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知識體係很清晰,理解理論和寫論文的必備佳品。
作者秦亞青教授為外交學院院長,中國國際關係學界知名學者。
《權力·製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係統地梳理和介紹瞭西方國際關係理論,被作為考研參考書。
內容簡介
《權力·製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從理論和方法兩個方麵係統總結瞭作者在國際關係領域的研究和探索,包括對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等西方國際關係理論所做的開創性評介和分析,對中國國際關係學科發展的解讀和思考,以及應用國際政治理論和社會科學方法對具體國際關係現象的實證性研究,反映瞭一個中國學者的思維方式和學術探索。
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進行瞭刪減和調整,並增加瞭作者近年發錶的幾篇重要論文。
作者簡介
秦亞青,政治學博士,外交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外交學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理論和社會科學方法論,學術成果包括《霸權體係和國際衝突》(專著)、《關係與過程: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文化建構》(專著)、《國際關係理論的核心問題與中國學派的生成》(論文)、《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譯著)和《20年危機》(譯著)。
目錄
第二版序
光榮與夢想——中國國際關係學40年(第一版序)
理 論 篇
西方國際關係學——知識譜係與理論發展
權力·製度·文化——國際政治學的三種體係理論
權力政治與結構選擇——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評析
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思想淵源
國際製度與國際閤作——反思新自由製度主義
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
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論——文化結構、文化單位與文化力
國際體係的無政府性——讀溫特的《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無政府文化與國際暴力——大國的強行崛起與和平發展
羅伯特·傑維斯及其國際政治心理學研究
現代國際關係理論的沿革
文化、文明與世界政治:不斷深化的研究議程
行動的邏輯: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知識轉嚮”的意義
國際政治的關係理論
方 法 篇
層次分析法與科學的國際關係研究
國際關係學和中國的國際關係研究
實證主義與中國的國際關係研究
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
第三種方法——國際關係研究中科學與人文的契閤
霸權體係與區域衝突——論美國在重大區域武裝衝突中的支持行為
霸權體係與國際衝突
國傢身份、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三個假設
規則治理與關係治理
全球學與全球國際關係學
後記
第二版後記
精彩書摘
文化和文明研究的分析框架
從冷戰以後的研究成果和文獻來看,文化和文明在世界政治研究中齣現瞭不少的成果。我們不妨從兩個嚮度、四個方麵對此進行一個簡單但卻比較係統的梳理,以厘清研究脈絡,觀察發展取嚮,發現新的知識增長點。
第一個嚮度是結構和過程。也就是說,文化和文明研究的切入點可以是結構性的或是過程性的。一個要素是結構。在社會理論中對結構有著多種的定義和解釋,我們這裏隻選取其中幾個要素進行界定。從結構角度研究文化文明的方式強調:(1) 文化結構的整體特徵,即結構是一個係統要素,是由文化單位構成的一個整體;(2) 文化單位的獨立特徵,即文化結構中的個體單位是獨立的,獨立的文化單位具有該單位區彆於其他單位的本質屬性;(3) 單位的互動特徵,即文化結構中文化單位是互動的,互動受到結構的影響,互動可以改變其行為方式,但不能改變其本質屬性。比如,我們可以把世界視為一個整體的文明結構,其中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中華文明等是這一文明結構的構成單位或曰文明單位,它們之間存在持續不斷的互動關係。
第一嚮度裏麵的第二個要素是過程。無論是文明也好,以文化價值為基礎的國際社會也好,都可以被視為社會性過程。過程視角認為,行為體從一開始就處在復雜的社會關係網絡之中,過程就是變動不居的各種關係。行為體隻有在過程之中纔有意義,其錶徵特性和本質屬性都是與關係過程高度相關的。過程視角不是不重視行為體的所謂本質屬性,但是認為過程本身有著獨立的本體地位和運行動力,可以建構行為體的本質屬性,因而也就可以建構行為體的身份和認同。因此,從過程角度研究文化和文明,也有幾個重要的假定:(1) 過程具有本體地位。過程不僅僅是為結構和單位互動提供背景和平颱,過程本身可以塑造結構和建構行為體;(2) 過程是由運動中的關係構成的。由於關係是流動的,所以行為體,無論是國傢、國際社會還是文化,都是變化的,這不僅涉及其錶徵特點,也涉及其本質屬性;(3) 隻有過程中的文化和文明纔具有社會意義。隨著哲學領域齣現的實踐轉嚮,以實踐共同體研究文明和文化的成果,比如伊曼紐爾·阿德勒對歐洲文明共同體的研究,就更多地強調瞭時間進化和實踐過程的重要意義。
當然,結構和過程更應當視為一種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要素,它們不是分立的、互不相關的兩個極端。一些成果顯然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既有結構色彩,也有過程成分。但總體來說,以這種方式構建分析框架是閤理的,因為重過程和重結構的研究起點齣自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二個嚮度是衝突與融閤。在國際關係學術研究的各種議程之中,衝突與閤作始終是一個重要問題。文化和文明研究也是如此。西方國際關係的理性主義主流理論大多將衝突與閤作視為行為錶徵,所以其解決方式也是行為導嚮的,比如理性選擇,亦即以強力方式迫使或是以獲益方式誘使行為體采取閤作行為。但在另外一個層麵上,衝突與閤作可能更是一個世界觀或是思維方式問題,也就是說,是將世界及其萬物視為本質衝突還是本質非衝突的問題,甚至是衝突還是閤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和持續動力問題。
以衝突式思維審視文化和文明的,第一個關注點是空間。一方麵承認世界是由多種文明和文化構成的,另一方麵力圖在每個文明中尋找本質屬性,比如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不同定義性特徵,以此來界定這個文明。然後尋找文明的不同之處,如果這些不同是本質屬性上的不同,衝突就是不可避免的。文明不同於國傢,所以衝突的內涵不是物質性實力,而是文化性基因。衝突式思維也並非決然認為文化和文明之間的衝突是無解的,但是,這種解決是一方消解另一方,是一種文明替代另一種文明,無論是通過軟實力還是硬實力。曆史上的十字軍東徵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以衝突式思維審視文化和文明的另一個關注點是時間。這種視角強調時間和曆史的進化,認為文明和文化是在時間過程中變化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過程式思考。但是,在這種思考中,首先是區分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並且這種先進文化往往是定格在西方文明之中。比如,布贊認為,歐洲國際社會形成瞭新的基本製度(primary institutions),而中國等新興國傢遵循的是歐洲國際社會過去的諸如主權之類的製度,所以,中國崛起很難和平實現。阿德勒提齣瞭現代文明和後現代文明問題,認為美國代錶瞭現代文明,歐洲代錶瞭後現代文明,所以文明的衝突會發生在美國和歐洲之間。這種先進與落後文明之間的衝突似乎是必然的,而衝突的結果也是先進的文明代替落後的文明。
以融閤式思維審視文化和文明的,首先認為多元文明並非壞事,它們之間可以和諧並存,互相學習,互相融閤。融閤式思維試圖在每種文化和文明中尋找共同的或是優秀的成分,共同的成分構成瞭共存的基礎。優秀的成分會發揚光大,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當年聯閤國秘書長安南發起的文明對話,試圖將各種文明中的優秀成分提煉齣來,比如中華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融閤式思維認為多元文化和文明是可以共存共生的,並且世界原本就是這個樣子。文化和文明的融閤不是一種文化取代另外一種文化和文明,而是在平等對話中交流溝通,在交往過程中、在保留自身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的情況下,形成新的文化和文明閤體。
如果我們把這兩個嚮度結閤起來考慮,就會齣現四種文明和文化的基本研究方式:結構衝突型、結構融閤型、過程衝突型和過程融閤型。下麵我們用這一分析框架來梳理國際關係領域現有的文明和文化研究成果。
前言/序言
《權力·製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第二版)》是一部匯集瞭國際關係學界前沿研究成果的學術著作,聚焦於理解和解釋當代國際關係現象的核心要素——權力、製度和文化。本書不僅梳理瞭國際關係理論的經典脈絡,更著力於探討這些理論在分析現實世界中的應用,以及新的研究方法如何拓展我們對國際政治的認知邊界。 核心議題與理論視角: 本書深入探討瞭國際關係領域中幾個最根本、最具爭議性的議題。 權力: 權力作為國際關係研究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其內涵、形態、分配以及運作機製是本書關注的重點。作者們從不同理論視角齣發,審視瞭物質性權力(如軍事、經濟實力)與非物質性權力(如話語權、意識形態影響力)之間的相互作用。書中可能包含對霸權理論、均勢理論、力量對比變化及其對國際秩序影響的深入分析。同時,也可能涉及權力轉移、權力擴散以及非國傢行為體(如跨國公司、恐怖組織)所擁有的新型權力形式。不同章節可能從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建構主義等多元理論框架齣發,為讀者呈現關於權力這一概念的多維理解。例如,某篇論文可能探討在後冷戰時代,美國單極霸權是否依舊,以及新興大國崛起如何挑戰現有的權力格局。另一篇則可能關注非國傢行為體如何在特定領域(如氣候變化、網絡安全)施加其獨特的權力。 製度: 國際製度,包括國際組織、國際法、國際規範和慣例,被視為塑造國際行為體互動模式、維護國際秩序的關鍵力量。本書對國際製度的研究,既包括對其起源、演變、閤法性及其約束力的考察,也關注製度的實際運作及其在特定領域(如國際貿易、安全閤作、人權保護)的成效與局限。可能齣現的論題包括:國際組織(如聯閤國、世界貿易組織)在處理全球性問題時的作用與挑戰;國際法在規範國傢行為、解決爭端方麵的有效性;以及國際規範如何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國傢的外交政策和國內治理。一些章節可能會運用製度經濟學、新製度主義等理論,分析製度的形成機製、路徑依賴以及製度改革的可能性。例如,一篇研究可能分析世界貿易組織在推動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以及其麵臨的保護主義和區域化挑戰。另一篇則可能探討國際人權條約的執行機製及其在促進人權保障方麵的實際效果。 文化: 文化,作為一種深層影響行為體觀念、價值、認同和行為模式的變量,在近年的國際關係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視。本書力圖揭示文化因素在國際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國傢身份的建構、文明的衝突與對話、跨國文化的傳播與融閤、以及文化因素如何影響國際衝突的認知和解決。可能的論題包括: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國傢利益解讀;文化價值觀在塑造國際閤作與對抗中的作用;媒體、教育、流行文化等跨國文化流動如何影響國傢間關係;以及後殖民主義視角下文化權力在國際體係中的體現。建構主義的理論視角在此領域可能得到廣泛應用,強調觀念和認同的形成過程。例如,有章節可能分析“文明衝突論”的局限性,並提齣跨文化理解與閤作的可能性。另一篇可能探討社交媒體如何成為文化傳播和意識形態滲透的重要平颱,對國傢間關係産生微妙影響。 研究方法與理論創新: 本書不僅關注“研究什麼”,更重視“如何研究”。它匯集瞭多種研究方法,體現瞭國際關係研究方法論的最新發展。 經典研究方法: 研究文集會涵蓋傳統的定性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曆史分析、比較研究。這包括對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如兩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冷戰的演變、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等,以揭示權力、製度、文化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互動。 量化與計量方法: 隨著數據科學和計算能力的提升,計量經濟學模型、統計分析、大數據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在國際關係研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書可能包含運用統計模型分析戰爭頻率、國際援助效果、國際組織成員國投票行為等的研究。例如,利用曆史數據建立計量模型,量化經濟實力與軍事衝突之間的關係。 新方法與跨學科視角: 本書也可能積極擁抱新興的研究方法,例如網絡分析(Network Analysis)來研究國際聯盟的形成與瓦解,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來理解國際政治中的意識形態鬥爭,以及基因圖譜(Genomics)或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在理解領導人決策或群體行為中的潛在應用(盡管後者可能更具前瞻性)。此外,跨學科的視角也是本書的一大亮點。研究者可能從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曆史學、甚至信息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汲取養分,為國際關係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例如,藉鑒經濟學的博弈論來分析國際談判的策略;運用社會學的群體動力學來理解國際組織內部的決策過程;或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領導人的認知偏差如何影響其外交決策。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權力·製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第二版)》的齣版,為理解當代國際關係提供瞭豐富而深刻的分析框架。 理論的深化與拓展: 本書有助於深化學者們對權力、製度、文化等核心概念的理解,並為建構新的理論框架提供基礎。它鼓勵學者們在經典理論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反思,並積極探索新的理論視角。 現實問題的分析: 通過將理論與現實問題相結閤,本書為分析當今世界麵臨的復雜挑戰,如地緣政治競爭、全球性治理赤字、氣候變化、流行病危機、技術顛覆等,提供瞭有力的理論工具和研究方法。 方法論的啓迪: 本書展現瞭國際關係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創新性,為年輕學者提供瞭學習和藉鑒的範例,激勵他們在研究中采用更嚴謹、更具創造性的方法。 跨界對話的平颱: 作為一本匯集多位學者智慧的文集,本書促進瞭國際關係學界內部不同學派、不同研究取嚮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有助於形成更具共識和建設性的學術氛圍。 總而言之,《權力·製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第二版)》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著作。它不僅是國際關係領域學者們的必讀之作,也為政策製定者、國際組織工作者、以及所有對國際政治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復雜世界的重要窗口。本書以其深刻的理論洞察、嚴謹的研究方法和前瞻性的學術視野,為我們提供瞭理解和應對21世紀國際關係挑戰的寶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