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南方青铜器研究/珞珈史学文库

商周时期南方青铜器研究/珞珈史学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昌平 著
图书标签:
  • 商周
  • 青铜器
  • 南方
  • 考古
  • 历史
  • 文物
  • 珞珈史学文库
  • 中国古代史
  • 文化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42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460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珞珈史学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昌平教授研究南方商周时期青铜器发表的论文修订、集合而成,分为商、西周、东周三个个时期。作者将青铜器作为研究的核心,从而考察商周时期南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研究南方地区出土青铜器所反映的西周早期周文化的南下以及对南方地区的控制,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对盘龙城等南方地区青铜器的研究,揭示南方地区青铜器生产及其所折射的与商文化中心地区政治关系;通过对不同青铜器群观察,反映南方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对西周时期噩国、曾国青铜器的研究,本书试图勾勒出一个西周时期的南国轮廓;通过对曾国等南方诸侯国青铜器及其铭文的考察,从新的角度来追溯早期楚文化,讨论东周时期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又较楚秦等大国更有代表性的南方诸侯国文化地位和背景问题。作者关注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全貌,甚至尝试以全球视野考察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特征,由外围而及内在、由个体而到一般的思路是作者的主要风格。

丛书简介:“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历史学院的老师,在辛勤教书育人的同时,也为科学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各自从事的方向或领域,推陈出新,开拓前行,撰写了一大批有价值的专著和论文。学院决定编撰教师个人的学术文集,是希望各位老师把自己散见于海内外各种出版物上的代表性论文加以整合。这样,通过一种文集,可以约略体现教师本人的研究历程和领域;而于整体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武汉大学历史学的学科格局和学术风格。由国家“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和武汉大学“基础学科振兴行动计划”支持出版。


作者简介

  

张昌平,男,1964年出生,获学士、博士学位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曾就职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及博物馆学教授,研究领域为商周考古、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美国国家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级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访问教授。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有:早期楚文化研究(2001年度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曾国青铜器研究、盘龙城青铜器的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有《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曾国青铜器研究》、《湖北文物典》等著作,论文有《早期楚文化研究二十年》、《论殷墟时期南方尊与罍》、《“择其吉金”金文辞例与楚文化因素的形成与传播》、《北美地区所见中国商时期南方或南方特征青铜器》、《曾国青铜器简论》等。


目录

目录

前言......1

商时期

盘龙城商代青铜容器的初步考察......7

盘龙城出土的商代青铜容器类说......20

北美地区所见中国商时期南方或南方特征青铜器......33

论殷墟时期南方的尊和罍......57

商代铜瓿概论......76

自产与输入——从纹饰风格看三星堆铜器群的不同产地......97

新干大洋洲青铜容器的年代上限问题......109

虎卣......123

西周时期

噩国与噩国铜器......139

论随州羊子山新出的噩国青铜器......148

叶家山墓地的考古收获 ...... 160

论随州叶家山墓地M1等几座墓葬的年代以及墓地布局......163

望城高砂脊与酉族......182

东周时期

曾国铜器的分期及其相关问题......187

曾国青铜器简论......199

曾国铜器的发现与曾国地域......214

曾国青铜器铭文中“子”、“伯”等称谓问题......240

曾侯乙、曾侯和曾侯......254

关于曾侯乙尊盘是否采用失蜡法铸造争论的述评......269

曾国为缯—随说......282

随仲嬭加鼎的时代特征及其他......297

“择其吉金”金文辞例与楚文化因素的形成与传播......307

李三孤堆青铜器......319

作者著述列表......331


精彩书摘

盘龙城商代青铜容器的初步考察(节选)

盘龙城遗址商时期文化以中原地区商文化因素为主体,商文化因素在盘龙城青铜容器中表现尤为强烈,表现在盘龙城青铜容器和郑州二里冈文化青铜容器使用基本相同的器类、组合和器形;装饰以兽面纹为主的、种类与结构基本相同的纹饰;可能使用相同的铸造技术。因为盘龙城青铜器与郑州青铜器极强的相似性,乃至于过去大家都认为这里的青铜器特征与中原地区完全一致,甚至有学者认为盘龙城青铜器为郑州地区所传入。不过,与郑州商城出土的青铜器相较,盘龙城青铜器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存在一些细部差异(除郑州青铜器因未加报道而铸造特征不明、无法得出比较结论外)。

总的来看,二里冈文化时期的盘龙城青铜器的主要特征,虽然仍与中原地区保持有高度的一致性,但一些个性的因素,已初露端倪,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商时期南方地区青铜文化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一方面,虽然迄今为止盘龙城遗址一直没有发现直接证明当地可能铸造青铜器的遗存,但盘龙城青铜器个性特征的存在,无疑为这一器群是当地生产的结论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殷墟文化时期南方地区青铜器包括青铜礼器具有与殷墟青铜器不同的特征,现在看来,这些个性特征的形成以及南方地区较发达青铜文明的出现都并非突然,盘龙城青铜文明的存在,为长江中游地区以后的文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北美地区所见中国商时期南方或南方特征青铜器(节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美国国力的锐进和中国文物的大肆外流,北美(美国、加拿大)迅速成为海外中国青铜器收藏的重要地区,和日本、欧洲的情形一样,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殷墟时期青铜器是这些藏品的主要部分,这其中也不乏来自南方或具有南方特征的青铜器。2002年7—10月,笔者获美国国家艺术馆司塔尔基金资助,得以较全面地收集和观察北美地区商代青铜器资料,并做了以本篇题目为项目的研究,以下谈谈这一方面的认识。

所谓南方青铜器其实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概念。就目前所知,二里冈文化时期之后南方地区已经涌现出几种青铜技术较为发达的青铜文化。其中时间较早、相当于中商时期的安徽阜南一带青铜器与商时期中心区域(如郑州、安阳等)特征最为接近,不仅器形纹饰与后者大体相同,铜器组合中也有郑州、安阳常见而南方其他地区鲜见的觚、爵、斝,这里青铜器的个性特征只是偶尔表现在局部的形制、装饰和铸造技术方面。吴城文化的青铜文明似乎也兴起较早,其青铜器以鼎、鬲为重心,容器特征多体现为典型商器的变体,除虎形装饰之外,还形成了少量单纯的本地器形及纹饰风格。以宁乡为中心的湖南晚商时期青铜器包含兽形尊、卣为代表的容器,与安阳殷墟文化关系密切,构成纹饰的单元与安阳基本相同而结构相异,多见象、虎等动物形象的造型与装饰,较高频率地使用高浮雕。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一地区也出土—虽然迄今未见与容器同出—与本地容器风格(装饰的、铸造的、造型的)完全不同的大型乐器—铙(铙的发现还散布于湖北至福建的长江中下游其他地区)。三星堆文化铜器群在铜器风格构成上情形与湖南相似。以人像、面具、神树为一组的器群个性特征极为突出,表现出与中原及周边其他地区较大的差异,而尊、罍风格则与商时期中心区域青铜器颇为接近。类似三星堆的尊、罍在分布上沿长江沿线延伸到江苏,同时又深入至汉水流域如枣阳、城固,这些尊、罍在器形、纹饰、铸造技术上极具共性,我们认为这其中相当多的器物都铸造于长江中下游某一地区,换言之,那里是另一个尚未被完全认知的青铜文化。

…………

国内学者虽然也较早有论述南方地区青铜器地方特征,但未被学术界广泛接受。随着新干大洋洲、广汉三星堆的发现,南方地区殷墟文化时期存在水平较高的青铜文明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那些特征与安阳类似的南方地区青铜器如宁乡出土容器或长江沿线出土的尊、罍,他们中的多数是由安阳传入或是南方当地铸造,学者的看法仍然大不一致,国内持由安阳地区传入的论点的学者仍然较多。

形成对南方青铜器性质歧见的根本原因,是那些被认为是南方型的青铜器多数都是以典型商文化青铜器为祖型而不易辩白。而在指认无明确出土地点的收藏品是否为南方青铜器或者具有南方青铜器特征,则更为困难和更有争议性。本文对南方青铜器的探讨,是在学者们的认识基础上,根据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南方青铜器所总结出来的特征以及与典型商文化明显不同的风格特征,来判断北美地区所见青铜器是否为南方器或者具有南方特征。在讨论的过程中本文也会引用日本、欧洲收藏的一些中国青铜器的资料,目的是试图较全面地剥离出传世品中所谓南方的青铜器。

论随州羊子山新出的噩国青铜器(节选)

噩国其他青铜器也可见若干个性作风。羊子山M4出土的四耳涡纹方座簋形制与传世的噩叔簋(《中国青铜器全集》6,图107)的形制相同,此类涡纹方座簋虽然在风格上并无特异之处,但在周文化中并不多见。噩叔簋圈足内带有悬铃,也是周文化中的非主流因素。传世的噩侯弟季觯器体横截面作椭方形,在器体短径方向的颈部和腹部分别有一对半环形钮和单鋬,形制较为特殊,过去被诸家一概误作卣。其实此器的子口在盖部,与一般卣盖作母口不同;半环形钮也没有像此时的卣一样出现在器体的长径两侧,特别是这种钮很小,大小与形制均不是用作套接提梁的卣钮。比照1980年羊子山墓葬出土簋盖上的双钮,可知它们是类似而又颇为特别的设计。噩侯弟季觯的单鋬也见于同人所做的尊,单鋬在尊、觯等圈足的酒器中同样是十分少见的设计。噩国的这几件青铜器虽然在细部上形制特殊,但它们的风格却有很强的一致性。周文化系统中的诸侯国青铜器,往往会表现出不同方面的个性特征:或者器形、纹饰种类单调,或者纹饰布局、器形局部做标新立异式的处理,这些表现应该说明了青铜器为这些诸侯国自身独立生产的文化背景。噩国青铜器包括噩国的几件神面纹青铜器,也应该如此。

西周时期鄂北豫南一带属于周代南土,其青铜文化较为发达,地望在今襄樊一带的邓国还曾有一对造型、装饰繁缛的邓仲牺尊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墓地。羊子山噩国青铜器的发现为我们澄清了周代南土的一些历史文化问题,同时也促使我们对这一区域予以更多的关注。

曾国青铜器简论(节选)

青铜铸造业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在次一级的政治中心,青铜器可能直接来源于中心区域的输入,也可能只是由中央在技术上对地方的传播。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折射出的政治关系完全不同。因此像曾国这一层次国家青铜器的生产方式到底如何,是值得关注的。

从工艺的角度看,曾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演进过程与其文化特征的变化一样,也与当时的主流技术基本保持一致。除了大体相同的范型技术外,西周晚期常对簋、壶等器类的耳、鋬等附件采用后铸技术,在春秋中晚期,先铸和后铸技术同时广泛地并用。这些技术也正是先后为第一阶段的周文化、第二阶段的楚文化青铜器所应用的主流技术。尤其在第二阶段包括曾国在内的楚系青铜器铸造技术极为公式化,甚至楚、曾两国青铜器在春秋早期以后开始大量使用铜垫片的现象也十分一致。曾国青铜器的技术与中心文化区域的一致性如此之强,令人瞩目。我们知道,分铸技术的推广和发达,是为适应大规模青铜工业生产而将工艺过程划分为更多相对独立步骤的分工要求。西周晚期以后规模化的生产趋势,与曾国作为从属国家的身份地位看上去是相矛盾的。那么,曾国青铜器的铸造是否就是在周、楚的集中控制下完成的?

迄今为止,曾国没有发现任何与铸、炼相关的作坊遗址。曾国青铜器是否为自产,只能从青铜器自身特征来分析。前述曾国青铜器始终保持着一些个性特征,如曾国青铜器器类有一定的选择性、器形与纹饰的设计程式化等,已经暗示出曾国在各阶段都应该一直拥有独立的青铜铸造工业。也就是说,个性特征是曾国自铸青铜器的必然反映。


前言/序言

  

前言

历史学家常常面临着政治中心与周边地区材料不对称的问题,考古学研究者则无此烦恼,因此考古学在揭示古代区域性文化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当然考古学家也会有着中心与周边的地域性之分。处于当今政治、文化中心地区的学者多热衷于事关格局的主流文化,而工作于地方的考古学家则需时常面对物质文化的区域性。我本人由于中心地区之外的工作与生活经历,甚至还会觉得区域文化研究更加有趣。如果我们比较不同类型学者的研究习惯,还会发现由周边而及中心的观察方向,更容易聚焦和观察到周边地区物质文化的个性特质,这常常有别于由中心而及周边所得到的文化同一性的观感。另外,中心与周边正是一个社会空间构成上不可或缺的两面,特别是在青铜时代的南方地区,由于青铜矿料资源的特殊性,更多地促成了与中原地区以及与其他区域文化的互动,更多地推动了南方地区自身文化的发展,从而对早期中国国家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如果从南方青铜资源辐射、南方地区文化地位的角度而言,这里本身就是一个中心。推而广之,南方或者其他任何一个区域文化的研究,都是改观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都与中心地区有同等的重要性。本文集是以商周时期物质文化的核心—青铜器作为研究内容,从一个边角,来观察当时文化和社会背景。

半个世纪之前,人们对商朝南方的理解差不多仅限于“挞彼殷武,奋伐荆楚”这样的历史文献记载。随着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和发掘,才认识到商时期在南方的文化、政治方面所达到的范围。目前,通过盘龙城青铜器考察盘龙城的性质和地位,已经可以一定程度地感知当时中原王朝对南方控制的方式及途径。在稍晚的殷墟文化时期,新干大洋洲、广汉三星堆等诸多南方青铜器群反映出中原文化已经退缩、南方青铜文化兴起,同时南方地区已经可以独立生产具有个性特征的青铜器。而通过认知这些青铜器的特点,南方不同区域之间、南方与中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得以揭示。本文集中于对盘龙城等南方地区青铜器的研究,正是试图以此揭示南方地区青铜器生产及其所折射的与商文化中心地区政治关系,试图通过不同青铜器群观察南方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西周时期,南方地区青铜器的发现也已开始建立这一地区远较“昭王南征而不复”等文献记载丰富得多的历史场景。目前我们可以较清楚地看出,西周初期周王朝势力的南下是通过随枣走廊而及江汉地区。较为典型的西周青铜器的发现,在随州的羊子山墓地、叶家山墓地,向南到江陵万城,东南到黄陂鲁台山墓地、蕲春毛家嘴遗址,并进一步辐射到湖南望城高砂脊等遗址。由这些物质文化材料反映的西周早期周文化的南下以及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这样一个轮廓,是在不断地新的考古发现中,由丰富的彼此关联的材料所体现的。文集中对西周时期噩国、曾国青铜器的研究,试图论证上述看法,勾勒出一个西周时期的南国。

东周时期南方地区是楚文化的势力范围,不过,战国之前的楚国中心区域所在,学术界多年来却未曾达成一致意见。而在文献记载的随国之地出现的曾国也是一个未解之谜,这个谜随着最近随国青铜器的出现显得更加扑朔迷离。曾国只是南方的一个小国,但其青铜文化给当代留下的影响却不亚于楚文化,因此在很多时候实际代表了楚文化的特征。本文集试图从青铜器铭文的角度提出新的追溯早期楚文化的方法,《曾国青铜器简论》等一组关于曾国青铜器的论文,其内容与本人专著《曾国青铜器研究》或者相关、或者属于其主题之外,则是讨论东周时期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又较楚秦等大国更有代表性的诸侯国文化地位和背景问题。

上述内容大体反映了笔者二十年来对南方地区青铜器及其反映的社会背景的认识方向。虽然笔者近年越来越关注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全貌,甚至尝试以全球视野考察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特征,但如文集中由外围到内在、由个体到一般的思路仍然是笔者会保持的风格。这些是笔者所能总结到的文集的些许价值。

最后要感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珞珈史学文库》提供出版这本文集的机会,感谢商务印书馆丁波老师、段珩女士及诸位编辑为文集所作的编辑工作。由于文集在《珞珈史学文库》立项时,我在《60学人文集》中的内容已经定稿,后者集结的《方国的青铜与文化——张昌平自选集》内容和选题较为宽泛,其中的《论殷墟时期南方的尊和罍》、《北美地区所见中国商时期南方或南方特征青铜器》、《“择其吉金”金文辞例与楚文化因素的形成与传播》、《关于曾侯乙尊盘是否采用失蜡法铸造争论的述评》等四篇文章重复出现在本文集中,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煌煌汉唐:丝路文明的交融与嬗变 作者: 张明轩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字数: 约55万字 定价: 168.00元 --- 内容概要 本书《煌煌汉唐:丝路文明的交融与嬗变》是一部深度聚焦于汉唐盛世背景下,以丝绸之路为核心线索,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精神世界进行全景式扫描的学术专著。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文献考据为基础,旨在揭示这条古老通道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血脉,以及在碰撞、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汉唐帝国自身所发生的深刻的“嬗变”。 本书摒弃传统上仅将丝路视为单一贸易路线的窠臼,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文化传播场域。通过对考古新材料、出土简牍、壁画以及西方史料的交叉比对,作者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汉唐世界图景。 第一部分:丝路初拓与帝国战略 本部分详细梳理了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背景与具体过程,重点分析了汉武帝对匈奴采取的“和亲”与“伐谋”并举的战略转变。作者认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并非单纯的商业冲动,而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必然延伸。同时,对西汉郡县制在西域的延伸与治理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比了河西四郡与西域诸国的权力互动模式,指出早期丝路贸易的稳定依赖于强大的军事保障和精细化的行政管理。 第二部分:唐代中枢的开放性与多元文化承载 唐代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本书将重点分析唐朝“天可汗”体制下所形成的对域外民族的包容性政策。通过对长安城内“胡人”聚落、粟特商人网络以及唐朝边疆管理机构(如安西都护府)的运作机制进行剖析,展现了唐帝国如何有效吸纳并利用异质文化资源。特别关注了佛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尔派)、摩尼教等宗教在唐代的传播路径及其对本土思想的渗透与影响。 第三部分:物性流动与技术移植 本书深入探讨了丝绸之路在物质层面的交换。关于丝绸的生产技术与贸易路线的变迁,作者结合现代纺织品考古发现,详细描绘了丝绸纹饰和工艺如何从汉地的精细化向域外的粗犷化发展,以及唐代后期丝绸生产中心向江南转移的经济动因。 在技术交流方面,本书细致考察了造纸术、冶金术(特别是唐代钢铁冶炼技术)以及农业技术(如苜蓿、葡萄的引进)的传播路径与本土化过程。对货币体系的分析也极具新意,探讨了波斯萨珊银币、唐代开元通宝在沿线的使用情况,揭示了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雏形。 第四部分:丝路上的“异邦人”与社会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丝路上活动频繁的胡商群体,特别是粟特人的商业活动与文化身份的转换。作者利用墓志铭和敦煌文书中的记载,重构了粟特人在唐代社会中的社会阶层、家族结构以及他们对长安城市生活的影响。此外,本书也关注了文化译介的群体,如玄奘西行求法,不仅是宗教事件,更是中印文明知识交流的里程碑。通过分析唐代文学作品中对西域的描绘(如李白的诗歌),可以窥见当时社会对异域风情的想象与审美取向。 第五部分:衰落与遗产:文明的回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贸易的重心如何从陆路向海路转移的趋势。重点分析了怛罗斯之战对中亚局势的影响,以及唐帝国对西域控制力的减弱如何催生了新的地方势力。然而,作者强调,即使政治中心发生转移,丝路所奠开辟的文化交流的“基因”并未消失,它们以新的形式(如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被继承和发展,构成了后世中华文明开放性的深层底色。 学术价值与创新点 1. 多学科交叉论证: 本书不仅依赖于传统史学典籍(如《史记》《旧唐书》),更大量运用了敦煌学、中亚考古学、艺术史学等前沿成果,实现了历史地理学、经济史学与文化人类学的深度融合。 2. “动态嬗变”视角: 区别于传统线性叙事,本书强调丝绸之路是一个持续演化的生态系统,尤其对唐代中后期文化“内部化”的研究,揭示了外来文化如何被主流社会吸收、重构,最终服务于中华文明的自我更新。 3. 小人物叙事: 通过对大量碑刻、契约文书的解读,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帝国叙事拉回到具体的商贾、使节、僧侣的个体经验中,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可读性。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汉唐历史、世界古代史、文化交流史、考古学及区域国别史感兴趣的专业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具有较高历史素养的普通读者。 --- 关于作者张明轩: 张明轩,著名历史学家,现任职于XX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专长为中国古代边疆史与中外关系史研究。曾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在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具有影响力的论文。本书是其数十年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解读那些出土文物时的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很多时候,青铜器上那些晦涩难懂的纹饰和铭文,在普通人眼里可能就是一堆图案,但作者似乎能穿透时间的迷雾,把每一道划痕、每一个铸造的瑕疵都赋予了历史的意义。他不仅仅是在描述“是什么”,更是在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比如他对于某一种特定的铸造技术是如何在南方地区演化和改进的分析,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种基于实物证据的深入挖掘,使得原本冰冷的历史文物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古代匠人们在炉火旁劳作的声音。这种将技术史与社会史巧妙结合的写作手法,是很多单纯偏重某一方的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

从学术影响力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填补了该领域内某些空白的力作。我注意到,很多研究者在引用相关材料时,都会提到这本书中的某个观点或某张图录。这说明它已经在学界内部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和推动作用,而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研究成果展示。对于我们这些后学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张详尽的“地图”,指明了现有研究的边界,同时也清晰地标记出了哪些地方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它既是阶段性的总结,又是激发后续研究的催化剂,这对于一个学术系列丛书来说,是最理想的状态,证明了它在推动学术前沿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尽管它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并没有感到枯燥乏味。作者似乎懂得如何在高密度的专业信息中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考古故事或者历史背景介绍,使得阅读体验张弛有度。有时候,为了佐证一个观点,他会花费大段篇幅去描绘那个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这种“大背景”与“微观证据”的交织,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将学术的深度、资料的广度和阅读的愉悦性完美结合的作品,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感兴趣的严肃读者来说,都绝对值得购入并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性非常强,结构层次分明,这一点在学术著作中尤为重要。它不是那种天马星空地谈论某个历史阶段的泛泛而谈,而是非常聚焦于特定的考古发现和器物分析。我记得作者在开篇就非常清晰地界定了研究的范围和采用的方法论,这为后续的论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处理复杂史料时的严谨态度,每一步推理都有出处,引用的文献也极其详尽,让人很有信服力。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深入了解某个专业领域的人来说,这种体系化的知识梳理,远比零散的论述要宝贵得多,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让你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社会结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古朴的色调,配合上精致的纹饰排版,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阅读起来很舒服。我记得我当时是在一个比较小的书店里偶然发现它的,当时只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了,毕竟“珞珈史学文库”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厚重感。翻开内页,那种清晰的字体和合理的留白,让长时间阅读的疲劳感减轻了不少。虽然我当时对这个具体的研究领域了解不多,但光从视觉和触觉上带来的感受,就已经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了。特别是那些印刷出来的图版和照片,清晰度很高,对研究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细节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评分

棒棒棒 好好好好好喜欢京东 买给国外的姐姐

评分

棒棒棒 好好好好好喜欢京东 买给国外的姐姐

评分

书是正版,内容不错,物流也好快

评分

书是正版,内容不错,物流也好快

评分

这本书内容不错,值得一读,谢啦!

评分

书是正版,内容不错,物流也好快

评分

这本书内容不错,值得一读,谢啦!

评分

书是正版,内容不错,物流也好快

评分

这本书内容不错,值得一读,谢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