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一件件国博馆藏的中国古代瓷器精品,系统、全面地呈现中国古代瓷器工艺的发展脉络和珍贵遗产,展示近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必将成为广大文博研究者、瓷器文物收藏者梦寐以求的珍贵文献,必将成为一套广大文博爱好者欣赏和学习的精美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专家学者从国博馆藏25万多件中国古代瓷器文物中精选出146件(组)瓷器编入此集,每件瓷器以代表该时代工艺的高水平为要求,可谓优中选精,清晰展现了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脉络。所有文物时间跨度自春秋至清晚期,除了每部分综述,每件文物不仅有高清图片和文物时代、尺寸、出处等著录文字,还附有专家的研究性释读和分析鉴赏,专论部分配有国内瓷器研究领域专家的学术研究文章四篇,对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做了更为深入的分析探讨,全书具有图片呈现的直观性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特点,是融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大型中国古代瓷器的精品出版物。
作者简介
吕章申,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院特邀研究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国收藏家协会顾问。出版有《吕章申书法集》《吕章申书作与摄影集》。主编有《中国国家博物馆20世纪美术名家系列丛书》《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法》等图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自2011年新馆建成以来,立足“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定位,对馆藏古代瓷器首次进行的大规模梳理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通过该书的出版公布于众,使得很多世人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新近考古发现的重要藏品得以进入研究人员的视野。
——《书画世界》杂志
前言/序言
中国是发明瓷器的国家。一万年以前已有陶器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特别是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烧造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唐代时,制瓷业有了飞速发展,形成了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为代表的两大主要瓷窑系统。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高峰,窑场林立、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技法丰富,不仅有著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还有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庞大窑系,地域特色鲜明、工艺水平极高,取得了空前的艺术成就。
元、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昌盛。元代最突出的成就是釉下青花大放异彩和釉里红等品种的烧制成功。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建立,为烧造出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釉彩缤纷、纹饰精美的瓷器创造了条件,彩绘瓷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多达数十种。明代创烧了鲜红釉、盖雪蓝、甜白、娇黄、青花五彩及斗彩等许多精美的颜色釉和釉上彩名品;清代不仅创烧了珐琅彩、粉彩等品种,还是颜色釉发展的繁荣和鼎盛时期,代表了中国瓷器生产新水平。
中国古代瓷器按釉色装饰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颜色釉瓷,另一类为彩绘瓷,彩绘瓷又可大致分为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种。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丰富的古代瓷器约25万件,本书精选出146件(组)瓷器编入此集,可谓优中选优。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颜色釉瓷艺术,二是釉下彩瓷艺术,三是釉上彩瓷艺术。通过本书,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和热爱精美绝伦的瓷器,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进而为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馆藏瑰宝的千年流光: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深度探析 书名: 馆藏瑰宝的千年流光: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深度探析 作者/编者: [此处可填写真实作者或编者信息,若无,则留空或以“文物研究专家组”代之]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真实出版社信息] 装帧/开本: 精装 / 16开(或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定价: [此处可填写实际定价] --- 内容提要:超越“瓷器”本身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博物馆的藏品陈列,而是以中华文明五千年陶瓷艺术发展史为经线,以技术革新、审美变迁和社会文化为纬线,构建起一部全面、深入、富有洞察力的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通史。它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从新石器时代原始陶器到宋元明清高度成熟瓷器的演变轨迹,揭示陶瓷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载的独特文化信息与技术智慧。 全书共分为七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第一部分:文明的胎动——陶器的史前与早期发展(约3000字)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陶器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初时刻。我们不再仅仅罗列出仰韶、马家窑、龙山文化的典型器形,而是深入探讨这些早期陶器上朱绘、黑绘、彩绘图案的符号学意义。重点分析了制陶技术的初级飞跃——轮制技术的引入及其对器物形制稳定性的贡献。通过对夹砂陶、泥质陶的物理分析,我们试图重构古代先民在选择原料、控制火候方面的原始经验积累。特别是对几何纹饰、动物纹饰的解读,力图将其与当时的宇宙观和部落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展现出“陶”作为人类最早的稳定化、可复制性艺术品的地位。 第二部分:青铜时代的映照——夏商周的陶与原始瓷(约2500字) 随着青铜冶铸术的成熟,陶器在贵族阶层的使用中开始面临挑战。本章着重分析了这一时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过渡性地位。原始瓷的出现,标志着釉料配方和高温烧制技术的初步掌握,但其胎体和釉层仍显稚嫩。本书详细对比了不同地域(如良渚文化晚期、商代中原)的烧制差异,探讨了釉化过程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此外,我们还探讨了随葬品制度中陶器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仿青铜礼器的陶器,如何反映了早期手工业在权力体系中的从属地位。 第三部分:千年一瞬的蜕变——汉唐时期的釉色探索与技术的规范化(约3000字) 汉代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以铅绿釉陶器为代表的低温釉技术达到高峰,其色彩的斑斓与神秘感深深吸引着后世。本书不仅描摹了明器中的车马出行图、谷仓模型,更侧重于对汉代低温釉中铜、铅化合物的化学分析,解释其在墓葬环境中稳定性的原因。进入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初步确立。邢窑白瓷的“类雪似玉”如何影响了中原的审美趣味?越窑青瓷的“类冰似玉”又如何确立了青瓷的典范地位?本书通过对唐三彩的色彩学分析,揭示了盛唐时期兼容并蓄的文化心态是如何直接反映在陶瓷的装饰手法上的。 第四部分:五大名窑的辉煌与“类我”的追求——宋代的审美高峰(约3500字) 宋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期,其审美追求的核心在于“内敛”、“含蓄”与“天然去雕饰”。本章将宋代陶瓷的讨论提升至哲学层面。汝窑的“雨过天青”的釉色形成机理,不再是简单的化学反应,而是对自然光影的极致捕捉。本书深入剖析了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支烧、垫烧、覆烧等工艺差异,以及它们各自所服务的阶层与地域文化。例如,定窑覆烧技术对口沿的影响,钧窑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铜红釉变化规律。我们将钧窑的窑变视为一种可控的“不确定美学”,与宋代理学所推崇的“天人合一”思想形成深刻的对话。 第五部分:融合与创新——辽金元时期的多元文化交汇(约2000字) 元代,特别是景德镇的崛起,标志着中国陶瓷史进入了以高温氧化焰青花为核心的新阶段。本书详细探讨了青花瓷的成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吸收了中西亚钴料(苏麻离青)与本土制瓷技术的成果。我们分析了元青花的器型如何受到同期金银器和西亚玻璃器皿的影响。同时,辽代的“刻划纹”和金代的“剔划装饰”如何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的艺术张力,也得到了充分论述。 第六部分:集大成与外向性——明清的工艺极盛与全球影响(约2500字)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御窑制度的完善,使得景德镇成为世界制瓷业的中心。本书着重分析了“永宣青花”的雄浑大气与后期的纤巧秀丽之间的风格演变。嘉万时期的五彩、斗彩,展现了彩绘技术对胎体和釉下的超越。清康乾盛世,达到了空前的工艺高度,尤以粉彩和珐琅彩为代表。我们深入比较了粉彩的柔和过渡与五彩的色块分明,以及珐琅彩(洋彩)中对西方油画技法的吸收。更重要的是,本书分析了外销瓷(如克拉克瓷、广彩)如何反向影响了欧洲的制瓷工业,引发了“中国风”对全球消费文化的塑造。 第七部分:结语:陶瓷艺术与物质文化研究的未来(约500字) 最后,本书总结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作为“可移动的考古遗存”在解读历史、社会、贸易和技术史中的不可替代性,并展望了未来基于光谱分析、三维建模等现代技术,对这些传世珍宝进行深度保护与研究的可能方向。 ---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1. 技术深度与审美广度的结合: 不停留在对器物外观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釉的语言”、“胎的骨骼”和“火的记忆”,将化学、物理知识融入艺术鉴赏。 2. 文化脉络的贯穿性: 明确指出陶瓷艺术的发展并非孤立的技术进步,而是紧密依附于当时的礼制、宗教信仰、商品贸易和宫廷审美指导的产物。 3. 批判性视野: 避免对“完美”的盲目崇拜,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瓶颈、审美局限和地方差异进行客观的梳理与分析。 4. 丰富的图版与数据支持: 全书配有大量高分辨率的器物细节图、横截面图、以及不同窑址的原料成分对比图表,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坚实的视觉与数据基础。 本书是全面了解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发展脉络的权威参考读物,适合高校陶瓷专业师生、博物馆学研究者、文物鉴定爱好者以及对中国古代工艺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