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料简编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料简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仝华,冯雅新,史春风 编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历史
  • 史料
  • 中国近现代史
  • 战争史
  • 军事史
  • 编纂
  • 档案
  • 文献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349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21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料简编》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立项编写的资料集。其主要反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期间,中华民族一切主张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党派、军队和团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团结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情况。

目录

专题一 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及其反人类的罪行
一、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方针、大陆政策及其侵华总兵力
二、日本发动的重大侵华事变
三、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屠杀中国人民的大惨案
四、日本侵略者的其他罪行

专题二 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
一、力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揭示抗日战争发展规律
三、阐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四、析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若干重大问题
五、制定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专题三 局部抗战阶段的抗日斗争
一、从东北地区开始的局部抗战
二、一·二八淞沪抗战
三、长城抗战
四、察哈尔抗战
五、绥远抗战和全国抗日援绥运动
六、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

专题四 全面抗战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战斗(举要)
一、卢沟桥抗战
二、淞沪会战
三、台儿庄大捷
四、武汉会战。
五、衡阳保卫战

专题五 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进行的重大战役战斗(举要)
一、平型关大捷
二、雁门关伏击战和阳明堡战役
三、黄土岭之战
四、百团大战

专题六 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进行的抗日游击战争
一、敌后抗战及抗日根据地概况
二、“兵民是胜利之本”
三、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术战法
四、外国记者眼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专题七 席卷中国大地的民众抗战和海外侨胞对祖国抗战的支援
一、国内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的抗日救亡运动
二、全国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抗日斗争
三、港澳台地区民众的抗日斗争
四、海外侨胞对祖国抗战的支援

专题八 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
一、以身殉国的抗日将领
二、宁死不屈的英雄群体

专题九 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派遣中国军队协同盟军作战
及参与筹划战后国际秩序
一、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二、中国战区的建立
三、中国远征军人缅援英作战;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滇西的作战
四、参与筹划战后国际秩序

专题十 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援
一、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
二、若干国家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中国抗战
三、一些国际友人给予中国人民道义和物质等方面的支援
四、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声援中国抗战

专题十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
一、《波茨坦公告》的发表和苏联对日宣战
二、中国全面反攻阶段的到来
三、解放区战场的全面反攻
四、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及其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

后记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料简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这本书本身,而是聚焦于其他历史、文化或学术领域,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 《远古文明的辉煌:尼罗河畔的帝国兴衰》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关于古埃及文明从早王朝时期到罗马统治下的悠久历史的深度研究著作。它超越了传统仅关注法老王和金字塔的叙事模式,而是深入探讨了支撑这个绵延三千余年文明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技术成就以及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全书分为五大部分,辅以详尽的考古学证据、铭文翻译和图版解析,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生动且充满细节的古埃及世界图景。 第一部分:尼罗河的馈赠——文明的起源与早期整合 (约公元前3100年—前2686年) 本部分详述了古埃及文明在尼罗河流域的地理孕育过程。我们首先考察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在公元前第四千纪末期的文化差异与交流互动。重点分析了纳尔迈调色板等关键早期文物,如何印证了美尼斯(或统一者)对两地的整合。对早期王朝时期行政体系的萌芽状态,如原始官僚机构的建立和象形文字的初步成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此阶段的讨论特别关注了早期墓葬(如马斯塔巴)的结构演变,这些结构直接预示了后世宏伟金字塔的建造理念。 第二部分:金字塔的时代——古王国时期的国家权力与宗教构建 (约公元前2686年—前2181年) 古王国时期被誉为古埃及的“黄金时代”,本书对此时期的国家组织能力进行了深入剖析。重点研究了第三王朝乔塞尔金字塔(阶梯金字塔)的设计理念,及其与首席建筑师伊姆霍特普的哲学思想的关联。第四王朝的吉萨金字塔群的建造,不再被简单视为工程奇迹,而是被置于宏大的太阳神崇拜体系中进行解读。我们探讨了“马阿特”(Ma’at,宇宙秩序与正义)概念如何成为法老统治合法性的基石。此外,对第五王朝后,地方贵族权力抬头导致中央集权松动的历史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 第三部分:混沌与复兴——第一、第二中间期及中王国的文化张力 (约公元前2181年—前1650年) 第一中间期(First Intermediate Period)是中央权威瓦解的体现。本书通过对地方行政文献和“悲歌文学”的解读,揭示了社会动荡、气候变化(尼罗河泛滥的不稳定)对社会心理的深刻影响。随后,中王国(Middle Kingdom)的崛起标志着埃及重新实现了统一和繁荣。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趋于内省与现实主义,法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祇,而是具有忧患意识的领导者。我们详细考察了卢浮宫(Thebes)的复兴,以及阿蒙神的地位逐步上升的过程,为日后新王国的宗教变革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帝国之巅——新王国的军事扩张与宗教革命 (约公元前1550年—前1070年) 新王国时期是埃及国力达到顶峰的阶段,本书侧重于对外军事政策和外交实践。对图特摩斯三世的军事远征、哈特谢普苏特的和平贸易政策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大的篇幅用于解析阿肯那顿法老的“阿吞神一神论”宗教改革。我们不仅分析了其政治动机,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阿玛尔那信件和阿玛尔那时期艺术风格的转变,来评估这次激进改革对埃及传统社会和神庙经济的冲击。图坦哈蒙的早逝及其随后的“复辟”,如何标志着多神教传统的强力回归,也在此作了深入论述。 第五部分:黄昏与遗产——晚期王朝至希腊化时期的文化适应 (约公元前1070年—公元30年) 晚期王朝时期(Late Period)充满了外族入侵与文化抵抗。本书详细记录了努比亚人(第二十五王朝)、亚述人、以及最终波斯人的统治对埃及政治结构的侵蚀。随后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和托勒密王朝的建立,将埃及历史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希腊-埃及文化融合阶段。我们重点研究了亚历山大城作为知识中心的崛起,特别是亚历山大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学术活动,以及埃及本土文化元素如何被融入希腊化的信仰体系中(如塞拉皮斯神)。最终,本书以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统治及其在罗马帝国阴影下的终结,为古埃及三千年文明画上了句号,并探讨了其法律、建筑、医学等遗产如何被后世文明继承和发展。 作者简介: 作者是一位长期深耕于中东古代史及考古语言学的资深学者。其学术生涯专注于原始文献的田野考证与跨文化比较研究。本书是其耗费二十年心血的集大成之作,充分利用了近年来在卢克索、阿布辛贝等地发掘的新资料,力求呈现一个既尊重学术前沿,又对普通读者充满吸引力的古埃及史全景。书中包含数百幅高质量的文物线描图和原始文献节选翻译,是了解古埃及文明的权威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极为克制而有力的混合体。它在描述重大军事行动时,用词极其精准,充满了军事术语的专业感,但又不会因此疏远大众读者。而当叙述到社会背景或民众反应时,语言又会立刻变得沉稳而富有画面感,仿佛旁白冷静地讲述着一场正在眼前上演的悲壮戏剧。这种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的微妙平衡点,是许多历史作品难以企及的。它的行文节奏变化多端,时而紧凑如鼓点,时而舒缓如长叹,这种内在的韵律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体验。通篇下来,几乎看不到任何矫揉造作或故作高深的文字堆砌,一切的表达都围绕着“准确还原历史现场”这一核心目的服务,体现了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朴素而强大的敬畏之心。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在梳理复杂史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逻辑性。它并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线性叙述,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主题式的切入点,将宏大的战争图景,分解成了若干个可以被精准剖析的单元。比如,关于战略部署的章节,作者似乎有一种天生的能力,能够将那些错综复杂的军事调动,梳理得如同军棋推演一般清晰明了,每一步的因果关系都交代得丝丝入扣,没有丝毫含糊不清之处。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理解高强度军事历史的门槛。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生僻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事件本身的语言,引导读者逐步深入,每一次的转折点都处理得干净利落,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这种布局上的精妙,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历史洞察力和高超的叙事技巧。

评分

书中对于人物群像的刻画,处理得相当有分寸感和力度,绝非简单的脸谱化描绘。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基层指挥官和普通抗日志士的侧写部分,那些片段式的记载,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笔都像是精准的素描,勾勒出了那个时代个体在巨大洪流中的挣扎、坚韧与牺牲。没有冗余的煽情,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作者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道理,通过对具体细节的捕捉——比如一封家书的残页、一次简短的战地会议记录——便能将个体命运与民族气节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叙事策略,使得书中的“人”活了起来,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的冰冷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困惑、有决心的鲜活存在。这种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尊重和精准还原,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厚重感和可信度,让人在阅读时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刻体会到胜利背后沉甸甸的代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显陈旧的米黄色调,配上苍劲有力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十分考究,不是那种光滑刺目的现代印刷纸,而是带着一丝粗粝感的哑光纸,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肌理。从排版上看,编辑显然是下了不少功夫,小标题的设置和段落间的留白,都恰到好处地控制了阅读的节奏。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某些关键历史地点的地图插页,虽然是黑白印刷,但线条的精细度足以让人清晰辨认出当年的地形地貌。装帧上那种对历史的敬畏感,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心生肃穆,这绝不是一本草草了事的作品能够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承载着厚重记忆的文物,让人在阅读之余,也能感受到设计者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切理解和尊重。这种对形式的重视,无疑为内容的呈现增添了强大的感染力。

评分

从资料的广度和稀有性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下了血本的。我注意到其中引用了许多非主流的档案材料,一些日期、地点和参与人员的细节核对,明显比我在其他通史读物中看到的要更为详尽和具体。尤其是涉及特定战役中多方情报的交叉比对部分,那种求证过程的严谨性,展现了编纂团队非同寻常的田野调查和档案挖掘能力。这不像是简单地汇编二手资料,更像是一次严肃的、近乎考古学意义上的资料抢救工作。这种对“第一手”痕迹的执着追求,使得书中的论断极具说服力,每一点关键信息的出现,都像是历史迷宫中被点亮的灯塔,为理解当时的决策背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系。对于真正渴望探究史实细节的深度阅读者而言,这种对资料源头的尊重和细致,是衡量一部历史著作价值的核心标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