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际平中国社会经济史论集》是中国社会经济史专家、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杨际平先生目前学术成就的集成。本论集收录杨际平教授的论文(包括他参加相关问题讨论的一些书评)计113篇。已融入杨际平《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岳麓书社2003年版)一书的论文,除《唐代西州欠田、退田、给田诸文书非均田说》一篇外,都不再收入此论集。还有少数几篇早年写的论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没有多大学术价值,亦未收入论集。 本论文集分为3辑。第一辑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二集为《唐宋卷》;第三集为《出土文书研究卷》。
杨际平,1938年10月生。福建省平潭县人。1956年由福建师院附中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6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先后在湖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湖南零陵三中、湖南零陵一中工作。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留校。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历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论证结构非常严谨,作者在梳理唐宋社会经济变迁脉络时,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宏观把握能力和微观考证的耐心。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驱动社会变革的深层动力,比如土地制度的演变如何影响了乡村的阶层结构,或者货币政策的调整如何催生了新的商业阶层。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那种层层剥笋般的分析方法所折服,他总能从看似不相关的史料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规律。特别是在论述宋代商业革命时,作者引用的那些地方志和私人笔记中的细节,使得抽象的经济理论鲜活了起来,让人仿佛能亲眼目睹当时市井的繁荣与活力,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说服力。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是偏高的,它明显是面向有一定历史或经济学基础的专业读者群体的。其中对于某些特定历史术语和经济学模型的运用,如果缺乏背景知识,初次接触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需要反复查阅和思考。然而,一旦跨过了最初的障碍,你会发现作者提供的思维工具是如此的强大和受用。他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分析历史现象的视角和方法论。对于那些渴望超越传统叙事,想深入探究社会经济变迁内在逻辑的研究生或学者而言,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宝库。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为你绘制一张既精确又充满挑战的海图,指引你驶向更深远的学术海洋。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提供了一个极为细腻的切片视角。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将散落的碎片重新拼合成完整历史画卷的魔力。比如,关于宋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及其对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将其与当时的赋税制度、城市管理体系紧密地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阅读完相关章节后,我对唐代后期到宋代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描述。这种将制度、技术、人口变动等多个变量纳入考量的综合性研究方法,无疑提升了整个研究领域的水平,对于深化我们对中国中世纪经济转型的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笔调有一种老派史学家的沉稳与力量,它不追求哗众取宠的论断,而是脚踏实地,基于扎实的文献基础进行推演。文字风格是那种典雅而富有学术气息的,用词精准,句式结构复杂而富有变化,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力,但回报是巨大的。这绝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速食”读物,它要求读者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会充分展示正反两方的观点和证据链条,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判断,这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良知和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对于希望真正理解唐宋经济史的严肃读者来说,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方式是极具吸引力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讲究,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哑光纸张,触感温润而厚重,中央的烫金标题“中国社会经济史论集”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典雅的光泽,让人在捧起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它内容的深沉与历史的厚度。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做得非常出色,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密有致,使得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那些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插页,清晰度极高,为理解复杂的经济网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是一种对学术的敬意,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作者的严谨态度和研究的深度有了一个初步的、正面的期待。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完美地结合了实用性与审美价值,这在当今很多学术出版物中是比较少见的,读起来赏心悦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