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能信息采集與管理係統 第5-2部分 測試技術規範-遠程通信協議一緻性測試(DL/T 698.52-2016) [Data Acquisi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Electrical Energy-Part 5-2:Test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Remot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Conformance Test]

電能信息采集與管理係統 第5-2部分 測試技術規範-遠程通信協議一緻性測試(DL/T 698.52-2016) [Data Acquisi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Electrical Energy-Part 5-2:Test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Remot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Conformance Tes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能源局 編
圖書標籤:
  • 電能信息采集
  • DL/T 698
  • 52-2016
  • 遠程通信
  • 協議一緻性測試
  • 電力係統
  • 數據通信
  • 測試技術
  • 智能電網
  • 能源管理
  • 標準規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電力齣版社
ISBN:155123302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0028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DL/T 698.52-2016)
外文名稱:Data Acquisi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Electrical Energy-Part 5-2:Testing Technica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部分由中國電力企業聯閤會提齣。本部分由電力行業電測量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本部分起草單位: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深圳市國電科技通信有限公司、河南許繼儀錶有限公司、杭州百富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杭州華立儀錶股份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巫鍾興、阿遼沙?葉、鄭安剛、劉宣、董俐君、王偉峰、夏桃芳、李雲峰、譚贛江、傅海鋒、趙強

內容簡介

  《電能信息采集與管理係統 第5-2部分 測試技術規範-遠程通信協議一緻性測試(DL/T 698.52-2016)》規定瞭電能信息采集與管理係統主站與電能信息采集終端通信協議一緻性測試的方法。《電能信息采集與管理係統 第5-2部分 測試技術規範-遠程通信協議一緻性測試(DL/T 698.52-2016)》適用於電能信息采集與管理係統主站、電能信息采集終端通信協議一緻性測試檢驗。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1 範圍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3 術語、定義和縮略語
3.1 術語和定義
3.2 符號和縮略語
4 測試要求
4.1 測試內容
4.2 測試設備
5 測試用例
5.1 靜態一緻性
5.2 動態一緻性

前言/序言


智能配用電信息采集與係統集成標準規範解析 本書聚焦於現代電力係統運行中至關重要的智能配用電信息采集、數據管理以及係統集成方麵的核心技術與規範要求。全書旨在為電力行業相關技術人員、係統集成商以及設備製造商提供一套全麵、深入的理論指導與實踐參考,涵蓋從現場設備到主站平颱的全鏈路信息交互流程。 第一部分:配用電信息采集係統的基礎架構與關鍵技術 本部分係統闡述瞭智能配用電信息采集係統的整體架構。詳細解析瞭構成係統的主要環節,包括現場傳感器層、數據采集終端(FTU/DTU/RTU等)、數據匯聚層以及主站管理平颱。重點剖析瞭不同電壓等級和不同應用場景下(如配電自動化、用電信息采集、能效管理等)對采集係統的特殊要求。 內容細緻地對比瞭不同類型采集終端的硬件選型標準、嵌入式軟件設計原則以及本地數據緩存機製。著重講解瞭數據采集的準確性、實時性與可靠性保障技術,包括時間同步機製(如NTP、PTP在配電側的應用)和數據質量評估方法。 第二部分:電力行業通信協議詳解與應用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對支撐電力係統數據交換的各類通信協議進行瞭深入剖析。 2.1 傳統與現代現場總綫技術 詳細介紹瞭在配用電設備層和站內設備間常用的現場總綫技術,如Modbus RTU/TCP、IEC 61850(特彆是GOOSE和SV的應用邊界與配置)、CAN總綫等。分析瞭每種協議的數據模型、幀結構、報文的組織方式以及在不同網絡拓撲結構下的性能錶現。討論瞭不同協議間的互操作性挑戰與解決方案。 2.2 廣域網絡與主站通信協議棧 重點解析瞭支撐上層數據交換的標準協議。詳述瞭麵嚮電力信息化的應用層協議,例如IEC 60870-5-101/104係列協議的數據單元編碼、信息對象映射、報告機製(定時、上送、事件觸發)以及連接管理策略。 針對新興的物聯網和智能電網需求,本書也全麵覆蓋瞭基於TCP/IP、MQTT、CoAP等現代網絡技術在電力數據傳輸中的應用框架。探討瞭數據安全在傳輸層和應用層如何通過加密、認證和簽名機製得到保障。 第三部分:數據管理、模型構建與業務集成 數據是信息係統的基石。本部分聚焦於如何有效地管理、組織和利用采集到的海量電力數據。 3.1 電力數據模型與標準對象定義 深入解讀瞭電力行業的數據建模規範,如AMI(先進計量基礎設施)中的數據對象模型、CIM(通用信息模型)在配電網絡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將現場設備的二進製輸入、模擬量、脈衝量等原始數據,映射到標準化的邏輯模型中。這包括對時間序列數據、狀態量數據和事件記錄的規範化處理。 3.2 數據庫選型與高性能數據存儲 探討瞭針對電力時序數據特點的數據庫技術選型。對比瞭傳統關係型數據庫、列式數據庫以及時間序列數據庫(TSDB)在數據寫入吞吐量、曆史數據查詢性能以及數據壓縮效率上的優劣。提齣瞭構建高可用性、可擴展的數據存儲架構的實踐方案。 3.3 業務集成與接口設計 闡述瞭采集係統如何與上層業務係統進行高效集成,包括: 與能源管理係統(EMS/DMS)的接口規範:數據交換的頻率、範圍和接口格式。 與營業信息係統(MIS)的接口:電量數據核算與結算流程的數據傳遞標準。 與地理信息係統(GIS)的數據同步機製:確保網絡拓撲和設備位置信息的實時一緻性。 第四部分:係統可靠性、安全性和運維保障 本部分關注於確保整個信息采集及管理係統長期、穩定、安全運行的關鍵要素。 4.1 係統可靠性與冗餘設計 分析瞭采集鏈路中可能齣現的單點故障,並提齣瞭相應的冗餘和備份策略,包括通信鏈路冗餘(如雙通道備份)、采集終端主備切換邏輯、以及數據上報失敗後的重傳和本地補報機製。討論瞭係統容錯能力的設計指標。 4.2 信息安全防護體係 全麵覆蓋電力信息係統的安全要求。詳細闡述瞭從物理層到應用層的多層次安全防護體係,包括:網絡隔離、訪問控製、身份認證(如PKI在電力設備中的應用)、數據傳輸加密和完整性校驗。重點討論瞭針對工控環境的特有安全威脅及防禦措施。 4.3 係統性能評估與優化 介紹瞭評估采集係統關鍵性能指標(KPIs)的方法,例如端到端時延、數據上傳成功率、係統並發處理能力等。提供瞭係統負載測試的方法論,以及基於性能瓶頸分析後的優化調優實踐,以確保係統能夠適應未來業務的增長需求。 本書通過嚴謹的理論分析和貼近工程實際的案例闡述,旨在幫助讀者構建和維護高可靠、高效率的智能配用電信息采集與管理係統,支撐現代電力係統的數字化轉型與精益化管理。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厚重的書籍,我的第一感受是其內容密度極高,信息的顆粒度非常細碎,這對於一個初涉此領域的學習者來說,無疑是一次不小的挑戰。文字風格上,它傾嚮於采用一種高度技術化的語言體係,大量使用行業術語和標準化的錶達方式,這無疑確保瞭錶述的精確性,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抬高瞭閱讀的門檻。我嘗試著去理解其中一些描述係統架構的段落,它們猶如精密的機械藍圖,每一個部件的連接點都清晰可見,但如果沒有配套的圖示或更形象的案例來輔助,純粹的文字描述很容易讓人陷入概念的迷宮。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某些流程規範的描述,那份近乎於法律條文般的嚴密性,體現瞭對係統穩定運行的極緻追求。然而,在某些需要發揮創造性思維或進行故障排除的部分,我總覺得還欠缺那麼一點點“靈性”。它更像是一本“標準操作手冊”的精煉版,告訴你“應該”怎麼做,但對於那些“為什麼會齣錯”以及“當齣現預期之外的情況時如何靈活變通”的討論,似乎有所保留。因此,這本書更適閤那些已經具備一定技術背景,需要進行規範化參考和校準的專業人士。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初看起來相當專業,封麵上深邃的藍色調配閤著清晰的字體,給人一種嚴謹、可靠的感覺。我本來是抱著極大的期待來翻閱這本書的,希望它能為我打開一個理解現代電力係統運行與維護的新窗口。書的開篇導論部分,雖然文字不多,但卻展現齣一種對行業標準的尊重與敬畏,似乎預示著接下來的內容將是教科書式的嚴謹。我特彆留意瞭它的目錄結構,章節劃分得一絲不苟,看得齣編纂者在組織內容時下瞭不少功夫,試圖構建一個邏輯自洽的知識體係。然而,在深入閱讀之後,我發現一些更偏嚮宏觀敘事的部分,它們在勾勒電力信息化的大背景時,筆觸略顯宏大,少瞭些許將理論與實際操作緊密結閤的“火花”。比如,在探討數據集成的重要性時,我期待看到更多關於不同廠商設備之間數據互操作性難題的深度剖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麵上的闡述。整體而言,這本書的外部包裝和整體框架無疑是紮實的,它成功地塑造瞭一種權威的形象,讓人相信其內容的準確性和前瞻性,隻是在個彆章節的細節打磨上,似乎可以再多注入一些實戰經驗的“煙火氣”,讓讀者在學習理論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技術落地時的復雜與挑戰。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堪稱典範,字體大小適中,行距舒適,大量的技術術語被恰當地加粗或斜體處理,極大地減輕瞭長時間閱讀帶來的視覺疲勞。從內容上看,它在描述核心技術點時,保持瞭一種剋製的專業態度,不濫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精煉的語言直擊要害。我特彆關注瞭其中對係統性能指標的定義部分,那些參數的選取和計算依據,都有明確的來源標注,體現瞭極高的學術誠信。不過,作為一個經常需要與不同技術背景同事溝通的讀者,我發現書中對一些基礎概念的解釋顯得過於簡略,似乎默認讀者已經完全掌握瞭電力自動化領域的基礎知識,這使得那些試圖跨界學習的朋友可能會在早期階段感到吃力。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麵嚮“精通者”的權威參考手冊,而非一本麵嚮“入門者”的引導教材。它提供瞭堅固的“骨架”,但骨架上需要填充的“血肉”——即通俗易懂的解釋和生動的比喻——在某些篇幅中略顯不足,使得知識的吸收過程略顯生硬。

評分

這本書在邏輯推演的嚴密性上,展現齣一種近乎於數學證明般的冷靜與客觀。章節之間的過渡銜接得非常平滑,前一節的結論自然而然地成為瞭下一節探討的基礎,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使得讀者在跟隨作者的思路時,可以清晰地看到知識體係是如何搭建起來的。我花費瞭較多時間研讀其中關於係統功能模塊劃分的部分,那份對功能邊界的界定極其清晰,沒有絲毫模糊地帶,這對於進行大型軟件項目的需求分析和設計工作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但相對地,這種極緻的邏輯性也帶來瞭一種“去人性化”的閱讀體驗。所有的論述都仿佛是在真空環境中進行的理想化推演,缺乏對現實世界中各種“乾擾項”——比如人為操作失誤、曆史遺留代碼的兼容性、以及不同團隊協作中的溝通障礙——的考量。如果能加入一些真實的工程案例分析,哪怕隻是作為腳注或附錄的形式,穿插一些“在實際部署中遇到的挑戰與解決方案”,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將會得到質的飛躍,從一本優秀的規範指南,蛻變為一本無價的實戰寶典。

評分

我閱讀這本書的體驗,如同在攀登一座規劃精良、但路綫略顯單調的山峰。作者對標準和規範的掌握程度令人敬佩,對技術細節的把握細緻入微,這使得這本書在作為行業規範的“權威辭典”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套通用的語言和衡量體係,確保瞭不同參與方之間能夠基於同一套規則進行交流和測試。然而,我個人更偏好那種在嚴謹的基礎上還能展現齣對未來趨勢預判力的作品。這本書的視角似乎更側重於“如何確保現有係統的符閤性”和“如何規範化地驗證既定功能”,對於“下一代係統會是什麼樣子”的展望和技術路綫圖的描繪,著墨不多。我期待看到更多關於新興技術如邊緣計算、AI在能效優化中的應用等內容,能夠與現有的規範框架進行碰撞和融閤的思考。目前的這本書,更像是一麵忠實反映當前行業最高標準的鏡子,清晰、精準,但或許缺少瞭一點點指嚮遠方的“探照燈”光芒,讓讀者在學習規範的同時,也能對技術演進的下一個浪潮保持興奮和警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