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 梓翁说园(精装本)

大家小书 梓翁说园(精装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从周 著
图书标签:
  • 园艺
  • 植物
  • 传统文化
  • 生活
  • 科普
  • 园林
  • 梓翁
  • 精装
  • 大家小书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201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2596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内容简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在本书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结合不同地方的园林,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本书既可说是园林理论著述,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因此,本书可说是中国园林的导游。

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中国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且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曾任同济大学教授。1978年,赴美国纽约为大都会博物馆设计园林“明轩”。1987年,设计并主持施工上海豫园东部园林的复园工程。主要著述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说园》《中国民居》等,其中《说园》“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目录

001 说园

013 续说园

023 说园(三)

034 说园(四)

044 说园(五)

052 园日涉以成趣

057 苏州园林概述

088 苏州网师园

094 苏州沧浪亭

097 扬州园林与住宅

149 瘦西湖漫谈

156 扬州大明寺

160 泰州乔园

165 三山五泉话镇江

168 常熟园林

174 同里退思园

177 上海的豫园与内园

182 西湖园林风格漫谈

189 南北湖绍

192 兴的沈园与春波桥

196 宁波天童记游

199 端州天下闻

203 恭王府小记

207 颐和园

211 避暑山庄

215 潍坊十笏园

217 建筑中的“借景”问题

226 村居与园林


精彩书摘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像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渐少,似要引以为戒。宋人郭熙说得好:“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我总觉得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这当然也包括花卉在内。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工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工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

  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在处理上亦应区别对待。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湾环,都存乎此理。“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词句不但写出园景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都把人们视线引向仰观。文学家最敏感,我们造园者应向他们学习。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则又皆留心俯视所致。因此园林建筑物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不能草率从事,要着意安排。山际安亭,水边留矶,是能引人仰观、俯观的方法。

  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我曾提过风景区或园林有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联想,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吃饭喝水而已。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彩,两者相辅相成,不矛盾而统一。

  ……

前言/序言


《园林史话:从古典到现代的景观变迁》 引言:人与自然的对话 自古以来,园林便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栖息地与自然景观的艺术化表达。它不仅仅是花草树木的简单堆砌,更是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社会变迁的缩影。本书《园林史话:从古典到现代的景观变迁》旨在带领读者跨越时空,深入探寻世界各地园林艺术的起源、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驱动力。我们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捕捉园林美学如何被时代塑造、又如何反作用于人类生活。 第一章 东方之境:山水意境的营造 本章聚焦于东方,特别是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艺术。 1.1 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石 中国的园林艺术,根植于道家“道法自然”和儒家“修身齐家”的思想。它追求的不是对自然的完全复制,而是“缩景”与“借景”的艺术。 私家园林的精巧: 以江南私家园林为核心,细致剖析苏州园林的叠山理水、移步换景的布局手法。例如,拙政园中对水体的处理,如何营造出空灵的江南烟雨意境;留园的漏窗,如何打破空间界限,将外部景色引入室内,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我们将探讨文人园林中对匾额、楹联、花木寓意(如松、竹、梅)的运用,这些元素如何共同构建出一个供人沉思、寄托情怀的精神空间。 皇家园林的宏大: 聚焦于北方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皇家园林更强调“秩序”与“威仪”,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理念。分析其轴线对称、功能分区(如理政区与游憩区)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高超的工程技术(如万寿山-昆明湖的构建)来驾驭宏大的自然尺度。 造园要素的解析: 深入探讨太湖石的审美价值(“瘦、皱、透、漏”),廊道、亭、榭的功能性与象征意义,以及中国古典园林中对“静”与“动”的平衡把握。 1.2 日本:侘寂之美的禅意表达 日本园林是吸收了中国园林元素后,结合本土神道教与禅宗思想发展出的独特体系。 枯山水庭院的极简主义: 以龙安寺石庭为代表,分析其“以少胜多”的哲学。沙砾象征水波,石块象征岛屿或山峦,留白的空间成为了观者进行冥想的媒介。这种形式是对物质的剥离,追求精神上的无限可能。 回游式与观赏式: 比较日本与中国在游赏路径上的差异。日本园林往往更注重特定角度的“框景”,引导观者在固定的视点上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体现出一种内敛而克制的审美。 第二章 欧洲:秩序、浪漫与人工的胜利 本章将视角转向西方,考察欧洲园林如何从宗教象征逐步走向对自然的绝对控制,再到对野性的回归。 2.1 法式园林:理性的几何表达 17世纪路易十四统治下的凡尔赛宫园林是法式园林的高峰。 绝对君主制的投影: 法式园林是“人定胜天”思想的极致体现。分析其严格的几何对称、笔直的林荫道、修剪整齐的绿篱(Topiary)。这种对自然形态的几何化处理,象征着王权的绝对秩序和对无序自然的征服。 水景与雕塑: 详细介绍凡尔赛宫中复杂的水力系统工程,以及大量古典雕塑(如阿波罗喷泉)在空间序列中的作用。 2.2 英式园林:自然的回归与田园牧歌 18世纪,以亨利·科普和兰斯洛特·布朗为代表的风景园林师,发起了一场针对法式僵硬对称的反叛。 “派对”美学与“自然”的构建: 英式园林追求一种“被美化了的自然”,它模仿田园诗中的理想景象。分析其如何运用人工湖泊、假山、以及故意“不经意”放置的亭台楼阁(如中国塔、哥特式废墟),来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深度和浪漫的忧郁感。 空间层次的塑造: 探讨布朗“铲平一切”的风格,如何通过草坪、树群和蜿蜒小径,创造出开阔、通透、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使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幅由绅士精心绘制的风景画中。 第三章 现代转型:功能主义与生态意识的觉醒 进入19世纪末至20世纪,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以及新的社会思潮对园林设计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3.1 城市公园的诞生与公共空间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园林不再是贵族的专属,公园成为现代城市中保障居民健康与社交的重要“绿色肺叶”。 美国景观设计的开拓: 重点分析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在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理念。中央公园如何通过巧妙的土方工程和植被规划,在一个高密度的城市核心区,成功地模拟出乡村的开阔感,实现“精神避难所”的功能。 功能至上: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如何开始融入交通、排水、休闲娱乐等实用功能,美学表达开始让位于社会需求。 3.2 现代主义的几何与新材料 20世纪中期,受包豪斯和现代建筑运动影响,景观设计也走向简化和抽象。 清晰的边界与平面化: 分析加勒特·艾克博格(Garrett Eckbo)等人的作品,他们利用混凝土、钢材等现代材料,以简洁的几何形状和清晰的层次划分,来应对小尺度的城市地块。此时的重点是清晰的动线组织和材料的质感对比。 3.3 生态与可持续设计:未来的方向 当代园林设计的核心议题转向了对地球环境的责任。 “硬”景观向“软”景观的回归: 探讨雨水花园、本土植物选择、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设计不再是单纯的装饰,而是积极参与到城市水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管理中。 从“装饰品”到“基础设施”: 分析城市绿道、屋顶绿化等新兴形式,它们如何将园林美学融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景观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融合统一。 结语:永恒的探索 园林艺术的演变,本质上是人类认知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进程。从东方对意境的追求,到西方对秩序的建立,再到现代对生态的关怀,每一个时期的园林,都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最直接的物质体现。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让读者理解今日所见每一方寸之景背后的深厚文化积淀与设计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研究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内容组织逻辑,发现它在章节安排上体现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渐进性。它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一开始就抛出艰涩的理论,而是采取了一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引导读者进入主题。开篇的几章似乎在构建一个宏观的背景框架,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叙事方式引入了核心概念,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能迅速建立起对全局的认识,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随后,内容开始转向具体的案例分析或技术阐述,但即便是这些复杂的部分,作者也善于运用类比和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原理。我尤其欣赏它在过渡段的处理,逻辑链条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不会感觉到生硬的转折。这种精心的编排,无疑是建立在作者对学科脉络有着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的知识地图,引导着读者有条不紊地探索未知领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阅读体验的至高境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充满了某种难以言喻的韵味。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没有陷入那种枯燥乏味的官方腔调。作者似乎深谙中文表达的艺术,遣词造句既精确又富有画面感。我注意到一些长句的结构非常考究,主谓宾的排列充满了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甚至可以大声朗诵出来。更难得的是,在解释那些可能有些晦涩的概念时,作者常常会插入一些充满智慧的、略带幽默感的个人见解,这些点缀像是在一篇素雅的画卷上点上了几笔灵动的色彩,瞬间激活了文字的生命力。这让我联想到一些老派文人的著作,那种“我思故我在”的文字张力,是当代很多追求效率的写作方式所丧失的。阅读这样的文字,不仅仅是在获取信息,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睿智的长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充满启发的对话。它要求你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深意,这是一种对阅读本体的回归和尊重。

评分

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远超乎一般通俗读物的扎实功底。它没有停留在肤浅的概念介绍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问题的本质和历史的渊源。比如在探讨某个核心理论时,作者不仅阐述了它在当下的应用价值,还追溯了其思想的萌芽和演变过程,甚至不避讳地指出了该理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提升了内容的厚度和可信度。我发现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资料也极为丰富和权威,这表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确保了观点的有理有据。对于我这样的资深爱好者来说,最吸引人的就是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它不满足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答案背后的“为什么”。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和探索的勇气,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像是一本学术精神的启蒙之作,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成功地在我的思维中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用既有的范式去套用新的信息,导致理解上的僵化。然而,这本书里的一些论述角度非常新颖,它似乎总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侧面切入,将那些看似熟悉的议题重新组织起来,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这种“去中心化”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激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互动——反驳、印证、拓展。这种积极的认知参与感,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更有价值。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思考空间的大门。读完之后,我发现看待某些既有事物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转变,这正是一本真正优秀著作的标志:它改变了你观察世界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填充了你大脑中的某个知识点。

评分

这本《大家小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精装本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老派的、沉稳的书卷气扑面而来。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物理体验,现在的很多书为了追求轻薄和成本控制,牺牲了阅读的愉悦感。但这本显然是下了功夫的,封面设计虽然简约,却透露出一种历久弥新的古典美,字体排版也很有讲究,间距和字号的拿捏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纸张的选择,不是那种太光滑反光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纹理的哑光纸,手感温润,墨色印制清晰,即便是细小的插图或图表(如果书里有的话),细节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觉得作者或编者对内容本身抱有极大的敬意。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很多书,感觉更像是快消品,翻两下就放下了。但看到这本书的装帧,我就知道,这是一本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甚至可以作为传家之宝的书籍。它传递出一种信息:内容是珍贵的,值得用最好的方式去承载和呈现。对于我这种有轻微“藏书癖”的人来说,光是它的外壳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简约,但科学。适合闲来一读。

评分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在本书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结合不同地方的园林,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本书既可说是园林理论著述,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因此,本书可说是中国园林的导游。

评分

挺好的哈

评分

图书精美,发货迅速,快递负责。

评分

一系列的书~买回来慢慢看~

评分

感谢快递小哥!点赞!

评分

物流满分 第二天就到了 书很不错

评分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在本书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结合不同地方的园林,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本书既可说是园林理论著述,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因此,本书可说是中国园林的导游。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