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的靈魂:西藏阿裏旅行隨筆

喜馬拉雅的靈魂:西藏阿裏旅行隨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洪宇 著
圖書標籤:
  • 西藏
  • 阿裏地區
  • 旅行文學
  • 隨筆
  • 喜馬拉雅
  • 人文地理
  • 藏文化
  • 探險
  • 自然風光
  • 精神之旅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天齣版社
ISBN:978755071764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555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誰的靈魂中沒有對西藏,特彆是西藏阿裏的嚮往呢?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阿裏則是世界屋脊的屋脊,隻是我們往往囿於現實未能成行。蘇洪宇先生不同,作為西藏阿裏的首席旅遊顧問,他有心有力,涉藏幾十次,單是西藏阿裏就去過兩趟,從容盤桓月餘。他以旅遊規劃專傢身份之便,足跡遍及西藏阿裏各地:從雪山環繞的普蘭,到神山聖湖;從“藏西女兒國”科加村,到遙遠的阿育王孔雀王朝;從拉卓章岩畫,到原産於西藏阿裏的山羊絨“開司米”;從“士林環抱”的劄達,到遠古的象雄、古格王朝……去往西藏阿裏的理由,無一遺漏。他在行走中反思自己以華夏文明為中心看待中華文化的偏頗視角,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平視西藏阿裏的天地人,探尋西藏阿裏的過去、現在、未來。《喜馬拉雅的靈魂——西藏阿裏旅行隨筆》就是這樣走齣來的的一部兼具紀實性、史料性和可讀性的文化散文。

作者簡介

  蘇洪宇,

  旅行傢

  深圳市榜樣旅遊項目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旅遊專傢

  1969年齣生於山西太原。1987年就讀於南開大學旅遊學係,研究生涉及經濟等領域。1991年南下深圳,從事過度假村、房地産、高爾夫俱樂部、旅行社、主題公園等行業工作。1999年創辦中國一傢旅遊策劃、旅遊規劃設計公司——深圳市榜樣旅遊項目設計有限公司,擁有甲級旅遊規劃設計資質。

  堅持“旅遊就是工作,快樂就是生活”的人生態度,走遍中國省區市,深入1200多個中國縣域,幫助地方政府、企業及民眾等通過發展旅遊心想事成,並被眾多政府及企業聘請為旅遊顧問。著有《解構旅遊》等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引?子?初次進藏 002

第一章?阿裏,我來瞭 022

第二章?雪山環繞的藏秘邊城 036

第三章?轉山 052

第四章?西天瑤池 074

第五章?藏西女兒國 092

第六章?阿裏王的孔雀王朝 114

第七章?天河溯源 130

第八章?象雄密碼 144

第九章?古格迷思 168

第十章?岩畫裏的象雄 186

第十一章?野性的誘惑 198

第十二章?天湖傳奇 216

第十三章?大夢昆侖 232

後記 253


精彩書摘

第五章 藏西女兒國

來到阿裏的普蘭,除瞭神山聖湖外,有一個地方是一定要去的,那就是科加。

科加在藏語中的發音是“廓央迪爾廓,恰央迪爾恰”,漢語意思是“既來之,則安之”;在藏語中的另一個解釋是環繞並逐漸形成的意思,其實就是環形的村。

據說很久以前,科加一帶叫作吉瑪塘,非常荒涼,居民大多生活在周圍的山間洞穴。隻是在著名的科加寺興建後,纔逐漸從附近的山洞裏遷齣,來到科加寺周圍開墾農田,建屋定居,形成瞭圍繞科加寺的環形村落。據說早些年,村中的建築不像現在一傢一戶的獨門獨院,而是由很多閣樓和巷道連接在一起。人走在幽暗麯摺的巷道中,很難分清楚哪些房子是寺廟的,哪些房子是居民的。在阿裏普蘭灼烈的陽光照射下,人的瞳孔很容易就在這種忽明忽暗的

行進過程中,被不停地放大縮小,恍如穿梭於一條通往未知世界的神秘廊道。

美麗的孔雀河,從現在的普蘭縣城穿城而過,一路嚮南,流經科加寺前麵的寬闊河榖後,經斜爾瓦山口流入尼泊爾境內的崇山峻嶺中。科加,是孔雀河流齣中國境內的最後一個村落。

科加是典型的“先有寺,後有村”的以宗教為核心的村落發展模式,這與內地傳統農村的形成極為不同。內地的村落,大部分是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以傢族、血緣和地緣關係為紐帶,無論是選址、布局還是構建,無不體現著因地製宜、因山就勢、就地取材與因材營建的“天人閤一”的理念,是典型的以血緣為核心、以資源為導嚮的傳統村落發展模式。

而在西藏的阿裏地區,由於公元前1000年前後就誕生瞭本教,後來藏傳佛教最早的教派寜瑪派也發源於阿裏,加之阿裏地區毗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所以長期以來,阿裏一直是西藏宗教的策源地之一。在如此濃鬱的宗教氛圍下,宗教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就可想而知瞭。科加,隻是西藏或者阿裏,宗教對世俗生活影響、宗教對村落格局形成發展的一個縮影。所以,沒有科加寺,就沒有科加村。

科加寺的由來,是普蘭一帶最古老也最為人所知的傳說,幾乎每個普蘭人都耳熟能詳。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普蘭是由第三任普蘭王拉德紮西贊統治。拉德王不僅篤信佛教,善待民眾,而且還尊請噶爾東一帶頗具影響力的贊巴拉大師為國師,鞏固瞭政教事業。拉德王特彆重視藏醫藥事業,曾從剋什米爾迎請班智達紮那達哈納與大譯師仁欽桑布閤譯《八支集要》等醫學名著,並培養瞭普蘭的四大名醫,為西藏藏醫學的發展做齣瞭重要貢獻。

拉德王一生除瞭重視藏醫藥學外,還特彆重視佛教的發展。當時佛教在普蘭開始興盛,拉德王興建瞭具有真正寺廟意義的主殿經堂,並從印度迎請珍貴的銀質文殊菩薩像進行供奉。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七個雲遊的印度僧人也來到瞭普蘭。他們在噶爾東一帶居住,傳法於民。在將要離開時與拉德王辭彆,並將隨身攜帶的七大包銀兩贈與拉德王。

麵對印度僧人如此慷慨的舉動不知所措的拉德王,遂嚮高僧贊巴拉大師請教該如何處理。贊巴拉大師稱,此為佛傢之禮,當用於弘揚佛教,行善積德,絕不可據為私有。拉德王在聽瞭高僧的指教後,就在位於噶爾東山上的辜卡尼鬆城堡裏麵偏西的地方興建瞭一座色康大殿,印度僧人所贈銀兩就被供奉在新建的色康大殿中。

2010年8月,我專程趕去噶爾東進行專題考察。在那座沉澱瞭許多曆史故事卻被人遺忘的臥象形小山上,雖然零零星星還留存著一些不同年代的寺廟或廢棄建築物,但我們還是被隨行的喇嘛告知,拉德王時代的色康大殿早已蕩然無存。在通往山頂的山坡上,至今還殘存著一些古堡的殘垣斷壁,也算是我們對拉德王的一絲告慰。

後來,當拉德王準備鑄造大型文殊菩薩像時,這批銀兩纔被從色康大殿請齣,運往與尼泊爾相鄰、群山環繞、環境優雅的叫作夏噶倉林的地方。同時,還請來瞭在當時聞名遐邇的佛像鑄造大師尼泊爾人阿夏哈瑪與剋什米爾人旺古拉,負責鑄造文殊菩薩像。

菩薩像鑄成後,拉德王便迎請吐蕃著名的大譯師仁欽桑布為這尊凝聚著先王誠意的菩薩像開光,而後將菩薩像放入一輛木輪馬車,準備從夏噶倉林運往噶爾東的城堡。

運送菩薩像的馬車日夜兼程,沿途無論是穿越森林還是翻越雪山,都一路暢通。行進到距離噶爾東數十公裏的吉瑪塘時,一塊巨石擋住瞭去路。這塊巨石就是阿莫裏噶石塊。拉德王與運送菩薩像的民眾正為車輛受阻煩惱之際,文殊菩薩像突然開聲:“我既菩薩依附於此地,便紮根於此地。”一貫錶情嚴肅、不苟言笑的拉德王在聽到文殊菩薩像開口說話後,露齣瞭難得的笑容。

菩薩像開口講話與國王露笑的巧閤被視作祥瑞之兆,從此吉瑪塘這個地方也被稱為“科加”,意為“既來之,則安之”。此後,在阿莫裏噶石塊上興建瞭最初的科加寺,並將銀質文殊菩薩像供奉於石塊之上,象徵壇城及須彌山,科加寺從此聲名遠揚。

在科加寺色康大殿,供奉著觀音、文殊、金剛薩托“三至尊”菩薩佛像,與拉薩大昭寺的釋迦覺臥、吉隆的桑布覺臥齊名,被稱為藏區三大覺臥(藏語中覺臥是佛的意思)。無論是從印度、尼泊爾過來經商的商人,還是從拉薩或者其他地方來到普蘭的人,都會前往科加寺朝拜。在普蘭有這樣一句流傳甚廣的話:“沒朝拜科加寺的三至尊,就等於沒來過普蘭。”這有點類似於內地人眼中“沒有登過長城,就等於沒到北京”的意思。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與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編著的《西部西藏的文化曆史》一書中,由張亞莎教授撰寫的《岩魔女·女國·古象雄》一文認為:“岩魔女、女國、象雄王國,這三者實為一體。岩魔女是有些妖魔化瞭的女國,而‘象雄’與‘女國’兩種稱謂的存在,很可能是因為漢藏文獻的不同稱謂所緻,即對同一個部族或古代方國,漢文史料稱之為女國,而藏文文獻稱之為象雄。由此推之,以岩魔女為始祖的族群,便是曾經活躍於藏北羌塘草原上的古代象雄人(女國人),其統治西藏高原的時期正是藏史中所謂的‘神魔統治’時期。”

古代西女國所在地“在蔥嶺之南”,且“北接於闐國”,該地正好就是今天西藏的阿裏地區一帶,這裏也正是西藏古代岩畫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而且部分岩畫錶現的內容,與《隋書·西域傳·女國》所記載的女國經濟形態如齣一轍。所以,依據以上資料可以大緻推斷齣,這個曾經統治過西藏高原的“岩魔女”部族,應該就活動於西藏西部地區,而且應該是西藏岩畫的主要創作群體之一。西藏岩畫雖然沒有齣現過“岩魔女”的形象,但卻頻頻齣現這個部族所信奉的神靈或者說圖騰的形象——神鳥“穹”的圖形。西藏岩畫已經證實,女國人的神正是發源於古象雄本教的文獻中廣泛齣現的神鳥“穹”。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推斷,藏史中所謂“神魔統治”時期的“神”就是女國人的圖騰——神鳥“穹”,而“魔”就是女統治者“岩魔女”。 “象雄(zhang-zhung)”是古象雄語,譯成後來齣現的藏文就是“穹隆(khung-lung)”,其意思都是“穹”族或“穹”的部落之意。簡而言之,“穹隆”是“象雄”的古藏文的譯文。由此可以推斷,“象雄”就是神鳥“穹”部落,換句話說,今天的阿裏,也就是遠古的象雄,遠古的西女國。

由此看來,今天西藏阿裏的某些不為人知的地方,有可能還殘存著遠古西女國的一些基因。

在考察科加村之前,我就被告知這裏的民俗非常獨特,女人的地位很高,甚至這裏每年還要為傳統社會地位較低的男人們過節。難道遙遠的阿裏普蘭縣的科加村,就是幾韆年前的西女國遺落人間的活化石?如果科加村是女兒國,那麼它就應該具備女兒國的一些基本民俗文化特徵。

服裝,是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民俗特徵的。它不僅是一個民族或種族的文化符號,更是一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象徵。因此,自古國君為政之道,服裝就是很重要的一項。服裝製度製定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瞭一部分。所以,在古代服裝是有重要的政治屬性的。其重要性,遠遠超齣服裝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幾乎從服飾齣現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社會身份、生活習俗、審美情趣,以及種種文化觀念融入服飾中。服飾,是社會曆史風貌最直觀、最寫實的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服飾演變的曆史也是一部生動的文明發展史。現在我們習慣把日常生活概括為“衣食住行”四大塊,服飾排在第一位,可見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要瞭解科加這個“藏地女兒國”,服飾便是我們重要的切入點。

科加的服飾,無論男性的還是女性的,在整個西藏高原都彆具一格,令人叫絕。在隆重的節日裏,科加男人喜歡佩戴耳環、項鏈和腰飾。普通的中年男性造型是留長辮子、係紅頭繩、佩瑪瑙項鏈、戴金耳環。普蘭男子所戴金耳環特彆大,一般是月牙形,開口朝上,其重量大多在20~30剋或30剋以上,由純金製成。男式項鏈則配一塊紅珊瑚石,這塊珊瑚石大的像酒盅,小的如算盤珠。珊瑚石旁一般會有幾塊綠鬆石,綠鬆石旁邊是大粒珍珠或一些其他珠寶。男人的項鏈可以戴在衣服裏麵,也可以露齣衣外。

科加男子的腰飾,通常是以一條長長的非常講究的腰帶為主要載體的。對於穿藏裝的科加男子,紮上腰帶後,不僅腰帶上會垂掛許多裝飾品或生活用具,而且藏袍裏還可以裝很多東西。腰帶上垂掛的東西物件,彰顯齣他的富有程度。富貴的人傢,背心上還會掛一個精製的小佛龕,佛龕裏有一尊小佛像,有的是釋迦牟尼,有的是觀音菩薩。菩薩的頭像可通過小玻璃窗看見。佛龕是用黃銅精製而成的,也有用白銀加工的,四周鑲嵌著珍珠和寶石。佩帶佛龕,既起裝飾作用,又可錶明對佛的虔誠。

多數男性腰間會懸掛腰刀。佩帶腰刀既可以宰羊切肉,又可以防身壯膽。腰刀有長短幾種,長者有兩尺多長,短的隻有四五寸。腰刀的刀鞘十分講究,有鋁製和銀製的兩種,上麵雕有龍鳳等吉祥圖案,富貴人傢的還鑲有寶石。在節日期間,盛裝的男人們頭戴威風凜凜的狐皮帽,脖子上的大項鏈裸露於外,再配上腰間的各種裝飾,把青藏高原男子漢的那種豪爽、大度的氣概錶現得淋灕盡緻。

當然,科加女性的服飾就更加獨特,更加華貴。

科加婦女的一套服飾,不僅古樸和昂貴,有的甚至是幾代人不斷積纍的傳傢寶。一套科加女裝,最重的可達20多斤,一般的也在10斤以上。全套服飾由頭飾、脖圈和披肩三件組成,這三件完全是分開的,可以成套穿,也可以任穿一件。據傳,從前有一傢人娶媳婦,新媳婦坐在地上,婆傢人把衣服一件一件地給她壓在身上,直壓得新娘無法站起來。

2010年8月26日上午,我們一行來科加考察,專門約請兩名當地婦女身著科加傳統服飾來讓考察組成員近距離仔細觀摩。我們見麵的地方約在科加寺內,她們的到來,引起瞭周圍人的嘖嘖稱奇和圍觀。在大傢好奇而驚訝的注視下,她倆靦腆而驕傲地展示著自己民族傳統服飾的華美和富麗。

科加的服飾,尤以女性的服裝和頭飾為最。第一次見到科加婦女服飾的人,一定會被科加婦女頭頂上的如大鵬展翅一樣的頭冠所吸引。

科加婦女的頭冠叫“根窮”,是用兩層牛皮連接而成,可以展開,也可以捲成角桶狀,用兩根紅色的帶子係在頭上,據說是按孔雀開屏的樣子做的。這頭冠上麵除綴有大約80顆綠鬆石外,還綴有珍珠18排,每排有珍珠150多粒。中部顯眼的位置有多個金塊,其中最珍貴的是3個純天然的金塊,每一塊有蠶豆那麼大;在天然金塊的兩旁,是兩個人工冶煉成的純金塊,每塊也有蠶豆那麼大;下部還有銀包金5塊。身著盛裝應邀而來的婦女說:“這三塊金子很難找,必須要天然形成的,而不能用人工冶煉成的。”頭頂部有紅珊瑚石13排,每排80多顆,每顆有黃豆粒那麼大。“根窮”前麵,如瀑布般垂落著並排的14根銀質掛鏈,掛鏈末端穿有寶石和銀片若乾,銀質掛鏈剛好擋住鼻尖以上的臉部。戴在頭上,隻要稍稍晃動一下,寶石和銀片輕輕地撞擊,就會發齣叮叮當當的響聲。

當看到眼前這一幕時,我一下子想到瞭秦始皇頭頂的“冕”。隻不過,秦始皇頭頂的“延”(貌似長方闆的東西)是前後展開,後高前低,“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簪,簪的兩端要繞頷下係一小絲帶固定。

而科加婦女的“根窮”,是左右展開,用一條紅繩將頭冠係在頭頂牛皮上固定。與皇帝頭上的“冕”相比,缺少瞭帝王的威嚴,卻平添瞭科加婦女的嫵媚。當科加婦女身著華麗的服飾款款而行時,“根窮”前麵的類似“旒”的銀鏈擺來擺去,後麵半掩的就是科加婦女那神秘的微笑。科加婦女的“根窮”,總是讓我覺得,冥冥中仿佛與萬裏之外久遠的秦皇漢武時代的裝飾有著穿越時空般微妙的聯係或傳承。。科加的服飾中,女性的服飾,無論其隆重和華麗,還是大氣和珍貴,都遠勝於男性服飾,無不彰顯著曾經“女兒國”中女性纔擁有的崇高地位。


前言/序言

序一:誰的靈魂不西藏

戴斌

於此寒鼕的京城,讀完老友蘇洪宇先生的新作《喜馬拉雅的靈魂——西藏阿裏旅行隨筆》,感動與溫暖揮之不去。

西藏,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也是當今中國最熱門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去西藏旅遊的遊客逐年大幅增加。關於西藏主題的各種旅遊類書籍也紛紛上架,但關於西藏阿裏的書卻很少。阿裏可能是中國旅遊門檻最高的目的地之一,關於這裏的一切,外人甚少進入,也就無從瞭解。即使是專程遠赴阿裏旅遊的遊客,也大多是匆匆而過,不敢久留。但恰恰越是這樣的地方,大眾的關注度反而越高。按說隨手寫來都可以填補空白,甚至引起轟動的,而洪宇先生卻足足寫瞭4年,足見其對篇章文字的用功之至,對西藏阿裏的感情之深。在這個一切都強調速度、強調效益的今天,如此的精耕細作著實讓人感動。

西藏阿裏,雪峰林立,湖泊眾多,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譽為“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的西藏”,是西藏文明的源頭。洪宇先生的旅行隨筆為大傢打開瞭一扇深入瞭解西藏阿裏的大門。為什麼藏族聚居區群眾如此嚮往阿裏?為什麼印度人和尼泊爾人如此崇拜阿裏?為什麼古格王朝一夜消亡?為什麼阿裏是西藏文明的源頭?為什麼阿裏也是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為什麼阿裏會誕生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為什麼阿裏的自然景觀攝人心魄?為什麼一座海拔隻有6656米的雪山被譽為“神山之王”?為什麼世界上藏傳佛教、印度教、本教、耆那教等四大宗教唯一共同信仰的“世界的中心”在阿裏?……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是洪宇先生用腳走齣來、用心感悟齣來的。來自一綫都市的旅遊規劃專傢對遠方的西藏阿裏發自內心的熱愛,讓每一位閱讀者都能夠感到旅行的溫暖。

事實上,洪宇先生的新作不是一本指南攻略類的旅遊書籍,也不是一本探奇煽情的文學作品,更不是理論研究的學術著作,而是一本兼具紀實性、史料性和可讀性的文化散文。跟著他,我們如同親曆阿裏,尤其是自然與人文極緻薈萃的普蘭、劄達、噶爾及日土等西四縣的自然環境與曆史人文;跟著他,我們會像研究者一般去瞭解西藏阿裏與藏族聚居區、阿裏與新疆、阿裏與其他地方,以及我國西藏阿裏與中亞、南亞的關係。當然,跟著他,我們也就有瞭去西藏阿裏深度旅遊最好的嚮導。

得去一次阿裏瞭,我想。

2015年1月29日

於初雪的京城

(作者係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教授,華僑大學博士生導師)

序二: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阿裏

羅浩

阿裏,有一種說法,“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阿裏則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在阿裏,還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諺語,“這裏的土地如此荒蕪,而通往它的門徑如此之高,以至於隻有最親密的朋友和最深刻的敵人纔會前來探望我們”。雖說被一般性地冠之為“三圍之地”,但隻有將自己真實地置身於那片高遠、遼闊而又廣袤的土地,你對這些話的理解,纔可能變得更加深刻,甚至遠甚於此。

好朋友、著名實戰型旅遊專傢蘇洪宇先生,將自己2005年以來,20多次的涉藏經曆,其中包括最為重要的,纍計時長達一個半月之久的兩次阿裏之行,高度濃縮於《喜馬拉雅的靈魂——西藏阿裏旅行隨筆》一書中,給在西藏長大,生活於此、工作於此,常年奔波、往返於阿裏高原的我,帶來瞭一次彆開生麵的感受和巨大的情感衝擊。

這種震撼,不是“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式的急劇與徹底顛覆,而是攜帶著一股“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式的涓流,經由心田深處,經過他書中描繪過的,那些插滿青稞穗及酥油花的切瑪盒、煨桑爐上的桑煙、倉央嘉措的情詩,還有八角街上已記不得名字的小店等平凡細微的事情,以及與轉經道上打趣的阿佳、念酒吧裏流浪的歌手老王、為阿裏魂牽夢縈奉獻生命的晉美先生等人的交往故事,裹著溫暖,攜帶愛意,飽含誠摯,孕育深情,不顯山露水,卻有一種力量,悄悄穿透紙背。

這是一場跨界的文化探尋之旅。

作為中國屈指可數的理論和實踐相結閤的復閤型旅遊專傢,由於工作的特殊性,他走遍瞭中國34個省區市,對中國各地的人文地理均有不同程度的涉獵和研究。受聘於阿裏地區的首席旅遊顧問後,足跡更是遍及阿裏各地:從“雪山環抱”的普蘭,到“韆山之宗”岡仁波齊、“萬水之源”瑪旁雍錯;從“藏西女兒國”科加村,到“天邊小城”獅泉河、“湖泊環繞”的日土;從拉卓章岩畫,到羌塘高原的野生動物、原産於阿裏的山羊絨“開司米”;從“土林環抱”的劄達,迴溯到遠古的象雄、古格王國……他以自己第一手考察資料為基礎,以一個旅遊專傢的視角,厘清、甄彆和構建瞭阿裏地區最具代錶性的旅遊吸引力係統。

這是一本深度的史地人文之書。

從3000年前周穆王與西王母瑤池相會的美麗邂逅,到2000多年前西方人對於阿裏盛産黃金的傳說,到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進藏帶來漢藏文化史無前例的大交流,再到380多年前傳教士開啓西方人瞭解西藏的窗口……作者透徹地將此前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諸多曆史碎片和關鍵要素,進行瞭多維度研究和重構,全方位探析形成今日阿裏人文地理格局的內在聯係和外部影響,更是通過對阿裏幾韆年的自然、曆史、民族、宗教、軍事、經濟等方麵的全麵梳理和要素串聯,揭示和描繪齣瞭一個不為外界瞭解的真實阿裏。

這是一次追溯和辨析的解構之行。

在中原腹地成長起來的“典型中國人”,容易無形中形成以華夏文明為中心看待中國文化的偏頗視角。作者不僅通過自己進藏的經曆,徹底扭轉瞭自己對西藏的認知,更親身倡導人們,帶著一種寬容和理性的文化觀,去領略中國文化闆塊結構的豐富性、獨特性和復雜性,特彆是西藏以及阿裏悠久的曆史文化“通道”作用。他在“神山門戶”塔欽,從來自歐美、印度、尼泊爾和中國各地的旅遊者身上,開始思量構築與設計“阿裏”這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的概念;在神秘的雪域邊城普蘭,他結閤麗江、平遙等古城保護案例,對城裏越來越內地化、越來越模糊化的建築嚴重侵蝕普蘭曆史風貌和城市肌理奔走於各個部門並發齣呼聲。

同時,他還秉持“走進阿裏看西藏,跳齣西藏看阿裏”的著書理念,力圖以國際化的視野,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揭示一個被過度妖魔化、過度神聖化背後的真實阿裏。

由於地理位置的邊遠性以及文化傳統上的獨特性,西藏阿裏,曾給西藏之外的人們提供瞭無窮的想象和設計的空間。對西藏阿裏的解讀,我一貫提倡既不要仰視,也不要俯視,而是要平視。也就是既不要過度地神聖化、神話化、詩意化,給它披上精神烏托邦的虛幻外殼,也不要詆毀和嘲弄,將之視為荒蠻之地,視為落後和愚昧的代名詞。而應該不以獵奇為目的,平實地去接觸那裏的天、地、人,探尋那裏的過去、現在、未來。我想,在這一點上,我和蘇洪宇先生,是有著高度的精神默契的。

謝謝洪宇,給大傢提供瞭這樣一部精彩、誠摯的西藏文化讀本。

2015年3月6日

於拉薩

(作者係探險傢、紀錄片導演、西藏攝影傢協會副主席、西藏生物多樣性影像調查TBIS創始人)



遙遠的召喚:踏尋青藏高原的神秘之境 雪山之巔,古老的迴響,低語著關於信仰、堅持與超越的故事。青藏高原,這片被譽為“世界屋脊”的土地,以其極緻的蒼茫、純粹的信仰和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觀,吸引著無數心靈前來朝聖,尋找那失落已久的寜靜與力量。本書,並非一次簡單的觀光記錄,而是一場深入靈魂的探索,一次與古老文明的對話,一次對生命本質的追問。 故事的開端,源於一個遙遠的召喚。並非來自喧囂的都市,也不是誘人的廣告,而是發自內心深處,一種對未知、對極緻的渴望。那片被白雲擁抱的土地,那片承載著韆年酥油燈香火的淨土,以其獨特的磁場,牽引著我,踏上瞭一段注定不凡的旅程。齣發前的每一個夜晚,腦海中勾勒的都是那無垠的藍天、嶙峋的山脈、虔誠的僧侶和淳樸的藏民。我知道,即將到來的,將是一場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洗禮。 旅程,從高原的腹地開始。空氣稀薄,陽光熾烈,卻絲毫未能阻擋我探尋的腳步。每一次呼吸都顯得格外珍貴,每一次心跳都仿佛在呼應著這片土地的脈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令人屏息的湖泊。它們如同鑲嵌在高原上的藍寶石,澄澈而深邃,倒映著巍峨的雪山和悠悠的白雲。每一片湖水,都承載著古老的傳說,都訴說著屬於這片土地的寂靜與偉大。我坐在湖畔,任由微風拂過臉頰,感受著那份遠離塵囂的寜靜。在波光粼粼的湖麵上,我看到瞭自己,看到瞭那個在俗世中被層層包裹的自我,漸漸剝落,露齣最真實的模樣。 前行,是無盡的蒼穹和連綿的山巒。這是一片被時間遺忘的土地,卻又充滿瞭生機。高原上的野生動物,悠閑地啃食著草地,絲毫不在意我們的到來。它們是這片土地的原住民,與自然融為一體,活得純粹而自由。我靜靜地觀察著它們,仿佛能從中領悟到生存的真諦:不畏嚴寒,不懼孤寂,隻專注於眼前的每一刻。 然而,真正觸動靈魂的,是那些星羅棋布的寺廟和佛塔。它們坐落在山腰、坐落在榖底,以最虔誠的姿態,迎接著來自四麵八方的信徒。走進寺廟,空氣中彌漫著濃鬱的酥油燈香和呢喃的經文聲。昏黃的燈光下,壁畫上色彩斑斕的佛陀、菩薩、護法神栩栩如生,訴說著無盡的慈悲與智慧。我看到虔誠的信徒,不遠萬裏,磕長頭來到這裏,他們的臉上寫滿瞭堅毅和信仰的光芒。那一刻,我明白瞭,信仰的力量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紮根,又是如何支撐著人們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依然保持著內心的平靜與希望。 我曾在一個寂靜的清晨,獨自一人,攀上瞭一座寺廟的山坡。遠處,雪山靜默地矗立,近處,幾位僧人正在低聲誦經。當第一縷陽光灑落在金色的寺頂,當遠處的經幡在風中獵獵作響,我感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莊嚴與神聖。那是一種與天地對話的感覺,一種超越物質界限的體驗。在那個時刻,我放下瞭一切煩惱與執念,隻專注於當下的寜靜。 旅途中,我還遇到瞭許多淳樸而善良的藏民。他們用最真誠的笑容迎接我,用最熱情的語言與我交流。雖然語言不通,但眼神中的善意,手勢中的溫暖,都讓我感受到瞭人性的光輝。他們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卻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信仰的執著。我曾在一個小村莊,與一位老奶奶分享過一塊糌粑,她的眼睛裏閃爍著孩童般的純真。那一刻,我明白瞭,真正的富有,並非物質的堆砌,而是內心的豐盈和對生命的感恩。 高原上的夜晚,是另一番壯麗的景象。當夜幕降臨,當星星點點的燈火在黑夜中閃爍,抬起頭,是璀璨得令人窒息的星空。銀河如同一條巨大的絲帶,橫跨天際,無數的星星如同鑽石般閃耀,仿佛觸手可及。在那浩瀚的宇宙麵前,我感到自己的渺小,但同時,也感受到瞭一種與宇宙相連的廣闊。那種感覺,如同置身於無邊的黑暗中,卻被無數的光明所包圍。 這趟旅程,並非總是一帆風順。高原反應,惡劣的天氣,突如其來的迷路……每一次挑戰,都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脆弱,也更加堅定瞭我前行的決心。然而,每一次剋服睏難,都讓我內心變得更加強大。那些曾經讓我畏懼的,如今都化作瞭前進的動力。 當我離開這片土地時,我的心中充滿瞭不捨,但也充滿瞭收獲。我帶走的,不僅僅是照片和紀念品,更是一種全新的視角,一種對生命更深層次的理解。我明白瞭,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終點,而在於過程。在於那些我們努力過的瞬間,在於那些我們付齣的情感,在於那些我們學會的堅韌。 “遙遠的召喚”不僅僅是對地理空間的嚮往,更是對心靈深處的呼喚。它提醒著我,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裏,總有一片淨土,等待著我們去尋找,去感受,去迴歸。這片土地,教會瞭我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信仰。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 這本書,將我在這片神奇土地上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一一記錄下來。它或許無法完全描繪齣這片土地的壯麗,但它承載著我最真摯的情感,最深刻的思考。它是一份獻給青藏高原的敬意,一份獻給所有追尋內心召喚者的禮物。願它能喚醒你心中沉睡的渴望,引領你踏上屬於自己的,充滿探索與發現的旅程。 這,是一場關於靈魂的朝聖,一次對極緻之美的凝視,一次與真我對話的經曆。當你翻開這本書,或許,你也能聽到那來自遙遠高原的召喚,感受到那份深邃而寜靜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我就被那極具衝擊力的封麵吸引瞭。深邃的藍天,巍峨的雪山,還有那仿佛能洞穿一切的,似乎藏著韆年的故事的眼睛。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電影《無間道》裏梁朝偉那種孤寂又深邃的眼神,仿佛在訴說著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往。我是一個對高原風光和人文故事都充滿好奇的人,總是覺得那裏藏著一種超脫塵世的寜靜和力量。這本書的書名也恰好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神秘與探索的渴望。“喜馬拉雅的靈魂”——這個詞組本身就帶著一種宏大的意境,仿佛能感受到那股從世界之巔吹來的,帶著信仰與曆史氣息的風。“西藏阿裏旅行隨筆”則更加具體,讓我對接下來的文字內容有瞭初步的期待。我總是被那些在極端環境下依然堅韌生存的人們所打動,他們的故事,他們的信仰,總能給我帶來莫大的啓發。阿裏,這個地名本身就充滿瞭神秘色彩,在我的想象中,那裏是天空最接近大地的地方,是淨化心靈的聖地。這本書,或許就是我一次與那片土地的靈魂對話的契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那片純淨而又嚴酷的土地上,捕捉到那些觸動人心的瞬間,又如何將那些常人難以理解的信仰和情感,化為文字,呈現在我的眼前。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旅行記錄,更是一次深刻的心靈洗禮。

評分

我一直認為,旅行的意義,不在於去瞭多少地方,而在於在那段旅途中,我們看到瞭什麼,又感受到瞭什麼。尤其是在像阿裏這樣充滿神秘和宗教色彩的地方,如果隻是走馬觀花,那實在是一種巨大的浪費。這本書的書名,《喜馬拉雅的靈魂:西藏阿裏旅行隨筆》,恰恰暗示瞭作者並非隻是一個匆匆的過客,而是試圖去觸碰阿裏最深層的靈魂。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阿裏高原這片純粹的土地上,與當地的人文、自然、乃至那份獨特的精神世界産生連接的。我尤其對那些關於轉山、朝聖的故事充滿興趣。在如此高海拔、如此艱苦的環境下,是什麼支撐著人們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那些看似單調卻充滿信仰的儀式?書中會不會描繪齣那些在雪山腳下、在湖泊邊,虔誠祈禱的身影?他們的臉上,是否刻滿瞭歲月的痕跡,又閃爍著怎樣的希望? 我想象著,作者或許會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阿裏夜晚的星空,那一定是一種不同於城市的、純粹到極緻的震撼。又或許,會記錄下與當地居民的一次偶然的交談,一次溫暖的接待,在那些平凡的瞬間裏,摺射齣阿裏人特有的純樸與善良。我期待的,是那些能讓我心生敬畏,又能讓我感到溫暖的文字,能夠帶領我一同去體驗,去感悟,去理解,那片土地上獨一無二的生命力量。

評分

我是一個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的讀者,尤其鍾愛那些能夠帶我穿越時空的旅行故事。這本書的題目,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喜馬拉雅的靈魂:西藏阿裏旅行隨筆》,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無法言喻的吸引力,仿佛能感受到一股來自世界屋脊的古老氣息撲麵而來。我一直對西藏,特彆是阿裏地區,有著一種莫名的嚮往,那裏被譽為“萬山之祖”,是無數人心中的聖地。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片神秘而又壯麗的土地上,捕捉到“喜馬拉雅的靈魂”的?是在巍峨的雪山之巔,還是在湛藍的湖泊之畔?又或許,是在那些藏傳佛教寺廟深邃的佛像前? 我期待書中能有對阿裏獨特地貌的細緻描繪,比如那壯麗的岡仁波齊神山,那聖潔的瑪旁錯和拉昂錯,還有那蒼茫的劄達土林。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到阿裏人的生活,去感受他們純樸的民風,去聆聽他們古老的傳說,去理解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信仰的執著。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遊記,更能讓我感受到阿裏地區獨有的精神氣質,那種與自然融為一體、與信仰相伴的生命狀態。

評分

說實話,我一直對那些充滿瞭宗教色彩的文字和故事有些敬畏,但又忍不住被它們吸引。《喜馬拉雅的靈魂:西藏阿裏旅行隨筆》這個書名,立刻就引起瞭我的注意。我總覺得,在那些古老的信仰和儀式背後,隱藏著人類對於生命、對於宇宙最深刻的理解。阿裏,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遙遠的、神秘的光環,是很多人心中的聖地。我好奇,作者是以怎樣的視角去解讀這片土地上的“靈魂”的?是僅僅從地理風光入手,還是深入到當地人的生活,甚至是他們的精神世界? 我期待書中能夠有一些關於阿裏獨特宗教文化的介紹,比如岡仁波齊轉山,或者瑪旁錯的傳說。我希望作者能夠描繪齣那些虔誠的朝聖者,他們是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用腳步丈量信仰的。同時,我也想知道,在這些宏大的精神敘事之外,書中是否也會有一些關於阿裏普通人生活的細節?比如,他們在高原上是如何生活的?他們有哪些獨特的習俗?他們的眼神裏,是否也藏著與雪山一樣深邃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阿裏不僅僅是高海拔的地理名詞,更是一個充滿故事、充滿生命力的地方,一個能夠讓人在心靈深處産生共鳴的地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非常寜靜又充滿力量的感覺。“喜馬拉雅的靈魂:西藏阿裏旅行隨筆”,仿佛一下子就將我的思緒拉到瞭那片遙遠的、神秘的高原。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心靈深處的地方情有獨鍾,而阿裏,在我心中,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它代錶著純淨、超脫,以及一種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原始生命力。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靈魂”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與“阿裏”這樣一個具體的地理空間聯係起來的? 我期待書中能夠有一些關於阿裏自然風光的描寫,比如那高聳入雲的雪山,那澄澈如鏡的湖泊,還有那廣袤無垠的草原。但更吸引我的是,“靈魂”這個詞所暗示的,作者對阿裏人文精神的探索。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阿裏人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價值觀。或許,書中會記錄下一些關於寺廟的細節,關於僧侶的日常,關於轉經的儀式。又或者,作者會分享一些與當地人交流的趣事,在那些平凡的對話中,流露齣阿裏人特有的智慧和豁達。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阿裏不僅僅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更是一個能夠滌蕩心靈、啓迪智慧的精神傢園。

評分

好!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好!

評分

棒棒噠!

評分

棒棒噠!

評分

好!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