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主利哈乔夫是苏联-俄罗斯的学界领袖,在俄罗斯乃至欧洲享有崇高威望。
本书叙述利哈乔夫保存民族文化、就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贡献,值得中国读者特别是知识分子深思。
本书是这位当代俄罗斯民族精神之父的首部中文传记。
瓦列里 波波夫怀着敬意创作的这部传记,“不虚美,不隐恶”:回顾俄罗斯著名学界领袖和公共知识分子利哈乔夫的光辉一生,再现了他的种种优秀品德和他对俄罗斯民族的杰出贡献;同时也不回避他与其他学者的矛盾、与当局的妥协,对之做出了较为公正的判断;对他的家庭生活,也留下了忠实的纪录,让人动容和叹息。译者为翻译这部著作做了大量工作,字斟句酌,保证了译文的质量。
瓦列里 波波夫,1939年出生,俄罗斯著名作家,圣彼得堡作家协会主席。1963年毕业于列宁格勒电工学院,曾做过工程设计工作。1965年起开始创作,是位多产作家。重要作品有《寻常一步》《暗室》《猛虎之恋》《第三次呼吸》《多甫拉托夫》(同样入选 “名人传记”丛书)等。作品被译为英、法、波、德、中等多国语言。
译者简介:谷羽,1940年生,南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资深翻译家,天津作家协会会员,圣彼得堡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译著有《俄罗斯名诗300首》《普希金诗选》《茨维塔耶娃诗选》等多部诗集,传记《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女儿的回忆: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主持翻译四卷本《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史》,1999年获得俄罗斯联邦文化部颁发的普希金奖章。
当身处绝境,四周一片喑哑,没人听你说话,你也要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沉默无声,要说话。我强迫自己说话,哪怕只有一点微弱的声音。好让人们知道,有一个人在反抗,并非所有的人都甘于屈服。——利哈乔夫
您(利哈乔夫)是独一没有污点的人。——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在我的国家,很多人都知道德米特里 谢尔盖耶维奇是个杰出的学者。在俄罗斯,像利哈乔夫这样的学者翻译成英语通常会使用一个名词“知识分子”。尽管这个术语包含了涵养的概念,但它的意义却超出了唯理智论的范畴,意味着特殊的生活方式——有教养的、高尚的人生方式。——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
只有利哈乔夫能在艰难的时刻,在即将爆发冲突的局势下,向当权者说出真知灼见,并且让他们信服。——瓦列里 波波夫
致谢
序言
写给中国读者的几句话
光明的往昔
彼得堡学校
每个人都跟他相称的人交往
归来
围困
口袋里的墨水瓶
让黑暗消退
孤岛
七百年文学的回归
持异端邪说者
保护者
秘密文件夹
老爷的愤怒
老爷的关爱
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
园林
伟大的受难者
沙皇案件
最后的岁月
遗产继承人
弟子
德 谢 利哈乔夫生平与活动年表
参考书目
德 谢 利哈乔夫主要著作与文集
人名索引
译后记
凡去过俄罗斯彼得堡的游人,大概都见过冬宫广场上巍然耸立的亚历山大纪念柱。那是为沙皇歌功颂德的纪念碑,修建于1834年。
两年后,1836年,诗人普希金创作了生前未能发表的抒情诗《纪念碑》,其中有这样的诗行:
我为自己树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杂草遮不住人们寻访它踩出来的小路,
它那不甘屈服的头颅挺拔而崔巍,
足以俯视亚历山大石柱。
在这里,人工修建的纪念碑与非人工的纪念碑形成了鲜明对照。
时光流逝,一个多世纪以后,1961年5月26日,诗人阿赫玛托娃写了随笔《论普希金》,其中有这样的片断:
人们常常说:普希金时代,普希金的彼得堡。这些话已经与文学没有直接联系,已经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在皇宫大厅里,达官贵人过去曾在那里跳舞,在那里蜚短流长污蔑诗人,现在却挂着诗人的肖像,保存着他的书籍,而那些皇亲国戚朝臣权贵可怜的身影永远受到了驱逐。提起那些豪华的宫殿和私人宅邸,人们会说,普希金来过此地,或者说,普希金没有到过这里。至于其他的情况,人们完全没有兴趣。沙皇尼古拉·巴甫洛维奇穿着雪白的鹿皮裤子,显得威风凛凛,但他的画像挂在普希金纪念馆的墙上,只不过是装饰而已。凡是发现了手稿、日记、信函,只要其中涉及磁石一般的名字“普希金”,立刻变得身价倍增……
有些人以为,几十座人工修建的纪念碑能够取代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其实,那不过是痴心妄想罢了。
在一个民族的记忆中,诗人的荣耀,往往让皇冠与权杖黯然失色。
彼得堡有个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又叫“普希金之家”,有位学者,几十年在那里工作,长期担任俄罗斯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他就是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院士。
利哈乔夫1906年出生,1999年逝世,活了93岁,几乎与20世纪同龄。1928年刚刚大学毕业,就因言获罪,被关进集中营,强制劳动四年,刑满释放后,历经苦难,经历了大清洗,卫国战争、政治解冻、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前后的大动荡。
利哈乔夫坚持科学研究,不断取得研究成果,他为俄罗斯找回了七百年的文学史,他翻译注释的《伊戈尔远征记》影响深远,他提倡的“文化生态学”得到学界的认同,其影响逐渐超出了“普希金之家”这座孤岛,超出了学术界。与此同时,他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坚持真理,维护社会正义,成了民众心目中的精神领袖。他断然拒绝在开除沙哈罗夫院士的书信上签字,他首先提出为遭禁诗人作家恢复名誉,出版他们的作品,呼吁保护历史文化古迹,收集俄罗斯侨民作家的手稿,劝说总统叶利钦参加为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遗骸的下葬仪式。许多事情只能他出面去做,无人可以替代。
有学者认为,正是利哈乔夫继承了贵族传统,维护了俄罗斯的声誉,他积极促进苏俄文化界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他被推选为许多外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许多外国同行的尊重和好评,成为俄罗斯最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大师。
俄罗斯的二十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他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可以说,利哈乔夫和普希金一样,也为自己树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成为20世纪俄罗斯众望所归的人物。许多权柄在握、不可一世的大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巍然屹立,英名长存。
由此可见,民心,民间口碑,是修建非人工纪念碑的土壤和基石。
俄罗斯著名作家,彼得堡作家协会主席瓦列里·波波夫出于对利哈乔夫院士的敬重,撰写了《利哈乔夫传》,列入俄罗斯《名人传记丛书》,2014年由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出版。
这本传记资料丰富翔实,文笔简洁流畅,既写利哈乔夫的辉煌成就,也写他的屡遭苦难,既写他在社会活动中的巨大影响,也写他家庭生活的矛盾与烦恼,因而人物呈现出复杂、立体的个性,既有可信性,又有可读性,堪称一本优秀的传记作品。当我翻译到利哈乔夫痛失爱女维拉,在墓地呼唤女儿的名字时,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在多年的翻译生涯中这还是头一次。
作为小说家,波波夫擅长搜集和使用资料。他熟读了利哈乔夫的大量著作、书信和回忆录,同时多次访问利哈乔夫的亲属、同事、朋友和弟子,交谈记录,尤其是利哈乔夫的女婿库尔巴托夫和外孙女季娜为他提供了传主的许多生活细节,与此同时,他还巧妙地揉进了个人经历,再现当时的社会背景。例如《真理报》公布“医生谋害领袖案”和苏联解体后的社会动荡,都是波波夫个人的亲身体验,这些生动的文字看似游离于传主的生平事迹,其实描绘和烘托了社会背景,作为译者,我对波波夫先生组织剪裁的能力和笔法的高超深表敬佩。
说来幸运,我与利哈乔夫院士还有过一面之缘。1988年12月12日,我在彼得堡“普希金之家”曾拜访过他。那时候我在列宁格勒大学进修,并且翻译过他写给青少年的十几封书信。利哈乔夫把《善与美书简》和他的三卷集送给我,他那别出心裁的签名让我永远铭记在心。
能够翻译这部传记,我要特别感谢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利哈乔夫奖得主刘文飞先生,是他向我推荐了这部作品,并介绍我认识了瓦列里·波波夫,从而有机会向这位彼得堡作家咨询求教,并请他为中国读者写了简短的序言。
由于利哈乔夫院士是研究俄罗斯古代文学的专家,其著作涉及俄罗斯十一到十七世纪的文学著作,相关引文,简洁深奥。作家波波夫进行了大量采访面谈,这部分内容则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生动活泼,口吻时带幽默调侃。翻译过程中,译者尽力把握这些语言色彩的变化,尽力贴近原作,再现作家的语言风格。传记当中还有些诗歌、成语、谚语、政治笑话,诙谐风趣的顺口溜,译文也尽力传达其节奏与音韵,再现原作语言的丰富多彩。
译者退休前虽讲授过俄罗斯文学史,对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有所了解,但这本传记涉及的作品主要是俄罗斯古代文学,这无疑是一次艰难的挑战,因此翻译过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人名、地名、作品情节、历史事件出现误读误译,造成硬伤。一个对策就是寻找相关著作,临时补课。在这一方面,刘文飞研究员和刘雁教授的相关著作给了我很大帮助。比如,利哈乔夫提出一个重要概念和术语,原文是“предвозрождение”, 我们知道这个词跟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有关联,但怎么翻译更确切,我一直没有把握,不敢落笔,后来打电话向刘文飞先生求教,他告诉我应该译作“前文艺复兴”,就这样解决了一个难题。
翻译过程中还遇到一些疑难词句,词典和网上都查不到,只能向俄罗斯朋友求助,2008到2009年我在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一年,在那里认识了淡江大学的俄籍教师娜塔莉亚·布罗夫采娃,她是著名学者阿格诺索夫的研究生,文学造诣很深,我向她求教,总是有问必答,及时回信,帮助我跨越了不少障碍。我在这里感谢布罗夫采娃女士,感谢她的丈夫龚信贤博士。
《从囚徒到文化大师——利哈乔夫传》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让我认识到了一位在历史长河中被低估了的伟大人物。利哈乔夫先生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从一个备受压迫的囚徒,蜕变成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化权威,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作者在书中对细节的考究,对历史事件的还原,以及对人物情感的捕捉,都显得格外到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利哈乔夫先生如何运用他的智慧和知识,在狱中和出狱后,一步步重塑自己,并为俄罗斯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描写。那些关于他如何与学术界、政界周旋,如何捍卫学术自由和文化遗产的片段,读来惊心动魄。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人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关于勇气、智慧和信念的史诗。它让我对“文化”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无数像利哈乔夫先生这样的人,用一生去守护。
评分拿到《从囚徒到文化大师——利哈乔夫传》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历史读物,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励志故事。利哈乔夫先生的经历,简直比小说还要跌宕起伏。书中关于他在政治运动中的遭遇,以及他如何凭借坚强的意志和渊博的学识,在逆境中生存下来,并最终成为一位备受尊重的文化奠基人,这样的叙述方式,让我欲罢不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利哈乔夫先生内心挣扎时的笔触,那种在痛苦与希望之间摇摆,在绝望与坚持中前行的状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顺境中的安逸,而在于逆境中的抗争和成长。利哈乔夫先生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灵魂不屈服,关于智慧永不磨灭的见证。它鼓励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不要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不要放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并非是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将利哈乔夫先生的个人经历与宏大的历史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感受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作者对于利哈乔夫先生精神世界的描绘尤为出色,深入挖掘了他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思想家的内心世界。那些关于他对俄罗斯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深刻见解的论述,虽然我未必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但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利哈乔夫先生晚年形象的刻画,他老迈的身躯里,依然跳动着一颗对生活、对文化充满热情的心。他对青年一代的期许,对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呼吁,都让我深受触动。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教导我们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坚守文化根基。
评分读完《从囚徒到文化大师——利哈乔夫传》这本书,心中涌起的感慨难以言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一生,更是那个时代、那个民族波澜壮阔历史的缩影。利哈乔夫先生的人生轨迹,从最初的囹圄之苦,到最终成为备受尊敬的文化巨匠,这条道路充满了艰辛与辉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利哈乔夫先生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俄罗斯文化的深厚热爱。书中那些关于他在劳改营中坚持阅读、研究的片段,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不禁思考,是什么样的信念能支撑一个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固守精神的净土?他的每一次突破,每一次对文明的贡献,都仿佛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真正的伟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理想的执着。利哈乔夫先生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在生活中遭遇困境的人,去寻找内心的力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评分《从囚徒到文化大师——利哈乔夫传》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堂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分量”的人的课程。利哈乔夫先生的一生,跨越了如此多的历史变革,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俄罗斯文化的热爱和对学术研究的执着。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实但又不失力量的笔调,讲述了利哈乔夫先生从一个在苦难中挣扎的囚徒,成长为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化大师的过程。书中那些关于他对不同学科的深刻洞见,以及他对保存和发扬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贡献,都让我惊叹不已。我尤其被书中描绘的利哈乔夫先生身上那种谦逊、智慧和坚韧的气质所吸引。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化大师,不仅仅在于学识的渊博,更在于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深沉责任感。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从中汲取力量的书。
评分从囚徒到文化大师——利哈乔夫传
评分正品!!!
评分挺好的,没活动先囤一批慢慢读
评分京东物流快,及时
评分这部传记,“不虚美,不隐恶”:回顾俄罗斯著名学界领袖和公共知识分子利哈乔夫的光辉一生,再现了他的种种优秀品德和他对俄罗斯民族的杰出贡献
评分很好的商品,支持京东,还会回购!
评分这部传记,“不虚美,不隐恶”:回顾俄罗斯著名学界领袖和公共知识分子利哈乔夫的光辉一生,再现了他的种种优秀品德和他对俄罗斯民族的杰出贡献
评分正品!!!
评分挺好的,没活动先囤一批慢慢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