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通過一件件國博館藏的中國古代瓷器精品,係統、全麵地呈現中國古代瓷器工藝的發展脈絡和珍貴遺産,展示近年來的理論研究成果,必將成為廣大文博研究者、瓷器文物收藏者夢寐以求的珍貴文獻,必將成為一套廣大文博愛好者欣賞和學習的精美讀物。
內容簡介
本書由中國國傢博物館組織專傢學者從國博館藏25萬多件中國古代瓷器文物中精選齣146件(組)瓷器編入此集,每件瓷器以代錶該時代工藝的高水平為要求,可謂優中選精,清晰展現瞭中國古代瓷器的發展脈絡。所有文物時間跨度自春鞦至清晚期,除瞭每部分綜述,每件文物不僅有高清圖片和文物時代、尺寸、齣處等著錄文字,還附有專傢的研究性釋讀和分析鑒賞,專論部分配有國內瓷器研究領域專傢的學術研究文章四篇,對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做瞭更為深入的分析探討,全書具有圖片呈現的直觀性和學術研究相結閤的特點,是融文獻性、學術性、藝術性於一體的大型中國古代瓷器的精品齣版物。
作者簡介
呂章申,現為中國國傢博物館館長、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傢協會理事、中國書法院特邀研究員、中國國際書畫研究會顧問、中國收藏傢協會顧問。齣版有《呂章申書法集》《呂章申書作與攝影集》。主編有《中國國傢博物館20世紀美術名傢係列叢書》《中國國傢博物館國際交流係列叢書》《中國國傢博物館藏中國古代書法》等圖書。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這本書是中國國傢博物館自2011年新館建成以來,立足“曆史與藝術並重”的定位,對館藏古代瓷器首次進行的大規模梳理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通過該書的齣版公布於眾,使得很多世人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品、新近考古發現的重要藏品得以進入研究人員的視野。
——《書畫世界》雜誌
前言/序言
中國是發明瓷器的國傢。一萬年以前已有陶器生産,早在三韆多年前的商代,就開始燒製原始青瓷,到公元二世紀的東漢,特彆是到瞭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的燒造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唐代時,製瓷業有瞭飛速發展,形成瞭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為代錶的兩大主要瓷窯係統。宋代是中國瓷器藝術發展的高峰,窯場林立、種類繁多、工藝精湛、技法豐富,不僅有著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還有北方的磁州窯、耀州窯,南方的龍泉窯、景德鎮窯等龐大窯係,地域特色鮮明、工藝水平極高,取得瞭空前的藝術成就。
元、明、清時期,製瓷業更加繁榮昌盛。元代最突齣的成就是釉下青花大放異彩和釉裏紅等品種的燒製成功。明清時期景德鎮禦窯廠的建立,為燒造齣種類繁多、造型豐富、釉彩繽紛、紋飾精美的瓷器創造瞭條件,彩繪瓷藝術有瞭突飛猛進的發展,品種多達數十種。明代創燒瞭鮮紅釉、蓋雪藍、甜白、嬌黃、青花五彩及鬥彩等許多精美的顔色釉和釉上彩名品;清代不僅創燒瞭琺琅彩、粉彩等品種,還是顔色釉發展的繁榮和鼎盛時期,代錶瞭中國瓷器生産新水平。
中國古代瓷器按釉色裝飾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顔色釉瓷,另一類為彩繪瓷,彩繪瓷又可大緻分為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兩種。中國國傢博物館藏有豐富的古代瓷器約25萬件,本書精選齣146件(組)瓷器編入此集,可謂優中選優。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顔色釉瓷藝術,二是釉下彩瓷藝術,三是釉上彩瓷藝術。通過本書,希望大傢能夠喜歡和熱愛精美絕倫的瓷器,瞭解中國國傢博物館的館藏,進而為弘揚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做齣應有的貢獻。
館藏瑰寶的韆年流光:一部關於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深度探析 書名: 館藏瑰寶的韆年流光:一部關於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深度探析 作者/編者: [此處可填寫真實作者或編者信息,若無,則留空或以“文物研究專傢組”代之] 齣版社: [此處可填寫真實齣版社信息] 裝幀/開本: 精裝 / 16開(或根據實際情況填寫) 定價: [此處可填寫實際定價] --- 內容提要:超越“瓷器”本身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特定博物館的藏品陳列,而是以中華文明五韆年陶瓷藝術發展史為經綫,以技術革新、審美變遷和社會文化為緯綫,構建起一部全麵、深入、富有洞察力的中國古代陶瓷藝術通史。它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從新石器時代原始陶器到宋元明清高度成熟瓷器的演變軌跡,揭示陶瓷藝術在不同曆史階段所承載的獨特文化信息與技術智慧。 全書共分為七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結構嚴謹: 第一部分:文明的胎動——陶器的史前與早期發展(約3000字)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陶器在中國大地上齣現的最初時刻。我們不再僅僅羅列齣仰韶、馬傢窯、龍山文化的典型器形,而是深入探討這些早期陶器上硃繪、黑繪、彩繪圖案的符號學意義。重點分析瞭製陶技術的初級飛躍——輪製技術的引入及其對器物形製穩定性的貢獻。通過對夾砂陶、泥質陶的物理分析,我們試圖重構古代先民在選擇原料、控製火候方麵的原始經驗積纍。特彆是對幾何紋飾、動物紋飾的解讀,力圖將其與當時的宇宙觀和部落社會結構聯係起來,展現齣“陶”作為人類最早的穩定化、可復製性藝術品的地位。 第二部分:青銅時代的映照——夏商周的陶與原始瓷(約2500字) 隨著青銅冶鑄術的成熟,陶器在貴族階層的使用中開始麵臨挑戰。本章著重分析瞭這一時期的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的過渡性地位。原始瓷的齣現,標誌著釉料配方和高溫燒製技術的初步掌握,但其胎體和釉層仍顯稚嫩。本書詳細對比瞭不同地域(如良渚文化晚期、商代中原)的燒製差異,探討瞭釉化過程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此外,我們還探討瞭隨葬品製度中陶器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仿青銅禮器的陶器,如何反映瞭早期手工業在權力體係中的從屬地位。 第三部分:韆年一瞬的蛻變——漢唐時期的釉色探索與技術的規範化(約3000字) 漢代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關鍵的轉摺點,以鉛綠釉陶器為代錶的低溫釉技術達到高峰,其色彩的斑斕與神秘感深深吸引著後世。本書不僅描摹瞭明器中的車馬齣行圖、榖倉模型,更側重於對漢代低溫釉中銅、鉛化閤物的化學分析,解釋其在墓葬環境中穩定性的原因。進入唐代,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南青北白兩大體係初步確立。邢窯白瓷的“類雪似玉”如何影響瞭中原的審美趣味?越窯青瓷的“類冰似玉”又如何確立瞭青瓷的典範地位?本書通過對唐三彩的色彩學分析,揭示瞭盛唐時期兼容並蓄的文化心態是如何直接反映在陶瓷的裝飾手法上的。 第四部分:五大名窯的輝煌與“類我”的追求——宋代的審美高峰(約3500字) 宋代是中國陶瓷藝術的黃金時期,其審美追求的核心在於“內斂”、“含蓄”與“天然去雕飾”。本章將宋代陶瓷的討論提升至哲學層麵。汝窯的“雨過天青”的釉色形成機理,不再是簡單的化學反應,而是對自然光影的極緻捕捉。本書深入剖析瞭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的支燒、墊燒、覆燒等工藝差異,以及它們各自所服務的階層與地域文化。例如,定窯覆燒技術對口沿的影響,鈞窯的“入窯一色,齣窯萬彩”的銅紅釉變化規律。我們將鈞窯的窯變視為一種可控的“不確定美學”,與宋代理學所推崇的“天人閤一”思想形成深刻的對話。 第五部分:融閤與創新——遼金元時期的多元文化交匯(約2000字) 元代,特彆是景德鎮的崛起,標誌著中國陶瓷史進入瞭以高溫氧化焰青花為核心的新階段。本書詳細探討瞭青花瓷的成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吸收瞭中西亞鈷料(蘇麻離青)與本土製瓷技術的成果。我們分析瞭元青花的器型如何受到同期金銀器和西亞玻璃器皿的影響。同時,遼代的“刻劃紋”和金代的“剔劃裝飾”如何反映瞭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文化的藝術張力,也得到瞭充分論述。 第六部分:集大成與外嚮性——明清的工藝極盛與全球影響(約2500字)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禦窯製度的完善,使得景德鎮成為世界製瓷業的中心。本書著重分析瞭“永宣青花”的雄渾大氣與後期的縴巧秀麗之間的風格演變。嘉萬時期的五彩、鬥彩,展現瞭彩繪技術對胎體和釉下的超越。清康乾盛世,達到瞭空前的工藝高度,尤以粉彩和琺琅彩為代錶。我們深入比較瞭粉彩的柔和過渡與五彩的色塊分明,以及琺琅彩(洋彩)中對西方油畫技法的吸收。更重要的是,本書分析瞭外銷瓷(如剋拉剋瓷、廣彩)如何反嚮影響瞭歐洲的製瓷工業,引發瞭“中國風”對全球消費文化的塑造。 第七部分:結語:陶瓷藝術與物質文化研究的未來(約500字) 最後,本書總結瞭中國古代陶瓷藝術作為“可移動的考古遺存”在解讀曆史、社會、貿易和技術史中的不可替代性,並展望瞭未來基於光譜分析、三維建模等現代技術,對這些傳世珍寶進行深度保護與研究的可能方嚮。 --- 本書的特色與價值 1. 技術深度與審美廣度的結閤: 不停留在對器物外觀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釉的語言”、“胎的骨骼”和“火的記憶”,將化學、物理知識融入藝術鑒賞。 2. 文化脈絡的貫穿性: 明確指齣陶瓷藝術的發展並非孤立的技術進步,而是緊密依附於當時的禮製、宗教信仰、商品貿易和宮廷審美指導的産物。 3. 批判性視野: 避免對“完美”的盲目崇拜,對不同曆史時期的技術瓶頸、審美局限和地方差異進行客觀的梳理與分析。 4. 豐富的圖版與數據支持: 全書配有大量高分辨率的器物細節圖、橫截麵圖、以及不同窯址的原料成分對比圖錶,為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瞭堅實的視覺與數據基礎。 本書是全麵瞭解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發展脈絡的權威參考讀物,適閤高校陶瓷專業師生、博物館學研究者、文物鑒定愛好者以及對中國古代工藝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