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名师讲演录(套装共2册 第二版)

刑法学名师讲演录(套装共2册 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宪权 著
图书标签:
  • 刑法
  • 法学
  • 教材
  • 名师讲演
  • 法律
  • 犯罪
  • 案例
  • 理论
  • 法考
  • 研究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9381
版次:2
商品编码:119976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刑法学研究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57
套装数量:2
字数:10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刑法学名师讲演录(第二版)》是刘教授讲课内容的汇编,也是刘教授法律思想和理论的精华。其突出特色是将高深的刑法理论与具体的实务应用相结合,全书的亮点在于“讲”的编写体例,采用口语化的表述形式,以生动、平实的语言配以经典和热点司法案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深奥的刑法学原理,使读者对中国刑法学基本理论有系统的理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刘宪权教授刑法课上的录音整理出来的,刘宪权教授的刑法课因生动有趣而广受学生们喜爱,使得本书也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特征,不失为一本极具特色的刑法学教科书。

  《刑法学名师讲演录》(第二版)一书是在《刑法学名师讲演录》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后出版。此书是根据刘宪权教授刑法课上的录音整理出来的,刘宪权教授的刑法课因生动有趣而广受学生们喜爱,使得本书也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特征,不失为一本极具特色的刑法学教科书。本次再版在原版的基础上主要有三处较为明显的修改与补充:一是根据我国刑法近年的修订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改与补充;二是在讲演内容的基础上将使相应的知识结构更加明确并补充相应的基础知识,使该书具有较强的教材性质,以便于学生们在课堂上作为教材使用;三是增加近年来较有影响力的案例,并加以分析,以增强本书的司法实践指导性。

  随着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的颁布以及近年来诸多刑法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的陆续出台,无论是刑法总则还是刑法分则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相应的,本书的较多内容就需要进行增删修订,因而对《刑法学名师讲演录》进行修订,形成了《刑法学名师讲演录》(第二版)。

作者简介

  刘宪权,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刑法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重点学科刑法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荷兰艾柔默斯大学法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刑法学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刑法学教学和研究。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名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目录

前言·001


第一讲 刑法学概述·001

一、 刑法学的历史和最新发展·002

(一) 清末刑法学的转轨·002

(二) 民国时期刑法学的发展·003

(三) 新中国前三十年刑法学的主要成就·003

(四) 改革开放后刑法学的发展·004

二、 刑法学的基本内容·007

三、 学习刑法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009

(一) 学习刑法学的理论意义·009

(二) 学习刑法学的实践意义·011


第二讲 刑法概述·018

一、 刑法的概念、性质和任务·018

(一) 刑法的概念·018

(二) 刑法的性质和任务·020

二、 我国刑法的产生和发展·022

(一)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刑法·022

(二) 新中国成立后刑事法律的初步发展·023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制定和颁布的过程·023

(四)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的问题·024

三、 刑法的体系和解释·032

(一) 刑法的体系·032

(二) 刑法的解释·034


第三讲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一)·039

一、 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039

(一) 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内容·039

(二) 确立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041

二、 罪刑法定原则·042

(一) 罪刑法定原则的历史沿革·042

(二) 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045

(三) 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047

(四)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精神·050


第四讲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二)·055

(五) 如何贯彻罪刑法定原则·055

三、 平等适用原则·069

四、 罪刑相当原则·071

(一) 罪刑相当原则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基础·071

(二) 罪刑相当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确立和体现·071


第五讲 刑法的效力范围·075

一、 刑法效力范围概述·075

二、 刑法的空间效力·075

(一) 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075

(二) 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077

三、 刑法的时间效力·083

(一) 刑法的生效和终止·083

(二) 刑法溯及力的问题·084

(三) 刑法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问题·094


第六讲 犯罪概述·101

一、 犯罪概念·101

(一) 犯罪概念的立法类型·101

(二) 犯罪本质的理论分析·102

(三) 我国刑法的犯罪概念和特征·103

二、 犯罪的分类·112

(一) 犯罪的理论分类·112

(二) 犯罪的立法分类·115


第七讲 犯罪构成·117

一、 犯罪构成概述·117

(一) 犯罪构成理论沿革·117

(二) 犯罪构成的概念与特征·119

(三)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120

二、 犯罪构成要件·121

(一) 犯罪构成的要件·121

(二) 犯罪构成的层次结构·122

(三) 犯罪构成的类型划分·123

三、 犯罪构成与定罪·125


第八讲 犯罪客体要件·127

一、 犯罪客体要件概述·127

(一) 犯罪客体的概念·127

(二) 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129

二、 犯罪客体的分类·130

(一) 犯罪客体在理论上的分类·130

(二) 犯罪客体在立法上的分类·133

(三) 犯罪客体的立法形式·134

三、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135

(一) 犯罪对象的概念·135

(二)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135

(三) 研究犯罪对象的意义·137


第九讲 犯罪客观要件·139

一、 犯罪客观要件概述·139

(一) 犯罪客观要件的概念·139

(二) 犯罪客观要件的特征·140

(三) 研究犯罪客观要件的意义·140

二、 危害行为·141

(一) 危害行为的概念·141

(二) 危害行为的特征·144

(三) 危害行为的形式·146

(四) 危害行为与时间、地点和方法·150

三、 危害结果·151

(一) 危害结果的概念与特征·151

(二) 危害结果的种类·152

(三) 危害结果的地位与作用·154

四、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155

(一) 刑法上因果关系的概念·155

(二) 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性·156


第十讲 犯罪主体要件·161

一、 犯罪主体要件概述·161

(一) 犯罪主体的概念·161

(二) 犯罪主体的基本特征·162

(三) 犯罪主体要件的意义·163

二、 自然人犯罪主体·163

(一) 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和内容·164

(二) 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165

(三) 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167

(四) 自然人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175

(五) 研究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意义·179

三、 单位犯罪主体·180

(一) 单位犯罪的由来·180

(二) 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181

(三) 单位犯罪的处罚及其法定刑的完善·182

(四)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起刑点的差异性·185


第十一讲 犯罪主观要件·187

一、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187

二、 犯罪故意·187

(一) 犯罪故意的概念·187

(二) 犯罪故意的种类·188

三、 犯罪过失·191

(一) 犯罪过失的概念和特征·192

(二) 犯罪过失的种类·192

(三) 犯罪过失的认定·196

四、 犯罪动机与目的·204

(一)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概念·204

(二)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205

(三) 研究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意义·206

五、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206

(一)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207

(二)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208


第十二讲 排除犯罪性行为·215

一、 排除犯罪性行为概述·215

(一) 排除犯罪性行为的概念·215

(二) 排除犯罪性行为的种类形式·216

二、 正当防卫·217

(一) 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意义·217

(二)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218

(三) 正当防卫中的特殊防卫·222

(四) 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223

三、 紧急避险·223

(一) 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意义·225

(二) 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226

(三) 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230

(四)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230


第十三讲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一)·232

一、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述·232

(一)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和范围·232

(二)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本质特征·235

二、 犯罪既遂·238

(一) 犯罪既遂的概念·238

(二) 犯罪既遂的类型·240

三、 犯罪预备·241

(一) 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241

(二) 犯罪预备的构成·242

(三) 犯罪预备的认定·243

(四) 犯罪预备的刑事责任·244

四、 犯罪未遂·245

(一) 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245

(二) 犯罪未遂的分类·248

(三) 犯罪未遂的存在范围·250

(四) 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251

五、 犯罪中止·251

(一) 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251

(二) 中止犯的刑事责任·254


第十四讲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二)·256

六、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认定中疑难问题分析·256

(一) 自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是否成立犯罪中止·256

(二) 危险状态下停止犯罪的形态·258

(三) 以“低位犯罪”代替“高位犯罪”的犯罪形态·262


第十五讲 共同犯罪·269

一、 共同犯罪概述·269

二、 共同犯罪的认定·271

(一) 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形·271

(二) 片面合意的认定·272

(三) 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的共同犯罪认定·275

(四) 共同犯罪成员的刑事责任认定·279

三、 共同犯罪的形式·282

四、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285

五、 部分共犯停止犯罪问题·291


第十六讲 罪数形态·293

一、 罪数形态概述·293

(一) 研究罪数理论的意义·293

(二) 罪数形态的基本特征·295

二、 一罪的类型·296

(一) 单纯的一罪·296

(二) 实质的一罪·297

(三) 法定的一罪·298

(四) 处断的一罪·305

三、 数罪的分类·312


第十七讲 刑罚论(一)·313

一、 刑罚论概述·313

(一) 刑罚的概念与刑罚权·313

(二) 刑罚的功能与目的·314

(三)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315

二、 刑罚裁量概述·328

(一) 刑罚裁量的概念、特征及其作用·328

(二) 刑罚裁量的原则·328

(三) 刑罚裁量中的情节·331

三、 累犯·335

四、 自首·339

五、 立功·343

六、 数罪并罚·345

(一) 数罪并罚的概念和特征·345

(二) 数罪并罚的相关疑难问题·351


第十八讲 刑罚论(二)·356

七、 缓刑·356

(一) 缓刑的适用条件·357

(二) 缓刑的考验程序·357

(三) 战时缓刑制度与一般缓刑制度·358

(四) 缓刑适用的相关疑难问题·359

八、 刑罚执行制度·362

(一) 刑罚执行的特征与原则·362

(二) 减刑·363

(三) 假释·364

九、 刑罚消灭制度·368

(一) 刑罚消灭的事由·368

(二) 时效·368

(三) 赦免·370


前言/序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自1983年留校担任刑法教研室的教师,迄今匆匆已过三十三寒暑。无论是对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的大堂讲课,还是对博士研究生的小范围传授,刑法学教学始终是我情有独钟并愿意与其终生相伴的工作或事业。鄙人不敢妄言已有面壁功深的教学能力,且常常自忖学力未逮。本书之著述,既是对自己三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研究生涯的一个总结,也期望更多对刑法学研究学习有兴趣者借由本书之助,能有所得。

  刑法学理论在百年的蓬勃发展历程中硕果累累,但理论的日臻成熟及其不断精致化的深入,令刑法学变得愈发艰深晦涩。刑法学亦是与社会生活关联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层出不穷的司法实例,也令刑法学变得愈发错综复杂。因此,当我在课堂上讲授刑法课程时,曾煞费苦心地斟酌,如何把深奥的刑法学原理,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明,使初学者不再将刑法学视之如畏途;又如何时刻将新鲜的司法热点注入课堂,理论与实务并重,从而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刑法学的理论体系。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心向往之,但深知只有旷日积晷的潜心钻研,方可艰难玉成。

  近年来,我潜心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承蒙国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以及华东政法大学的大力支持,由我作为主讲教师讲授的“刑法学”课程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项目”、首批“上海市精品课程”,由我开设的“金融犯罪研究”被评为2012年度“上海市精品课程”。本人所著的《金融犯罪刑法理论与实务》于2010年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本人主编的《刑法学》于2007年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本人所著的《金融犯罪刑法学专论》于2011年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我作为项目负责人所讲授的《犯罪与刑罚理论专题研究》课程以及本人主持的《刑法学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改革》成果分别于2001年、2009年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感谢本校历届学子们的厚爱,我连续十八年被评为“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另外,近年来,我还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上海市教育功臣”等荣誉称号,并入选首批“国家高端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这些荣誉既是对我过去努力的一种肯定,亦是对我未来工作的一个鞭策,尤其看到同学们的学有所获和学有所成,更加令我孜孜而不敢懈怠。

  根据出版社的建议,本书以《刑法学名师讲演录》为书名。“名师”之名实属各位同仁的抬爱,与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十分相符。当然,这也对本书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书主要是以“刑法学”和“金融犯罪研究”这两个“上海市精品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录像为基础,先由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将课堂录音转录成文字稿,再由我精心修改、整理和补充而完成。本书在构筑内容时,一方面顾及读者需要,以“讲”为编写体例,尽可能采用授课时口语化的表述形式,完整地再现了课堂的教学实况,力求以生动、平易之风格使读者易于理解;另一方面保持学术水平,将囿于课堂时间限制而省略的重要刑法理论和个人研究成果予以补充,兼顾口语化简明易懂的风格,令本书的体系与论述更趋完备,力求在内容深度上能够满足法学专业本科生和刑法学专业研究生水平的学习需求。除此之外,我还要作出几点说明:

  一、 本书的体系不同于一般的刑法学教科书。根据讲演录这种特殊形式,本书共分36讲,其中总论和分论各18讲,每讲之下设一些层级标题,同时以日常课堂口语化的表述作为逻辑上的衔接,从而达到内容的连贯和风格的统一。

  二、 本书是以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项目”、“上海市精品课程”的“刑法学”和2012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的“金融犯罪研究”的课堂录音为基础,后来,在成稿之中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因此,讲演录中所列举的大多是当前的司法热点案例,对于最新的刑事立法与司法解释的规定也基本做了介绍,这些均有助于读者能更深入地掌握刑法基本理论并了解最新刑事立法与司法的发展动态。

  三、 本书所参照使用的教材为本人主编的《刑法学(第四版)》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本书不但基本涵盖了教材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补充了部分重要刑法理论和个人研究成果,因此读者是否对照教材都不影响对本书的阅读。

  四、 本书由于受到讲演录形式的限制,对于一些在课堂上引用的资料或者学者观点的表述,除了在讲课中或字节说明以外,无法也不便于一一标明出处,但是大多数相关引用的资料和观点,在本人其他著作中均已经标明出处,所以绝无侵犯他人著作权之意,望有关学者和读者予以谅解。

  自惭德薄能鲜,且授课毕竟不同于写作,本书内容未经妥适,缺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读者不吝指正。

  本讲演录是本人主持的上海市一流学科(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国家高端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涉信息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法律规制研究”(项目编号:14ZDB1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书的付梓,得到了上海人民出版社龙敏编辑的热情邀请和鼎力支持,在此谨致本人的真诚谢意。此外,由于本人教学、研究以及行政事务繁忙,难以有很多时间投入本书的前期整理工作,为此,我所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们中的一些同学在学校冒着酷暑,悉心完成课堂录音到文字稿转录以及文字稿校正等繁杂工作,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的负担,对弟子们的辛劳只能用“感谢”两字加以回报。

  刘宪权谨识2016年5月于东风楼


刑法学理论与实践前沿探索(套装共2册) 第一册:当代刑法思潮与本土化研究 本书聚焦于当代世界刑法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以及这些理论思潮如何与中国刑法实践进行深刻的对话与本土化重构。 第一部分:刑法基础理论的再审视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刑法教义学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发展。首先,对犯罪构成理论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尤其关注“行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网络空间、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所发生的变化。传统的“实行行为”界定在面对无形侵害和间接控制时显得捉襟见肘,本书力图提供新的解释框架。 其次,重点阐述了违法性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正当防卫的限制与扩大化趋势。结合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对“激情犯罪”的重新认识,本书探讨了情境因素在判断违法性中的作用,并论证了超越传统的纯粹客观标准的必要性。 在有责性的层面,本书对责任能力、故意、过失的认识论基础进行了溯源。特别关注了认知偏差、压力情境对刑法责任的影响,并引介了行为经济学中关于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观点,以期深化对主观罪过认定的理解。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刑法上期待可能性原则的边界,尤其是在高压、胁迫环境下,如何平衡社会安全与个体自由的刑法价值。 第二部分:刑法价值论与刑法基本原则的演进 本部分转向刑法哲学的宏大叙事。探讨了刑法的最终目的——是侧重于报应(Retribution)、威慑(Deterrence),还是以预防(Prevention)为核心。通过对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的比较分析,本书提出了在中国特定社会治理背景下,应如何构建一个兼具正义性与有效性的刑法价值体系。 刑法基本原则的讨论是本部分的重中之重。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现代解读,不再局限于文义解释,而是深入到其背后的宪法保障机制。本书详尽分析了类推禁止在司法实践中的模糊地带,并探讨了如何在维护法治确定性的前提下,实现刑法的生命力。同时,对“谦抑性”原则进行了专题论述,探讨了刑法介入的“最后手段性”标准,并结合近年来对轻微犯罪的非刑罚化处理趋势,提出了系统性的限缩进路。 第三部分:当代刑法前沿议题的本土化应对 本部分直面当前中国社会治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公司刑法与组织犯罪的界限: 针对“单位犯罪”的认定困境,本书详细梳理了法人责任理论的引进与本土化,探讨了如何有效规制高层管理人员的“隐性”决策链,以及如何处理单位与自然人之间的双重追诉问题。 环境刑法与新型财产犯罪: 考察了生态环境损害的刑法评价标准,特别是对“环境公共利益”的界定,并探讨了传统侵财类犯罪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变迁,如数据窃取、虚拟财产侵害等新型犯罪的入罪模式。 社会安全与个人权利的张力: 重点分析了反恐、反腐败等领域中,为维护公共安全所采取的预防性措施(如特别没收、财产冻结等)与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之间的平衡点,强调了程序正义在限制自由裁量权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册:刑法分则疑难案件的深度解析与判例比较研究 本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对具体罪名的精细化解构和对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展现刑法分则条文在复杂案件中的适用智慧。 第一部分:侵犯生命、身体与健康罪的深化理解 本部分对故意杀人罪中的间接故意与放任概念进行了细致区分,结合医学证据的引入,探讨了“工具理性”在判定行为人主观恶性时的局限性。在过失致人死亡罪中,重点分析了“违反注意义务”的程度判断标准,特别是针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注意义务要求。对于伤害罪,本书详细分析了“重伤”标准的量化困境,以及对故意伤害致死案件中“不作为犯”的认定逻辑。 第二部分:侵犯财产罪与市场经济秩序 本部分对经济刑法中的核心罪名进行了系统梳理。 贪污贿赂罪的认定: 重点分析了“财产性利益”的范畴,尤其关注“非物质性利益”(如职位安排、特殊关照)的刑法评价。对于行贿罪,本书探讨了“围猎式行贿”的识别,并阐述了特定对象的界定。 金融犯罪的复杂性: 聚焦于非法集资、洗钱、内幕交易等罪名。本书详细论述了金融欺诈行为的“连续性”与“秘密性”特征,并强调了利用金融工具判断犯罪的“技术中立性”原则,避免将技术行为等同于犯罪意图。 第三部分:侵犯人身权利与公共安全罪的适用前沿 性犯罪的界限重构: 结合社会观念的变化,本书探讨了对性自主决定权的保护范围,特别是对于“性骚扰”与“强奸罪”中“违背意愿”认定的动态调整,强调了对受害者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 公共安全类犯罪的危害认定: 针对爆炸罪、放火罪等,本书侧重于分析行为的“危险实现程度”。在论述危险犯时,强调了刑法评价的具体危险理论,而非抽象的法定危险,以确保对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准确把握。 渎职犯罪的追责: 探讨了国家工作人员的“不作为”渎职行为,分析了滥用职权罪中“情节严重”的司法标准,以及如何有效规制公权力的不当行使。 本书特色: 本套装力求在坚实的刑法学理论根基之上,引入跨学科的视野(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以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案例分析,为刑法学界、法律实务工作者以及研究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平台。全书结构宏大,论证细致入微,旨在推动中国刑法学向更精细化、更具人本关怀的方向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的刑法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之前在阅读一些教科书时,总会觉得有些理论过于陈旧,或者与现实脱节。《刑法学名师讲演录》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它既保留了刑法学坚实的理论根基,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对诸如网络犯罪、金融犯罪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在对一些犯罪形态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的预测上,作者的洞见令我印象深刻,这让我意识到,刑法学并非一成不变的学科,而是充满活力、不断进化的。这种前瞻性的思考,对于我未来从事相关法律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

这套《刑法学名师讲演录(套装共2册 第二版)》的出现,无疑是在我深入研习刑法学过程中投下的一颗重磅炸弹,其影响力远超我的想象。第一卷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刑法的基础理论,那些抽象的概念被解析得鞭辟入里,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犯罪构成要件的细致剖析,从客观到主观,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严谨的逻辑推演,使得我之前模糊不清的认识豁然开朗。例如,在论述因果关系时,作者并未止步于简单的“条件说”或“相当因果关系说”,而是结合大量经典案例,深入探讨了限制原因、介入原因等复杂情境下的判断标准,这对于我理解和把握疑难案件的定罪量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评分

而第二卷则更像是一场激烈的思想碰撞,它将目光投向了刑法前沿的争议性话题,以及那些在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型犯罪。讲演录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既有深刻的理论洞察,又不乏现实的关照。我最受触动的是关于正当防卫的章节,作者在坚持罪刑法定原则的基础上,对无限防卫权、防卫过当的界限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并对一些最新司法解释的背后逻辑进行了深入解读,这让我得以窥见理论与实践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刑法学的发展。这种不回避矛盾、勇于直面争议的精神,对于渴望独立思考的我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讲演录”的特质,它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和个人化的见解。我仿佛亲临了名师的课堂,感受着他们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每一章节都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作者不仅仅在陈述观点,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提出问题,鼓励批判性地接纳。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著名刑法学案例的重新解读,这些案例在我之前看来只是冰冷的文字,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鲜活起来,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值得推敲的价值。这种将理论融入生动案例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刑法的热情。

评分

总而言之,这套《刑法学名师讲演录(套装共2册 第二版)》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它教会我如何去理解那些深奥的法律条文,如何去分析复杂的案情,如何去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每一页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每一次翻阅都能获得新的启发。对于任何一个热爱刑法、渴望在刑法领域有所建树的读者而言,这套书都堪称是一份无价的宝藏,它将成为我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指路明灯。

评分

是正版,纸质印刷都不错

评分

是正版,纸质印刷都不错

评分

书很好,很满意,快递服务也是五星,感谢!

评分

书很好,很满意,快递服务也是五星,感谢!

评分

河南中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河南中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评分

书很好,很满意,快递服务也是五星,感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