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周為單位,全年52周,每周一個英語口語主題,七句與主題相關的錶達,囊括瞭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熱門話題,從詞根詞源到中英錶達差異,從文化背景到社會習俗,從地道對話到歌麯、美劇,全方位武裝你的口語學習知識庫。隨書配備地道的外教口語音頻、艾力講解音頻以及《酷艾英語》相關視頻,讀者掃碼即可獲得,並可跟讀模仿。隨書贈送一套精美的明信片和書簽(圖案隨機)。
作者簡介
艾力,他是正能量男神,公益創辦早起團、讀書團、健身團,獨創“34枚金幣時間管理法”影響瞭上億人,首部力作《你一年的8760小時》半年即銷售50萬冊。
他是《奇葩說》裏的謙謙君子,是《超級演說傢》裏感動四座的超人氣演講者,他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得到評審和觀眾的一緻好評。
他更是學霸、考神,新東方受歡迎的口語老師之一,CCTV英語演講比賽全國亞軍,曾獲得托福口語、寫作滿分,錄製的《酷艾英語》視頻節目點擊量超5000萬。
內頁插圖
目錄
Week 1 如果感到快樂你就說齣口 1
Week 2 “學霸”是怎樣煉成的 9
Week 3 夢想實現傢 17
Week 4 俺們都是文藝青年 25
Week 5 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33
Week 6 朋友圈眾生相 41
Week 7 那些年,我們參加過的社團 49
Week 8 我們也來談談天氣 57
Week 9 隻想做一名安靜的美男子 65
Week 10 時尚時尚最時尚 73
Week 11 大傢一起聊星座 81
Week 12 睡在我上鋪的你 89
Week 13 一起戰勝拖延癥 97
Week 14 快樂愚人節,開心不糊塗 105
Week 15 就這樣做一個“吃貨”吧 113
Week 16 佳片不多得,爛片時時有 121
Week 17 萬聖節:西方的鬼節 129
Week 18 軍訓:懷念一起暴曬的日子 137
Week 19 好想對你錶白 145
Week 20 乾得好不如說得好? 153
Week 21 Say No是一種技能 161
Week 22 辭舊迎新,紅火一年 169
Week 23 養一隻寵物吧 177
Week 24 你也是遊戲迷嗎? 185
Week 25 誰是K歌之王 193
Week 26 假如生活沒有社交網絡 201
Week 27 情人節:愛要大聲說齣來 209
Week 28 再見,畢業季 217
Week 29 拿什麼拯救你,“剁手黨” 225
Week 30 生命在於運動 233
Week 31 世界再大,也要迴傢 241
Week 32 這是一個“拼爹”的時代? 249
Week 33 “掛科”比不“掛科”難 257
Week 34 感恩節:不隻是感恩 265
Week 35 有關麵試的那些事兒 273
Week 36 最近比較煩 281
Week 37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289
Week 38 光棍節還是購物狂歡節? 297
Week 39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305
Week 40 官場多變幻 313
Week 41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321
Week 42 再見吧,“霧霾君” 329
Week 43 年終奬:一年就盼這一迴 337
Week 44 朋友一生一起走 345
Week 45 愛情男女 353
Week 46 為什麼倒黴的總是我? 361
Week 47 講文明,懂禮儀 369
Week 48 人生需要正能量 377
Week 49 愛足球,如同愛生命 385
Week 50 今天你追星瞭嗎? 393
Week 51 生命不息,減肥不止 401
Week 52 宅到天荒地老 409
前言/序言
有趣、有用、有勇:說英語,現在就開始!
當我還是個酷愛玩“星際爭霸”的少年時,從未曾想這樣一個看似平常的愛好會對我的未來産生多麼大的影響。那時候,遊戲裏麵的角色說的都是英語,於是我經常一邊劈裏啪啦地玩遊戲,一邊念念有詞,模仿他們講話。迴頭想想,電腦遊戲算是我的英語啓濛老師,也讓我在一開始就體會到英語口語練習的真諦,那就是“有趣”。如果你對一門語言産生瞭興趣,學習就會變得格外輕鬆,與這門語言親密接觸的過程甚至會成為你人生中很美好的迴憶。
高考結束後,作為遊戲迷的我毫不猶豫地報考瞭直到今天仍是熱門專業的北大計算機係,可入學後纔發現,學計算機和玩電腦遊戲完全是兩碼事。在經曆一段時間的糾結之後,我轉專業到瞭北大英語係,這纔有瞭一種塵埃落定的踏實感。我雖算得上聰明,但並非天纔,為瞭學好英語,我付齣比旁人更多的努力:當他們齣去嗨皮時,我在學英語;當他們和女友約會時,我在學英語;最煎熬的是看到小夥伴們在玩遊戲時,我還在學英語。
慢慢地我發現,大學英語課本上的一些錶達雖然正確,卻相當老舊,我們在生活中根本不會這樣講,也就是說我們其實學瞭很多沒有用的東西,而“有用”是我為自己定下的第二條標準。於是,在彆人忙著專攻課本時,我選擇去積纍日常生活中的實用錶達。為達到這一目的,最快捷的方法還是找英語母語者做語伴。剛一開始,麵對好不容易交到的外國朋友,我也是各種張不開口,但不知是哪一天,我突然意識到自己也能侃侃而談,和他們很自然地打成一片。我的英語口語水平在不知不覺中突飛猛進,我也理所當然地當選為北大英語口語協會的會長,而我的口語練習之路仍在繼續。
大四那年,我在托福考試中取得口語滿分的好成績,並有幸進入新東方成為一名老師。教托福口語課、錄製“酷艾英語”視頻、成立口語團……由於工作的原因,我接觸到更多想在英語口語方麵有所提升的學生。我愈發認識到,“有趣”和“有用”可以解決英語學習中的大部分問題,但是“有勇”更為重要。有勇意味著你要有張口說英語的勇氣,尤其是張口和老外交流的勇氣;有勇也意味著你有堅持下去的勇氣,經年纍月,定能突破自我。
誰都會犯錯誤,也難免有鬧笑話的時候。記得我剛大一那會兒,找到兩位來自美國的大學生做語伴。一天午飯後,其中一人說“let’s bounce”,一旁的我聽瞭之後就有點懵。我暗忖道,字典中bounce是“跳”的意思,他倆是說飯後運動一下?還是說要去跳舞?我遲疑瞭幾秒鍾,還是鼓起勇氣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他倆很耐心地解釋說,let’s bounce是美國年輕人中比較潮的用法,相當於let’s go,也就是“讓我們齣發”的意思。我恍然大悟,學到瞭一種新錶達,也並沒有丟臉的感覺。英語初學者就像剛學說話的孩子,誰會因為一個孩子錶達不清或發音錯誤而笑話他呢?不敢開口更多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心理障礙而已。
我常在課堂上和學生們分享我自封的“艾氏口語練習法”,詞匯不夠、發音不標準都不應該成為我們不說英語的藉口。對於日常口語,你隻需要記住兩個原則即可:simple(簡單)、useful(實用)。練習的方法也就三條:talk to native speaker、talk to your friends、talk to yourself。尤其是最後一條,每天拿齣半小時對自己說英語,盡量多地使用自己掌握的詞匯和語法,哪怕隻是總結一下你今天做瞭什麼。長久堅持下來,你一定會取得令自己驚喜的進步。
基於幫助大傢練習口語的目的,我編著瞭這本《酷艾英語:酷炫口語365天》:365天不間斷練習,52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每天一句實用的口語錶達(52周共364天,最後一天可用來做全年總結)。我們還請到來自美國本土的英語口語老師錄製每天的地道對話,大傢可以跟讀學習。我本人也為前6周錄製瞭音頻進行講解,後麵46周的內容講解將陸續在我的公眾號“酷艾英語”上持續更新(公眾號二維碼詳見本書前勒口,歡迎各位讀者掃碼關注)。
本書成書過程中,很多老師和朋友給我提供瞭支持和幫助。感謝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導師俞敏洪老師,他一直鼓勵我齣版一本英語口語方麵的著作。感謝新東方大愚文化傳播公司的編輯同事們,他們為這本書的“齣生”也付齣瞭大量心血。感謝一直支持我的學生和朋友們,你們對英語的熱愛和對我的信賴始終鼓舞著我,讓我有機會通過努力小小地改變這個大大的世界。由於本人水平所限,書中難免有紕漏之處,歡迎大小夥伴批評指正。最重要的是,現在就開始,和我一起,勇敢開口說英語吧!
努爾艾力·阿不利孜
2016年8月
寰宇探秘:遠古遺珍與失落文明的低語 一部橫跨時間與空間的史詩級著作,帶領讀者深入探索人類文明史上最引人入勝的謎團,解密那些被時間塵封的輝煌與哀歌。 本書並非聚焦於日常的語言學習或技能提升,而是將視角投嚮瞭人類曆史的宏大敘事中那些最令人神往的角落。我們不談如何“酷炫”地錶達,而是深入探究那些文明遺留下來的、超越語言範疇的深刻信息。 第一部分:失落的科技與建築奇跡 一、金字塔的未解之謎:超越建造術的幾何學 我們將完全避開現代工程學的常規解釋,轉而深入探究古埃及金字塔群,特彆是吉薩大金字塔所蘊含的驚人精度。本書將詳盡分析其與地球經緯度的精確對齊,以及內部結構中那些疑似與天文曆法高度相關的布局。我們不會提供一個簡單的“如何建造”的指南,而是側重於推測支撐這些工程背後的,可能是一種已然失傳的、對宇宙運行規律有著深刻理解的知識體係。通過對內部石棺和甬道方嚮的細緻測量比對,我們將審視那些關於“能量導嚮”或“星象對準”的理論,探討這些宏偉結構是否僅僅是陵墓,抑或是古代文明的巨型觀測站?書中將呈現大量基於激光掃描和地質測繪的獨特圖錶,對比不同時期建築材料的微觀分析結果,試圖描摹齣古埃及人構建這些永恒紀念碑時所依賴的“藍色圖紙”。 二、安第斯山脈的石刻密語:薩剋塞瓦曼的巨石拼接藝術 秘魯庫斯科的薩剋塞瓦曼(Sacsayhuamán)要塞,是安第斯山脈留給世人的一道令人瞠目結舌的難題。本書將著重描繪其外牆上那些重達數百噸的巨石,它們是如何以“無灰泥”的方式,實現比現代建築更精密的咬閤。我們不會使用考古學中常見的“人力推拉”模型進行簡單論證,而是引入岩石學和聲波共振的理論,探討是否存在一種通過振動或某種未知的“塑形”技術,使得這些巨石能夠被精確塑形和移動的可能性。書中將附錄對巨石接縫處的微觀壓力測試數據,展示其抗震能力遠超預期,暗示著一種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材料科學。 三、巴彆塔的殘響:古代文明的統一語言猜想 本書的這一章節將探討曆史上所有文明中都存在的“創世神話”與“大洪水”敘事中的共同母題——對一個統一的、源初語言的追溯。我們不會進行傳統的語言學分析,而是從符號學和心智哲學角度切入,推測在文字齣現之前,人類是否曾共享一套基於自然法則、圖像或音調的通用認知框架。通過對比蘇美爾楔形文字、早期印度河流域印章文字以及早期瑪雅象形文字中的核心符號(如“水”、“天空”、“生命之樹”),試圖構建一個可能存在過的、跨文化交流的“原始語匯庫”,探討語言的分化是否是文明衰落的一個重要標誌。 第二部分:未解的文明興衰與文化斷層 四、印度河流域的靜默:摩亨佐-達羅的城市規劃哲學 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的規劃之精細令人震驚,其擁有遠超同時代其他城市的完善排水係統和網格化街道。然而,這個擁有高度發達文明的社會,卻在其巔峰時期突然集體消失,留下瞭大量的完好建築,卻幾乎沒有戰爭或災難的直接證據。本書將聚焦於此“靜默”的性質。我們將對比其城市布局與後來的吠陀文化遺跡,探討這種高度組織化的社會結構在麵臨環境變化(如季風模式的改變)時,其內在的脆弱性。特彆關注其缺乏明顯王權或神廟的跡象,推測其社會治理結構可能依賴於一種高度去中心化的、基於水利和公共衛生的契約體係。 五、亞特蘭蒂斯的投影:地質記錄與神話的交叉點 我們對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不做純粹的浪漫想象,而是將其作為一個“高復雜度海洋文明”的案例進行地質學和海洋考古學的交叉分析。本書將重點考察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區域中,與柏拉圖描述的時間綫相符的古老海底構造特徵。我們引入瞭關於冰期末期快速海平麵上升的最新數據,並推測:是否存在一個真實的、因地質災難而沉沒的先進沿海聚落群,其記憶被後世誇大並神化?書中將分析某些古代船隻遺跡的材料學特徵,探討是否存在一種比已知的青銅時代航海技術更可靠的、依賴特定海洋洋流或磁場導航的遠洋技術。 六、瑪雅文明的“大撤退”:天文周期與農業危機的關聯 瑪雅文明的古典期終結,並非一個單一事件,而是一個持續數百年的緩慢衰退。本書將深入研究瑪雅長紀曆中關鍵周期的結束點,並將其與中美洲地區重建的氣候模型進行比對。我們重點探討“雨神”崇拜的密集化與乾旱期的重閤度。分析中美洲雨林生態係統中,過度依賴特定作物的單一農業模式,如何在麵對持續性氣候壓力時,引發社會結構性的崩潰。我們關注的不是他們如何計算時間,而是他們如何“應對”時間周期帶來的環境約束,以及知識精英階層在麵對資源枯竭時,社會契約如何瓦解。 第三部分:古老智慧的傳承與斷裂 七、煉金術的真正目的:從化學前身到心性哲學的演變 煉金術在現代常被視為化學的粗糙開端,但本書主張,其在古代和中世紀的真正核心在於哲學和精神轉化。我們將梳理從古埃及的“赫爾墨斯主義”到阿拉伯的“賈比爾·伊本·哈揚”,再到歐洲中世紀的“大工程”(Magnum Opus)的演變脈絡。本書將解密那些關於“賢者之石”和“點金術”的隱晦文本,探討它們如何象徵著對人類自身“不完美物質”的提純與完善過程,而非單純追求黃金。特彆分析其中涉及的“四元素說”與心理學原型理論的潛在聯係。 八、古代醫藥體係中的整體觀:阿育吠陀與中醫的底層邏輯 本書不會介紹具體的草藥配方或針灸穴位,而是剖析東方古代醫學體係(以阿育吠陀和中醫為代錶)在哲學層麵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根本理解。重點在於其“能量流”(Prana/Qi)的概念是如何在理論上指導疾病的診斷與乾預,以及這與西方自希波剋拉底以來的“體液平衡”理論在認知結構上的根本差異。我們將探討這些體係如何將人的生理狀態視為宇宙運行模式的一個微縮體現(Man is a Microcosm of the Universe),並強調這種“整體觀”在現代科學框架下仍具有的啓發價值,尤其是在預防醫學和身心健康領域。 九、無字曆史的留聲機:古代音樂與聲學遺跡 聲音作為信息載體的重要性常常被低估。本書將考察古代用於祭祀或天文觀測的特殊樂器,例如某些史前骨笛、被認為具有定嚮聲學功能的巨石陣內部結構。通過對這些遺物可能産生的頻率範圍進行聲學模擬,我們試圖推斷古代人是否曾利用特定的音高或和聲來影響聽者的心理狀態,或作為與自然環境進行“對話”的工具。這部分內容將帶領讀者聆聽那些被時間掩埋的、非書麵形式的文化遺産的迴響。 結語:曆史的層疊與未來的迴望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提醒讀者,人類文明並非一個綫性的進步過程,而是無數次輝煌的湧現與深沉的斷裂交織而成。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知識體係,很可能隻是無數已逝智慧片段的重新組閤。通過對這些“失落的低語”的重構,我們得以更深刻地審視當前人類文明的路徑,並警惕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結構,在宇宙與時間的尺度下,可能轉瞬即逝的本質。這是一場關於時間、知識與文明脆弱性的深刻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