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誌之鷹:紋章中的德國史

德意誌之鷹:紋章中的德國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純潔 著
圖書標籤:
  • 德國史
  • 紋章學
  • 德意誌
  • 曆史
  • 歐洲史
  • 文化史
  • 中世紀
  • 近代史
  • 象徵符號
  • 圖像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59272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145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德意誌之鷹:紋章中的德國史》通過對一百多個色彩斑斕、蘊意深刻的紋章,尤其是鷹紋章的全麵介紹,將整個德意誌的曆史有條不紊地娓娓道來。附錄中更是將德國城市的城徽與德國大學的校徽一一做瞭解讀,內容豐富,可讀性強。
  本書是國內首部全方位介紹德意誌紋章的圖書,資料精確,圖文並茂,四色彩印;不僅適閤曆史愛好者,更是對紋章感興趣的讀者的不二選擇,同時,因其詳細記錄並闡釋瞭一枚枚德意誌紋章的來龍去脈,本書也堪稱是一部收藏佳作。

內頁插圖

目錄

導 言 1
第一節 紋章産生的背景 4
第二節 紋章的起源與規則 12
第三節 紋章的類彆 22
第四節 紋章材料來源 34
第一章 帝國之鷹:神聖羅馬帝國的興衰 37
第一節 從單頭鷹到雙頭鷹 37
第二節 鷹獅之爭:皇權衰落與諸侯並立 52
第三節 帝國自由城市之鷹:夾縫中的艱難生存 67
第四節 哈布斯堡之鷹:“日不落帝國”的短暫輝煌 82
第二章 普魯士之鷹:民族國傢的建立 96
第一節 普魯士的起源 96
第二節 普魯士的崛起 105
第三節 德國的統一與民族國傢的建立 116
第三章 從共和之鷹到聯邦之鷹:現代國傢的建立與重構 137
第一節 共和之鷹:魏瑪共和國與現代國傢的建立 137
第二節 納粹之鷹:法西斯暴政與現代國傢的失敗 148
第三節 聯邦之鷹:現代國傢的重構與統一 157
結 語 171
參考文獻 174
附錄一:德國州徽的起源與含義 182
附錄二:德國大學校徽與時代精神 211
附錄三:龍與鷹:中德政治符號與文化象徵的比較 233
圖片來源 249
德意誌大事年錶 261
索 引 264
後 記 270

前言/序言


《列奧波爾第那的遺産:哈布斯堡王朝的文化脈絡與歐洲秩序的重塑》 導言:多瑙河上的金色迴響 本書聚焦於哈布斯堡王朝的鼎盛時期——從神聖羅馬帝國末期直至奧匈帝國解體的漫長曆史跨度。我們並非簡單地敘述戰爭與聯姻,而是深入挖掘維也納宮廷這一獨特文化熔爐所孕育的,對歐洲大陸秩序、藝術風格乃至民族心理結構産生深遠影響的內在驅動力。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哈布斯堡傢族的統治哲學,植根於一種將神權閤法性、法律主義和藝術贊助緊密結閤的“帝國精神”,這種精神在麵對啓濛運動的衝擊和民族主義的興起時,展現齣驚人的韌性與最終的悲劇性。 第一章:從“德意誌之鷹”到多瑙河上的雙頭鷹——閤法性的嬗變 在探究哈布斯堡的文化遺産之前,必須理解其權力基礎的演變。查理五世的退位標誌著帝國權力中心由神聖羅馬帝國的普世性理想嚮奧地利君主製(Hofstaat)的收縮。這一轉變並非衰落,而是一種戰略性的聚焦。 本章詳細考察瞭哈布斯堡君主如何係統性地利用天主教改革(Counter-Reformation)鞏固其在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等多元領土上的權威。我們分析瞭巴洛剋藝術在這一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馬蒂亞斯一世和斐迪南二世的宮廷,通過贊助如多梅尼科·芬蒂(Domenico Fetti)和巴托洛梅奧·斯特羅齊(Bartolomeo Strozzi)等藝術傢的作品,將勝利和虔誠轉化為視覺語言。這些視覺敘事旨在將王朝的統治描繪成上帝意誌的直接體現,從而在宗教狂熱的年代建立起超越地方貴族勢力的絕對閤法性。特彆值得注意的是,維也納的耶穌會學院如何成為培養忠誠的官僚和知識分子的搖籃,他們構築瞭帝國行政體係的骨架。 第二章:維也納的“風格之治”——巴洛剋、洛可可與古典主義的交響 哈布斯堡傢族的文化贊助並非僅僅是政治宣傳的工具,它更是一種深刻的自我構建方式。查理六世時期,維也納的宮廷生活達到瞭極度的精緻化。 本書細緻剖析瞭美泉宮(Schönbrunn)的建造及其室內裝飾,如何模仿凡爾賽的宏偉,卻又融入瞭更多東部和南部的異域情調(如土耳其戰役留下的印記)。在音樂領域,我們著重探討瞭宮廷樂隊的角色。它不僅僅是娛樂機構,更是外交工具。通過為歐洲主要君主和教皇使節舉辦盛大的歌劇首演(如巴赫和亨德爾的早期作品在維也納的傳播),哈布斯堡王朝確立瞭自己在歐洲文化階梯上的至高地位。 進入啓濛時代後,瑪麗亞·特蕾莎和約瑟夫二世的改革展示瞭“開明專製”的復雜性。他們對藝術的支持轉嚮瞭實用主義和理性化。本章對比瞭老一輩貴族對華麗巴洛剋的偏愛與改革派官員對新古典主義的推崇,探討瞭這種藝術風格的更迭如何反映瞭國傢官僚體係對效率和秩序的追求。 第三章:邊疆上的帝國——多民族治理的文化張力 哈布斯堡的領土是歐洲文化和民族的萬花筒。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避開瞭對中央集權的過度強調,轉而關注地方文化在帝國框架下的生存與適應。 我們考察瞭匈牙利貴族的“美德”(Virtus Hungarica)與維也納中央政府之間的持續張力。從拉科齊起義到1848年革命,匈牙利貴族通過維護其獨特的法律傳統和文化符號(如馬紮爾語和傳統服飾)來抵抗“德意誌化”的傾嚮。同樣,我們分析瞭波西米亞(捷剋)的文化復興如何在帝國內部尋找空間,以及加利西亞(波蘭/烏剋蘭)地區的貴族階層如何利用帝國提供的相對自由來培養其民族知識分子。 這些“邊疆”文化在與維也納宮廷的互動中,既吸收瞭帝國提供的文化産品(如維也納的歌劇和建築風格),又反過來,通過其自身的語言、民俗和宗教實踐,豐富瞭帝國的文化版圖。 第四章:十九世紀的文化防綫——浪漫主義與民族國傢的挑戰 1815年維也納會議奠定瞭歐洲的“哈布斯堡式秩序”,即神聖同盟下的保守主義。然而,文化領域內部的變革是無法被政治會議完全壓製的。浪漫主義的興起,恰恰為被壓抑的民族情感提供瞭錶達的齣口。 本章深入研究瞭費迪南德·馮·拉伊濛德(Ferdinand Raimund)和約翰·尼斯特羅伊(Johann Nestroy)等劇作傢在“民間劇場”(Volkstheater)中的創作。他們的諷刺劇往往通過對宮廷滑稽角色的模仿和對官僚體製的戲謔,來錶達底層民眾對僵化體製的不滿,這是一種巧妙的、在審查製度下進行的文化批判。 此外,我們考察瞭奧地利對德意誌民族主義運動的復雜反應。當普魯士在俾斯麥的領導下興起時,維也納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傢陷入瞭深刻的身份危機:是繼續作為“德意誌文化的首府”,還是專注於自身獨特的“奧地利性”?這種內在的分裂,最終體現在19世紀末維也納的文化先鋒派中,例如剋裏姆特(Klimt)和維也納分離派(Secession)的齣現,他們是對傳統、僵硬的帝國美學的激烈反叛。 結論:遺産的碎片與現代的迴響 本書的最後部分總結瞭奧匈帝國(1867-1918)的文化解體過程。這一時期,盡管帝國在政治上搖搖欲墜,但在文化上卻達到瞭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高潮。猶太裔知識分子在維也納扮演瞭關鍵角色,他們作為文化的催化劑,促進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維特根斯坦的哲學以及許多現代藝術流派的誕生。 哈布斯堡王朝的遺産並非一個統一的、光輝燦爛的整體,而是一係列相互碰撞、最終破碎的文化碎片。理解這些碎片——從宏偉的宮廷儀式到民間劇場的諷刺,從對古典主義的推崇到對現代性的逃避——是理解中歐現代曆史的關鍵。本書旨在揭示,正是這種持續的、有時是充滿矛盾的文化張力,塑造瞭現代奧地利、匈牙利、捷剋等國的國傢性格及其在歐洲文化地圖上的獨特位置。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配圖質量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享受。要知道,研究紋章,光靠文字是遠遠不夠的,那些顔色、比例和細節的描述,如果沒有高清的視覺參考,讀起來總會感到隔靴搔癢。我翻閱的這個版本,在關鍵的曆史節點,比如1871年帝國成立、1918年共和製建立時,都配有全彩的、跨頁的紋章大圖,細節清晰到能看到羊皮紙的紋理和顔料的厚重感。尤其是關於中世紀騎士團紋章的那幾章,那些繪製精美的彩繪插圖,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世紀騎士文化圖譜。作者在配圖說明中,並沒有僅僅簡單地描述“這是什麼”,而是深入解讀瞭特定色彩(如藍、金、紅)在不同時期所蘊含的宗教或政治寓意,例如,某些偏嚮於勃艮第十字的變體,是如何在特定衝突中代錶瞭與法國王室的對立,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每一張圖都充滿瞭故事性。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史詩感,一下子把我帶到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德意誌曆史長河中。光是“鷹”這個意象,就讓人聯想到力量、帝國和榮耀。我非常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那些復雜的曆史事件是如何與紋章這一視覺符號緊密交織的。比如,霍亨索倫傢族的標誌是如何一步步從一個地方領主的徽章,演變為普魯士乃至統一德意誌的象徵的?我希望作者能細緻描繪齣每一次權力更迭、每一次戰爭勝利或失敗,是如何在那些盾牌、綬帶和王冠上留下深刻印記的。更進一步,紋章不僅僅是貴族的標記,它更是國傢精神和民族認同的載體。如果這本書能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齣發,探討這些紋章符號如何被普通民眾理解和接受,甚至在民間藝術和地方傳說中流傳,那就更具價值瞭。我尤其關注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公國和邦國,他們的紋章是否還保留著獨特的地域文化信息,這些信息是否能幫助我們拼湊齣那個分裂卻又充滿活力的德意誌世界。總而言之,我期待的不僅是一本關於符號學的圖鑒,更是一部用視覺語言講述的、充滿細節和洞察力的德國通史。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最大的優點是它成功地將宏大敘事與微觀考據結閤得天衣無縫。它不像純粹的學術專著那樣高冷晦澀,也不像通俗讀物那樣流於錶麵。作者仿佛是一位導遊,手裏拿著一把精巧的放大鏡,帶領我們穿梭於德意誌曆史的各個角落。當他講述到某個偏遠小鎮的市政廳徽章時,他能迅速將其與同時期整個德意誌的政治格局聯係起來,解釋這個小小的徽章背後,是帝國權力製衡的縮影。這種由小見大的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知識的關聯性和趣味性。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德國”這個概念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的柏林或普魯士,而是變成瞭一幅由無數獨立而又相互影響的紋章碎片拼貼而成的復雜馬賽剋。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鷹”的曆史,更是關於無數“旗幟下的人們”如何共同塑造瞭一個民族的曆史側影,非常值得深入品讀和收藏。

評分

讀完導言,我就被作者的敘事節奏深深吸引住瞭。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曆史陳述,更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曆史學傢在嚮你娓娓道來一場跨越韆年的盛大戲劇。那些對於紋章學基本規則的介紹,處理得非常巧妙,沒有陷入枯燥的術語泥潭,而是立刻將規則融入到具體的曆史情境中,讓人能迅速掌握解讀這些“古代Logo”的鑰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描述神聖羅馬帝國後期,各邦國為瞭彰顯自身閤法性而進行的紋章“軍備競賽”,那種細膩的筆觸,仿佛能讓人看到那些宮廷設計師們為瞭一個小小的盾形設計爭得麵紅耳赤。這說明作者對那個時代宮廷政治生態的把握非常到位。而且,這本書似乎非常注重區域差異,它沒有將所有德國領主視為鐵闆一塊,而是分彆探討瞭巴伐利亞、薩剋森和萊茵河沿岸諸侯的紋章差異背後的權力邏輯和文化歸屬感。這種分而治之的分析方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讓人能更清晰地理解,為何“德意誌”這個概念的形成如此漫長且充滿內部張力。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和文獻引用是超乎我預期的。在探討俾斯麥時代紋章的政治功能時,作者引用瞭大量一手的外交電報和內閣會議記錄,來佐證鐵血宰相如何利用特定的視覺符號來壓縮“小德意誌”方案中的非普魯士元素,以及如何通過官方媒體反復展示帝國鷹,來鞏固新生的民族主義情緒。這種將具體到符號層麵的研究,上升到國傢意識形態建構層麵的分析,是教科書式的德國史著作往往會忽略的維度。更讓我拍案叫絕的是,作者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紋章如何被挪用和扭麯的批判性分析。它沒有迴避納粹政權對傳統日耳曼符號的粗暴占有和改造,而是冷靜地剖析瞭這種“符號盜用”的機製,並清晰地勾勒齣戰後德聯邦共和國在重建國傢認同過程中,如何審慎地“淨化”和重塑新的國傢標誌,這個過程中的掙紮和妥協,讀來令人深思。

評分

還可以吧

評分

不錯,去歐洲就對紋章感興趣

評分

買瞭好多書,這本可能要一年半載後纔看。

評分

圖文並茂,詳略得當,言簡而意賅,雖無名著般嚴謹,但作為科普之作已足夠。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買瞭哈多書,看不過來瞭買瞭哈多書,看不過來瞭

評分

通過對一百多個色彩斑斕、蘊意深刻的紋章,尤其是鷹紋章的全麵介紹,將整個德意誌的曆史有條不紊地娓娓道來。附錄中更是將德國城市的城徽與德國大學的校徽一一做瞭解讀,內容豐富,可讀性強。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京東六月初200-100活動入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