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从未实现过“真实繁荣”?
古往今来,人类曾经经历了各式各样的繁荣,但这些繁荣很难称得上“真实繁荣”。“真实繁荣”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健康可持续的繁荣,但遗憾的是曾经繁荣的经济体都只能“各领风骚数百年”,不能实现持续的“风骚”。为何曾经繁荣过的经济体不能实现“真实繁荣”?为何中国古代会陷入朝代更迭的“周期律”?繁荣交替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只有中国可以实现“真实繁荣”?
过去三十年,中国的“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创造出了“中国奇迹”,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提高,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去思考繁荣的持续性问题,同时利益集团并没有强大到可以阻挠改革,更谈不上完全固化。那么下一步是效仿西方的发展模式,还是继续自行探索,创造出一套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本书从制度和制度安排角度探讨“真实繁荣”。
真实繁荣是指具有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作为机制保障的繁荣。这个制度体系能够消除利益集团的掣肘和羁绊,使社会机制更有柔性,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变化,有效应对外来冲击,从而使社会始终保持活力,成为奠定经济繁荣的牢固基石。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可以实现繁荣?什么样的制度体系可以实现“真实繁荣”?
如何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是机构投资者关心的问题之一。其实这隐含了一个需要探讨的背景问题,就是中国未来能“繁荣”多久,能否实现“真实繁荣”?假若中国未来不能实现繁荣,那么现在在中国做任何大类资产配置投资都意义不大,即便通过做空获得投资收益,本币贬值也会导致购买力所剩无几。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以历史上各国兴衰的经验为基础,得出制度僵化是一国衰亡的主要原因。基于制度和制度安排的视角,探讨什么是“真实繁荣”,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可以实现“真实繁荣”,以及中国是否可以实现“真实繁荣”等问题。
为了探讨中国经济持续繁荣之路,本书首先从持续繁荣的路径进行分析,然后以历史上各国兴衰的经验为基础,得出制度僵化是一国衰亡的主要原因。作者通过研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经验,发现是中国的改革周期演绎出了中国的经济周期。一个经济体假若缺乏市场秩序,加快市场自由化的过程必然是灾难,必然会成为权贵资本的盛宴。资本是实体的“粮草”,金融资源的错配必然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改革的突破口必然是金融改革。
潘向东,经济学博士、博士后,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中国财政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财经改革发展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证券业协会分析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理事会理事。曾任《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的审稿专家。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博士后基金等。
001 寻找“真实繁荣”
009 第一章 “繁荣更迭”的魔咒
011 第一节 回顾历史:强国盛世不断更迭
021 第二节 放眼世界:求索繁荣成为新焦点
027 第三节 当下中国:30年周期如何破局
033 第二章 繁荣不能“真实”之源
035 第一节 农耕社会:多种前提因素“共振”
051 第二节 中原王朝:“周期律”之惑与“李约瑟之谜”
065 第三节 现代国家:创新而兴,僵化而亡
073 第三章 通向“真实繁荣”的“密码”
076 第一节 纠缠于效率之争的主流理论
092 第二节 “左右手”并非繁荣法器
105 第三节 繁荣:不仅是效率问题,还是制度问题
124 第四节 制度贵在保证繁荣“真实”
133 第四章 “中国奇迹”下的繁荣如何延续
136 第一节 让经典理论失灵的中国经济波动
143 第二节 改革周期衍生出中国经济周期
155 第三节 转型:从“斯密增长”到“熊彼特增长”
171 第五章 从“非常态”迈向“新常态”
174 第一节 始于危机救助的“非常态”
187 第二节 “非常态”演化的不确定性
198 第三节 释放“斯密增长”,摆脱“非常态”
209 第六章 寻找“真实繁荣”的基石
211 第一节 制度的力量
225 第二节 繁荣的传递
235 第三节 繁荣的保障
249 第四节 不断“进化”的繁荣制度安排
259 第七章 金融:经济繁荣的“血液”
261 第一节 金融背后的利益格局
271 第二节 中国“特色”金融产生的逻辑
290 第三节 金融:化解制度安排僵局的“调节器”
308 “真实繁荣”是可以实现的
314 跋
337 后 记
——纵然无知,仍竭力思考践行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凡勃伦、康芒斯、米切尔等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派就热衷于从制度的视角去探讨繁荣。他们秉承德国历史学派的研究方法,主张运用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强调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他们当时在美国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经济学派,其原因是“后发追赶”的美国,亟须有别于“日不落帝国”发展的理论支撑,这与当前的中国相似,亟须经济理论支持以寻求如何实现经济的“真实繁荣”。重视非市场因素的研究,使他们的研究内容是跨学科的,包括法律、历史、社会和伦理等各方面。
率先把制度纳入新古典分析框架去探讨经济繁荣发展的是科斯。他通过引入边际分析方法,分析边际交易成本,解释了现实制度的内生化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使制度经济学在方法论上不再与主流经济学相对立或渐行渐远,而是呈现出“合流”或“融合”的倾向。诺斯把科斯以后的制度经济学称为“新制度经济学”。
本书既不准备像制度学派一样跨学科去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因为其他学科我知之甚少,也不准备像“新制度经济学”一样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去探讨交易费用的问题,因为实用性会打折扣。本书准备从制度和制度安排的角度去探讨“真实繁荣”。
从实用性的角度去探讨“真实繁荣”,这是笔者多年从事投资银行研究养成的职业习惯。与机构投资者交流经济与金融形势时,他们的问题总是直接而务实。
如何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是机构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其实这隐含了一个需要探讨的背景问题,就是中国未来能“繁荣”多久,能否实现“真实繁荣”?假若中国未来不能实现繁荣,那么现在在中国做任何的大类资产配置都意义不大,即便通过做空获得投资收益,但最后本币贬值也会导致购买力所剩无几。假若中国未来还能繁荣十年,那么需要思考大类资产配置的时间周期也同样只有十年。假若中国未来能实现“真实繁荣”,那么未来中国的股神将代代涌现,根本不用去羡慕股神巴菲特。
股神巴菲特说:没有谁靠做空美国赚过钱。确实,美国自南北战争之后,经济就繁荣到现在,所以巴菲特做多美国股市自然会搭上便车。假若20世纪80年代以来,巴菲特依照他做多的思路,在拉美国家做资产配置,恐怕不是倾家荡产,也是损失惨重,即便他对公司研究有独到见解,高人一筹,但在国家系统性风险面前,这些都变得微不足道。做资产配置最为关键的是把握方向,就像我们乘坐滚梯,假若电梯往下,我们想往上走,不知道要多努力才能前进一小步,并且稍不注意就被电梯带下去;假若与电梯的方向一致,即便不走,也能跟着上去,当然跟着电梯方向努力走的,前进得更快。这充分说明,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何股神出在美国,而没有出在其他经济体。
中国经济能繁荣多久?中国经济能否实现“真实繁荣”?如何实现“真实繁荣”?
要去研究这么一个宏伟的问题,估计大多数研究者都会选择回避,因为,首先这问题研究的范围太广,很难用数据说清楚,其次研究跨度太大、限制条件太多,很难准确把握。经济研究者更愿意在限定条件下建立数理模型,然后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运用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或者,通过案例研究,提出经济理论及政策建议。前者需要研究的是制约因素的选择,而后者研究的是制约因素内的选择。借用杨小凯教授的研究观点,就是前者探讨角点解的问题,而后者探讨内点解的问题,复杂程度不是一个数量级。越复杂的问题,越难说清楚,其科学性也可能越差。
但作为在“前沿阵地”探讨“资产配置”的研究者而言,我们又无法回避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大的方向判断不准确,任何后续的研究工作也就缺乏意义。作为经济研究者而言,对数据分析都会“掘地三尺”,很难被“虚假繁荣”所迷惑,但往往容易迷失在数据揭示的“繁荣幻觉”之中。印度经济学家帕特尔于1961年发表论文,以无可辩驳的数学计算进行预测: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将会在大约30年之内,在人均收入上超过法国,随后便会赶超美国。当然在5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都知道这一预测结果与实际发展大相径庭。一旦对大的方向出现判断失误,不管他当年的数学计算多么“严密”,他的研究也变得黯然失色。假若当年从事全球资产配置的投资者听信于他,估计即便没有破产,也应饱受了痛苦煎熬,更别幻想成为“巴菲特”了。
基于制度的视角去探讨“真实繁荣”,那么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可以实现繁荣?什么样的制度可以实现“真实繁荣”?
糟糕的制度安排,大家都会嗤之以鼻。但一些在西方成熟经济体成功实施的制度安排,移植到发展中经济体,就出现了“变异”和“扭曲”,有人说,那是由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不行”,这些经济体的人善于钻营,再好的制度安排到这些经济体都会“南橘北枳”。其实这是误解!设计得再精美的制度安排,假若背离经济体的发展阶段和国情,带来的其实是大家对它的“美好幻觉”,并不“真实”。唯有适合经济体发展的制度安排才是“真实” 的。
对任何经济体而言,没有好与坏的制度安排,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制度安排。一段时间适合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将演化为不适合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但人的惯性思维,容易沉溺于过去成功过的制度安排,或者移植其他经济体取得过成功的制度安排,而忽视了自身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从而导致制度安排僵化或制度安排移植过程中“水土不服”,制约了自身经济的“真实繁荣”。
因此,实现“真实繁荣”的精髓在于建立可以实现“真实繁荣”的制度体系。在此制度体系内,制度安排能更加柔性地根据发展环境的变化实现动态调整,能有效避免利益集团的固化和制度安排的僵化。相比较于人类历史上制度安排演进的其他两个发展路径——“革命”或“改良”而言,这个“第三条”发展之路的冲击成本更小,可控性更强。由于利益集团没有固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都能在“常态化”的制度安排调整过程中得到有效化解。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里总会闪过一些画面,一些我曾经在生活中忽略过的,或者被我压抑过的,关于幸福和满足感的碎片。它没有给我一剂猛药,也没有给我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更像是娓娓道来,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却极具穿透力的方式,引导我去思考。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被“成功学”洗脑,被“快节奏”裹挟,忘记了停下来看看风景,忘记了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更忘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真实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它让我意识到,追求物质上的富裕固然重要,但如果因此牺牲了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那样的“繁荣”其实是本末倒置。《真实繁荣》让我开始重新衡量“拥有”的意义,不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能够滋养我的灵魂,让我感到踏实和有力量。我特别喜欢它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对人性的洞察,不批判,不指责,只是温和地提示,让人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和自我反思。
评分这本书,我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朴实和力量。我大概翻了翻目录,感觉像是找到了一个久违的老朋友,那种能够真正触及内心、解答困惑的亲切感扑面而来。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中追求的“繁荣”太多时候被狭隘地定义了,变成了物质的堆砌,变成了无止境的比较,而这本书的名字《真实繁荣》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痛点。它不像那些浮夸的书名,承诺一夜暴富或者奇迹般的改变,而是透着一种脚踏实地的智慧,仿佛在说,真正的富足,其实比你想象的更近,也更深刻。我期待它能引领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那种不被外界喧嚣裹挟,内心安宁且充实的“繁荣”。我尤其好奇它会如何阐述“真实”这个概念,是关于内心的平和?是关于与他人的联结?还是关于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具体的“如何做”的步骤,而在于它能否在我的思想深处种下一颗种子,让我自己去探索、去生长,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真实繁荣”。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的书,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迷宫里打转,总是被各种信息和观点干扰,无法找到清晰的方向。《真实繁荣》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没有给我预设的答案,也没有强迫我接受任何一种既定的生活模式,而是通过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我去发掘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成长”和“满足”的理解,它不鼓励我们盲目地追求更多的物质,而是强调内在的丰富和精神的富足。这种观点,在当下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拥有”是否真的让我更快乐?我的“进步”是否真的让我更满足?《真实繁荣》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用最真诚的语言,与我分享他的人生智慧,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更积极的期待。
评分说实话,拿到《真实繁荣》之前,我对市面上大多数关于“成功”和“幸福”的书籍都有点免疫了,感觉它们要么过于空泛,要么过于功利。但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给我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它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没有那些让你热血沸腾却又无从下手的口号,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生活化的语言,讲述着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可能被我们忽略的道理。我感觉作者不是在“教导”我,而是在与我“对话”,是在分享他自己的人生感悟,是在邀请我一同踏上这段探索“真实繁荣”的旅程。书中的一些观点,虽然看似简单,但细细品味,却有着深刻的哲学意味。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价值观,那些被社会主流所推崇的,是否真的适合我?我追求的“繁荣”是否只是别人定义的,而非我内心真正渴望的?《真实繁荣》让我放慢了脚步,开始关注那些被我忽视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东西,比如内心的平静,比如与家人的温情,比如对生活细微之处的热爱。
评分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感悟。《真实繁荣》并没有给我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致富秘籍”或者“成功法则”,它更像是一份深刻的人生哲学,一份关于如何安顿心灵,如何活出真实自我的指南。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繁荣”的定义都过于狭窄,局限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富足。这本书就恰恰相反,它鼓励我们去探索内心的平静,去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去拥抱生活中的美好。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平和、从容的语调,没有焦虑,没有催促,只是温和地引导我们去发现,去理解。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繁荣,不是拥有多少,而是能够享受多少,能够安宁多少,能够爱多少。《真实繁荣》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那些我曾经认为重要的东西,是否真的值得我付出那么多?而那些我曾经忽略的,是否才是真正能够带来持久幸福的关键?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度探索。
评分质量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这本真心不错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内容很一般,典型中国人写的书,全部是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