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全球首部的硅谷编年体史书
硅谷持续创新100年的海量案例库
钱颖一、段永基、吴军作序导读
高红冰、马永武、段永朝、丁圣元诚挚推荐
华为驻硅谷分公司创办人、中关村驻硅谷办事处主任联手,历时两年中英文同步改版
关注硅谷创新的爆发期,细数集成电路、鼠标器、图形用户界面、以太网等改变世界的科技成果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
回顾英特尔、苹果、思科、甲骨文、SUN等伟大公司的创业历程和不为人知的细节。
      内容简介
   改变世界的伟大产品,起初源于怎样的创新想法? 
硅谷的工程师与投资人如何定义创新与财富的关系? 
英特尔、苹果、甲骨文、思科,如何走过从0到1的创新阶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特尔的创办者提出了摩尔定律;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将以太网、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从概念变为现实,做出了第1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电脑;乔布斯则将艺术与美学第1次引入计算机的世界,推出了麦金塔电脑;斯坦福的一对教师夫妻提出了路由器的概念,并由此创办了思科公司……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硅谷进入了一个疯狂创新的时代,众多如今的伟大公司都诞生于那个热衷于从0到1地创造新技术的年代。 
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伟大创新想法起初的样子,看到它们不断成长、直至改变世界的诸多细节,看到科技创造财富的不同方式与路径。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阿伦·拉奥(Arun Rao),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工商管理学院,长期从事投资业务,曾先后在三家投资公司工作,其中两家在硅谷。拉奥早期曾为《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和《Seeking Alpha》等杂志撰写商业和金融方面的文章。 
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 ),毕业于意大利都灵大学数学系,1983年来到硅谷,在奥利维蒂公司任职工程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和互联网设计。斯加鲁菲曾是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还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学。20世纪90年代,他曾率先在互联网上开发自己的新闻网站,《纽约时报》曾经在2006年以《史上*伟大的网站》为题对其进行专题报道。斯加鲁菲现在是自由职业者,主要工作是为硅谷和欧洲的公司提供咨询以及在大学讲学。他兴趣广泛,在心智论、文学艺术、音乐史等领域多有著述。 
译者介绍 
闫景立,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访问学者,曾长期从事航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自20世纪90年代初赴硅谷开办华为公司第1家海外分公司起,闫景立多年来在搭建中美高科技企业合作平台,拓展供应链、投资、市场和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谈锋,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目前担任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驻硅谷联络处主任,并任复旦大学创新研究院以及大连创新研究院兼职教授。谈锋曾任中关村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四通集团副总裁,《人民日报·海外版》主任编辑等职务。他在硅谷工作生活了28年,专注研究硅谷创新生态。他曾参与翻译出版了《硅谷优势》、《朝鲜战争内幕》、《李普曼传》等书。 
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走向国际的开拓者,他们长期从事高科技公司管理、中美科技合作和创新、创业、人才研究工作,尤其是对硅谷创新生态环境的研究具有深刻的体验。他们亲身经历了硅谷过去二十年的繁荣和危机,不仅仅是目睹,他们也是这期间硅谷的历史变迁的参与者。     
目录
   第一章 
硅谷概览 1 
第二章 
圆梦者:硅谷成功背后的秘密 
(1945年-2015年) 11 
第三章 
芯片制造商:英特尔的诞生和再造 
(1965年-1998年) 27 
第四章 
天才:斯坦福研究所、施乐硅谷研发中心、阿帕网和乌托邦 
(1968年-1971年) 43 
第五章 
实验室发明家: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及其创新机制 
(1969年-1983年) 61 
第六章 
帮手们:硅谷的律师和投资银行 
(1970年-2000年) 83 
第七章 
发烧友:微处理器、电脑套件、以太网、互联网、 
Alto电脑和基因工程 
(1971年-1975年) 101 
第八章 
创业者:软件、存储设备、Unix、生物科技、另类音乐和精神 
(1976年-1980年) 125 
第九章 
数据库霸主:拉里 埃里森和甲骨文公司 
(1977年-2013年) 147 
第十章 
勇士们:个人电脑、杀手级应用软件和SUN公司 
(1980年-1983年) 163 
第十一章 
早期的失败:操之过急的好创意 
(1980年-1994年) 183 
第十二章 
魔术师:史蒂夫 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和苹果电脑 
(1976年-2013年) 191 
第十三章 
艺术家:人机互动新模式、开放式构架、思科公司、 
合成生物学和网络文明 
(1984年-1987年) 223 
第十四章 
创业:"无工厂"制造业、网络、移动性和纳米技术 
(1987年-1990年) 245 
附录:硅谷大事年表 263    
				
 
				
				
					《科技浪潮: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爆炸的演进》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追溯特定地域的百年史,也非聚焦于单一“创新时代”的爆发。相反,它是一部宏大的科技发展史诗,深刻剖析了自人类步入工业时代伊始,直至信息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漫长历程。我们将在书中追寻那些改变世界、重塑文明的重大科技变革,探究其背后的驱动力、核心技术突破、以及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蒸汽机的轰鸣到电力的普及,从内燃机的革新到原子能的发现,再到互联网的崛起和人工智能的黎明,每一个节点都承载着人类智慧的光芒与不懈的探索。  详细章节与内容:  第一部分:机械的黎明——工业革命的引擎     第一章:蒸汽时代的崛起与变革        背景铺垫: 细致描绘18世纪欧洲社会经济的现状,包括农业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局限性以及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关键发明与革新: 深入解析詹姆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动力生产方式,以及其在纺织、采矿、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分析其他早期蒸汽机的设计与发展,如纽科门蒸汽机。        社会与经济影响: 探讨蒸汽机如何催生了工厂制度,导致大规模人口向城市迁移,形成新的社会阶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分析生产效率的飞跃如何驱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以及对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的冲击。        早期技术挑战与演进: 讨论早期蒸汽机在效率、安全、燃料消耗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工程师们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努力。     第二章:钢铁洪流与铁路时代        冶金技术的突破: 阐述贝塞麦炼钢法等新技术的发明,如何使得钢铁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指数级提升,为大型机械、桥梁、铁路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材料基础。        铁路网络的构建: 详细介绍火车发明及其对交通运输的革命性意义。分析铁路建设如何连接了遥远的地域,加速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并成为国家力量和工业实力的象征。        工业城市的兴起: 描绘铁路沿线及资源富集区域出现的工业城市,以及这些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特征。探讨工业化对城市环境、居住条件、社会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创新者的故事: 介绍在钢铁和铁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工程师、发明家和企业家,以及他们的创业历程和面临的风险。     第三章:电力的时代——照亮世界的心脏        从实验到应用: 梳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以及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提出,为电力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发电机与电动机的革新: 详细介绍发电机和电动机的设计原理与发展历程,分析它们如何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以及反之。        电力传输与分配: 探讨爱迪生直流电系统与特斯拉交流电系统之间的竞争与演进,以及交流电系统最终成为主流的原因。分析电网建设对工业生产、城市生活、家庭用电模式的颠覆性改变。        照明革命: 聚焦爱迪生白炽灯的发明与普及,描绘电灯如何彻底改变了夜晚的景象,延长了人们的活动时间,提升了生活品质。        其他电力应用: 介绍早期电话、电报等通信技术在电力基础上的发展。  第二部分:化学的奇迹与物质的革新     第四章:染料、肥料与化学工业的奠基        有机化学的突破: 介绍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特别是莫里斯·惠特曼合成苯胺染料的故事,标志着化学工业开始从自然界提取转向人工合成。        化肥的革命: 探讨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巨大意义,如何解决了氮肥短缺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产量,支撑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化工产业链的形成: 分析化学工业如何从最初的染料、炸药等产品,逐步发展出塑料、橡胶、化纤等一系列基础材料,深刻影响了制造业和日常生活。        安全与环保的挑战: 讨论早期化学工业在安全生产、废物处理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医药的进步与生命的延长        抗菌素的发现: 详细讲述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偶然性与重要性,以及后续的开发应用如何挽救了无数生命,彻底改变了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格局。        疫苗的里程碑: 回顾疫苗研发的历史,从天花疫苗到脊髓灰质炎疫苗,分析疫苗接种在消灭传染病、提升人类健康水平方面的巨大贡献。        合成药物与疾病治疗: 介绍麻醉剂、镇痛剂、抗生素以外的合成药物,如心血管药物、抗癌药物的研发历程,以及它们如何帮助人类战胜更多疾病,延长预期寿命。        生命科学的探索: 简要提及DNA结构的发现等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后续的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通讯的飞跃与信息的互联     第六章:电波的传递——无线电与广播时代        马克尼的贡献: 介绍马可尼在无线电通信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从最初的远距离信号传输到建立全球无线电报网络。        广播的兴起: 探讨广播如何成为一种全新的大众传播媒介,如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以及其在政治、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早期无线电应用: 分析无线电在军事、航空、航海领域的应用,以及其在紧急情况下的重要性。        技术挑战与优化: 讨论无线电通信在信号稳定性、抗干扰、带宽限制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工程师们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努力。     第七章:电子管到晶体管——信息处理的革命        电子管的时代: 介绍电子管(真空管)作为早期电子设备核心元件的作用,以及其在收音机、电视、早期计算机中的应用。分析电子管体积大、发热高、功耗大等缺点。        晶体管的发明: 详细讲述贝尔实验室肖克利、巴丁、布拉顿发明晶体管的突破性意义,分析晶体管如何以其体积小、功耗低、寿命长、可靠性高的优势,取代了电子管。        集成电路的诞生: 介绍集成电路(IC)的发明,如何将大量晶体管和其他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极大地缩小了电子设备的体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性能。        计算机的演进: 梳理从ENIAC等早期庞然大物到小型化、个人化计算机的演进过程,分析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八章:互联网的诞生与全球互联        ARPANET的起源: 追溯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的研发背景,以及其在军事和科研领域的初步应用。        TCP/IP协议的标准化: 阐述TCP/IP协议的出现如何解决了不同网络之间通信的难题,为互联网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万维网的普及: 介绍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万维网(WWW)和HTML、HTTP等关键技术,如何使得信息传输和访问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和便捷。        搜索引擎的崛起: 分析搜索引擎如何成为人们获取海量网络信息的重要工具,以及谷歌等搜索引擎的出现如何改变了信息检索的方式。        互联网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深入探讨互联网如何重塑了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信息传播方式(社交媒体)、教育方式、娱乐方式,以及全球化进程。  第四部分:未来的展望与持续的探索     第九章:人工智能的黎明与智能时代的开启        AI的早期探索: 回顾人工智能早期理论和研究的尝试,包括图灵测试、早期专家系统等。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 介绍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其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AI在各行业的应用: 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在医疗、金融、交通、制造、科研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模式变革。        伦理与社会挑战: 讨论人工智能发展伴随的伦理问题,如就业冲击、隐私保护、算法偏见、以及对人类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潜在影响。     第十章:新兴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新能源技术: 关注太阳能、风能、储能技术等新能源的研发与应用,以及它们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转型中的作用。        生物技术与基因编辑: 探讨基因编辑(如CRISPR技术)在医药、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其带来的潜在机遇与风险。        量子计算的曙光: 简要介绍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及其颠覆传统计算的潜力,以及在密码学、药物研发、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太空探索与地外文明: 展望人类在太空探索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对地外生命和宇宙奥秘的持续求索。        技术融合与协同创新: 强调未来科技发展并非孤立的领域,而是多学科、多技术融合共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  结语:  《科技浪潮》以一种宏观而细腻的视角,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科技发展长卷。它不回避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与争议,更着力于展现人类智慧在不断克服困难、探索未知过程中所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审慎展望,鼓励我们在理解历史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构建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之中。