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维特根斯坦
  • 传记
  • 天才
  • 责任
  • 思想史
  • 20世纪哲学
  • 分析哲学
  • 语言哲学
  • 文化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86141
商品编码:163016967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1-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 作者:(英)瑞·蒙克|译者:王宇光
  • 定价:79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号:978730808614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1-06-01
  • 印刷时间:2011-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674
  • 字数:624千字

编辑推荐语

瑞·蒙克所著的《维特根斯坦(天才之为责任)》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传记。与其他相关传记不同的是,本书较多的设计到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个性方面,因而不只是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者,普通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深入的阅读体验。

内容提要

瑞·蒙克所著的《维特根斯坦(天才之为责任)》完整的讲述了哲学家 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事迹、思想和学术成就。本书真实展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 性格变化、形成的过程,及其深刻的灵魂生活,不仅使读者了解其人,还有 助于读者理解他深邃的哲学思想。
    

作者简介

瑞·蒙克(Ray Monk),南安普顿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数学哲学、分析哲学的历史,并长期致力于哲学家传记写作。1991年蒙克因《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获得达夫·库珀奖(Duff Cooper Prize)。

目录

致谢

**部分 1889-1919
**章 自我毁灭的试验场
第二章 曼彻斯特
第三章 罗素的爱徒
第四章 罗素的导师
第五章 挪威
第六章 火线之后
第七章 在前线

第二部分 1919-1928
第八章 印不出的真理
第九章 “一个纯农村的岗位”
第十章 走出荒野

第三部分 1929-1941
第十一章 第二次到来
第十二章 “证实主义阶段”
第十三章 迷雾散去
第十四章 一个新的开始
第十五章 弗朗西斯
第十六章 语言游戏:《蓝皮书和棕皮书》
第十七章 “投身行伍”
第十八章 忏悔
第十九章 奥地利终结
第二十章 不情愿的教授

第四部分 1941-1951
第二十一章 战时工作
第二十二章 斯旺西
第二十三章 这个时代的黑暗
第二十四章 一种面相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 爱尔兰
第二十六章 无所归属之民
第二十七章 故事终
附录:巴特利的维特根斯坦及加密札记
引注
书目选
索引
译者后记


《卡尔·马克思传:火焰与铁锤的交响》 第一部:思想的胚胎与时代的呼唤(1818-1844) 本书深入剖析了卡尔·马克思——这位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理解和政治实践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理论家的早年生涯与思想形成过程。 1818年,马克思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受启蒙思想熏陶的律师,其家庭背景为卡尔提供了相对开明的文化环境。然而,这个时代,容克贵族统治下的普鲁士正处于保守主义与早期自由主义思想激烈碰撞的边缘。 马克思早年的教育轨迹充满了对古典文化的痴迷与对前沿思想的渴求。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的学习期间,他先是沉浸于浪漫主义文学和法律的学习,随后,对黑格尔哲学的震撼性接触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航向。柏林大学的“青年黑格尔派”圈子成为他思想熔炉的核心地带。在这个群体中,他对绝对精神、辩证法以及国家与宗教批判的理解日臻成熟。 从哲学批判到政治实践的转向: 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如《博士论文》和为《莱茵报》撰写的文章,展现了他从纯粹哲学思辨转向对现实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他对普鲁士政府的审查制度和农民的困境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这不仅使他与官方意识形态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更坚定了他必须以一种更具实践性的方式介入社会变革的决心。 在《莱茵报》的编辑生涯中,马克思首次直面了经济议题——尤其是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这次经历暴露了法律体系对底层民众的压迫,促使他认识到,真正的自由并非仅仅是政治或思想层面的解放,而必须深入到物质基础与经济关系之中。 1843年,由于政治压力的升级,马克思被迫流亡巴黎。巴黎,作为欧洲革命思想的中心,为他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在这里,他遇到了重要的思想伙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这次相遇不仅仅是友谊的开始,更是两种思维模式——一位是哲学家,一位是社会观察家——的完美结合,为未来“科学社会主义”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在巴黎,马克思系统地接触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并深入研究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进行了首次系统的、辩证的考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诞生: 这部未完成的著作标志着马克思思想的第一次重要整合。他在这里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尖锐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更在劳动过程中异化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劳动活动、自身的人类本质以及他人。这种对人的价值被物化、被扭曲的深刻洞察,成为后来所有批判理论的基石。手稿的最终目标是克服这种异化,实现“积极的共产主义”——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二部:革命的熔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1845-1849) 在被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警察驱逐后,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共同生活和工作,这几年是他们思想体系得以系统化和成熟的关键时期。 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阐述: 1845年至1846年间,他们共同撰写了鸿篇巨制《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旨在“清理”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遗毒,首次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证道,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意识形态、宗教和法律等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他们提出了著名的论断: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存在,而是他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他们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揭示了国家和政治的阶级本质。 《共产党宣言》与革命的浪潮: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在1848年革命爆发前夕,他们受同盟委托,起草了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这部篇幅不长却影响深远的文献,以极具煽动性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宣告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的巨大革命作用,同时也预言了其必然被无产阶级推翻的命运。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开篇之语,将阶级分析法推向了顶峰。《宣言》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未来行动的号召,它首次清晰地区分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 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返回德国,参与了科隆的民主运动。然而,革命的失败和普鲁士当局的镇压,迫使马克思再次流亡。1849年,他最终定居于当时被视为欧洲最自由的港湾——伦敦。 第三部:流亡伦敦与经济学的巨著(1850-1883) 抵达伦敦后,马克思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他贫困潦倒,需要依靠恩格斯的持续经济援助来维持家庭生计,并利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等媒体撰稿来获取微薄收入。然而,正是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里,在对浩如烟海的经济文献的系统研究中,他开始了其最伟大的思想工程——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剖。 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继承: 马克思不再满足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他力图建立一门关于资本运动规律的科学。他深入研究了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直到李嘉图的理论,试图揭示价值、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的内在机制。 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经济学手稿,这些手稿最终构成了日后出版的《资本论》的基础。他首次在理论上揭示了资本的秘密:劳动力的商品化,以及资本家如何通过榨取“剩余价值”来实现利润积累,这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等价交换”原则的致命一击。 《资本论》第一卷的发表: 历经二十多年的沉淀与反复修改,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出版。这部巨著以严密的逻辑结构,从商品的二重性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剥削本质。它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必然走向周期性危机和最终灭亡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终完成,它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科学诊断,更是对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理论指导。 投身于国际工人运动: 在理论研究之余,马克思从未放弃实践活动。他积极参与了“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的组织工作,并起草了大量纲领性文件,旨在统一欧洲各国工人阶级的行动。他主张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反对一切形式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机会主义倾向。 1871年巴黎公社的短暂而英勇的爆发,为马克思提供了观察无产阶级夺权与建立新型国家形态的活生生经验。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建立的第一个政治实践形式,并深刻总结了其经验与教训,进一步明确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晚年的马克思继续关注各国社会运动的发展,并对修正主义的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生命的最后岁月,是在对《资本论》后续卷册的整理和对历史资料的挖掘中度过的。1883年,卡尔·马克思逝世于伦敦,留下了深刻影响世界的思想遗产。他的理论不仅是对过去社会的批判,更是对未来人类社会形态的庄严预言。

用户评价

评分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光是听书名,就感觉其中蕴含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天才,他们的思想不仅仅是对世界的阐释,更是一种责任的体现。这种责任,或许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或许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又或许是对自身才华的审慎运用。我猜想,这本书将会非常细腻地描绘维特根斯坦的人生,不仅仅是他的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他那些不被常人理解的选择和困境。从他富裕的出身,到他为了寻求更纯粹的生活而选择的种种“极端”行为,这中间一定充满了内在的冲突与张力。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展现他晚年对于早年哲学的反思,以及他为何会觉得自己过去的许多论断是“错误的”。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责任感。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追求知识、追求意义的过程中,所可能面临的迷茫和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维特根斯坦形象,让我们看到,他不仅仅是一位哲学大师,更是一个在时代浪潮中,努力寻找自己位置、承担自己“责任”的普通人。

评分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这个书名就如同一声低语,唤醒了我对这位哲学巨匠深深的好奇。我一直认为,传记的价值在于挖掘人物背后不为人知的挣扎与蜕变,尤其是一位被誉为“天才”的哲学家,他的人生轨迹必定充满了非凡的篇章。“天才之为责任”,这几个字,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局限于他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而是去探寻他做出那些似乎“反常”举动的深层动机。我预感这本书会非常注重细节,可能会从他童年时期的经历讲起,逐步深入到他求学、治学,乃至人生重大转折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他与家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这些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对语言、对世界、对人生意义的看法。那种“天才”的光环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是对思想纯粹性的坚守?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还是对自己内心深处声音的遵从?我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让我更接近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理解他那独特而又深刻的人生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真的很有意思,“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光看书名,就觉得里面一定蕴藏着许多引人深思的内容。我一直对维特根斯坦这个人很好奇,他提出的那些哲学概念,比如“语言游戏”、“家庭相似性”,虽然听起来晦涩难懂,但总觉得触及到了语言、思想乃至我们认识世界最本质的问题。这本书的副标题“天才之为责任”,更是让我产生了极大的联想。究竟是什么样的责任,让一位如此具有天赋的哲学家背负了沉重的枷锁?是创作的压力?是对真理的追寻?还是与世俗世界的格格不入?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挖掘维特根斯坦的一生,从他的成长经历、学术思想演变,到他个人生活的点滴,全方位地展现这位天才的内心世界。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如何描绘他从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到在大学期间教授逻辑学,再到后来成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戏剧性人生转变。这种身份的跨越,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动因和挣扎。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去理解一位伟大的头脑是如何思考、如何生活,以及他所承担的,那份与众不同的“天才的责任”。

评分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这个名字真的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悬挂在我的好奇心之上。我一直觉得,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地根植于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之中。因此,一本传记,特别是以“责任”为题的传记,更能让我窥见思想的源头活水。我预想这本书会像解剖手术一样,细致入微地剖析维特根斯坦的人生轨迹。从他早年对技术和战争的狂热,到转向纯粹的哲学探索,再到他对数学和逻辑的深度思考,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矛盾与张力。特别是他早年与弗雷格、罗素等人的交往,以及后来与莫扎特、席勒等艺术家的联系,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会不会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交织出独特的脉络?我尤其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读他人生中几次重要的“转折点”——那些让他放下显赫地位,选择简朴生活的决定,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哲学考量和个人信念?“天才之为责任”,这个副标题,让我不禁思考,当一个人拥有超凡的智慧时,是否也意味着他必须承担起某种超出常人的使命?是对社会、对人类、还是对自己内心的某种承诺?我期待这本书能给予我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启示。

评分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这本传记的名字本身就足够吸引人。我一直认为,传记不仅仅是人物生平的流水账,更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伟人内心深处的波澜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洪流。看到“天才之为责任”这个副标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的画面。我想象着,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们走进维特根斯坦那如同迷宫般复杂的思想世界,不仅梳理他哲学思想的演变脉络,更会着重探讨是什么样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既有的认知。他是一位如此独特的思想家,他的哲学著作本身就充满着挑战性,而我一直好奇,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他这种不妥协、不迎合的态度?这本书会不会揭示他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和人生选择?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他作为一个“天才”所经历的孤独、挣扎,以及他对生活最真挚的体悟。毕竟,任何伟大的成就背后,都离不开艰辛的付出和深刻的反思。“天才之为责任”,这句短语,像一把钥匙,我希望这本书能打开这扇通往维特根斯坦内心深处的门,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这位哲学巨匠的伟大之处。

评分

图书内容很好,物流也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值得购买,值得阅读。

评分

给公司买的收藏类书,经典推荐。

评分

给公司买的收藏类书,经典推荐。

评分

值得购买,值得阅读。

评分

很好的书,感觉无上的好。有价值。服务很到位,流通快速。

评分

屁没看,觉得不错

评分

屁没看,觉得不错

评分

没看懂,泪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