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在本书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结合不同地方的园林,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本书既可说是园林理论著述,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因此,本书可说是中国园林的导游。
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中国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且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曾任同济大学教授。1978年,赴美国纽约为大都会博物馆设计园林“明轩”。1987年,设计并主持施工上海豫园东部园林的复园工程。主要著述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说园》《中国民居》等,其中《说园》“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001 说园
013 续说园
023 说园(三)
034 说园(四)
044 说园(五)
052 园日涉以成趣
057 苏州园林概述
088 苏州网师园
094 苏州沧浪亭
097 扬州园林与住宅
149 瘦西湖漫谈
156 扬州大明寺
160 泰州乔园
165 三山五泉话镇江
168 常熟园林
174 同里退思园
177 上海的豫园与内园
182 西湖园林风格漫谈
189 南北湖绍
192 兴的沈园与春波桥
196 宁波天童记游
199 端州天下闻
203 恭王府小记
207 颐和园
211 避暑山庄
215 潍坊十笏园
217 建筑中的“借景”问题
226 村居与园林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像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渐少,似要引以为戒。宋人郭熙说得好:“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我总觉得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这当然也包括花卉在内。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工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工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
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在处理上亦应区别对待。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湾环,都存乎此理。“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词句不但写出园景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都把人们视线引向仰观。文学家最敏感,我们造园者应向他们学习。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则又皆留心俯视所致。因此园林建筑物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不能草率从事,要着意安排。山际安亭,水边留矶,是能引人仰观、俯观的方法。
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我曾提过风景区或园林有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联想,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吃饭喝水而已。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彩,两者相辅相成,不矛盾而统一。
……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研究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内容组织逻辑,发现它在章节安排上体现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渐进性。它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一开始就抛出艰涩的理论,而是采取了一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引导读者进入主题。开篇的几章似乎在构建一个宏观的背景框架,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叙事方式引入了核心概念,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能迅速建立起对全局的认识,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随后,内容开始转向具体的案例分析或技术阐述,但即便是这些复杂的部分,作者也善于运用类比和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原理。我尤其欣赏它在过渡段的处理,逻辑链条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不会感觉到生硬的转折。这种精心的编排,无疑是建立在作者对学科脉络有着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的知识地图,引导着读者有条不紊地探索未知领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阅读体验的至高境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充满了某种难以言喻的韵味。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没有陷入那种枯燥乏味的官方腔调。作者似乎深谙中文表达的艺术,遣词造句既精确又富有画面感。我注意到一些长句的结构非常考究,主谓宾的排列充满了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甚至可以大声朗诵出来。更难得的是,在解释那些可能有些晦涩的概念时,作者常常会插入一些充满智慧的、略带幽默感的个人见解,这些点缀像是在一篇素雅的画卷上点上了几笔灵动的色彩,瞬间激活了文字的生命力。这让我联想到一些老派文人的著作,那种“我思故我在”的文字张力,是当代很多追求效率的写作方式所丧失的。阅读这样的文字,不仅仅是在获取信息,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睿智的长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充满启发的对话。它要求你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深意,这是一种对阅读本体的回归和尊重。
评分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远超乎一般通俗读物的扎实功底。它没有停留在肤浅的概念介绍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问题的本质和历史的渊源。比如在探讨某个核心理论时,作者不仅阐述了它在当下的应用价值,还追溯了其思想的萌芽和演变过程,甚至不避讳地指出了该理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提升了内容的厚度和可信度。我发现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资料也极为丰富和权威,这表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确保了观点的有理有据。对于我这样的资深爱好者来说,最吸引人的就是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它不满足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答案背后的“为什么”。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和探索的勇气,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像是一本学术精神的启蒙之作,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成功地在我的思维中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用既有的范式去套用新的信息,导致理解上的僵化。然而,这本书里的一些论述角度非常新颖,它似乎总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侧面切入,将那些看似熟悉的议题重新组织起来,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这种“去中心化”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激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互动——反驳、印证、拓展。这种积极的认知参与感,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更有价值。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思考空间的大门。读完之后,我发现看待某些既有事物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转变,这正是一本真正优秀著作的标志:它改变了你观察世界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填充了你大脑中的某个知识点。
评分这本《大家小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精装本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老派的、沉稳的书卷气扑面而来。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物理体验,现在的很多书为了追求轻薄和成本控制,牺牲了阅读的愉悦感。但这本显然是下了功夫的,封面设计虽然简约,却透露出一种历久弥新的古典美,字体排版也很有讲究,间距和字号的拿捏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纸张的选择,不是那种太光滑反光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纹理的哑光纸,手感温润,墨色印制清晰,即便是细小的插图或图表(如果书里有的话),细节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觉得作者或编者对内容本身抱有极大的敬意。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很多书,感觉更像是快消品,翻两下就放下了。但看到这本书的装帧,我就知道,这是一本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甚至可以作为传家之宝的书籍。它传递出一种信息:内容是珍贵的,值得用最好的方式去承载和呈现。对于我这种有轻微“藏书癖”的人来说,光是它的外壳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简约,但科学。适合闲来一读。
评分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在本书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结合不同地方的园林,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本书既可说是园林理论著述,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因此,本书可说是中国园林的导游。
评分挺好的哈
评分图书精美,发货迅速,快递负责。
评分一系列的书~买回来慢慢看~
评分感谢快递小哥!点赞!
评分物流满分 第二天就到了 书很不错
评分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在本书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结合不同地方的园林,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本书既可说是园林理论著述,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因此,本书可说是中国园林的导游。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