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小書 梓翁說園(精裝本)

大傢小書 梓翁說園(精裝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從周 著
圖書標籤:
  • 園藝
  • 植物
  • 傳統文化
  • 生活
  • 科普
  • 園林
  • 梓翁
  • 精裝
  • 大傢小書
  • 閱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齣版社
ISBN:9787200120141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2596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

  首屆嚮全國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


內容簡介

  中國園林是由建築、山水、花木等組閤而成的一個綜閤藝術品,真是“寸草有緻,片石生情”,雖“半畝方塘”,卻追求“天光雲影”之意境,極富詩情畫意,走進中國園林就如同走進瞭中國藝術的殿堂。在本書中,園林學傢陳從周先生將文史知識與園林建築理論結閤起來談,結閤不同地方的園林,係統論述中國造園理論諸如立意、組景、動觀、靜觀、掇山、理水、建築、栽植等,本書既可說是園林理論著述,也是婉約清麗、暢快明達的文學小品。因此,本書可說是中國園林的導遊。

作者簡介

  陳從周(1918—2000),原名鬱文,晚年彆號梓室,自稱梓翁。中國古建築學傢、園林藝術傢,且擅長文史,兼工詩詞、繪畫。曾任同濟大學教授。1978年,赴美國紐約為大都會博物館設計園林“明軒”。1987年,設計並主持施工上海豫園東部園林的復園工程。主要著述有《蘇州園林》《揚州園林》《說園》《中國民居》等,其中《說園》“談景言情、論虛說實、文筆清麗”,影響力之大,遠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目錄

001 說園

013 續說園

023 說園(三)

034 說園(四)

044 說園(五)

052 園日涉以成趣

057 蘇州園林概述

088 蘇州網師園

094 蘇州滄浪亭

097 揚州園林與住宅

149 瘦西湖漫談

156 揚州大明寺

160 泰州喬園

165 三山五泉話鎮江

168 常熟園林

174 同裏退思園

177 上海的豫園與內園

182 西湖園林風格漫談

189 南北湖紹

192 興的瀋園與春波橋

196 寜波天童記遊

199 端州天下聞

203 恭王府小記

207 頤和園

211 避暑山莊

215 濰坊十笏園

217 建築中的“藉景”問題

226 村居與園林


精彩書摘

  我國造園具有悠久的曆史,在世界園林中樹立著獨特風格,自來學者從各方麵進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見。如今就我在接觸園林中所見聞掇拾到的,提齣來談談,姑名《說園》。

  園有靜觀、動觀之分,這一點我們在造園之先,首要考慮。何謂靜觀?就是園中予遊者多駐足的觀賞點。動觀就是要有較長的遊覽綫。二者說來,小園應以靜觀為主,動觀為輔。庭院專主靜觀。大園則以動觀為主,靜觀為輔。前者如蘇州“網師園”,後者則蘇州“拙政園”差可似之。人們進入網師園宜坐宜留之建築多,繞池一周,有檻前細數遊魚,有亭中待月迎風,而軒外花影移牆,峰巒當窗,宛然如畫,靜中生趣。至於拙政園徑緣池轉,廊引人隨,與“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換影,這是動觀。立意在先,文循意齣。動靜之分,有關園林性質與園林麵積大小。像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園,則宜以靜觀為主,即為一例。

  中國園林是由建築、山水、花木等組閤而成的一個綜閤藝術品,富有詩情畫意。疊山理水要造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山與水的關係究竟如何呢?簡言之,範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縮小(網師園水池仿虎丘白蓮池,極妙),處理原則悉符畫本。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貫通,全園生動。我曾經用“水隨山轉,山因水活”與“溪水因山成麯摺,山蹊(路)隨地作低平”來說明山水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從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啓示。明末清初疊山傢張南垣主張用平岡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園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們能初步理解這個道理,就不至於離自然太遠,多少能呈現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國園林的樹木栽植,不僅為瞭綠化,且要具有畫意。窗外花樹一角,即摺枝尺幅;山間古樹三五,幽篁一叢,乃模擬枯木竹石圖。重姿態,不講品種,和盆栽一樣,能“入畫”。拙政園的楓楊、網師園的古柏,都是一園之勝,左右大局,如果這些饒有畫意的古木去瞭,一園景色頓減。樹木品種又多有特色,如蘇州留園原多白皮鬆,怡園多鬆、梅,滄浪亭滿種箬竹,各具風貌。可是近年來沒有注意這個問題,品種搞亂瞭,各園個性漸少,似要引以為戒。宋人郭熙說得好:“山以水為血脈,以草為毛發,以煙雲為神采。”草尚如此,何況樹木呢!我總覺得一個地方的園林應該有那個地方的植物特色,並且土生土長的樹木存活率大,成長得快,幾年可茂然成林。它與植物園有彆,是以觀賞為主,而非以種多鬥奇。要能做到“園以景勝,景因園異”,那真是不容易。這當然也包括花卉在內。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國園林是各具風格的。古代園林在這方麵下過工夫,雖亭颱樓閣,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風花雪月,光景常新。我們民族在欣賞藝術上存乎一種特性,花木重姿態,音樂重鏇律,書畫重筆意等,都錶現瞭要用水磨工夫,纔能達到耐看耐聽,經得起細細的推敲,蘊藉有餘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討上,這些似乎對我們有所啓發。

  園林景物有仰觀、俯觀之彆,在處理上亦應區彆對待。樓閣掩映,山石森嚴,麯水灣環,都存乎此理。“小紅橋外小紅亭,小紅亭畔,高柳萬蟬聲。”“綠楊影裏,海棠亭畔,紅杏梢頭。”這些詞句不但寫齣園景層次,有空間感和聲感,同時高柳、杏梢,又都把人們視綫引嚮仰觀。文學傢最敏感,我們造園者應嚮他們學習。至於“一丘藏麯摺,緩步百躋攀”,則又皆留心俯視所緻。因此園林建築物的頂,假山的腳,水口,樹梢,都不能草率從事,要著意安排。山際安亭,水邊留磯,是能引人仰觀、俯觀的方法。

  我國名勝也好,園林也好,為什麼能這樣勾引無數中外遊人百看不厭呢?風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還有個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曆史。我曾提過風景區或園林有文物古跡,可豐富其文化內容,使遊人産生更多的興會、聯想,不僅僅是到此一遊,吃飯喝水而已。文物與風景區園林相結閤,文物賴以保存,園林藉以豐富多彩,兩者相輔相成,不矛盾而統一。

  ……

前言/序言


《園林史話:從古典到現代的景觀變遷》 引言:人與自然的對話 自古以來,園林便是人類精神世界的棲息地與自然景觀的藝術化錶達。它不僅僅是花草樹木的簡單堆砌,更是哲學思想、審美情趣、社會變遷的縮影。本書《園林史話:從古典到現代的景觀變遷》旨在帶領讀者跨越時空,深入探尋世界各地園林藝術的起源、演變及其背後的文化驅動力。我們不求麵麵俱到,但求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捕捉園林美學如何被時代塑造、又如何反作用於人類生活。 第一章 東方之境:山水意境的營造 本章聚焦於東方,特彆是中國和日本的古典園林藝術。 1.1 中國:天人閤一的哲學基石 中國的園林藝術,根植於道傢“道法自然”和儒傢“修身齊傢”的思想。它追求的不是對自然的完全復製,而是“縮景”與“藉景”的藝術。 私傢園林的精巧: 以江南私傢園林為核心,細緻剖析蘇州園林的疊山理水、移步換景的布局手法。例如,拙政園中對水體的處理,如何營造齣空靈的江南煙雨意境;留園的漏窗,如何打破空間界限,將外部景色引入室內,實現“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我們將探討文人園林中對匾額、楹聯、花木寓意(如鬆、竹、梅)的運用,這些元素如何共同構建齣一個供人沉思、寄托情懷的精神空間。 皇傢園林的宏大: 聚焦於北方皇傢園林,如頤和園和承德避暑山莊。皇傢園林更強調“秩序”與“威儀”,體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理念。分析其軸綫對稱、功能分區(如理政區與遊憩區)的特點,以及如何通過高超的工程技術(如萬壽山-昆明湖的構建)來駕馭宏大的自然尺度。 造園要素的解析: 深入探討太湖石的審美價值(“瘦、皺、透、漏”),廊道、亭、榭的功能性與象徵意義,以及中國古典園林中對“靜”與“動”的平衡把握。 1.2 日本:侘寂之美的禪意錶達 日本園林是吸收瞭中國園林元素後,結閤本土神道教與禪宗思想發展齣的獨特體係。 枯山水庭院的極簡主義: 以龍安寺石庭為代錶,分析其“以少勝多”的哲學。沙礫象徵水波,石塊象徵島嶼或山巒,留白的空間成為瞭觀者進行冥想的媒介。這種形式是對物質的剝離,追求精神上的無限可能。 迴遊式與觀賞式: 比較日本與中國在遊賞路徑上的差異。日本園林往往更注重特定角度的“框景”,引導觀者在固定的視點上獲得強烈的視覺衝擊,體現齣一種內斂而剋製的審美。 第二章 歐洲:秩序、浪漫與人工的勝利 本章將視角轉嚮西方,考察歐洲園林如何從宗教象徵逐步走嚮對自然的絕對控製,再到對野性的迴歸。 2.1 法式園林:理性的幾何錶達 17世紀路易十四統治下的凡爾賽宮園林是法式園林的高峰。 絕對君主製的投影: 法式園林是“人定勝天”思想的極緻體現。分析其嚴格的幾何對稱、筆直的林蔭道、修剪整齊的綠籬(Topiary)。這種對自然形態的幾何化處理,象徵著王權的絕對秩序和對無序自然的徵服。 水景與雕塑: 詳細介紹凡爾賽宮中復雜的水力係統工程,以及大量古典雕塑(如阿波羅噴泉)在空間序列中的作用。 2.2 英式園林:自然的迴歸與田園牧歌 18世紀,以亨利·科普和蘭斯洛特·布朗為代錶的風景園林師,發起瞭一場針對法式僵硬對稱的反叛。 “派對”美學與“自然”的構建: 英式園林追求一種“被美化瞭的自然”,它模仿田園詩中的理想景象。分析其如何運用人工湖泊、假山、以及故意“不經意”放置的亭颱樓閣(如中國塔、哥特式廢墟),來營造齣一種曆史的深度和浪漫的憂鬱感。 空間層次的塑造: 探討布朗“鏟平一切”的風格,如何通過草坪、樹群和蜿蜒小徑,創造齣開闊、通透、富有層次感的視覺效果,使人感覺仿佛置身於一幅由紳士精心繪製的風景畫中。 第三章 現代轉型:功能主義與生態意識的覺醒 進入19世紀末至20世紀,工業革命、城市化進程以及新的社會思潮對園林設計産生瞭根本性的影響。 3.1 城市公園的誕生與公共空間 隨著城市人口的激增,園林不再是貴族的專屬,公園成為現代城市中保障居民健康與社交的重要“綠色肺葉”。 美國景觀設計的開拓: 重點分析弗雷德裏剋·勞·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在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理念。中央公園如何通過巧妙的土方工程和植被規劃,在一個高密度的城市核心區,成功地模擬齣鄉村的開闊感,實現“精神避難所”的功能。 功能至上: 探討現代景觀設計如何開始融入交通、排水、休閑娛樂等實用功能,美學錶達開始讓位於社會需求。 3.2 現代主義的幾何與新材料 20世紀中期,受包豪斯和現代建築運動影響,景觀設計也走嚮簡化和抽象。 清晰的邊界與平麵化: 分析加勒特·艾剋博格(Garrett Eckbo)等人的作品,他們利用混凝土、鋼材等現代材料,以簡潔的幾何形狀和清晰的層次劃分,來應對小尺度的城市地塊。此時的重點是清晰的動綫組織和材料的質感對比。 3.3 生態與可持續設計:未來的方嚮 當代園林設計的核心議題轉嚮瞭對地球環境的責任。 “硬”景觀嚮“軟”景觀的迴歸: 探討雨水花園、本土植物選擇、生物多樣性保護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設計不再是單純的裝飾,而是積極參與到城市水循環和生態係統的管理中。 從“裝飾品”到“基礎設施”: 分析城市綠道、屋頂綠化等新興形式,它們如何將園林美學融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實現景觀的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的融閤統一。 結語:永恒的探索 園林藝術的演變,本質上是人類認知自身與自然關係的曆史進程。從東方對意境的追求,到西方對秩序的建立,再到現代對生態的關懷,每一個時期的園林,都是那個時代精神風貌最直接的物質體現。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廣闊的視角,讓讀者理解今日所見每一方寸之景背後的深厚文化積澱與設計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充滿瞭某種難以言喻的韻味。它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沒有陷入那種枯燥乏味的官方腔調。作者似乎深諳中文錶達的藝術,遣詞造句既精確又富有畫麵感。我注意到一些長句的結構非常考究,主謂賓的排列充滿瞭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甚至可以大聲朗誦齣來。更難得的是,在解釋那些可能有些晦澀的概念時,作者常常會插入一些充滿智慧的、略帶幽默感的個人見解,這些點綴像是在一篇素雅的畫捲上點上瞭幾筆靈動的色彩,瞬間激活瞭文字的生命力。這讓我聯想到一些老派文人的著作,那種“我思故我在”的文字張力,是當代很多追求效率的寫作方式所喪失的。閱讀這樣的文字,不僅僅是在獲取信息,更像是在與一位博學睿智的長者進行一次深入的、充滿啓發的對話。它要求你慢下來,去品味每一個詞語背後的深意,這是一種對閱讀本體的迴歸和尊重。

評分

從內容深度來看,這本書展現齣瞭遠超乎一般通俗讀物的紮實功底。它沒有停留在膚淺的概念介紹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問題的本質和曆史的淵源。比如在探討某個核心理論時,作者不僅闡述瞭它在當下的應用價值,還追溯瞭其思想的萌芽和演變過程,甚至不避諱地指齣瞭該理論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局限性。這種多維度的審視,極大地提升瞭內容的厚度和可信度。我發現書中引用的參考文獻和資料也極為豐富和權威,這錶明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做瞭大量的案頭工作,確保瞭觀點的有理有據。對於我這樣的資深愛好者來說,最吸引人的就是這種“刨根問底”的精神。它不滿足於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質疑、去探索答案背後的“為什麼”。這種對知識的敬畏和探索的勇氣,使得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知識讀物,更像是一本學術精神的啓濛之作,非常具有啓發性。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衝擊,在於它打破瞭我原有的認知框架,成功地在我的思維中開闢瞭一條新的路徑。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用既有的範式去套用新的信息,導緻理解上的僵化。然而,這本書裏的一些論述角度非常新穎,它似乎總能從一個意想不到的側麵切入,將那些看似熟悉的議題重新組織起來,展現齣完全不同的麵貌。這種“去中心化”的解讀方式,極大地激活瞭我的批判性思維。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在閱讀過程中産生瞭大量的互動——反駁、印證、拓展。這種積極的認知參與感,遠比被動接受信息來得更有價值。它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思考空間的大門。讀完之後,我發現看待某些既有事物的方式已經發生瞭微妙而深刻的轉變,這正是一本真正優秀著作的標誌:它改變瞭你觀察世界的方式,而不僅僅是填充瞭你大腦中的某個知識點。

評分

這本《大傢小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精裝本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那種老派的、沉穩的書捲氣撲麵而來。我個人非常看重書籍的物理體驗,現在的很多書為瞭追求輕薄和成本控製,犧牲瞭閱讀的愉悅感。但這本顯然是下瞭功夫的,封麵設計雖然簡約,卻透露齣一種曆久彌新的古典美,字體排版也很有講究,間距和字號的拿捏都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我特彆留意瞭一下紙張的選擇,不是那種太光滑反光的銅版紙,而是略帶紋理的啞光紙,手感溫潤,墨色印製清晰,即便是細小的插圖或圖錶(如果書裏有的話),細節也得到瞭很好的保留。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我覺得作者或編者對內容本身抱有極大的敬意。說實話,現在市麵上很多書,感覺更像是快消品,翻兩下就放下瞭。但看到這本書的裝幀,我就知道,這是一本值得放在書架上細細品味,甚至可以作為傳傢之寶的書籍。它傳遞齣一種信息:內容是珍貴的,值得用最好的方式去承載和呈現。對於我這種有輕微“藏書癖”的人來說,光是它的外殼就已經值迴票價瞭。

評分

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去研究這本書的整體結構和內容組織邏輯,發現它在章節安排上體現瞭一種非常巧妙的漸進性。它不像有些專業書籍那樣一開始就拋齣艱澀的理論,而是采取瞭一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方式來引導讀者進入主題。開篇的幾章似乎在構建一個宏觀的背景框架,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敘事方式引入瞭核心概念,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能迅速建立起對全局的認識,避免瞭“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睏境。隨後,內容開始轉嚮具體的案例分析或技術闡述,但即便是這些復雜的部分,作者也善於運用類比和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抽象的原理。我尤其欣賞它在過渡段的處理,邏輯鏈條銜接得非常自然流暢,讓人讀起來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不會感覺到生硬的轉摺。這種精心的編排,無疑是建立在作者對學科脈絡有著深刻洞察的基礎上的。它不是簡單的知識點堆砌,而是一部經過精心打磨的知識地圖,引導著讀者有條不紊地探索未知領域,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閱讀體驗的至高境界。

評分

名傢經典,適於收藏,京東優惠大,準備收齊叢書。

評分

陳從周當然是說園大傢瞭,這個精裝本真是不錯。

評分

這是很好的東西,非常地值得購買。

評分

朋友推薦的,據說不錯,還沒開始看

評分

書裏全是文字,沒圖,慎買

評分

經典之作

評分

簡約,但科學。適閤閑來一讀。

評分

不錯,做活動,很有意思的書。

評分

好書,值得收藏,值得一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