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立场:南方都市报2009年度社论精选(第4辑)

南方的立场:南方都市报2009年度社论精选(第4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文凯,李海华 编
图书标签:
  • 南方都市报
  • 社论
  • 时评
  • 2009年
  • 媒体评论
  • 社会观察
  • 中国社会
  • 改革
  • 观点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8065298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61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3
字数: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不陈腐、不八股、不空洞、不自我,议论国家大事,绝非策论颂词:诉求启蒙公民,拒绝说教布道,像公民那样去关心,像公民那样去发言。

内容简介

  南方都市报的评论是当下报纸评论的一面旗帜,《南方的立场·第4辑:南方都市报2009年度社论精选》是南方都市报2009年度社论的精选结集。《南方的立场》(一辑、第二辑、第三辑)出版后,受到新闻界的积极评价和读者的热烈欢迎。作为机构发言的社论,它的性质与力度被认为是决定了媒体的使命与品格。它所选定的立场、关注的角度、申说的力度、坚持的韧性,使其有别于个人发言的性质与力量,更具备公共讨论的意味与价值。

精彩书评

  社论不该是什么意志的话筒,而是-份报纸自己的立场表达,是其报格所在,无论经历过多少风雨,《南方都市报》的社论始终如一地代表了这份报纸的品格:开放、前瞻、勇敢,并且温和,在有限的空间里不遗余力地体现出媒体人的良知与尽责,是清末以来南方中国的精神传人。
  ——梁文道
  一群有使命承担的人,能这样坚持不懈大声说话,并不是偶然的。
  ——杨锦麟
  读南都社论的年选,不由得联想到近来听几位高僧大德讲的佛法。入世的南都社评人不也是正在力戒“贪嗔痴”吗?不贪权势的奖赏,不贪资本的

目录

今天我们要不停地祝福/1
为继续改革找到动力才是今天的真问题/3
政府要慷慨地促成社保“自由行”/5
危机,让改革更紧迫/7
大学生就业:观念之争与结构之困/9
珠三角发展纲要出台以制度升级重铸辉煌/11
董正青案:必须严惩内幕交易,才能挽回市场信心/13
应对财政减收困局,“结构性减税”势在必行/15
网络改变了中国,还是复制了中国/17
“人肉搜索”存废意指公私领域信息之争/19
中国农村发展:政策已明朗执行防偏差/21
要规范金融企业薪酬,更要规范用人机制/23
以三鹿破产为噬民之恶画上句号/25
以健康的行业自治换取市场的自我净化/27
网民调查团难解我们的真相焦虑症/29
保障食品安全:行政修补无法替代法治突围/31
公众追寻真相的能力就是社会进步的能力/33
喧嚣的网络两会,包含真正的参政机会/35
期待4万亿投资的信息更加公开透明/37
危局中仍不能放弃思考人的境况/39
挑战行业潜规则谁为消费者权益负责/41
G20:期待虚拟“最后买单人”挽救市场信心/43
官员财产申报不应避谈制约公权/45
商务部支持企业海外并购是转型第一步/47
“瘦肉精”揭示更严重的社会隐性伤害/49
政府应正视基层对人才的需求困境/51
建立金融中心,上海还需要什么?/53
学校大合并:促进义务教育优势资源的公平供给/55
应对舆论压力,灾区政府不妨制度创新/57
期待创业板在市场化的监管走得更远/59
滥定国家秘密妨碍信息公开/61
祭奠,面朝死亡,赞美生命/63
树立警察权威的逻辑问题/65
将公立医院改革作为新医改突破点/67
“给点教训”的驭民之术令政府与法律名声俱损/69
三鹿奶粉责任官员升迁:民众不明真相所以愤怒/71
温州官员染指安置房,权力伤害民生民心/73
华语文学:为时代保存苦难记忆/75
质疑是公民的权利,释疑是政府的义务/77
上访不能只为遇上可说服的领导/79
以培训券方式补贴农民工更为可取/81
驻京办应在争议中向公共服务转型/83
城管执法操作不应含有暴力内容/85
负责任的慈善不仅仅是捐得多/87
职业操守败坏并不仅仅关乎道德/89
遏制统计违法就不能干预统计/91
权利不受尊重比实名制更堪忧/93
防疫须以科学为据决策须以生命为本/95
强化举报人保护稳固反贪腐同盟/97
大学自重,排行榜才会自清/99
产权问题是分配制度改革的真问题/101
欲强征管保税收应推进税制改革/104
心一寸,人千古,当时承诺应记取/106
闹市飙车案:就事论事也需正视公众挫折感/108
女工受辱自卫,关抑郁症何事/110
新闻发布问责制要能落到实处/112
罗彩霞们隐射底层青年向上流动的困境/114
手机实名立法应该征求公众意见/116
建立欠薪保障金须平衡劳资权益/118
常识也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120
检讨成都公交惨剧,首在走出硬件迷思/122
房地产成本结构,不仅要摸底而且应公开/124
公积金新政不能罔顾公意一意孤行/126
建立透明的公积金管理体系正当其时/128
公积金管理只能依赖信息公开/130
谁才能为“中国最年轻市长”解围/132
迈克尔·杰克逊,请问他是谁/134
上海塌楼:政商结构比建筑结构更值得关注/136
网络围观中有升级公众参与的机会/138
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推力来自公民努力/140
造假名单成谜,惩戒效果有限/142
化解网络舆情需要求解现实问题/144
以党政问责开辟公权制衡的制度建设/146
不讳言政府丑闻,只是迈出第一步/148
力拓间谍门警示中国经济信息安全/150
学术共同体有能力对自身负责,才可能对社会负责/152
现代版“杞人忧天”是一次不能忽视的警示/154
挣脱依附地位,工会自有力量/156
问责石首官员后,如何对待死者被拘亲属不容回避/158
游商合法化:以法规调整启动制度检视/160
网民不必为一个真胡斌而道歉/162
环境事件中的科学监测不能异化为稳定监测/164
追问暴力训练营背后的教育失范与集体失责/166
职工利益失守的根本在未获对等博弈权/168
以投毒罪论处污染环境者不应选择性执法/170
营造良好环境是对中小企业的最大扶持/172
以劳工为中心,重建职业病救济体系/174
符合程序并不能止息固始选官争议/176
谁为公众撕下“不明真相”的标签/178
解决代课教师问题需要政府有责任感和公平心/180
阿扁夫妇被判无期,警示政客勿起贪念/182
真正的通识教育不能回避公民精神/184
拆除珠三角城市门槛,改善外来工生存状况/186
共和国的国庆节,是每一个公民的节日/188
广州也要赶一赶民心与民意的工期/190
报国60年有缘聚南方/192
勿以行政问责之轻相抵执法犯法之重/194
从预算公开到预算民主还有多远/196
记取钱学森对这个国家的发问/198
记者:观察者、记录者、参与者、改造者/200
长江救人事件中的政府责任仍未充分检讨/202
期待一个没有墙的世界/204
规范上访亦需谨慎灵活的释压机制/206
还原司法作为“最后防线”的职能定位/208
中国应当让奥巴马听到什么/210
遏制矿难须向矿工赋权/212
高效推行垃圾分类可望走出决策僵局/214
三鹿事件在受害者那里远未结束/216
中国制造的声誉最终要靠品质维系/218
纳税人有权利,政府才会尽义务/220
澄清利益输送的疑云需要决策透明/222
正本清源,以征收制度终结拆迁制度/224
唯有为民请命的人大代表才能保卫人大荣誉/226
勿以全民议价来落实公交优先/228
在走向权利的时代找回迷失的侵权责任/230
2009年,留给我们一个足够乐观的悬念/232

精彩书摘

  事件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指出,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观点高等教育是嵌入社会体系的一部分,无论是全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本身的供求反映,还是作为高等教育输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都不能仅仅在高教系统内部单独求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都是必需的方案举措,但应该将其置于恰如其分的程度上考量。过于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因素,轻慢必要的制度改善和结构调整,将无助于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全面认识和系统解决。大学生就业:观念之争与结构之困越过阳历新年,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就业开始紧张起来。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指出当前金融危机蔓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会议提出加强大学生就业的七项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首次明确高校毕业生进企业,直辖市以外城市将取消落户限制等。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行动不止于此。此前,教育部已将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纳入今年工作重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多个部门,联合启动2009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提出通过组织校企对接、民营企业招聘周、网络大招聘等活动,争取应届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诸多情形,可知今年大学生就业已是大势当前。
  目前来看,围绕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行动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和引导向城乡基层就业,其中包括从去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二是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其余侧重稳定就业规模、鼓励自主创业、强化就业服务、提供困难援助等。这些举措及时而必要,也相应地提出了两个难题,可称为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之争与结构之困,廓清二者或许更能增进认识。
  所谓观念之争,可从大学生下基层说起。

前言/序言

  南方都市报的社论,得到了一些喝彩,原因也许可以归于一点:它说的并不总是那么假大空。
  社论这一文体,多年来形成了高高在上不知所云的印象。一些有过经历的师长,对于“社论”这一概念,甚至有强烈的反感,因为它一度就是政治的高音喇叭。总而言之,它或者与真实的生活毫无关系,或者给真实的生活蒙上阴影。
  这一局面的改观,应该多少归功于都市类报纸的“不知天高地厚”。它们一开始去拣其他媒体看不上眼的菜叶子,那些社会的民生的底层的边缘的新闻,但并不止步于此。从边缘而主流,从单一而丰满,都市报多数都涌出了强烈的自尊心与使命感。倘若以一种人格化的情绪予以描摹,这种自尊心与使命感也不妨比喻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与“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抱负和情怀。在它们看来,社论,本不该是什么高贵玄妙的皇家特权,只要是称之为“报社”的,都可以有自家之论。而之所以应该有各自的社论,乃因为关注各有侧重,言说本该多元。
  对于都市报来说,几乎每天刊发社论,这是它对自身前途的期许,它显然希望以这样的言说,表达自我释放能量而影响社会。对于社论来说,栖身都市报,也因为平等的姿态鲜活的题材与自觉的公民言说,走下神坛回归本我而收获了前途。
  事实上,说什么,怎么说,一直以来,都关乎我们的前途与命运。例如今年全国两会上,一是有代表委员感慨“说真话”越来越难,二是有不少的雷人提案被网友“看笑话”。这“真话”与“笑话”中,是截然不同的态度;真话越来越少,笑话越来越多,我们的前途就必定也越来越不乐观。
  南方都市报的社论写作,对“说真话”是心向往之,对“说笑话”是避之不及,但也不是没有遭人质疑乃至嘲讽——你们又懂什么真正的情况,尽说一些外行话。对于真正专业的领域,我们确应诚惶诚恐谨慎发论。对于所不能尽晓的知识与事实,南都社论版还开设了“批评与回应”栏目,以待批评与指教。但类似的指责,更多地来自公共权力部门,这也证明,面对着公共领域与公共权力说话,是南都社论的最大主题。

《南方的立场:南方都市报2009年度社论精选(第4辑)》 一、 时代的回响与锐利的观察 《南方的立场:南方都市报2009年度社论精选(第4辑)》集结了南方都市报2009年最具代表性的社论,它们如同一面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光谱,捕捉了普通民众的心声,并以其独特的“南方”视角,对社会现象、政策走向、文化思潮进行深刻的解读与审视。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年度报刊的精华汇编,更是一份珍贵的思想史料,它记录了一个特定年份的中国,以其特有的锐利与温度,引发读者对当下与未来的深刻思考。 2009年,中国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社会结构、利益分配、价值观念都在经历着剧烈的调整。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尚未散尽,国内的城镇化进程加速,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公平的议题持续升温,网络舆论的力量也愈发强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方都市报的社论以其一贯的独立精神和人文关怀,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对一系列重要事件和议题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声音。 本书收录的社论,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它们并非零散的观点堆砌,而是围绕着2009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形成了一系列有深度、有洞察的讨论。你可以从中读到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呼唤,对公民权利与自由的捍卫,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讨,以及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切。 二、 “南方”视角:独特的观察与立场 “南方”并非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在南方都市报的社论中,它更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这种“南方”视角,往往意味着更开放的视野,更包容的心态,更注重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而非简单的标签化。 在本书中,你可以感受到这种“南方”立场的鲜明性。它不回避问题,不粉饰现实,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审慎的态度,去揭示社会存在的矛盾与挑战。这种立场,往往是从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努力为他们发声。无论是对基层官员的监督,对社会不公的抨击,还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都体现了这种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南方”情怀。 同时,“南方”视角也体现在其开放的文化观念和对多元价值的尊重。在讨论文化现象时,社论往往能够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或保守主义,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和评价,鼓励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提倡理性与包容。 三、 思想的深度与表达的力度 南方都市报的社论之所以能够产生广泛的影响,不仅在于其敏锐的时事洞察力,更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和表达的力度。编者们在选择社论时,充分考量了其思想的原创性、逻辑的严谨性以及观点的独特性。 这些社论的作者们,或是资深媒体人,或是学界专家,或是社会观察者,他们凭借扎实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对复杂的问题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观点。社论的语言风格也独具特色,或犀利泼辣,或温婉劝诫,或理性分析,或饱含深情,但都力求清晰、准确、有力,能够直击问题的核心,触动读者的内心。 在阅读本书时,你会发现,作者们并不满足于对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探讨其长远的影响。他们关注的是“为什么”,以及“接下来会怎样”。这种对问题本质的追问,以及对未来的思考,使得这些社论具有了超越时效的价值。 四、 2009年的社会镜像:值得铭记的瞬间 2009年,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标志性的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当年的走向,也为我们理解当下的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本书收录的社论,正是对这些事件的及时回应和深刻解读。 或许是关于“毒奶粉”事件的追责与反思,让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或许是对“躲猫猫”事件的追问,揭示了司法公正的艰难与重要;或许是对“限塑令”的讨论,引发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集体关注;或许是对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特点的观察,预示着舆论力量的崛起。 这些社论,如同一个个生动的切片,将2009年的中国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它们记录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记录了社会进步的步伐,也记录了转型期的阵痛与挑战。通过阅读这些社论,我们可以重温那段历史,理解那些事件的意义,并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认识我们身处的时代。 五、 穿越时空的思考:启示与回响 《南方的立场:南方都市报2009年度社论精选(第4辑)》并非仅仅是过去式,它所探讨的议题,许多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公民权利、文化发展……这些核心议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始终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以及一套深刻的思考框架。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参与公共事务,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 对于媒体人、学者、学生,以及所有关心中国社会发展的人士来说,本书无疑是一部宝贵的参考书。它不仅能帮助我们回顾2009年的中国,更能启发我们在当下和未来,如何更深刻地理解社会,更理性地分析问题,更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南方”的立场,锐利的观察,思想的深度,时代的印记。这本《南方的立场:南方都市报2009年度社论精选(第4辑)》,将带领你走进一个值得回味、值得思考的2009年,并从中获得跨越时空的启示。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与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一次对思想和勇气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本以“社论精选”为名的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其思想的价值和时效性。《南方的立场:南方都市报2009年度社论精选(第4辑)》这个名字,立刻勾起了我对2009年中国社会状况的兴趣。那一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既有令人振奋的成就,也伴随着各种挑战和问题。我猜想,南方都市报的社论,一定是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独到的分析。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当时,“南方”的立场究竟是怎样的?它是否代表了一种与主流叙事有所不同的声音?它是否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社论的力量在于其引导舆论、启迪民智的作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及社会核心问题、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文章。同时,我也希望从中感受到南方都市报在那个时代所坚守的媒体良知和专业精神。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份年度报告,不如说是一次关于时代精神的探索。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获得更深刻的社会认知,也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翻开《南方的立场:南方都市报2009年度社论精选(第4辑)》这本书,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2009年那个充满活力的年代。那一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同时,社会也面临着各种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南方都市报作为一份享有盛誉的媒体,其社论无疑是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的重要缩影。我非常好奇,这份“南方立场”究竟是怎样的?它是否代表了一种更加理性、更加独立的视角?它所关注的,又是哪些最能触动中国社会神经的话题?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南方都市报在2009年是如何观察和解读中国的。它是否敢于直面社会问题,是否敢于发出建设性的声音?社论的精髓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和观点的敏锐度。我期待在这本精选集中,找到那些能够引发思考、触动人心的文字,它们或许能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那个时期的中国,也为我们当下的社会思考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议题的读者,我一直认为,媒体的公共属性和责任感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南方的立场》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南方都市报在2009年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纷杂的时代,能够有一家媒体坚持独立的立场,发声有深度、有温度,并且能够引发公共讨论,是难能可贵的。2009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但社会转型中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一份报纸的社论,往往是观察社会变迁的“显微镜”,也是反思时代问题的“放大镜”。我特别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南方都市报是如何在复杂局势下,秉持其一贯的理性与批判精神,对重大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对社会现象进行独到解读。它的“立场”,是基于事实的判断,还是带有某种理想主义的色彩?它是否敢于触碰敏感话题,直面社会痛点?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地方。我希望能在这本精选集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启发思考的文章,它们或许能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那个年代的中国,也为我们今天的思考提供历史的参照。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南方的立场:南方都市报2009年度社论精选(第4辑)》,光是这个名字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仿佛承载着一种坚定的思考和独立的视角。我特别喜欢“立场”这个词,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观点,更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基石,是一种在复杂事件中坚守原则的态度。2009年,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份?回想起来,似乎发生了很多事情,有希望,有挑战,有转型,也有阵痛。南方都市报作为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在那个时期所发布的社论,一定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也一定蕴含着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洞察。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温那个年份,透过报纸社论的视角,去理解当时的社会情绪、政策走向,以及那些塑造我们今天所处世界的关键性事件。社论的精选,意味着经过了筛选和提炼,应该都是当年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声音。这对于一个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我好奇的是,这些“南方立场”究竟是怎样的?它们是激进的,还是温和的?是批判的,还是建设性的?它们又如何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产生联系?这些问题都在我的脑海中盘旋,激发着我翻开这本书,去探寻答案的强烈欲望。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社论选集,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承和对话。《南方的立场:南方都市报2009年度社论精选(第4辑)》,让我对2009年的中国社会有了初步的想象。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经历深刻的调整。南方都市报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其社论无疑是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的重要载体。我关注的,是它所呈现的“南方”特有的视角和气质。这种视角,是怎样的?它是否更注重现实,还是更偏向理想?它所持有的“立场”,是怎样的?它是否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定位?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社论,能够感受到一种来自南方的、清醒而深刻的思考。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内容的丰富,更是思想的深度和观点的独特性。我想知道,那些在2009年被南方都市报社论所关注的议题,如今发展如何?那些曾经的讨论,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集体意识,也让我有机会与那些曾经的思想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评分

值得收藏 价廉物美 推荐

评分

不陈腐、不八m股p、不空洞、不自我,y议论国B家大事,绝非策论颂词:诉求QP启蒙公民,拒绝说教布道,b像c公民那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喜欢这样的文风,很不错!

评分

前沿的,有知识性的,有前瞻力的立场。

评分

评分

很喜欢这样的文风,很不错!

评分

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