选择。本章将从选民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究他们的心理动机、投票行为以及影响他们决策的各种因素。我们并非将选民视为同质化的群体,而是深入剖析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性别、种族、收入、教育程度、地域等)的选民群体,他们各自的担忧、期盼和政治偏好。 我们将探讨投票率的变动原因,以及不同群体的投票行为模式。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是如何被唤醒或维持沉默的?“活跃的少数”又在选举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还将审视民意调查的局限性与作用,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选民如何过滤和解读海量政治信息。 此外,我们也将审视情感因素在投票决策中的作用。恐惧、希望、愤怒、忠诚,这些复杂的情感是如何被政治动员所利用?“身份政治”在选民群体中的影响有多大?他们是基于理性的政策分析,还是更多地受到情感认同、群体归属感的影响?通过对选民心理的深入剖析,我们将更好地理解选举结果的深层逻辑。 第四章:媒体的罗盘与回声室——信息传播与舆论塑造 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体在政治竞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信息传播的罗盘,也可能是制造回声室的帮凶。本章将深入探讨媒体在本次总统大选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与新媒体(社交媒体、网络平台)是如何互动、竞争与融合的。 不同媒体平台的报道倾向、议程设置和叙事方式,如何影响公众对候选人、政策和关键议题的认知?“假新闻”、“深度伪造”以及算法推荐机制,又如何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加深社会两极分化?我们将审视媒体如何通过解读民意、放大争议、以及对候选人进行“画像”,来塑造和影响公众舆论。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媒体自身的生态变化。媒体所有权的集中、商业利益的驱动、以及对流量的追求,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新闻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社交媒体上的“键盘侠”和网络水军,又如何在悄无声息中影响着政治讨论的氛围和选民的情绪?理解媒体的运作逻辑,是理解选举结果及其后续影响的关键。 第五章:政策的战场与未来的蓝图——关键议题的深度解析 一场总统大选,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具体的政策和对国家未来的设想。本章将聚焦于本次大选中最核心、最具争议的几项关键议题,进行深度解析。 我们将深入探讨经济政策的不同路径。是倾向于自由市场,还是加强政府干预?如何应对通货膨胀、就业压力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权衡,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后果。 在社会议题方面,我们将解析关于医疗保健、教育公平、移民政策、气候变化、刑事司法改革等议题的辩论。不同候选人提出的解决方案,其背后的理念是什么?这些政策将如何影响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又将对美国社会的长期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外交政策与国家安全,也是本次大选不可回避的议题。如何处理与传统盟友的关系?如何应对来自大国竞争的挑战?美国在全球问题上应扮演何种角色?是奉行单边主义,还是加强多边合作?这些决策将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和平。 我们将力求客观地呈现不同政策主张的利弊,以及它们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政策选择背后所蕴含的对国家未来走向的考量。 第六章:裂痕的缝合与国家的重塑——选举后的影响与展望 一场选举的结束,往往是另一场挑战的开始。本章将探讨本次总统大选对美国社会、政治以及国际关系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无论结果如何,选举必然会留下一些深刻的印记。胜选者如何弥合分裂的社会,安抚落选者的情绪,团结国家?如果出现选票差距微弱,或者存在争议,又将如何处理? 我们将分析新一届政府可能面临的执政挑战。国会能否与总统有效合作?既有政治体制能否适应新的时代需求?那些在本章中暴露出来的社会深层裂痕,是会得到有效的缓解,还是会进一步加剧? 同时,我们也将审视本次大选对美国全球角色的定位所产生的影响。是继续扮演“世界警察”,还是转向更加内敛的政策?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将如何调整?全球力量格局是否会因此发生新的变化?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试图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场“大历史转折点”上的总统大选,最终将把美国引向何方?它是否意味着美国模式的深刻反思与重塑?读者将在对本书内容的梳理与整合中,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判断。 结语 《美国裂变:大历史转折点上的总统大选》不仅仅是对一场选举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时代集体困境与抉择的深度透视。通过对这场选举的全面、深入、多维度的分析,本书力图帮助读者拨开重重迷雾,理解当下的美国,以及它在复杂世界中的位置。这是一次关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历史走向的严肃探索,值得每一个关心美国乃至世界未来的人深入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简单却又充满力量。“美国裂变:大历史转折点上的总统大选”。光是读出这个名字,脑海里就已经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一直认为,历史并非是匀速前进的,总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如同一道道分水岭,将过去与未来截然分开,而总统大选,无疑是美国历史上多次这样的“大历史转折点”的发生地。书中的“裂变”一词,更是让我联想到一种深刻的社会断层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它可能源于长期的累积,也可能是在某个突发事件的催化下爆发。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导致了美国社会的“裂变”?是经济的动荡,社会的不公,还是意识形态的鸿沟?而这场总统大选,又在这场“裂变”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还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细致地剖析,在这场关键的选举中,候选人们是如何回应民众的诉求,是如何在各种复杂的力量中斡旋,又是如何最终塑造了美国的未来走向。这本书的书名,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在这场充满变数的“大历史转折点”上,美国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裂变”。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便是那极具冲击力的书名:“美国裂变:大历史转折点上的总统大选”。它让我立刻联想到一个国家在关键时刻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场变革是如何在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政治事件——总统大选——中集中体现的。“裂变”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断裂、重塑甚至危机的意味,它暗示着社会内部可能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分歧,而这些矛盾和分歧,在选举的舞台上被放大,最终导致了国家走向一个全新的方向。而“大历史转折点”,则进一步强调了这场选举的非凡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权力更迭,更是一次可能改变美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我非常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理解和描绘这场“裂变”的?是通过对社会经济背景的细致分析,对不同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的深刻洞察,还是对选举过程中那些充满张力的辩论和决策的生动还原?我渴望看到一个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导致美国“裂变”的深层原因,并深入剖析总统大选是如何成为这个转折点催化剂的精彩论述。这本书的书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入口,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对于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展现出的宏大叙事和对关键节点的聚焦。想象一下,当一个国家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而这时,一场总统大选如期而至。这场选举,不仅仅是关于谁能坐上权力的宝座,更是关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关于社会价值观的重塑,甚至关于国家身份认同的再定义。书名中的“裂变”二字,让我联想到一种剧烈的断裂与重组,它可能源于长期的社会矛盾积累,也可能是在突发事件的催化下爆发。而“大历史转折点”则将这场选举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意味着选出的总统将承担起引导国家穿越危机的重任,其决策将对未来数十年甚至更久远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来诠释这种“裂变”的?是详细梳理选举前夕的社会背景,分析各种力量的博弈,还是更侧重于选举过程中,候选人是如何通过他们的言行,他们的政策主张,来回应时代的需求,或者说,是如何制造和加剧这种“裂变”的?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究,在这场关键的选举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洪流和人性博弈。

评分

我读完这本书(或者说,我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之后,脑海里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似乎捕捉到了美国政治图景中一个极其微妙却又至关重要的变化时期,并且将这种变化聚焦在了总统大选这个舞台上。我总觉得,历史并非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充满了一种“转折点”式的跳跃,而总统大选,往往就是这些转折点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这本书的标题,“美国裂变”,暗示了一种深刻的社会分裂和价值观念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仅是表面的政治派别之争,更可能是触及到国家根基的深层断裂。而“大历史转折点”则进一步强调了其历史意义的非凡,仿佛预示着选举的结果将带领美国走向一条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道路。我一直在思考,作者会如何去梳理这些复杂的线索?是将叙事重点放在那些具体的竞选活动、政策辩论,还是更宏观地去分析社会经济因素、文化思潮对选民心理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史学叙事的视角,它或许会像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捕捉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并通过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时代的轮廓,以及在时代浪潮中,个体命运的浮沉。这种对历史“动因”和“结果”的深刻追问,正是吸引我翻开这本书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史诗感和悬念。“美国裂变:大历史转折点上的总统大选”,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联想到那个充满了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以及在那决定性的时刻,站在风口浪尖上的总统候选人们。我一直对历史的走向以及那些关键性的节点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由人为主导,却又深刻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事件。美国总统大选无疑是这样的事件,它不仅关乎美国的未来,也常常牵动着世界的神经。想象一下,在那个“裂变”的时刻,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思潮汹涌,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分歧被无限放大,而最终的领导者,将在这样一场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这本书似乎试图去解剖的,正是这样一种“裂变”是如何发生的,它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是经济的衰退,还是意识形态的冲突?是民众对现状的不满,还是对未来的迷茫?而总统大选,作为集中展现这些矛盾的舞台,又是如何成为这个“大历史转折点”的催化剂,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推手?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那些候选人,他们是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塑造自己的形象,争取选民的支持,又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做出那些关乎国家命运的决策。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让我对它充满了探索的渴望。

评分

很好,现在买书基本都在京东了,服务也越来越强大

评分

东西很好,很实用,值得点赞

评分

现在的纸质书籍价格真是贵啊?

评分

当天订的当天送到,效率很高,书也很好,正版

评分

很不错的书,一直还想读

评分

不错的书,还没开始看,看完再来评价一下。。

评分

值得阅读,很不错

评分

好书,虽然有点贵

评分

值得阅读,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