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入门(原书第3版) 石川馨 质量管理与控制 管理学 质量管理 书籍

质量管理入门(原书第3版) 石川馨 质量管理与控制 管理学 质量管理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质量管理
  • 质量控制
  • 管理学
  • 石川馨
  • 入门
  • 原书第3版
  • 书籍
  • 工业工程
  • 精益生产
  • 全面质量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帛三木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9483
商品编码:12002652993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书名:质量管理入门(原书第3版)

作者:石川馨

ISBN :9787111539483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7月   

印刷时间:2016年07月

字数:366字

页数:382页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重量:680g

定价:89.00

编辑

适读人群:制造业、服务业中高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

纪念QCC之父石川馨先生诞辰100周年!

日式质量管理集大成者质量管理大师石川馨经典之作,30余年!

中国全面质量管理创始人之一刘灯宝先生心血译作!

透析质量管理基本技法与工作实践!

内容简介

《质量管理入门》(原书第3版)延续了经典。它对于之前的版本增补了很多的内容,虽历经20多年,其根本技法和理念却没有变化。

中详述了以下内容:

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在质量管理中如何使用统计方法?管理图的绘制和使用方法?对工程的分析研究?对工程的管理?质量保证和对质量的检查?如何在全公司推行质量管理。

这是一本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一线技术人员都需要阅读的质量管理基础读物。

作者简介

石川馨,日本质量管理大师,QCC之父。

1915年生于东京。1939年于东京帝国大学应用化学系毕业,担任海军技术大尉,在自产液体燃料株式会社任职。1947年任东京大学副教授,1960年转正。1976年退休,改任东京理科大学教授,同年成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1978年任武藏工业大学校长。1989年去世。

他在1952年获得戴明奖,1972年获得格兰特奖章,1977年获得蓝绶奖章,1982年获得休哈特奖章,1988年获得勋二等瑞宝章。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第1章 质量管理是什么 1

1.1 什么是质量管理 1

1.1.1 质量管理的定义 1

1.1.2 质量管理的格言 3

1.1.3 对质量管理及TQC的误解 14

1.1.4 全公司质量管理的效果 14

1.2 质量管理的历史和现状 16

1.2.1 统计质量管理 17

1.2.2 在欧美的发展 18

1.2.3 向日本的引进 19

1.2.4 日本的质量管理 20

1.3 质量保证的演进 23

1.3.1 关注检查的质量保证 23

1.3.2 关注工程管理的质量保证 24

1.3.3 关注新产品开发的质量保证(见1.6.2节) 24

1.4 什么是质量 25

1.4.1 让消费者满足的质量 25

1.4.2 真正的质量特性和代用特性 31

1.4.3 质量分析和产品研究 32

1.4.4 明确质量的定义 33

1.4.5 什么是好的质量,什么是好的产品 41

1.5 什么是管理 42

1.5.1 旧有的管理想法 42

1.5.2 管理的想法与实施 44

1.5.3 防止再发的实施与常态化 57

1.6 如何管理质量 58

1.6.1 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基本 59

1.6.2 质量保证体系 59

1.6.3 原材料与采购管理 67

1.6.4 设备管理 67

1.6.5 作业方法及标准化 68

1.6.6 测量管理 68

1.6.7 人员教育 68

1.7 质量及工程的改善 71

1.7.1 管理和改善的想法和前提条件 71

1.7.2 改善的步骤 73

1.7.3 对问题点的调查和分析 73

1.7.4 问题点、目标值和期限的确定 74

1.8 SQC、TQC与技术 75

1.9 经营的目的与手段 76

1.10 QC小组活动 78

1.11 TQC的导入和推进 80

1.12 各部门推进TQC的方法 81

1.13 质量诊断和QC诊断及TQC诊断 82

1.14 经营者对于TQC的作用 83

第2章 统计思想和简易统计方法 85

2.1 在质量管理中使用的统计方法 85

2.2 统计思想 88

2.2.1 关于统计思想 88

2.2.2 管理上的注意事项 100

2.3 数据的种类 102

2.4 用数值表示分布的方法 103

2.5 频数分布的观察和使用方法 104

2.6 帕累托图和帕累托曲线 109

2.7 检查表 111

2.8 工程能力图 113

2.9 散布图 114

2.10 什么是误差 118

2.11 频数分布表的做法 121

2.12 统计量的计算 123

2.13 统计量的分布 126

第3章 管理图的绘制和应用 128

3.1 什么是管理图 128

3.2 管理图的种类 128

3.3 (均值和全距)管理图的绘制 130

3.4 p(不良品率)管理图的绘制 140

3.5 pn(不良品个数)管理图的绘制 143

3.6 u(单位缺陷数)管理图的绘制 144

3.7 c(缺陷数)管理图的绘制 145

3.8 管理图的观察方法 147

3.9 管理图的使用方法 149

3.9.1 管理图的用途 149

3.9.2 用于分析的管理图的使用方法 150

3.9.3 用于控制的管理图的使用方法 155

3.10 (中位数-全距)管理图 158

3.11 x(单值)管理图 160

3.11.1 x管理图的绘制 160

3.11.2 x管理图的使用方法 163

3.12 从统计角度观察管理图的方法 164

3.13 管理图平均值差异的检验法 172

第4章 工程的分析和改善 175

4.1 工程的改善和管理 175

4.2 改善的种类和程序 176

4.2.1 改善的种类 176

4.2.2 改善的阻力 179

4.2.3 改善的前提 180

4.2.4 工程的分析与改善的步骤 181

4.3 发现问题点的调查方法 182

4.3.1 一般注意事项 182

4.3.2 分层 184

4.3.3 图表法 185

4.3.4 潜在不良与顾客潜在意见的显现化

(1.4.4~1.4.5节,见图4-2) 187

4.4 问题点的确定 188

4.5 工程分析及改善的组织 189

4.5.1 管理层的改善 190

4.5.2 QC小组改善 191

4.5.3 QC工作组改善 191

4.5.4 技术人员负责制或是管理人员负责制 193

4.6 问题的分析和改善方案的编制 194

4.6.1 改善的着眼点 194

4.6.2 改善方案所应确定的事项——标准化和管理方式 195

4.7 工程分析与改善方法的探究 196

4.7.1 采用技术进行分析和改善 196

4.7.2 群策群力进行分析和改善 198

4.7.3 性想法和提案制度 199

4.7.4 特性要因图(因果图) 200

4.7.5 质量管理工程图(QC工程图) 203

4.7.6 并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改善 205

4.7.7 工程能力研究 205

4.8 进行分析的注意事项 209

4.9 统计分析的常用程序 211

4.10 工厂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217

4.11 数据量较少时的工程分析 219

4.12 改善方案的决定和实施 220

4.13 对结果的确认、管理和再改善 221

4.14 编写报告书 222

4.15 测量方法的探究 224

4.16 抽样方法的探究 226

4.17 统计检验的思维 234

4.18 统计推断的思维 237

4.19 两组对应数据(计量值)平均值的差异估计——简易法 238

4.20 两组数据不良率的差异估计——采用二项概率

坐标纸的方法241

4.21 两组不对应数据(计量值)平均值的差异估计 244

4.22 成对数据的相关关系 246

4.23 离散(方差)的加和性 250

第5章 工程管理 252

5.1 什么是工程管理 252

5.2 质量设计和工程设计 253

5.2.1 质量标准 254

5.2.2 工程设计、工程分析和质量管理工程图编制 257

5.3 对策处置 258

5.3.1 对策处置的分类 258

5.3.2 调节用图表 259

5.3.3 应急处置管理图 260

5.3.4 防止再发管理图 260

5.3.5 工程异常报告书 261

5.4 作业标准和技术标准 263

5.4.1 作业标准与技术标准的定义 263

5.4.2 质量特性、管理特性和作业标准 265

5.4.3 作业标准编制的目的和分类 265

5.4.4 作业标准的要素 267

5.4.5 作业标准的编制 269

5.4.6 作业标准的实施和管理 272

5.5 管理水准 274

5.5.1 管理项目的选定 274

5.5.2 管理水准的确定 278

5.5.3 管理水准的管理和修订 280

5.6 异常原因和管理标准 281

5.6.1 异常原因 281

5.6.2 管理标准 284

5.7 工程管理运行状况的核查 285

5.8 管理图及工程受控状态的效益 289

5.9 基准调节方法的确定 291

第6章 质量保证和检查 294

6.1 什么叫质量保证 294

6.2 质量保证的原则 295

6.3 质量保证的方法和质量保证体系 297

6.4 不良品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302

6.5 可靠性 308

6.6 质量保证和社会的责任(产品责任和产品公害) 313

6.7 检查 318

6.8 检查种类 319

6.9 抽样检查 322

6.9.1 抽样误差 322

6.9.2 OC曲线 324

6.9.3 平均出厂质量(AOQ) 326

6.9.4 抽样检查的类别 327

6.9.5 对检查后批次的处置和质量水准 330

6.10 全数检查与抽样检查 333

6.11 工程管理与检查 335

6.12 检查部门的任务 336

6.12.1 关于检查部门的任务 336

6.12.2 检查及检查部门的常见失误 339

6.13 检查标准和确定检查标准的方法 341

6.14 顾客投诉的处理和产品的让步放行 343

6.14.1 顾客投诉 343

6.14.2 顾客投诉的处理 346

6.14.3 让步放行 347

6.15 总结 348

第7章 全公司质量管理的组织运营 350

7.1 公司的质量管理 350

7.2 全公司质量管理的组织 350

7.3 全公司质量管理的推进计划 355

7.4 设计管理 360

7.5 原材料管理、采购管理和中小企业的TQC 360

7.6 设备管理、工模夹具管理和测量管理 365

7.7 营销、销售及服务的TQC 366

7.8 流通机构的TQC 369

7.9 研究开发管理 370

7.10 质量诊断 372

7.11 质量管理诊断和TQC诊断 373

7.12 方针管理 376

7.13 总结 381

作者介绍383


追求卓越,掌控全局: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制胜之道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质量已不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的附属属性,而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制造业的精益生产到服务业的客户至上,从流程的优化到文化的重塑,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是通往卓越的必由之路。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实用的质量管理知识体系,帮助企业构建坚实的质量根基,实现可持续的增长与繁荣。 第一章:质量管理的基石——概念、历程与核心思想 本章将深入剖析质量管理的本质。我们将从“质量”的定义出发,探讨其多维度、动态化的内涵,理解从“合格”到“满意”再到“卓越”的演进过程。通过回顾质量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强调检验到全面质量管理(TQM)的诞生,再到现代六西格玛(Six Sigma)和精益(Lean)的融合,读者将清晰地认识到质量管理的不断深化与创新。本章还将重点阐述质量管理的几大核心思想:以客户为中心、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系统思维、持续改进以及基于事实的决策。这些思想是构建有效质量管理体系的灵魂,理解并内化它们,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质量的定义与维度: 探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过程质量、管理质量等不同层面。 质量管理的发展脉络: 从统计质量控制到全面质量管理,再到现代质量管理工具的演变。 质量管理的哲学基石: 客户导向、全员参与、持续改进、过程方法、系统化思考、基于数据的决策。 理解客户需求: 如何准确识别、理解并超越客户的期望,将客户需求转化为质量标准。 质量的经济学: 质量与成本、利润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质量投资的回报。 第二章: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框架与核心要素 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实现质量目标的基础。本章将介绍国际上广受认可的质量管理标准,特别是ISO 9001系列标准,并解析其核心要求和应用方法。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构建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并详细阐述该体系的关键要素,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结构、职责划分、资源配置、文件化信息、过程控制、绩效评价以及改进机制。理解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联,有助于企业系统地建立和运行一个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ISO 9001标准解读: 核心原则、条款要求及其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步骤: 从策划、实施到运行和改进的系统化过程。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与记录: 构建清晰、可操作的质量文件体系。 组织角色与职责: 明确各层级、各部门在质量管理中的权责。 资源的管理与利用: 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过程方法的重要性: 如何识别、描述、管理和改进关键业务过程。 第三章:质量工具与方法——驱动卓越的利器 在质量管理实践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企业识别问题、分析原因、解决冲突并推动改进。本章将介绍最经典、最实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包括: “七种基本质量工具”: 因果图(鱼骨图): 系统地分析问题的潜在原因,追根溯源。 检查表: 规范数据收集,提高数据准确性。 流程图: 可视化过程,识别瓶颈和改进点。 直方图: 展示数据分布,了解过程变异。 散点图: 探索变量间的相关性,揭示潜在联系。 控制图: 监测过程稳定性,区分正常与异常变异。 层别法: 将数据分组,更深入地分析问题。 统计过程控制(SPC): 利用统计方法监控和控制生产或服务过程,确保其稳定在预期范围内。 六西格玛(Six Sigma): 一种数据驱动的统计学方法,旨在识别和消除导致缺陷的原因,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变异和缺陷。我们将深入讲解DMAIC(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方法论,以及常用的六西格玛工具,如CTQ(关键质量特性)、VOC(客户之声)、DOE(实验设计)等。 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 聚焦于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浪费,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价值。我们将介绍精益的核心理念,如价值流图、准时生产(JIT)、看板管理、5S现场管理等。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一种系统性的风险评估工具,用于识别潜在的故障模式,评估其影响,并制定预防措施。 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MECA): 在FMEA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失效的严重程度。 实验设计(DOE): 一种高效的实验方法,用于优化过程参数,提高产品性能。 标杆管理(Benchmarking): 通过与行业最佳实践进行比较,学习先进经验,识别改进机会。 本章强调,工具的选择与应用应与企业的具体需求和面临的问题相匹配,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用对”和“用活”。 第四章:全员参与与质量文化——推动持续改进的软实力 再先进的工具和体系,也需要人的执行和推动。本章将聚焦于质量管理的“人”的要素,强调全员参与和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领导者的作用: 领导者的承诺、愿景和行为是质量文化形成的关键。 员工赋能与培训: 如何提升员工的质量意识、技能和责任感。 团队合作与沟通: 建立有效的团队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与协作。 质量改进小组(QCC): 介绍QCC的运作模式和成功案例。 激励与认可机制: 如何通过激励措施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改进。 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将质量理念融入企业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形成全员关注质量的氛围。 客户满意度管理: 除了产品质量,客户体验也是重要的质量维度。本章将探讨如何收集、分析和响应客户反馈,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 第五章:质量审计与绩效评价——评估体系有效性的标尺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定期的评估和监督。本章将详细介绍质量审计的概念、类型、程序和方法。 内部质量审计: 评估企业自身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外部质量审计: 包括供应商审计和客户审核,以确保供应链的质量。 第三方认证审计: 如ISO 9001认证,是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权威证明。 质量审计的原则与要求: 如何公正、客观、独立地进行审计。 质量绩效评价: 建立关键质量绩效指标(KPIs),定期监测和评估质量体系的运行效果。 数据分析与报告: 如何将审计和绩效评价的结果转化为改进的依据。 第六章:面向未来的质量管理——挑战与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商业环境的演变,质量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章将展望质量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化与智能化: 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敏捷质量管理: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如何将质量管理与敏捷开发相结合。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 质量管理如何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议题相结合。 全球化质量管理: 在跨国运营中,如何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质量标准和文化差异。 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 如何通过知识管理促进企业持续学习和创新。 结语 质量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追求卓越的旅程。本书提供的知识和工具,是您踏上这条道路的坚实起点。通过深入理解质量管理的精髓,灵活运用各类工具方法,并致力于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您的企业必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客户的信赖,实现可持续的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如何系统地提升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充满好奇,也深知这在商业竞争中是多么关键的一环。偶然间翻到了《质量管理入门》(原书第3版),虽然是“入门”,但我感觉这绝对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堆砌。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厚重感,毕竟是石川馨先生的著作,这位在质量管理领域赫赫有名的大师,他的思考必然是深刻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精辟阐述,这不仅仅是制定标准,更是如何在整个流程中持续地监控、改进,从而达到客户满意甚至超越期望。管理学作为大背景,也预示着这本书将视角放在了企业整体运营层面,质量管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生产运营等紧密相连。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这些复杂的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初学者也能快速把握核心要义,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这本书似乎能解答我关于“如何构建一个真正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诸多疑问。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一定体现在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上。而如何持续不断地提升质量,是所有管理者都必须面对的挑战。《质量管理入门》(原书第3版)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本解开这个难题的宝典。石川馨先生的声望,足以让任何对质量管理有追求的人士刮目相看。我尤其看重书中对“管理学”这一宏观视角的融入,这意味着本书的讨论绝非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企业战略和运营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质量管理与控制,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就勾勒出了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颠覆性的思考,让我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全局、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质量管理。我也相信,这本书的深入研究,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评分

对于任何希望在职场上有所建树的人来说,对“质量”的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这本书,从书名《质量管理入门》(原书第3版)来看,就透着一股扎实的学问气息,而作者石川馨,更是质量管理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他的经验和思想必然是宝贵的财富。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质量管理与控制”这样略显枯燥的概念,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能与“管理学”这一更宏观的学科融会贯通。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而不仅仅是一些零散的工具或方法。我想知道,如何将这种理念真正地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质量的守护者。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一次对卓越品质的深度探索。

评分

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深切体会到产品质量的不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不仅是客户的抱怨,更是对企业信誉和品牌价值的巨大损害。因此,我迫切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质量管理入门》(原书第3版)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石川馨先生的名字,在我看来,就是质量管理领域的权威象征。我希望通过阅读此书,能够深入理解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实施质量控制。书中提及的管理学背景,让我相信它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帮助我理解质量管理在企业整体运营中的作用。我对书中关于如何建立一种持续改进的文化,以及如何运用数据来驱动质量决策的部分尤为感兴趣。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更科学、更系统地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质量问题。

评分

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寻一些能够真正落地、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市面上关于质量管理的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够触及到“灵魂”的却不多。石川馨的名字,我曾在一些行业报告和专家访谈中反复看到,他被誉为“质量管理的活化石”,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充满了信心。原书第三版,也意味着其理论和方法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市场的反馈,必定是精炼和完善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质量控制”的部分,这不仅仅是检测,更是一种预防性的思维,如何在源头上就规避问题,而不是等到问题出现再去补救。管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也让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系统化的框架,将零散的质量管理理念整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让我理解质量管理的底层逻辑,并掌握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技术,最终能将这种管理理念融入到我日常的工作决策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